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千古一帝在經濟方面有什麼舉措

千古一帝在經濟方面有什麼舉措

發布時間:2022-08-24 18:07:31

㈠ 秦始皇採取哪些措施加強全國經濟交流和文化發展答案

一,統一全國度量衡。
二,車同軌。
三,書同文,統一文字。
四,統一全國貨幣。
五,以都城咸陽為中心,興修了通往全國各地的直道。
六,興修了連接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的靈渠。
七,推行郡縣制,建立中央集權的國家,消除了各地之間的關稅和貿易壁壘。

㈡ 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在經濟政治和軍事等方面採取了什麼措施

經濟方面,地方設轉運使,控制地方財政。中央設三司,負責中央財政工作。
政治方面,中央設參知政事(副宰相),分割宰相行政權,地方文官擔任地方長官,並設計通判監督。
軍事上,中央杯酒釋兵權,加強軍隊控制,地方精兵強將調往中央充任禁軍,地方守軍戰力削弱,並且實行更戍法,兵不識將,將不識兵。

㈢ 西漢漢武帝在經濟上的措施是什麼

漢武帝在經濟上的措施如下:
1、改革幣制,
為了增加中央財政收入,打擊大商人,穩定經濟,先後進行了六次幣制改革,發行了五株錢。
2、鹽鐵官營
政府及國企控制鹽鐵生產銷售,使國家獨占國計民生意義最重要的手工業和商業的利潤。
3、重農抑商,整頓財政
頒布「算緡」、「告緡」令,徵收商人資產稅,大力打擊奸商;
4、設置平準官、均輸官
由官府經營運輸和貿易,大大增強了國家經濟實力。

㈣ 唐太宗的政治,軍事,民族,經濟,文化的統治措施有哪些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國歷史上首屈一指的好皇帝。他集中了古代帝王所有的一切優秀品質,他文可安邦,武能定國,廣攬賢才,虛心納諫,就憑這幾點,已是中國皇帝中難得的優點了。「貞觀之治」是他親手締造的在中國歷史上屈指可數的太平盛世。「聰明一世,懵懂一時的英明帝王,」是一代偉人毛澤東對他的最公正的評價。他是歷史上難得的能在治國治民治學和對外方面取得前無古人的偉大的成就的皇帝之一。正是由於他的英明的領導,唐朝才出現了貞觀之治,更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這么一個偉人,讓我們佩服的五體投地,讀史明理,希望我們能從他個人品質以及他的功績中有所領悟,讓我們從中學會更好的做人處事以及更好的治理國家而努力吧!

一 講唐太宗的出生,家庭背景,以及由特定的環境產生的李世民的性格及特點

李世民出生在陝西一個貴族家庭。四歲時曾有相面先生預言說,此子將來必能濟世安民,因以取名。「世民聰明勇決,識量過人。見隋室方亂,陰有安天下之志,傾身下士,散財結客,鹹得其歡心。」《資治通鑒》第一百八十三。他從小就有推翻隋朝,救民於火海的鴻鵠般的大志。他的祖先李虎,曾是北周時的所謂「八大柱國」之一。父親李淵,也是隋朝的皇親國戚。李世民生長在這樣的貴族世家的環境下,且家族具有尚武的風俗,加上他從小跟隨父親輾轉於漢族和少數民族雜居之地,其風俗習慣亦是善騎射、性強悍,這使他從小就養成習藝練武,熟讀兵法,善於騎馬,好弄弓矢,鍛煉了驍勇超人的武藝,也養成了強悍、臨機果斷、意志堅強的豪放性格。在反隋的戰爭中,世民親被玄甲帥之為前鋒,乘機進擊,所向無不摧破,敵人畏之。《資治通鑒》第一百八十八。由此可得,一個人的性格特點受其影響之大可見一斑。

二玄武門之變

唐王朝建立後,隨著改朝換代的成功,統治階級內部的權力之爭日益激化。太子建成和李世民之間,為奪取皇位繼承權而進行的爭斗。李世民先發制人,將建成,元吉射殺,並挾持唐高祖,發動奪權政變,史稱「玄武門之變」。同時,唐高祖下詔,「自今軍國庶事,無大小悉委太子處決,然後聞秦」《資治通鑒》卷一九一。被迫交出實權,八月,高祖禪讓於李世民,李世民登基。

玄武門之變完全是封建統治者爭權奪位的斗爭,封建統治者為了權勢,不可避免地要撕碎那籠罩於家庭之上的面紗,拋棄那些忠孝友悌一套好聽的名詞。彼此不擇手段地進行殘殺。這都是為他們所處的政治地位所迫使和由他們的階級本性所決定的。李世民在唐室的統一戰爭中樹立很大的功勛,並壯大了自己的力量。在地主階級的剝削本性的支配下,他就免不了要產生奪取皇位的貪欲,這樣他就必然要除掉建成。即使他並不想殺建成,但是他不能沒有「功高不賞」的顧慮,不能不害怕受到建成的疑忌而被殺。反過來,對於建成說,也有同樣的情形,地主階級的剝削本性和剝削階級的政治制度決定著他們要爭奪權利。從歷史上看,在封建帝王的福利城,父子兄弟之間的互相殘殺的是不勝枚舉的。因此,玄武門之變也是理所當然的。

三貞觀之治

唐太宗貞觀年間,政治比較清明,社會安定,經濟恢復發展較快,國力逐步增強,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太宗能重用人才,採納大臣的直諫,政治比較開明,而且注意減輕百姓的勞役,採取了一些發展生產的措施,唐朝初期經濟出現了繁榮景象,歷史上把這段時期稱做「貞觀之治」 。

貞觀盛世主要體現在唐朝初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法律及其他方面上的日益繁榮。

1、政治上 天子者,有道則人推而為主,無道則人棄而不用,誠可畏也。《貞觀政要》一《論政體》

唐太宗從而定出了「偃武修文,中國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針,專心改革政治、使百姓安定等方面來實現天下大治。輕徭薄賦,以人為本,重視吏治,廣開言路、虛心納諫、對待少數民族方面,治理天下.

(1)輕徭薄賦以人為本 由隋亡的教訓出發,唐太宗認識到「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貞觀政要》一《論君道》看到了廣大農民群眾的威力。著名的"載舟覆舟論"也就是這個時期提出的。"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其實質就是要解決統治者與農民百姓間的關系問題。國家以人民為根本,人民以穿衣吃飯為根本。他逐漸形成"清靜無為"的統治思想,安撫百姓,發展經濟,輕徭薄賦,戒奢從儉。「崇飾宮宇,游賞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勞弊。……勞弊之事,誠不可施於百姓。」《貞觀政要》四《論儉約》也就是說,「必須先存百姓」,「不盡其力」。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要讓人民活得下去,不要把他們榨取到活不下去的地步。於是要採取了輕徭薄賦的措施,減輕人民的負擔。並且重視農業生產積極推行"均田制"。

(2)重視吏治 唐太宗傾吏治注於治國治人的精力是驚人的.唐高祖年間,官員多達幾千名,冗官充斥朝廷,唐太宗則大刀闊斧地進行裁減。僅留眺名官員,大大提高了政府機構的辦事效率,相對減輕了人民負擔。太宗還對州縣大加省並,把全國劃為十道。並隨時派監察人員巡行各州縣觀風俗之得失,察政刑之苛弊,及時獎勵選拔人才,起到勸善懲惡、激濁揚清的監督作用,大大改進了地方吏治,便於中央直接控制。 他認為,「君臣相遇,有同魚水,則海內可安」。(《貞觀政要》卷2)他多次向大臣強調,「君臣合契,古來所重」,「君失其國」,「臣亦不能獨全其家」。他把君臣關系提到了「國家興亡,社稷安危」的高度來認識,在求臣納諫的基礎上,提出了「君臣共理天下」的政治主張。貞觀三年(629年),他與群臣論治,首先闡明了「人君必須忠良輔弼」的道理,竭誠希望「君臣上下,各盡至公,共相切磋,以成治道」(《貞觀政要》卷2),開創了君臣共商國事的開明局面。

(4)選賢任能,知人善任求賢若渴 胸懷寬闊,愛才如命,有海納百川的容量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能否興旺強盛的標志,除了掌舵人具有超人的素質外,還必須有足夠的人才來執行舵手的意志。只有胸懷寬闊膽識過人,能夠認識到人才的重要的出色政治家才能夠任人唯才。李世民的對人才的任用也很有特色,他能知人善任,做到人盡其才,充分發揮其長處。 最為典型的事例是對魏徵的信任和重用。魏徵是他哥哥的舊臣,兩兄弟曾經是不共戴天的政治對手。魏徵曾不止一次地勸說李建成先發制人殺掉李世民,按理李世民應該對他恨入骨髓了。李世民在這場權力角逐中獲勝後,幾乎所有的人都認定李世民會殺掉魏徵泄憤或嫁禍於人地把他作為替罪羊殺掉;誰也想不到李世民對魏徵的最大懲罰竟然是任命他當帝國宰相,還和他結成兒女親家。這一戲劇性結局的果實是:魏徵為唐帝國的強盛作出了無與倫比的貢獻!從大唐創歷,任官以才,卜祝庸保,量能使用。《舊唐書》七五《張玄素傳》和《貞觀政要·擇官》記載:李世民說「古人雲,王者須為官擇人,不可造次即用。朕今行一事,則為天下所觀;出一言,則為天下所聽。用得正人中可得,唐太宗果非凡夫俗子。

(5)善於納諫.. 皇帝因為位高權重的緣故,皇帝手中擁有生殺大權,其人性的弱點若不加以嚴格控制的話,即可釀成巨大的社會危害和的嚴重後果。歷史上的傑出帝王在這方面作出了很多的典範,但作得最好且始終如一的還是李世民。他意識到絕大多數的好話都是別有用心的,因此對阿諛奉迎之言格外警惕。在歷代帝王中,唐太宗是以其「雄才大略而又從諫如流,位及人主而兼聽納下」的開明作風而聞名於世的。他指出:「朕年十八,猶在民間,百姓艱難,無不諳練。及居帝位,每商量處置,或時有乖疏,得人諫諍,方始覺悟。若無忠諫者為說,何由行得好事?」(《貞觀政要》卷4) 他還常常告誡身邊的官員:"君主如果剛愎自用,自以為比別人聰明,他的部下一定會諂媚他。結果君主失去國家,部下也不能單獨保全。隋王朝的宰相虞世基,一味阿諛楊廣,以保全他的富貴,結果也難逃一死。各位應以此為戒,對國家大事有意見,一定要直言相告,切莫報喜不報憂。"有一次,唐太宗問魏徵說:「人主何為而明,何為而暗」。

魏徵說:兼聽則明,偏聽則暗。」他還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可見他的虛心納諫之心。

(6)稱天可汗 唐太宗處理民族關系的做法也值得稱道,作為一個開明的政治家,民族隔閡、民族偏見、歧視的思想是很少的,在他的努力下,唐朝的漢族和各少數民族和睦相處,出現了歷史上難得的民族關系融洽、各族和睦共處的黃金時期。

他從德治為主的指導思想出發,為了使少數民族心悅誠服,對邊疆少數民族和鄰國盡量少使用武力,而採取安撫、和親的政策。包括任用少數民族人做官;准許少數民族內遷,定居長安,當時的突厥族就有萬家之多;採取和親政策;建立了州縣制度,仍然用少數民族領袖為官。在和親上有名的就是唐朝宗室女文成公主和吐蕃的松贊干布結婚。由於採取了這種正確的政策,也由於太宗治國有方,國內社會穩定了政治清明,經濟繁榮,軍事強大,富庶強大的唐朝對中原漢族和邊疆少數民族都具有巨大的向心力。然而邊境的安定,民族關系的密切,大大促進了各族人民的交往,對祖國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高度先進的唐代文化,也對亞洲各國甚至世界其他地區產生了重要影響。中國使者、商人的足跡,遍布亞洲各國。"唐家子"就是外國人對中國人的統稱。直到今天,西方國家的語言中,還留有以"唐人"稱呼中國人的習慣。

(7)唯一沒有「貪污」的王朝。中國官場的貪污病菌是無孔不入的,以至占絕大多數的國人都認定貪污是人類社會的不治之症. 這里所說的基本上消滅了貪污並不是說完全杜絕了貪污現象,而是指貪污行為在整個官場中屬極個別的現象,且貪污的數額不大,並且都會很快敗露且受到毫不留情的嚴懲 .貞觀王朝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沒有貪污的王朝,這也許是李世民最最值得稱導的政績。在李世民統治下的中國,皇帝率先垂範,官員一心為公,吏佐各安本份,濫用職權和貪污瀆職的現象降到了歷史上的最低點。更為可貴的是:李世民並沒有用殘酷的刑罰來敬告貪污,主要是以身示範和制定一套盡科學的政治體制來預防貪污。明王朝的朱元璋對貪污的處罰最為嚴酷,貪官一律處以剝皮的慘刑,可明王朝的貪官之多在歷史上仍屬罕見。可見防範貪污主要取決於一套科學修明的政治體制,光靠事後的打擊只能取效於一時,不能從根子上鏟除貪污賴以滋生的社會土壤。

(8)分權制度的初步嘗試。中國封建體制的主要特徵是權力高度集中,地方服從中央,中央又唯皇帝馬首是瞻。這種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極大地限制了國民的創造性、主動性和靈活性,且極易釀成暴政。中國封建社會的中央政府組織實行"三省六部制",但貞觀王朝的三省職權劃分則初步體現了現代化政治特徵。這種政治運作方式很有點類似現代民主國家的"三權分立"制,西方在十七世紀興起的分權學說,李世民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運用於中國的政治體制,進一步說明了貞觀王朝的文明程度是何等之高。最為難能可貴的是,李世民規定自已的詔書也必須由門下省"副署"後才能生效,從而有效地防止了他在心血來潮和心情不好時作出有損他清譽的不慎重決定。中國歷史上出了八百五十三個帝王,只有李世民一人擁有如此傑出的智慧和胸襟!

2、經濟 高度發達的商業。中國封建王朝的經濟特徵是"重農抑商",商業在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重相當低,商人的地位也因之比種田人要低好幾個等次。這也是中國的封建經濟一直得不到實質性發展的主要原因。貞觀王朝是唯一不歧視商業的封建王朝,不但不歧視,還給商業發展提供了許多便利條件,這進一步地體現了李世民的高瞻遠矚之處。在李世民政府的倡導下,貞觀王朝的商業經濟有了迅速和長足地進展,新興的商業城市象雨後春筍般地興起。當時世界出名的商業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國。除了沿海的交州、廣州、明州、福州外,還有內陸的洪州(江西南昌)、楊州、益州(成都)和西北的沙州(甘肅敦煌)、涼州(甘肅武威)。首都長安和陪都洛陽則是世界性的大都會。 舉世文明的「絲綢之路」是聯系東西方物質文明的紐帶,可這條商業通道在唐帝國時才達到她的最高使用價值。唐帝國的疆域空前遼闊,在西域設立了四個軍事重鎮(安西四鎮),西部邊界直達中亞的石國(今屬哈薩克),為東西方來往的商旅提供了安定的社會秩序和有效的安全保障,結果絲稠之路上的商旅不絕於途,品種繁多的大宗貨物在東西方世界往來傳遞,使絲稠之路成了整個世界的黃金走廊。

3、文化

唐朝的文化,燦爛輝煌,不光在中國,而且在世界文化發展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主要體現在這幾個方面。

開放的思想。唐帝國是當時世界最為文明強盛的國家,首都長安是世界性的大都會。那時的唐帝國是世界各國仁人志士心目中的"陽光地帶",各國的傑才俊士冒著生命危險也要往唐帝國跑。中國高度發展的文化,使來到中國的各國人民,大多數以成為中國人為榮。貞觀王朝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開放王朝,外國人入境和中國人出境並沒有太嚴格的限制,即不擔心中國人出去後忘本忘祖;也不擔心外國人進來後喧賓奪主。僅這一點就說明貞觀王朝的高度自信,深信自己的國家是世界上最最文明富強的土地。貞觀王朝的國民素質是如此之高,對外國僑民既不歧視也不奉迎,既不盲目排外也不"拿來主義",一幅不卑不亢的大國民氣度和王者風范。外國人在中國就象中國人在自己家裡一樣,享有和中國人一樣的公民權力,不但可以發財致富,還可以從政當官。

文化 貞觀時代提倡儒學、獎掖文士;興辦學校,制禮作樂;廣收天下圖籍編纂成書。這些文治措施,反過來又對鞏固唐初的中央集權國家起了重要作用。唐朝的重要制度,都在貞觀時制定。如長孫無忌、房玄齡和一批「學士法官」制定的《唐律》、魏徵等編成的《群書治要》、孔穎達編成的《五經正義》等開創了封建文化的鼎盛時期。

首先,太宗時實現了釋、儒、道的三教合一,各種思想文化首次實現了空前的融合。海納百川的文化思想直接體現了天開海岳的大唐文化精神,結果使唐朝出現了『貞觀之治』的盛唐局面。

再次是發展科舉、重視進士及第,進一步為庶族地主士人開拓了一條入仕和發揮才智的途徑。據《唐摭言》記載:唐太宗曾私幸端門,見新進士魚貫而出,不禁大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由於他的「孜孜求士,務在擇官,改革舊弊,興復制度」(《貞觀政要》卷1)政策的實施,獲得了用人致治的顯著效果。

4、軍事

在軍事方面,唐太宗曾每日「引數百人於殿前校射」,親自考試諸將武藝。又整頓了府兵制度,改天下軍府為折沖府,建立了一支龐大的軍隊作為封建政權的重要支柱。軍事上的強大,才能夠為鞏固國家穩定統管少數民族貞觀和抵禦外來侵犯提供保證。貞觀三年唐太宗便向西開始了一連串的進攻,先後平定了各少數民族,開拓了和西方來往的商路。這對加強東西方的文化交流,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在民族關系融洽的同時,唐朝的疆域也異常廣闊,東西有九千五百里,南北有一萬六千九百十八里。

5、法律

唐太宗強調:「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要求臣下按法律辦事。在執法方面,主張寬緩明確,他堅決反對像秦朝那樣實行嚴刑酷法,把人民當作魚肉來宰割,但同時又堅決主張明正典刑,反對循私枉法。

貞觀時期可說達到了「司法獨立」,法官判案不須遵循當政者的意旨,即使是皇帝也必須遵守律令。依據貞觀末年掌管司法的大理寺報告:獄中只有囚犯五十多人,其中被判死刑的才兩人。尚有許多在獄中表現良好的囚犯,可特話回家過年和家人團聚。

為了管理國家,唐太宗主持制定了《貞觀律》,明確了賞罰制度,加強了法制建設。法律上的進步,才能夠給政府管理提供可行的方案,才能使官員以法辦事,社會才會安定。

6、其他方面

貞觀時期,由於經濟的發達和邊境穩定,為中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唐朝和世界的交往和政治經濟一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頂峰時期。包括亞洲、非洲許多國家的使臣、留學生和藝人、僧侶都來到唐朝,來到長安,使長安成了當時世界性的都城。當時和唐朝交往密切的國家有七十多個。大批外國人的到來,給唐朝注入了許多新鮮的文化內容,如佛教、伊斯蘭教。還有許多的植物也傳進來,如菠菜、胡椒、鬱金香等。

同時,唐朝的先進文化也向外傳播,特別是對亞洲的影響尤其巨大。中國的瓷器、紙張、茶葉和絲綢運往波斯,再傳到歐洲。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便是在這個時期傳到阿拉伯和印度,又通過阿拉伯傳到了歐洲和非洲,對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這種種的成就難道我們不該感謝我們的唐太宗嗎?

㈤ 秦始皇和漢武帝在經濟方面實施的相同措施是什麼

秦始皇和漢武帝在經濟方面實施的相同措施是統一貨幣

統一貨幣可說是秦始皇在經濟領域方面的重大舉措。秦始皇三十七年,重新發行錢幣,把原來的圓形方孔錢推廣全國,廢除原來全國各地相異的貨幣,克服過去商品流通使用和換算的困難,使貨幣在全國范圍內有更佳的流通、支付和儲蓄的價值作用。

秦半兩
戰國時期各國使用的貨幣,無論在形狀、價值都不盡相同。當時通行的貨幣主要有四種形態,布幣是三晉地區主要的流通貨幣,形狀像農具中的鎛(bó,博);此外,齊燕趙三國亦流行使用呈小刀狀的「刀幣」,有些刀幣更可長達十六公分;秦地、西周東周、趙魏沿河(靠近秦國)之地則流行「圓錢」;至於郢爰與銅貝,則只在楚國流通。當時貨幣經濟仍未確立,各國自鑄貨幣,甚至私人鑄幣,貨幣價值則取決於其中的含銅量,含銅量愈高,貨幣的價值愈高
秦始皇因各地幣制紊亂,遂廢止關東六國原本通行的珠玉、龜貝、銀錫等貨幣,改以黃金為上幣,以鎰(二十兩)為單位,圓形方孔的銅錢為下幣,文曰「半兩」,直徑一寸二分,重十二銖

五銖錢
西漢自建立以來,幣制混亂,郡國鑄幣失控又是漢景帝時期七國之亂發生的原因之一。漢武帝統治時期,由於對外征伐不斷,中央財政從此前「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的豐盈一變而為入不敷出的困局。「而富商大賈或蹛財役貧,轉榖百數,廢居居邑,封君皆低首仰給。」富商大賈富可敵國,恰與窘困的中央財政形成了鮮明對比。中央政府除了靠鬻武功爵等方式快速增加財政收入外,「冶鑄煑鹽,財或累萬金,而不佐國家之急,黎民重困。於是天子與公卿議,更錢造幣以贍用,而摧浮淫並兼之徒。」增加中央財政收入,打擊大商人,此即漢武帝幣制改革的初衷。故漢武帝即位後,為了中央政府在經濟管理和政治統治上的需要,便十分重視解決幣制問題,先後進行了六次幣制改革,基本解決了漢初以來一直未能解決的幣制問題。一方面穩定了金融,另一方面將地方的鑄幣權重新統一於中央。六次改革後三官五銖的發行一舉解決了困擾西漢金融多年的私鑄、盜鑄問題,漢武帝的幣制改革至此取得了較大成功。

㈥ 唐太宗在在經濟和文化上有什麼舉措

唐太宗在經濟上特別關注農業生產,實行均田制與租庸調制,"去奢省費,輕徭薄賦",使人民衣食有餘,安居樂業。在文化方面,則大力獎勵學術,組織文士大修諸經正義和史籍;在長安設國子監,允許四夷君長遣子弟到來留學。

㈦ 秦始皇做了什麼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自稱「始皇帝」。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地方上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文化上實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軍事上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溝通水系。

1、統一六國

秦國通過戰爭,不斷兼並東方鄰國的土地,逐漸征服了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的統一,結束了諸侯長期割據混戰的局面,符合廣大人民的願望。

2、專制集權統治的建立。

統一六國以後,統一天下後,秦始皇繼承了商鞅變法的郡縣制度和中央集。他規定最高統治者稱皇帝,國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決,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在中央,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確立百官體制,以丞相總理國政·太尉掌軍事;御史大夫掌糾察和監察工作,統稱為三公。「三公」之下設「九卿」掌控宮廷事務。

包括郎中令(宮中保安)、治粟內史(掌財政)、奉常(掌宗廟禮儀)、太僕(掌皇室輿馬)、廷尉(掌刑獄)、少府(掌山海池澤)、衛尉(掌宮門衛兵)、典客(掌「蠻夷」事務)及宗正(掌宗室事務)。

在地方,秦始皇接受大臣李斯的建議,在地方治理上採用三級行政區劃制度,把天下分為三十六郡,直至秦亡為止,共置五十四郡。

每郡都設置郡守(掌民政)、郡尉(掌軍政)、郡監(掌監察),由中央朝廷委任,不得世襲,並須向朝廷匯報租稅、戶口及治安情況,以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3、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

秦始皇為統一人們的思想,大造天神,統一文字,強行教化。使小篆和隸書為全國通行的字體,對中國文化、政治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戰國時期,各國度量衡各不相同,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26年)下令統一全國的度量衡,以商鞅變法時制定的秦度量衡作為標准,規定標準度量衡器具須由官府負責監制,民間不得私鑄,亦規定六尺為步,二百四十步為一畝

統一貨幣可說是秦始皇在經濟領域方面的重大舉措。秦始皇三十七年,重新發行錢幣,把原來的圓形方孔錢推廣全國,廢除原來全國各地相異的貨幣,克服過去商品流通使用和換算的困難,使貨幣在全國范圍內有更佳的流通、支付和儲蓄的價值作用。

4、奪取河套地區,防禦匈奴

正當戰國七雄相互攻伐的時候,北方草原的匈奴、東胡及月氏亦相互牽制,未能全力南下干涉中原局勢,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居住在中國北方與西北草原的游牧民族,隨即成為新生秦帝國的最大敵人。

秦始皇下令將領蒙恬率兵三十萬,從匈奴手中奪取河套地區。沿著今日蘭州市至鄂爾多斯市一段的黃河,北伐匈奴,企圖奪取黃河河套以南之地。

次年蒙恬攻佔河套以南地區,從榆中(今甘肅省蘭州市)沿黃河往東一直連接到陰山,劃分成四十四個縣,並設置九原郡,沿著黃河修築長城,於險阻設置要塞。

5.南征百越,溝通水系。

約公元前227年(秦王政20年),秦始皇下令使尉屠睢以南郡為後勤重地,在當地征發「吏卒」、「新黔首」、「甲兵」及各種軍輸物資等所謂「樓船之士」,沿湘江水道為主要補給線,深入百越之地。南征秦軍一路勢如破竹,秦人很快統治了百越地區。

秦軍解決路途遙遠,供給困難的問題,為解決運輸困難,秦始皇派人開鑿了靈渠,溝通湘水和離水,把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連接起來。並在那裡設置桂林、南海、象郡等數郡,遷移中原50萬人,到那裡戍守,和越人雜居。

6、修建交通。

秦在原來六國車馬道路之基礎上,修建寬闊一律之馳道,以首都咸陽為中心。

7、土地私有制的出現。

秦自商鞅時廢井田、開阡陌以來,即逐漸允許土地私有和自由買賣。統一全國後,秦室更加重視農業生產,讓佔有土地之百姓呈報占田數並納稅,正式承認土地私有制之合法。

(7)千古一帝在經濟方面有什麼舉措擴展閱讀: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他先後滅掉了齊、楚、燕、韓、趙、魏六國,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國家秦朝。

但是很多人認為秦始皇血腥、殘暴統治,而最讓人痛心的當屬焚書坑儒,然而中國傳統文化卻沒有因為秦始皇的焚書坑儒而失傳,相反焚書坑儒在當時極大的震懾了社會風氣。

秦朝建立後,在秦始皇統治的12年內,國內並沒有發現大的起義和叛亂,從這一點可以秦始皇的政治威懾力大於文化的破壞力。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後來的劉邦繼續沿用這一制度,後世的皇帝更是把這一制度作為政治統治的根本。

事實上,秦始皇統治時期,廢分封,設郡縣,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興修水利,修築萬里長城,南征百越,北擊匈奴,奠定了秦朝大國的根基。重要的事在秦朝滅亡之後,秦始皇留下的制度仍然深刻影響著中華民族2000多年的發展。

中華民族的文化也是依照這些制度,在不斷的發展,最終才有了現在的樣子。可以說秦始皇開創的大秦帝國雖然僅僅只有14年,但是他結束了諸侯國長期獨立的局面,開啟了大一統時代。

其中一項制度,它影響了中國2000多年,直到今天,我們還一直在使用,這就是「郡縣制」。在郡縣制之前,就是我們熟悉的分封制,分封制雖然能夠加強周天子的統治,穩定政治秩序。

但是它的危害是很大的,如果各個諸侯國強大以後,中央集權制就會受到影響,所以說「郡縣制」是秦始皇的一個創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秦始皇

㈧ 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和措施有哪些從軍事,經濟,思想,政權方面談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採取一系列重要措施的以加強對帝國的統治:

軍事方面:

秦始皇之所以能十年滅六國,在於他強有力的作戰部隊和超人的軍事謀略。
1.秦軍有以下特點:1).紀律森嚴。軍隊的等級和法律刑法在當時達到了空前的高度。2).賞罰分明。這一點沒有哪個朝代可以達到秦朝的水平。3).更大的編制。一百多萬。4).更優的武器生產。不同時代的兵器基本上有同樣的尺寸,弓弩是對付騎兵最好的武器之一,而中國歷史上最強的弩兵就來自秦朝,與一般的弓不同,秦弩必須用腳蹬、藉助全身的力量才能上弦。專家估計,這種秦弩的射程應該能夠達到300米,有效殺傷距離在150米之內,秦弩的殺傷力遠遠高於當時任何一種弓,一般的盔甲他能輕易的射穿.秦軍曾用這種弩在快短的時間里就將匈奴人趕到了黃河以北.秦軍還有一種重型步兵,裝備重型長矛,1974年發現兵馬俑以來,考古工作人員發現了一種6.3米長的矛柄遺痕,加上矛頭,完整的長矛接近7米,用來平舉集團方陣沖鋒,排山倒海無堅不摧。5).擁有不出世的天才將領。秦人帶給我們一些震撼的名字:白起,蒙恬,蒙括,王翦,王賁......或許從今天秦始皇陵兵馬俑的臉上依稀還可以看到他們的影子。
2.軍事謀略上,主要有:1).分化瓦解、各個擊滅的戰爭指導思想。嬴政為消滅六國,對敵採取政治瓦解和軍事打擊相結合的手段。重視用間,以重金收買六國權臣,擾亂其計謀,瓦解其鬥志,離間其良將。根據戰爭形勢的發展,改蠶食漸進為鯨吞急滅,集中力量,各個擊滅,迅速掃滅六國。在戰爭中,每得一地,必設郡縣,以從組織上保證固地凝民,保證了統一戰爭的順利進行。2).築牆而守、徙民實邊的邊防思想。嬴政在擊走匈奴後,命蒙恬主持修築長城,增設亭障連接燕、趙、秦舊長城綿延數千里,另開築直道,駐守重兵,移民實邊以為北方屏障。同時大規模移民以充實邊郡,對邊地的開發和防衛起了積極的作用。3).全民總體戰略。即人無分老幼,地無分南北,把能參與戰爭的一切人都推到了戰爭前線。秦國的強大不僅僅是軍隊本身締造的,秦國全民的總體戰體制使秦軍的軍糧、武器等軍隊必需品的供給得到了與其它六國相比更為有效的保證。在一統天下之後,秦國並沒有停息下來,而是繼續保持其戰爭時期行之有效的國家總體戰戰略部署,繼續擴充軍隊,中央政府掌握的軍隊一度達到160萬人之眾,這還不包括為數眾多的負責皇室安全的禁衛軍,以及由各地材官統率的各郡國兵。

經濟方面:

1.秦始皇於公元前216年發布命令,「使黔首自實田」,確認土地私有制度。
2.秦始皇改革並統一了原來混亂的度量衡,以商鞅所制定的度量衡為標准。
3.廢除六國通用的貨幣,統一使用的貨幣,以秦「半兩」錢為流通貨幣。
4.以秦國通行的文字大篆為基礎,命李斯簡化之而制定小篆,頒行全國,統一文字。
5.在開創統一的郵驛制度方面,秦朝也有不世之功。秦朝把「遽」、「馹」、「置」等不同名目一概統一稱呼為「郵」。從此,「郵」便成為通信系統的專有名詞。在秦朝,「郵」負責長途公文書信的傳遞任務,近距離的另用「步傳」,即派人步行送遞。在郵傳方式上,秦時大都採用接力傳送文書的辦法,沿政府規定固定的路線,由負責郵遞的人員一站一站接力傳達下去。
6.促進製造工藝。秦代的青銅冶鑄工藝是對商周青銅鑄造藝術的繼承,但有了長足的發展。其冶鑄技術已達到非常高的水平,是中國古代冶金史上的一個集大成期。無論在青銅冶鑄技術上,還是在焊接、金屬冷加工和裝配技術上都已達到令人無比驚嘆的程度,表明秦始皇統一全國後科學技術有了很大的進步。

思想方面:

焚書坑儒,對中國文化進行一次清洗。為了鉗制人民的思想,接受李斯的建議,除了《秦史》、農業、卜筮和醫葯的書籍外,下令將所有史書一律燒毀,全國百姓和士人私自收藏的經書和諸子百家的典籍,也全部由官府統一燒毀,此即「焚書」。由於百姓與士人不滿,而言論遍布各地。有兩個方士(以求神仙、煉仙丹為業人)叫做盧生、侯生,在背後議論秦始皇的過失。秦始皇得知,派人去抓捕他們,他們已經逃跑了。秦始皇大為惱火,又發現咸陽有一些儒生也一起議論過他。秦始皇把那些儒生抓來審問。儒生經不起拷打,又東拉西扯地供出很多人來。秦始皇下令,逮捕460多人押到驪山的山谷中,全部坑殺,也就是活埋。由於這些人絕大部分是儒生,所以被後人稱為「坑儒」。其餘犯禁的儒生被流放邊境。

政權方面:

1.秦始皇改變了歷來的帝王稱號。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高過了三皇和五帝,最後將皇和帝並稱為"皇帝"。由皇帝來掌握全國的政權,不再像西周那樣分封諸侯,各管一地,致使最後諸侯各自獨立,中央無法控制,這才導致了天下大亂。為了維護皇帝的尊嚴,對名稱也做了規定:皇帝自稱用"朕",皇帝的命稱為"制",令稱為"詔"。皇帝的印信專門用玉做成,叫做玉璽。而且只有皇帝的印信才能叫做璽。同時,皇帝的妻子稱"皇後",父親稱"太上皇",母親稱"皇太後"。
2.秦始皇對中央政治體制進行了改革。皇帝之下是三公九卿:三公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是最高行政長官,輔助皇帝處理政務,同時負責對文武百官的管理。太尉則是最高的軍政長官,負責軍事事務,但他平時沒有軍權,戰時也要聽從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節才能調動軍隊,軍權實際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中。御史大夫是負責監察百官的,也是副丞相,皇帝的詔令一般由御史大夫轉交給丞相去執行。三公的下面是九卿:奉常,掌管宗廟禮儀;郎中令,負責傳達皇帝命令,以及皇帝的警衛;衛尉,就是宮廷的警衛首領,負責皇帝住所的日常守衛;太僕,主要工作是負責侍從皇帝,掌管皇帝的車馬;廷尉,掌管全國的司法事務,負責審理重案要案;典客,負責國家的外交事務,同時負責內部少數民族的事務;宗正則是專門管理皇室事務的官員;治粟內史,管理中央財政,並負責全國的稅收工作;少府是皇帝個人的財政官員,管理歸皇帝私有的山澤湖泊和宮廷手工業。
3.在地方,加強君主集權的重要措施是實行了郡縣制。這是地方政治體制的歷史性變化,代替了原來的分封制。設置郡縣,由皇帝親自任命官吏進行治理,罷免權也操縱在皇帝手裡。這樣就能使天下長期穩定,政權永遠掌握在中央皇帝的手裡。秦始皇在全國設立了三十六郡,郡下設縣。郡的長官是郡守,縣 的長官有兩個名稱,一是縣令(萬戶以上),一是縣長(萬戶以下)。縣以下依次是鄉、亭、里、什、伍,是一種准軍事化的管理體制,基層百姓五家為一個單位,由伍長負責。什則由十家組成,由什長負責。秦朝對於官吏的管理是很嚴格的,制定了很多處罰官吏的法令。官吏犯法,不是像西周那樣享有特權,即"刑不上大夫",而是加重處罰。這使得秦朝的吏治非常清明,政府的辦事效率極高。對於官吏要求很嚴,必須通曉法律,但也給了很高的地位,不但是政治地位,法律的學習也向官吏請教,即"以吏為師"。
4.除了政治體制改革外,秦始皇還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鞏固集權統治。第一,修造長城。秦始皇下令將原來六國的首都和各自修造的長城拆毀,然後統一修造抵禦北面匈奴的長城。秦的長城西起隴西的林洮(現在的甘肅岷縣),東到遼東(現在大同江一帶),東西長達萬里。第二,沒收天下的兵器,然後熔化鑄成十二個巨大的銅人,每個有24萬斤,防止天下人作亂。第三,修建官道,即弛道。以咸陽為中心,共修成三條,一條向北通到了內蒙,叫做直道。一條通向東面的河北和山東,直到海邊。一條向南,通兩湖和江蘇。弛道寬達五十步,兩旁每三丈遠就種一棵青松樹。弛道的建立,大大縮短了信息傳播的時間,有利於中央集權的加強和政令的及時傳達。第四,為了根絕先前六國後裔的反叛行動,秦始皇將後裔貴族們連同富豪一塊遷到了咸陽,這樣便於監視,同時也繁榮了都城的經濟。第五,開拓南越,使中國的版圖包括了今天兩廣,以至擴張到今天越南北部一帶。使中國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帝國

千古一帝——秦始皇是中國的第一個皇帝,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極富傳奇色彩的劃時代的人物。他的所作所為,如並天下、稱皇帝、廢封建、置郡縣、銷兵器、遷富豪、夷險阻、征百越、逐匈奴、通溝渠、車同軌、書同文、一法度等等措施,對於全國之大一統,對於中國政制之創建、中國版圖之確立、中國民族之從傳承,是有重大之影響的,這方面他可稱為「千古一帝」。可是,秦始皇的專制獨裁、橫征暴斂、嚴刑峻法,不僅使秦朝在統一中國後只歷十五年即告覆亡,而且也開了中國兩千餘年的君主極權統治,使中國老百姓長期過著難以忍受的非人生活。對於秦始皇作為「暴君」的這一面,則不應隨便為之辯解。總之,秦始皇一方面是首創統一局面的「千古一帝」,一方面是專制獨裁的「暴君」,正好印證人性是立體的事實。評價一個歷史人物不偏於一面,應多角度探討,才能還歷史人物真面目。

㈨ 千古一帝秦始皇,為中國做出了哪些貢獻

「千古一帝秦始皇,為中國做出了哪些貢獻?」針對這一問題,小編整理了一篇問答精選,供大家參考哦~

來看看網名為「哆啦美獅子」的網友是怎麼說的:

提高帝王尊嚴:贏政自以為功過三皇、德兼五帝,故兼采古代共主之尊號而合為皇帝,用作天子之專稱。從此中國歷史上之君主便稱為皇帝,贏政則被叫做秦始皇。統一度量衡:以商鞅時的秦國度、量、衡器具,作為全國斗算長短、大小、輕重之標准。1.統一文字:戰國時期,田疇異畝,車途異軌、律令異??、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秦始皇令李斯把原來秦國之大篆整理簡化而成小篆,在全國通行。秦始皇於並吞六國、統一天下之後,復北伐匈奴、南平百越,使中國版圖大定,西自隴蜀,東至遼東,北起大漠,南抵南海,形成後來中國疆域之基礎。經略百越:百越乃古代中國南方越族之泛稱,在全國統一之前,秦已逐漸征服甌越、閩越等。

對於ID為「康xia熙er43230」網友的精彩回答,大家紛紛點贊支持,他是這么說的:

後來贏政在中國歷史上被稱為第一個皇帝。這不僅是因為秦始皇的功績蓋過以往的統治者,更因他具有雄才大略的智慧。秦始皇的這些措舉,改進了國家權利的互相督導與政府機構的管理實行。由於當時還沒有「皇帝」這一稱號,而秦王自認為統一天下是以往的君王都不曾有過的功績,稱王並不能顯示出他的尊貴。後來經過一番議論,丞相王綰、御史大夫馮劫、廷尉李斯等人認為,秦王政「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功績「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後來秦王就是歷史上第一個被叫作皇帝的人。贏政正是擁有了切切實實的千古卓越之功績,才會理所當然地稱帝。所以在世界人的眼中秦始皇永遠是名列在前的偉大帝王。

名為「Miki」的網友的回答也是很透徹:

他最重要的一個貢獻就是統一了六國,然後建立起了中國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國家。我們知道,在秦朝以前,中國是處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那種各國爭相稱霸、各自為政的環境中的。即使是西周時期,也是用分封制治理國家,權利不集中,國家管理模式鬆散,除了一些該有的義務要履行,其它時候都是各自為政,諸侯國擁有很多的權利。但是中國統一以後,秦始皇為了鞏固統治,先是設立了郡縣制度,這個制度可是延續了幾千年啊。這個制度很好的解決了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即使是現在的政府,還是在此基礎上建立起城鄉制度。在經濟上,秦始皇統一了貨幣,這大大的促進了國家經濟的發展。還有統一文字和度量衡,語言通了,貿易交流多了,各方面統一了。這個國家要散就不是那麼容易了。

你贊同哪位網友的觀點呢?

㈩ 宋朝皇帝宋真宗趙恆在經濟上有什麼舉措

宋朝皇帝宋真宗趙恆在經濟上有什麼舉措?具體如下:

一,增加征榷,控制經濟穩定

宋朝皇帝宋真宗趙恆在位期間,國家經濟大肆發展,速度飛快是不少人都有目共睹的,那麼說明宋真宗趙恆在管理經濟這一塊有著自己獨特的方式,或者說對於經濟的發展,宋真宗趙恆有著更突出於其他人的治理方式,那麼他採取了哪些舉措呢?首先是增加征榷,控制經濟穩定,那麼增加征榷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也就是增加國家徵收商品稅與官府專賣。通過這一點先來穩定國與國,官與官。

綜上所述,不知道大家對此有什麼不同的看法?歡迎補充討論,歡迎關注提問!

閱讀全文

與千古一帝在經濟方面有什麼舉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健康増肥 瀏覽:274
永泰幸福庄園門票多少錢啊 瀏覽:919
女人額頭看婚姻是什麼意思 瀏覽:945
堵車會影響什麼經濟損失 瀏覽:817
抖音如何打造健康科普 瀏覽:712
去江陰在哪裡申請健康碼 瀏覽:640
故事單詞用英語怎麼讀 瀏覽:168
事業單位領取失業金要多久時間 瀏覽:168
月嫂的故事有哪些 瀏覽:152
南昌有什麼事業單位培訓機構 瀏覽:292
講故事配什麼音好 瀏覽:41
如何找到自己的婚姻 瀏覽:552
迷你世界小故事應當怎麼寫 瀏覽:972
打給你的愛情手冊是什麼歌 瀏覽:706
西安酒店如何申請場所健康碼 瀏覽:314
事業單位考核結果包括哪些 瀏覽:659
你在愛情里受過什麼傷害 瀏覽:850
2021年中級經濟師考試怎麼樣 瀏覽:700
美女在哪裡k歌 瀏覽:661
事業編辭職的時候需要辦什麼手續 瀏覽: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