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我國經濟發展呈現哪些新事態

我國經濟發展呈現哪些新事態

發布時間:2022-08-23 23:44:29

㈠ 中國經濟發展態勢呈現了哪些變化

據報道,日前發布的《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7年經濟持續運行在合理區間,發展態勢呈現新變化。

分析人士表示,中國實現了6.9%的經濟增長、不到5%的失業、1.6%的通脹,這樣的經濟運行格局難能可貴,在世界范圍內也是一枝獨秀的。

㈡ 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有哪些表現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經階段,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大趨勢。經濟發展新常態之所以「新」,不僅在於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呈現若干新的特徵,而且包含新的戰略方針——突出體現為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的價值取向;新的制度條件——突出體現為確定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推動作用;新的思想方法——突出體現為強烈的問題意識;新的工作理念——突出體現為不為壓力所動的戰略定力。以此為引領,中國經濟展現出六大新亮點:一是改革釋放了市場活力,營造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濃厚氛圍;二是我國經濟由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加快轉變的趨勢更加明顯;三是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四是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帶來新的增長點,「互聯網+」已成為驅動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五是引進來、走出去成效明顯,「一帶一路」等戰略穩步實施,利用外資與對外直接投資「並駕齊驅」;六是宏觀調控「工具箱」里的工具還比較多。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絕不意味著我國經濟已經進入某種新的穩態,更不是說我國目前的現狀便是新常態。如果把現狀認作新常態,新常態就變成對現狀的消極默認,從而失去其蘊含的進取精神。目前的狀態只是新常態的一個起始點,它正引領我國經濟進入一種綜合動態優化過程。此外,新常態有確定的理論內涵和明確的實踐要求,對這一概念不能泛化和濫用,更不能在其他領域其他問題上隨意貼標簽。

㈢ 當前我國經濟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經濟新常態的內涵和特徵是什麼

中國經濟新常態就是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在經濟結構對稱態基礎上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包括經濟可持續穩增長。經濟新常態是強調結構穩增長的經濟,而不是總量經濟;著眼於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及在對稱態基礎上的可持續發展,而不僅僅是GDP、人均GDP增長與經濟規模最大化。經濟新常態就是用增長促發展,用發展促增長。經濟新常態不是不需要GDP,而是不需要GDP增長方式;不是不需要增長,而是把GDP增長放在發展模式中定位,使GDP增長成為再生型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模式的組成部分。

新常態之"新",意味著不同以往;新常態之"常",意味著相對穩定,主要表現為經濟增長速度適宜、結構優化、社會和諧;轉入新常態,意味著我國經濟發展的條件和環境已經或即將發生諸多重大轉變,經濟增長將與過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基本告別,與傳統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粗放增長模式基本告別。

新常態的特徵是:

第一,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速雖然放緩,實際增量依然可觀。經過30多年的高速增長,中國的經濟體量已經今非昔比。2013年一年中國經濟的增量就相當於1994年全年的經濟總量,可以在全世界排到第17位。即使是7%左右的增長,無論是速度還是體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

第二,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長更趨平穩,增長動力更為多元。有人擔心,中國經濟增速會不會進一步回落,能不能爬坡過坎?風險確實有,但沒有那麼可怕。中國經濟的強韌性是防範風險的最有力支撐。我們創新宏觀調控的思路和方式,以確定的戰略和所擁有的政策儲備,我們有信心、有能力應對各種可能出現的風險。我們正在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這有利於化解各種成長的煩惱。中國經濟更多依賴國內消費需求拉動,避免依賴出口的外部風險。

第三,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發展前景更加穩定。2014年前三個季度,中國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8.5%,超過了投資。服務業增加值佔比46.7%,繼續超過第二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裝備製造業增速分別為12.3%和11.1%,明顯高於工業平均增速。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6%。這些數據顯示,中國經濟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質量更好、結構更優。

第四,新常態下,中國政府大力簡政放權,市場活力進一步釋放。簡言之,就是要放開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用好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比如我們改革了企業登記制度,前三個季度全國新登記注冊市場主體920萬戶,新增企業數量較2013年增長了60%以上。

(3)我國經濟發展呈現哪些新事態擴展閱讀:

"新常態"作為中國高層對經濟形勢的清醒判斷和重要定義,對未來宏觀經濟政策導向有著決定性意義。而《人民日報》的三篇評論恰為人們清晰呈現了"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整體面貌和未來趨勢,正如評論中所說,"面對新常態,我們要有冷靜的心、堅定的心和火熱的心,科學認識新常態,積極應對新常態,學會適應新常態,創造中國經濟發展的新輝煌。"

㈣ 什麼是中國經濟新常態,經濟新常態的特徵

中國經濟新常態就是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在經濟結構對稱態基礎上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包括經濟可持續穩增長。經濟新常態是強調結構穩增長的經濟,而不是總量經濟;著眼於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及在對稱態基礎上的可持續發展,而不僅僅是GDP、人均GDP增長與經濟規模最大化。經濟新常態就是用增長促發展,用發展促增長。經濟新常態不是不需要GDP,而是不需要GDP增長方式;不是不需要增長,而是把GDP增長放在發展模式中定位,使GDP增長成為再生型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模式的組成部分。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9日至11日在北京舉行。會議首次闡述了新常態的九大特徵——
會議認為,科學認識當前形勢,准確研判未來走勢,必須歷史地、辯證地認識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准確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
從消費需求看,過去我國消費具有明顯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徵,2014年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保證產品質量安全、通過創新供給激活需求的重要性顯著上升,必須採取正確的消費政策,釋放消費潛力,使消費繼續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基礎作用。
從投資需求看,經歷了30多年高強度大規模開發建設後,傳統產業相對飽和,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對創新投融資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須善於把握投資方向,消除投資障礙,使投資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關鍵作用。
從出口和國際收支看,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國際市場空間擴張很快,出口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動能,全球總需求不振,我國低成本比較優勢也發生了轉化,同時我國出口競爭優勢依然存在,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必須加緊培育新的比較優勢,使出口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支撐作用。
從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看,過去供給不足是長期困擾我們的一個主要矛盾,2014年傳統產業供給能力大幅超出需求,產業結構必須優化升級,企業兼並重組、生產相對集中不可避免,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加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為產業組織新特徵。
從生產要素相對優勢看,過去勞動力成本低是最大優勢,引進技術和管理就能迅速變成生產力,2014年以後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餘勞動力減少,要素的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必須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
從市場競爭特點看,過去主要是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2014以後正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統一全國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經濟發展的內生性要求,必須深化改革開放,加快形成統一透明、有序規范的市場環境。
從資源環境約束看,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2014以後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從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看,伴隨著經濟增速下調,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必須標本兼治、對症下葯,建立健全化解各類風險的體制機制。
從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邊際效果明顯遞減,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必須全面把握總供求關系新變化,科學進行宏觀調控。
這些趨勢性變化說明,我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應答時間:2020-12-23,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㈤ 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面臨哪些新的形勢

新常態將給中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也讓中國的經濟改革面臨新的挑戰。概括來說,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經濟增量依然可觀,但穩定經濟增長任務繁重。 經過30多年高速增長,中國經濟體量已今非昔比。2013年一年中國經濟的增量就相當於1994年全年經濟總量,可在全世界排到第十七位。從經濟總量看,我國目前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從發展速度看,30多年來,中國經濟以世界少有的年均接近兩位數的增長速度高速發展,創造了經濟增長的「中國奇跡」。 經濟新常態下,依靠依然可觀的實際增長,能夠有效保障國家財政實力不斷增強,而財力的增加能夠對促進經濟發展、加強經濟和社會中的薄弱環節、切實改善民生、有效應對各種風險和自然災害的沖擊提供有力的資金保障。從我國的發展實際看,依靠依然可觀的實際增長,黨的十八大確定的「兩個百年」奮斗目標是能夠實現的,也將為中國經濟帶來更多「大國紅利」。 但客觀講,經濟新常態下,經濟下行的挑戰亦十分明顯,需要我們保持戰略定力,採取各種措施綜合施策,使經濟增長運行在合理區間。 二是經濟增長動力更為多元,但核心動力源正在培育中。 我國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經濟韌性好、潛力足、迴旋空間大。從城鎮化角度看,我國正在經歷世界上速度最快、規模最大的城鎮化過程,城鎮化伴隨的大規模人口遷移,將推動消費持續增長,這將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強大推動力。2013年我國的名義城鎮化率僅為53.73%,戶籍城鎮化率則低得多,僅為36%左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從工業化角度看,我國工業化的任務遠沒有完成,除東部部分省市基本完成工業化外,中部、西部等省區工業化的發展還不是很充分,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這是新常態下中國經濟改革的重要機遇。 但也應當看到,我國的科技體制改革、創新能力提升等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面臨的創新挑戰和技術瓶頸依然存在,離依靠「技術紅利」創造經濟增長核心動力源還有較遠的距離。 三是發展前景更加穩定,但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還有很大空間。 2013年,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46.1%,首次超過第二產業,2014年的統計公報顯示,這一比例攀升至48.2%,這是非常好的經濟結構優化跡象。在支撐我國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長中,內需結構中投資佔比相對較高,但2010年消費率和投資率達到各佔50%之後,消費率出現較快增長趨勢,在經濟結構中佔比再次超過投資率,消費的基礎性作用和投資的關鍵性作用逐步得到體現。 由於地理條件、發展基礎、歷史文化等因素,我國區域經濟結構中,東中西部發展差距較大,隨著「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區域發展戰略的制定和實施,區域結構亦在逐步得到優化,將為中國經濟帶來更多「發展紅利」。 但同時應看到,我國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還面臨著諸多挑戰,產業結構與發達國家相比還顯得較為落後,需求結構、區域結構、城鄉結構、收入分配結構等還有很大的調整空間,這些因素在制約著中國經濟質量的整體提高。 四是市場活力進一步釋放,但轉變政府職能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在經濟新常態下,政府職能轉變的核心仍然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新一屆政府將簡政放權、轉變政府職能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當頭炮」,目的就是要從體制機制上給各類市場主體松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2013年以來,國家先後取消和下放了共700餘項行政審批等事項,涉及到將工商登記前置審批事項改為後置審批等一系列具體舉措。2014年前3個季度全國新登記注冊市場主體920萬戶,新增企業數量較2013年增長60%以上。 這些舉措既對減輕企業負擔、激發市場活力發揮了重要作用,也將成為中國經濟改革的重要機遇之一。同時我們也要承認,當前地方一些職能部門過度干預企業經營管理,吃拿卡要、「紅頂中介」、尋租腐敗等現象依然存在,建立法治政府,加快轉變政府職能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這也是新常態下中國經濟改革的重要挑戰之一。

㈥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有哪些特徵

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
中國經濟新常態具體的特徵可從以下九個方面來看:
一、從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看,過去供給不足是長期困擾我們的一個主要矛盾,現在傳統產業供給能力大幅超出需求,產業結構必須優化升級,企業兼並重組、生產相對集中不可避免,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加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為產業組織新特徵。
二、從消費需求看,過去我國消費具有明顯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徵,現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保證產品質量安全、通過創新供給激活需求的重要性顯著上升,必須採取正確的消費政策,釋放消費潛力,使消費繼續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基礎作用.
三、從投資需求看,經歷了30多年高強度大規模開發建設後,傳統產業相對飽和,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對創新投融資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須善於把握投資方向,消除投資障礙,使投資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關鍵作用.
四、從資源環境約束看,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現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五、從生產要素相對優勢看,過去勞動力成本低是最大優勢,引進技術和管理就能迅速變成生產力。
六、從市場競爭特點看,過去主要是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現在正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統一全國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經濟發展的內生性要求,必須深化改革開放,加快形成統一透明、有序規范的市場環境.
七、從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看,伴隨著經濟增速下調,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必須標本兼治、對症下葯,建立健全化解各類風險的體制機制.
八、從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邊際效果明顯遞減,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必須全面把握總供求關系新變化,科學進行宏觀調控.
九、從出口和國際收支看,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國際市場空間擴張很快,出口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動能。

㈦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主要特點有哪些

1、增長速度要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

目前,中國經濟進入了7%左右的中高速增長。經濟增長速度的變化,既反映了經濟增長的客觀趨勢,又體現了我國宏觀調控目標新的取向。

2015年我國GDP預期增長目標為7%。即便是7%的GDP增速,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也名列前茅的。數據顯示,2011-2014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0%,由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

分年度看,2011年比上年增長9.5%,2012、2013年均增長7.7%,2014年增長7.3%,2015年上半年增長7.0%。國家統計局表示,「十二五」期間,預計我國經濟年均增長近8%,將遠遠高於同期世界2.5%左右的年均增速。

2、發展方式要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益型;

從經濟運行的客觀趨勢看,世界經濟增長持續乏力,國際市場需求持續疲軟,我國投資和消費需求增長放緩,產能過剩問題突出。隨著資源生態環境約束加大、勞動力等要素成本上升,高投入、高消耗、偏重數量擴張的高增長難以為繼。

3、經濟結構調整要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舉;

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以來,我國經濟結構優化趨勢加快。需求結構方面,消費需求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特別是2013年後消費貢獻率增幅明顯,由2013年的50%增長到2015年上半年的60%。

同時,個性化、多樣化、品質化消費,網上購物、定製消費等方式廣泛發展,服務消費、信息消費、綠色消費、時尚消費、品質消費、農村消費等領域的消費升級逐步展開,新的商業機會不斷涌現。

4、發展動力要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

推動經濟發展的直接因素有兩個方面:一是增加資本、勞動力和土地等生產要素的投入,二是提高生產要素配置的效率,後者又主要取決於科技創新。從更多依靠要素投入向更多依靠創新驅動的轉變,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經濟發展新常態的一個重要表現。

當前,我國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高,一些重要領域躋身世界先進行列,正由「跟跑者」向「並行者」「領跑者」轉變,產業、產品、生產方式、產業組織、商業模式、管理體系等各個方面的創新不斷深入。

(7)我國經濟發展呈現哪些新事態擴展閱讀:

《人民日報》的評論指出:「經濟新常態,需要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培育經濟發展的持久動力。」

「從根本上說,就是向改革要動力,向結構調整要助力,向民生改善要潛力;就是要『激活力』,把該放的權放到位,讓市場主體真正放開手腳;就是要『補短板』,把該做的事做好,增加公共產品有效供給;就是要『強實體』,把該給的政策給足,夯實發展的微觀基礎。」

《人民日報》評論認為:「新常態是新的探索,要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以改革開路,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激發企業和社會活力,培育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加快經濟轉型升級結構優化,更好地改善民生。」

「新常態」作為中國高層對經濟形勢的清醒判斷和重要定義,對未來宏觀經濟政策導向有著決定性意義。

而《人民日報》的三篇評論恰為人們清晰呈現了「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整體面貌和未來趨勢,正如評論中所說,「面對新常態,我們要有冷靜的心、堅定的心和火熱的心,科學認識新常態,積極應對新常態,學會適應新常態,創造中國經濟發展的新輝煌。」

㈧ 在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生了哪些新變化

從經濟增長原因的角度分析,中國經濟發生了4個方面的變化。首先,中國經濟以往是以工業為基礎、以出口為導向的。隨著世界經濟陷入低速增長,出口高速增長難以為繼。沿海發達地區出口企業所遭遇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其深層次原因還是市場需求不足。
其次,以往的城鄉二元結構意味著農村勞動力供應充足,價格低廉,城市裡較高的生產率能提供相比農村更高的勞動收入。但是這一條件已經發生了變化。2012年的調查數據顯示,農村25歲以下勞動力已經有70%不在農村了,以往供應充足的農村勞動力條件不再具備,這種現象的結果是工資增速提升,並且這種提升是全國性的。去年的統計數據顯示,西部地區的工資增長速度相比中東部更高,這使中國低成本製造業受到挑戰。
第三,人口老齡化現象的出現。老齡化社會意味著儲蓄率下降,儲蓄率的下降意味著投資來源的下降,表明以往投資驅動型的經濟增長難以持續。
第四,節能減排已經是大勢所趨,資源環境條件日漸緊張。在以往的經濟增長中,資源是廉價的,環境甚至是不要錢的。但是現階段,我們的土地資源、水資源、能源已經非常緊張。60%的石油需要進口。與此同時,霧霾的大面積發生也使人們意識到環保的重要性。
隨著經濟增長因素的變化,經濟的結構性開始轉變、潛在增長率出現下降,構成了中國經濟新常態的特徵。但對於中國經濟發展來說,更值得關心的問題是經濟增速下台階之後能否在一個新的平台上穩住。穩住腳了,才是可持續的增長。
雖然目前經濟下行壓力很大,但是希望也很大。近期的4組指標可以說明問題。
其一,居民收入在增長,尤其是廣大的農村。過去5年,居民收入增長基本與GDP同步,但是農村居民收入增長要快於GDP,與之同步,農村消費的增長也很快。人們印象中,電視機、冰箱、傢具行業會是夕陽行業,但數據顯示,這些行業在農村市場獲得了新商機。可以說,與農村消費相關的行業現在是「嫩芽」行業。
其二,服務業的發展非常強勁,而且這種服務業是生產性的服務業,比如說物流、醫療、教育、金融、互聯網、文化創意行業,這是中國經濟新常態下的又一個「嫩芽」。
其三,技術進步明顯提速。「十一五」中未完成的指標之一是研發投入佔GDP比重超過2%,但是最新的統計數據表明,這個指標已經實現了,更加值得欣喜的是,研發投入中企業投入增長很快。同時,我國的專利申請數量、專利增長速度也明顯提升,這是技術的表現。這樣的趨勢下,促成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行業將成為新常態中的「嫩芽」行業。
其四,東中西部的經濟發展結構發生了更為均衡化的變化,經濟平衡性增強。與西部經濟相關的產業成為增長最快的「嫩芽」行業。
從宏觀經濟的角度看,「嫩芽」成長為參天大樹還需要時間,如何為「嫩芽」提供合適的生長環境是宏觀調控所要重點關注的。為「嫩芽」固本強基、澆水施肥需要改革的不斷深入和推進。為此,一方面,通過宏觀調控的預調微調穩定「嫩芽」的生長環境;另一方面,通過改革開放為「嫩芽」注入活力。未來幾年,中國經濟保持較高增速仍沒有問題,這將為代表著中國經濟未來的、能為中國經濟提供持續健康增長的「嫩芽」行業提供環境。
如何為中國經濟新常態中的「嫩芽」提供合適的生長環境?經濟新常態也意味著宏觀調控思路的更新。宏觀調控要適應服務業變成第一大產業、消費變成主要增長動力的新經濟形勢。這種適應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觀念、機制創新。
在宏觀調控中,過去的重點是促進經濟增長,但現在要的是穩定增長,不是要一味追求速度。在經濟增速下滑的時候,也會去托,但托不是目的。托的目的是創造環境,為「嫩芽」提供合適的溫度濕度。
從市場和政府的分工角度講,創新的地位在中國經濟新常態中最為重要,但是創新恰恰是政府最力所不及的領域,政府所要做的應是為創新創造有利環境。
在世界經濟發展歷史中,有些國家在經歷了高速發展階段後進入了所謂的「失去的時代」。對於中國經濟的未來,這種風險存在,但是風險並不大,根本原因在於中國的城鎮化進程仍在繼續。相比有些國家進入「失去的時代」前70%的城鎮化率,中國目前的城鎮化水平只有53%。通過城鎮化提升勞動生產率的空間仍然存在。
從另一個角度說,理論上在中國城鎮化水平還沒有那麼高的情況下出現經濟增速下降是不應該的,這說明我們促進經濟繼續增長的機制還需要不斷創新和完善。

閱讀全文

與我國經濟發展呈現哪些新事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怎麼讓愛情幸福下去 瀏覽:343
公安和國門經濟什麼關系 瀏覽:949
一顆椰棗樹出自哪個故事 瀏覽:706
新泰事業編工資怎麼樣 瀏覽:300
婚姻中有了絕望後怎麼過 瀏覽:679
企業編制如何弄成事業編制 瀏覽:640
如何健康増肥 瀏覽:276
永泰幸福庄園門票多少錢啊 瀏覽:919
女人額頭看婚姻是什麼意思 瀏覽:945
堵車會影響什麼經濟損失 瀏覽:817
抖音如何打造健康科普 瀏覽:712
去江陰在哪裡申請健康碼 瀏覽:640
故事單詞用英語怎麼讀 瀏覽:168
事業單位領取失業金要多久時間 瀏覽:168
月嫂的故事有哪些 瀏覽:152
南昌有什麼事業單位培訓機構 瀏覽:292
講故事配什麼音好 瀏覽:43
如何找到自己的婚姻 瀏覽:553
迷你世界小故事應當怎麼寫 瀏覽:974
打給你的愛情手冊是什麼歌 瀏覽: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