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經濟聯動效應是什麼
經濟聯動效應指的就是通過一個聯合的形式來發展的經濟。
2. 經濟效應是什麼
有24條經濟效應,很全面
3. 經濟效益和經濟效果的區別
經濟效益:指經濟活動中勞動耗費和勞動成果之間的對比。反映社會再生產各個環節對人力、物力、財力的利用效果。
經濟效果:指生產過程中產出量與投入量的比值。它反映的是生產過程中勞動耗費轉化為勞動成果的程度。其表達式為式中:勞動耗費指勞動消耗量或勞動佔用量, 把「成果與消耗之比」、「產出與投入之比」稱為經濟效果,而將經濟活動中所取得的有效勞動成果與勞動耗費的比較稱為經濟效益。
溫馨提示:以上內容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2-01-17,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4. 舉例說明財政支出的經濟效應是什麼
財政支出的經濟效應包括收入效應、替代效應、經濟增長效應、擠出效應、收入分配效應。下面就來具體了解一下這些效應:
1. 財政支出的替代效應是指財政支出會相對降低產品或者服務的價格,消費者就可以花更少的錢用於該產品或者服務的購買,進而將增加對其他產品或者服務的購買。如政府對蔬菜進行補貼,可能使得消費者增加對水果的購買。
2. 財政支出的經濟增長效應是指財政支出能夠促進經濟增長,而且,財政支出的增加,能夠促進經濟成倍增長。例如,經濟危機發生後,政府往往會增加財政支出,正是利用了財政支出的這一效應。
3. 財政支出的擠出效應指財政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費或投資降低的效果。例如,財政支出增加,意味著納稅人的稅負增加,從而可能會減少納稅人的消費水平。
4. 財政支出的收入分配效應是指政府的財政支出可能會導致利益轉移的現象,從而使財政支出帶來的利益產生再分配。如住房補貼支出的目的在於補助窮人,但其在短期內會造成住房需求的增加從而引致房價的上漲,以致真正獲益的是富人而不是窮人。
拓展資料:
一、 財政支出的內容
(一) 財政支出內容是指國家財政支出的用途和去向。國家財政的性質決定財政支出的內容。
(二) 剝削階級國家財政取之於民,用之於己,決定了支出內容主要用於維持國家機器運轉和對外擴張等方面的需要,屬於消費型財政。
(三) 社會主義國家財政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決定了支出內容用於國家建設和人民生活,屬於生產建設要求。
(四) 我國財政支出的具體內容主要有:
1. 經濟建設支出,包括基本建設投資、企業挖潛改造資金支出、流動資金支出、支農支出、各項經濟建設事業費等;
2. 文教科衛支出,即文化、教育、科學、衛生等事業支出;
3. 憮恤和社會福利救濟支出以及國防支出;
4. 行政管理支出,公檢法支出和價格補貼支出,包括用於生產和人民生活的各種價格補貼;
5. 債務支出,對外援助支出,國家物資儲備支出以及其他支出。
5. 經濟學中哪些經濟現象和效應
一、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是由於紙幣流通條件下因貨幣供給大於實際需求現實購買力大於產品供給,導致錢不值錢的現象,即貨幣貶值,現象是物價持續地普遍的上漲,持續和普遍是很重要的定語,實質是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
二、通貨緊縮
對於通貨緊縮的含義,與通貨膨脹一樣,國內外還沒有統一的認識,從爭論的情況來看,大體可以歸納為以下三種:
一種觀點認為,通貨緊縮是經濟衰退的貨幣表現,因而必須具備三個基本特徵:
一是物價的普遍持續下降;二是貨幣供給量的連續下降;三是有效需求不足,經濟全面衰退。這種觀點被稱為「三要素論」。
另一種觀點認為,通貨緊縮是一種貨幣現象,表現為價格的持續下跌和貨幣供給量的連續下降,即所謂的「雙要素論」。
第三種觀點認為,通貨緊縮就是物價的全面持續下降,被稱為「單要素論」。從上面的介紹可以看出,盡管對通貨緊縮的定義仍有爭論,但對於物價的全面持續下降這一點卻是共同的。
三、財政赤字
財政赤字即預算赤字,指一國政府在每一財政年度開始之初,在編制預算時在收支安排上就有的赤字。若實際執行結果收入大於支出,為財政盈餘。
它反映著一國政府的收支狀況。財政赤字是財政收支未能實現平衡的一種表現,是一種世界性的財政現象。財政赤字是財政支出大於財政收入而形成的差額,由於會計核算中用紅字處理,所以稱為財政赤字。
財政赤字是指財政支出超過財政收入的部分。理論上說,財政收支平衡是財政的最佳情況,在現實中就是財政收支相抵或略有節余。在國家實際執行財政過程中,經常需要大量的財富解決大批的問題,會出現入不敷出的局面。
這是財政赤字不可避免的一個原因。赤字的出現有兩種情況,一是有意安排,被稱為「赤字財政」或「赤字預算」,它屬於財政政策的一種;另一種情況,即預算並沒有設計赤字,但執行到最後卻出現了赤字,也就是「財政赤字」或「預算赤字」。
四、財政盈餘
財政盈餘,意味著財政收入大於財政支出,也就是說有一部分財富被儲存起來了。財政盈餘越多,被儲存的財富就越多,長此以往,就會造成經濟緊縮。
因此,財政政策原則上是收支平衡,個人和企業的財富如何支配,就由市場自主調節,而政府則根據宏觀經濟調控需要,決定採取緊縮(製造財政盈餘)或者擴張(製造財政赤字)政策。
五、財政收支平衡
財政收支平衡是指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個財政年度)財政收入與財政支出之間的等量對比關系。事實上,財政收入與支出在總量上的平衡,只有在編制預算時才能存在。
預算執行結果收入與支出恰好相等的絕對平衡狀態是很少見的,通常不是收大於支,就是支大於收。
由於超過收入的支出在資金和物資上是沒有保證的,往往會給經濟帶來不利影響,所以,為了穩妥起見,人們往往在習慣上把收大於支,略有結余的情況稱之為財政平衡。
6. 什麼是經濟效應
一、定義
經濟效益是通過商品和勞動的對外交換所取得的社會勞動節約,是資金佔用、成本支出與有用生產成果之間的比較,也就是以盡量少的勞動耗費取得盡量多的經營成果,或者以同等的勞動耗費取得更多的經營成果。
二、公式計算
經濟效益是指經濟活動中投入耗費和產出結果的比較,或簡稱所得與所費的關系,是衡量一切經濟活動的最終的綜合指標。
企業的經濟效益,就是企業的生產總值同生產成本之間的比例關系,用公式表示:經濟效益=生產總值/生產成本。
三、意義
經濟效益好,就是資金佔用少,成本支出少,有用成果多,提高經濟效益對於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四、經濟效益分析法
傳統的邊際分析法的進一步完善或變種。當各個選擇方案的數量、目標遠不像利潤、生產率、費用等所表示的那樣具體明確時,經濟效益分析是一種選擇方案的好辦法。經濟效益分析是解決綜合性非程序決策問題的效益費用(成本)分析。
五、經濟效益分析的方法
1,因素分析法。把綜合性指標分解成各個原始的因素,以便確定影響經濟效益的原因,這種方法稱為因素分析法,其要點如下:
(1)確定某項指標是由哪幾項因素構成的,各因素的排列要遵循正常的順序。
(2)確定各因素與某項指標的關系,如加減關系,乘除關系,乘方關系,函數關系等。
(3)根據分析的目的對每個因素進行分析,測定某一因素對指標變動的影響方向和程度。
2,結構分析法。也稱比重分析法,這種方法就是計算某項經濟指標各項組成部分佔總體的比重,分析其內容構成的變化,從而區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從結構分析中,能夠掌握事物的特點和變化趨勢。
3,動態分析法。動態分析法是將不同時間的同類指標的數值進行對比,計算動態相對數藉以分析指標發展的方向和增減速度。
7. 經濟效益、經濟效率、經濟效應三者的區別
經濟效益:通過商品和勞動的對外交換所取得的社會勞動節約,即以盡量少的勞動耗費取得盡量多的經營成果,或者以同等的勞動耗費取得更多的經營成果。
經濟效率:是用時間來衡量的經濟活動的效果。它用單位時間內所完成的某種經濟工作的數量和質量來表示。單位時間完成的經濟任務越多,經濟效率就越高。反之,經濟效率就越低。
經濟效應:經濟就是國家或企業、個人的收支狀況,如國民生產總值、社會總產值、企業的產量與效益、個人的收入與支出等。
拓展資料:
經濟效率與經濟效益是兩個重要的經濟學概念。
經濟效率反映的是投入與產出的關系 ,是一種財富創造的衡量指標 ,更多涉及的是相對確定的、易測量的物與物的關系 ;
我們在完成一項經濟活動時除了要考慮它的的「時間成本」以外,還要考慮其它成本;如果我們在完成一項經濟活動時只考慮在短的時間內完成而不考慮所付出的其它的成本和代價能說有效率嗎?
在西方經濟學中,最優經濟效率還可表示一種狀態,即帕累托最優狀態。在這一狀態下,所有的帕累托改進都不存在,即在該狀態上,任何改變都不可能使至少一個人的狀況變好而又不使其他人的狀況變壞。
經濟效率的英文:Economic efficiency
經濟效益反映的是投入與收益的關系 ,包含著財富的分配 ,更多涉及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系。
經濟績效的評價標准,主要是由與資源分配以及資源利用有關的效率所決定的,其他方面的標准則與公平和應付外來突變因素的能力有關。正如人們所了解到的,要兼顧到這兩方面的評價標準是很困難的,即使只考慮一方面的評價標准,也會有不同的結論,沒有一個一致的和明確的評價方法。
當經濟發展時,用不同的標准進行評價,可能在這方面做得更好一些,但是在另一方面卻做得不夠好,經濟學家和經濟工作者就很難把兩方面的標准綜合起來進行評價。因此,我們的目的非常簡單明確,就是把英國看作是早期北美殖民地可以得到的一個資源庫,我們沒有必要在一個更大范圍里,對涉及所有經濟績效的評價標准進行兼顧和綜合考慮。
在這樣的范圍里,才有必要和可能對英國和北美殖民地的經濟績效進行評價,也才可以把英國與在北美地區有移民的其他國家進行適當的比較。
它們之間既有聯系 ,更有區別 ,從企業和社會兩個角度分析可以看出二者關系的多重性。
8. 經濟學效應有哪些方面
經濟學效應有:1.馬太效應;2.搭便車效應;3.二八定律;4.長尾理論;5.羊群效應;6.擠出效應;7.隧道效應。
經濟學效應包含的方面如下:
1.馬太效應: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廣泛應用於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以及科學領域。馬太效應,是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們常用的術語,反映的社會現象是兩極分化,富的更富,窮的更窮。
2.搭便車效應:是指個人支付本錢取得的收益被集體中的其他成員免費分享的現象。由於個人支付全部本錢而只享受較少的收益份額,因此集體中的理性個人沒有動力去提供公共物品。並且組織規模越大,公共物品越是供給缺乏。
3.二八定律:又稱為帕累托法則、帕累托定律、最省力法則或不平衡原則。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義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發現的。他認為,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只佔其中一小部分,約20%,其餘80%盡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
4.長尾理論:是指只要產品的存儲和流通的渠道足夠大,需求不旺或銷量不佳的產品所共同占據的市場份額可以和那些少數熱銷產品所佔據的市場份額相匹敵甚至更大,即眾多小市場匯聚成可產生與主流相匹敵的市場能量。
5.羊群效應:個人的觀念或行為由於真實的或想像的群體的影響或壓力,而向與多數人相一致的方向變化的現象。表現為對特定的或臨時的情境中的優勢觀念和行為方式的採納(隨潮)表現為對長期性的占優勢地位的觀念和行為方式的接受(順應風俗習慣)。
6.擠出效應:政府為了平衡財政預算赤字,採取發行政府債券的方式,向私人借貸資金市場籌措資金,從而導致市場利率上升,私人投資和支出因而相應地下降,這就是公共支出造成的財政赤字對私人投資和支出的擠出效應。
7.隧道效應:是指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初期階段,收入差距會快速拉大,但整個社會可能對此持相當寬容的態度,因為大部分人預期在不久的將來自身也能從經濟發展中獲益。
經濟學效應是社會生活當中較常見的心理現象和規律,是某種人物或事物的行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產生相應變化的因果反應或連鎖反應,比如蝴蝶效應,上個世紀70年代,美國一個名叫洛倫茲的氣象學家在解釋空氣系統理論時說,亞馬遜雨林一隻蝴蝶翅膀偶爾振動,也許兩周後就會引起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
9. 社會保障的經濟效應是什麼
社會經濟效益是指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社會效益是指項目實施後為社會所作的貢獻,也稱外部間接經濟效益。經濟效益是資金佔用、成本支出與有用生產成果之間的比較。
10. 經濟學效應的概念是什麼
經濟學效應是指某人在近期內重復獲得相同報酬的次數越多,那麼,這一報酬的追加部分對他的價值就越小。
1,常見的經濟效應:
1)口紅效應「口紅效應」是指因經濟蕭條而導致口紅熱賣的一種有趣的經濟現象,也叫「低價產品偏愛趨勢」。
2)吉芬效應:吉芬效應(Giffen effect)又稱「吉反論」(Giilenparadox)。由19世紀英國經濟學家吉芬(R,Giffen,1837一1910)提出的一種對需求理論的例外情況。即消費者對某種商品的需求並不隨該商品價格的降低而增加,也不隨該商品價格的提高而減少。
3)邊際效應:我們嚮往某事物時,情緒投入越多,第一次接觸到此事物時情感體驗也越為強烈,但是,第二次接觸時,會淡一些,第三次,會更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