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美國經濟新變化新在哪裡

美國經濟新變化新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01-21 14:20:48

㈠ 美國新經濟的特點和成因是什麼

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出現了二次大戰後罕見的持續性的高速度增長。在信息技術部門的帶領下,美國自1991年4月份以來,經濟增長幅度達到了4%,而失業率卻從6%降到了4%,通脹率也在不斷下降。如果食品和能源不計在內的話,美國1999年的消費品通脹率只有1.9%,增幅為34年來的最小伍。這種經濟現象就被人們表述為「新經濟」。美國《商業周刊》1996年底的一篇文章認為,美國目前這種「新經濟」,其主要動力是信息技術革命和經濟全球化浪潮。

美國的「新經濟」具有許多不同於以往的新特徵,主要表現在以下5個方面:
(1)經濟持續增長

從1991年4月開始復甦至今,美國經濟已持續增長了120多個月,遠遠超出戰後美國經濟平均連續增長50個月的期限, 成為戰後美國第3個最長的經濟增長期人自美國經濟率先走出90年代初期的世界性經濟危機以來,美國經濟的年均增長率超過日本、德國等主要競爭對手,從而扭轉了美國經濟增長速度在七八十年代落後於日本、德國的局面,使美國在全球經濟的實力相對有所回升。

(2)就業人數不斷增加,失業率穩步下降

伴隨著80年代中期以來美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以裁員為其主要內容之一的「企業重組」,美國結構性失業日益突出,就業形勢急劇惡化。美國失業率在1991年上升到6.7%,1992年就業形勢仍繼續惡化,全年失業率高達7.4%,失業人數多達900多萬人。 從1993年開始,美國就業狀況開始改善,失業率穩步下降,1998年12月降到了4.3%,這是美國30年來的最低水平。

(3)物價增幅保持在較低水平,政府過去長期面臨的通貨膨脹壓力得以消除

消費物價指數從1992年降至3O後, 至今未見反彈,1998年僅為1%。國內生產總值的緊縮價格指數從1990年的4.3%逐步降至1993年以來的2%,1997年第4季度,該指數僅增長了1.5%,全年則為1.8%,是1965年以來的最低點。

(4)出口貿易增長勢頭強勁

近10年來,美國勞動生產率的顯著提高和勞動力成本優勢增強了美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1991一1994年間,美國製造業的勞動生產率一共增長了近12個百分點,超過了日本和西歐國家的增幅。在美國勞動生產率較快提高的同時,其單位勞動成本在90年代卻增長緩慢,結果,美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從而使美國得以在90年代初期相繼在半導體和小汽車等領域重新奪回世界第一的位置。

(5)聯邦財政赤字逐年減少

由於柯林頓政府採取了強有力的增稅減支政策,美國聯邦財政赤字由1992年的2892億美元逐步減少到1996年的1168億美元,聯邦財政赤字占國民生產總值(GDP)的比重也由1992年的4.93%下降到1996年的3%以下。1997年美國實際聯邦財政赤字僅為226億美元。1998年2月,美國國會最終通過了柯林頓政府提出的財政預算平衡方案,力爭到1999年消除聯邦財政赤字,而實際上,美國聯邦政府在1998年度就已實現了728億美元的財政盈餘。

不僅美國如此,西歐經濟也呈現出類似的跡象。長期以來,增長停滯、勞動力使用受限以及難以操縱的政府預算一直困擾著歐洲。令人欣喜的是,如今這里開始展現經濟活力。多年的經濟發展停滯之後,由11國組成的歐元區的增長率1999年超過3%。失業曾是困擾著歐洲大陸的一大社會問題,如今其失業率也降至10%以下。歐元區第二大經濟體法國,其私營部門創造的就業機會也達到30年來的最佳水平。從赫爾辛基到里斯本,各地的公司都在新信息技術方面進行大力投資。

因此,設在法蘭克福的高盛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托馬斯·邁爾斷定:『毫無疑問,新經濟正在歐元區形成。」他說,知識主導型企業快速增長、電信等市場全面取消管制就明確地表明了這一點。「它應該像美國那樣提高資本和勞動生產力。」他補充說,「關鍵是,新經濟能否在歐洲站穩腳跟,增長是否有足夠後勁,像美國那樣引發投資熱潮。」巴黎的咨詢專家聖艾蒂安估計,如果形成投資熱,新經濟將迅速壯大,並將取而代之「舊世界」,歐洲有希望迎來新的繁榮年代。

「新經濟」在亞洲也露出曙光。雖然兩三年前,東亞與東南亞各國與地區普遍地爆發了金融危機,但是現在已經從危機中擺脫了出來。無論是政府還是民間,無不對新經濟充滿了樂觀的希冀。在兩年多的危機之後,大公司的經理人和決策者們都急切地期待著信息技術的擴展、網際網路的發展和全球化的商務行為能帶來巨大的回報。許多董事會上最令人激動的話題就是集個人電腦、智能電話和電子商務為一體的三合一及其對本地區的生產力和消費所產生的巨大影響。

沒有人會認為這些國家的經濟能在一夜之間脫胎換骨,但是,亞洲也享有後來者的優勢,那就是只需從美國引進那證明行之有效的新經濟模式,從而大大推動經濟的持續發展。

總之,新經濟源於美國,但新經濟的浪潮已經席捲著全球。

㈡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經濟有哪些新變化和新特點

二戰後美國經濟的發展,大體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戰爭結束後,經過恢復與改造,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經濟持續發展,西部、南部呈現繁榮景象;第二階段,面對危機與「通脹」,經過調整,80年代中期以後,經濟形勢好轉,但債務負擔沉重;第三階段,通過調整政策,90年代以來,經濟持續穩定發展,進入新經濟時代.
二戰後美國的經濟發展及其特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的經濟實力驟然增長,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中佔有全面的優勢.在完成了由戰時經濟向和平時期轉變之後,美國經濟從20世紀50年代起在上述優勢地位的基礎上進一步持續增長.從1955至1968年,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以每年4%的速度增長.雖然在同一時期西歐各國和日本的整體經濟增長速度趕上了美國(法國為5.7%、聯邦德國為5.1%、日本為7.2%、英國為2.8%),但是戰後美國經濟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中仍佔有優勢地位.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該時期美國經濟曾經出現連續106個月的持續增長,這一記錄直至90年代出現所謂的「新經濟」之後才被打破.
美國戰後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優勢地位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美國聯邦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戰後美國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不是表現在採取工業國有化的形式,而是運用財政和金融手段對資本主義的再生產進行干預.其主要特點是不斷地依靠增加國家預算中的財政支出,依靠軍事定貨和對壟斷組織甚至中小私營企業實行優惠稅率來刺激生產,增加社會固定資本投資.雖然美國沒有在戰後實行工業國有化,其經濟體制仍保持著較為典型的資本主義私有制,但是,美國聯邦政府在戰後對許多新興的工業部門、重大科研項目、現代化公共設施進行大量的投資.比如美國政府對發展原子能工業的投資,從1945年至1970年共計175億美元;對宇航工業的投資,從60年代末起每年投入50多億美元.美國政府之所以如此做,是因為戰後科技革命的需要.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科學技術的發展對戰後美國的經濟繁榮有直接的作用,然而,對新科技產業部門的投資風險高,因此戰後美國政府就主動出面承擔起對這些部門的投資任務.美國政府在戰後對經濟的干預還表現在,為了維持高出口水平,一方面在「援外」項目下通過國家購買進行出口,另一方面對某些美國產品的出口實行補貼.在「援外」項目下提供的出口在美國出口比重中,1949年佔46%,50年代佔30%左右,60年代佔20%左右.此外,美國政府還通過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科研和教育網點,推行社會保障政策等,在緩和國內階級矛盾的同時,進一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戰後美國經濟的發展具有一系列新特點.首先,從50~60年代,美國經濟增長出現了一個西方經濟學家所稱的「黃金時代」.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經過「黃金時代」的發展從1961年的5 233億美元上升到1971年的10 634億美元;1965~1970年美國的工業生產以18%的速度增長.1970年美國擁有世界煤產量的25%,原油產量的21%,鋼產量的25%.1971年美國擁有汽車1.11億輛,83%的家庭至少擁有一輛汽車.1970年美國農產品比1950年增長了2倍,一個農民能養活47.1個人.戰後美國經濟增長出現「黃金時代」的主要原因為:(1)上述已經提到的美國聯邦政府對經濟加強了干預;(2)為應付冷戰而加強的國民經濟軍事化極大地刺激了經濟的增長;(3)戰後技術革命推動了經濟的迅速發展;(4)利用戰後的經濟優勢地位,擴大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充分利用國外的廉價資源,其中特別是石油資源,從而極大地獲取高額利潤;(5)戰後美國的國內政治局面相當穩定.
其次,戰後美國經濟發展的重心逐漸向西部和南部轉移.美國傳統的工業區在東北部,隨著戰後新興工業的迅速發展,沒有傳統工業負擔的美國西部和南部,由於擁有新興工業的原料——石油而特別適宜於諸如飛機製造業、石油工業和石油化工等新興產業的發展.與此同時,美國西部和南部的新財團也驟然興起,在經濟乃至政治上與傳統的東北部財團形成激烈的競爭.比如太平洋沿岸的加利福尼亞的資本家,形成了加利福尼亞財團,控制了美國最大的銀行——美洲銀行;而南部的得克薩斯州由於戰時石油開采和軍事工業的擴建也形成了得克薩斯財團.加利福尼亞財團在50年代就已成為美國的第三大財團,其實力僅次於摩根財團和洛克菲勒財團.得克薩斯財團的實力雖然差一些,但是它經常和其他財團結盟與東北部的老財團如摩根和洛克菲勒財團展開對抗.美國西部和南部經濟實力的增長,以及西部和南部新財團的興起,對美國的政治也產生巨大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美國歷屆政府的大權主要由東北部的財團操縱,但是這種政治局面在戰後開始發生變化,西部和南部的財團逐漸在政治上與東北部的財團展開競爭.美國的政治權力不再由「多雪地帶」的東北部獨占,西部和南部的「陽光地帶」開始分享政治權力.
再次,現代跨國公司在美國興起.跨國公司在20世紀上半期就已出現,但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早期的跨國公司還是以局部地區為重點,其經濟實力和業務經營的多樣化也沒有達到現代跨國公司的地步.戰後,現代跨國公司首先在美國獲得空前的發展,對美國乃至世界經濟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影響.現代跨國公司首先在美國飛速發展的原因是:(1)美國在戰後憑借其經濟、政治和軍事上的絕對優勢地位,掌握了世界經濟的領導權.美國的壟斷企業因此可以自由地向海外擴張,充分地利用全球資源和世界市場,通過直接投資,以投資代替出口,擴大並保持在世界市場上的絕對份額,從而贏得高額利潤.(2)美國政府對待企業特別是對待大公司採取十分寬容的態度.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美國經歷了三次企業兼並的浪潮.第一次兼並浪潮發生於 19、20世紀之交,主要為同一產業部門的大企業吞並小企業.第二次兼並浪潮發生在20世紀20年代,其特點是從控制生產開始,到控制原料的供應和加工,直至最終控制銷售市場.第三次兼並浪潮就發生在二戰後,從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其特點為混合合並,即在產品的生產和銷售上互不聯系的企業進行合並和吞並,從而形成混合聯合公司.這樣的混合聯合公司從一開始就不是僅以爭奪美國國內市場為主要目標,而是以世界市場為導向,為世界市場設計商品,根據全球資源(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的不同分布情況,同時在幾個國家生產,並把自己的金融和銷售戰略瞄準世界市場.由此,通過戰後混合兼並的美國大公司紛紛成為現代跨國公司.它們擁有巨額的資本、廣泛的經營范圍,並且其業務經營強調「全球戰略」,因此可以獲取龐大的利潤.例如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原先的主業是製造汽車,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該公司除了製造汽車,還製造飛機發動機、洲際導彈、潛艇、宇宙飛船和家用電器等,並且在全球范圍內設立子公司,形成全球性的生產和銷售網路,以降低成本和提高利潤.美國國際電話電報公司在60年代合並了120個不同的工商企業,並將業務擴展至全球,在海外的57個國家中建立150餘家子公司,經營范圍也擴大到麵包和食品、人造纖維和紡織、建築、旅遊、印刷和出版、金融和保險等行業和部門,當然電話和通訊業依然是該公司的主業.
最後,戰後美國的經濟危機的烈度大大減低.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60年代末,美國沒有出現過1929~1933年那樣的經濟大危機,但是曾經經歷過5次經濟衰退(或者可以說發生過5次一般的經濟危機).戰後美國經歷的第一次經濟衰退是在1948~1949年,其間工業生產下降了8.3%,失業率達5%.第二次經濟衰退從1953年8月延續至1954年8月,工業生產的幅度下降 9.1%,失業率達6.2%.第三次經濟衰退從1957年7月起到1958年4月止,時間雖比較短,但是程度卻比較嚴重,工業生產驟然下降13.5%,失業率高達7.5%.1960年2月到1961年2月美國發生了戰後的第四次經濟衰退.工業生產下降8.6%,失業率為7%左右.1969年10月到1970年11月美國發生了戰後的第五次經濟衰退.工業生產下降8.1%,失業率達7%以上.從上述一系列數字可見,雖然戰後美國經濟並沒有擺脫資本主義經濟固有的周期性循環,經濟危機或經濟衰退依然相隔一段時間就要出現一次,但是經濟危機的烈度都不很大,比如工業生產下降幅度基本在10%以下,只有一次在13.5%,但恰恰這次持續的時間最短.另一方面,戰後美國政府對經濟危機都實行了一系列凱恩斯主義的反危機手段,即運用赤字財政,通過膨脹通貨,刺激總需求,從而抑制經濟危機的破壞程度,避免大量的企業在危機中倒閉,同時控制失業率的急劇攀升,穩定社會秩序.當然,美國政府的這些國家干預的辦法,在解決危機的同時,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國債大增,通貨膨脹有增無減,以至於積重難返,對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經濟產生強烈的負面影響.

㈢ 簡述當前世界經濟形勢的新變化和新特點是

一是應對疫情是否得力成為影響經濟表現的決定性因素。

面對疫情「黑天鵝」,各經濟體採取了不同策略,嚴陣以待者有之,尋求「群體免疫」者有之,左右搖擺者亦有之。

時刻增長的確診病例數和死亡人數在令人揪心的同時,也成為檢驗抗疫的最嚴苛指標。同時,經濟復甦的程度也與各國抗疫的成效呈現極大相關性,能夠嚴格控制住疫情蔓延的國家經濟復甦更為強勁。

二是疫情加速了世界經濟重心「東移」進程。

與歐美發達國家「集體熄火」不同,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國家和地區較為成功地控制住了疫情,為經濟復甦奠定了基礎。中國經濟表現一枝獨秀,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率先實現正增長,也是唯一保持貨物貿易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更躍升為當年全球最大的外資流入國。

具體表現

1、從全球最大經濟體美國的增長情況看,正如《紐約時報》專欄作者托馬斯·弗里德曼所稱,疫情成為美國的「滑鐵盧」。

美國商務部1月28日公布的首次預估數據顯示,受疫情沖擊,2020年美國實際GDP萎縮3.5%,這是美國經濟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首次出現全年萎縮,同時也創下了1946年以來最大年度跌幅。

2、歐洲成為經濟下滑的「重災區」。歐盟統計局初步數據顯示,2020年歐元區經濟下滑6.8%,歐盟經濟下滑6.4%。

作為歐洲經濟「火車頭」,德國聯邦統計局2月24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0年GDP下降4.9%。即便如此,德國經濟在歐洲已算表現不俗,英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等國家GDP降幅甚至接近10%。

㈣ 美國進入新經濟時代,美國經濟在哪兩個方面和以前有很大不同

一是經濟結構,對農業的重視程度有所提升,新興科技工業產業、現代化金融產業以及建築業等產業的比重顯著提高;二是經濟增長中的區域側重點的變化,對內大力拉動內需,對外將目光重點投在亞洲,對鄰國、盟國和歐洲盟國市場勘發熱度下降。

㈤ 美國的經濟的這些變化對我國經濟建設有何

美國戰後經濟快速發展的原因
二戰後美國經濟的發展,大體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戰爭結束後,經過恢復與改造,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經濟持續發展,西部、南部呈現繁榮景象;第二階段,面對危機與「通脹」,經過調整,80年代中期以後,經濟形勢好轉,但債務負擔沉重;第三階段,通過調整政策,90年代以來,經濟持續穩定發展,進入新經濟時代.
二戰後美國的經濟發展 :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的經濟實力驟然增長,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中佔有全面的優勢.在完成了由戰時經濟向和平時期轉變之後,美國經濟從20世紀50年代起在上述優勢地位的基礎上進一步持續增長.從1955至1968年,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以每年4%的速度增長.雖然在同一時期西歐各國和日本的整體經濟增長速度趕上了美國(法國為5.7%、聯邦德國為5.1%、日本為7.2%、英國為2.8%),但是戰後美國經濟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中仍佔有優勢地位.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該時期美國經濟曾經出現連續106個月的持續增長,這一記錄直至90年代出現所謂的「新經濟」之後才被打破.
美國戰後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優勢地位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美國聯邦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戰後美國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不是表現在採取工業國有化的形式,而是運用財政和金融手段對資本主義的再生產進行干預.其主要特點是不斷地依靠增加國家預算中的財政支出,依靠軍事定貨和對壟斷組織甚至中小私營企業實行優惠稅率來刺激生產,增加社會固定資本投資.雖然美國沒有在戰後實行工業國有化,其經濟體制仍保持著較為典型的資本主義私有制,但是,美國聯邦政府在戰後對許多新興的工業部門、重大科研項目、現代化公共設施進行大量的投資.比如美國政府對發展原子能工業的投資,從1945年至1970年共計175億美元;對宇航工業的投資,從60年代末起每年投入50多億美元.美國政府之所以如此做,是因為戰後科技革命的需要.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科學技術的發展對戰後美國的經濟繁榮有直接的作用,然而,對新科技產業部門的投資風險高,因此戰後美國政府就主動出面承擔起對這些部門的投資任務.美國政府在戰後對經濟的干預還表現在,為了維持高出口水平,一方面在「援外」項目下通過國家購買進行出口,另一方面對某些美國產品的出口實行補貼.在「援外」項目下提供的出口在美國出口比重中,1949年佔46%,50年代佔30%左右,60年代佔20%左右.此外,美國政府還通過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科研和教育網點,推行社會保障政策等,在緩和國內階級矛盾的同時,進一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原因:
(1)適時調整經濟政策,進行資本主義的自我調節(根本原因)
(2)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機遇,大力發展科技,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主要原因)
(3)重視基礎教育,培養實用人才
(4)戰後國際地位的提高和政治經濟實力的增強
(5)確立世界霸權地位的政治需要
總的看來,戰後美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率起伏變化大,經濟發展呈現出周期性調整狀態:五六十年代,經濟持續發展,西部南部繁榮.七十年代,經濟危機嚴重,實力地位下降.八十年代,通貨膨脹明顯,債務負擔嚴重.九十年代,經濟持續穩定發展,進入新經濟時代.
總結原因也就是給我們的啟示就是:
①重視科技創新,加大投資力度
②加強宏觀調控,調整產業結構
③引進外資
④開拓海外市場
⑤順應全球化趨勢,制定防範經濟風險的有效措施
⑥大力發展教育
⑦注重政局穩定

㈥ 美國新經濟逐漸取代了美國傳統經濟嗎

美國經濟發展具有一系列新的特點。首先從50至60年代,美國經濟增長出現了一個被西方經濟學家稱之為「黃金時代」的時期。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經過「黃金時代」的發展從1961年的5233億美元到1971年的10634億美元。戰後美國經濟增長出現「黃金時代」的主要原因為:一、美國聯邦政府對經濟加強了干預;二、為應付冷戰而加強的國民經濟軍事化極大地刺激了經濟的增長;三、戰後技術革命推動了經濟的迅速發展;四、利用戰後的經濟優勢地位,擴大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充分利用國外的廉價資源,其中特別是石油資源,從而極大地獲取高額利潤;五、戰後美國的國內政治局面相當穩定。其次,戰後美國經濟發展的重心逐漸地向西部和南部轉移。美國傳統的工業區在東北部,隨著戰後新興工業的迅速發展,美國的西部和南部由於一沒有傳統工業的負擔,二擁有新興工業的原料——石油而特別適宜於諸如飛機製造業,石油工業和石油化工等新興產業的發展。與此同時,美國西部和南部的新興財團也驟然興起,在經濟乃至政治上與傳統的東北部財團形成激烈的競爭。美國西部和南部經濟實力的增長,以及西部和南部新財團的興起,對美國的政治也產生巨大影響。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美國歷屆政府的大權主要由東北部的財團操縱,但是這種政治局面在戰後開始發生變化,西部和南部的財團逐漸地在政治上與東北部的財團競爭,美國的政治權力不再由「多雪地帶」的東北部獨占,西部和南部的「陽光地帶」開始分享政治權力。再次,現代跨國公司在美國興起。跨國公司在20世紀上半葉就已出現,但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早期的跨國公司還是以局部地區為重點,其經濟實力和業務經營的多樣化也沒有達到現代跨國公司的地步。戰後,現代跨國公司首先在美國獲得空前的發展,對美國乃至世界經濟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影響。現代跨國公司首先在美國飛速發展的原因如次:一、美國在戰後憑借其經濟、政治和軍事上的絕對優勢地位,掌握了世界經濟的領導權。美國的壟斷企業因此可以自由地向海外擴張,充分地利用全球資源和世界市場,通過直接投資,以投資代替出口,擴大並保持在世界市場上的絕對份額,從而贏得高額利潤。二、美國政府對待企業特別是對待大公司採取十分寬容的態度。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美國經歷了三次企業兼並的高潮。第一次兼並浪潮發生於19和20世紀之交,主要為同一產業部門的大企業吞並小企業。第二次兼並浪潮發生在20世紀20年代,其特點是從控制生產開始,到控制原料的供應和加工,直至最終控制銷售市場。第三次兼並浪潮就發生在戰後,從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其特點為混合合並,即在產品的生產和銷售上互不聯系的企業進行合並和吞並,從而形成混合聯合公司。這樣的混合聯合公司從一開始就不是僅以爭奪美國國內市場為主要目標,而是以世界市場為導向,為世界市場設計商品,根據全球資源(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的不同分布情況,同時在幾個國家生產,並把自己的金融和銷售戰略瞄準世界市場。由此,通過戰後混合兼並的美國大公司紛紛成為現代跨國公司。它們擁有巨額的資本,廣泛的經營范圍,並且業務經營強調「全球戰略」,因此可以獲取巨額的利潤。最後,戰後美國的經濟危機的烈度大大減低。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60年代末,美國沒有出現過1929至1933年那樣的經濟大危機,但是曾經經歷過5次經濟衰退(或者可以說發生過5次一般的經濟危機)。

㈦ 美國新經濟

「新經濟」一詞最初出現在1996年美國著名刊物《商業周刊》發表的一篇文章上。該文分析了9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發展的軌跡,發現了與七八十年代經濟不同的特點,提出美國出現了新經濟的觀點。此論一出,引起了美國學術界的軒然大波。

(1)經濟結構的調整。美國從80年代開始,經歷了戰後以來最深刻的結構性調整,以信息業為核心的高科技產業得到了長足發展,傳統產業也得到了有效改造,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再加上政策的有效實施,贏得了美國經濟的繁榮。高新技術的廣泛運用使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並成為推動美國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同時,高新技術企業的豐厚利潤和高回報率造成了股市的繁榮,從而通過巨大的財富效應,刺激了美國的個人消費,並對其經濟增長起到了重要的刺激作用。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使美國的就業空間得到了深層次拓展,從而美國的失業率也一直保持在較低的水平。高科技產業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雖然投資巨大,但隨著需求和產量的上升,高科技產品價格和生產成本都下降很快,從而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不會帶動物價上漲,這對於美國經濟在增長的同時伴以低通脹起了很大的作用。
(2)美國政府的有效調控機制。首先,財政赤字長期以來一直是困擾美國經濟發展的頑症。柯林頓政府採取雙管齊下的財政政策,即通過減稅以刺激供給和通過節支以控制需求,並且同國會達成協議,計劃用10年時間消滅財政赤字。需要指出的是,這種注重財政結構性調整的政策舉措,不是一味地減少支出,而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做到有增有減。由此,1998年美國實現了30年以來聯邦財政的首次平衡。其次來看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的貨幣政策,格林斯潘堅決摒棄相機抉擇的傳統做法,謹慎地推行以控制通貨膨脹為首要任務的穩定貨幣政策,使利率保持中性,即對經濟既非刺激也不抑制,從而使經濟能以其自身的潛在增長率,在低通脹率和低失業率並存的情況下保持穩定增長。
(3)經濟的全球化浪潮。所謂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國、各地區在貿易、金融、生產、投資、政策協調等方面超越國界和地區界限,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相互融合,進而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經濟全球化趨勢為美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與高科技的發展創造了條件。世界各國在全球化中加快了市場化的步伐,美國企業利用跨國購並或直接設廠,向不發達國家轉移相對勞動密集型產業、環境污染嚴重的產業或其他成熟技術和產品生產線,利用他國廉價資源和生產要素,從而使美國可以集中力量發展高技術產業並通過進口滿足勞動密集型產品和其他日常消費品。
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下,各國市場更加開放,美國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和開拓銷售市場更加便利,獲取利潤的渠道越來越廣,這擴大了美國的世界市場份額及其貿易利益,也刺激了國內經濟的增長。此外,全球性的國際資本流動和各國金融市場的逐步開放,更為美國資本謀求巨額利潤創造了條件。
資料:http://www.2688.com/Shop/dProct.aspx?Pid=842731&Mt=book

㈧ 20世紀90年美國率先進入新經濟時代,新經濟的主要特徵是什麼

新經濟是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革命的推動下,以生命科學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空間技術、海洋技術、環境技術和管理技術等7大高科技產業為龍頭的經濟,其核心是觀念的創新、運行模式的創新和技術創新等。新經濟作為一種全新的經濟技術樣式,其對世界經濟尤其是美國經濟的發展所發揮的舉足輕重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

首先,高新技術的運用帶來勞動生產率的較大提高,彌補了勞動力成本的增加,抑制了通貨膨脹,從而減弱了經濟增長、通貨膨脹間的關聯度。

其次,企業利潤、信貸和投資成為新經濟的重要支撐點,而高科技產品的特點決定了企業在信息充分的條件下,可迅速進行投資戰略調整,增加應對市場供求的靈活度。

第三,通脹率和物價水平被控制在較低范圍,從而弱化了貨幣政策干預經濟的效能,且政策時滯較前拉長。

第四,新經濟與傳統經濟的諸多因素有效結合,提高了傳統產業及其產品的高科技含量,並使傳統經濟的生產、運作、管理模式出現新的變化,較有力地促進了傳統產業的發展。

㈨ 美國新經濟帶來了哪些積極的變化

國家開始干預經濟,緩解資本主義的矛盾,為後來二戰的勝利奠定基礎。

閱讀全文

與美國經濟新變化新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全網都在問枕邊人和心上人哪個幸福文案 瀏覽:449
公益1類事業單位自有資金怎麼辦 瀏覽:106
均韜健康的產品怎麼樣 瀏覽:940
你所擁有的幸福是什麼歌 瀏覽:98
奇聞故事小泥人講的什麼道理 瀏覽:25
龍今年的婚姻如何 瀏覽:315
在不同時期對幸福有什麼好處 瀏覽:420
大海里的白雲屬於哪個故事裡的 瀏覽:502
這世間的愛情到底是什麼 瀏覽:481
美女騎摩托用英文怎麼說 瀏覽:416
李明德是哪個經濟公司 瀏覽:621
愛情公寓美嘉為什麼要這么可愛 瀏覽:972
釣魚健康碼有什麼用 瀏覽:867
海寧經濟到底如何 瀏覽:75
怎麼維持愛情的新鮮 瀏覽:630
講故事的六個要素是什麼 瀏覽:676
婚姻配對上吉中吉是什麼意思 瀏覽:730
多少人的婚姻是在湊活 瀏覽:709
高校實驗員屬於事業單位什麼類 瀏覽:458
金針故事肉絲怎麼燒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