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南京都市圈包含哪些城市為什麼其中安徽城市這么多
南京,又一次做實了「徽京」之名。
近日,安徽蚌埠市官方網公布,安慶市發改委主任等一行近日赴江蘇南京市連接蚌埠市總體添加南京城市圈相關事宜。南京國家發改委對蚌埠市的添加表明熱烈歡迎和適用,期待與蚌埠市緊密配合,加強溝通。
一個積極主動投懷,一個激情邀攬,稱得上城市圈時期的一大盛會。
近期十年,要論哪位全國各地是社會經濟發展更快、城市排行躥升更快的省會城市城市,合肥當之無愧。
2008年,合肥還僅僅沒名氣的中間小省會城市,GDP總金額僅有1664億人民幣,與南昌市太原市昆明市等城市旗鼓相當。
到2018年,合肥GDP總產量躍居到782兩億,相繼超過中間的南昌市、太原市,及其大連市、石家莊市、長春市、哈爾濱市等城市,與西安市及其合拼以前的濟南市產生奮勇爭先的市場競爭趨勢。(參考《高層定調,「中部崛起」號角再響!》)
這十年,合肥GDP提高3.7倍,財政總收入提高4.2倍,外幣存款儲蓄金額提高4.9倍,發展趨勢速率在一眾省會城市城市中名列前茅。
這身後,除開合肥合拼巢湖的2個縣區,而且取得成功位居長三角城市群,進而完成省會城市城市的大擴大以外,與合肥在高鐵動車時期的區位優勢提高、工業生產立市的創新驅動發展緊密聯系。
在傳統式普鐵時期,合肥位於京廣、京九、隴海幾大交通出行主幹線以外,歸屬於當之無愧的鐵路線笑面人。
而在八縱八橫的高鐵動車時期,一個綺麗的米字形高鐵動車核心區在合肥矗立而起。合福高鐵、合杭高鐵、合鄭高鐵動車、合蚌連高鐵動車等鐵路線圍繞期間,不但提高了合肥與一線城市的順通性,並且將合肥在安徽內的覆蓋范圍提及了完美。
在資源優勢提高的另外,合肥工業生產同歩興起。
現階段,合肥早已產生了以新式表明、集成電路晶元、家電產業、汽車工業為關鍵的主導產業管理體系,不但是我國最負盛名的家電產業之都,並且或是平板顯示器和集成電路晶元產業鏈的名鎮。訊飛科技、京東方、吉奧汽車等公司均在這里根深蒂固。
這一切,使合肥快速從安徽省會,成長成安徽省唯一的單核心管理中心城市。以往安徽省有省會城市無管理中心,人口數量流失十分比較嚴重,恰好是依靠合肥這一單核心管理中心的迅猛發展,安徽人口逐漸相繼從長三角流回。
2018年,安徽省以68.六萬的人口增長經營規模,排在全國各地第三位,僅次廣東省和浙江省。這在其中,大部分都是以長三角流回的人口數量。(參考《人口競爭:廣東增量遠超江浙,山東河南持續流出,北京東北負增長》)
這一發展趨勢,與合肥變成管理中心城市的興起緊密聯系。
05
南京VS合肥:都市區之戰
一切一個中心城市的興起,都是會對周邊的城市產生市場競爭工作壓力。
管理中心城市的發展壯大,必定推動人口數量和產業鏈的虹吸現象,這合乎價值規律。但是,完善的管理中心城市在虹吸式的另外也會造成外溢,將資產、產業鏈、人口數量、文化教育診療等資源向附近遷移,進而產生城市圈的良好互動交流。
這些方面,上海市都市區、廣佛肇、深莞惠,都乃為典型性。(參考《粵港澳大灣區投資指南》)
反過來,一旦虹吸式多而外溢不夠,就非常容易引起難題。
就此而言,上海市的強悍是難解的,而南京與合肥必然要在安徽內角逐歸屬於分別城市圈的核心區,而決策這一市場競爭成功與失敗的就取決於規模效應的尺寸。
這些方面,南京現階段佔有優勢。
從GDP上看,南京2018年GDP達到1.28萬億元,是合肥的1.6倍。人口數量經營規模843數萬人,比合肥多了35數萬人。資產總產量3.45萬億,是合肥的2.2倍。一般公共性費用預算1470億人民幣,是合肥的二倍上下。
第三產業佔有率超出60%,而合肥剛超出50%。這類布局,有利於南京與安徽省城市二三產業鏈相輔相成發展趨勢的布局,而以工業生產為主導的合肥必定要遭遇著與同省城市的市場競爭。
從交通出行一體化看來,合肥盡管位居高鐵動車核心區,但南京自身便是傳統式的樞紐站。南京與徐州、合肥的高鐵動車最短運作時間僅有二十分鍾,到蕪湖市也僅有大半個多鍾頭,交通出行順通性顯著超出合肥,這也造成 南京相對性於合肥的極大誘惑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城市軌道行業,南京已向安徽內深度外擴散。2018年南京市城市軌道經營里程數已達378千米,僅次北上廣深,居全國各地第4,遠遠地超出合肥。現階段,南京的城市軌道已經向與徐州、合肥等地拓寬,這類領跑優點,是合肥一時無法反轉的
2. 安徽要加入長三角經濟圈嗎
安徽本來就在長三腳經濟圈內大致可以以蕪湖上海南京為中心
劃分出一個領域來.
發展的機遇就在於此
3. 中國8大經濟圈是什麼
1.長江三角洲經濟圈
GDP:江蘇+浙江+安徽+上海=17.4萬億人民幣
2.環渤海經濟圈
GDP:北京+天津+河北+山東=14萬億人民幣
3·珠江三角洲經濟圈(粵港澳大灣區)
GDP:廣東+香港+澳門=10.5萬億人民幣
4.中部經濟圈
GDP:湖北+湖南+江西=8.2萬億人民幣
5.海西經濟圈
GDP:福建+台灣=6.6萬億人民幣
6.西南經濟圈
GDP:重慶+四川+雲南=6.5萬億人民幣
7.東北經濟圈
GDP:黑龍家+遼寧+吉林=5.22萬億人民幣
8.西北經濟圈
GDP:陝西+甘肅+寧夏=3萬億人民幣
事實上中國還有兩個經濟圈已經成型:
1.北部灣經濟圈
GDP:廣西+貴州=3萬億人民幣
2.中原經濟圈
GDP:山西+河南=5.3萬億人民幣
八大經濟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日前發表報告指出,中國所沿襲的東、中、西區域劃分方法已經不合時宜。為此,報告提出"十一五"期間內地劃分為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四大板塊,並可將四個板塊劃分為八大綜合經濟區的具體構想。
其中,毗鄰港澳台的南部沿海綜合經濟區,應建設成三個基地和一個中心。這份由國務院智囊機構發布的《地區協調發展的戰略和政策》報告,對"十一五"期間內地區域劃分提出了一些具體設想。報告還指出,由福建、廣東、海南等三省組成的南部沿海綜合經濟區緊鄰港、澳、台,海外社會資源豐富,對外開放程度高。
4. 經濟總量偏低的安徽,卻成功躋身於長三角,它憑什麼加入
眾所周知,長江三角洲地區是我國目前發展最為迅速的地區之一,主要由江蘇省、浙江省和上海市三個地區組成。最近,安徽省成功地躋身於長三角地區,按理來說,安徽省經濟總量偏低,無法與江浙滬三個地帶相比。這讓很多人不禁有了疑問,這樣的安徽,為何會加入長江三角洲地區?今天我們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吧。
同時,安徽具備了大量的文化資源、人力資源、自然資源等諸多經濟發展要素,這些是江浙滬地帶所缺少的。而江浙滬地區能夠提供大量的資本市場、產業優勢以及豐富的對外經貿港口交易場所,兩個地區將彼此的優勢聯合一起,便能為中國產生大量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更加推動中國的經濟發展。
由此看來,安徽加入長江三角洲地區是一件必然的事情,有了安徽的加入,我相信會為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更加錦上添花的!
5. 安徽經濟帶怎麼劃分
安徽的經濟地理一直劃分為六大經濟區域,即淮北經濟區、皖中經濟區、皖東經濟區、沿江經濟帶、皖南經濟區、大別山區和沿淮經濟區。
安徽,由於多年來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的加快推進,經濟地理的內容較過去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工業強省、東向發展、融入長三角、「兩山一湖」、「861」行動計劃、皖江城市帶、省會經濟圈、沿淮城市群、城鄉統籌、資源型城市轉型、鐵路及高速路網建設、長江大橋建設、生態環境建設,等等,促進了安徽經濟地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適度調整,在科學發展觀引領下的重新定位。
關於安徽經濟地理,我尚未獲得更新的信息。總的來說,大的格局沒有發生多少變化,但確實也有一些新的特徵、新的趨勢,有必要深入研究和討論。突出的幾點,一是省直管縣和統籌地方發展;二是東向發展和融入長三角;三是跨江發展與拓展城市空間;四是皖江城市帶與省會經濟圈的融合;五是皖北振興。
安徽的經濟地理區域,分為皖中、皖東、皖北、皖南四大地區。只是包括的范圍,較過去比有了一些新的變化。同時,可以將四大地區再細化為九大經濟區。概括起來,就是「四大地區、九大經濟區」。
安徽的四大地區,具體是:皖中地區,主要由合肥經濟區和淮南經濟區組成,即大省會經濟圈。皖東地區,由馬鞍山、滁州、和縣、天長等地組成滁州經濟區,這是一個「小皖東」范圍,從經濟地理的角度看,就是專門劃一個區域,主動融入南京都市圈。皖北地區,主要由蚌埠經濟區、淮北經濟區、阜陽經濟區組成,屬於淮海經濟區范圍。皖南地區,主要由蕪湖經濟區、安慶經濟區、徽州經濟區組成,即大皖江經濟圈。 皖中的省會經濟圈,皖南的皖江經濟帶,主要是省內的經濟合作區域;皖東、皖北,從經濟的開放性來說,則融入南京都市圈和淮海經濟區。
安徽九大地方經濟區,皖中皖東一組:合肥、淮南、滁州;皖北一組:蚌埠、淮北、阜陽;皖南一組:蕪湖、安慶、徽州。 地方經濟區的劃分,有幾點情況,值得關註:(1)合肥市與淮南市的同城化合作,現在說的很熱;(2)省會經濟圈,囊括了合肥經濟區、淮南經濟區的核心區域;(3)淮南劃入從皖北地區劃入皖中地區,很有深意;(4)特意新畫一個皖東地區,直接融入南京都市圈;(5)馬鞍山從馬蕪銅地區分離,劃入皖東地區,一是跨江合作,二是融入南京;(6)蕪湖、安慶兩大經濟圈的范圍,跨江了,主要是給蕪湖市、銅陵市、安慶市的城市經濟發展拓展空間;(7)徽州經濟區擴大,池州劃入、旌德績溪劃入,主要是突出「兩山一湖」、突出徽文化;(8)皖北地區的蚌埠、淮北、阜陽三大地方經濟區,范圍進一步劃小,著重點還是融入「淮海經濟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