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山西最富的縣城排名是怎麼樣的
山西最富的縣城排名是孝義市、靈石縣、柳林縣、懷仁縣、沁水縣。
1、孝義市
改革開放三十年,孝義市農機總動力由5.89萬千瓦增加到41.52萬千瓦,增長了6.05倍;農村用電量由1491萬千瓦時增加到13015萬千瓦時,增長了7.73倍。是中國百強縣(市)、國家園林城市 、國家衛生城市 、全國文化先進市、全國生態文明先進市、全國綠化模範市。
4、懷仁縣
懷仁市之前曾經獲得「國家衛生縣城」、「國家園林縣城」、「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全國文明縣城」、「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全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綠豆之鄉」的稱號。 2019年1月9日,憑借懷仁旺火入選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名單。
5、沁水縣
沁水歷史悠久,自古就有女媧補天,舜耕歷山的傳說。20世紀70年代發掘的「下川遺址」,證明早在2.3萬年到1.6萬年前,沁水人的先祖們就創造了「下川文化」。現存的河頭村漢墓群、武安村戰國古寨等,映證了沁水歷史。
沁水縣下轄7個鎮、7個鄉 。沁水縣常住人口21.6612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89.9億元;
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3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32.4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51.2億元,三次產業佔GDP的比重為3.3:69.7:27.0,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87840元,按2017年平均匯率計算為13010美元。
⑵ 山西沁水怎麼樣
沁水縣位於山西省東南部,晉城市西北部,中條山東北,黃河支流沁河中游。太行、太岳、中條三大山系銜接處,西臨翼城縣,東連高平市、澤州縣,北和浮山、安澤、長子縣接壤,南與垣曲、陽城縣搭界,總面積2676.6平方公里。地理坐標為北緯35°24′-36°04′,東經115°55′-112°47′。縣境四周環山、東至老馬嶺、岳神山與高平、晉城市澤州縣為鄰;西至東塢嶺與翼城縣搭界;南至仙翁山、舜王坪與陽城、垣曲縣接壤;北至香山嶺、關帝嶺、宇峻山與浮山、安澤、長子縣毗鄰。全縣東西長約150千米,南北寬約55千米,總面積2655平方千米。
沁水縣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
境內山巒重疊,溝壑縱橫,高差懸殊。海拔高度511—2358米,年平沁水縣
均氣溫6.5℃—12.5℃,年平均降水量560—750毫米。 縣人民政府駐龍港鎮。郵編:048200。行政區劃代碼:140521。區號:0356。拼音:Qinshui Xian。 2003年,行政隸屬晉城市,全縣分設龍港、中村、鄭庄、端氏、嘉峰、鄭村、柿庄7個鎮和樊村河、土沃、張村、蘇庄、胡底、固縣、十里7個鄉。下轄239個建制村,9個居民委員會,1378個村民小組。 沁水地勢西高東低,海拔最高處與最低處相差1838米。地形東西長,南北窄。東西長約150公里,南北寬約55公里。境內山巒起伏,溝壑縱橫。歷山、鹿台山、大尖山等十大山脈森林茂密,風光秀麗;沁河、縣河、端氏河等十大河流清澈見底,常年不斷;白雲洞、嘯天洞、三仙洞等岩溶洞穴北方旱見,各具特色;紅豆杉、連香樹、梅花鹿等數十種受國家保護的動植物珍貴奇特,秀麗動人。這些雄山秀水,仙洞良田,構造出了優美的生態環境,孕育了一代代的沁水人民。 沁水歷史悠久,自古就有女媧補天,舜耕歷山的動人傳說。70年代發掘的「下川遺址」,證明早在2.3萬年到1.6萬年前,沁水人的先祖們就創造了燦爛的「下川文化」。現存的河頭村漢墓群、武安村戰國古寨、東峪村北齊石刻造像、玉溪村唐代古塔、竇庄村宋代竇將軍墓、郭南村元代崔府君廟以及明清建築柳氏民居、湘峪古城、上閣古民居、竇庄夫人城等,映證了沁水歷史的輝煌。
http://ke..com/view/171438.htm
⑶ 沁水縣位於哪個地區
沁水縣位於山西省東南部,晉城市西北部,中條山東北,黃河支流沁河中游。地理坐標為北緯35°24′-36°04′,東徑115°55′-112°47′。縣境四周環山、東至老馬嶺、岳神山與高平、晉城市澤州縣為鄰;西至東塢嶺與翼城縣搭界;南至仙翁山、舜王坪與陽城、垣曲縣接壤;北至香山嶺、關帝嶺、宇峻山與浮山、安澤、長子縣毗鄰。全縣東西長約150千米,南北寬約55千米,總面積2655平方千米。總人口21萬人(2003年)。
縣人民政府駐龍港鎮。郵編:048200。行政區劃代碼:140521。區號:0356。拼音:Qinshui Xian。
境內山戀重疊,溝壑縱橫,高差懸殊。海拔高度511—2358米,年平均氣溫6.5℃—12.5℃,年平均降水量560—750毫米。
行政區劃
沁水縣轄7個鎮7個鄉(龍港鎮、中村鎮、鄭庄鎮、端氏鎮、嘉峰鎮、鄭村鎮、柿庄鎮、樊村河鄉、土沃鄉、張村鄉、蘇庄鄉、胡底鄉、固縣鄉、十里鄉),234個行政村。
歷史沿革
沁水古為端氏地。春秋屬晉,戰國屬韓。古縣治在今沁水縣城東鄭庄鄉西城村。北魏時,在今縣城西分設東永安縣。北齊時,改為永寧縣。隋開皇三年(583),端氏縣治遷今縣城東端氏村。隋開皇十八年(598),永寧縣改稱沁水縣,縣治遷今縣城。元至元三年(1266),端氏並入沁水縣。1941年,晉冀魯豫邊區太岳區將沁水分為沁水、士敏、沁南三縣。1947年恢復沁水建制。
1958年10月,沁水與陽城合並稱陽城縣,沁水縣城改為沁水城關鎮。1959年10月與陽城分治,恢復沁水縣建制。1950年1月至1985年5月,沁水縣為晉東南地區行政公署屬縣。1985年5月起屬晉城市。
?年,沁水縣轄4個鎮、17個鄉、341個行政村,人口21萬。
?年,沁水縣轄4個鎮、17個鄉。各鄉鎮簡介:(摘自「山西省城鄉信息資料庫」)
城關鎮縣人民政府所在地,為沁水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位於沁水縣中西部梅、杏兩河交匯處,總面積188平方千米。轄25個行政村,人口3.14萬人。鎮政府駐新建東路。
中村鎮位於沁水縣西南部,總面積148平方千米。轄22個行政村,人口1.3萬人。鎮政府駐中村。
嘉峰鎮位於沁水縣東南端,與陽城毗鄰,總面積99平方千米。轄27個行政村,人口2.4萬人。鎮政府駐潘庄。
端氏鎮位於沁水縣東部,總面積151平方千米。轄39個行政村,人口2.46萬人。鎮政府駐端氏。
十里鄉位於沁水東北,與長子縣、安澤縣搭界,總面積217平方千米。轄14個行政村,人口0.75萬人。鄉政府駐河北南瑤上。
土沃鄉位於沁水西南部,總面積149平方千米。轄23個行政村,人口0.86萬人。鄉政府駐土沃。
下川鄉位於沁水西南部,歷山東麓,與翼城縣、垣曲線接壤,總面積89平方千米。轄6個行政村,人口0.22人。鄉政府駐下川。
王必鄉位於沁水縣北部,與浮山縣相鄰,總面積149平方千米。轄8個行政村,人口0.46萬人。鄉政府駐王必。
王寨鄉位於沁水縣西北部,與翼城縣搭界,總面積62平方千米。轄8個行政村,人口0.4萬人。鄉政府駐王寨。
東峪鄉位於沁水縣東北部,與長子縣、安澤縣接壤,總面積37平方千米。轄8個行政村,人口0.49萬人。鄉政府駐東峪。
必底鄉位於沁水中部,總面積106平方千米。轄5個行政村,人口0.19萬人。鄉政府駐必底。
杏峪鄉位於沁水縣城西部,總面積142平方千米。轄15個行政村,人口0.84萬人。鄉政府駐河諸。
蘇庄鄉位於沁水縣東北部,與安澤縣接壤,總面積107平方千米。轄7個行政村,人口0.29萬人。鄉政府駐蘇庄村。
張村鄉位於沁水縣西南,與陽城縣毗連,總面積86平方千米。轄10個行政村,人口0.6人。鄉政府駐張村。
固縣鄉位於沁水縣東部,總面積164平方千米。轄17個行政村,人口0.9萬人。鄉政府駐固縣村。
鄭庄鄉位於沁水縣中部,總面積227平方千米。轄33個行政村,人口1.46萬人。鄉政府駐鄭庄村。
鄭村鄉位於沁水縣東南部,與澤州縣接壤,總面積85平方千米。轄29個行政村,人口1.37萬人。鄉政府駐鄭村。
胡底鄉位於沁水縣東部,總面積45平方千米。轄12個行政村,人口0.46萬人。鄉政府駐胡底村。
柿庄鄉位於沁水縣東北,與高平市接壤,總面積241平方千米。轄17個行政村,人口1.48萬人。鄉政府駐柿庄村。
樊庄鄉位於沁水縣東端,與高平市搭界,總面積41平方千米。轄10個行政村,人口0.59萬人。鄉政府駐樊庄村。
樊村河鄉原名樊村鄉,1981年改今名。位於沁水縣西北,與翼城縣、浮山縣相鄰,總面積122平方千米。轄9個行政村,人口0.31人。鄉政府駐樊村河村。
2000年,沁水縣總人口211440人,各鄉鎮人口: 城關鎮 34708 中村鎮 13566 端氏鎮 23158 嘉豐鎮 30115 王寨鄉 3682 樊村河鄉 2804 杏峪鄉 7938 下川鄉 1921 土沃鄉 8503 張村鄉 5325 鄭庄鄉 13047 王必鄉 4029 蘇庄鄉 2498 必底鄉 1752 鄭村鄉 15524 胡底鄉 4349 樊庄鄉 5683 固縣鄉 7755 柿庄鄉 12722 十里鄉 7462 東峪鄉 4899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1年,調整沁水縣鄉鎮行政區劃(晉政函[2001]8號;1月10日晉市政發[2001]7號),由4鎮17鄉調整為7鎮7鄉,鄉鎮平均人口1.39萬人,平均面積189.64平方千米:
一、撤銷王寨鄉、杏峪鄉、城關鎮,合並設立龍港鎮。區劃調整後龍港鎮人口44381人,面積392平方千米,鎮人民政府駐西關村。
二、撤銷下川鄉、中村鎮,合並設立新的中村鎮。區劃調整後中村鎮人口15271人,面積237平方千米,鎮人民政府駐中村村。
三、撤銷必底鄉、端氏鎮,合並設立新的端氏鎮。區劃調整後端氏鎮人口25978人,面積257平方千米,鎮人民政府駐端氏村。
四、撤銷王必鄉、鄭庄鄉,合並設立新的鄭庄鎮。區劃調整後鄭庄鎮人口18829人,面積376平方千米,鎮人民政府駐鄭庄村。
五、撤銷樊庄鄉、胡底鄉,合並設立新的胡底鄉。區劃調整後胡底鄉人口10615人,面積86平方千米,鄉人民政府駐胡底村。
六、撤銷東峪鄉、十里鄉,合並設立新的十里鄉。區劃調整後十里鄉人口12339人,面積254平方千米,鄉人民政府駐十里村。
七、撤銷柿庄鄉,設立柿庄鎮。以原柿庄鄉的行政區域為柿庄鎮的行政區域。
八、撤銷鄭村鄉,設立鄭村鎮,以原鄭村鄉的行政區域為鄭村鎮的行政區域。
九、原嘉峰鎮、土沃鄉、張村鄉、固縣鄉、蘇庄鄉、樊村河鄉建制保持不變。
⑷ 澤州縣哪個鎮發展好
摘要 您好,我正在幫您查詢相關資料和案例,整理完馬上回復您。
⑸ 晉城市沁水縣咋樣,縣城面積有多大
晉城市西北部,中條山東北,黃河支流沁河中游。太行、太岳、中條三大山系銜接處,西臨翼城縣,東連高平市、澤州縣,北和浮山、安澤、長子縣接壤,南與垣曲、陽城縣搭界,總面積2676.6平方公里
⑹ 山西省晉城市哪個縣發展最好
當然是在最東南邊的隆川縣。
⑺ 山西陽城縣比沁水縣那裡煤礦多
摘要 你好,目前來說按照煤礦的探測數量,而且以開發的數量來計算的話,目前來說山西還是陽城縣裡面的煤礦隱藏數量更多一些,因為它有很多還在地下沒有被開采出來,所以整體而言的話,陽城縣的煤礦資源目前來說還是非常豐富的,而且在地下還埋藏著很多。
⑻ 山西最發達的縣有哪幾個
現在山西最發達的縣唯有侯馬(縣級市)屬山西省經濟 社會 發展較發達城市,人均主要經濟 社會 指標位居山西省前列。還是山西省面積最小的一個縣。
侯馬是山西南部的一座重要的交通樞紐和區域性中心城市,設有海關、口岸、出入境檢疫檢驗局、山西國際陸港區和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山西南部郵件分揀中心、山西移動第二呼叫中心及華北最大的鐵路編組站之一侯馬北站編組站等。是晉南人才、物流、信息等資源要素的匯聚地,是山西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並且侯馬的人均GDP、大型企業入駐已經貿易吞吐量比省內的某些地級市還要大,侯馬也是很多大型公司集團戰略部署的重要城市之一,這些數據都是計算中國城市綜合實力排名的依據。
侯馬現在雖屬縣級市,但是前些年同臨汾、大同、晉中、呂梁4個城市均評為四類城市(侯馬屬四類城市弱類),全山西跟侯馬一個級別的汾陽(侯馬、汾陽屬於省直轄縣)也差了一大截。
不過還有一些爭議的是金太谷銀祁縣(這個屬於 歷史 ),我想提問的人應該是問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的山西省吧!
1958年時候曲沃、新絳、汾城三縣合並為侯馬市,屬晉南專區。
1962年因國民經濟暫時困難,侯馬市下馬緩建。
1963年5月,恢復曲沃縣,縣政府駐侯馬。
1971年7月國務院批准析出曲沃縣5個公社恢復侯馬市,屬臨汾地區。
1971年8月1日侯馬市與曲沃縣分署辦公,曲沃縣址遷回新城。
2000年11月1日臨汾撤地設市,縣級侯馬市改由山西省直轄、地級臨汾市代管。
現在限制侯馬經濟發展的原因主要有:一、行政等級低,經濟定位與行政定位懸殊較大;二、轄區面積小,是山西面積最小的縣,嚴重影響了城市發展空間;三、水資源缺乏,人均水資源不到全省一半。
1.孝義,山西省呂梁市代管,位於山西省內地偏西,人口49.02萬。孝義市2016年的GDP達到328億元人民幣,排名山西第一,是山西唯一的全國百強縣,排名全國第65。孝義市處於太原經濟圈節點,是山西省縣域經濟的排頭兵。
2.洪洞,附屬於山西省臨汾市,地處山西省南部。洪洞官方的總人口數據為74萬,是山西省第一人口大縣,是國度衛生縣城,國度園林縣城,山西省重點 旅遊 縣,中國最具代價學歷(遺產) 旅遊 目標地。
3.高平,山西省晉都市代管,位於山西省東南部,人口48.49萬。太行太岳革命老區,馳名世界的「煤鐵之鄉」、「黃梨之鄉」、「生豬之鄉」和「上黨梆子戲曲之鄉」。
4.介休,介休市是一個縣級市,距省會太原市139公里,是一座正在崛起的年輕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全市總面積744平方公里。介休的城鎮化率達到64.3%,是山西城鎮化率最高的縣/縣級市。
5.懷仁,附屬於山西省朔州市,位於山西省北部,人口38萬。懷仁,城鎮化率55%,居朔州市第一位,全省第六位,是國度衛生縣城,國度園林縣城,國度伶俐都市試點,世界文明縣城。
襄垣縣,長治縣、潞城市、原平市、柳林 孝義市、侯馬市,懷仁縣,洪洞縣、絳縣
孝義肯定是山西最發達的縣,並且會越來越強,這不是自吹自擂,而是很客觀的評價。
一個縣和一個國一樣,發達的前提是開放。是包容大度,要引進來,留得住,還要走出去。孝義人在山西的開放是獨一無二的。外地人在孝義的待遇是超國民待遇,甚至比當地人的待遇還要高。
我分析有 歷史 的原因,也有現實的原因。
歷史 的原因是,孝義的國企比較多,三大煤礦,離柳煤礦,山西鋁礦,地區的八大公司還有部隊,國儲等等。外來人口在當地佔比很高,並且一直很強勢。這也為改革開放後,大量外地人的湧入奠定了基礎,外地人的到來,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理念。孝義成為全國煤焦的基地,把全省的原煤拉進來加工後高價賣出去,薅全省的羊毛,外地人功不可沒。
現實的原因是孝義人,嘗到了開放的甜頭,並樂此不疲,愈演愈烈。走出山西,走向世界,和國際接軌。
孝義是以孝和義命名的城市,孝義也擔的起這個名字。山西還有像孝義這么開放,這么包容大氣的縣嗎?
孝義的驕傲還遠不只此。全國百強,全國文明城市,全國衛生城市,全國煤焦基地等等,不是國字型大小的榮譽,孝義人都不屑於拿出來顯擺。
做大做強煤焦企業,把所有的同行都遠遠甩在後面是孝義的追求,也只有如此才能處於不敗之地。
山西省共轄11個地級市,119個縣級行政區劃單位(23個市轄區、11個縣級市、85個縣)。
NO10 長治襄垣縣
襄垣縣位於山西省東南部,太行山的西麓,上黨盆地之北。 歷史 悠久,始屬韓國,因而 歷史 上有「古韓」之稱。戰國趙襄子築城於甘水(今濁漳河)之北,因城系趙襄子所築,故名「襄垣」。襄垣人文景觀獨具特色。古有八景,即:寶豐晴雪、獅山晚照、涼樓盛觀、漳江春渡、市橋懷故、韓山獨秀、仙堂舊隱、甘泉嗽玉。現仙堂山峰巒俊秀、森林茂密、風光秀麗、氣候涼爽,通過不斷改造,已成為全省有名的 旅遊 和避暑勝地。
NO9 晉城陽城縣
陽城縣位於山西省東南部,地處太行、太岳、中條三山交匯處,北依太岳,南俯中原。 歷史 悠久,文風長盛。古稱濩澤,為堯舜夏冀州之域,是黃河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唐朝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濩澤為陽城縣。在置縣兩千多年的 歷史 中,文風長盛,名人輩出。
NO8 晉城沁水縣
沁水縣位於太行、太岳、中條三大山系銜接處,隸屬於山西省晉城市,位於中條山東北,沁河中游。境內山巒連綿,溝壑縱橫。歷山、鹿台山、大尖山等十大山脈森林茂密,景色秀麗;沁河、縣河、端氏河等十大河流清澈見底;白雲洞、嘯天洞、三仙洞等岩溶洞穴北方罕見,別具特色。
NO7 晉中靈石縣
「靈石」本是女媧補天時剩下的一塊黑色煉石,女媧因怕被共工盜走,便將它拋進晉陽湖中。
據縣邑記載,隋開皇十年(590年),文帝從長安出發北巡太原,行至雀鼠谷時,因谷狹路窄,帝輦難行,便命羽林軍傍汾開道,不想從河道里挖出一塊巨石,它「似鐵非鐵,似石非石,觀之色蒼,敲之聲錚」,據說石上還有「大道永吉」四個字,文帝以為祥瑞,便割介休郡西南置縣,定名靈石縣。
NO6 運城河津
河津市,古稱絳州龍門,因地處濱河要口,晉陝峽谷南端,當黃河要津,故名。人文 歷史 悠久,「大禹治水」、「鯉魚跳龍門」等傳說發生在這里。
NO5 朔州懷仁縣
懷仁縣,隸屬於山西省朔州市,懷仁縣是全國主要產煤大縣之一,大西高速鐵路、北同蒲鐵路、大運高速公路、大運二級公路和208國道縱貫南北,懷仁有金沙灘、清涼山、華嚴寺磚塔等景點。
NO4 臨汾洪洞縣
洪洞縣是山西人口第一大縣,隸屬於山西省臨汾市,洪洞是山西省「能源重化工基地縣」之一,以煤炭為最。洪洞有玉皇廟、碧霞聖母宮、青龍觀玄帝宮、大槐樹、蘇三監獄等景點。
NO3 晉城高平市
高平縣(縣級市),隸屬於山西省晉城市,高平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炎帝的故里,是中國 歷史 上著名的長平之戰的發生地,也是太行太岳革命老區和聞名全國的「煤鐵之鄉」、高平 旅遊 景點豐富,主要有趙庄水庫、遊仙山、韓王山、蘇庄村等。
NO2 晉城澤州縣
澤州縣位於河南省與山西東南端邊界處,自古為通向中原的門戶,史稱「河東屏翰,冀南雄鎮」。
澤州 歷史 悠久,境內多山川,山清水秀,珏山、山裡泉、紗帽山、鯉魚山、黑水泉等景區,松柏懸崖,林壑深蔚,雲霧繚繞,飛瀑直瀉,是融游覽觀光、休閑度假、尋奇探幽等於一體的綜合性目的地。
NO1 呂梁孝義市
孝義(縣級市)位於山西省腹地偏西,呂梁山脈中段東麓,隸屬山西市,孝義礦產資源豐富,品種較多,探明有煤、鋁、耐火粘土、鐵、熔制石灰岩等礦產,且分布集中,地質條件好,便於開采。孝義的礦產資源尤以煤、鋁為最。有中陽樓、玉泉山、三皇廟等景點。
交通節點就可以看出來,南同蒲節點侯馬,北同蒲節點原平。國家級和省級企業較多。所以一般來說山西兩個較強的縣級市就是南侯馬北原平,2000年以前在國內都是百強縣,不過2000年以後下滑嚴重,已被懷仁,孝義等縣市大幅甩開。
河津市 屬縣級市
原平
原平市
山西唯一一個平原縣-----臨猗縣 果業大縣
⑼ 晉城哪個縣富裕
陽城、高平、沁水富裕
⑽ 山西最有錢的是哪個縣自古名人輩出,美食美景數一天也數不完
2020年,山西省最有錢的地方當屬晉城市下轄的沁水縣了,沁水縣的地區生產總值為227.2億元,雖然比孝義市少了不少,但是其人均生產總值高達10.79萬元,位居山西省各個縣的第一名。從人均財富上來看沁水縣是山西首屈一指的了, 社會 的綜合財富實力也是位居我國中原地區的前茅。由於位於山西南部與河南鄭州商圈的交匯地帶,加上其自身煤炭資源的非常豐富,已逐漸發展成為山西南部的一個經濟富裕、潛力巨大的中等型城市。下面我就為大家介紹一下這個富裕的沁水縣,歡迎大家評論。
沁水地處沁河的中部,太行山、太岳山和中條山的結合之處。東與高平市交界、西與翼城縣為鄰、南部與陽城縣相連、北與浮山縣相接。四周群山環繞,戰略地位極其險要。行政區域面積2676.6平方公里,人口21.66萬人。沁水縣雖然地處山區,交通條件也不是十分優越,但是其煤炭資源和水資源卻是十分豐富的, 境內探明含煤面積2421.9平方公里,占行政區總面積的90.5%,地質儲量265.25億噸,探明儲量高達109.94億噸,分別占晉城市地質煤炭儲量和探明煤炭儲量的的32.8%和40.2%。可以說是一座浮在煤海上的城市了,沁水的水資源也非常豐富,水資源總量達到了7.58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量1500立方米,是山西省人均水量的4倍。這在乾旱的山西是非常大的資源優勢了,為沁水縣經濟的騰飛奠定了基礎。
沁水不僅經濟發達,其自然風光和地方 歷史 文化也是十分薈萃的,著名 旅遊 景點有 柳宗元後裔宅第柳氏民居、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萬曆三都古城、郭壁古鎮、文學家趙樹理故居等。名勝古跡有河頭村漢墓群、 武安村 戰國古寨、東峪村 北齊 石刻造像、玉溪村唐代古塔、 竇庄 村宋代竇將軍墓、上閣 古民居 、竇庄夫人城等。地方特色 美食 有 沁水刺槐蜂蜜、沁水黑木耳、七須黃花菜、沁水紫皮蒜、燒三鮮、羊雜碎湯、沁水轉面、羊肉李圪抓等。 2019年被評為國家園林縣城,2020年入選中國縣域全生態百優榜和全國文明城市。
沁水經濟富裕, 歷史 文化厚重。 境內的沁河流域有著悠久的 歷史 ,這一帶自古就有女媧補天,舜耕歷山的傳說,70年代發現了"下川遺址",證明早在2.3萬年到1.6萬年前,沁水人就在沁河流域創造了燦爛的史前文化。現存的河頭村漢墓群、武安村戰國古寨等都在我國的考古學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在明清時期沁水又是科舉發達,人才輩出的興盛之地,有「郭峪三莊上下伏,秀才舉人兩千五」的美譽。 其自古就是文化發達,名人輩出之地。 著名的人物有明朝湖廣左布政使劉東星、明朝萬曆三重臣(孫居相、孫可相、孫鼎相)、萬曆御史張銓、明末著名抗清女英雄張鳳儀、晚清重臣山西省政務廳廳長賈景德、著名文學家趙樹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