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閩台兩岸傳統文化有哪些相同之處
閩台「地緣、血緣、文緣、商緣、法緣」的密切關系形成了閩台「共同文化區」,可以說早在遠古時期,台灣的原始文化就已深受福建影響,後及宋元時期,閩台關系進一步密切,明代以後,兩岸經濟文化交流進入新階段,特別是鄭氏治台時期,大陸文化得以系統移入台灣,在台灣初步建立起中華文化制度。清朝設立台灣府,隸屬福建省,使閩台兩地文化交融更為密切。
㈡ 列舉海峽兩岸經濟文化方面表現
1.兩岸三通有深遠的政治和經濟意義。 2.台灣水果輸入大陸 3.台灣先進的電子技術,農業技術,旅遊觀光,地產開發等經驗通過台商和各種文化技術交流輸入大陸。 4.媒體的逐步開放,讓兩岸人民互相了解,增強了互信,對打擊台獨,共創台海穩定發揮積極作用。 5.司法互助,共同打擊犯罪,相互遣送刑事經濟罪犯。 6.貨幣實行合法兌換,有助兩岸政治經濟形勢的穩定發展,方便兩岸人民的商貿和往來。 7.台灣和大陸正在進行兩岸學歷認證,大陸學生赴台留學政策研究,對兩岸未來年輕一代和民主、自由、進步有積極影響。 8.台灣對大陸配偶的居留、就業出台新政策,能促進兩岸人民更深的民族感情。 9.在對待國家主權,比如南沙,釣魚島主權上,遙相呼應,有助於國家的領土完整。 10.逐步放開兩岸金融體系的政策,共同應對世界金融風險。
㈢ "閩台文化"都包括什麼
閩台文化是指生活在閩台兩地人民共同創造的、以閩方言為主要載體的區域文化,它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又富有鮮明的區域文化特色。閩台之間源遠流長的文化聯系,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原始社會。
文化特點
台灣的漢族移民中,閩南人佔全島漢族人口的83%左右,所以漢文化在台灣的傳播歷史也是福建文化移植到台灣並在台灣進一步發展的歷史。諸如台灣移民大多講福建方言,閩南話幾乎成為台灣通用的方言;台灣移民基本上保留著閩南地區的飲食習慣、服飾文化、建築風格、婚喪喜慶和歲時節慶風俗;台灣的戲劇歌舞、兒童游戲等文化娛樂和宗教信仰等等也都是從福建傳去的。關於閩台文化的源與流、根與葉的關系,學術界論述頗豐,恕不贅述。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福建文化在台灣的傳播並不是簡單的移植,而是在新的歷史條件和自然環境下有一些新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重利成為台灣社會佔主導地位的價值觀。台灣開發較遲,閩人大規模移民台灣固然是沿海地區人多地少,生活艱難所迫,但又不完全是為了養家糊口才東渡台灣的,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台灣土地肥沃,一年 「所出之米,足供四五年之用」,自食有餘的糧食,均運回內地銷售,以獲取優厚的利潤,所以台灣的農業經濟一開始就帶上商品經濟的性質。《赤嵌筆談》說: 「(台灣)三縣皆稱沃壤,水土各殊。……然必晚稻豐稔,始稱大有之年,千倉萬箱,不但本郡足食,並可資贍內地。居民只知逐利,肩販舟載,不盡不休。」台灣經濟的另一支柱蔗糖也大多數銷往內地,「全台仰望資生,四方奔走圖息,莫此為甚。」在這樣的經濟條件下,傳統的「重義」觀念受到有力的沖擊,重利成為台灣移民中佔主導地位的價值觀,並對近現代閩南和台灣歷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二、四海為家的觀念取代了安土重遷的傳統。 安土重遷是農業社會的必然產物,也是內陸文化的重要特徵之一。由於宋代以後福建東南沿海地區的文化帶有海洋文化的色彩,安土重遷的傳統受到一定的沖擊。明中葉以後,隨著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以及重利的價值觀的強化,安土重遷的傳統受到猛烈的沖擊。明清時期閩南人大批移民台灣和東南亞地區就是四海為家的觀念代替安土重遷的傳統的集中體現。當時,移居台灣要冒很大的生命危險(海上驚濤駭浪、清廷海禁的嚴刑酷法、客頭奸艄的敲榨盤剝等等),但「台灣山高土肥,最利墾辟,利之所在,人所必趨」,吸引著成千上萬富有冒險性格的閩南人告別故土,東渡台灣,去建設新家園。這種四海為家的觀念對近現代閩南地區和台灣省的經濟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三、具有強烈的尋根意識。 閩人移居台灣後,雖然在台灣建家立業,成為台灣人,但他們的根在大陸,在福建,對故土對祖國懷著深深的眷戀,並且代代相傳,逐漸沉澱為強烈的尋根意識。這種尋根意識在台灣同胞的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得到體現。如台灣有「泉州厝」、「長泰厝」等等以福建地名命名的村莊,台灣同胞定期回祖籍祭祖掃墓,信仰許多傳自福建的神靈,信徒們也定期回福建進香謁詛。假如沒有條件去祖廟進香,則隔岸遙拜,最典型的例子是學甲慈濟宮自明末以來,除了直接上福建龍海慈濟宮祖廟進香外,每年都要舉行「上白礁謁祖祭典」,十分隆重,至今從未間斷,且規模越來越大。宗教信仰中也深深地滲入了對故土的依戀之情。台灣同胞的強烈尋根意識還外化為抗擊外來侵略,維護祖國統一的強大力量,在歷史上譜寫了一曲曲不屈不撓,英勇抗擊外來入侵的光輝燦爛詩篇。
綜上所述,閩台之間的文化聯系開始於遙遠的原始社會,但閩台文化作為有特色的區域文化體系的最後形成是在清代乾嘉年間,與清政府統一台灣,閩人大批入台,台灣成為定居社會,以及閩台經濟一體化的歷史進程基本同步。閩台文化固然是中原文化的延伸,但富有區域特色,內陸文化和海洋文化在這里有機地結合為一體。
㈣ 台灣與福建共通的文化特點,或者是共通之處有什麼
台灣與福建共通的文化特點
閩南文化:閩南文化是古越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延伸,具有濃厚的中華傳統文化的色彩;它來源於中原的河洛文化,是中華文化中有自身特色的地域文化,是台灣文化的主要影響源,只有了解閩南文化才能全面認識閩台文化。閩台移民往來,閩南文化與台灣文化的交融,形成閩台文化共同的地域屬性。閩南文化內涵豐富,主要包括:閩南方言、口傳文學、民俗、生活文化、民間藝術(音樂、舞蹈、美術、戲曲、曲藝)、民間信仰習俗、民間工藝,以及閩南學術著述和閩南人的思想性格。
1、打尾牙:是閩台方言,意為當年最後一次打牙祭。閩台方言稱正月初二的牙祭為「頭牙」,臘月十六的最後一次牙祭為「打尾牙」。打尾牙是一年中最後一次牙祭,便格外隆重。這一天黃昏,閩台兩地各家各戶都擺出香案,陳列雞鴨肉,點燃香燭、冥幣,祭祀土地公。這一天,閩台兩地街市上各家商店門口都香煙繚繞,店主向土地公叩頭作揖,祈求財運亨通。晚上,老闆經理要宴請夥伴朋友,歡慶一年的勞動業績,以示酬謝,並祝願來年有更大的成果。從打尾牙開始,便進入年關,人們開始准備過年了。
2、婚嫁六禮:早在周代就確立了婚嫁程序中的「六禮」:納彩(送禮求婚)、問名(詢問姓名和生辰)、納青(送禮訂婚)、納征(送聘禮)、請期(議定婚期)、親迎(新郎親自迎娶),設有一套繁文縟節。明清以後,福建 婚嫁風俗雖有變化,不盡相同,但仍舊習難改,總體上仍取六禮之意,從議婚到成婚,通常要經過提親、合婚、相親、定親、送聘、送日子、送嫁、迎親、婚禮、歸寧等程序。
3、放王船:王船多半有福建沿海一帶放出,通常置三尊王爺神像於船上,並在各神像上寫上王爺名字,船上載有一切日常用具、糧食和白羊一隻,放行海上任其漂流沉沒,寓意瘟疫葬身大海,即可保健康平安。
4、詩鍾:詩鍾是一種具有競技性質的集體活動,活動中又有關於時、體、題、韻的嚴格規定和各種頗具趣味性和刺激性的項目,限時詠作,分等獎勵。詩鍾有籠紗、嵌珠二格,嵌珠即折枝之異名,但當時人們往往不稱嵌珠,而更經常使用折枝之名稱。
㈤ 福建省與台灣經濟貿易合作的領域有哪些 以及它的一些特點
摘要 四個領域:人才培育領域,科技創新領域,合作領域的拓寬,拓寬產業結構領域
㈥ 有關於閩台文化是什麼
一部中華文明史證明:作為華夏文明的核心文化的河洛文化,是客家文化及閩台文化的根,是維系民族團結、國家統一的精神文化紐帶。 河洛文化是華夏文明的核心文化 ; 河洛文化是一個地域的和歷史的文化概念。歷史上的"河洛"不僅僅指洛水與黃河交匯形成的夾角地帶,而是泛指以嵩山、洛陽為中心的"河南"、"河內"、"河東"等廣大地區。這片廣袤的沃土是中華先民最古老的繁衍生息之地,更是中華文明誕生的源頭之地。
1、河洛地區孕育了華夏文明 中華民族號稱是"炎黃子孫",河洛地區是炎黃二帝誕生和活動的主要地區。《國語·晉語四》載:"昔少典娶於有是 氏,生黃帝炎帝"。少典是有熊(今河南新鄭)的國君,後傳位於黃帝。黃帝時期河洛地區農牧業已相當發達,因而人口繁盛。由於經濟的發達,河洛地區率先進入奴隸制社會,從而結束了社會的"部落"或"酋邦"形式,建立了中國最早的國家——夏。正如恩格斯所指出:"國家是文明社會的概括",夏王朝的建立,創造了華夏國家最古老的原生形態,對社會的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此後,在河洛地區出現了更為成熟的文字、城市、禮制和青銅器,標志著河洛文明已經發展到了全新的階段。"禹都陽城"、"商都西亳"、"周都洛陽"之後,河洛地區文化更加發達。 從傳說時期到三代期間,河洛地區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諸多領域中誕生了一大批精英,如黃帝、夏禹、姜尚、周公、老子、莊子、墨子、商鞅等等,形成了儒、道、法、兵、墨、名、縱橫等諸多河洛文化流派,並產生了眾多的各具特色的典籍,如《詩》、《書》、《易》、《禮》、《樂》、《春秋》等經典——人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經"。河洛文化由此逐漸成為強勢文化,在其輻射和影響下,"東夷"、"西戎"、"苗蠻"等文化也都很快華夏化。河洛文化孕育了華夏文明。
2、河洛文化是華夏文明的核心文化 ; 河洛文化與古代傳說中的"河圖洛書"關系密切。《周易·系辭上》載"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河圖"、"洛書"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兩幅神秘而內容又十分豐富的圖案,凝結了古代先哲超凡的智慧。至漢代,一些經學家和思想家用"河圖洛書"敷衍解說《周易》的八卦和《尚書·洪範》的五行,從而形成了"陰陽五行"學說。"河圖洛書"作為中國儒家經典來源,蘊含著中國哲學最古老的原創思想,並由此生發出了許多中國古代哲學、醫學、天文、歷算以及兵、刑、道、法等的重要內容。產生於夏商、成熟於周、發達於漢魏唐宋、傳承於其後歷代的"河洛文化",既包括以農耕經濟為中心的物質文明,也包括由此產生的政治、經濟、文化、習俗、心理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河洛文化最突出、最鮮明的特點是它的正統性、源頭性與傳承不衰,同時它又是國都文化、政治文化,從而成為了中華民族的核心文化。河洛文化對中華民族的大一統的形成和文明發展作了最早、最大、最積極、最卓越的貢獻。 河洛漢人南播形成了客家民系 ; 從漢代末年開始,由於戰爭、動亂和災荒等原因,中原漢人不斷大量向南方播遷。其中最有影響的有:西晉的永嘉之亂,唐代的安史之亂和黃巢舉義,北宋的靖康之變以及明末清初鄭成功、康熙朝收復台灣。《晉書·王導傳》從一個側面記載了西晉末年景象:"洛京傾覆,中州仕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安史之亂時逃到南方的人更多,除正史有大量記述外,連李白也在其詩中說:"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鄭成功收復台灣時率部兩萬五千餘人入台,施琅率軍征台時進駐人員也超過了兩萬。鄭成功、施琅均為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故其舊部很多也是光州人。 中原漢人南遷的路線基本上是皖、蘇、贛、閩、粵,進而粵、台、桂、川等。北方漢人的到來,使閩西、贛南、粵北人口成倍增加,從而促進了當地的快速發展。在北人開發南方中,陳元光、王審知影響最為巨大和久遠。唐高宗時,福建南部蠻獠叛亂,光州固始人陳政、陳元光父子奉朝廷之命前往平息,後又率中原五十八姓數千軍校開發漳州。陳元光死後被當地人尊為"開漳聖王",各地建祠紀念。很多閩人遷台後仍十分崇拜他,也紛紛立祠敬拜,至今台灣有陳聖王廟60多所。 大批中原漢人的南遷,在中國歷史上形成了一個特殊人際群體——客家民系。寓居於贛南、閩西、嶺南的客家人從河洛地區帶來了先進的農業、手工業技術和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傳統,如語言、習俗、宗親、教育、倫理、禮儀等等,有的已歷千載而至今沿襲如初。明末清初流向台灣的漢人大多是閩、粵沿海一帶人,但移民中大部分是原河洛地區南遷的客家人。中原地區是姓氏之源。台灣除了陳、林、黃、蔡、鄭大姓外,其他一些大姓,始祖也多來自河洛地區。一項調查表明,閩南、台灣漢人中陳、林、黃、鄭四大姓占總人口的一半以上,故有"陳林半天下,鄭黃排滿街"之諺語流行。而且在這些大姓的族譜上,都明白無誤地標明其祖先為河洛人。 河洛文化在閩、粵、台等客家人聚集的地方生根和傳播,由於客家民系的形成歷時跨度較長,且居住遼闊,與各地土著民族雜處,因而所形成的"客家文化"也吸收了一些地方特色,但其核心、精髓和根底,還是河洛文化,如尊崇先祖,講究郡望,重教尚禮等。客家人後來又到了東南亞、歐美等世界各地,但他們無時不心繫中原,至今有許多台灣人和僑居異國的客家人還自稱為"河洛郎",念念不忘"根在河洛"。
文匯報:海峽兩岸文化的異同
人民網7月14日電 香港《文匯報》今日發表署名曾文仲的評論文章說,加強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充分意識兩岸文化異性,尋找兩岸文化的共同性。特別是在媽祖文化、關公文化、南音、戲劇、旅遊諸方面加強合作,弘揚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同時,在新的領域推動創新。海峽兩岸本同根,血脈相連一家親;一衣帶水一線牽,兩岸攜手情更深。願兩岸同胞的血脈親情在求同存異的氛圍中得到鞏固和發展!
兩岸人民信仰相同
文章說,台灣本省人大部分來自福建的漳州、泉州、廈門閩南金三角。可以說,台灣的文化和福建的閩南文化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台灣講的地方方言也是以閩南話和客家話為主。由於歷史的原因,台灣近代史中,在荷蘭人統治下長達38年,在日本人的統治下也有50年,台灣光復之後,國民黨時期也有50多年,所以,多元文化在台灣和諧共存,從人們的思維、語言諸方面都有了台灣的特色,這一切都是由於歷史的原因形成的,這也是台灣文化和中華傳統文化的最大差異,這是事實,也是絕對不可否認的。
但我們更應清醒認識到,台灣大部分的人信仰佛教,特別是福建媽祖,中國歷史上的關公在台灣信徒甚眾,由於台灣的地理環境,信仰媽祖的是海洋文化的最大特徵,媽祖作為沿海人民的保護神,在台灣大受崇拜,這也是海峽兩岸文化的最大共同點,我們要充分尋找兩岸人民大眾都能接受的共同之處,和風細雨多做台灣人民的工作,特別是以文化作為切入點,潤物細無聲,讓廣大的台灣民眾都能感受到中華民族五千年傳統文化的光輝。
文章指出,一道淺淺的海峽,隔不斷兩岸人民的情與緣,更阻擋不了兩岸人民相互交流與合作的願望。自1987年台灣當局開放台胞赴大陸探親以來,福建省憑藉閩台深厚的歷史淵源關系和獨特的區位優勢,吸引大批台灣同胞到福建尋根問祖、旅遊觀光、興辦實業,推動了海峽兩岸人民的相互往來,加深了彼此之間的了解,這一祥和的氛圍對於同根同族的兩岸骨肉同胞都是一個很好的開端。
用心品味台灣 發掘更多共同點
文章寫到,由於筆者是一位台灣女婿,又長期以來從事兩岸三地和平統一的工作,我要以親身的經歷告訴大家一個真實的台灣。對很多人來說,在親眼目睹台灣之前,也許早有先入為主的看法。的確,幾乎每天台灣電視都有類似搶劫、槍殺和斗毆等暴力畫面,層出不窮的偷拍光碟丑聞,使人覺得台灣社會是如此浮躁和瘋狂;台「立法院」里吵吵嚷嚷的鏡頭,甚至動輒以老拳相贈的火爆場面,更成為外地媒體的笑柄。
可是當你走在台北街頭,看看快樂的人群從身邊經過,聽著從霓虹燈下飄來的少男少女們的輕聲細語,還有酒店服務員的親切與殷勤,你也許會發現,其實,台灣每一個人都在做著自己願意做的事情。因此,你的內心就會充滿了欣喜,因為,這才是台灣普通百姓的真實生活。所以,我們要用心去感受台灣,用心去品味與我們血脈相連的台灣的兄弟姐妹,多找共同點,或許你會發現一個不一樣的台灣,一個令人難忘又神往的台灣,這對於我們多做台灣人民的工作是很有裨益的。
文章指出,筆者總覺得,由於歷史的原因,海峽兩岸的文化不能說都一模一樣,現實是肯定存在著差異,我們要找到差異,更要尋找共同的地方。而我們共同的價值就是儒家思想,孔孟之道。這是中華民族的道德觀,不論是祖國大陸或者是在寶島台灣,對傳統的儒家思想,孔孟之道都比較認同,也有深刻的認識。我在自己的工作實踐中更深深體會到這些共同價值觀對文化的創新,企業的發展,兩岸的交流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例如,台灣雲門芭蕾舞就是以傳說中的故事,結合西洋的芭蕾舞惟妙惟肖演繹得令人神往,而我們福建惠安女的舞蹈也是通過富有地方特色的惠安女的服飾,風俗習慣,勞動場景再現了惠安婦女獨特的精神風貌。這兩者雖然沒有什麼直接的關系,但說明海峽兩岸的文化既有各自的特色也有許多共同的支點。
加強文化交流 鞏固血脈親情
最後,筆者建議,加強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充分意識兩岸文化異性,尋找兩岸文化的共同性。特別是在媽祖文化、關公文化、南音、戲劇、旅遊諸方面加強合作,弘揚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同時,在新的領域推動創新,例如在卡通動畫方面多一些富有創新的作品問世,獻給兩岸的小朋友們。在我們共同努力之下,海峽兩岸的文化界同仁攜起手來,為我們之間的交流與合作貢獻聰明才智。
㈦ 閩南文化有哪些
閩南文化有:
1、語言文化:閩南語起源於泉州,但閩南語的流播已不僅僅在閩南地區,早已超過省界和國界,在外省傳播閩南話最廣地區和國家是台灣和新加坡。
2、建築文化:依功能可分民居、祠堂、寺廟、宮觀、牌坊、塔、幢、亭、台、榭及橋梁、海防建築(崇武古城)等,豐富多彩的閩南建築,堪稱既富有獨創性又集中外建築之大成。
3、宗教文化:閩南人的宗教信仰和民間信仰,是閩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閩南地區宗族文化十分發達,重視宗族親情、重視編修族譜和重視宗祠建築是其標志。
4、民俗文化:指閩南人共同創造、享用和傳承的民間文化事象(事物和現象)的泛稱。
5、飲食文化:閩南菜的發展與傳承也有一個漸進的過程。它從泉州發源,流傳到漳州、台灣、廈門等閩南文化圈中。
(7)閩台經濟與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1、閩南地區民營經濟較為發達,民營工業發展尤為突出, 人民生活十分富裕,涌現出恆安、達利、安踏、金龍客車等一大批知名企業。
2、閩南作為一個特定的文化傳承下來,其影響實為深遠,受其他方言影響之地也通行閩南方言,也是有著大體一致的文化習俗認同,因此他們也同屬閩南根源。
3、閩南文化源遠流長、開闊包容,其隨閩南鄉親在世界各地傳承流布,不僅成為閩南子弟的精神家園,也是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
4、閩南文化遺產也是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對閩南文化的研究有利於閩南文化遺產的利用和保護。也有利創造出既體現閩南傳統文化特色,又富有時代精神的先進閩南文化,促進閩南文化資源的永續性發展。
㈧ 海峽兩岸經濟,文化交流的例子
海峽兩岸文昌文化交流活動是指由國台辦認可並指導 [1] ,由四川省梓潼縣承辦的,以文昌文化為紐帶與台灣同胞開展的文化經濟交流交往活動。這項活動始於上世紀九十年代,隨著時間的推移,兩岸交流更加頻繁,幾乎每年都有以台灣文昌宮廟為主的代表團前來祖庭朝聖、參訪。活動的舉辦對於促進了海峽兩岸文化交流和文化認同具有重要的意義。
中文名海峽兩岸文昌文化交流活動
海峽兩岸文昌文化交流活動 [2] 是指由國台辦認可並指導,由四川省梓潼縣承辦的,以文昌文化為紐帶與台灣同胞開展的文化經濟交流交往活動。這項活動始於上世紀九十年代,隨著時間的推移,兩岸交流更加頻繁,幾乎每年都有以台灣文昌宮廟為主的代表團前來祖庭朝聖、參訪。活動的舉辦對於促進了海峽兩岸文化交流和文化認同具有重要的意義。
文昌文化 [3]
是以儒、釋、道三教哲學思想和文昌梓潼神神靈崇拜為核心,綜采百家,融合三教,忠孝為綱,扶植斯文,化淑民心為任,慈心濟世,宏仁勸善為核心價值導向和行為規范,在意識形態潛移默化影響人們思想行為,實現天人合一,人天協調的地方民俗文化。它發祥於梓潼,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之一。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和寶貴的精神遺產,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研究和應用價值,我們應批判地繼承和吸收,用來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文昌文化的形成 [3]
自唐宋朝以來,文昌帝君張亞子受到文人學子的虔誠崇拜和封建朝庭的推崇。凡有學宮的地方皆建有文昌宮,文昌宮便成了學子們終年祭祀的神聖殿堂。文昌祭祀在清朝成為國家祭祀。從南宋孝宗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道家劉安勝採用扶鸞手法,撰成了《太上無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至公元1961年台灣呂祖師使用同樣手法撰成了《文昌帝君褻字罪律》止,歷經八百餘年,陸續有道家、佛家諸弟子,使用同一手法,以文昌之名,撰成了《文昌帝君陰騭文》、《清河內傳》等各種版本、注本達八十餘種凡200餘萬言,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文昌文化。
文昌文化內涵
文昌文化的主要內容可概括為「 [4] 崇文、重教、明理、修身、做人、行善」,
涉及倫理道德、科舉教育、文學藝術、民俗民風等諸多領域。其所倡導的思想不僅包含儒家思想的內容,更是道教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中華民族獨具特色的文化形態,是彌足珍貴的人類文化遺產。
文昌文化的影響
古往今來,文昌文化遠播華夏大地,在祖國大陸和港澳台地區都有著廣泛的影響。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現存文昌宮祠440餘座。北京的文昌廟,為五壇八廟之一,也稱文昌帝君廟,又名文昌梓潼廟,有大小殿堂樓屋89間。在四川西昌禮州、湖北恩施、江西興國、青海貴德、河
西、雲南騰沖、台北民生西路,香港九龍等地,至今保存有完好的文昌宮廟。台灣除供奉文昌帝君神像的10餘座廟宇外,還有現保存完好的文昌宮40餘座,每逢文昌帝君聖誕,都會舉行盛大的「三獻禮」儀式,表達對文昌帝君的虔誠。隨著歷朝歷代統治者的推動和天下華人的尊奉,其影響力逐漸越過國門,在海外華人圈得到普遍傳播,在歐美以及日本、韓國、朝鮮、越南、菲律賓、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緬甸等地都享有盛譽。
㈨ 閩南文化特色及傳統文化有哪些
1、語言文化:閩南語起源於泉州,但閩南語的流播已不僅僅在閩南地區,早已超過省界和國界,在外省傳播閩南話最廣地區和國家是台灣和新加坡。
2、建築文化:依功能可分民居、祠堂、寺廟、宮觀、牌坊、塔、幢、亭、台、榭及橋梁、海防建築(崇武古城)等,豐富多彩的閩南建築,堪稱既富有獨創性又集中外建築之大成。
3、宗教文化:閩南人的宗教信仰和民間信仰,是閩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閩南地區宗族文化十分發達,重視宗族親情、重視編修族譜和重視宗祠建築是其標志。
4、民俗文化:指閩南人共同創造、享用和傳承的民間文化事象(事物和現象)的泛稱。
5、飲食文化:閩南菜的發展與傳承也有一個漸進的過程。它從泉州發源,流傳到漳州、台灣、廈門等閩南文化圈中。
閩南特色
閩南人一日三餐,以稻米為主食,早晚吃稀飯,中午吃午飯,閩南方言稱稀飯為糜。它又稀又稠的和稀的兩種,稠的粥稱「烤頭糜」,「烤」的意思即「水干也」,稀的粥稱「安糜仔」。至於年節的食俗,則根據不同的節日,有不同的食俗,如春節,除夕的圍爐吃年夜飯置辦各種雞鴨魚肉菜餚外,習慣要一道火鍋。
舊時的銅火鍋中間燒炭火,象徵全家圍爐團圓。 閩南民居是閩南民系的傳統建築。但就從民居而言,這種海外宗教及裝飾的影響,更多局限於寺廟等帶有宗教色彩的地方。我們認為閩南民居雖有多樣性文化的影響,但更多是本土文化,特別是中原漢族文化的影響。
地理環境和氣候的特點及血統等諸多因素,使其崇仰中原文化的痕跡表露無遺,這從一些紋樣、一些隱喻符號以及一些建築樣式上得以證明。當然,其他民族文化影響的建築也同樣存在,諸如土樓、圓樓、吊腳樓、手巾寮等。但這不影響閩南民居特別是磚石牆的類型化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