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疫情後經濟復甦新動能在哪裡讀後感
在疫情的壓力之下,
全球經濟正承受著極大的沖擊,
企業發展面臨極大挑戰,
個人收入持續減少。
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
那麼疫情後經濟復甦新動能在哪裡?
消費會出現反彈嗎?
哪些行業能夠迅速恢復?
房地產是否能迎來春天?
疫情後,我們該如何應對?
不妨來聽聽,
於澤教授所帶來的《疫情後經濟復甦新動能在哪裡》
也許這里能夠找到你的答案
講座介紹
疫情後經濟復甦的新動能在哪裡
於澤
經濟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經濟系主任。知名青年學者。主要研究領域為經濟增長、貨幣理論與政策。近年來主要研究中國經濟轉型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
講座綱要
//
*哪些經濟領域有著更為強勁的動能?
*消費會出現報復性反彈嗎?
*餐飲、旅遊、住宿、影視等行業的春天還有多遠?汽車銷售能給我們帶來驚喜嗎?
*疫情期間廣泛推行的線上辦公模式,例如線上會議、線上教育等是曇花一現還是贏來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數字經濟時代是不是會加速到來?
*「新基建」能夠有效撬動中國經濟嗎?
*基建投資能扮演中國經濟壓艙石作用嗎?
*在貨幣M2的增速再次突破10%的情況下,房價是不是會再現2015年的上漲?
*房地產投資能夠有效穩定中國經濟嗎?
*如何設計一攬子宏觀政策更好啟動經濟?
❷ 美國宣布重啟經濟,距離經濟復甦還有多遠
4月17日美國總統宣布,美國將會按照時間表重啟經濟,但是重啟經濟的道路註定不是一帆風順,還面臨疫情死灰復燃的風險。即便是按照最樂觀的估算,美國經濟活動重新回到疫情前的水平,可能也要在7月份,而經濟完全復甦有可能將會在年底更晚的時候到來。
一、美國經濟觸底了嗎?美國總統宣布,重啟經濟是一個相對樂觀的決定,但是這也基於美國白宮大量專家進行的模型測算,按照這個模型,美國的疫情應當已經在4月16日出現了拐點,之後的疫情感染新增確診人數會逐漸的下降,並且未來曲線會逐漸平坦化。如圖疫情的拐點出現在4月16日。
如果根據中國經濟復甦的速度進行估算的話,美國在6月底有望重啟85%以上的經濟活動,這會帶來經濟以較快的速度復甦。但是這是一個相對樂觀的估計,因為重啟經濟還有不確定的前景。
三、重啟經濟會一帆風順嗎?答案也是不能。
首先,美國要求重啟經濟的限制相比中國來說更為寬松,這一方面意味著復工速度會更快,但另一方面也會意味著疫情死灰復燃的概率更大。
其次,美國本身對於疫情的防控就沒有中國嚴格,因此疫情的二次爆發或者不能夠按照模型測算的那樣出現拐點,都是非常可能發生的現象。
因此美國重啟經濟至少面臨兩方面的潛在風險:
第一方面,重啟經濟的過程當中,很可能出現疫情擴散速度沒有下降的趨勢,這樣重啟經濟本身的進程會放慢,經濟活動復甦時間可能超過兩個月。
第二方面,在重啟經濟之後,疫情出現二次爆發,對經濟造成更為致命的打擊。
在這兩個風險面前,顯然美國更好的選擇是嚴格控制疫情的擴散,迅速遏制疫情蔓延,這樣可能為重啟經濟迎來更好的條件。但是這也意味著,經濟面臨更大的風險顯然是聯邦政府所不願意承擔的,這也決定了美國會以更危險的方式進行一次重啟經濟的賭博。
綜上,按照美國白宮的疫情擴散模型測算,在疫情出現拐點之後,重啟經濟是一個相對合理的選擇。但美國即便是現在重啟經濟最樂觀的,估計也是在7月以後才會迎來復甦,同時重啟經濟的過程等充滿風險,現在還遠不是認為經濟強勢反彈的時候。
❸ 2022中國會通貨緊縮嗎2022年爆發金融危機可能性
2022年,據說是大蕭條會來臨的一年,而大蕭條會帶來的局面便是通貨緊縮,那麼2022年中國會有通貨緊縮的場面嗎?在2022年爆發金融危機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和見聞坊小編一起來詳細了解一下吧。
通貨緊縮是市場上流通的貨幣量少於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而引起的貨幣升值、物價普遍持續下跌的狀況。
許多人都預測2022年世界將爆發歷史性金融危機,而綜合分析當前全球經濟現狀,似乎也具備了出現這種情況的可能性。目前值得關注的是:
1、世界經濟的走勢和可能的危機;2、氣候危機;3、歐洲爆發並蔓延至全球的能源危機。
以上3種危機相互疊加、彼此影響,很有可能會導致新一輪金融危機的爆發。
此前,影響全球的較大規模的金融危機共發生過6次,分別為,1、1929-1939年:大蕭條;2、1973-1975年:石油危機引發的經濟危機;3、20世紀80年代:拉丁美洲債務危機;4、20世紀90年代:日本泡沫經濟崩潰;
5、1997-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6、2007-2011年:美國次貸危機及全球金融危機。
2022中國會通貨緊縮嗎
中國應該不會發生嚴重的通貨膨脹,也不會發生嚴重的通貨緊縮,尤其是2022年,很多商品的價格是在不斷上升的,所以說應該不會。
那麼2022年是否會出現金融危機
目前還不能確定,現在下結論還為時尚早,需要進一步觀察。以筆者個人觀點來看,雖然2022年有可能會發生金融危機,但這種可能性並不大。理由如下:
2022年將會是新一輪經濟復甦的開始
事實上,經濟運行的客觀規律不會改變,全球經濟周期基本上為10年一個周期。自2008年以來,這一周期已經持續了13年,現在已經到了應該結束的時間。
美國10月份的CPI指數上漲到了5.4%,PPI指數則飆升到8.6%,通貨膨脹已經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
如果不加控制就會導致經濟崩潰,在此情況下,美聯儲大概率會在今年年底被迫加息,收回之前超發的貨幣,收緊貨幣的流動性,因此會造成世界各國的股市、樓市、大宗商品價格的大幅下跌。
但隨著疫情逐漸被控制住,2021年下半年至2022年,大型經濟體將會開啟一輪經濟復甦的周期,一般來說,在經濟復甦初期,實體經濟都比較強勁,即使美聯儲緩慢收緊貨幣政策也不會對實體經濟造成劇烈沖擊。
在實體經濟能夠穩定運行的情況下,貨幣緊縮可能造成美股盤整或短期下跌,但目前世界各國的宏觀調控能力均已得到較大提高,因此不會導致重大經濟危機的出現。
隨著新冠疫苗接種率的不斷提高,全球疫情會逐漸減緩,未來1-2年將會是全球經濟快速恢復增長的時期。
美元迴流並不會導致美國經濟崩潰
美聯儲的貨幣緊縮政策會造成美元迴流,這可能會對某些經濟體,尤其是沒有從疫情中恢復過來的經濟體造成較大的沖擊,但是,這對於美國經濟是有利的。
只要美國、中國和歐盟不率先爆發經濟危機,其他國家的經濟危機對於全球的影響是有限的。
實際上,金融危機的核心就是債務危機,正是由於債務剛性兌現的存在,才能確保實體經濟的正常運轉,最終為金融市場、資本市場的信用和信心提供了交易及翻本的機會。
只要債務能夠正常維系,就證明實體經濟能夠持續發展,能夠抗擊住金融危機。
歷史經驗證明,先信用風險再通脹失速就會有更大的風險,先通脹失速再有信用風險就是機會。
在新一輪技術革命的推動下,過去許多固有的商業模式已經到了非變不可的地步,人工智慧、大數據、數字化、物聯網、新能源和元宇宙等這些新技術,或許將會開啟一輪新的經濟周期。
發達國家不會再次出現房地產泡沫所引發的危機
2008年次貸危機之後,發達國家的房地產泡沫已經被大幅度出清,經濟發展重心也已從傳統行業轉移至新興的高技術產業。如美國,在以FAANG為首的科技巨頭的引領下,美國股市產生了一波長達10年、波瀾壯闊的牛市。
我國房地產泡沫情況則比較嚴重,高達450億的房地產總市值中含有多少水分,不用說,大家心裡都清楚。
對此,國家也開始逐步採取措施化解這一泡沫,隨著房地產稅及一系列房產新政的陸續出台,中國房地產這個老大難問題將會在軟著陸中去慢慢化解。
❹ 全球經濟2021年將溫和復甦,這算是一個好消息嗎
2021年全球經濟將溫和復甦,聽上去像是個好消息,但是實則不然。
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的物質生活條件能夠越來越好,所居住的國家或者城市的經濟能力也越來越強。2020年由於疫情的緣故,各個國家的經濟都走向了低迷,為了推動生產力的發展,拉動經濟內需,國家不得不提出一系列的倡導計劃。隨之而來的便是經濟學家對於2021年全球經濟變化的預測——緩慢溫和的復甦。
雖然中國早已經被全世界人民認定為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們14億人口依舊還是會受到全球經濟溫和復甦的影響。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往往決定了這個國家在世界中的地位,以及在應對世界難題時所把握的話語權。2021年的我們應該付出更多的努力,雖然我們每個人作為小小的個體,對全球經濟復甦的影響微乎其微,但是我們還是要積極響應國家政策,為全球經濟復甦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❺ 經濟危機何時復甦
經濟什麼時候復甦是一個不確定的問題。
經濟危機的發生和嚴重的後果已經預示了復甦將是一個漫長艱苦輾轉的過程,經濟復甦之後能夠維持多久也是一個問題。因為今天中國的經濟並不是一個單純的經濟問題,而是一個社會系統制約經濟發展的問題,這和我國嚴重依賴投資和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是分不開的。我認為中國經濟要真正實現健康穩定的發展就必須先解決國民財富向政府和利益集團轉移,社會保障體系落後,教育科研虛假等問題。民富是國家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原動力,我們國家底子薄,抗經濟危機的能力不強,一個就業問題就會讓國家黔驢技窮,如果那些問題解決不了,那麼經濟的復甦也是暫時的,不穩定,我們總不能永遠依靠外圍的消費過日子。投資拉動的經濟復甦畢竟是短暫和低效率的,政府主動投資馬上會缺錢,因為需求不足就沒有發展的動力,利潤怎麼談。我覺得什麼時候經濟復甦是小問題,關鍵是什麼時候醞釀成經濟發展的根基和動力。
如果2012是一個新的思想模式的開始的話,那麼也許真的經濟復甦也是就在2012後
股市的周期來講 看A股 最少需要5年後
❻ 預計在什麼時候世界經濟會復甦
當前經濟衰退的嚴重性反映在程度深和范圍廣兩個方面。
報告預測,全球經濟今年下降1.3%,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程度最深的衰退。這一預測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月作出的今年全球經濟增長0.5%的預期形成巨大反差。報告解釋說,穩定世界金融市場,促使信貸重新向消費者和企業自由流動所需時間很可能比先前估計的更長,而做到這一點是美國經濟以及全球經濟走出衰退的必要條件。
就範圍而言,報告預測,幾乎所有發達經濟體今年都將出現負增長,世界頭號經濟體美國更將創下1946年以來的最大降幅。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經濟也會顯著減速,其中,中東歐、獨聯體和拉美經濟今年將明顯收縮。換言之,佔全球經濟四分之三的國家的人均產出都將下降,幾乎所有國家的經濟增速都大大低於2003年至2007年的水平,凸顯「全球同步」下滑的特點。
復甦步伐慢於以往
報告認為,這次危機過後的經濟復甦步伐會顯著慢於以往。報告估計,全球經濟明年將逐步復甦,全年將增長1.9%。這一增長率較以往經濟復甦要疲軟得多。報告說,明年美國經濟為零增長;德國和英國經濟繼續收縮,但幅度會有所減小;其他國家如日本、俄羅斯、加拿大和墨西哥等會恢復增長,但步伐大都不快。
得出復甦步伐顯著慢於以往的結論之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研究人員對21個發達經濟體自1960年至今發生的經濟周期變化開展了對比研究。結果發現,通常意義上的衰退時間短,且復甦強勁;而全球同步發生的衰退則往往時間更長、程度更深;如果金融危機與全球同步經濟下滑結合在一起,那結果就可能是「異常嚴重和長久持續的衰退」。研究人員認為,當前全球經濟形勢即屬這種情況,因此,此次衰退很可能更持久,危機之後的復甦也很可能比通常情況更為疲軟。
不過,從報告對明年各經濟體增長率的預測來看,多數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的復甦步伐要比發達經濟體快得多。
報告指出,當前經濟前景仍然非常不明朗,風險依然偏於下行。
主要因為,金融局勢緊張與經濟形勢進一步疲軟之間的惡性循環尚未打破。盡管不少國家在穩定金融市場和遏制經濟下滑方面採取了廣泛的積極措施,但成效有限,市場信心指數依然很低。
報告估計,2007年至2010年,所有金融機構源於美國的資產減記數額將為2.7萬億美元,超過今年1月估計的2.2萬億美元;如果計入源於其他成熟市場的資產,則全球資產預期減記總額將達到4萬億美元,約三分之二將由銀行承擔,其餘由保險公司、養老基金、對沖基金和其他中介機構承擔。目前,金融領域的問題遠未解決,且不排除繼續惡化的可能。
報告說,在危機背景下,世界各地的銀行幾乎都在限制信貸發放,且可能繼續這么做,企業融資困難,這種狀況阻礙了經濟復甦。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研究結果,宏觀經濟政策在降低衰退嚴重性和促進復甦方面可以發揮「重大作用」。報告據此呼籲國際社會採取更大膽的強力措施,以恢復金融系統健康,支持經濟復甦。
報告主張,第一,推進金融部門重組是眼下當務之急。這會為鞏固經濟復甦提供必要條件,將顯著提高貨幣和財政刺激的效果。短期內,應確保金融機構能夠獲得流動性,確定和處理不良資產,並對薄弱但有生存力的機構進行注資。
第二,放鬆貨幣政策,以幫助發達經濟體克服通貨緊縮風險,支持新興經濟體應對不斷惡化的增長前景。尚有貨幣政策空間的經濟體應進一步降低利率。
第三,實施財政刺激政策。過去的經驗表明,財政政策在縮短金融危機造成的衰退方面特別有效。如果明年不擴大財政刺激措施,那至少也應該保持。
報告敦促國際社會密切合作,協調行動,以使相關政策措施發揮更大效力,並要求各國抵制保護主義措施的誘惑。報告還指出了今後的一項關鍵挑戰,即要以「正確速度」撤銷當前正在實施的特別貨幣刺激措施。如果行動過快,則可能破壞脆弱的復甦;如果行動過慢,又可能造成經濟過熱,導致出現新的資產價格泡沫。
另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經濟學家查爾斯·科林斯在報告發布會結束後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亞洲國家對外資的依賴程度較世界其他國家輕,經濟發展前景相對較好。他認為,倚重出口產業的發展中國家應擴大國內需求,培育國內消費市場。
❼ 經濟發展周期中各行業復甦的順序
1.88年海南經濟佔全國經濟GDP的份額不大,就像今年胡主席說的:北京的經濟佔全國GDP的份額很小,所以奧運會的舉辦不會深入影響全國經濟的發展。
2.東南亞金融危機是全國性的金融危機,像地產這樣的實業是金融危機的最直接受害者,地產衰退是需要很長時間恢復的,因為地產聯系著很多的實業產業。至於出口開始恢復,東南亞大部分國家出口再國民經濟GDP中份額非常大,比如:新加坡、香港等等,恢復經濟的最主要措施就是恢復出口。
3.經濟的恢復並沒有什麼固定的順序,就像現在我們討論此次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經濟危機是靠傳統產業還是新興產業來恢復經濟一樣。這些還需要時間來檢驗。
❽ 2022年世界經濟將會發生哪些變化
盡管疫情仍未結束,但是我們不得不無奈地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在一時難以找到有效應對新冠病毒措施的情況下,2022年,我們很可能又將會在疫情常態化下度過。受此輪突發疫情的沖擊,自2020年開始,全球經濟就陷入了通貨膨脹所導致的大蕭條之中,至今仍難以得到有效恢復。
那麼,展望2022年,世界經濟將會發生哪些變化呢?
一、疫情
毋庸置疑,明年疫情仍將是左右全球經濟發展的最大變數,回顧2021年,正當世界各國通過接種疫苗使得疫情逐漸得到控制的情況下,德爾塔和奧密克戎又接踵而至,新冠病毒的變異速度之快,超出了之前病毒學家們的預測,令全球經濟再次遭受沉重打擊。
從全球疫苗接種數據看,截止2021年10月底,已有48.7%的世界人口接種過至少一劑新冠病毒疫苗。隨著疫苗接種率的不斷提高, 可以預測,2022年疫情對全球范圍內經濟活動的影響將會下降,預計有更多國家重啟經濟、開放邊境、選擇與疫情共存的模式。
目前,這一發展趨勢就已經顯現出來了,今年10-11月,全球疫苗接種進度領先的多個國家已宣布實行新的重新開放計劃。前不久,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在接受《中國日報》的采訪中說,如果2022年初疫情接種率超過85%,中國將考慮開放邊境。
由此可見,2022年盡管疫情仍然會影響世界經濟,新冠毒株變異的不確定性還會給逐漸復甦的經濟帶來麻煩。但是總體上看,全球經濟將會朝著好的方向發展,尤其是疫苗接種率較高的發達國家會率先啟動經濟復甦。
二、世界經濟面臨通貨膨脹的風險
疫情爆發以來。歐美國家都採取大放水,超發貨幣來刺激經濟發展。大多數西方國家的實際利率都已經降到了50多年來的最低水平,目前,美國實際利率為-5.3%,英國和德國分別為-3%和-4.6%。
世界各國為了恢復本國經濟增長都緊隨美國和歐盟的腳步,實施了一系列貨幣寬松政策,用以緩沖疫情對本國經濟的影響。然而,貨幣的長期超發必將會導致高通脹和嚴重的兩極分化。
而各國央行所能採取的應對措施就是緊縮銀根,這就很導致流動性不足,全球金融市場估值調整的風險就會加大。2021年以來,全球已有27個國家先後加息71次,2022年或將有更多國家加入此行列。實際上,目前全球已經進入到通貨膨脹的浪潮之中。
展望2022年,由於受疫情常態化的制約,全球結構性通脹的驅動因素可能長期存在。 2021年全球已有80多個國家的通脹率創下了近5年的新高,基於各國防疫措施與刺激消費政策不同,使得供給能力與結構的變化不同,由此可能進一步推動原材料和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
近日,野村控股宣稱, 2022年全球經濟將面臨停滯風險,而非停滯型通貨膨脹。 到2022年底,因為成本驅動的價格壓力會損害仍屬疲軟的國內需求,而更緊縮的財政和貨幣政策會拖累經濟。
野村的經濟學們認為,對大多數國家來說,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占據主導地位--這種惡性通貨膨脹會擠壓利潤率,侵蝕實際家庭收入。而美國經濟仍將獨樹一幟,因為該國已恢復到「充分需求」,因此有更大的緩沖來吸收成本推動型的通貨膨脹。
如果美國的通貨膨脹在2022年上半年失控,美聯儲可能會祭出激進的升息手段。一旦這一預測成為現實,那麼2022年底世界經濟面臨的更大風險是長期停滯,而不是停滯型通貨膨脹。歐洲明年不會加息,因為該央行認為通貨膨脹最終會回到目標以下。
中國經濟明年將是變動、過渡之年,體現在貨幣政策由寬松到緊縮的過渡、通脹開始揚起的過渡、經濟增長由高向低的過渡。2021年我國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均有所控制,說明宏觀調控政策的韌性很大,存在著較大的彈性與空間,這是保證我國經濟 健康 運行的體制機制條件。
三、全球供應鏈緊張趨勢有望得到緩解
目前,全球供應鏈緊張問題不僅關繫到後續通脹的走勢,也關繫到全球經濟的復甦。全球供應鏈供應緊張產生的原因,是疫情因素和人為因素所共同促成的。
在即時經濟運行的低庫存背景下,美國的加大補貼政策增加了商品需求,一方面因受疫情影響,全球生產難以恢復到正常水平;另一方面,全球海運及內陸運輸不暢也是導致全球供應鏈緊張的重要原因。
供應鏈的即時性提高了其對運轉效率低要求。而突發疫情則促使這一問題暴露出來。疫情從供給、需求及運轉這3個環節給全球供應鏈造成了緊張。
1、從供給方面看, 中國作為全球製造業中心和世界工廠,因受疫情影響,產出下降,緊接著其他新興經濟體國家如越南、印度等國家也因疫情出現了生產停頓的情況,出口產品數量大幅下降。而最終中國率先從疫情中恢復,緩解了供給緊張,也使得中國在全球出口中所佔比重持續提升。
2、需求方面 ,在美國政府實施的大規模財政刺激計劃的推動下,商品消費十分旺盛。而受疫情影響情美國國內生產恢復較慢,自身供給不足,因此加劇了供需矛盾,導致了庫存的快速消耗。
3、由於美國國內供應不足,導致其需要依靠全球運輸網路來解決供應問題 。然而,在疫情狀態下,由於航運中船員在相對密集空間作業,容易感染,而且國際航運的跨國運輸的過程中,頻繁地進出港很容易造成病毒感染和傳播,因此導致港口的運轉效率下降。
此外, 全球范圍內的供需矛盾疊加貨幣超發,進一步擴大了需求和供給的背離,由此加劇了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
2022年,全球供應鏈問題有望得到緩解 (但不排除其仍會受到疫情的不確定性的影響) ,一是當前美國存在較大補庫存需求空間, 當前零售商、批發商和製造商的庫存水平分別位於41%、78%和65%。未來這三方面的補庫存空間分別為60%、20%和35%左右,整體補庫存空間較大。
二是聖誕節將至,短期節日需求旺盛 。從中長期趨勢看,隨著疫情消退、補貼到期後額外收入的下降,美國的商品消費將回歸正常,供需矛盾有望在2022年逐步得到緩解。
三是當前世界各國都在加大供應鏈問題解決的力度, 中國倡議舉辦產業鏈供應鏈韌性與穩定國際論壇。美國政府召開供應鏈企業會議,對滯運貨物集裝箱處以罰款並延遲運營時間,以此來緩解美國主要港口的擁堵狀況。同時,運輸周轉率隨著疫情的緩解將會得到提升。
結語
總體上看,2022年全球將進入與疫情共存的新階段,在疫苗接種率不斷提高的情況下,世界經濟受到疫情制約的因素將不斷下降,預計將有更多國家重啟經濟、開放邊境,選擇與疫情共存的模式。在此基礎上,全球經濟將會步入復甦進程之中。
❾ 經濟復甦會從哪些行業開始
聯合證券研究員趙媛媛認為,存貨對企業盈利的影響被美國和中國的長期歷史數據所證明。要研究復甦的可能路徑,存貨至關重要。
其研究認為,在美國有些行業有復甦跡象的情況下,醫葯、化工、飲料製造、元器件、交運設備、通用設備、煤炭、化纖等行業有望最先擺脫存貨積壓之苦。
而至於復甦的區域情況,經濟學家沈明高認為,受出口和投資增長同步放慢的影響,東部沿海地區工業增長已經出現了較為充分的調整,有可能率先觸底反彈。而以投資增長為主的中、西部地區的工業增長則有可能繼續減速。經濟放慢使得中國經濟更加依賴投資增長,這一趨勢在未來兩年裡很難改變。
❿ 2021年世界貿易的復甦,希望會被寄託在哪裡
還是那句話,想要經濟復甦,那麼就要首先把疫情控制住世貿組織表示,盡管這一次疫情直接肆虐了全球,並且也是史無潛力的大流行,但是全球貿易仍然可能會在2021年復甦,但是復甦的程度怎麼樣,或者到底會不會復甦其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疫情的持續時間,以及各個國家對抗疫情的政策是否有效果?
世貿組織總幹事也表示通過經濟學家的預測,如果這一次新冠肺炎能夠在快速內被控制住,每個國家都採取正確的策略去抑制住疫情的發展,那麼貿易及產出最早就可能在2021年重新回到之前的軌道,並且這一個預測是不管今年所受的打擊有多大,那麼意味著不管今年的貿易下降幅度有多大,只要能夠控制住,明年仍然能夠回到本來的增長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