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糧票、布票、油票、肉票是干什麼的
糧票用來買吃的,布票用來買布,油票用來買油,肉票用來買肉。那都是上個世紀中期買東西用的。沒這些票什麼都不能買,那時買東西都要票。
Ⅱ 糧票反映了中國經濟的什麼特點
糧票是20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中國在特定經濟時期發放的一種購糧憑證。那時候,必須憑糧票才能購買糧食。 中國最早實行的票證種類是糧票、食用油票、布票等。其實憑票供應不是我國最早採用的,蘇聯在十月革命後,當時國內不穩定,內戰不斷,商品缺乏,就採取商品有計劃的分配,發放各種商品票證,蘇聯最早的票證是1916年的鞋票。 美國也在二戰時期商品緊張時,發放了各種商品票證,其種類也不少,這其中就含有糧票性質的票證。現在還有一些國家仍然採用憑票供應方式,如朝鮮、越南等一些國家。
映了中國經濟的計劃經濟體制。
Ⅲ 為什麼我們現在都不用糧票和布票了
那時候是生產力低,物資不夠,供不應求,只能通過計劃經濟,就是糧票和布票來控制數量。現在的生產力,已經能夠滿足人們的基本需求了,甚至供大於求。就通過貨幣來消費就可以了
Ⅳ 糧票等票據到1993年全面退出歷史舞台,原因何在
。糧票和布票是計劃經濟的產物。50年代初,我國糧食短缺。中央政務院於1953年10月發布命令:全國實行糧食計劃供應,採取憑證定量售糧辦法,「糧票」出現了。北京從1960年8月起全市飲食業實行憑票用餐,食油、禽、蛋、肉、豆製品、蔬菜也實行限量供應,還增發了補助豆票、糕點票、高級腦力勞動者補助油票、節日補助油票。這一時期票據種類繁多,除了糧、油、布票,有些地方還發放過煤球票、冰棍票、煙酒糖票、豆腐票。20世紀90年代以來,糧食供求走向市場,糧票消亡成為歷史的必然。繼各省市地方糧票逐步取消之後,1993年5月,北京最後停止使用糧票,糧票全面退出歷史舞台。
Ⅳ 糧票能幹什麼,我有一些是真的。能換錢嗎
能換錢。可以到當地的文玩場。而價格高低與品相、是不是整版全套的珍藏有關。現在場上品相好的也就幾元錢,而流通最廣、量最大的年和年的全國通用糧票,在各地糧票場上全套在5元以下。糧票中比較有收藏價值的是一些軍用糧票和早期發行的地方糧票,很少見,價格較高,一般的都是上百元。 現在場上有一些介紹糧票的書,有興趣建議看看我國第一套糧票發行於年,在年底糧票停止流通。目前收藏場上的糧票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是全國通用糧票。這種糧票較易收藏到的是年和年版,最難收藏到的是年後加印的一兩、二兩、拾斤、叄拾斤、伍拾斤糧票;二是地方糧票,使用期限短,流通量不大,但作為收藏品有獨特意義;三是特種供應票,它包括軍用糧票、獎勵糧票、各種補助糧票以及其他專用糧票,收藏難度較大。
Ⅵ 關於糧票
糧票是計劃經濟時的產物,現在已是市場經濟了,不需要這東西了!
我國最早實行的票證種類是糧票、食用油票、布票等。其實憑票供應不是我國最早採用的,蘇聯在十月革命後,當時國內不穩定,內戰不斷,商品缺乏,就採取商品有計劃的分配,發放各種商品票證,蘇聯最早的票證是1916年的鞋票。
美國也在二戰時期商品緊張時,發放了各種商品票證,其種類也不少,這其中就含有糧票性質的票證。現在還有一些國家仍然採用憑票供應方式,如朝鮮、越南等一些國家。
我國的糧票種類數量有「世界之最」之稱,全國2500多個市縣,還有一些鎮、鄉都分別發放和使用了各種糧票,進行計劃供應,還有一些大企業、廠礦、農場、學校、部隊、公社等也印發了各種糧票,種類繁多。
糧票是特殊經濟條件下的歷史產物,票面題材廣泛,印製精細,具有時間性、地域性的特點。經年累月的歲月侵蝕,更使這種具有不可復制性的票證文物日漸稀少,珍品迭出,長期為海內外收藏愛好者所矚目。
另外,有些發行於解放戰爭時期的公糧票,是解放戰爭時期革命軍隊在人民群眾支持下浴血奮戰的歷史見證,具有重要的紀念意義和收藏價值。
Ⅶ 糧票是什麼
糧票是20世紀50年代至85年代中國在特定經濟時期發放的一種購糧憑證。 中國最早實行的票證種類是糧票、食用油票、布票等。糧票作為一種實際的有價證券,在中國使用達40多年,隨著社會的發展,它已退出了歷史舞台,成為收藏者的新寵。 那時候,必須憑糧票才能購買糧食。其實憑票供應不是我國最早採用的,蘇聯在十月革命後,當時國內不穩定,內戰不斷,商品缺乏,就採取商品有計劃的分配,發放各種商品票證,蘇聯最早的票證是1916年的鞋票。 美國也在二戰時期商品緊張時,發放了各種商品票證,其種類也不少,這其中就含有糧票性質的票證。現在還有一些國家仍然採用憑票供應方式,如朝鮮、越南等一些國家。
票證時代
其實憑票供應不是中國最早採用的,蘇聯在十月革命後,當時國內不穩定,內戰不斷,商品缺乏,就採取商品有計劃的分配,發放各種商品票證,蘇聯最早的票證是1916年的鞋票。
美國也在二戰時期商品緊張時,發放了各種商品票證,其種類也不少,這其中就含有糧票性質的票證。中國取消糧票後還有一些國家仍然採用憑票供應方式,如朝鮮、越南等一些國家。
中國的糧票種類數量有「世界之最」之稱,全國2500多個市縣,還有一些鎮、鄉都分別發放和使用了各種糧票,進行計劃供應,還有一些大企業、廠礦、農場、學校、政府、機關等單位。
糧票是特殊經濟條件下的歷史產物,票面題材廣泛,印製精細,具有時間性、地域性的特點。經年累月的歲月侵蝕,更使這種具有不可復制性的票證文物日漸稀少,珍品迭出,長期為海內外收藏愛好者所矚目。
另外,有些發行於解放戰爭時期的公糧票,是解放戰爭時期革命軍隊在人民群眾支持下浴血奮戰的歷史見證,具有重要的紀念意義和收藏價值。
「票證經濟」曾影響了我國幾代老百姓的生活,那是一段憑票吃糧喝湯的年代,也是靠糧票、布票等票、證過日子的計劃經濟時代。
最早實行憑票證供應的就是糧食。新中國成立初期,物資極度匱乏,糧食自然無法做到敞開供應。中央政府開始醞釀糧食的計劃供應,以滿足全國人民的溫飽。1953 年,中央政府決定實行糧食統購統銷政策,包括糧食計劃收購政策,糧食計劃供應政策,1955 年8 月25 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17 次會議通過《市鎮糧食定量供應憑證印製暫行辦法》,緊接著,國家糧食部向全國發布這一暫行辦法,很快,各種糧食票證便鋪天蓋地地進入社會。
1960 年,國家進入了節糧度荒時期,城市居民的糧食定量進行壓縮,副食品供應嚴重不足。以前曾經憑票供應的商品,也無貨供應。到1961 年市場憑票供應的商品,達到了156 種。在那個時期,吃飯要糧票,吸煙要煙票,喝酒就得有酒票,就連一分錢買一盒火柴,也得用火柴票。
票證發放雖然很多,但是仍然不能涵蓋所有商品。因此,在票證之外,又發了各種購貨本,如糧食本、副食本、煤炭本等等。至於購買工業品,國家還發放了工業券。到商店購買自己所需要的商品,需要交一定數量的工業券。大件、貴重的商品,又有自行車票、縫紉機票、手錶票等。
與票證時代相配合的,還有嚴格的戶籍管理以及城鄉二元分割的制度。農村人不可能像今天一樣自由進城打工,因為每月定量供給的糧票、油票只有城市人口才有,沒有城裡人的身份,就拿不到這些票證,因此農民離開了土地,根本就無法生存。
不僅城鄉之間,城市與城市之間的遷移,同樣由於糧食關系的束縛而相當麻煩。當時的糧票分為全國通用和地方流動兩種。只有全國糧票才能在中華大地都有效。出差的人必須持單位介紹信去糧店換一定數量的全國糧票。
經濟發展的轉機發生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隨著改革開放,物資慢慢豐富起來,商品市場開始活躍,曾經嚴格的票證制度越來越松動,國家逐步縮小了消費品定量配給的范圍。到1983 年,由國家統一限量供應的只有糧食和食用油兩種。
1984 年,在經過兩年多的物價體制改革試驗後,深圳市在全國率先取消一切票證,糧食、豬肉、棉布、食油等商品敞開供應,價格放開。深圳人率先過上了不用糧本、糧票的日子。
在 24 年後的今天看來,取消票證並不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但在當時,可是關繫到國計民生的大事,冒了非常大的風險。不僅僅是趟了政策的雷區,而且牽動城市最敏感的神經,造成了深圳市民的恐慌。
那個年代,我國實行糧食統購統銷,按戶籍人口定量供應。深圳經濟特區初期也是實行這種制度,當時群眾買米要憑戶口本或糧票,定量很低。特區成立幾個月後,人口由辦特區前的兩萬餘人一下膨脹到幾十萬人,大量的建築工人和其他人員進來了,糧食定量不夠,有的人還沒有糧票,只好到自由市場購入高價糧。因為糧票,當時不少人被逼回內地。
1984 年11 月,深圳市召開會議,研究取消糧食憑證定量供應問題。會議認為,全國農村進行改革後,糧食已經出現了恢復性的增長,糧食供應已經沒有那麼緊張,又由於國家賦予經濟特區在改革方面可以先行先試,因此深圳可以大膽地實行改革。辦法是讓國營糧食部門多儲備一些糧食,取消糧票,提高價格,敞開供應。如果發現周圍地區大量搶購,再提高糧價和研究其他對策。
新政策還沒實施,消息傳開後,過慣了「票日子」的深圳人大為恐慌,紛紛到糧站排隊購買糧油。幾十年來憑票買糧的習慣一旦被打破,會不會出現沒有糧食可以買,大家又要餓肚皮的情況?
事實證明,由於發揮了價格機制、供求平衡機制的作用,深圳取消糧食憑證供應制度後,並沒有發生什麼風波。用一位市民的話說,「沒想到取消糧票後不但不會買不到糧食,而且買東西還特別方便,還可以根據自己的經濟水平挑選不同的質量!」
就在深圳市取消糧票的第二年,即1985 年,國家又取消了長達30 多年的農產品統購派購制度,極大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豐富了城市居民的「米袋子」、「菜籃子」。城市居民的飲食結構也發生了變化,一日三餐,副食增多,主食減少,因此,這時基本家家戶戶糧票都有所盈餘。
1991 年5 月,廣東、海南率先實行糧食購銷同價改革。1992 年4 月1 日,政府決定在全國范圍內推行這一改革。1992 年10 月,黨的十四大確立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之後,全國各地先後放開糧食及其他產品價格,實行購銷同價,促進糧食產銷與市場接軌。
糧價放開後,激活了其他商品的流通,促進了農民生產積極性,糧食產量顯著增長。1993 年,糧油實現敞開供應,糧票已無用武之地,被正式宣告停止使用,長達近40 年的「票證經濟」就此落幕,老百姓再也不用為找不到糧票發愁了。
Ⅷ 糧票到底是怎麼回事
糧票
我國最早實行的票證種類是糧票、食用油票、布票等。其實憑票供應不是我國最早採用的,蘇聯在十月革命後,當時國內不穩定,內戰不斷,商品缺乏,就採取商品有計劃的分配,發放各種商品票證,蘇聯最早的票證是1916年的鞋票。
美國也在二戰時期商品緊張時,發放了各種商品票證,其種類也不少,這其中就含有糧票性質的票證。現在還有一些國家仍然採用憑票供應方式,如朝鮮、越南等一些國家。
我國的糧票種類數量有「世界之最」之稱,全國2500多個市縣,還有一些鎮、鄉都分別發放和使用了各種糧票,進行計劃供應,還有一些大企業、廠礦、農場、學校、部隊、公社等也印發了各種糧票,種類繁多。
糧票是特殊經濟條件下的歷史產物,票面題材廣泛,印製精細,具有時間性、地域性的特點。經年累月的歲月侵蝕,更使這種具有不可復制性的票證文物日漸稀少,珍品迭出,長期為海內外收藏愛好者所矚目。
另外,有些發行於解放戰爭時期的公糧票,是解放戰爭時期革命軍隊在人民群眾支持下浴血奮戰的歷史見證,具有重要的紀念意義和收藏價值。
一、 晉冀魯豫邊區政府兌米票1937年冬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創建了抗日戰爭時期重要的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又稱晉冀魯豫邊區政府)。它東起 津浦鐵路及運河與山東、蘇皖兩根據地連接,西至同蒲鐵路及汾河與晉綏根據地為鄰,北起正太、德石鐵路與晉察冀根據地相接,西南跨隴海與豫鄂陝根據地相連,東南過黃河近平漢與鄂豫皖根據地相呼應。1945年8月,抗戰勝利後,晉冀魯豫邊區是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軍隊同國民黨軍隊作戰的主要戰場。
二、 北區公糧票。
1948年5月,根據解放戰爭發展的形勢,經中共中央建議,晉察冀和晉冀魯豫兩邊區合並,9月1日正式成立華北人民政府。1949年4月24日,攻克太原,全殲守敵,華北從此全境宣告解放。
三、 原區公糧票。
1948年6月11日,徐向前、周士第指揮華北野戰軍第一兵團8縱隊、13縱隊和太行、太岳、北嶽、晉綏軍區部隊及地方武裝6萬餘人,向駐守晉中平川以野戰軍總司令趙承綏為首的13萬閻軍發起攻擊,晉中戰役開始。7月21日,歷時40天的晉中戰役結束,晉中全境獲得解放。整個戰役中,晉中各縣支前民工達16.75萬人,調集牲口9.8萬頭,大車1.44萬輛,運送柴草210萬公斤。7月22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決定成立相當於省級的太原區,下轄3個專區,分別統領榆次、太谷、平遙、祁縣等20個縣。
四、 晉中區戰時公糧票。
1948年8月15日太原區改名晉中區,轄3個專區。1949年2月底晉中區與太原市合並,稱太原市。1949年4月24日,人民解放軍解放太原城。
五、 山西省公糧票。
1949年8月,華北重新調整區劃後包括河北、山西、平原、察哈爾、綏遠五省和北平、天津兩直轄市。古語雲:「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解放戰爭中,山西是全國主要戰場,創建了著名的革命根據地,聞名中外的山西小米養育了人民解放軍,支援中國共產黨人武裝奪取了全國政權。土改後的山西農民獲得了糧食大豐收。為保衛革命勝利果實,人民群眾掀起參軍參戰踴躍支前的熱潮。
糧票是特定的歷史文物,富有廣泛的文化內涵,它具有歷史性、知識性、文化性。號稱票證收藏「中國第一票」的糧票,特別是解放戰爭時期的公糧票是中國票證收藏中的一朵奇葩。解放戰爭時期公糧票誕生於炮火連天的戰爭年代,具有印量少、使用時間短、流通地域窄等特點。
糧票之最
最早的糧票:1950年皖南人民行政公署糧食局發行的大米票。 �
面額最大的糧票:1962年、1963年上海市糧食局發行的「糧食支撥書」,面額為1400斤。 �
面額最小的糧票:1960年南京市糧食局發行的「南京市糧食局流動購糧憑證」,面額為壹錢。 �
票幅最大的省級糧票:1984年廣西壯族自治區糧食局發行的「廣西流動人口糧油定額供應卡」,該票長17.3厘米,寬6厘米。
票幅最小的省級糧票1955年浙江省印製的「隨證糧票」,該票長0.9厘米,寬0.8厘米,僅有小手指甲大小。 �
流通時間最長的糧票:國家糧食部1965年發行的全國通用糧票,流通時間長達28年。
流通時間最短的糧票:國家糧食部1962年發行的車船糧票,流通約一個月。 �
面額最多的套票:1975年河北省邯鄲市糧食局革委會發行的工種補差糧票,這套票共60枚,面額從1斤到30斤。 �
面額最大的語錄套票:1967年發行的軍用供給糧票,全套分大米、麵粉、粗糧、馬料4種,每種又有50、100、500、1000斤4種面額,全套面額高達6600斤。每枚糧票背面均印有不同的毛主席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