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分析建國以來我國經濟結構與經濟體制的變化及其主要原因
建國後城市經濟體制
的形成和改革問題
(1)1949年~1956年城市經濟體制的調整和改革:
①沒收國民政府的財產和官僚資本,接收帝國主義在華企業,建立國營經濟。
②合理調整工商業使資本主義經濟在社會主義國營經濟領導下得以恢復和發展。
③在工礦企業進行民主改革和生產改革,破除舊制度的殘余。
④1953年開始組織手工業生產合作社,把私人資本主義納入各種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軌道,通過贖買政策,實現社會主義改革。
(2)弊端的出現:
建國初期的調整和改革,雖促進了國民經濟恢復發展,但所形成的形式單一的公有制經濟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制約著城市經濟的發展。
(3)新時期城市經濟的調整和改革:
①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改革開放,在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中逐步擴大企業自主權,並逐步形成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以間接管理為主、宏觀調控的管理體制。
②黨的十四大又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城市經濟體制提出新要求。
(4)啟示:
生產關系的變革,一定要有利於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任何一種經濟體制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必須隨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而調整和完善。
『貳』 中國近代經濟結構變動的原因有哪些表現影響是什麼
中國近代經濟結構變動的主要原因是: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導致中國自然經濟的逐步瓦解;洋務運動的誘導;外商企業的的入侵。具體的表現是:
1、外資企業在中國興辦。那時候,外國商人為了貿易和航運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創辦了一批船舶維修廠、磚茶廠和機器繅絲廠等。外國資本主義企業在中國發展起來。
2、資本主義萌芽夭折。在東南沿海地區,棉紡等中國傳統的手工業部門也同時受到打擊和排擠,這些部門的資本主義萌芽枯萎了。這樣由於西方列強的入侵,截斷了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
3、自然經濟走向瓦解,商品經濟發展起來。五口通商以後,西方商品輸入與日俱增,尤其是洋紗洋布的輸入,摧毀了東南沿海地區中國傳統的家庭手工棉紡織業,造成紡與織、織與耕的分離。這些地區的農民開始買洋紗織布,或者直接買洋布,從而為機器棉紗織業的產生准備了一定的原料市場和產品市場。但是,傳統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開始瓦解只是發生在東南沿海局部地區,內地廣闊的農村封建生產關系基本沒變。
4、隨著農民和手工業的破產,生計日益艱難的農民和手工業者陷入破產與失業的境地,這就為近代機器工業提供了勞動力市場。同時也促進了中國近代無產階級的誕生。
5、外國企業在中國的開辦,給中國帶來了先進的機器與技術,打開了中國人的眼界,從而為中國洋務運動的興起和資本主義機器工業的產生起了誘導作用。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03-22,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叄』 中國近代社會經濟結構的總結~
自然經濟逐步解體,資本主義經濟萌芽並不斷發展,由於外國列強的入侵,民族資本主義曲折發展,洋務運動時期由於地主階級的支持得到一定的發展,但由於列強干擾,洋務運動失敗,民族資本主義陷入困境,後來國民政府的支持有一定發展,但在抗日戰爭時期陷入困境,國統去幾乎滅亡民族資本主義。
『肆』 國家經濟結構失衡的主要成因是什麼
其實很難准確回答,但是按照您的提問我提供一些失衡的看法:
1、經濟布局失衡,這里指的是地緣因素,如東部沿海與西部內陸的經濟發展呈現階梯型,東強細弱,南強東弱的現象,所以國家出台「西部大開發」和「老東北工業區振興計劃」等等國策,調節失衡現象。
2、經濟結構失衡,這里指的是產業結構問題,我國是外向型經濟為主的,傳統經濟主要已重工業、勞動密集性產業為主,高能耗低產出,而高附加值、可持續增長的新型產業增長不足,當然,國家也出台了很多經濟政策,當然也是受到來自外部因素的干預,迫使國內很多外向型企業轉型,由「made in china」向「create in china」轉型,鼓勵相關創新性企業發展,調節失衡現象。
3、經濟增長的要素失衡,這里指的是經濟增長是應該以內需為主,出口為輔,或者兩者兼並。而目前國內的現象是出口強筋,內需不足。國家也出台很多政策,在保證出口的同時,採取宏觀調控勞動內需。
4、GDP的增長與工資收入的失衡,由於我國的分配製度還不健全,使得GDP增長帶來的經濟利益很有在收入分配上沒有落到老百姓的手中,從而工資增長緩慢,也導致了內部消費乏力。國家在2011年也將出台相關政策,增加工資收入。
當然,這些都是個人觀點,還有很多你可以根據以上的內容進行延伸的分析,原因我上面也提到了,希望可以幫助你,加分哦!
『伍』 近代經濟結構的特點以及形成原因是什麼
原因:①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導致中國自然經濟的逐步瓦解。
②洋務運動的誘導。
③外商企業的的入侵。
特點:①是在列強入侵、加速中國自然經濟的基礎上,直接從外國輸入機器、技術發展起來的。
②先天不足,後天畸形。
③分布極不平衡,主要分布在沿海大城市。
④同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既有矛盾又有依賴性。
根本原因:中國傳統的重農抑商政策
啟示:前提——國家獨立
策略——有利的環境
保障——科技、資金
『陸』 從19世紀40~70年代,中國社會的經濟結構發生了哪些變化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經濟結構從完全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開始向殖民地經濟,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轉化。
原因,由於1840年英國人打開中國大門,而後更多外國列強來侵略中國造成的。
從兩方面來說,西方列強完成工業革命,擺脫了工場手工的生產方式,進步到機器大生產~這就從質和量上使西方列強的生產力全面壓制東方。而中國卻還是閉關自守,一塵不變的自然經濟,雖然有資本主義萌芽,但卻發展緩慢。
這些使得中國後來會被侵略,客觀上使得自然經濟體系受到擊。。。
個人觀點大概就是這樣~但是LZ不能拿來答題的哦,一定要根據書本組織語言,相信你們老師有把工業革命的影響和鴉片戰爭的影響總結給你們吧!
『柒』 經濟危機論文
「金融海嘯」及其影響
1. 華爾街百年危局的發生和發展。華爾街是美國金融機構最集中的街區,是現代金融業的發源地,是全球金融體系的「大腦」。自2007年2月開始,美國次貸危機逐漸升級,房價猛烈下跌、股市大幅下挫、投行接二連三地破產,華爾街瀕臨崩潰(見下頁圖解)。此次金融危機波及范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沖擊強度之大,為20世紀30年代以來所罕見。
2. 華爾街金融危機的影響。(1)爆發於華爾街的次貸危機迅速向兩個方向傳導:一是向其他國家的金融系統傳導。歐洲的金融系統首當其沖,歐盟國家如臨大敵。冰島甚至一夜之間由全球最富有的國家,成為首個因為金融危機瀕臨破產的國家。韓國、烏克蘭等國也面臨巨大的債務壓力。二是向實體經濟傳導。從就業、零售額等指標來看,以及通用汽車等製造業巨頭的現狀來看,美國經濟已經不可避免地進入衰退。而此前,英國已經成為首個因金融危機而陷入經濟衰退的國家。(2)國際金融危機已從局部發展到全球,從發達國家傳導到新興市場國家,從金融領域擴散到實體經濟領域,給世界各國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帶來嚴重影響。
發生「金融海嘯」的原因:(1)金融監管的缺陷和漏洞。風險評估和金融監管遠遠跟不上創新的速度,而缺乏監控的信用急劇膨脹是弱不禁風的。(2)美國「寅吃卯糧」的過度消費模式。依靠資產價格膨脹,美國銀行業在住房按揭貸款上的創新,發行了大量的消費信貸,提高了美國的消費能力。在這個過程重,積累了大量的系統性風險。(3)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脫節。由於股市預期財富增長速度遠超實體經濟所能支持的速度,社會又沒有及時的糾錯機制制止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進一步分離,泡沫的膨脹與破滅就不可避免。(4)世界金融體系的缺陷。
全球金融危機的應對
1.全球金融危機的應對之策。(1)當務之急是繼續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盡快恢復市場信心,遏制金融危機擴散和蔓延。(2)主要發達經濟體應該承擔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實施有利於本國和世界經濟金融穩定和發展的宏觀經濟政策,積極穩定自身和國際金融市場。(3)各國應該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擴大經濟金融信息交流,深化國際金融監管合作。
2.關注發展中國家。(1)原因: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水平低,經濟結構單一,金融體系抗風險能力弱。(2)對策:第一,切實幫助發展中國家保持金融穩定和經濟增長。第二,切實保持和增加對發展中國家的援助。第三,切實保持發展中國家經濟金融穩定。
3.中國應對措施。(1)加強宏觀調控,保持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勢頭,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態勢沒有改變。中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本身就是對維護國際金融穩定、促進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貢獻。(2)中國政府將繼續採取有效措施,著力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實現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為促進世界經濟穩定發揮建設性作用。
相關知識1 改革國際金融體系和國際經濟秩序
1.國際金融體系和經濟秩序改革的緊迫性。二戰後,長期把持國際貨幣和金融體制,聚斂財富,行使霸權,支撐美國經濟繁榮。但冷戰後,美國主導的國際金融秩序危機不斷,捉襟見肘。次貸危機的爆發及其深遠影響表明,美國主導的國際金融體系和國際經濟秩序,不但未能提升全球經濟對抗風險的能力,反而成為加速危機蔓延的罪魁禍首。
2.中國參與國際金融合作:(1)作為國際社會負責任的成員,中國為維護國際金融穩定、促進世界經濟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2)中國願繼續參與維護國際金融穩定、促進世界經濟發展的國際合作,加大對受這場金融危機影響的發展中國家的支持。
3.中國主張對國際金融體系進行必要的改革。(1)原則:全面性、均衡性、漸進性、實效性。(2)方向: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國際金融新秩序。(3)措施:一是加強國際金融監管合作,完善國際監管體系。二是推動國際金融組織改革,提高發展中國家在國際金融組織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三是鼓勵區域金融合作。四是改善國際貨幣體系,推進國際貨幣體系多元化,共同支撐國際貨幣體系穩定。
相關知識2 經濟全球化及其影響
1.經濟全球化是指在不斷發展的科技革命和生產國際化的推動下,各國經濟相互依賴、相互滲透日益加深,形成一個有機整體。經濟全球化是一個客觀過程,是生產力發展達到一個新階段,要求進一步跨越民族國家疆界的產物。
2.經濟全球化正在改變著世界:(1)世界生產力迅速提高;(2)國際分工向廣度和深度發展;(3)國際貿易迅速增長,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強大推動力,同時貿易中的壟斷和競爭加劇。(4)國際金融作為世界經濟運行的核心,促進了生產國際化和資本國際化。
3.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與挑戰。(1)機遇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全球化使商品、服務、資本、人才、資源等各種要素流動的技術性和政策性障礙大幅減小,加快了世界貿易自由化趨勢。第二,全球化促使各國參與國際合作與分工,促進了世界范圍生產要素的轉移和資源的配置。第三,全球化推動了世界經濟結構的調整,全球工業化的重心正由西半球移向東半球。第四,全球化推動了全球競爭,推動了世界性的企業兼並、重組和結構調整,促使企業突出核心業務、組成戰略聯盟、加大投入和改革管理,以增強競爭力。(2)挑戰:首先,各國經濟相互依賴性增大,經濟危機的「傳染性」急劇增強,增大了全球經濟風險。其次,各國經濟主權的獨立性正面臨日益嚴峻的考驗。最後,全球化過程中,競爭創造了效率,同時也使財富越來越向少數國家或少數利益集團集中,導致全球范圍內的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
金融危機,是指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如:短期利率、貨幣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
1.本次金融危機起源於美國,金融危機原因:信用擴張,虛擬經濟引起的經濟泡沫破裂是金融危機的主要原因.次貸危機是導火線.實際次貸債券只有6000億美元,引發了這么大的金融危機,全是由於跟風即人們的心理預期造成的.羊群效應,它是指市場上存在那些沒有形成自己的預期或沒有獲得一手信息的投資者,他們將根據其他投資者的行為來改變自己的行為。理論上羊群效應會加劇市場波動,並成為領頭羊行為能否成功的關鍵。在下述案例中燒餅就是領頭羊.在現實經濟中,次貸房貸是領頭羊
2.從次貸危機到金融危機,這里原創一個案例: 兩個人賣燒餅,每人一天賣20個(因為整個燒餅需求量只有40個),一元價一個,每天產值40元.後來兩人商量,相互買賣100個(A向B購買100個,B向A購買100個),用記賬形式,價格不變,交易量每天就變成240元--虛擬經濟產生了
如果相互買賣的燒餅價為5元,則交易量每天1040元,這時候,A和B將市場燒餅上漲到2元,有些人聽說燒餅在賣5元錢1個,看到市場燒餅只有2元時,趕快購買.--泡沫經濟產生
燒餅一下子做不出來,就購買遠期餅.A和B一方面增加做燒餅(每天達100個或更多),另一方面賣遠期燒餅,還做起了發行燒餅債券的交易,購買者一是用現金購買,還用抵押貸款購買.---融資,金融介入
有些人想購買,既沒有現金,又沒有抵押品,A和B就發放次級燒餅債券.並向保險機構購買了保險.---次級債券為次貸危機播下種子
某一天,發現購買來的燒餅吃也吃不掉,存放既要地方,又要發霉,就趕快拋售掉,哪怕價格低一些.--泡沫破裂
金融危機就這樣爆發了. 燒餅店裁員了(只要每天40個燒餅就可以了)--失業;燒餅債券變廢紙了--次貸危機
抵押貸款(抵押品不值錢)收不回,貸款銀行流動性危機,保險公司面臨破產等。--金融危機
3.在次貸危機到金融危機過程中,金融機構的金融杠桿和金融衍生品的發行和流通起了放大作用
4.更深層次
(1)超前消費長期積累釀成的惡果。美國長期盛行超前消費,鼓勵人民買房子、買汽車、買高檔消費品,銀行為追求高額利潤,向居民發放這樣那樣的信用卡,鼓勵超前消費。「用明天的錢為今天享受」。「讓美夢提前到來,讓美夢成真。「能掙會花是時代的驕子」。說得天花亂墜,這種超前消費,在若干年中也曾帶來暫時的繁榮。但這種預支未來購買力的行徑,畢竟是「寅吃卯糧」,存在泡沫,一時的繁榮,帶有虛幻的色彩。一旦經濟不景氣,出現大批失業者,還不出欠款,消費者的支付能力急劇下降,美國次級債凸顯於世人面前,銀行呆帳成堆,一些投資銀行面臨破產境地。
(2)美國的銀行為高薪所累。美國銀行業長期來養尊處優,似乎是「天之驕子」。高層領導皆是高薪,年薪數百萬美元比比皆是,中等白領階層年薪也達數十萬美元。銀行業長期來由於借貸額巨大,獲利甚豐,掩蓋了矛盾,盡管年復一年支付高薪,但尚能過得去。一旦債務人難以償付債款,出現成批呆帳,形成三角債。銀行始則周轉不靈,繼則巨額虧損。於是大批裁員。若認真反思,高薪是過多地享用經濟成果,含有剝削因素。或者說是一種「竭澤而漁」、「殺雞取蛋」的愚蠢之舉。
(3)美國目前缺乏新興的產業。美國多年來常有新興的產業引領世界潮流。如高速公路、汽車工業、航空業、電子通信業。如電腦的硬體軟體、手機曾遙遙領先當許多國家尚處於萌芽狀態,美國則已面廣量大地形成產業。但近十年來,美國這些領先的產業已處於徘徊狀態,而世界上許多國家正在迅猛追趕,電腦和手機等電子產業發展神速,美國的優勢相對削弱,或者說正在逐漸失去優勢。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美國的金融危機積淀久,它啟示人們從中吸取教訓。我們要一切立足於本國的實際,辦好我們中國自己的事情。這也是化解美國金融危機對我國影響之良策。
5.金融危機波及全球,對於中國影響,國家外匯儲備部分損失了,出口困難了,經濟增長減緩,失業增加,人們收入下降,消費減少,市場蕭條.嚴重時會引起政局不穩定. 比起歐洲國家(如美國底特律汽車城已經是蕭條得很了),這次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不是很大,因為中國的經濟與國際經濟有一定的割裂,我國人民幣實施資本項下的嚴格管理,國際游資沖擊不大,現在美國已有70多家銀行趨於倒閉的情況下,中國的金融系統運行良好,經濟保持一定的速度增長。同時,國家也在通過擴張財政和降低存款准備金率,40000億拉動內需等措施,現在又進行了人民幣匯率的下調,如果各項宏觀經濟措施實施有效,對於中國也就1年左右的時間能夠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