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一帶一路下鄭州的地位與作用
地位:
鄭州是中原經濟區的中心城市和核心城市,是「一帶一路」重要交通樞紐
作用:
在「一帶一路」中發揮著重要的戰略作用和節點城市作用。2015年3月8日,國家發改委、商務部、外交部聯合發布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中兩次提到了河南的省會鄭州,並將鄭州劃入「一帶一路」中的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鄭州空域條件良好、文化底_優厚,自古以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是連接中國東西的重要銜接點。從「新絲綢之路」中心線:連雲港—鄭州—西安—蘭州—新疆—中亞—歐洲中可以看出,作為「一帶一路」倡議實施的重要節點城市,鄭州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鄭州是「一帶一路」重要交通樞紐。河南省位於中國的內陸中心,起著重要的交通樞紐作用,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鄭州站是全國最大的旅客中轉站和行包中轉站。從鄭州站開出的列車通往全國所有省會城市、鄭歐班列通達中東及歐洲等國,素有「中國鐵路心臟」之稱。其中,隴海鐵路是從太平洋邊的中國連雲港至大西洋邊的荷蘭鹿特丹的新亞歐大陸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第一條連接亞洲與歐洲的大陸橋。據統計,2017年鄭州鐵路貨物周轉量高達202.5億噸公里,較上年增長14.4%,完成貨運量3,034.2萬噸,增長0.9%。
鄭歐國際鐵路貨運班列(簡稱:鄭歐班列)始於鄭州,經新疆阿拉山口出境,途經哈薩克、俄羅斯、白俄羅斯和波蘭後到達德國漢堡,全程10,214公里。首趟鄭歐班列於2013年07月18日運行,開啟了中國與歐洲的「新絲綢之路」。5年時間,鄭歐班列總累計開行1,347班,總累計貨值69.71億美元,貨重67.35萬噸,實現了每周「去程八班、回程八班」均衡往返滿載運行,貨值、貨重等主要經濟指標保持全國中歐班列前列。在境內,班列貨源地已覆蓋全國四分之三的省份,集貨半徑達1,500公里,形成了以鄭州為中心的境內樞紐。在境外,向東在與沿海港口對接同時,通過公—鐵—海—空聯運與日、韓等亞太國家建立廣泛業務合作關系;向西以漢堡為樞紐,以巴黎、米蘭、布拉格、華沙、馬拉舍維奇、布列斯特等為二級集疏中心覆蓋歐盟國家和俄羅斯。
此外,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簡稱:鄭州航空港區)也體現了鄭州在「一帶一路」交通樞紐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鄭州航空港區是中國首個國家級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規劃面積415平方公里,是集航空、高鐵、城際鐵路、地鐵、高速公路於一體的綜合樞紐,是以鄭州新鄭國際機場附近的新鄭綜合保稅區為核心的航空經濟體和航空都市區。
(二)鄭州是「一帶一路」中的重要經濟驅動力。近年來,鄭州的經濟發展勢頭迅猛,GDP多年保持8%以上的高增速,且第二、第三產業增速更快。據鄭州統計局發布的2017年鄭州經濟數據表明,2017年鄭州GDP突破9,000億元,達到9,130.17億元,同比增長8.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58.58億元,同比增長2.6%;第二產業增加值4,247.45億元,同比增長7.6%;第三產業增加值4,724.14億元,同比增長9.0%。三次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1.7∶46.5∶51.7。
鄭州高速發展的經濟無疑給「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貿合作帶來了強大的驅動力。據鄭州海關統計,2017年鄭州市外貿進出口完成596.3億美元,同比增長8.4%。其中,出口345.6億美元,增長9.0%,進口250.7億美元,增長7.5%;進出口和出口分別佔全省進出口和出口總額的76.7%和74.0%,位居中部六省省會城市第一位,在全國省會城市排名中位列第四。與鄭州市有貿易往來的國家和地區增加,達到206個。鄭州市2017年對「一帶一路」國家出口保持增長,出口額達到56.8億美元,增長13.5%。2016年12月,經國務院批復同意、國家發改委正式發布的《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指出支持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這既是國家對鄭州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的肯定,也是對鄭州今後發展擔當更大使命的信任,鄭州在「一帶一路」中的「經濟重鎮」角色日益凸顯出來。
❷ 貴州四區一高地分別是哪些
四區是指:西部大開發綜合改革示範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樣板區、數字經濟發展創新區、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一高地是指:內陸開放型經濟新高地。
西部大開發綜合改革示範區,就是要發揮改革的先導和突破作用,大膽試、大膽闖、主動改,解決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增強高質量發展內生動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為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探索路徑。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樣板區,就是要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全面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走具有貴州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❸ 高地經濟是什麼意思
內陸開放型經濟新高地。
具體來說:西部大開發綜合改革示範區,就是要發揮改革的先導和突破作用,大膽試、大膽闖、主動改。
打造區域經濟發展高地是全面開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廣元新征程而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新時代廣元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
❹ 內陸開放型經濟戰略高地
這個問題是指啥呢?目前國務院2009年3號文件是指出設立重慶北部新區內陸開放型經濟示範區。相關情況可網路「北部新區」詞條
❺ 貴州四區一高地是什麼
貴州四區一高地是內陸開放型經濟新高地。四區是指西部大開發綜合改革示範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樣板區、數字經濟發展創新區、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一高地是指內陸開放型經濟新高地。
西部大開發綜合改革示範區,就是要發揮改革的先導和突破作用,大膽試、大膽闖、主動改,解決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增強高質量發展內生動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為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探索路徑。
貴州四區一高地的意義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樣板區,就是要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全面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走具有貴州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數字經濟發展創新區,就是要深入實施數字經濟戰略,強化科技創新支撐,激活數據要素潛能,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為產業轉型升級和數字中國建設探索經驗,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就是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築牢長江、珠江上游生態安全屏障。
科學推進石漠化綜合治理,構建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不斷做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篇大文章,內陸開放型經濟新高地,就是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統籌對外開放通道和平台載體建設,深入推動制度型開放,打造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升級版。
❻ 重慶要建設內陸開放高地,什麼是內陸開放高地謝謝!
黃奇帆: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中國沿海發展30多年的歷史是一個開放的歷史,中國內陸要發展也離不開開放,當今全球經濟一體化,如果一個地方不夠開放,要開發得很好,是很難的,也是有障礙的,是不能實現真正的開發目標的,所以我們覺得內陸的開發、西部開發要補上開放這一課。
講開放,一般要抓四件事情:第一,引進外資;第二,進出口貿易;第三,物流集聚和輻射的中心功能;第四,企業走出去,在世界舞台上進行投資發展。如果一個地方把這四件事做好了,那就可以說開放高地建成了,或者說口岸的高地也建成了。
最近四五年,我們在引進外資上從原來的10億美元增加了10倍,規模是中西部第一,在全國31個省區市中我們排在了第8位,在引進外資方面我們走到了中國的前列。
進出口貿易方面,我們四年前是60億美元,去年達到了360億美元,四年來增長了6倍,盡管絕對數不夠大,但是增長率連續四年居全國第一,應該說是很好的事情。我預計,今年可能會突破500億美元,這就是說,會繼續保持一種高增長。
作為一個開放高地,應該是一個口岸、一個中心城市。所謂口岸,不僅僅是你自己本土的進出口貨物在當地報關,還要讓周邊省市的貨物到你這里通過你的口岸轉口到全世界,或者全世界的貨物通過你這個口岸輻射到其他的地方。這個功能我們現在逐步形成當中。我們之所以進出口貿易增長得快,除了本地的產業結構調整導致進出口量增長以外,相當重要的就是周邊各省現在開始把貨物轉到重慶報關進出口,這個比例去年達到了32%,今後幾年我們爭取能達到50%。
❼ 《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全文解讀(2)
《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全文解讀
一是提升黃金水道功能。全面推進干線航道系統化治理,重點解決下游“卡脖子”、中游“梗阻”、上游“瓶頸”問題,進一步提升干線航道通航能力。二是促進港口合理布局。強化港口分工協作,統籌港口規劃布局,優先發展樞紐港口,積極發展重點港口,適度發展一般港口,嚴格控制港口碼頭無序建設。三是完善綜合交通網路。圍繞建設長江大動脈,加快鐵路建設步伐,優先實施消除鐵路“卡脖子”工程,形成與黃金水道功能互補、銜接順暢的快速大能力鐵路通道。四是大力發展聯程聯運。鼓勵發展鐵水、公水、空鐵等多式聯運,增加集裝箱和大宗散貨鐵水聯運比重。
創新驅動引導產業有序轉移
創新驅動是推動長江經濟帶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綱要》提出了一系列舉措,主要有:
一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一是打造創新示範高地,支持上海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改革舉措和重大政策。二是強化創新基礎平台,加強長江經濟帶現有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建設。三是集聚人才優勢,國家各類人才計劃結合長江經濟帶人才需求予以積極支持,吸引高層次人才創新 創業 。四是強化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深入實施技術創新工程,整合優勢創新資源,打造重點領域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構建服務於區域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的高水平創新鏈,開展重大產業關鍵共性技術、裝備和標準的研發攻關。五是營造良好創新創業生態,為公眾尤其是以大學生為主體的創新力量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創新創業綜合服務平台。
二要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傳統產業整合升級,依託產業基礎和龍頭企業,整合各類開發區、產業園區,引導生產要素向更具競爭力的地區集聚。打造產業集群,加快實施“中國製造2025”,加強重大關鍵技術攻關、重大技術產業化和應用示範,聯合打造電子信息、高端裝備、汽車、家電、紡織服裝等世界級製造業集群。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推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提升現代農業和特色農業發展水平。四是積極發展服務業,優先發展生產性服務業。
三要打造核心競爭優勢。一是培育和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構建製造業創新體系,提升關鍵系統及裝備研製能力,加快發展高端裝備製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生物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優化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加快區域特色產業基地建設。二是推進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寬頻中國”戰略實施,實施沿江城市寬頻提速工程,持續推進城鎮光纖到戶和農村光纖入戶,提升寬頻用戶網路普及水平和接入能力,加快4G移動寬頻網路建設。三是促進信息化與產業融合發展,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構建先進高端製造業體系,推進智慧城市建設,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試點。
四要引導產業有序轉移。一是突出產業轉移重點,下游地區積極引導資源加工型、勞動密集型產業和以內需為主的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加快向中上游地區轉移。二是建設承接產業轉移平台。推進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建設,促進產業集中布局、集聚發展。三是創新產業轉移方式。積極探索多種形式的產業轉移合作模式,鼓勵上海、江蘇、浙江到中上游地區共建產業園區,發展“飛地經濟”,共同拓展市場和發展空間,實現利益共享。
發揮武漢引領作用推進新型城鎮化
推進新型城鎮化是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任務之一,長江上中下游城鎮化水平和質量差別很大,推進新型城鎮化不能搞“一刀切”,而是要大中小結合、東中西聯動。《綱要》圍繞提高城鎮化質量這個目標,提出了優化城鎮化空間格局、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加強新型城市建設、統籌城鄉發展等重點內容。
一是優化城鎮化空間格局。首先要抓住城市群這個重點,以長江為地域紐帶和集聚軸線,以沿江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為依託,形成區域聯動、結構合理、集約高效、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格局。二是要促進各類城市協調發展,發揮上海、武漢、重慶等超大城市的引領作用,加快發展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鎮,培育一批基礎條件好、發展潛力大的小城鎮。三是要強化城市交通建設,加強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建設,實現城市群內中心城市之間、中心城市與周邊城市之間1-2小時通達。
二是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一是要拓寬進城落戶渠道。二是創新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模式。
三是加強新型城市建設。一是要提升城市特色品質,將生態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市發展。二是要增強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建設和諧宜居、充滿活力的新型城市。三是要創新城市規劃管理,促進城市發展由規模擴張向內涵提升轉變。控制特大城市人口和空間過度擴張,推動特大城市部分功能向周邊疏解、產業向中上游轉移。
四是統籌城鄉發展。一是要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二是要加大扶貧開發力度。三是要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把武漢打造成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
要立足上中下游地區對外開放的不同基礎和優勢,因地制宜提升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
一是發揮上海及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引領作用。加快復制推廣上海自貿試驗區改革創新 經驗 。將上海自貿試驗區打造成服務貿易創新政策先行區。鼓勵上海及長三角地區重點發展高端產業、高增值環節和總部經濟,加快培育以技術、品牌、質量和服務為核心的競爭新優勢,率先打造開放型經濟升級版。推動長三角與中上游地區共同構建航運、加工貿易和金融合作鏈條。率先構建引領跨境電子商務和國際貿易發展的規則體系。
二是將雲南建設成為面向南亞東南亞的輻射中心。
三是加快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建設。推動區域互動合作和產業集聚發展,打造重慶西部開發開放重要支撐和成都、武漢等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完善中上游口岸支點布局,支持內陸航空口岸增開國際客貨運航線、航班。
鼓勵地方設立長江經濟帶產業投資基金
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推進一體化市場體系建設和完善。
一是統一市場准入制度。進一步簡政放權,清理阻礙要素合理流動的地方性政策法規,清除市場壁壘,實施統一的市場准入制度和標准,推動勞動力、資本、技術等要素跨區域流動和優化配置。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推動上海、重慶等地率先開展負面清單管理制度試點。加強市場監管合作,建立區域間市場准入和質量、資質互認制度。研究建立務實、高效的區域標准化協作機制。
二是促進基礎設施共建共享。統籌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加強省際之間溝通協調,做好設計方案、技術標准和建設時序銜接,打破區域分隔和行業壟斷,逐步消除區域運輸服務標准差距,構建統一開放有序的運輸市場。加快物流體制改革,推進江海聯運、鐵水聯運、公水聯運有效銜接,大力發展直達運輸,規范收費行為,降低物流成本。
三是加快完善投融資體制。推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建設基礎設施、公用事業等領域項目。鼓勵地方研究設立長江經濟帶產業投資基金和創業投資基金,鼓勵保險等資金進入具有穩定收益的投資領域。鼓勵跨省區共同發起設立城際鐵路、環境治理等投資基金,按照市場規則規范化運作。探索創新金融產品,鼓勵開展融資租賃服務,支持長江船型標准化建設。
❽ 三個高地指的是什麼
2016年10月,河南省第十次黨代會報告提出:打造「三個高地」是決勝全面小康、讓中原更加出彩的主要目標之一。
「三個高地」就是,中西部地區科技創新高地,內陸開放高地,全國重要的文化高地。
在科技創新方面:2016年12月,《河南省科技創新「十三五」規劃》出台,明確建設一個載體,強化兩個支撐,突出三個重點。「一個載體」指以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為創新發展的重大核心載體,「兩個支撐」指強化科技投入要素和科技人才要素,「三個重點」指推進區域創新體系建設、構築創新創業生態環境和持續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
圍繞打造內陸開放高地,河南著力建設「空中絲綢之路」,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加快建設,鄭州—盧森堡航空物流雙樞紐建設成效明顯;著力建設「陸上絲綢之路」,中歐班列(鄭州)實現每周「去八回六」常態化均衡開行;著力建設「網上絲綢之路」,推進中國(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不斷提升開放平台,河南成為全國功能性口岸數量最多、種類最全的內陸省份;全面啟動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
在打造文化高地方面,2016年10月,河南省委、省政府印發《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方案》。
文化發展重點推進「六大體系」建設: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文藝產品生產與傳播體系,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體系,文化產業發展體系,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對外文化交流合作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