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西方經濟學中的理性經濟人具體什麼含義這一理論假設的核心是什麼
所謂「理性經濟人」原本是西方經濟學的一個基本假設,即假定人都是利己的,而且在面臨兩種以上選擇時,總會選擇對自己更有利的方案。西方經濟學的鼻祖亞當·斯密認為:人只要做「理性經濟人」就可以了,「如此一來,他就好像被一隻無形之手引領,在不自覺中對社會的改進盡力而為。在一般的情形下,一個人為求私利而無心對社會做出貢獻,其對社會的貢獻遠比有意圖做出的大。」
Ⅱ 經濟學里的理性經濟人的定義是什麼代表人物有哪些
「理性經濟人」是現實經濟生活當中一般人的抽象,在一切經濟活動中的行為都是合乎所謂理性的,都是以利己為動機的,並力圖以最小的經濟代價去追逐和獲得自身最大的經濟利益。就是經濟學家通常告訴我們的「理性」就是一個人在約束條件下最大化自身的偏好」。
理性經濟人假設是從經濟學中發展出來的一個理論。它最早追溯到亞當·斯密《國富論》中的「經濟人」概念。斯密在當時英國在工業革命中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整個社會的發展水平的背景下總結認為,自利原則不僅是個人經濟行為的動因,同時也是促進整個社會發展的動力。在從事經濟活動時,每個人所考慮的不是社會利益,而是他自身的利益;人們在追求自己的私人利益時,會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將資源運用於有利於社會的用途。斯密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抽象出了以自利心為行為動機和一般人性特徵的「經濟人」假設,並以此為核心構建出了古典自由主義經濟學體系。對理性經濟人這一假設,各經濟家各執一詞。
Ⅲ 在經濟學里,怎麼理解理性經濟人假設
在經濟學里,「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設通常簡稱為「理性人」或者「經濟人」的假設條件。西方經濟學家指出,所謂的「理性人」的假設是對在經濟社會中從事經濟活動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徵的一個一般性的抽象。這個被抽象出來的基本特徵就是: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都是利己的。也可以說,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所採取的經濟行為都是力圖以自己的最小經濟代價去獲得自己的最大經濟利益。西方經濟學家認為,在任何經濟活動中,只有這樣的人才是「合乎理性的人」,否則,就是非理性的人。但實際上由於受到市場信息不對稱效應的影響,完全「合乎理性的人」不可能存在,只能作為一個理論上的抽象概念。假定特徵:
1.完整性。理性人了解自己的偏好,對自己所要達到的目的具有明確的認識,對於經濟生活中的任何變動,都能做出獨立的選擇。
2.有理性地選擇。它的經濟行為都是有意識的和理性的,不存在經驗型和隨機型的決策。
3.自利原則。消費者追求滿足最大化,生產要素所有者追求收入最大化,生產者追求利潤最大化,政府追求目標決策最優化。
4.傳遞性。各種生產資源可以自由地、不需要任何成本地在部門之間、地區之間流動。之所以作出這種假定,無非是要在影響人們經濟行為的眾多復雜因素中,抽出主要的基本因素,以此為前提,提出重要結論,並據此對人們有關經濟行為作出預測,提供行動方針或決策的理論基礎。
Ⅳ 為什麼經濟學中會出現經濟人就是理性人
經濟學假設的理性人,就是能夠合理利用自己的有限資源為自己取得最大的效用、利潤或社會效益的個人、企業、社會團體和政府機構。
理性人概念的形成與經濟學的發展密不可分,它是理性主義與經濟學的產物。這種人不但是有理性的,同時也是經濟人,即能夠認識並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人。在尋求個體利益最大化的同時,這個人又受「無形之手」的影響。「各個人都不斷地努力為他自己所能支配的資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
古典經濟學的集大成者亞當·斯密發展了理性人的觀點。這種觀點認為,法律上的人總是屬於一定身份的。如果不擁有一種身份,那麼就幾乎不可能擁有任何財產。在這種情形下,私法自治就無法作為一種基本理念存在。因而在私法自治中,一個最重要的基礎就是作為能夠認識自己私權利的人,也就是理性人。
但經濟人最大化行為假設是以完全理性為條件的,也就是說「理性人假設」把經濟利益作為人的唯一需要,而事實上人類追求的利益目標是一個多元的效用函數,所以「理性人假設」是脫離現實的,這也是經濟學理論常常不能解決經濟領域實際問題的原因。
Ⅳ 經濟學理性的定義
西方經濟學家指出,所謂的「理性人」的假設是對在經濟社會中從事經濟活動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徵的一個一般性的抽象。這個被抽象出來的基本特徵就是: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都是利己的。也可以說,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所採取的經濟行為都是力圖以自己的最小經濟代價去獲得自己的最大經濟利益。西方經濟學家認為,在任何經濟活動中,只有這樣的人才是「合乎理性的人」,否則,就是非理性的人
Ⅵ 在經濟學中什麼是理性人
呵呵,理性人假設可是經濟學的基本假設之一,經濟學只有在這個基礎上研究才有意義。
經濟學假設所有經濟人都是有理性和自利的(定義)。1.這里的理性是指只追求利益,不顧任何情感等感性詞。例如,老闆發工資是給那些出賣勞動力來生產的工人報酬,是為了出於情感嗎,不是,是為了獲取經濟利益。(經濟學是這樣假設的,現實不全是)。2.這里的自利不是自私,這里的「利」不只是經濟利益,也可以是自我滿足。例如,募捐。總的來說,理性人都追求利益最大化。
就這么多,希望能看懂,
Ⅶ 經濟學中的理性人怎麼理解
經濟學中,所謂的「理性人」的假設是對在經濟社會中從事經濟活動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徵的一個一般性的抽象。這個被抽象出來的基本特徵就是: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都是利己的。也可以說,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所採取的經濟行為都是力圖以自己的最小經濟代價去獲得自己的最大經濟利益。西方經濟學家認為,在任何經濟活動中,只有這樣的人才是「合乎理性的人」,否則,就是非理性的人。
Ⅷ 經濟學中什麼是理性人假設
「理性人」假設是指作為經濟決策的主體都是充滿理智的,
既不會感情用事,
也不會盲從,
而是精於判斷和計算,
其行為是理性的。在經濟活動中,
主體所追求的惟一目標是自身經濟利益的最優化。如消費者追求的滿足程度的最大化,
生產者追求的是利潤最大化。「理性人」假設實際是對亞當·斯密「經濟人」假設的延續。
Ⅸ 經濟學中的「理性」是怎樣的理解的
理性:經濟學中的理性最基本意義的規定之一就是成本小於收益,或者說收益大於成本;最基本意義的規定之二是帕累托改進,也就是在不使得一方利益變壞的情況下,使得另一方的利益有所增加;最基本意義的規定之三是像一個經濟人一樣的思考.
因此,理性可以用來面對任何問題,涉及情感或情緒時,理性行為同樣存在,盡管人常說"不理性",但我們對這種"不理性行為"的原因進行分析時,行為人仍然是非常理性的.
另外,還要辨別的一點觀念是,理性不是一個穩定的事物,理性隨著考慮受限條件越多則越大,反之越小.舉例來說,當你想殺人時,你的理性就決定了你這個行為的表現形式及結果,殺人要承擔罪責,殺人會給對方家庭造成傷害,殺人會讓對方的利益徹底消失,殺人會讓自己和自己的家庭承擔傷害等等
所以,後來西蒙提出"有限理性",其實有限理性是常態理性.你可以想想看,你一生之中有沒做過完美無瑕的行為?我們在事後總覺得當時可以做得更好,或者用了很多"要是^^^^^,就會^^^^"等.這說明理性是任何時候都存在,可以用來處置和對待任何事情,只要記住三個最基本的規定,你就是理性的.
你自己可以再仔細想想那三條最基本的規定,在你做出決策時候,你是否考慮到了,就知道你當時是否屬於理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