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明朝的經濟狀況如何

明朝的經濟狀況如何

發布時間:2022-08-21 16:27:07

⑴ 明朝發展如何經濟和資源有哪些進步

明朝,1368年—1644年,前後276年,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明太祖朱元璋等十六朝皇帝通過努力,創造了中華民族歷史上很多輝煌成果,涌現了許多功勛卓著的文臣武將,至今仍然受到深遠影響,讓我們作為華夏子孫倍感自豪。

一、主要貢獻

(三)陽明心學

陽明心學是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陽明的心學思想。陽明心學誕生後,王陽明興辦龍岡書院,授徒講學,聲名遠播,後又受到貴州提學副使席書的邀請,講學於貴陽書院。集儒、釋、道三家之大成,是500年來中國人最精妙的神奇智慧。

王陽明創立陽明心學,參透世事人心,終成一代聖哲;曾國藩研習陽明心學,編練湘軍進攻太平天國,歷時十二年克盡全功,再造乾坤;稻盛和夫將陽明心學應用於現代企業管理,締造了兩家“世界500強”企業,成為日本“經營之聖”,王陽明概括了四句話,即: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四句話後來人們稱之為陽明心學“四句教”,也是陽明心學的核心。

整個明朝帝國歷史浩盪,絕不能一以概之,無非找尋幾處亮光,以示我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的光輝燦爛,文化自信不言自明。

⑵ 明朝的財政狀況如何是導致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么

明代的財政支出中有很大部分是為了供應北部邊疆地區,防備今天長城以北的游牧民族的入侵。永樂時期還常常採取主動進攻的方式,但這種方式往往耗費太多人力物力,游牧民族也不是待在某個地方等著你來進攻,所以永樂以後就基本不採取主動出擊的方式了(除了那次意外的土木堡之變),在所謂九邊地區建立大量的防衛體系和大規模的駐軍。 人數這么多,那麼軍餉問題也就凸顯出來了。應付軍餉主要採用幾種方式:屯田;民運;京運。屯田主要是軍屯,但永樂以後大量屯地被私人占據,軍屯的收入也就急劇減少。民運的重要性就體現出來了。但邊關一帶的土地也比較貧瘠,民運一般是將糧食從數百里之外運到邊地去。後來這些負責民運的人也嫌麻煩了,或者是跑掉了或者是僱傭專門的商人處理這件事情。再到後來民運也行不通了,就不得不依靠中央財政撥款,拿著銀子到邊關附近買糧食再供應當地的軍隊。中央的財政撥款到最後佔了很大比例。那麼銀子從哪裡來呢? 江南是明代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當然今天也是。江南的賦稅收入佔了明代財政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所以江南的稅收得起來,朝廷的財政收入就多一些。蘇州府一府的財政收入往往比一些偏遠地區的布政司(省)的收入還多。南直隸地區的財政收入之所以如此之多,就是所謂的「江南重賦」,官田的租額要遠遠高於民田的賦。其實官田和民田都是私人佔有的土地,只是歷史上官田是宋末賈似道收購的宋代的國有土地,其地租很高,到明代的時候就延續了原來的租額。到正統年間,很多官田就因為天災或者重賦等原因被拋荒或著以「飛灑」「詭寄」等方式隱匿了。這樣一來官員為了達到「原額」就不得不將多餘的賦稅攤派到其他的土地上。如此循環下去,官方掌握的土地越來越少,剩餘的土地不得不承擔更多的賦稅。長此以往是容易出問題的,而且朝廷也很難收的起稅了。所以正統年間開始有所謂的「周忱改革」,簡單來講這次改革就是不再區別官田民田,把賦稅按照田地的肥瘠程度劃分等則,以一定比例徵收田賦,而且田賦的徵收是以銀子為結算手段的。從正統年間開始,以江南地區為主的財政改革就逐漸展開了。大體的趨勢是實物折銀,賦稅的稅種逐漸減少(實際上就是把賦稅之外非法加派的雜稅也算進去合為一種稅)。同時勞役也按照一定比例折成銀子結算,以每戶所擁有的土地作為繳納多寡的標准。更為重要的是,這一系列改革開始無意識地出現一種「量入為出」的觀念,官員每年需要預估本年度的財政收入和支出,再按照這個額度征稅。 正統年間到萬曆年間的一系列改革實際上就是張居正「一條鞭法」的內容。所以,與其說一條鞭法是張居正的發明,不如說只是張居正對之前的一系列財政改革的承認。明代的財政體繫到張居正的時候已經較為完善了。可惜萬曆三大征,加上後金崛起,朝廷又不得不加派」三餉「,在原有徵稅的基礎上又增加賦稅。地方不堪重負,農民暴動和奴變此起彼伏,明朝也就被李自成滅掉了(其實也就失去了半壁江山)。 明代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是鹽法敗壞,與鹽法息息相關的鈔法也很早就廢弛了(就是紙鈔)。現在研究鹽法改革的人也很多,但是我不太懂不好瞎說。實際上學界對萬曆以後財政體系變化的了解也極少。因為萬曆時候申時行編了萬曆《大明會典》,因此這一時期以前的問題有完整的材料去研究。但萬曆後期到崇禎時候的情況如何就只好進到海量的史料里去碰碰運氣了。

⑶ 明朝經濟發展如何

按照經濟總量來說,明朝經濟肯定比唐朝發達。明朝時期,在隆慶以後已經開放了海禁,對外貿易也很發達,歐洲從美洲殖民得來的白銀大部分都流入明朝,當時白銀已經開始做為貨幣流通。但是,中國自古的觀念,以末致財,用本守之,還有當時高利貸的發達,大量的白銀沒有做為生產資本投入生產環節中,反而是流入了土地買賣和高利貸市場中,所以中國的資本主義沒有發展起來。

⑷ 明朝前期的經濟發展情況怎樣

明朝的農業發展無論是產量還是生產工具,都高於宋元時期,為明朝中葉開始的人口穩步增長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自明朝初年起,以江南地區為代表的手工業高度發展,促進了市場經濟化和城市化。然而明朝推行「重農抑商」的原則,使得商業受到了一定的壓制。另外明朝推行的嚴厲的海禁政策,使得產生了大規模的走私貿易和海盜行為。隨著明朝紙幣「大明寶鈔」的流通失敗,整個貨幣體系轉向為以白銀為主。日本和拉丁美洲的白銀大量流入也進一步促進了明朝經濟的發展。明嘉靖、萬曆時候,各地出賣絲綢、酒肉、蔬果、煙草、農作物、瓷器等商品不計其數,外國的不少東西,如歐洲的西洋鍾,美洲的煙草,中國城市都有賣。

⑸ 明朝的經濟主要有哪些方面

明代社會經濟發達,農產品豐富,手工業生產具備很高水平,陶瓷業、絲棉紡業、冶煉、建築等聞名世界。16世紀隆慶、萬曆年間,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開始在若干手工業行業中出現。

明代對外交往活躍,鄭和先後七次率大型船隊下西洋,行跡遍及非洲東海岸,促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具有重大歷史意義。明代科技文化在專制主義空前強化的背景下,較之唐宋成就較少。思想家李贄、王守仁等人學說對後世影響較大。文學作品產生了《牡丹亭》、《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等著名作品。同時出現了《三言》、《二拍》等短篇小說集及長篇通俗小說《金瓶梅》。科技著作則以《本草綱目》、《天工開物》、《農政全書》等流傳於世。明成祖倡導編著成的《永樂大典》,是我國最大的一部類書。

⑹ 明朝前期的經濟發展情況怎樣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人王朝。它一度有著繁榮的經濟。16、17世紀間,明代曾是世界上手工業與經濟最繁榮的國家之一。明代初期推行的海禁政策,使得商業受到一定的壓制,但明穆宗隆慶元年(1567年)廢除海禁後,海外貿易重新活躍起來,全盛時遠洋船舶噸位高達18000噸,占當時世界總量的18%。而最後因為農業衰敗引起的農民起義滅亡。
從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開國,到明宣宗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明宣宗執政的這段六七十年時間里,隨著政局的穩定,被戰亂破壞的地方,又重新建立起社會秩序,農業逐漸恢復,戶口與墾田逐漸增多,糧食產量增加,政府稅收增多,官營民營手工業陸續發展,商業城市增多,東西南北商業流通暢快,海外貿易往來活躍。
從公元1522年,明世宗嘉靖元年,到公元1573年,明神宗執政以後的一百多年時間里,是我國經濟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的時期,這個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工商業的繁榮,超過了以往的任何一個朝代。

⑺ 明朝的經濟


明代中後期,農產品呈現糧食生產的專業化、商業化趨勢。江南廣東一大片原來產糧區由於大半甚至八九成都用來生產棉花甘蔗等經濟作物而成為糧食進口區,其它一些地方則靠供給糧食成為商品糧食出口區。
長江三角洲一帶是當時桑、棉經濟作物和手工業最發達的地步,常思患糧食不足……區域內調劑甚繁。但整個區域仍有不足,須由湖北,江西,安徽運入,所謂「半仰食於江、楚、廬、安之栗」。
一般糧食作物的種植,主要有稻、麥、粟、梁、黍、菽等多種谷類;某些本來可以自給的區域,由於手工業的發展,非農業人口的劇增,或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使本地生產糧食不能滿足需求,因而每年需從外地輸入大量糧食。
不少土地主縉紳也逐步將資金投向工商業,「富者縮資而趨末」,以徽商、晉商、閩商、粵商等為名號的商幫亦逐漸形成,並在一定地區和行業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農業人口轉為工商業者的數量急增。
明朝無論是鐵、造船、建築,還是絲綢、紡織、瓷器、印刷等方面,在世界都是遙遙領先,產量佔全世界的2/3以上,比農業產量在全世界的比例還要高得多。明朝民間的手工業不斷壯大,而官營卻不斷萎縮。
明朝以較短的時間完成了宋朝手工業從官營到私營的演變,而且變化得更為徹底。迄至明朝後期,除了鹽業等少數幾個行業還在實行以商人為主體的鹽引制外,一些手工業都擺脫了官府的控制,成為民間手工業。
晚明時中國民間私營經濟力量遠比同期西方強大,當英國商人手工場業主擁有幾萬英鎊已算巨富時,明朝民間商人和資本家動用幾百萬兩的銀子進行貿易和生產已經是很尋常,鄭芝龍海上貿易集團的經濟實力達到每年收入數千萬兩白銀,當時荷蘭的東印度公司根本無法與之相抗衡。
哲學思想上,王陽明繼承陸九淵的「心學」並發揚光大,他的思想強調「致良知」及「知行合一」,肯定人的主體性地位,將「人」的主動性放在學說的重心。 而王陽明的弟子王艮更進一部的強化此方面的論述,提出「百姓日用即道」,肯定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意義,而李贄則更肯定「人慾」的價值,認為人的道德觀念系源自於對日常生活的需求,表現追求個體價值的思想。因西學東漸使科學精神與實學風尚也開始流行。明末伴隨著朝代的更替與異族的侵略,哲學家開始更多思考現實問題與政治改良,如王船山、黃梨洲、顧亭林等。
晚明書院的興盛沖擊了官學的地位,許多知識分子利用在書院講學之際借機批評時政,如曾講學於東林書院的顧憲成及高攀龍,就常諷刺時政,也使東林書院成為與當權派對抗的中心,進而導致東林黨爭。當時學者也會借用寺廟周邊的空地舉行「講會」,倡導新的思想價值與人生觀。
明代書院的自由探討辯論學風,是當時最開明進步的學術交融方式,在古老的中國書院里,不同流派的思想可以在此平等交流。明朝人視學閥為恥,將以權力壓制民意視為卑劣,即使是高高在上的皇帝,權傾朝野的大首輔也不例外。
明代文學以小說達到的藝術成就最高,創作了大量的以歷史、神怪、公案、言情和市民日常生活為題材的長篇章回小說和短篇的話本、擬話本。一些文人加工改寫了宋元話本,還創作擬話本。「三言」、「二拍」就是這種話本和擬話本的代表作。
中國小說史上的四大名著中的三部——《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與小說《金瓶梅》就是出於明朝。 馮夢龍加工編輯的三部白話短篇小說集「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每部四十篇,共一百二十篇,主要是描寫青年愛情故事以及平民市井生活,最著名的如《杜十娘怒沉百寶箱》、《金玉奴棒打薄情郎》、《轉運漢巧遇洞庭紅》等;與「三言」類似每部四十篇的短篇小說集還有凌濛初編著的「二拍」以及1987年才被發現的《型世言》(陸人龍編著)。傳統雅文學的發展在明代繼續發展,著名文人有劉基、宋濂、高啟、方孝孺、唐寅、歸有光、徐渭、王世貞、袁宏道、錢謙益、張岱、吳偉業等人。散曲家則有王磐、馮維敏、薛論道、陳譯、康海等人。
萬曆時期,猛烈反對前後七子的擬古主義,有以公安袁宗道、袁宏道與袁中道為代表的公安派。他們認為文學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有各個不同的時代,即有各種不同的文學。竟陵鍾惺、譚元春為代表的竟陵派主張獨抒性靈,並且乞靈於古人,目的為「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後人之心目,使其心目有所止焉,如是而已矣」。
明前期,元代以來絢麗的雜劇奇葩一度中衰。明中葉後,隨著城鎮經濟的繁榮,為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戲曲又出現了新的發展,產生了許多具有進步意義的作品。明代劇作中最負盛名的是《牡丹亭》。
在明代,流行的戲曲唱腔中,主要有弋陽腔和崑山腔(崑腔)。崑腔本局限於吳中。嘉靖年間,著名音樂家魏良輔對崑腔進行改革,使它既集中表現了南曲的清柔婉轉的特點,又保存了部分北曲激昂慷慨的聲腔,成了當時最有影響的一種戲曲音樂。
明朝朝廷極力推崇書法,明朝書法以行書和草書為主。明初書法陷於台閣體泥沼,沈度學粲兄弟推波助瀾將工穩的小楷推向極致,「凡金版玉冊,用之朝廷,藏秘府,頒屬國,必命之書「。二沈書法被推為科舉楷則,於是台閣體盛行。明中期吳中四家崛起,書法開始朝尚態方向發展。祝允明、文徵明、王寵與唐寅是這個時期的代表,書法開始邁入倡導個性化的新境域。晚明書壇興起一股批判思潮,書法上追求大尺幅,震盪的視覺效果,有名的有張瑞圖、黃道周、王鐸與倪元瑞等。
明初,宮廷畫家居畫壇主流。15世紀中葉,江南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吳門四大家」崛起。他們廣泛吸取了唐、五代、宋、元諸派之長,形成了各具特殊風格的繪畫藝術,又被後世稱為「明四家」。嘉靖時,傑出畫家徐渭,自辟蹊徑,創潑墨花卉。萬曆年,吳門畫家張宏開啟實景山水寫生之先河,在繼承吳門畫派風格和特色的基礎上加以創新,畫面清新典雅,意境空靈清曠(《明畫錄》記載)。明末還有人物畫家吳彬、丁雲鵬、陳洪綬、崔子忠、曾鯨,花鳥畫家陳淳等。

閱讀全文

與明朝的經濟狀況如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車管所事業編是什麼崗位 瀏覽:253
美女多的游戲貼吧有哪些 瀏覽:40
鍾祥婚姻登記處電話多少 瀏覽:622
怎麼判斷婚姻宮 瀏覽:851
龍男88年與馬女90年婚姻如何 瀏覽:634
美女問你吃飯了嗎什麼意思 瀏覽:405
現代哪些小英雄的故事 瀏覽:210
哪個生肖事業有成的比較多 瀏覽:563
怎麼看經濟房搖號 瀏覽:656
美女你在哪個城市我在江蘇等你 瀏覽:880
網易游戲健康系統怎麼換綁 瀏覽:494
如果你變身美女第一件事會做什麼 瀏覽:388
哪個美女dj 瀏覽:347
胸有成竹講的是哪個人物的故事 瀏覽:557
經濟法人源於哪個文獻 瀏覽:728
大國經濟是怎麼體檢的 瀏覽:631
婚姻不安是什麼意思 瀏覽:446
男人的婚姻什麼時候脆弱 瀏覽:960
無性婚姻該如何解決 瀏覽:178
愛情中的水果是什麼 瀏覽: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