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如何積極應對挑戰發展社會經濟

如何積極應對挑戰發展社會經濟

發布時間:2022-08-21 12:31:53

『壹』 我國應如何應對新挑戰,實現新發展

三個挑戰
從挑戰來看,中國製造業發展的約束條件正在不斷增加。
其一,國際金融危機打破了原有的世界經濟循環體系,發達國家消費模式的調整,對出口導向特徵明顯的中國製造業形成較大的結構性制約。長期以來,全球經濟循環的主要特徵是:歐美等國的赤字財政和高消費帶動中國等新興發展中國家的製成品出口,中國等國的高儲蓄高出口,形成巨額外匯儲備,大量購買歐美國家主權債券,為其高消費進行融資。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這一循環出現了「短路」,突出表現在兩個「難以為繼」上:一方面,歐美等國的高消費、高負債模式難以為繼,另一方面,中國長期依賴出口帶動製造業和經濟增長的模式也到了必須改變的地步。後金融危機時代發達國家消費模式的調整,必將對中國出口產生極大的制約,曾延續多年的發達國家強勁消費拉動製造業增長的格局在較長時期內難以恢復,全球貿易格局也隨之發生變化,貿易壁壘將呈現出形式多樣和頻率高發的態勢。
其二,發達國家「回歸」製造業,發展中國家之間競爭加劇,中國製造業發展面臨雙重壓力。近年來,在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巨大沖擊之下,發達國家開始反思,認識到以製造業為核心的實體經濟才是保持國家競爭力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石。歐盟、美國均提出了「再工業化」戰略,大力發展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興產業,力圖重振製造業。與此同時,新興發展中國家也紛紛作出戰略部署,加快調整經濟結構,促進產業升級。今後相當長一段時期,中國製造業將面臨前有發達國家「再工業化」的阻截,後有東盟、印度、拉美等國家和地區加速追趕的雙重壓力。
其三,能源資源約束趨緊,要素成本快速上升,傳統競爭優勢逐步減弱。2010年,中國一次能源消費量達22.7億噸油當量,而自2000年以來累計消費量達178億噸油當量。2010年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達到了54.8%,鐵礦石、鋁土礦、銅精礦、鉛鋅礦、鉀鹽等對外依存度分別為53.6%、55%、65%、30%、70%。隨著中國經濟保持較快增長勢頭,對能源資源的需求也將持續提升,資源類產品價格上漲具有較強的剛性特徵,將直接帶來製造業生產成本的上升。勞動力總量大、成本低曾是中國製造業的突出比較優勢,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這一優勢也在不斷流失。根據相關預測,2015年中國勞動力總量將達到峰值,之後將緩慢下降。近年來東部沿海地區大面積的「用工荒」和工資薪酬的快速上漲反映了這一變化。從製造業從業人員平均工資來看,當前越南是約每月1000元,印度大概是600元,而中國東部沿海已經達到了2500元至3000元。

『貳』 中國面對經濟全球化,應該如何應對機遇和挑戰

面對經濟全球化的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中國應以積極參與、合作的態度對待經濟全球化,趨利避害,以促進我國經濟的穩定發展。為應對經濟全球化,當前及今後一段時間內中國應該著重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一) 建立健全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經過改革開放20年來的努力,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框架已經初步形成,但市場在資源配置和經濟結構調整中的基礎作用還須進一步加強。首先,要加快政府部門職能轉變。其次,要加快國有企業體制改革。第三,要進一步完善市場體系,創造開放、公平、競爭、有序地多元市場環境。
(二) 確立和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開放型國際貿易體制
我國已經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面對經濟全球化,我國必須進一步深化對外貿易體制改革,以WTO的多邊貿易體制為框架,以國際貿易慣例為參考,盡快建立起具有社會主義特色的開放型國際貿易體制。 (三) 研究和實施與國際經濟接軌的經濟結構調整戰略
隨著經濟全球化程度的進一步提高,生產和生產力的分配也在國際范圍內進行更大的動態的調整

『叄』 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哪些挑戰你認為應該怎樣解決應對

1,經濟發展模式,中國現在進入「中等收入國家陷阱」,高投入、高消耗、高增長的「庫茲尼茨增長」模式是否還適用?
2,收入分配結構問題,居民收入增長滯後於經濟增長;二是不同收入階層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尚未得到有效遏制;三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以及地區收入差距問題尚未得到有效解決。所以必須隨著我國經濟實力不斷壯大,社會財富這塊「蛋糕」越做越大。在這種形勢下,分好這塊「蛋糕」就變得越來越關鍵。
解決辦法:堅持擴大內需戰略,調整優化投資結構,加快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新局面。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把符合落戶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轉化為城鎮居民作為推進城鎮化的重要任務,以大城市為依託,以中小城市為重點,逐步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堅持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引導產業跨區域有序轉移,引導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推進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調整收入分配關系,擴大社會保障制度覆蓋面,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肆』 如何積極應對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和新趨勢

結合中國經濟新常態的特點分析新常態將給中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並說明如何正確認識和適應中國經濟的新常態。 (1)中國經濟新常態的特點。 ①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②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產業、消費需求逐步成為主體,城鄉區域差距逐步縮小,居民收入佔比上升,發展成果惠及更廣大民眾;③從要素驅動、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2)新常態將給中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①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速雖然放緩,實際增量依然可觀;②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長更趨平穩,增長動力更為多元;③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發展前景更加穩定;④新常態下,中國大力簡政放權,市場活力進一步釋放。 (3)正確認識新常態。 ①經濟進入新常態,是30多年高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客觀經濟規律作用的體現。經濟的潛在增長率下降,制約著速度高不上去了。資源環境壓力加大,也難以承受過高的速度。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目標,國內生產總值比2010年翻一番,按這個目標算每年7.5%左右的速度就夠了。隨著人口結構變化、要素成本上升,會倒逼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發展轉向創新驅動。②新常態是進步,新常態是「富態」,是中國經濟進入更高層次發展階段後才出現的狀態。經過30多年高速發展,我國經濟上了大台階,國家綜合實力提高,現在我們應當適時推動中國經濟邁上轉型升級、提質增效這個更大的台階。新常態面臨多種挑戰,更蘊含多種機遇。隨著新型工業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和城鎮化協同推進,中國經濟完全有條件、有能力保持較長時期的中高速增長,我們也完全有信心、有實力化解「成長的煩惱」。 (4)積極適應新常態。 新常態具有長期性,我們應該保持平常心。我們在宏觀調控上要堅持戰略思維和底線思維,力求經濟保持合理的增長速度。新常態是新的探索,能不能適應新常態,關鍵在於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①要激發市場蘊藏的活力;②要為創新拓寬道路;③要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④要增進人民福祉、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總之,我們正在推行的全面深化改革,既是對社會生產力的解放,也是對社會活力的解放,必將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

『伍』 面對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以及挑戰中國採取了哪些措施

1、利用「分享中國發展機遇」促合作,迎接全球化機遇和挑戰。

新興經濟體的快速發展和跨國公司的供應鏈整合將成為全球化新的推動力量並將帶來市場機遇;而隨著全球資源、市場、資金和技術創新上的競爭加劇,我國也將面臨來自發達國家和其他新興經濟體的雙重競爭壓力,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增值潛力將受到擠壓。

在應對思路上,應充分利用各國在經濟復甦過程中希望更多地「分享中國發展機遇」,開展互利合作,進一步提升我國在全球分工的地位和利益分配格局中的增值空間。

2、制定整體戰略,積極推進我國區域和雙邊自貿區建設。

近期各國加快推進自貿區戰略和區域一體化新趨勢,將對我國產生顯著的貿易和投資轉移效應,在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存在被邊緣化的可能。

為此,除了繼續支持以多邊為主推進全球貿易投資自由化,我國需加快制定自貿區總體戰略,在擴大公眾了解、加強內部協調、減少國內阻力的基礎上,加強與不同區域、不同特點經濟體開展大膽接觸和深度探討,加快推進我國區域和雙邊自由貿易安排的建設。

3、繼續擴大開放,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和規則制定。

金融危機後,各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和規則制定,希望在利益分配格局中爭得更大發言權和實際利益。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快速提升和與世界經濟的不斷融合,全球治理及其規則的走向直接影響到我國切身利益,各國對中國發揮更大作用既有期待、也想盡辦法予以制約。

對此,我國一方面要敢於承擔與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大國責任,另一方面應看到規則制定和我國市場開放重點與改革長期目標具有一致性。因此,需以更加積極、開放的態度參與全球治理和規則制定,既要像入世抉擇時「以開放促改革」,更要努力推進國內改革為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提供必要條件。

積極應對

「十二五」時期,中國經濟的「引進來」和「走出去」都將提升到新的層次和高度。一方面,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將是「引進來」工作的重點。從中國經濟的現實出發,需要發揮外資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以及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方面的積極作用。

另一方,「走出去」將是未來中國經濟國際化的一個重要環節。相對於「引進來」的工作而言,這方面的工作任務更重、難度更大。我國正在成為對外投資大國,會有更多的企業「走出去」開展跨國經營。

但面對投資保護主義措施的干擾和阻礙,中國經濟「走出去」必將面臨更大挑戰。可以說,從「走出去」到「走進去」、「走上去」,中國經濟國際化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不斷提高中國經濟對外、對內開放水平。「十二五」時期,需要積極利用好國內外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不斷提高對外、對內開放水平,形成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

以上內容參考: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全球化未來趨勢及對我國的影響

以上內容參考:中國經濟網-積極應對世界經濟變化與挑戰

『陸』 中國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

1、爭取對半式雙贏,以求在全球化過程中實現利益均沾我們不能僅僅強調與國際「接軌」,不能只是跟著發達國家制定的模式和規則走,而要參與制定全球化運行的規則,積極謀求本國的利益。我們旗幟鮮明的主張應是對半式雙贏,即要努力爭取獲得同等比例的利益。

只有這樣,才能防止自己滑落到很可能來臨的新一輪的「中心—邊緣」世界格局的邊緣。在全球化的制度形成中,我們要關注制度的定位,要關注本國獲得的利益份額。

2、盡快對外資企業實行國民待遇,以為本國企業爭取好的競爭環境一般來說,各個主權國家為了民族的利益,都對民族產業實行一定程度的保護,對所謂的幼稚產業尤其如此。但長期以來,一些發展中國家為了能較大地吸收外來資本,反而對外資實行一種較國內資本更有利、更優惠的政策,即「超國民待遇」。

迄今為止,中國仍在對外資實行這種「超國民待遇」。結果,對外資的「超國民待遇」的存在,導致地區差距擴大、引起不平等競爭,反而惡化了市場環境,甚至出現了大量的假合資和被迫合資的現象。

3、加大科教投入,創造知識資源,以確立應對全球化的根本之策長期以來,中國的國際比較優勢一直停留在農產品(相關,行情)和紡織品等傳統的勞動密集型方面,而且有越來越下降的趨勢。貿易狀況同中國的教育和科技水平密切相關。

科教在提高知識資源中的根本作用,以及中國目前科教現狀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都迫切要求把握時機,大力發展義務教育、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有效地實施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真正把科教興國落到實處,爭取使中國成為經濟全球化浪潮的弄潮兒。

試圖主動讓出國內教育市場來搞強中國科教事業和人才培養的做法,並不合乎日韓等新興國家的普遍經驗,當前亟須避免。

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任何國家都迴避不了,我國要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適應經濟全球化的趨勢,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種有利條件和機遇。

同時又要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風險保持清醒認識,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加強防範工作,增強抵禦和化解能力,切實維護我國經濟安全,更好地發展和壯大自己。我國主張,我國需要世界各國「共贏」的全球化,所有國家都應是全球化的受益者。

『柒』 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為了適應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形成的新國際經濟環境,發展中國家應根據自身的經濟發展水平與比較優勢,分階段逐步與世界經濟接軌;要積極參與全球和區域經
濟合作,努力推動國際經濟秩序的改革;切實加強自身的發展與進步,不斷提升本國的綜合國力;採取謹慎態度,逐步開放金融市場,規避金融危機的沖擊。

能否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主流中去,是我們面對的第一個挑戰。盡管人們對經濟全球化有不同的看法,它作為一種趨勢
卻是不能不承認的事實。今天,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試圖脫離這一趨勢而尋求獨立發展是不現實的,因此,那些希望國富民強的人們,不管喜歡還是厭惡,都必須融
入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去,並且是融入到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主流中去。然而,有趣的是,不管人們對經濟全球化的態度如何,願意還是不願意,能否融入經濟全球化的
主流中去,本身就是一個不以他們意願為轉移的問題。以資本為例,資本流動的全球化被看作迄今為止經濟全球化的核心。的確有大量資本在尋覓著投入的場所,但
這並不意味著它會在你所希望的時間投向你所希望的地點。據統計,
80年代後,國際資本的80%在三角地帶(美國、西歐、日本與「四小龍」)流動,多數發展中國家被排擠到邊緣。1980年發展中國家在世界范圍內吸收了世
界流動資本的55%,
1990年這個數字下降到2%。而「大多數貧困國家和地區,除了國家捐贈、多邊援助以外,幾乎沒有獲得任何外援資本。[7]這不奇怪,資本是要「吃東西」
的,沒有利潤的地方它絕對不去,因此,必須「誘」之以「利」才能獲得資本。推而論之,融入經濟全球化的主流中去,要以做好許多事情為前提。

能否保持輸出輸入過程中系統的平衡是我們面對的第二個挑戰。經濟全球化固然開拓了市場,但該市場是雙邊的而非單邊的,當本國產品進入對方市場時,對方的
產品也大量涌進本國市場。由此產生輸出輸入過程中系統的平衡問題。輸出輸入過程中系統的平衡問題不是簡單的貿易平衡問題,而是商品進出口過程中,特別是商
品進口過程中,以國家為單位的社會有機體或社會系統的適應問題,即我們能否應對滾滾而來的強大的西方物質欲流對我國經濟、社會的巨大沖擊。其中包括,電
子、通訊、汽車、農業種植業等比較劣勢經濟的生存發展問題,以及由此而來的中國經濟的自主性、合理性問題;結構調整和高新科學技術應用帶來的就業壓力問
題;金融業、商業服務業所面臨的國外同行的殘酷競爭問題;國際金融市場、商品市場波動,大量資本出入所產生的金融風險問題;西方影視音像產品的沖擊以及與
中國傳統文化意識形態的矛盾問題,等等。如果我們不能在輸出的同時妥善解決輸入帶來的上述問題,中國社會機體就會發生畸變,中國社會發展就會遭遇重大挫
折。雖然迄今為止尚未聽說哪個國家因入世而有滅頂之災,但已有報道說,拉丁美洲的經濟學家認為,國際貿易和全球化對拉美國家來說,只意味著進口的大量增
加,而出口的增輻則很小,其直接後果是拉美國家外貿赤字增加,競爭力不強的本國企業將受到沉重打擊。[8]這個現象告訴我們,不能應對進口的挑戰,市場的
開拓就根本不是機遇,或者勿寧說是他人的機遇。
現有經濟體制、結構及其運行機制怎樣適應經濟全球化的新情況、新問題是我們面對的第三個挑戰。如前所述,資本投向某個地方是為了利潤,資本所有者進行投資的一個必要條件,就是保證自己所獲得的利潤能夠返回手中。為此,無論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還
是跨國公司、財團以及它們的代表——國家政府,都訴諸規則,要求用具有契約性、同構性、高效率的規則保障自己的權益。各類商品和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也要求有一套統一的規則並加以執行。這套規則就是一個行業、一個部門、一個國家的體制或制度,包括其

結構、功能和機制。它們構成該行業、該部門、該國家「投資環境」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國家現行的經濟體制、結構和機制脫胎於計劃時代,
20年間雖經改革而有很大變化,但對內距離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對外距離以WTO為代表的現行國際規則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改變這一
不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狀態的辦法似乎一目瞭然,這就是以「接軌」為取向,深化和加快經濟體制改革。然而,問題的復雜性在於,
WTO的規章制度、現行國際經濟交往規則,主要是由西方國家或以西方國家為參照制定的,其基本精神是自由化、私有化、放鬆經濟管制,這與中國經濟體制改革
的目標設定存有差異,與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也有抵牾。歷史經驗證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若不能揚棄傳統而與先進文化同道,其生命力將會漸次枯竭;但是一個國
家、一個民族倘若照搬他人的模式,則會重復東施效顰的故事。
於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結構調整和機制
轉換,就面臨著既要「接軌」又不能照搬、既要民族特點又要時代精神的復雜性,能否從多重矛盾的糾纏中走出一條新路,成為中國能否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主流中
去和能否在輸出輸入過程中保持機體平衡的要旨所在。因為,無論引進外資還是開拓市場,從根本上講,都離不開順乎歷史、合乎國情的制度創新。對於後發展國家

『捌』 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機遇和挑戰,我國應該怎樣做

1.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對外開放戰略。
2.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
3.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的戰略。
4.積極學習、參與國際貿易規則制定。
5.積極推動國際經濟秩序朝著普惠共贏方向發展。

閱讀全文

與如何積極應對挑戰發展社會經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美女多的游戲貼吧有哪些 瀏覽:40
鍾祥婚姻登記處電話多少 瀏覽:620
怎麼判斷婚姻宮 瀏覽:849
龍男88年與馬女90年婚姻如何 瀏覽:632
美女問你吃飯了嗎什麼意思 瀏覽:405
現代哪些小英雄的故事 瀏覽:210
哪個生肖事業有成的比較多 瀏覽:563
怎麼看經濟房搖號 瀏覽:656
美女你在哪個城市我在江蘇等你 瀏覽:880
網易游戲健康系統怎麼換綁 瀏覽:494
如果你變身美女第一件事會做什麼 瀏覽:388
哪個美女dj 瀏覽:347
胸有成竹講的是哪個人物的故事 瀏覽:557
經濟法人源於哪個文獻 瀏覽:727
大國經濟是怎麼體檢的 瀏覽:631
婚姻不安是什麼意思 瀏覽:446
男人的婚姻什麼時候脆弱 瀏覽:960
無性婚姻該如何解決 瀏覽:177
愛情中的水果是什麼 瀏覽:758
中國第一美女保鏢為什麼一直未嫁 瀏覽: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