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形成的過程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時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濟體制改革必須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實現產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爭公平有序、企業優勝劣汰。
現實意義: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既是改革開放實踐的必然結果,也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理論探索的重要成果。
1978年,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為標志,我國走上了改革開放的道路,我們黨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1979年,我們黨領導人民在實踐中摸索,實施的改革方針政策實際上是以市場為取向的改革。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❷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經歷了哪些主要階段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經歷了3個主要階段:
第一階段: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場調節的大一統的計劃經濟概念,形成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經濟為輔」的思想。
第二階段:確認「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有計劃商品經濟」的論斷,突破長期以來把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重新解釋了計劃經濟的內涵。
第三階段:從根本上破除了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看作屬於社會基本制度范疇的思想束縛,確認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
註: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同社會主義基本社會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市場經濟,體現社會主義的根本性質。是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的經濟體制。
使經濟活動遵循價值規律的要求,適應供求關系的變化;通過價格杠桿和競爭機制,把資源配置到效益最好的環節中去,並使企業實行優勝劣汰;運用市場對各種經濟信號反應靈敏的特點,促進生產和需求的及時協調。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歷了哪些擴展閱讀: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特徵:
1、以公有制為主體:在公有制為主體的前提下,非公有制經濟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的水平低,發展又很不平衡,客觀上要求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而且,非公有制經濟與市場經濟有著天然的聯系,如產權清晰、機制靈活、適應性強,能在經濟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因此,必須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有更大更健康的發展,使非公有制經濟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2、以計劃為指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應當在宏觀計劃的主導之下把宏觀計劃與市場機制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企業的眼前的、局部的利益與國家的長遠的、整體的利益結合起來,並使前者服從於後者。
3、以達到共同富裕為目標: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是與資本主義的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必然形成生產無政府狀態,兩極分化,需求不足,周期性經濟危機。失業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必然伴侶和必要條件。
達到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所在和最基本的追求,因而也必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鄧小平同志提出了「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4、以堅持黨的領導為政治保證:中國共產黨的最高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社會,當前是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現在全國人民正在努力實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領導經濟建設就是黨的中心任務。
❸ 改革開放後,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經歷的三個階段是哪三個
第一階段:由計劃經濟到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也就是目標探索階段)
第二階段: 經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明顯改善 (市場經濟框架構建階段)
第三階段:改革不斷深入,對外開放向深度和廣度推進。逐漸形成了多層次、全方位開放的發展格局
(市場經濟體制逐漸完善階段)
❹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發展的三個階段是什麼
第一個階段就是1978年到1984年,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階段。
第二個階段就是從1984年到1988年,確立了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階段。
第三個階段大致從1989年到1992年,正式確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拓展資料: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同社會主義基本社會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市場經濟,體現社會主義的根本性質。是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的經濟體制。它使經濟活動遵循價值規律的要求,適應供求關系的變化;通過價格杠桿和競爭機制,把資源配置到效益最好的環節中去,並使企業實行優勝劣汰;運用市場對各種經濟信號反應靈敏的特點,促進生產和需求的及時協調。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指通過市場的供求、價格、競爭等機制對社會資源配置起決定作用的體制。市場經濟是經濟分工與協作的產物,作為一種經濟活動,是生產社會化與現代化不可逾越的階段。
基本特徵:
市場經濟作為經濟機制,它的基本特點或內在要求,就在於通過運行的自主性、平等性、競爭性和有效性來配置資源,本身不具有制度屬性,可以和不同的社會制度結合,從而表現出不同的性質。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即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市場經濟,它強調的是在社會主義經濟下發展市場經濟,而不是說市場經濟本身具有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性質的區分。
市場經濟是由生產力發展水平和不同利益關系決定的一種經濟形式,它有自身的規定性,這種規定性是不同社會經濟制度下市場經濟的共性或一般性;而不同的社會制度條件,使市場經濟的發展具有不同的特點,表現為市場經濟在不同社會條件下的特殊性。
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必然受到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制約和影響,從而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呈現獨特的基本特徵。
❺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確立的過程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確立的過程
第一階段:早在1979年11月,鄧小平在會見美國和加拿大客人時,就首次提出「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的論斷。由此拉開我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序幕。1984年10月,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定》突破完全排斥市場調節的大一統的計劃經濟概念,形成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思想。
第二階段: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提出「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論斷。1987年2月鄧小平在《計劃和市場都是發展生產力的方法》一文中主張放棄「計劃為主」的提法。根據他的思想,黨的十三大報告把「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的體制」進一步界定為「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體制」。同時提出建立「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運行機制。
第三階段:1990年底針對把市場經濟說成是資本主義私有制獨有的,認為搞市場經濟就是取消公有制、否定社會主義制度的錯誤認識,鄧小平指出「不要以為搞點市場經濟就是資本主義道路,沒有那麼回事。」1992年初在南方視察的講話中,指出「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隨後召開的十四大確定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就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而實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重大突破。
❻ 我國經濟體制的幾種歷史性轉變
一、50年代初期我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初步建立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黨和政府就著手於對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經濟制度進行根本性的改造和變革,要創建一個社會主義新中國的經濟體制。經過三年恢復和第一個五年計劃,到1957年,新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和形成。
二、1958-1966年初步探索經濟體制改革
三、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體制改革的巨大成就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已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高度集中的、以行政手段為主的計劃經濟體制已基本「瓦解」,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已大大加強,新體制的基本構架已大體確立,對外開放的格局基本形成,綜合國力大大增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其主要表現是:
第一,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建立起了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社會生產力得到了解放和發展。
第二,市場經濟對資源配置的基礎地位得到確定並發揮了巨大作用。
第三,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目標的企業管理制度正在形成和發展。
第四,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新體制為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增添了新內容。
第五,運用經濟法律手段調控經濟的機制和手段正日趨成熟和完善。
第六,按勞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製度及社會保障體系正在建立和實施。
第七,市場經濟法規和新的經濟秩序逐步形成。
第八,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中國經濟正走向世界經濟的大舞台。
總之,改革開放使我國經濟運行機制發生了歷史性變化,行政指令性、計劃縱向分配資源的方式已基本上向多家競爭、市場橫向配置資源的方式轉變;實現了由憑票供應、商品匱乏的賣方市場向品種繁多、產品豐富的買方市場轉變;實現了由封閉半封閉的經濟向多層次、全方位開放的經濟轉變;經濟運行由以「短缺」為基本特徵的供給約束型向以市場需求約束為主並與資源約束相結合的類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正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國民經濟由大起大落轉向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改革開放有力地推動了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使我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與實踐》)
❼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形成和發展過程是怎樣的
黨的十四大正式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標志著中國的經濟改革進入了全面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階段。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發展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1)「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階段。中國改革之初,首先把希望的目光投向了東歐,決心仿照其市場化改革。但由於傳統體制的影響根深蒂固,所以人們十分謹慎地對待市場問題。1979年3月,陳雲提出「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模式。這一思想在當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幾乎被引入這一時期的所有重要文獻。但兩者的結合被解釋為板塊狀的。(2)「有計劃商品經濟」階段。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第一次明確提出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的理論,標志著我國對於社會主義市場問題認識的一個重大突破。《決定》指出:「改革計劃體制,首先要突破把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明確認識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必須自覺依據和運用價值規律,是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可逾越的階段,是實現我國經濟現代化的必要條件。」(3)「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階段。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報告在有計劃商品經濟理論的基礎上,對社會主義市場機制問題進行了新的概括和說明。報告指出:「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的體制,應該是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體制。」(4)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階段。1992年春天,鄧小平在南方講話中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問題做了精闢的論述。他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這個精闢論斷,從根本上解除了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看作屬於社會基本制度范疇的思想束縛,使我們在社會主義與市場的兼容問題上的認識有了重大的突破。同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四大,正式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標志著中國的經濟改革進入了全面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階段。
❽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形成大體經歷了那三個階段
具體講,鄧小平帶領人民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沖破思想束縛到正確認識再到改革實踐的過程,應該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場調節的大一統的計劃經濟概念,形成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經濟為輔」的思想。 第二階段:確認「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有計劃商品經濟」的論斷,突破長期以來把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重新解釋了計劃經濟的內涵。 第三階段:從根本上破除了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看作屬於社會基本制度范疇的思想束縛,確認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
❾ 請說出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
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一個長期發展的過程,是一項艱巨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
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計劃與市場兩種手段相結合的范圍、程度和形式,在不同時期、不同領域和不同地區可以有所不同。不大膽探索,敢於試驗,及時總結經驗,促進體制轉換的健康進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涉及我國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許多領域,需要有一系列相應的體制改革和政策調整, 必須抓緊制定總體規劃,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
我們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目標和任務,就是要使國民經濟保持旺盛的生機、活力和後勁,保持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的合理和協調,保持積極的發展速度和良好的經濟效益的統一,保持生產效率和分配公平的正確結合,同時要保證農業基礎地位不斷得到鞏固,保證國有大中型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能力和在經濟發展中的主導作用不斷得到加強,保證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和其他經濟萬分積極發揮其補充作用,保證在生產發展的基礎上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要善於吸收市場經濟的通行規則。市場經濟既有其自向規律和基本要求,又是一個受制於各國經濟、政治和歷史條件、在實踐中不斷發展的過程。我們立足於基本國情,積極研究、努力遵循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借鑒發達市場經濟國家和其他國家經濟體制轉軌的有益經驗,盡量少走彎路。始終從中國實際出發,堅持與時俱進,不斷探索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相結合的可行途徑,建立起符合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增強社會主義制度的活力和生機。
著力解決深層體制矛盾,注重製度建設和創新。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新階段,一方面必將深刻沖擊舊體制的核心部分,另一方面更需要以新制度取而代之。因此,需要掌握好「破舊」和「立新」、「廢除」和「建設」的辨證關系,以更大的決心和力度,由易到難,不斷消除深層次的舊體制障礙,同時全面加強各項新制度的建設。及時總結改革的成功經驗,上升為法律法規,建立健全具有穩定性、權威性的新制度和新機制。
用深化改革和市場經濟的辦法防範、化解風險,增強經濟機體的抗沖擊能力。發展市場經濟和開放型經濟,經濟運行環境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增加,經濟機體內部的潛在風險也會加大。近十年來,中國經濟之所以能夠比較成功地渡經濟過熱和亞洲金融危機的難關,逐漸緩解近期經濟偏冷的壓力,很重要的經驗是通過推進計劃、財稅、金融體制改革和國有企業改革,化解金融風險,更多地運用市場經濟的辦法加強和改進宏觀經濟調節,引導經濟結構調整,從而避免了經濟大起大落,使之步入相對平穩的持續增長軌道。
❿ 我國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探索認識經歷了那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場調節的大一統的計劃經濟概念,形成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經濟為輔」的思想。
第二階段,確認社會主義經濟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突破了長期以來把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重新解釋了計劃經濟的內涵。
第三階段,從根本上破除了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看作屬於社會基本制度范疇的思想束縛,確認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