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工匠精神」究竟有何意義
「工匠精神」究竟有何意義?
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製、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工匠精神”,一個充滿傳統色彩的詞彙,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引發代表委員們熱議。他們認為,弘揚“工匠精神”將帶動中國從“製造大國”走向“製造強國”,促進企業精益求精、提高質量,使認真、敬業、執著、創新成為更多人的職業追求。那麼“工匠精神”究竟有何意義?請閱讀下文一探究竟吧!
國家層面:從“製造大國”變為“製造強國”
工匠,曾是中國人數千年日常生活中須臾不可離的職業,木匠、鐵匠、石匠等手工匠人以精湛技藝在傳統生活中打下底色。
代表委員們表示,工匠雖已淡出現代人的生活,但他們代表的精益求精、推陳出新的精神卻永不過時。報告強調“工匠精神”,關照當下,切中要害,反映了我國製造業大而不強、產品檔次整體不高、自主創新能力弱的現狀。
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委員認為,弘揚“工匠精神”,將在全社會倡導一種“做專、做精、做細、做實”的作風。樹立“工匠精神”,將帶動我們的製造業從中低端走向中高端,推動我國從“製造大國”變為“製造強國”。
南存輝說,如果每個企業的每個專業人士都專注於自己的崗位發揮聰明才智,我相信,中國的製造、智慧、質量應該會成為中國的名片,受到大家尊重。
“沒有‘工匠精神’,就不可能打造金字招牌的中國製造。”美克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馮東明委員說,堅守“工匠精神”才能鑄就國家的製造品牌。環顧世界,日本有3000多家有百年以上歷史的企業,德國有800多家。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吳元全認為,“工匠精神”要求在產品的個性化、質量和檔次上下功夫,要人無我有,而非千篇一律;要追求質量,而非粗製濫造。
代表委員們認為,在互聯網時代,“工匠精神”不僅體現了對產品精心打造、精工製作的追求,還要求不斷吸納最前沿技術,創造出新成果。
企業層面:深耕細作,提升質量
“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工匠精神’很觸動我,這實際是在為中國企業指明方向,引領企業重視質量、打造品牌。”伊利集團董事長潘剛委員說,國際上一些“百年老店”都非常注重品牌建設,而品牌建設的支撐是品質。雖然中國企業也越來越重視創新和提升質量,但和國外相比還是有差距。
他舉例說,伊利十多年前開始收集中國母乳數據樣本,通過建立母乳資料庫來研究奶粉的配方。“去年我們和美國一家大學合作,才發現他們對母乳的研究比我們更細、更精、更全面,這就是差距。‘工匠精神’提醒我們企業不能一哄而上,不能哪個行業熱就到哪個行業,一定要堅持專注。”
南存輝表示,“工匠精神”不能停留在口號上,要付諸於行動。企業家應該在制度上做好設計,通過物質獎勵和精神鼓勵等手段,培養一批專業、專心、專注的專家和技術工人,紮根基層,紮根專業領域,深耕細作,精益求精。
來自重慶力帆集團的鄒先榮委員說,將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生產每一個環節,就能製造出質量一流的產品。“工匠精神”將帶動中國品牌更好地走向世界,企業應在產品製造、形象設計、營銷手段等方面狠下功夫。
人的層面:認真敬業,一絲不苟
“‘工匠精神’對人的素質提出高要求,專注、執著、堅守、耐心、淡然、精細等品質,正是東方色彩的‘工匠精神’。”馮東明委員說。
“‘工匠精神’落在個人層面,就是認真、敬業的精神。”吳元全代表以他所在的.玉雕行業舉例說,匠人們的作品都是手工製作,每一件產品打造前都需要花費極大的心思和精力去設計,打造過程中講求一絲不苟、精雕細琢,對藝術抱有不斷追求完美和極致的理念,將每一件產品當成藝術精品一樣去對待。
代表委員們指出,倡導“工匠精神”,體現了一種價值觀,可以推動改觀一些人身上存在的“差不多精神”,呼喚他們不只是把工作當作養家糊口的手段,而是樹立起對職業的敬畏、對工作的執著、對產品的負責,精益求精,追求完美。
;Ⅱ 形勢下提倡工匠精神對我國有何歷史意義
工匠精神新時期的意義是:當前的社會心態日益浮躁化,工匠精神是倡導耐心,專注,敬業精神的回歸,是對老一輩匠藝人的致敬。當下許多企業一味追求減少成本,提高效率,實現規模化生產,而不關注產品的品質和內在靈魂。大工廠生產使得我們生產出越來越多同質化的,出自濫造的東西,盲目求快的企業卻往往在市場競爭中遭到淘汰。這種普遍現象使得我們的製造業創新性不足,檔次低,大而不強,很難實現轉型與升級。
工匠精神(Craftsman』s spirit)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追求完美和極致,對精品有著執著的堅持和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工匠們喜歡不斷雕琢自己的產品,不斷改善自己的工藝,享受著產品在雙手中升華的過程。工匠精神的目標是打造本行業最優質的產品,其他同行無法匹敵的卓越產品。
工匠精神指的是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和理念.在中國經濟從粗放型增長向集約型增長轉變的關鍵時期,弘揚工匠精神意義深遠,而且對於企業發展以及我們每個人的工作等各方面,也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Ⅲ 工匠精神的現實意義是什麼
工匠精神的現實意義是將工匠精神注入到現代化的生產當中。更加用心去做好本職工作,更加用心去維護自身事業的原則和尊嚴;靠創新,靠核心技術去推動,去引領發展。
對企業來說,各行各業都離不開工匠精神,這樣對於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於營造整個社會向上向善的氛圍,都有不可低估的現實意義。工匠精神代表著一個時代的氣質,是堅定、踏實、敬業、精益求精的釋放。
Ⅳ 結合實際,談「大國工匠"具有哪些現實意義
1、提倡「大國工匠」是促進我國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需要。
「十三五」時期,我們仍然面臨著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和產業結構升級的重大任務,而要完成這一任務,實現由製造大國到製造強國的轉變,實現由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跨越,離不開廣大職工的創新和創造,離不開對「大國工匠」的繼承和發揚。
2、提倡「大國工匠」,是實施「一帶一路」戰略,推動中國製造走出去的需要。
當前,在中國製造走出去的過程中,一些產品的質量也常常受到詬病,迫切需要提高產品質量。因此,要在競爭中取勝,關鍵在於提高中國製造的產品質量。只有充分發揚工匠精神,培養大批高素質的大國工匠,才能打造高質量的產品,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推動中國製造走出去。
3、提倡「大國工匠」,是滿足個性化定製、柔性化生產的需要。
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製、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在這里,工匠精神是和個性化定製、柔性化生產並提的,這說明,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重提「大國工匠」精神具有某種歷史必然性。
(4)評價工匠人到底對國家經濟發展有哪些意義擴展閱讀:
「大國工匠」的培養:
1、培養大國工匠,提倡工匠精神,首先要大力弘揚勞動光榮的理念,糾正輕視勞動特別是輕視普通勞動者的不良風氣,重視職業教育,創新教育體制,為培育大國工匠,重塑工匠精神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2、重視對大國工匠的教育和研究。對大國工匠的教育和研究要在科研與教學相結合上下功夫。要就大國工匠涉及的政策背景、歷史脈絡、文化體系、技術標准、結構優化、平台建設、成果應用、服務社會等多環節、多方面進行全面、深入和系統的研究。
從而為大國工匠和工匠精神的培養教育做出更大的貢獻。
Ⅳ 工匠精神新時期有什麼意義
工匠精神的時代意義
一、提倡工匠精神是促進我國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需要。「十三五」時期,我們仍然面臨著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和產業結構升級的重大任務,而要完成這一任務,實現由製造大國到製造強國的轉變,實現由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跨越,離不開廣大職工的創新和創造,離不開對工匠精神的繼承和發揚。
二、提倡工匠精神,是實施「一帶一路」戰略,推動中國製造走出去的需要。當前,在中國製造走出去的過程中,一些產品的質量也常常受到詬病,迫切需要提高產品質量。因此,要在競爭中取勝,關鍵在於提高中國製造的產品質量。
只有充分發揚工匠精神,培養大批高素質的大國工匠,才能打造高質量的產品,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推動中國製造走出去。
三、提倡工匠精神,是滿足個性化定製、柔性化生產的需要。李克強總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製、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
在這里,工匠精神是和個性化定製、柔性化生產並提的,這說明,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重提工匠精神具有某種歷史必然性。
(5)評價工匠人到底對國家經濟發展有哪些意義擴展閱讀
大國工匠的培養與工匠精神的培育
培養大國工匠與培育工匠精神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參與和努力。在此僅從工會和工會教育的角度談一點體會。
一、首先,工會要在工匠精神和大國工匠培育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從工會的角度來看,建設職能、教育職能是工會具有的兩個重要職能,提高職工素質,教育和鼓舞職工在國家建設中建功立業,是工會的重要任務。
在新中國工業發展歷史上,我們大力提倡「干一行愛一行、干一行鑽一行」,給予高級技工很高的榮譽和待遇,培養出了大量優秀的高級工匠。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工會應當繼承和發揚優良傳統,抓住機遇,在培養大國工匠和培育工匠精神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二、其次,需要在全社會重塑勞動光榮的理念。工匠精神的缺失,從根本上看是勞動光榮理念的缺失。因此,培養大國工匠,提倡工匠精神,首先要大力弘揚勞動光榮的理念,糾正輕視勞動特別是輕視普通勞動者的不良風氣,重視職業教育,創新教育體制,為培育大國工匠,重塑工匠精神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三、再者,重視對大國工匠的教育和研究。對大國工匠的教育和研究要在科研與教學相結合上下功夫。
要就大國工匠涉及的政策背景、歷史脈絡、文化體系、技術標准、結構優化、平台建設、成果應用、服務社會等多環節、多方面進行全面、深入和系統的研究,從而為大國工匠和工匠精神的培養教育做出更大的貢獻。
新時代的「工匠精神」的基本內涵
一、主要包括愛崗敬業的職業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協作共進的團隊精神、追求卓越的創新精神這四個方面的內容。
其中,愛崗敬業的職業精神是根本,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是核心,協作共進的團隊精神是要義,追求卓越的創新精神是靈魂。
二、愛崗敬業的職業精神。愛崗敬業,是愛崗和敬業的合稱,二者互為表裡,相輔相成。愛崗是敬業的基礎,而敬業是愛崗的升華。具體來說,所謂「愛崗」,就是要干一行,愛一行,熱愛本職工作,不能見異思遷,站在這山望那山高。
所謂「敬業」,就是要鑽一行,精一行,對待自己的工作,要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一絲不苟,認真負責。筆者調研中發現,凡是獲得「工匠」和「勞模」榮譽稱號的工人,都是愛崗敬業的典範,很多人都在本職崗位上工作了二三十年之久,干出了一番事業。
所以,「工匠精神」最根本的內涵,就是「愛崗敬業的職業精神」。
三、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顧名思義,精益求精,是指一件產品或一種工作,本來做得很好了,很不錯了,但還不滿足,還要做得更好,達到極致。「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一個人之所以能夠成為「工匠」,就在於他對自己產品品質的追求,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永遠在路上。
他不惜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反復改進產品,努力把產品的品質從99%,提升到99.9%、再提升到99.99%。對於「工匠」來說,產品的品質只有更好,沒有最好。筆者在調研中,最深感受之一就是,追求極致、精益求精,是獲得各類「工匠」榮譽稱號的工人的共同特點。
這也是他們能身懷絕技、在國際、全國或省的各種技能大賽中奪金戴銀的重要原因。
四、協作共進的團隊精神。如果說「愛崗敬業的職業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是傳統的「工匠精神」中具有的內涵,那麼,「協作共進的團隊精神」則主要體現於新時代的「工匠精神」之中。
因為和傳統工匠不同,新時代工匠尤其是產業工人的生產方式已不再是手工作坊,而是大機器生產,他所承擔的工作,只是眾多工序中的一小部分。
比如「復興號」列車,一列車廂就有三萬七千多道工序,這三萬七千多道工序,一個人是不可能完成的,必須由車間或班組亦即團隊協作來完成。團隊需要的是「協作共進」,而不是各自為戰。因此,「協作共進的團隊精神」是現代「工匠精神」的要義。
所謂「協作」,就是團隊成員的分工合作;所謂「共進」,就是團隊成員的共同努力、共同進步。
五、追求卓越的創新精神。和「協作共進的團隊精神」一樣,「追求卓越的創新精神」也是新時代「工匠精神」的內涵之一,甚至是新時代「工匠精神」的靈魂。傳統的「工匠精神」強調的是繼承,祖傳父、父傳子、子傳孫,是傳統工匠傳承的一種主要方式,而新時代的「工匠精神」強調的則是在繼承基礎上的創新。
因為只有在繼承基礎上的創新,才能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推動產品的升級換代,以滿足社會發展和人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有無「追求卓越的創新精神」,是判斷一個工人能否稱之為新時代「工匠」的一個重要標准。
Ⅵ 工匠精神對推動社會發展的意義
工匠精神對推動社會發展的意義如下:
工匠精神在企業管理中有著重要的學習價值。
在當今社會,追求「短、平、快」(投資少、周期短、見效快)帶來的是立竿見影的效益,忽視了產品的靈魂品質。因此,企業更需要工匠精神,才能在長期的競爭中取得成功。
當其他公司熱衷於「圈錢,做一個產品,一個產品,然後錢」的循環,堅持企業的「靈魂」,依賴於信仰,信仰,看產品持續改善,不斷提高,最後,通過訓練後的高標准要求,成為許多用戶的驕傲,無論成功與否,這個過程中,他們的精神是完全享受,是脫俗的,積極的。
企業不應該盲目地學習和引進日本管理。學習日本管理最好的方法是精神,而不是實踐。這種精神就是工匠精神。
所謂工匠精神,首先是熱愛自己所做的,而不是熱愛自己所帶來的金錢;二是不斷提高。精益管理是「精」與「易」的結合。用日語來說,從60%提高到99%從99%提高到99.99%是一樣的。他們不與他人競爭,而是與自己競爭。
(6)評價工匠人到底對國家經濟發展有哪些意義擴展閱讀:
李克強對工匠精神的評論:
李克強2016年3月5日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說,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製、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
「工匠精神」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讓人耳目一新,有媒體將其列入「十大新詞」予以解讀。古語雲:「玉不琢,不成器」。工匠精神不僅體現了對產品精心打造、精工製作的理念和追求,更是要不斷吸收最前沿的技術,創造出新成果。
工匠精神落在個人層面上,是一種認真的精神、敬業的精神。其核心是:不僅要把工作當作賺錢養家的工具,還要樹立對職業的崇敬、敬業、對產品負責的態度,極度注重細節,追求完美和完美,給客戶完美的體驗。
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將融入每一個環節,打造出一流的產品,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與工匠精神相反,它是「近乎」的精神——滿足於90%,近乎足夠,但不追求100%。
我國製造業規模大而不強,產品整體水平不高,自主創新能力弱等現象,或多或少帶有工匠精神的稀缺性,「近乎精神」的表現。
Ⅶ 如何理解 "工匠"精神它對於振興實體經濟有何意義
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我國古代的魯班、黃道婆都是優秀工匠的代表;近代同仁堂倡導的「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也充分體現了工匠精神。但是,在「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轉變的大背景下,現代工匠具有新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工匠精神也被賦予了更多新的內涵。
從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來看,現代工匠至少需具備以下職業精神:
一是精益求精的創新精神。眾所周知,我國鋼鐵產量世界第一,高鐵速度世界第一,擁有的大學生數量世界第一,卻生產不出一個小小的圓珠筆筆珠;德國人口只有我國的1/17,卻有2300多個世界名牌。這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遇到的尷尬處境。西門子公司總裁說:「精益求精製造產品,是我們德國企業與生俱來的天職和義務!」精益求精的通俗解釋就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依靠這種精神,我國才能生產出更多與製造業強國質量同樣過硬的產品,創造出世界聞名的中國品牌。在新經濟中,製造業與服務業正在實現融合,科學家和工程師同樣需要工匠精神,工匠也同樣需要創新精神。許多人嘆惜中國產品是一流產品、二流包裝、三流利潤,其實這種認識是片面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不會長期存在價廉物美的產品,超額利潤永遠是對產品創新的獎賞。激勵萬眾創新需要有嚴格的績效考核機制,重賞創新成功者,寬容創新失敗者,堅決杜絕「干好乾壞一個樣、遇到問題繞著走」的現象。
二是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社會發展需要科技進步,科技進步需要對規律的不斷探尋。實事求是實現創新的科學方法,是經濟轉型的基本路徑,是推動進步的內生動力。中國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建成名副其實的製造業強國,就必須依靠實事求是這個法寶。任何以偏概全、望文生義、唯書唯上、似是而非的做法都與新經濟格格不入。事實上,我國在長期的封建歷史時期,形成了一種阻礙科學發展的文化模式,認為各種生產技術都是「雕蟲小技」,而善於變通、巧取豪奪才是「本事」。 「不撞南牆不回頭」,過去一直是對不通世故者的譏諷,但在新一次全球工業革命來臨之際,我們需要大聲呼喚那種「釘釘子」「一根筋」的執著精神,決不能讓這些人有半點吃虧。寬容,只適用於創新者;對於因循守舊、隨波逐流者,絲毫不能寬容。
三是忘我工作的敬業精神。製造優質產品需要心無旁騖、一絲不苟的工作,需要戒驕戒躁、久久為功,容不得半點懈怠和折騰。在我國工業化初期,為克服技術落後、條件簡陋的困難需要艱苦奮斗的「大慶精神」;在國外技術封鎖的條件下,為增強國家實力需要「兩彈一星精神」;在全球一體化的「互聯網+」時代,為實現「中國製造2025」的夢想更需要爭創世界一流的拼搏精神。「天上不會掉餡餅」,幻想依靠投機取巧獲得成功是十分危險的。制假售假、投機取巧、「搭便車」等做法,最終將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為了能使創業者潛心工作,要在制度上保障所有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通過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實現分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