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洋經濟的把握機遇
海洋經濟是指開發、利用和保護海洋的各類產業活動,以及與之相關聯活動的總和。它主要包括為開發海洋資源和依賴海洋空間而進行的生產活動,以及直接或間接為開發海洋資源及空間的相關服務性產業活動,如海洋漁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船舶工業、海鹽業、海洋油氣業、濱海旅遊業等,它們都屬於現代海洋經濟的范疇。
海洋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資源寶庫和最後空間,發達國家的目光將從外太空轉向海洋,人類社會正在以全新的姿態向海洋進軍,海洋將成為國際競爭的主要領域,包括高新技術引導下的經濟競爭。世界四大海洋支柱產業——海洋石油工業、濱海旅遊業、現代海洋漁業和海洋交通運輸業已經形成,世界范圍內的海洋產業發展經歷了從資源消耗型到技術、資金密集型的產業結構升級,海洋經濟正在並將繼續成為全球經濟新的增長點。
我國是一個陸海兼具的國家,海岸線總長1.8萬公里,位居世界第四。按照國際法和《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有關規定,我國主張的管轄海域面積達300萬平方公里。同時,我國還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油氣資源沉積盆地約70萬平方公里,海洋漁場280萬平方公里,海水可養殖面積260萬公頃,淺海灘塗可養殖面積242萬公頃,等等。這些數據充分說明,我國在發展海洋經濟方面有著巨大的資源優勢和發展潛力。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海洋經濟呈現出迅速發展的態勢,產業范疇不斷向多領域拓展,經濟總量逐年增加,增長速度快於全國國民經濟增長,海洋產業發展速度快於行業整體產業的發展。海洋經濟已經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2001年到2009年我國海洋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為16.35%,遠高出同期國民生產總值的平均增長率。
我國海洋經濟區域布局基本形成,區域海洋經濟發展規模不斷擴大。環渤海、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區三大海洋中心經濟區發展迅速,2009年三大海洋經濟區海洋生產總值之和約佔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88%。同時,沿海各綜合經濟區發揮各自區域比較優勢,由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深圳經濟特區、海峽西岸經濟區、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和遼寧沿海經濟帶構成的沿海經濟區域布局已經基本形成,海洋產業已經成為我國沿海地區經濟新的增長點。
總體看來,我國海洋經濟發展較快,總量持續上升,但仍存在著區域發展不平衡,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海洋經濟發展的區域性差異十分明顯,海洋經濟最發達的廣東、山東和上海,2008年總計佔到全國海洋產值的53%以上;海洋開發仍以利用自然資源為主,海洋產業發展的結構不合理,2009年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漁業等傳統海洋產業佔全部海洋產業增加值的77%,而海洋生物醫葯、海洋電力等海洋新興產業產值只佔5%左右;不同區域海洋產業結構不均衡,區域海洋經濟的空間分布呈現較顯著的兩極分化態勢。
未來,世界性、大規模開發利用海洋將成為國際競爭的主要內容,如何走好海洋經濟這步棋,充分發揮所擁有的海洋資源優勢,把握好全球海洋經濟發展的戰略機遇,是未來我國經濟發展能否獲得新動力的關鍵問題之一。
2. 怎樣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必須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才能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緊緊牽住創新驅動發展這個「牛鼻子」,將創新作為引領海洋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構建有利於創新驅動發展的科技興海長效機制,著力建設現代海洋產業體系。
三是著力培育科技創新人才,為海洋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驅動的實質是人才驅動。要不斷創新體制機制,推動線上與線下創新活動、涉海企業與科研院所創新活動深度融合,為人才創新提供有利條件,充分釋放各類人才的創新活力。來源:人民網
3. 孫志輝的談海洋經濟
孫志輝認為,海洋是維護經濟發展的「藍色大動脈」,上升到國家層面,是一個國家海洋發展的「藍色戰略」,發展「海洋經濟」的呼聲迫使我們再一次直面這熟悉而陌生的「藍色疆土」。
孫志輝表示,黨中央、國務院對海洋經濟工作的高度重視,有力地扶持了新型海洋產業的形成,促進了海洋經濟的發展。那麼,發展海洋經濟究竟有什麼重要意義呢?他概括了三個方面:
發展海洋經濟,是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人口劇增、資源匱乏、環境惡化矛盾的重要途徑。
孫志輝認為,當今世界,海洋經濟作為世界經濟的新領域已是不爭的事實。
發展海洋經濟,是增強我國綜合國力與國際競爭力的重要體現。
據了解,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生效和《21 世紀議程》的實施,沿海各國管轄的海域范圍大大擴展,海洋在全球的戰略地位日趨突出。在聯合國的倡導下,世界沿海國家都紛紛加大了對海洋的投入,採取各種有力措施,維護本國的海洋權益。
孫志輝認為,我國與世界經濟的聯系和影響日益加深,海洋的戰略地位和重要作用更加突出;國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對開發利用海洋,積極發展海洋經濟,提出了更高要求;綜合國力的提高使國家對海洋事業支持能力進一步加大;國民經濟的戰略性結構調整將加速海洋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在海洋領域實現突破將帶動海洋高新技術產業的形成和發展;加快海洋事業發展的條件日趨成熟。
孫志輝表示,我們要以現代海洋觀來重新認識海洋對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的重大意義。海洋是國土、是資源、是通道、是戰略要地,海洋是新的經濟領域、新的生產和生活空間,開發海洋必然推動社會進步,海洋經濟發展必然帶動社會經濟發生革命性變化,並對增強國家綜合國力與國際競爭力具有重大意義。
發展海洋經濟,是實現東部率先發展與區域協調發展目標的重要助力。
「十一五」期間,國家確立了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部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的區域協調發展布局。孫志輝認為,東部地區率先發展,最重要的是要依靠海洋區位優勢。
孫志輝表示,隨著國家對海洋經濟重視程度的日益提升,海洋經濟對於東部沿海地區長期保持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龍頭地位、實現東部率先發展戰略,必將起到不可替代的促進作用。
4. 我國海洋經濟未來發展前景如何
目前,海洋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不斷提升。隨著「實施海洋開發」戰略的逐步實施,國家在政策和規劃層面對發展海洋經濟的重視程度,以及對海洋產業發展的扶持力度日益提高,為我國海洋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發展機遇。未來5~15年,是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綜合分析未來海洋經濟發展的前景與趨勢,可歸納為以下4點。
第一,海洋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逐步提高。隨著我國"科技興海"戰略的實施與海洋科技進步的加快,海洋開發技術逐漸成熟,海洋開發能力顯著增強,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化水平顯著提高,海洋經濟增長對海洋科技進步的依賴性將持續增強。
第二,海洋經濟增長將持續保持巨大潛力。我國海洋經濟多年來保持高於國民經濟的速度快速增長,隨著我國海洋經濟發展外部環境的持續趨好、海洋科技進步對海洋經濟發展貢獻的逐漸加大,我國海洋經濟增長完全有可能保持12%以上的年均增長速度,成為國民經濟重要的增長點。
第三,海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將取得重要進展。隨著未來15年各項改革的深化和技術進步,以及國家對發展循環經濟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我國海洋經濟增長方式將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在緩解海洋資源環境的約束與保護健康的海洋生態環境建設方面將取得重要突破,我國海洋經濟增長的科技含量、質量和效益有較大提高,海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進一步增強。
第四,海洋產業結構與區域布局將進一步優化。未來15年,隨著國家對海洋經濟宏觀調控措施的逐步實施,海洋產業政策的相繼出台,海洋經濟發展將實現較大的飛躍,以高新技術為支撐的新興海洋產業在海洋經濟總量中比例不斷提高,海洋產業的區域布局結構不斷優化,海洋經濟將逐漸朝著「又好又快」的方向發展。
5. 浙江如何發展海洋經濟 我們怎麼做
浙江海洋經濟作為國家發展戰略,我們要看到這是一個新的發展機遇,主要從4個方面去認識,一是海洋礦產資源的利用和開發,二是與海洋資源利用相關的船舶和港口的建設與開發。三是海洋漁業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四是海洋旅遊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6. 如何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我國將加速陸海統籌,實現陸地觀向海洋觀轉變,加強智慧海洋工程建設,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相關人士表示,海洋是國際戰略競爭的制高點,全球治理體系調整,特別是海洋領域治理格局的重大變革,為我國海洋經濟建設開辟新的發展空間。
國務院印發的《全國國土規劃綱要(2016~2030年)》明確,到2030年,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更加完善,由空間規劃、用途管制、差異化績效考核構成的空間治理體系更加健全,基本實現國土空間治理能力現代化。綱要提出,構建良性互動的陸海統籌開發格局,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加快建設海洋強國,並指出著力培育一批新的海洋經濟增長極,推動形成我國北部、東部、南部三個海洋經濟圈。來源:央廣
7. 如何助推我國海洋經濟與科技發展
對於如何發展中國海洋事業,孫志輝從六個方面進行了闡述。他說,一是制定海洋發展戰略,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當務之急就是應該從國家21世紀發展的戰略高度,充分認識海洋的重要性,建立新的海洋發展觀,確立明確的海洋發展戰略,建設海洋強國。應組織力量研究制定指導海洋事業綜合協調發展的國家政策,盡快制定並實施中國新世紀海洋發展戰略,將中國建設成為海洋強國。二是確立中國海權概念,制定海洋安全戰略。海權涉及國家安全,海洋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站在國家安全的高度,堅持海上綜合安全的思想,採取多種手段,全面實現海洋政治安全、經濟安全、軍事安全和生態安全。國家的海洋安全是一項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法律和科技等多領域的系統工程,需要精心謀劃。從戰略全局運籌,制定有中國特色的海洋安全戰略。三是貫徹《規劃綱要》,以科學發展觀促進海洋經濟的發展。要有效地對海洋產業進行結構調整,優化布局,擴大規模,積極培育支柱產業和高新技術含量高的海洋新興產業。要建設各具特色的海洋經濟區,實行各種形式的新經濟模式。要內外聯動,適時調整海洋經濟發展規劃,引導扶持海洋經濟健康、持續、快速發展。四是順應國際發展潮流,強化海洋行政綜合管理。從世界發展趨勢看,海洋管理正在向綜合、統一和協調的方向發展。中國當前的海洋行政工作是分散管理,缺乏高層次的協調機制,存在一系列問題。因此,有必要借鑒有關國家的經驗,盡快改革現有的海洋行政管理體制,強化國家對海洋的統一管理,建立健全高層協調機制,統一協調與管理海洋事務。五是努力提高海洋科技創新能力,大力發展海洋科技。科技創新是推動海洋事業發展的根本動力。近期需要重點發展的海洋科學技術包括:海洋農牧化科學技術、海水綜合利用科學技術、海底油氣勘探開發科學技術、深海科學技術、海洋觀測(監測)技術等。海洋科學技術綜合性強,涉及的學科和技術門類多,特別需要注重組織跨部門跨學科的課題研究,注重完善政府、企業(業務)和科研單位聯合投資體制,注重擴大國際合作與交流。六是加強海洋基礎建設,強化社會公益服務。(
8. 怎樣認識和理解海洋經濟發展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
(一)發展現狀
1.海洋自然條件優越、資源豐富。我國海域遼闊,跨越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大陸海岸線長達18000多公里。海洋資源種類繁多,海洋生物、石油天然氣、固體礦產、可再生能源、濱海旅遊等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巨大。其中:海洋生物2萬多種,海洋魚類3000多種;海洋石油資源量約240億噸,天然氣資源量14萬億立方米;濱海砂礦資源儲量31億噸;海洋可再生能源理論蘊藏量6.3億千瓦;濱海旅遊景點1500多處;深水岸線400多公里,深水港址60多處;灘塗面積380萬公頃,水深0~15米的淺海面積12.4萬平方公里。此外,在國際海底區域我國還擁有7.5萬平方公里多金屬結核礦區。
2.海洋經濟發展的社會條件日趨完善。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把海洋資源開發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把發展海洋經濟作為振興經濟的重大措施,對海洋資源與環境保護、海洋管理和海洋事業的投入逐步加大。為規范海洋開發活動,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國家先後公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上交通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全民海洋意識日益增強。沿海一些地區邁出了建設海洋強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步伐。海洋經濟的快速發展已經具備了良好的社會條件。
3.海洋經濟發展已初具規模。近20年來,沿海地區經濟快速發展,對海洋產業的投入力度逐年增加,為海洋經濟的持續、穩定、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九五"期間,沿海地區主要海洋產業總產值累計達到1.7萬億元,比"八五"時期翻了一番半,年均增長16.2%,高於同期國民經濟增長速度。據統計,2000年主要海洋產業增加值達到2297億元,佔全國國內生產總值的2.6%,占沿海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內生產總值的4.2%。海水養殖、海洋油氣、濱海旅遊、海洋醫葯、海水利用等新興海洋產業發展迅速,有力地帶動了海洋經濟的發展。我國海洋漁業和鹽業產量連續多年保持世界第一,造船業世界第三,商船擁有量世界第五,港口數量及貨物吞吐能力、濱海旅遊業收入居世界前列。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海洋經濟發展缺乏宏觀指導、協調和規劃,海洋資源開發管理體制不夠完善;海洋產業結構性矛盾突出,傳統海洋產業仍處於粗放型發展階段,海洋科技總體水平較低,一些新興海洋產業尚未形成規模;部分海域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還沒有得到有效遏制,近海漁業資源破壞嚴重,一些海洋珍稀物種瀕臨滅絕;部分海域和海島開發秩序混亂、用海矛盾突出;海洋調查勘探程度低,可開發的重要資源底數不清;海洋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和技術裝備相對落後。
9. 如何深入開展我國海洋強國建設
(1)企業作為市場主體,應抓住我國大力發展海洋經濟的機遇,制定正確的經營戰略;要依靠科技進步、科學管理,轉變企業發展方式,優化產品結構,大力發展海洋產品,形成自己的競爭優勢,搶占市場先機;要誠信經營,樹立良好的企業信譽和形象,創建海洋產品的自主品牌,爭取將海洋產業做大做強。
(2)發揮市場在海洋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同時加強國家對海洋產業的宏觀調控,運用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促進海洋經濟健康發展。
(3)要充分發揮財政在促進資源優化配置中的作用,加強海洋產業的基礎設施建設;要充分利用稅收這一調節經濟的杠桿,為海洋經濟的發展提供財稅政策的支持。
(4)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統籌海陸經濟、區域經濟發展,保護海洋環境,節約海洋資源,提高海洋產業自主創新能力,促進海洋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5)積極參與國際海洋經濟的競爭與合作,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充分利用外資、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發展海洋經濟,同時要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