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代中國經濟包括哪三大行,其中佔主導地位的是哪個行業業
古代中國經濟包括三大主要方面:
一、農業。
二、手工業。
三、商業。
起主導作用的是農業。在古代中國,以農為本,重農抑商是長期的基本國策。
Ⅱ 在線等,急急急!古代絲綢之路上的經濟中心是哪裡 敦煌嗎
起點長安,中轉城市敦煌、撒馬爾罕、終點羅馬都是絲綢之路中心。敦煌是中國和中亞、歐洲、南亞交流的重要城市,佛教也經此傳入中國,但敦煌並非唯一通道。
再看看別人怎麼說的。
Ⅲ 中國古代經濟重心
中國以農業為主,北方土地廣闊肥沃民族多樣化,有的豐富資源,北方同樣也是文明發祥地,富河文化等等多種文明都在今黑蒙古、黑龍江一帶。由於天災、戰亂使大量北方人口南移。提供給你資料《中國北方經濟史》查閱。
Ⅳ 唐漢宋三個時期經濟重心分別位於哪裡請闡述你判斷的理由
中國古代重農抑商,因此政治中心就是經濟中心
唐朝
唐朝賦稅繁重,唐朝前半葉,戶稅逐年上升,高宗朝約收戶稅十五萬余貫,至玄宗朝已高達二百多萬貫。因此鼎盛時期長安絕對是經濟中心;亂世沒有經濟中心。納稅最多的是長江流域,但唐朝中期以後由於賦稅過重,長江流域並不富裕;黃河流域戰亂,說收不多。《(一)在黃河流域,隋未農民起義嚴重地打擊了地主階級,使得唐前期生產關系發生一些變化。(二)在長江流域,東晉以下,經濟繼續在上升,南朝未年,已經顯出超越黃河流域的趨勢,使得統一的唐朝,擁有雄厚的經濟力量。還有一個原因是唐前期的統治者,看到隋未農民起義的威力,一般還有所畏懼,政治上不敢過度放縱,社會得以保持長時期的安寧狀態,有利於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唐中期,黃河流域遭受戰禍,朝廷依靠長江流域的財賦來支付巨大的費用。唐後期的未葉,長江流域發生割據戰爭,朝廷也就衰微以至於滅亡。長江流域在統一的朝代里起著如此重大的作用,是唐朝才開始的新現象。這說明長江流域開發成為富饒地區,與黃河流域合並成一個基地,比兩漢富力增加一倍以上。大體上,唐前期的經濟繁榮,主要表現在農業生產的興盛上,自中期以下的繁榮,主要表現在工商業特別是商業的興盛上。由於統治階級的大量消費,商業興盛的另一面,正是農民遭受嚴重的剝削,農業不斷在衰落。 》(引用http://tieba..com/p/19300697)
西漢
西漢中心在長安,文景時期,重視「以德化民」,當時社會比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來。到景帝後期時,國家的糧倉豐滿起來了,府庫里的大量銅錢多年不用,以至於穿錢的繩子爛了,散錢多得無法計算了(參考文景之治)
東漢
東漢通過技術改革,生產力有所提高,各地都比較富裕。1工具上出現了短轅一牛挽犁,它操作靈活,便於在小塊農田上耕作,不但省力,而且效率要高得多。2水利上,出現了水田和池塘組合的模型,有從池塘通向水田的自流水渠,有的還在出口處安置閘門。漢靈帝時,宦官畢嵐總結勞動人民的實踐經驗,創作翻車和渴烏,使灌溉水平大大提高。3牛耕技術。總的來說沿江沿河地區好於內地。
宋朝
宋朝的經濟繁榮程度可謂前所未有,農業、印刷業、造紙業、絲織業、制瓷業均有重大發展,但隨著政治中心的南遷,經濟中心也南遷。宋朝年財政收入最高曾達到16000萬貫文,北宋中後期的一般年份也可達8000-9000萬貫文。因此北宋中心開封,南宋中心杭州。
Ⅳ 古代中國的商業經濟中心
地處天府之國的四川盆地,相比中原地區受到的戰亂少點,另外畢竟劉邦、蜀漢的劉備都定都於此,或許會有點幫助吧!
我隨便說說的,不對還請見諒~
Ⅵ 古代有哪幾次經濟中心南移,分別是哪幾次,原因是
1.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南方得到重點開發。
2.東晉和南朝時期,南方得到大規模開發,南朝末年開始趕上北方。
3.隋唐時期,南方經濟迅速發展,南北幾無差距。
4.五代十國時期,南方經濟進一步大發展。
5.南宋至元朝時期,南方經濟突出發展,完全超過了北方。
6.明清時期,南方經濟重心的地位得到鞏固和發展。
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
①北方戰亂較多,南方相對和平穩定;
②北方農民大批南移,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並補充了江南的勞動力;
③江南統治者為發展實力,比較重視發展經濟;
④南北方勞動人民共同辛勤勞動,開發了江南;
⑤南方生產條件和自然環境比較優越。
Ⅶ 中國隋朝以前的經濟中心
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祥地,是中國開發最早的地區,人口集中,經濟文化發達,成為最早的經濟中心。而南方經濟後來居上,經濟重心逐漸南移。
我經濟重心南移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1.東晉南朝:趨向平衡。西晉滅亡以後,南方地區經歷了東晉南朝的政權更替。東晉南朝時期江南經濟的開發使南北經濟差距縮小、趨向平衡,為以後我國經濟重心的逐漸南移打下了基礎。
2.隋唐五代:開始南移。隋唐時期,南北方經濟均獲得極大發展。江南地區的土地資源得到進一步開發,成為重要的糧食產地。但是安史之亂以後,北方出現了藩鎮割據的局面,北方經濟再次受到嚴重破壞,至唐朝後期,已經出現了「賦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現象。我國的經濟重心開始南移。五代十國時期,北方戰亂頻繁,而南方戰禍較少,相對安定。整個五代時期,我國的經濟重心繼續南移,南方日益成為全國經濟的發達地區,人口數量超過了北方。
3.兩宋時期:最終完成。兩宋時期,北方同樣戰亂頻繁。北宋滅亡以後,南宋政權偏安於東南一隅,使南方經濟進一步發展。當時太湖流域流傳著「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表明江南的農業生產已經超過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經濟重心的地位。至元朝,為解決「南糧北運」問題,大力興辦漕運,開辟了規模空前的海運,足以說明南方經濟的重要性。可見,南宋是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最終完成的階段。明清時期,南方經濟中心的地位得到鞏固和發展。
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具有三個明顯特徵:1.北方人民大批南遷,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經驗,體現了當時生產力的最高水平;2.南移趨勢往往在國家分裂或割據戰亂時最突出;3.政治中心的南移對經濟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響。
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
1.北方戰亂較多,南方相對和平穩定。
2.北方農民大批南遷,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為江南經濟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
3.江南統治者為發展實力,比較重視發展經濟。
4.南北方勞動人民共同辛勤勞動,開發了江南。
5.南方生產條件和自然環境比較優越。
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影響:
1.對我國交通貿易的影響。由於經濟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發展,海上交通和運輸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南宋完成經濟重心南移後,南方城市一直到現在都受益匪淺。
2.對人口分布的影響。人口的轉移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經濟重心由北向南遷移,而經濟中心的南移又反過來促使北方人民進一步南遷。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脹,我國南部、東南部人口在全國總人口中的比重不斷增長。
3.對人才教育的影響。經濟重心的南移,導致了人才教育的相應變化。
4.對民族關系的影響。經濟重心的南移,使我國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北方人民的南遷,使游牧民族和漢族有了更深更廣泛的交流和合作,促進了民族的多樣性和統一性的發展。
Ⅷ 中國古代四大經濟區是怎麼分布的各有什麼特點
1.四大經濟區的劃分:
全國的經濟區域的特點:從戰國到兩漢已呈現出多樣性
和經濟實力發展不平衡的特點。
司馬遷根據漢代經濟分布的特點,將全國劃分為四大經濟區:山東、山西、江南、龍門碣石以北
。
2、傳統的農業區——山東、山西地區:
在四大經濟區中,屬於黃河流域的山東、山西地區是傳統的農業區,長期居於全國經濟重心的地位。
原因:地處黃河流域,自然條件優越,開發較早,人煙稠密,因而經濟實力強。
3、開發起步相對晚的地區——江南地區
特點:與山東、山西相比,江南經濟實力差距較大。
原因:江南物產豐富,但氣候炎熱潮濕,地勢復雜,不利於開發。兩漢時,這里大部分地區人口稀少,生產技術落後。
4、傳統的畜牧業或半農半牧區——龍門碣石以北地區
地理概念:龍門碣石以北是山東、山西以北的廣大地區。又以長城為界,分為塞內、
塞外兩部分。
特點:這一地區是傳統的畜牧業或半農半牧區。西漢時
塞內一度被辟為農業區,但經濟實力十分有限。
原因:氣候寒冷、土地貧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