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臨清的經濟靠什麼來發展

臨清的經濟靠什麼來發展

發布時間:2022-08-20 22:10:42

Ⅰ 山東臨清市屬於窮縣嗎

不算。

臨清不僅僅經濟實力雄厚,歷史文化底蘊也相當不錯,臨清的歷史非常悠久,在秦朝的時候就出現了現在的臨清,一直延續到清朝的臨清州。

臨清的崛起是由於京杭大運河的開掘,京杭運河是連通南北的運輸線,而臨清正處於運河畔,這就是一個絕美的碼頭,商業和運輸也迅速崛起,隨著經濟的繁榮,臨清的人口也迅速上升,至今臨清也是聊城地區除了聊城城區之外人口最多的地區,人多了,美食也就多了,民族也就多了,文化也就多了。

地形地貌

臨清市境內為魯西北平原,屬黃河下游沖積平原。地勢平坦,起伏較少,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地面高38.29米(黃海),沿黃河故道流向,自西南向東北傾斜。

地面坡降為1/7000左右。海拔高程一般在29~38米之間。由於歷史上黃河多次改道、淤積、決口泛濫,境內形成了崗、坡、窪地相間的微地貌差異。地貌類型有河灘高地,沙質河槽地,決口扇形地,緩平坡地,河間淺平窪地和背河槽狀窪地。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臨清

Ⅱ 臨清煙店的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
50年代初全鎮糧食平均畝產120公斤,總產240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1000公斤, 總產達到1萬噸。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煙店鎮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廣大農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同時,提倡科學種田,圍繞提高農業效益發展「兩高一優」農業,不斷完善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雙層經營體制,發展社會化服務,調整農業內部結構,推廣良種繁育,科
學治蟲,配方施肥,精量播種等農業先進實用技術, 大搞農業綜合開發和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取得了連年豐收的好成績。1996年被授予「臨清市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先進鄉鎮」。2000年糧食畝產960公斤,總產已達1960萬公斤。
1990年以來,全力發展高效田,實行種植結構調整,種植模式由單一的「糧糧」型、「糧棉」型,調整為「糧菜」型、「棉菜」型、「菜菜」型、「果菜」型。煙店鎮建冬暖式大棚36個,中小拱棚48個,主要種植雙孢菇、小油菜、韭菜、黃瓜等10餘種蔬菜瓜果。每年向市場供應2萬噸蔬菜,畝產值1萬余元。
煙店鎮非常重視植樹造林,保護生態環境。2000年,新增植樹10萬株,發展完善農田林網1333公頃,佔地53公頃的新疆速生楊林業育苗基地1處。實行林糧間作500公頃,營造改善果園400公頃,綠化了環境,取得了效益。
2000年底,全鎮實現農業總產值2239萬元,其中種植業1900萬元,林業300萬元,畜牧業39萬元。
第二產業
50年代初, 僅有2個磚瓦窯,從業人員80人。1958年,在發展社隊工業期間, 先後建起農具廠、煉鐵廠、磚廠等小型企業,從業人員達500人。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煙店鎮採取租賃、承包、股份合作制、鼓勵私營等形式,實現了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創辦了一批鎮村企業。2000年全鎮工業總產值完成4億元。 汽動元件、再生玻璃、得強軸承、軟岩鑽桿等產品已銷往十幾個省、市、自治區,部分產品進入國際市場,實現利稅350萬元,從業人員達2萬人。2000年,鎮村企業有216家。
第三產業
1949年前,境內有馮圈、汪庄、煙店等幾個集市,加上漳衛河煙店碼頭,均處交通要道,商業、飲食業、服務業、錢庄等店號比較多,各類店鋪達40餘家。50年代初,區政府發動群眾入股辦起煙店供銷社,集體商業日益壯大。1953年,對私營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私營商業大多數納入合作化軌道。1978年後個體私營商業日趨繁榮。90年代末,個體私營經濟步入快車道,國營集體服務網點全部實行集體承包或私人承包。近年來,鎮政府出台優惠政策,優化發展環境。先後改造、擴建和新建劉煙店、汪庄、馮圈、煙店4個農貿市場和1個軸承專業市場,鎮駐地建商業街3條, 蔬菜與干鮮果品批發市場1處, 同時還建了1個佔地66.7公頃的工業園區, 至2000年底,全鎮個體工商戶3800餘戶,私營企業216家,個體運輸戶588家,其中客運戶200戶。被聊城市委、市政府命名為「個體私營經濟十強鄉鎮」。
特色產業
軸承加工購銷業成為煙店鎮的支柱產業,構成了該鎮的經濟特色。煙店軸承專業批發市場始建於1984年。1994年進行軸承市場改造、小城鎮建設以來,軸承業得到了長足發展。 1998年全鎮從事軸承業的勞力達到了1.8萬人,占總勞動力的50%, 加工機床達到450餘部,購銷隊伍達到8500餘人,形成了集體、個體一起上,組裝、加工、銷售一條龍的生產銷售體系,建立了當地市場銷售與全國大中小城市設點銷售相結合的銷售網路,形成了「千軍萬馬闖市場」的發展格局,給全鎮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2000年全鎮工業總產值完成4億元,其中軸承業產值3.8億元,銷售額達到4.5億元,實現稅收600萬元。軸承專業批發市場擁有66個大棚,3300個攤位。成為全國四大軸承市場之一。市場經營型號達5000餘種,上市業戶3萬人,年交易額5億元。市場軸承購銷范圍已涉及俄羅斯、韓國、緬甸等五大洲11個國家和地區。 文教科技
1900年, 煙店鎮有私塾17處,學生180餘人。1903年開始舉辦學堂,建小學2處。 1912年之後,限制私塾,發展新教育。1932年,興辦初級中學劉煙店民眾學校
,招生40餘人。至1949年,境內有小學12處,在校生200餘人。適齡兒童入學率8%。新中國成立後,教育事業空前發展,幼兒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全面展開。劉煙店村創辦農民業校20餘年,在掃除青壯年文盲的基礎上,多數學員達到初中文化水平。 90年代初, 全鎮有鎮中學1處,轄2個分校。東校佔地5.3公頃,教學樓1座,2538平方米,有14個教學班,49名教職工,在校生868人。教學器材2463件(套) ;西校佔地2.3公頃, 有教室43間,10個教學班,37名教職工,在校生550人,教學器材1596套(件)。全鎮有中心小學1處,聯辦小學5處,村級小學21處,民辦小學8處,其中完全小學16處。有142個教學班,303名教職工,5130名在校生。2000年全鎮學齡前兒童入班率、 學齡兒童入學率、小學和初中畢業率分別達到75%、98.5%、97%。2000年輸送高中生100名,中專生(含委培生)70名。學生入學率、鞏固率及學校設施均達到省級標准。
2000年, 全鎮村村有科技副主任,有各業農民技術員312名。有科技推廣服務機構7個, 鎮村科技推廣體系已基本構成。2000年推廣科技成果12項,科技增收貢獻比例提高到48%,良種覆蓋率達97%以上,被評為「聊城市科普文明先進鄉鎮」。
文化生活
勞動人民在社會實踐中,創造了光輝爛燦的文化。諸如舞蹈、曲藝、書法、繪畫等民間藝術代代相傳。新中國成立後,全鎮的文化、體育、廣播電視事業迅速發展, 群眾文化更加活躍和繁榮。1960年建文化站,1961年建廣播站,1971年建電影隊。 1982年,大村、機關、學校建圖書閱覽室、檔案室。2000年底,全鎮有民間體育表演隊4個, 民間樂器演奏隊4個,電影放映隊2個,各種文體活動場所21處,有調頻無線廣播台1座,有線電視衛星接收站3處,豐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
1949年前,廣大群眾過著半飢半飽的生活,年均糧食75公斤,經濟收入不足36元。新中國成立後,隨著經濟的恢復發展,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50年代,人均糧食300公斤, 經濟收入50元。70年代,農村吃粗吃飽以玉米、地瓜為主食,80年代吃細以小麥麵粉為主食,90年代吃好以麵食加雞、魚、肉、蛋。衣著方面,60~70年代穿青、 藍、白單調衣服,如今穿著顏色多彩,樣式新穎,快速向高檔發展。95%的農戶建設磚石結構的新居。馮圈村為臨清市最大的標准新村,達700餘戶。牛張寨村建起居民樓,有30戶農民住進二層高檔小康樓。全鎮人均住房面積60平方米,電話裝機總量7800餘部,行動電話4000餘部,被聊城市授予「魯西電話第一鎮」。有線電視普及率達90%。70年代普及自行車,80年代摩托車,90年代各種微型汽車已逐步成為代步工具。1990年全鎮已實現「四通」(戶戶通電、通自來水,村村通程式控制電話、通瀝清路) 。70%的農民加入社會養老保險。由於機械化、電氣化的實現,農民勞動強度大大降低,農村婦女成為農業生產的主要勞動力。男子作為剩餘勞力全部投入工業和第三產業。 1987年建敬老院1處,房屋34間,1988年開始接收「五保」老人,至2000年共接收「五保」老人65名。200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3180元。
醫療水平
1949年前, 境內醫療條件很差,只有3名中醫,幾個大村有中葯鋪。50年代初,成立衛生工作者協會、大聯營診所,醫生增加到10餘名。60年代初,設立衛生院,各村成立衛生室, 配赤腳醫生,實行合作醫療制度。2000年,鎮醫院佔地1.1公頃,新建門診樓、 病房樓各1座,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病房26間,床位43張,有醫務技術人員38名, 其中醫生16名,門診量年達到5萬人次,住院治療3000多人次。營業額達到168萬元。 醫院能做胃大部切除,小腸切除,腹部腫瘤、子宮切除、骨折鋼板內固定,植骨植皮等手術。此外有村級醫務室78處,鄉村醫生97名,床位40餘張,基本實現了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四種疫苗接種率達97%以上。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1938年,水波村汪顯祥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他是全鎮第一個入黨的人。 1942年7月,汪有為、汪顯祥等在水波村成立了全鎮第一個黨支部,汪有為任支部書記。至1948年11月,全鎮共有黨員68人。2000年,全鎮中共黨員總數達到1123人。1996年,煙店鎮黨委被山東省評為「山東省先進基層黨組織」。
基層政權建設 1942年7月在水波村成立農民抗日救國會。1958年7月,成立煙店鎮人民政府。 1971年1月25日,成立煙店公社並建立公社革委會。1984年8月8日,煙店公社改為煙店鄉。1994年撤鄉設鎮。2000年被省政府批准為煙店中心鎮至今。
共產黨領導下的群眾組織 在土地革命時期成立了煙店農民協會。60年代初,成立煙店貧下中農協會、煙店婦女聯合會和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煙店委員會。2000年,煙店鎮有中國共青團煙店鎮委員會,煙店鎮婦女聯合會,煙店鎮殘疾人聯合會,煙店鎮工人聯合會,煙店鎮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煙店鎮個體勞動者協會,煙店鎮計劃生育協會。 企業園
煙店鎮是全國著名的軸承加工基地、軸承交易中心。全鎮現有固定資產100萬元以上的軸承加工企業300多家,工商業戶3800餘戶,軸承專用加工設備8000餘台,有加工生產萬余種型號軸承的生產能力,產品質量均達國內先進水平,暢銷全國30個省、市、區,並出口東南亞、歐洲、美洲18個國家和地區。據不完全統計,分布全國各大中城市的煙店軸承經銷門店達1480餘家,全鎮工作年銷售收入21億元。2006年以來,煙店鎮立足資源、人才優勢,大力發展軸承工作,實施質量生命工程,打造名牌產品,形成了哈魯、魯杭、同力、瓦臨、易鑫等知名企業,其中哈魯、同力、瓦臨、易鑫等十餘家企業已通過ISO9000質量體系認證,同力、瓦臨、易鑫等十餘家企業的產品已獲得國家專利,同時促使各企業加大科技投入,引進新設備,引進科技人才,加強企業科學化管理,產品質量進一步提高,從而使煙店軸承實現了質的飛躍。
煙店軸承工業園佔地3000畝,總投資800餘萬元,完善了排供水、電力、道路、通迅、消防、綠化、服務等設施,園區規劃、布局科學合理,現入園企業137家,其中投資500萬元以上的85家,完成固定資產總投入達6.3億元,能生產、加工6000餘種型號的軸承產品,銷售遍及全國和十幾個國家。企業設備先進,技術雄厚,涉及鍛造、車加工、熱處理、磨加工、組裝等門類,形成了骨幹帶群體,群體促骨乾的良性發展局面。二00二年月被省命名為民營經濟示範園區。近年來,煙店鎮加大招商引資力度,2006年簽定招商引資合同5.8億元,完成招商項目73個。
上市
煙店軸承專業批發市場建於80年代初,位於臨清市煙店鎮,省道008線兩側,佔地1000多畝,建築面積30多萬平方米,建有樓房經營門店3100套,經營型號10000餘種,市場年交易額達27億元。全國各大軸承廠家均在此設有直銷處或分公司。上市產品銷往全國及亞歐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2001年,煙店軸承市場全部為棚架式,規模小,檔次比較低,經營管理不規范,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市場的快速膨脹發展。為提升市場的檔次水平,2001年8月開始由浙江蕭山建安集團公司投資1.2億元,分一、二兩期工程對原軸承市場進行開發建設,並於2002年10月全部竣工投入使用。2004至2006年7月煙店鎮政府投資8000萬元進行軸承市場第三期工程開發建設,現已竣工。新開發建設的中國軸承城是全國目前規模最大、品種最多、檔次最高、上市人員最多、秩序最好、管理最規范的專業批發市場,被列為全國20家專業批發市場之一。目前,鎮政府對市場實施了改造工程,實現了市場樓房化、硬化、亮化、美化,進一步提高了市場檔次水平,增強了市場對軸承產業的帶動作用,同時在鎮區啟動實施治安保險,建設平安市場工程,為客商營造了良好的投資、經營、生活環境。

Ⅲ 元朝大運河臨清與崑山兩城鎮的繁榮與什麼有關

肯定與大運河的開通有關了。因為元朝時期南方已經是經濟中心,大都所需要的糧食,布匹等物資都需要通過河運或者海運抵達大都。所以運河沿岸的城市就因此而繁榮起來。崑山和臨清是大運河開通繁榮起來的城市,當然還有很多其他的城市。如揚州等。
僅供參考。

Ⅳ 山東聊城是怎樣一個城市其經濟發展主要靠什麼

基本概況
聊城市地處經濟發達的山東省,居魯西,臨河南、河北,位於華東、華北、華中三大行政區交界處。代表中國商業文明的京杭大運河和代表農業文明的黃河在此交匯,貫穿中國南北的京九鐵路和連接祖國東西的膠濟邯鐵路及高速公路在此相交形成「黃金大十字」。聊城不僅起著輻射和帶動魯西經濟發展的中心作用,而且也是與山西、河北等內陸省份進行經濟、技術、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聊城既可利用東部沿海的先進技術,還可利用東部省份的豐富資源,是中國重要的交通樞紐、能源基地、內陸口岸和輻射冀魯豫交界地區的中心城市。
聊城市位於北緯35°47』~37°02』和東經115°16』~116°32』之間,南北直距138公里,東西直距114公里。總面積8715平方公里,總人口557.52萬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40人。其中,少數民族38個,約有6.73萬人。市境地處黃河沖擊平原,地勢西南高、東北低。耕地面積553183公頃,人均耕地面積1.49畝。屬於暖溫帶季風氣候區,半乾燥大陸性氣候。氣候適宜,光照充足,全年光照時數在2463~2741小時之間,無霜期200天左右。聊城市轄冠縣、莘縣、陽谷、東阿、茌平、高唐、東昌府區、經濟技術開發區,代管省轄市臨清市,下轄126個鄉、鎮、辦事處,6516個村委會。2001年末,全市企業單位1219個,事業單位1481個,機關單位1010個,全部單位在崗職工人數為325020人。
聊城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早在原始社會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從事農業生產。市境發現了距今約六七千年的8座龍山文化城,它們是迄今為止全國發現的最大的龍山文化城。可見,古濟水西岸是當時一個極其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夏商周時期,聊城經濟和社會發展較快,農業和手工業比較發達;春秋時期,聊城為齊國西部重要城邑;戰國時期,聊城為諸侯爭戰之地;秦漢時期,經濟文化得到較快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有改善,銅、鐵、鋁是主要生產工具,利用水井解決飲水和灌溉問題,豪富之家乘車馬出行,銅鏡、熏爐成為必需品,能製作工藝水平較高的陶器,文化教育事業發展較快,培養了不少名士武將;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繁,自然災害較多,其間局部統一的時期,社會相對穩定,經濟文化事業有一定程度的恢復和發展;隋大業4年(公元608年),隋煬帝開鑿京杭大運河,使市境交通、水利便利,促進了經濟文化的發展,當時臨清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唐代是市境政治、經濟、文化全面發展的時期,尤其是教育事業發達,造就了許多名人;明清兩代是聊城歷史上的輝煌時期,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到明永樂九年(1411)間曾數次興工開復會通河,縱貫中國南北的大運河為聊城的發展繁榮帶來勃勃生機,臨清、聊城(今之東昌府區)成為沿運九大商埠之一。聊城「廛市煙火之相望,不下十萬戶」、商賈雲集、百業興隆、帆檣如林、舳艫相接、車馬絡繹、貨積如山。外籍商人會館傍河而立,有崇樓高閣、殿宇名剎,清康熙帝4次來聊,乾隆帝9次駐蹕聊城。市境商貿昌盛,農業、紡織業、印刷業、筆業、工藝品生產業、磚窯業、食品業、造船業、漕運業發達。民國建立之前,市境有同盟會會員秘密組織民眾進行革新。民國時期,聊城是魯西政治、文化、中心。民國初,有棉業研究所、講習所、實驗廠,修建了公路,成立了汽車運輸公司、電燈公司、銀行、織布廠、醫院、官立中學堂、師范學校等。民國中後期,由於軍閥混戰、日軍入侵,農工商各業遭受極大破壞。1937年「七七事變」後,聊城成為抗日的前沿。抗日武裝6萬餘人,與日軍作戰80餘次,保衛收復了大片國土,聊城人民為抗日戰爭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和犧牲。解放戰爭時期,聊城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後方基地,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強渡黃河之際,市境有3.7萬人參軍入伍;在淮海戰役、渡江南下作戰中,境內民眾組織運輸隊、擔架隊全力支援解放軍作戰,為戰爭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聊城人民繼承優秀歷史傳統,艱苦奮斗、銳意進取,各行各業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聊城資源豐富、交通便利、通訊發達、旅遊業成為新興產業。聊城是中國重要的商品糧、優質棉、蔬菜、果品、畜禽生產基地和農副產品深加工和出口基地。其中高蛋白小麥、鴨梨、圓鈴大棗、香瓜、小尾寒羊、魯西黃牛等名優稀特產品馳名中外,無公害蔬菜種植面積達到100萬畝,食用菌栽培面積居全國首位,久負盛名的冠縣鴨梨種植面積達60萬畝,為全國之最,肉牛年出欄100多萬頭,肉雞年出欄500多萬只。水利資源充足,境內有徒駭河、馬頰河、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加之位於黃河位山灌區上游,水利條件十分優越。市境可利用地表水資源多年平均總量為454.86億立方米,過境黃河水資源420.3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可利用量9.51億立方米。煤、石油、天然氣、石灰石、石膏、鐵等地下礦藏豐富。地熱資源尚待開發。生物資源種類繁多,糧食作物品種500多個,經濟作物品種107個,蔬菜品種600多個,葯材品種61個,林木果樹品種225個,花卉品種146個,飼養動物品種95個。聊城是山東省交通最發達的城市之一,京九鐵路、邯濟鐵路、濟館高速公路在此交匯,是連接東西南北的重要交通樞紐。聊城鐵路編組站是京九線上的4大編組站之一。從聊城出發,1小時到達濟南空港,4小時到達青島海港,4個半小時即可到達北京。 信息產業發展迅速,實現了交換程式控制化、傳輸數字化、網路立體化的現代化電信網路。聊城還開通了計算機互聯網和多媒體通訊網路。「聊城信息港」是中國公眾多媒體信息網的一部分,它與國外信息網相連,實現了與世界資源共享。 聊城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自然資源與人文景觀相互交融形成了豐富的旅遊資源。名勝古跡2700多處,有旅遊開發價值的景觀有470多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重點保護單位15處,特別是聊城城區獨具「江北水城」特色,素有「中國北方的威尼斯」之稱。
聊城經濟發展迅速、百業俱興。2007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839.45億元,第一產業增加值138.84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491.95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208.66億元,一、二、三產業結構比例為29.5∶43.5∶27.0。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5312元。 工農業總產值573.47億元。 實有耕地面積553183公頃,農業人口人均佔有耕地1.84畝,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63.01億元,糧食產量423.87萬噸,棉花產量8.47萬噸,油料產量27.70萬噸,水果產量34.99萬噸,蔬菜產量743.66萬噸,肉類總產量39.20萬噸,禽蛋產量30.10萬噸,大生畜年末存欄150.55萬頭,水產品產量39.08萬噸,農民人均純收入2353元,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492元。 全部工業總產值453.45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93.40億元。全市工業企業1301個,大中型工業企業102個(國有工業企業53個),小型企業260個。國有工業企業87個、總產值965123萬元,集體工業企業57個、總產值299471萬元,股份合作工業企業12個、總產值114154萬元,股份制工業企業84個、總產值1026504萬元。外商及港澳台工業企業16個、總產值130033萬元,中央工業企業1個、總產值9577萬元,省屬工業企業2個、總產值52438萬元。 出口總額12628萬美元、比上年增長38.1%,進口總額4527萬美元、比上年減少1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3.37億元、比上年增長19.9%; 實際利用外資額3660萬美元,比上年增長45.3%。公路客運量1779萬人,公路貨運量881萬噸,電信業務總量126862萬元,郵政業務總量15218萬元。
聊城交通便利,通訊快捷,科學教育蓬勃發展,文學藝術異彩紛呈;城市環境整潔清新,是山東省衛生城市;接待條件日漸完善,擁有一批高檔賓館、酒店;陸路口岸、海關、商檢等涉外機構健全。隨著以提高城市綜合服務功能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和市區集中供暖、供氣、以及東昌湖和古運河、徒駭河等工程項目的相繼建成,聊城的城市建設已經有了質的飛躍。隨著4×60萬千瓦山東中華聊城發電廠一期工程的完工,全部投產後,聊城將成為中國東部地區最大的能源基地之一。「江北水城」將以她獨特的風韻,迎接來自五湖四海的賓客。
編輯本段神話傳說
聊城也稱「鳳凰城」,因為聊城古城池位置和布局狀若鳳凰,故素有「鳳凰城」之稱。對此,還有一個傳說:
傳說,聊城一帶原是一片梧桐林,住著一對鳳凰,統率著林中百鳥,過著幸福的生活。有一年發大水,東海一條惡龍來到此地,驅走了鳳凰,使這一帶變成了一片汪洋,人們叫它東州湖。地方官見湖波盪漾,周圍林茂花繁、景色優美,便想在湖邊建城,但工匠們感到工程艱難,均不敢承擔。這時,來了兩個人,一個叫王東,一個叫王昌,他們自告奮勇,願意承建。原來這兩人就是被惡龍趕走的那對鳳凰所生的兒子。王東、王昌建城,鳳凰率百鳥送來木石用料,不長時間,一座雄偉的湖城建成了。人們為了紀念鳳凰在建城中的功績,便將該城起名為鳳凰城。後來,東海惡龍又興風作浪,企圖摧毀新城。此時,王東、王昌即力戰惡龍。惡龍逃往東海,扒出一條水道,引海水來灌城。為救鳳凰城的百姓,王東、王昌兄弟二人鑽入水下,用身子堵住了水道。人們為感謝兩兄弟獻身保城救眾的高尚品德,便將鳳凰城又改名叫東昌城。
編輯本段自然地理
境內地形較為平緩,除東阿縣沿黃河一帶有10座剝蝕的殘山外,皆為黃河沖積平原。地勢自西南向東北逐漸傾斜,莘縣西南部最高,海拔49米;高唐縣的東北部最低,海拔27.5米。由於歷史上黃河多次在聊城改道泛濫,形成了高坡、窪地相間的微地形起伏地貌。
構造
全市地質構造屬華北地台(Ⅰ)的一部分,聊考斷裂帶又將全市分為2個二級構造單元,其西部為遼冀台向斜(Ⅱ1),東部為魯西台背斜(Ⅱ2)。遼冀台向斜中有2個三級構造單元,即臨清坳斷區(Ⅲ1)和內黃隆斷區(Ⅲ2);魯西台背斜中有1個三級構造單元,即茌平坳斷區(Ⅲ3)。其次,自西向東又分7個四級構造單元:館陶凸起區(Ⅳ1)、臨清凹陷區(Ⅳ2)、新集凸起區(Ⅳ3)、莘縣凹陷區(Ⅳ4)、桑阿凸起區(Ⅳ5)、陽谷凸起區(Ⅳ6)、東阿凹陷區(Ⅳ7)。區內分布許多斷裂,其走向一般呈北東向。較大的斷裂為聊考大斷裂,其次有冠廣斷裂、冠縣斷裂、堂邑斷裂、聊城斷裂、茌平斷裂、東阿斷裂、館陶斷裂、馬陵斷裂,另外還有許多小斷裂。聊考斷裂,北自茌平,南至河南蘭考,全長270公里,市內長度110公里,是市內遼冀台向斜與魯西台背斜的分界線,同時控制著市內第三系的發育及構造形態的發展。冠廣斷裂,西自冠縣,穿過聊考大斷裂,東至廣饒,全長290公里,市內長度約100公里。該斷裂北盤下降,南盤上升。冠縣斷裂,北自臨清石槽,南至冠縣梁堂,與冠廣斷裂相交,全長約60公里,其北端是臨清凹陷與新集凸起的分界線,南端是臨清凹陷與桑阿凸起的分界線。堂邑斷裂,自莘縣董杜庄向西北延伸,經過堂邑,至博平與聊考大斷裂相交,全長約73公里,其南盤為下降盤。聊城斷裂,其東北在聊城交於聊考大斷裂,西南在莘縣河店交於堂邑斷裂,全長約40公里,是北盤為下降盤的斷裂。茌平斷裂,為東盤下降的斷裂。其北自茌平王老,南至陽谷七級,全市約55公里。東阿斷裂,位於市內最東部,是西盤下降的斷裂。其北自東阿高集,南至陽谷張秋,全長約50公里。館陶斷裂,位於市內最西部,該斷裂將北館陶構造一分為二,使斷裂帶兩側孔店組地層與奧陶紀灰岩接觸。馬陵斷裂呈北西走向,全長約15公里,北東為下降盤。該斷裂帶是臨清凹陷與河南內黃隆起的分界線。
地層
自晚第三紀以來普遍接受了上第三系和第四系的沉積,主要為黃河泛濫沖擊物和洪積物,除東阿沿黃河一帶不足50米高的10座孤山有古生界奧陶系灰岩出露處,其餘均為新生界第四系所覆蓋。第四系厚度一般為30~270米,以臨清、莘縣、高唐一帶厚度較大。第四系包括全新統和更新統,更新統又分上、中、下更新統。全新統主要為沖積物和洪積物,沉積厚度7~25米,廣泛分布於全市;更新統主要為河湖相沉積,厚30~260米。第四系以下有上第三系明化鎮組、冠陶組;下第三系東營組、沙河街組、孔店組;古生界石炭二迭系、奧陶系、寒武系,還有古生界變質岩等。
聊城「江北水城」是長江以北一座獨具魅力的北方水城。聊城城市建成區43平方公里,湖河水域面積多達13平方公里,占整個城市建成區的1/3。全市流域面積在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3條,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3條。中華母親河--黃河在聊城市境內蜿蜒130多公里;馬頰河、徒駭河、渭河、趙王河等市內主要河流縱橫交錯,形成了獨特的水系。市區內有我國北方最大的城市湖泊--東昌湖,水面總面積近5平方公里;著名的京杭大運河自南向北穿越而過,形成「城在水中,水在城中,城中有湖、湖中有城、城河湖一體」的獨特城市風貌,被譽為「江北水城」。
屬於暖溫帶季風氣候區,半乾燥大陸性氣候。氣候適宜,光照充足,全年光照時數在2463.0--2741.8小時之間,全市平均氣溫12.8--13.4℃,全年降水量為567.7--637.3毫米,年均相對濕度為56--68%,無霜期200天左右,多南風和偏南風。
土地資源
據1985年土壤普查統計,全市總面積為1297.03萬畝,其中耕地面積953.94萬畝,占總面積的73.69%,人均佔有耕地面積高於全省和全國。
土地利用
市內土地可利用面積大,開發利用率高。據1985年土壤普查統計,全市總面積1297.03萬畝,利用土地面積1251.16萬畝,占總面積的96.5%。其中,耕地953.94萬畝,占利用地面積的76.2%;園林18.02萬畝,占利用地面積的1.4%;林地27.7萬畝,占利用地面積的2.1%;居民、工廠、機關用地153.6萬畝,占利用地面積的11.9%;交通用地35.43萬畝,占利用地面積的2.7%;水域42.44萬畝,占利用地面積的4.8%。未利用土地45.87萬畝,占總面積的3.5%,主要是沙荒和鹽鹼荒地。
土地生產力
據1985年土壤普查,按全國土地生產力分級標准,市內沒有一級地;二級地有253.3萬畝,占可利用土地總面積的24.2%;三級地478.2萬畝,佔45.5%四級地234.5l萬畝,佔22.3%;五級地84.19萬畝,佔8%。各縣市之間有較大差異。二級地面積最多的是茌平78.65萬畝,佔全縣面積的57.4%:三級地面積最多的是冠縣102.22萬畝,占總面積的69.3%,四級地面積最多的是陽谷59.47萬畝,占總面積的37.8%;五級地面積最多的是陽谷29.76萬畝,占總面積的18.99%;東阿縣劃出六級地0.88萬畝,佔全縣面積的0.99%。
水資源
市內水資源分布不平衡,東部和東南部沿黃河一帶較多,西部和西北部高亢地區匱乏。
地表水資源
據全市14個代表雨量站1956~1996年實測,多年平均降水量為566.7毫米,產水總量為48.7億立方米。其中形成地表徑流3.69億立方米,通過各級河溝泄入徒駭河、馬頰河、衛運河或被截留在河渠閘前,入滲補給地下水9.81億立方米,其餘大部分轉化為土壤水,為自然蒸發所消耗。過境水資源比較豐富,黃河、金堤河、衛運河諸河道多年平均徑流量為366.22億立方米,其中黃河349.58億立方米,占沿境河道徑流量的95.45%。其它入境水資源很少,徒駭河、馬頰河多年平均徑流量0.32億立方米,僅在汛期入境。
地下水資源
市內淺層地下水的水文地質條件較好。除淡水廣泛分布外,還有微鹹水與淡水相間分布,構成水化學垂直分帶的咸——淡、淡——咸——淡及全淡型結構,淡水分布面積占總面積的93.1%。其中,適宜開發利用的淺層淡水占總面積的81.9%。中層和深層地下水亦有較好的開發利用條件。據全市1990年評估,多年平均地下水資源總量為221.98億立方米,其中淺層地下水為219.74億立方米,中深和深層地下水為2.24億立方米,分別佔98.9%和1.1%。在淺層地下水資源中,因補給困難,更新緩慢,不得輕易開採的凈儲量為206,40億立方米,參與大自然循環,逐年更新綜合補給量為13.34億立方米。
水資源可利用量
根據市內水利工程設施、調蓄能力及地下水補給條件,全市多年平均水資源可利用總量為22.97億立方米,其中當地水資源為7.72億立方米(地表水徑流0.26億立方米,地下水7.46億立方米),沿境河道水資源可利用量為15.25億立方米(國家每年分配引黃水量13.65億立方米,金堤河、衛運河僅1.6億立方米左右),其它徒駭河、馬頰河等入境水,因以攔蓄力低,可利用量很少。
礦產資源
境內礦產資源主要有煤炭、石油、天然氣、石膏、石灰石、飲用礦泉水和溫泉水等。
煤 炭
陽谷——茌平煤田 沿黃河北呈西南東北展向,分布在莘縣南端、陽谷大部、聊城東部、東阿西部及茌平南部,地理坐標為東徑115°34』~116°30』,北緯35°54』~36°40』,面積2297.6平方公里,預測儲量(E+F級)217億噸。該礦田—1000米以淺煤層分布范圍廣,煤層層數多、厚度大,儲量豐富,煤質優良,水文地質條件較簡單,被評為全國一般礦種重大突破項目之一。
聊城煤礦區 位於聊城市東部和茌平縣南部,地理坐標為東徑115。31』57」~116。12125」,北緯36。5』38」~36·31`57」。該礦區為典型的華北石炭——二迭系煤田。礦區可採煤層8層,穩定可採煤層4層,大部可採煤層4層,局部可採煤層3層。按—1100米以淺煤層計算儲量,C級3.44億噸,D級9.42億噸。
旦鎮煤礦區 位於東阿縣境北部高集鄉旦鎮一帶。呈西南東北走向,東西長8公里,南北寬4公里,面積32平方公里。該礦含煤地層為石炭——二疊系太陽組,表土層厚度300米,總見煤厚度約一500米。共含煤14層,平均厚度6.85米。煤質為氣煤、肥煤、天然焦、無煙煤等。探明此礦儲量1.39億噸。
冠縣——堂邑煤炭預測區 該區沿馬頰河呈西南東北向條帶展布,位於冠縣與莘縣、聊城與冠縣、臨清與高唐交界區域,長92公里,寬5~16公里,面積700平方公里。含煤礦體為石炭二迭系沉積物,含煤7層,總厚度8.7米,見煤深度—1600~—2600米,預測儲量14億噸。
石油和天然氣
據勘察,油、氣儲集地段分布在莘縣、高唐大部,聊城、臨清中部,茌平西部和冠縣東部。
中原油田三部油區 該區位於東濮凹陷北沿,分布在莘縣西南部古雲、大張兩鄉,南北長30公里,東西寬13公里,面積約390平方公里,生油岩體厚度約700~800米。探明石油儲量3000萬噸,天然氣儲量1萬億立方米。中原油田三廠設於此區,有生產油井330眼、天然氣井2眼,年產原油100萬噸左右,伴生氣1億立方米。
莘縣凹陷生油區 位於徒駭河與馬頰河之間,分布在莘縣北部、聊城中部、茌平西部和高唐大部,呈帶狀展向,南北長約130公里,東西寬約20公里,面積約2600平方公里,生油岩體約4333億立方米,頂板埋深1118~1439米,生油岩體厚度1389~1771米以上。
冠縣凹陷生油區 位於馬頰河以西,呈帶狀分布在冠縣大部、臨清中部和聊城市北端,南北長約75公里,東西寬約15公里,面積約1100平方公里,頂板埋深1688米,生油岩體厚度2000米左右,體積2117億立方米。1989年勝利油田鑽井隊還在聊城市梁水鎮梁閘村附近打出賈2號探井,在此井—2400米處發現7米厚油氣層,在—2674~—2689米處發現15米厚的質地良好的油氣層。

Ⅳ 臨清的經濟概況

2009年,全市生產總值完成193.92億元,增長13.5%。實現財政總收入12.03億元,其中財政一般預算收入5.85億元,分別增長8.67%和12.31%。
2013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79元,比上年增長10.8%;人均消費性支出8972元,增長6.7%;人均住房建築面積33.86平方米。城鎮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21852元,增長22.77%。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273元,比上年增長14.9%;人均生活消費支出3650元,增長10.7%;人均住房面積30.85平方米。全市城鎮基本養老、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6.8萬人、21.1萬人、4.76萬人、5.5萬人和1.66萬人,比上年底增加0.3萬人、1.87萬人、0.08萬人、0.5萬人和0.65萬人。社會保險基金總收入42414萬元,增加4332萬元;支出53699萬元,增加12104萬元。全市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救助30886人,其中,城鎮低保8149人,農村低保22737人。收養性社會福利單位7個,收養1152人。 工業基礎較為雄厚,歷史上曾是著名的手工業城市。臨清市現形成了造紙及紙製品、銅加工、棉紡織、軸承、汽車及工程機械、特鋼及鋼鐵加工、農機製造、食品及醫葯等八大特色產業和一批名牌拳頭產品。
截至2008年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發展到367家,同比增加61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60.97億元、利稅48.97億元、利潤29.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8.6%、26.1%和25.6%。工業投入完成80.1億元,增長31%。利稅過千萬元的企業40家,其中過億元的企業8家,同比分別增加7家和1家。中冶紙業銀河有限公司已跨入全國同行業經濟效益前十強,山東奧博特銅鋁業有限公司成為山東省最大銅管材加工企業,三和紡織集團進入全國色織布行業前三強,蠟印布生產規模世界第一。民營經濟已經支撐起臨清經濟發展的半壁江山,形成了以軸承加工、棉紡織、農機製造三大產業為主,電機、木材加工、農副產品深加工業為輔的產業發展格局。軸承加工業成為「山東省十大工業產業集群」。品牌建設效果明顯。全市擁有省級以上技術中心5個,聊城市技術中心5個,省級工程研發中心4個,省著名商標9個,省名牌產品15個,國家名牌產品1個,國家免檢產品3個,國家級火炬產業基地2個。先後被命名為「中國軸承之鄉」、「山東省紡織服裝產業基地」、「山東省紙及紙製品生產基地」、「中國棉紡織蠟染名城」。 截至2014年,臨清有群眾藝術館、文化館1處,公共圖書館1處,檔案館1處。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分別達到100%和98%。
臨清是武訓興學所在地、山東快書誕生地、《金瓶梅》故事背景地,是著名的京劇之鄉、軸承之鄉、書畫之鄉、武術之鄉和醬菜之鄉。
山東快書
起源於山東臨清、濟寧一帶,流行於山東及華北、東北各地,曲藝的一種,約有一百多年歷史。一人手持兩塊銅板說唱,節奏較快。也有用竹板擊拍的,稱「竹板快書」。句法基本是七字句,間以說白。曲目有單段、長書、書帽三類。傳統曲目《武松傳》、《魯達除霸》等影響較廣。 截至2014年,臨清有中等職業、技工學校1所,在校生1620人。普通高中4所,在校生9201人。初中21所,在校生17382人。小學105所,在校生45328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生32人。共取得市(地)級以上各類重要科技成果6項。專利申請量282件,授權專利286件。
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全面推行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各級規范化學校達到69處,連續四次榮獲聊城市教育綜合督導工作一等獎。 截至2014年,臨清有體育館1座,2013年參加省級以上體育比賽共獲獎牌4枚,其中金牌1枚。

Ⅵ 臨清民居的歷史背景

「南有蘇杭,北有臨張」,這是當年人們對京杭大運河沿岸四處著名商埠的表述,其中的「臨」即為山東臨清。臨清,位於山東省西部,京杭大運河岸邊,其豐富的運河文化資源,每每為世人所贊嘆。「臨清傍運河,富庶甲齊郡」,大運河造就了古代臨清的富庶繁華。
明清之際,京杭大運河已成為貫通中國南北的交通大動脈。臨清,因「地居神京之臂,勢扼九省之喉」,伴隨著運河漕運的繁盛而迅速發展起來,尤以其發達的商業和手工業著稱於世。當時臨清為中國北方最大的紡織品交易中心,布匹年銷售量至少在百萬匹以上。臨清又是中國北方最大的糧食流通中心之一,中央政府在臨清建糧倉,儲糧米,並設立派出機構——戶部督儲分司管理儲糧事宜。臨清還是當時全國最大的貢磚燒制中心。每年,中央政府於臨清「歲征城磚百萬」,用於京城皇家宮闕陵寢的修建,並設立了工部營繕分司專門管理貢磚燒制及運輸。明初至清末500餘年間,臨清貢磚以其「擊之聲若鋼鐵,不鹼不蝕,斷之無孔」,源源不斷輸入京城,獲得了極高的聲譽。臨清還是中國稅收中心之一,明清兩代中央政府在臨清設立了專門督理漕運稅收的機關——戶部榷稅分司,以管理漕稅。明代萬曆年間,臨清鈔關年稅收額一度達83000餘兩白銀,高居全國七大運河鈔關之首。
數百年滔滔運河水,流出了臨清經濟的繁盛,也流出了臨清文化的發達。建築文化、民間文化、飲食文化皆名冠四方。 臨清民居位於省級歷史文化名城臨清市區運河沿岸,包括冀家大院、汪家大院、趙家大院、朱家大院等多處明清時期民居,對研究臨清市運河城市的形成、發展,對研究運河文化具有重要的價值。為了更好地挖掘運河文化遺產,打造運河名城品牌,臨清市政府把臨清民居的保護工作列入了2008年政府工作重點。
2008年2月,文化局邀請山東省文物科技保護中心的專家對臨清文物遺跡進行考察,委託省文物科技保護中心對臨清的縣治遺址閣樓、汪家大院、冀家大院制定維修方案。 在做好對古建築測繪和維修方案設計的同時,文化局按照市政府的安排,聯系市城建、財政、旅遊、規劃、房管、城區辦事處等部門和單位,對縣治遺址閣樓、汪家大院、冀家大院進行了調查與走訪,詳細掌握了古建築的現狀、使用情況,古民居共86間,建築面積2600餘平方米。為妥善解決民居的賠償和安置問題,臨清市加強了對臨清民居修繕保護工作的領導,明確修繕安置工作由市文化局牽頭,成立了有城建、土管、財政、規劃、拆遷、房管等部門參加的「汪家、冀家大院修繕拆遷安置指揮部」,指揮部辦公室設在鈔關。
臨清的古民居完美體現出明、清時期建築風格及魯西北民居的特點,是研究運河文化、城市發展、商貿流通及家族生活乃至社會發展的重要實物資料,是臨清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幾年,臨清古民居已有十餘處相繼公布為聊城市級、臨清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臨清是明清時期運河沿岸一個著名的商業城市,在北方運河沿岸的城市中,臨清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作用和地位尤為突出,曾一度成為全國33個大城市之一,江北五大商埠之一,並以「軍事要地,漕運咽喉、商業都會」而著稱於世。由於城市的發展、商貿業的興盛,使的一些當地及外籍的官員和商人視臨清為安居樂業、繁衍生息的地方,從而在這里大興土木構建宅弟。臨清民居處於明清時期運河沿岸,周圍居民稠密,街巷胡同縱橫交錯,民居古樸,完美體現出明、清時期建築風格及魯西北漢族民居的特點,這些民居院落主次有序、布局緊湊、規整,整體結構巧妙,和諧得體,其建築形制極具時代特點又完美體現出魯西漢族民居建築特色。保存較好當屬冀家大院、汪家大院、孫家大院、趙家大院、朱家大院。大部分為明、清時期建築。

閱讀全文

與臨清的經濟靠什麼來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慶余年有什麼美女 瀏覽:809
萬科美女在哪裡 瀏覽:250
房產視頻為什麼要掛幸福里app 瀏覽:670
二十四節氣寫了哪些故事 瀏覽:781
美女寫字時頭發怎麼畫 瀏覽:890
吉大數量經濟招多少 瀏覽:66
交警大隊的事業編是什麼編制 瀏覽:582
塔羅看事業用什麼牌陣 瀏覽:411
旅行經濟能帶動什麼 瀏覽:894
國內哪個省盛產美女 瀏覽:720
男女對現在婚姻怎麼看 瀏覽:409
企鵝婚姻制度是什麼樣的 瀏覽:575
天蠍女跟著哪個星座男會幸福 瀏覽:106
鼠和牛愛情怎麼樣 瀏覽:454
婚姻夾雜背叛怎麼挽留 瀏覽:474
惠州教育局事業編制考什麼 瀏覽:828
愛國愛家有關故事有哪些 瀏覽:689
女生說我愛情不靠譜怎麼回答 瀏覽:567
無證婚姻起訴狀怎麼寫 瀏覽:142
車管所事業編是什麼崗位 瀏覽: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