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五大經濟支柱產業是什麼
中國五大經濟支柱產業是
第一產業:包括農業、林業、牧業、副業和漁業;
第二產業:包括製造業、採掘業、建築業和公共工程、上下水道、煤氣、衛生部門;
第三產業:又稱服務業,它是指第一、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行業。包括商業、金融、保險、不動產業、運輸、通訊業、服務業及其他非物質生產部門。
第四產業:是前三大產業的延伸,該產業是指對本身無明顯利潤但是可以提升其他產業利潤的公共產業。也可以稱之為知識產業,或者信息產業。
第五產業:又稱文化產業,它是按照工業標准生產、再生產、存儲以及分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一系列活動統稱。
2. 工業園區建設帶動哪些產業發展
工業園區是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發動機,是拉動GDP和地方財政收入增長的火車頭。以新加坡裕廊工業園區為例,該工業園區是亞洲最早成立的開發區之一。工業園區在產業集群化發展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產業集群化是21世紀產業發展的一大趨勢,工業園區專業化開發建設是推動產業集群化發展最主要的力量。工業園區在依託一定的區域條件和資源稟賦基礎上,對產業鏈下的各個產業聚集能力越高,園區的核心競爭力就越強,也就越容易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進而吸引更多的投資者聚至麾下。工業園區已成為產業升級與和諧發展的孵化器。園區經濟的發展,必將在一定程度上帶動周邊區域逐步走向城市化,工業園區隨之也由單一工業化的經濟功能區逐漸向多元功能的新城區發展,這是工業園區發展的大趨勢。近年來一些優秀工業園區的實際情況已印證了這種轉變。顯而易見,工業園區的發展絕不是僅僅實現資源轉換、循環利用、增加GDP、增加稅收和解決就業,更重要的是工業園區能通過引進和發展高新技術,提升全省的科學技術水平和裝備水平,培育一批高素質的科技和管理人才,成為當地今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工業基地。
3. 中國經濟的支柱產業有哪些
有色金屬產業
汽車產業
鋼鐵產業
裝備製造業
電子信息產業
紡織業
船舶製造業
石油化工業
房地產業
輕工業
正 大力發展四大支柱產業是 經濟發展新階段的迫切任務 中共十四大提出90年代中國產業發展的戰略方針,即「振興機械電子、石油化工、汽車製造和建築業,使它們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四項產業被確定為支柱產業,是適應中國經濟發展的新階段而提出來的。 中國的經濟發展戰略要求到本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近十幾年來,中國經濟平均每年增長9%以上。1994年中國經濟又取得新成績,國內生產總值為43800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11.8%,主要經濟部門和人民生活水平都達到了
4. 中國經濟十大支柱行業是什麼
十大:有色金屬產業、汽車產業、鋼鐵產業、裝備製造業、電子信息產業紡織業、船舶製造業、石油化工業、 房地產業、輕工業。
七大: 新材料、新能源、新醫葯、生物育種、高端裝備製造、節能環保。
其中,七大新興產業的 「戰略性新興產業」已經被認為是振興經濟的又一重大舉措,因為幾大部委的領銜介入,此後的政府大規模投資也被市場普遍期待,所以這也被認為是繼國家「4萬億」投資計劃之後又一個大型產業投資計劃。
與「4萬億」計劃有本質不同的是,此次投資計劃指向的是中國轉變發展方式的根本變革。「之前的『4萬億投資規劃』和『十大產業振興規劃』,都是在擴大內需,加強基礎建設的角度,結合傳統產業的改造和提升,而現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則是轉向至新興產業項目。」 與此同時,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的制定,從時間上來講,也與明年開始實施的「十二五規劃」相銜接。國家發改委也已確定,在「十二五」規劃編制中,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編製作為重點。
在圈定七大產業的同時,還確定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點方向、主要任務和扶持政策。並特別指出要多層次、多渠道、多方式推進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不但要引導外資投向戰略性新興產業,還要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開展境外投資。
對於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方向,國家定調為不但要「引進來」還要「走出去」。對此,趙剛表示,這主要基於兩方面的考慮,「引進來」是鼓勵國外企業來華投資,希望引導其將研發中心向中國轉移,在合作中把握主導權,在掌握核心技術的情況下吸引外資;「走出去」則是希望國內企業在國外建立工廠和研發中心,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打造自主品牌,擴大市場。
此外,在扶持政策方面,會議要求要引導和鼓勵社會資金投入,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建立穩定的財政投入增長機制;制定完善促進產業發展的稅收支持政策;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大力發展創業投資和股權投資基金。
綜合考察各戰略性新興行業自身發展規律和未來產業政策的可能走向,節能環保可能是受產業規劃的政策推動最強行業;新能源、新能源汽車和三網融合也將獲得較大的推動。新材料、生物產業、高端製造業產業雖然也將受到顯著的影響,但相對於其他行業,這些行業的發展可能更多取決於行業自身的發展規律。
預計,未來十年將是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的十年,到202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占工業增加值比重可望達到20%以上。
新興產業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就是新技術產業化形成的產業。新技術一開始,屬於一種知識形態,在發展過程中其成果逐步產業化,最後形成一種產業。比如說生物工程技術在五六十年代或者說在更早的時候,它只是一項技術,那麼現在成為生物工程產業,讓這些成果服務於社會。在美國,生物工程產業被譽為一個非常有前景的新興產業。同樣,IT產業,由於數字技術的發展,也被認為是一個新的朝陽行業。
第二,就是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形成新產業。比如說,幾百年前,當時用蒸汽機技術改造手工紡機,形成紡織行業,使得整個紡織行業產生了飛速發展。紡織行業相對來講,在當時就是新興產業。現在新技術改造傳統行業,比如改造鋼鐵行業,就成了新材料產業,生產復合材料以及抗酸、抗鹼、耐磨、柔韌性好的新興材料。同樣,用新技術改造傳統的商業,變成現在的物流產業。這些產業改造的核心,使經濟效益比傳統產業有較大幅度的提高。
第三,是對人們原來認為是社會公益事業的行業進行產業化運作。在這個方面,人們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在國外,傳媒業是一個重要的行業,是近二十年來產生百萬富翁最多的一個行業。而人們把傳媒當作事業來看待,是貼錢的。如我們的電影產業,我們有幾十家電影廠,我們在不斷地貼錢、不斷地撥款。而美國,就一個好萊塢,通過幾個大的傳媒公司來做,每年是賺幾十億上百億美元的利潤。教育產業,我們一直也是不斷撥款的,正是由於事業化的運作使得本來非常有潛力的產業沒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我們沒有把教育產業,特別是高等教育——非義務教育這一塊當作產業來運作,因而我們非但不能使教育產業作為國家創造財富的一個來源,反而使其成為一個需要不斷撥款、不斷消耗寶貴財富的單位。這種運作方式實際上是在消耗社會的財富,而不能創造社會財富,使學校出現很多問題,腦體倒掛,使許多人上不了大學,得不到很好的教育。社會主義經濟的目的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所以說,當前發展新興產業是有重要意義的。
5. 我國國民經濟十大支柱產業是哪些
石油化工、郵政通訊、電力工、金融產業資源採掘業、還有一些重要生活物質如制鹽業等,其實這些產業不一定在國民經濟占很大地位,到對國家經濟安全和人民生活穩定而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6. 中國十大支柱產業有哪些
我國近期產業規劃推出的十大支柱產業:有色金屬產業、汽車產業、鋼鐵產業、裝備製造業、電子信息產業、紡織業、船舶製造業、石油化工業、房地產業、輕工業。
為貫徹落實國家經濟增長「保八」目標,十大產業振興規劃臨危受命,相繼出爐。短期來看,這些規劃將有利於解決上述產業目前遇到的實際問題,緩沖世界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長遠來看,將對中國產業技術升級改造以及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產生深遠影響。
縱觀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可謂看點多多:投資拉動、退稅優惠、金融配套支持等行業提振方式頻繁出現,上述振興方式的選擇更多地傾向於幫助行業企業提高自身「造血」機能,對降低企業負擔、增加企業收入的作用也更加值得期待。
有色金屬產業振興規劃顯示,將著重對企業聯合重組做出重點闡述和安排。規劃提出鼓勵大型企業以多種方式進行重組,力爭形成3至5個具有實力的綜合性有色金屬企業集團。
鋼鐵產業振興規劃也明確表示,要發揮大集團的帶動作用,推進企業聯合重組,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和特大型鋼鐵集團,優化產業布局。
汽車產業調整振興規劃五項舉措中,推進汽車產業重組成為僅次於拉動汽車消費的重要救市政策。支持大型汽車企業集團進行兼並重組,支持汽車零部件骨幹企業通過兼並重組擴大規模。
裝備製造業規劃也表示,要支持裝備製造骨幹企業進行聯合重組。紡織行業規劃要求,將對優勢骨幹企業兼並重組困難企業給予優惠支持。被譽為惠及面最廣的輕工業振興規劃也對此方面有提及,表示要支持優勢品牌企業跨地區兼並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船舶業規劃也明確表示,要支持企業兼並重組。
投資拉動專項支出
資金投資被認為是最能產生直接效應的行業振興手段。投資拉動增長這一傳統實施方式,在各大振興規劃中多以技術改造專項資金、研究資助、生產投入等方式出現。
汽車產業振興規劃就明確表示,在支持企業自主創新和技術改造方面,今後三年中央安排100億元專項資金,重點支持企業技術創新、技術改造和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發展。
鋼鐵產業振興規劃也顯示,要加大技術改造、研發和引進力度,在中央預算內基建投資中列支專項資金,推動鋼鐵產業技術進步,調整品種結構,提升鋼材質量。
電子信息產業振興規劃也表示,要加大投入。此外,還將鼓勵引導社會資金投向電子信息產業。
紡織行業振興規劃明確,要在新增中央投資中設立專項,重點支持紡紗織造、印染、化纖等行業技術進步。
船舶業振興規劃則表述得更具體,將在新增中央投資中安排產業振興和技術改造專項。
退稅優惠進一步加大
提高退稅歷來是產業提振的常規方式,在十大產業振興規劃中,這一傳統方式更是被運用得淋漓盡致。
在退稅優惠一項中,紡織行業振興規劃明確,將紡織品服裝出口退稅率由14%提高至15%,對基本面較好但暫時出現經營和財務困難的企業給予信貸支持。加大中小紡織企業扶持力度,鼓勵擔保機構提供信用擔保和融資服務,減輕紡織企業負擔。
而有色金屬行業企業建議降低電價的要求雖然未被採納,但以前沒有給予出口退稅的鋁合金型材的出口退稅率也提高到5%。
電子信息產業振興規劃也表示,將繼續保持電子信息產品出口退稅力度,進一步發揮出口信貸和信用保險的支持作用。
裝備製造業振興規劃也表態,要鼓勵開展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對部分確有必要進口的關鍵部件及原材料,免徵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
金融扶持配套使用
除了政策傾斜、稅收優惠等方式外,在不少行業振興規劃中,多種金融扶持手段配合使用也十分常見,如財政補貼、銀行信貸、集合發債等。
汽車產業規劃就明確表示,將把培育汽車消費市場放在振興汽車產業的第一位。具體內容包括,從2009年3月1日起,國家安排50億元,對農民報廢三輪汽車和低速貨車換購輕型載貨車以及購買1.3升以下排量的微型客車,給予一次性財政補貼。增加老舊汽車報廢更新補貼資金,並清理取消限購汽車的不合理規定。此外,中央財政還將安排補貼資金,支持節能和新能源汽車在大中城市示範推廣。還要支持汽車生產企業發展自主品牌,加快汽車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建設,發展現代汽車服務業,完善汽車消費信貸。
石化行業規劃也表示,要抓緊落實成品油儲備,完善稅收政策,增加技改投入,加大對石化企業的信貸支持;船舶業規劃顯示,要加大信貸融資支持力度,支持大型船舶企業和航運企業按期履行造船合同,採取鼓勵措施支持購買棄船;電子信息產業振興規劃也表示,將進一步發揮出口信貸和信用保險的支持作用。
7. 我國國民經濟產業結構分為哪四大產業
農業、工業和服務業,我國產業結構分為三種層次。
第一產業:農業(包括種植業、林業、牧業和漁業)。
第二產業:工業(包括採掘業,製造業,電力、煤氣、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和建築業。
第三產業:除第一、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各業,如流通部門,服務部門。
(7)國家工業園主要有哪些經濟支柱擴展閱讀:
三次產業之間的結構變化趨勢:
1、第一產業的增加值和就業人數在國民生產總值和全部勞動力中的比重,在大多數國家呈不斷下降的趨勢。
直至70年代,在一些發達國家,如英國和美國,第一產業增加值和勞動力所佔比重下降的趨勢開始減弱。
2、第二產業的增加值和就業人數占的國民生產總值和全部勞動力的比重,在60年代以前,大多數國家都是上升的。
但進入60年代以後,美、英等發達國家工業部門增加值和就業人數在國民生產總值和全部勞動力中的比重開始下降,其中傳統工業的下降趨勢更為明顯。
3、第三產業的增加值和就業人數占國民生產總值和全部勞動力的比重各國都呈上升趨勢。60年代以後,發達國家的第三產業發展更為迅速,所佔比重都超過了60%。
從三次產業比重的變化趨勢中可以看出,世界各國在工業化階段,工業一直是國民經濟發展的主導部門。
發達國家在完成工業化之後逐步向「後工業化」階段過渡,高技術產業和服務業日益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主導部門。
8. 中國十大支柱產業是什麼
以下是中國十大支柱產業:1.有色金屬產業、2.汽車產業、3.鋼鐵產業、4.裝備製造業、5.公司電子信息產業、6.紡織業、7.船舶製造業、8.石油化工業、9.房地產業、10.輕工業。
為貫徹落實國家經濟增長「保八」目標,十大產業振興規劃臨危受命,相繼出爐。短期來看,這些規劃將有利於解決上述產業目前遇到的實際問題,緩沖世界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長遠來看,將對中國產業技術升級改造以及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產生深遠影響。
拓展:目前我國著重發展這十大產業,從短期來看,這將有助於解決上述行業面臨的實際問題,緩解世界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從長遠來看,這將對中國工業技術的升級和產業結構的調整產生深遠的影響。看一看十大產業振興計劃,有許多要點:促進投資、退稅、金融支持等產業支持方案頻頻出現,而這些振興方式的選擇更有可能幫助工業企業改善自己的「造血」功能。減輕企業負擔、增加企業收入的效果也更值得期待。
9. 我國國民經濟十大支柱產業是哪些各產業的詳細介紹
有色金屬產業
汽車產業
鋼鐵產業
裝備製造業
電子信息產業
紡織業
船舶製造業
石油化工業
房地產業
輕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