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度過經濟危機
美國金融危機的爆發,讓中國企業更意識到了風險防範之重要性。有專家指出,當前我國企業加強信息化建設,提升信息化水平,尤其是加強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用信息化促進企業產業升級和經營管理水平的提高,是中國企業禦寒的一件冬衣。本次美國金融危機,帶來了許多有關信息化方面的思考。其中就包括,經濟高速發展,信息不對稱,以致信息評估失靈、失真;政府監管,信息不靈,信息化監管系統建設不足;金融創新,信息不透明,風險加大,衍生產品缺乏控制;企業內外效益信息披露不夠;對金融信息缺乏分析能力等。在全球經濟衰退的情況下,國外企業已紛紛向成本更低的國家轉移生產製造基地,這也就給中國企業帶來了巨大沖擊;同時,也導致中國的外需不振,迫使中國的經濟和產業結構要加快調整。此外,當前金融危機的不斷蔓延,還可能帶來更多影響中國經濟走勢的未知風險。遵循發展規律,當前要使中國企業和產業規避風險、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完成產業升級和提升經營管理水平,最終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在貨幣政策和宏觀調控等措施之外,提升信息化水平,並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大融合,亦被提上日程並值得關注。有專家指出,將信息化植入企業的生產、經營與管理當中,可以優化組織結構,優化管理鏈條和工藝,不僅能減少在經營過程中的人力、物力、資源的浪費,可以實現企業的資源優化配置,降低消耗,提高效率和效益。藉助信息化,企業還能及早建立風險防範預案。實際上,目前已有不少企業通過推進信息化,把握市場環境變化,適時調整應對策略和不斷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促使企業轉變了發展方式。如通過廣泛應用技術,僅天津電力GRPS就減少了人員90%左右,其中成本開支82.5%。信息技術的應用使企業生產經營當中的每項活動都有可能降低人工成本費用的支出,給企業帶來豐厚效益。很多企業還通過對信息流的科學及時控制、合理采購和交付,大大降低了庫存成本;加速了應收賬款的回收。特別
B. 普通人如何度過經濟危機
上周末,我到東方君悅參加美國高蓋茨律師事務所的午餐會,遇到了剛剛從美國回來的老朋友和她的美國丈夫,我問了一下經濟危機對美國普通人的影響,回答是,很正常啊,美國人生活很正常,就是花錢注意了,有人反思,但很有信心會度過危機。 美國人對經濟危機的態度,就像經歷了一次颶風、一次地震一樣,是必然要來到的。所以都很平靜。也許是美國人經歷了太多的經濟危機,有了免疫基因,不慌張、不恐懼。我的朋友說,美國人好像總是信心爆棚,可能過頭了,但對克服危機絕對有益。 對於普通中國人來說,其實金融危機的影響是很小的。特別是對工薪階層來說,只要不失業,就沒有根本的問題。中國人還沒有美國人那種超前消費的習慣,都是掙二個,花一個,攢一個,都有一些儲蓄。所以從整體來說,中國人對經濟危機的抵抗能力是非常強的。 抗風險能力強,並不等於普通中國人不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影響最大的部分就是個人資產、包括股票、基金和房產縮水。 第三種情況,炒股炒房的人,或者是借錢炒股炒房的人。我勸盡量乘房子還沒大幅度縮水的時候盡快出手,把錢還上。美國1929年的經濟危機,一直到1932年股市才開始大幅度下跌,因為1932年美國房地產泡沫才真正破滅。中國的股市跌了73%,但房價還沒跌多少。中國的房價無論從什麼角度說,泡沫都比美國大,政府救市,給你們跑路的機會,不要心存僥幸。如果現在房價不降,將來也就不漲了,你除了自己住,拿著也沒用。就像日本政府在90年代初救市,當時避免了房價大跌,但18年來房價不漲反跌。 最後說一個非常流行的故事:一個美國老太太和一個中國老太太死後來到天堂,美國老太太說,謝天謝地,我終於把享受一生的買房錢還完了,中國老太太說,我剛剛用一生的錢買了一套房。這個故事曾要我們向美國消費觀念學習。 但現在美國老太太說,上帝啊,我還沒有還完房貸就叫我來了,而中國老太太說,天啊,我一生的錢也沒買上一套房子。
C. 普通老百姓 該怎麼度過經濟危機
普通老百姓度過經濟危機方法應該是:
1. 找份穩定的工作,收入不一定要很高
2. 資產配置上,少配置人民幣現金,可以適當配置外匯和固定資產,適當負債。通貨膨脹下,固定資產可以增值保值,負債卻會貶值,所以在可以負擔的情況下,在下一次經濟蕭條復甦的輪回之前,擁有自己的一套房產,是明智選擇。前提是,不要失業。
3. 投資方面,股票配置適量,不要重倉,配置藍籌股。
4. 其他投資,除了智力投資,其他的金融,實業投資不宜太多。智力投資可以讓你在經濟復甦之後,獲得高薪職位。
D. 20世紀的經濟危機是怎樣度過的
1929年~1933年的大蕭條,仍然是20世紀以來最為嚴重的經濟危機。
據1932年的《財富》雜志統計,美國有3400萬成年人和兒童沒有任何收入,失業人數占當時美國總人口的近3成,這還沒有把將近1000萬的農民包括在內,否則情況還要嚴重。
當時的工廠確實不需要1929年之前那麼多的工人。美國機車公司在1932年整整1年,只賣出了1台機車。而在20年代,它平均每年要賣600台。大蕭條時期,美國全國近86000多家企業破產,5500多家銀行倒閉,整個工業生產陷入停頓,金融系統也全部癱瘓。
當時普通美國人缺衣少食,生活艱難程度超乎想像。很多人的午餐,往往只花5美分——在餐飲店裡點一杯咖啡,然後要杯白開水,把櫃台上的免費番茄醬倒到開水裡一攪和,就算是一杯番茄湯了。冬天來了,只得將報紙塞在襯衣里禦寒,往鞋裡墊入硬紙板和棉花取暖。
1933年,新就任的美國總統羅斯福認為,一個政府「如果對老者和病人不能照顧,不能為壯者提供工作,不能把年輕人注入工業體系之中,聽任無保障的陰影籠罩每個家庭,那就不是一個能夠存在下去,或是應該存在下去的政府」,社會保險應該負責「從搖籃到墳墓」整個一生。
羅斯福一改美國政府施政傳統,採取了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的觀點,推行政府幹預經濟的系列政策,史稱「羅斯福新政」。
為了讓全美國1700多萬人不再依靠親屬和政府救濟,1933年5月,國會通過聯邦緊急救濟法,成立聯邦緊急救濟署,將各種救濟款物迅速撥往各州。第二年,又把單純救濟改為「以工代賑」,給失業者提供從事公共事業的就業崗位。
1935年後,羅斯福通過社會保險法案、全國勞工關系法案、公用事業法案、公平勞動標准法等立法,創立失業保險、老年保險、最低工資標准、按收入和資產的多寡而徵收的累進稅,保障工薪族的經濟安全。
羅斯福新政很快將美國帶出大蕭條的泥沼。從1935年開始,美國幾乎所有的經濟指標都穩步回升,國民生產總值從1933年的742億美元又增至1939年的2049億美元,失業人數從1700萬下降至800萬。
而羅斯福本人,也成為美國歷史上,迄今為止,唯一一個連任4屆的總統。
E. 如何應對經濟危機
從企業角度來講:
1、保證現金流。現金流是企業的血液,企業倒閉的根本原因就是現金流斷裂。反過來說,即使是資不抵債,只要有現金流量,企業一樣可以生存。
2、中小企業要抓好產供銷各個環節的緊密銜接,密切監視產品和原材料的價格走勢,嚴格控制企業回款情況;還要積極進行庫存檔查,適度提高資產流動性,以提高抗擊風險能力。
3、通過多種方式降低成本,提高生產與工作效率(生產材料定額發放、提高材料利用率、減少邊角廢料、加強庫存管理等措施)、裁員減薪、壓縮采購成本、開發價格較低的替代品。
4、強化核心競爭力。企業應分析在自身所處的產業鏈中是否能在一個到兩個環節具有競爭優勢。也就是說,我不要要在所有的環節上都要超過競爭對手,我只需要在一到兩個環節超過競爭對手,就可以獲得整體的競爭優勢。
5、建立戰略聯盟。對中小企業而言,因為自身缺乏規模、能力及資源,所以構建企業戰略聯盟對獲得規模經濟至關重要。如果大家能成為一個默契的整體,資源共享,風險均攤、相互配合,這樣更容易形成合力,以共同應對經濟危機。
從國家角度講:
1、深化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目前人民幣匯率還不適合完全自由浮動,但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要繼續深化和推進,進一步健全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逐步擴大匯率彈性區間,以增強匯率對國際收支不平衡的調節能力。
2、盡快建立充分成熟的國內資本市場。目前,大量流入的外商直接投資和數據巨大的外債,已對人民幣形成壓力。如果要避免因為過分依賴外商投資帶來的潛在風險,中國就必須盡全力發展自己的資金市場。
3、堅持正確的利用外資政策。合理控制外債規模和外債結構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已成為世界經濟增長最快和最富活力的國家之一,也已連續數年成為發展中國家中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
4、維持國際收支平衡,保持充足的外匯儲備,提高國家經濟的抗風險能力。
(5)月末經濟危機怎麼度過擴展閱讀:
經濟危機是指資本主義再生產過程中周期性爆發的生產過剩的危機。
這種生產過剩不是絕對過剩而是相對過剩,即相對於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和資本價值增值的需要而言的過剩。
一般表現是: 商品大量積壓,生產銳減,工廠大批倒閉,工人大量失業,信用關系嚴重破壞,整個社會經濟陷入極端混亂和癱瘓之中。
雖然危機的可能性在貨幣出現以後就已經產生了,但只有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才具有現實性。這是由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矛盾決定的,即生產的社會性和資本主義私有制之間的矛盾。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經濟危機
F. 普通人如何度過經濟危機
上周末,我到東方君悅參加美國高蓋茨律師事務所的午餐會,遇到了剛剛從美國回來的老朋友和她的美國丈夫,我問了一下經濟危機對美國普通人的影響,回答是,很正常啊,美國人生活很正常,就是花錢注意了,有人反思,但很有信心會度過危機。
美國人對經濟危機的態度,就像經歷了一次颶風、一次地震一樣,是必然要來到的。所以都很平靜。也許是美國人經歷了太多的經濟危機,有了免疫基因,不慌張、不恐懼。我的朋友說,美國人好像總是信心爆棚,可能過頭了,但對克服危機絕對有益。
對於普通中國人來說,其實金融危機的影響是很小的。特別是對工薪階層來說,只要不失業,就沒有根本的問題。中國人還沒有美國人那種超前消費的習慣,都是掙二個,花一個,攢一個,都有一些儲蓄。所以從整體來說,中國人對經濟危機的抵抗能力是非常強的。
抗風險能力強,並不等於普通中國人不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影響最大的部分就是個人資產、包括股票、基金和房產縮水。
第三種情況,炒股炒房的人,或者是借錢炒股炒房的人。我勸盡量乘房子還沒大幅度縮水的時候盡快出手,把錢還上。美國1929年的經濟危機,一直到1932年股市才開始大幅度下跌,因為1932年美國房地產泡沫才真正破滅。中國的股市跌了73%,但房價還沒跌多少。中國的房價無論從什麼角度說,泡沫都比美國大,政府救市,給你們跑路的機會,不要心存僥幸。如果現在房價不降,將來也就不漲了,你除了自己住,拿著也沒用。就像日本政府在90年代初救市,當時避免了房價大跌,但18年來房價不漲反跌。
最後說一個非常流行的故事:一個美國老太太和一個中國老太太死後來到天堂,美國老太太說,謝天謝地,我終於把享受一生的買房錢還完了,中國老太太說,我剛剛用一生的錢買了一套房。這個故事曾要我們向美國消費觀念學習。
但現在美國老太太說,上帝啊,我還沒有還完房貸就叫我來了,而中國老太太說,天啊,我一生的錢也沒買上一套房子。
G. 普通人如何應對經濟危機麻煩告訴我
看下個文章,覺得滿有意思,發個大家一起看看。互相鼓勵度過危機。
中國至少在三年內日子不會好過,可能有些人認為經濟危機跟自己關系不大,那是因為目前中國經濟只是處在秋天,還沒入冬,房地產泡末這個中國經濟內的核炸彈還沒爆炸.俗話說,不破不立,中國經濟不來一次大蕭條是沒法繼續發展的,其實這對有遠見的人來說也未必是壞事,只是如何度過這個寒冷的冬天就是要大家一起思考的問題了,在此我寫一點自己想到的東西,權且當作拋磚引玉!
1.投資:在經濟危機期間,你的資產能不縮水就是成功.股市這幾年是不碰的,中國股市之前的這波超級大牛市純粹是靠流動性堆砌起來的,而經濟基本面,其實在2006年就開始變壞,所以這波牛市賺得狠的都是什麼也不懂的傻瓜。從這些來看,a股什麼點位能止跌見底真不好說.我們目前能做的就是管好自己的資金不縮水,遠離股市,等待黎明的曙光,只是此次熊市歷時可能會特別長,跌幅會超過很多人的想像,而且由於受上次四年熊市死守後迎來大牛市再大賺的舊觀念的影響,很多人最終會虧的血本無歸.至於房地產,我想腦子沒進水的人,這個時候應該不會想著去買房子.雖然目前還會繼續買房的人不多,但估計在一年後一線城市的房價跌去一半的時候,會有很多人買房,就象a股3000點時,很多人都覺得很便宜了,但可以保守的估計,一線城市的房價在腰斬之後,三年內還會再腰斬一次.其實很多時候,生活觀念的轉變對社會的影響是很大的?人這一輩子一定要買房嗎?真要買,我也覺得四十歲以後買比較合適,那時候基本你的事業和生活都穩定下來了.房子能保值嗎?我覺得就是房價兩次腰斬後也都還是個問題,其實目前很多人的判斷都是以中國經濟每年以10%的速度發展為基礎的,事實上可能嗎?而且你再去城市的角落看看十年二十年前修的房子現在是個什麼鬼樣,再去看看四川地震災區的一些商品房就會明白,就是房子價格沒有泡末,你的房子能否保值其實都是個問題.至於那些什麼古董啊,蘭花啊,珠寶啊之類的投資品種,經濟不景氣的時候基本上都只有跌這一條路的.對於辦企業的朋友,除非你是高科技或者特殊的壟斷行業,這兩點其實對普通人來說是不適用的,所以大部分的公司老闆這時候該干什麼?那就是停止擴張,縮小企業經營規模,儲備現金及核心的技術和人才准備過冬,對於一些小企業如果不能裁員,那就跟員工協商降薪,我想大部分員工都會理解,反正經濟不景氣的時期就是要盡一切可能縮減開支.對一般人來說,我目前有個初步可行的資金規劃,那就是一半資金放人民幣,買國債或者保守的債券基金,我個人買的是華夏債券,或者存三到五年定期,一小半資金買美圓,存兩年左右定期,另外買一點黃金現貨存在家裡,防戰爭或者社會動亂.對於靠小本生意謀生的,個人建議做基本的生活保障方面的生意,比如日常生活不得少的糧食,水果,快餐類的生意.
2.就業:這個時候當然是不能隨便再跳槽了,而且不但不要想著跳槽,還要盡一切能力努力工作,保住目前手上的飯碗,讓老闆覺得你是他企業里的核心人員,是可以依靠的員工.真有更好的公司願意接收你,也一定要謹慎,方方面面都有所考慮,畢竟換個工作環境,會有很多你之前沒有遇到過的問題出現.
據了解,在職場最容易被裁減的人員包括:新晉職員(尤其是對工作還不能上手的職員)、邊緣部門(例如生產企業裁員往往會從後勤和服務部門開始)、業績不佳或者工作態度不好的員工,最後一類人在經濟狀況稍好的時候也容易被排除在外,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更容易成為箭靶子。很多人以為經濟危機跟自己沒有關系,其實,除了公務員及醫療教育等公共事業單位不會受影響,其它絕大多數行業都會受到影響的.其實公務員都不一定,經濟危機來了,國家財政困難了,為了縮減政府開支,說不定哪個鐵腕人物上台就精簡機構了.
3.生活:在經濟危機期間,開源是很難的,這時節流就很重要了,這段時間要盡可能的節約,除了必不可少的生活開支外,其它的能節省的都要盡量節省,比如旅遊花費,看電影等娛樂花費,少買衣服,少下館子,能自己做就自己做,盡量少逛街,把手頭多餘的信用卡扔了,不到萬不得已,不要超支,去超市一次就把一星期需要的生活必需品都買齊,剩下的時間可以多看書學習,多參加體育運動,在社會保障不健全的中國,看病吃葯也是一項很大的開支.有車的少開沒車的也別買了,車這玩意,耗錢而且從來都是貶值.有男女朋友的年輕人趕快結婚,婚禮能節儉就盡量節儉,談戀愛花錢啊,結完婚就好好過日子.至於經濟危機期間是否要生小孩,我覺得應該依各自的情況而定,對經濟條件好的我覺得趁經濟危機期間去學校進修或者利用這段時間生小孩子還是蠻合算的.
4.在鄉下有房子有地的千萬別賣了,非常時期說不定會有大用處.在鄉下沒房子沒地的可以想辦法買一點,另外,鄉下有親戚的跟親戚搞好關系,說不定哪天就要去投靠人家.
總結:經濟危機很大一個作用就是生產力和社會財富的破壞,在此期間我們如果能守住自己的財富,那你就是成功.[刪了一部分]
H. 我們怎麼度過經濟危機
美國金融危機帶來的沖擊如狂風般掃盪到每一個角落,處處可見 「人仰馬翻」。從美國次貸危機開始,到美國的房利美和房地美「兩房」危機,再到雷曼兄弟申請破產、美林銀行被收購、美國最大的保險公司AIG瀕臨破產被注資850億美元拯救、全球股市的持續下跌,預示著華爾街最冷的冬天還沒有到來,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認為,美國正在陷入「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之中。這些都可能對中國造成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香港的一位投資銀行家認為,中國即便在危機之初可以屹立不倒,但也絕對無法獨善其身,因為現在的世界是如此緊密地纏繞在一起。作為我們每一個普通人,我們在金融危機來臨的時候,我們能夠做些什麼呢?1、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一定要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把我們所經手的每一件事情做到盡可能完美,把我們的本職工作做的無可挑剔,做不到第一也不能做到最後。2、積極充電,提升個人專業素質利用閑暇時間,抓緊時間學習,提升自己的專業素質,通過各種渠道讀書、學習、培訓,任何一次學習機會都可以讓我們獲益匪淺,並且得到提升。3、節約成本公司在內部挖潛,挑戰最低經營成本,積極准備「過冬的棉衣」,我們作為一名員工,是不是在做一些准備呢?奢侈品盡量的少消費吧,可買可不買的物件、還在猶豫不決的物品,盡量的放棄吧。節省用水用電、減少娛樂消費、減少浪費等等。4、投資、理財我們要謹慎2008 年的股市,飄紅的日子漸行漸遠,2008 年入市的股民,折戟沉沙的不在少數。據專業人士預測,從現在開始到2009 年,投資還是要慎重慎重再慎重,盡量避免風險投資。如果確實要理財,一定要選擇低風險的理財產品。5、多留出點時間陪陪家人和孩子在工作之餘,多做一點感情投資,陪陪家人,陪陪孩子吧,在物質可能不會太豐盛的未來,來一份豐盛的精神大餐也是蠻不錯的選擇呢。6、保持一顆平常心在非常時刻,保持一顆平常心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世上沒有過不去的坎,這句老話永遠都是對的,可能你的經濟實力下降了,可能你的生活水平下降了,這些都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的精神不能倒下,我們的精神狀態不能萎靡,保持一顆平常心,保持一顆積極向上的心,就會讓我們在凜冽的寒冬感覺這個冬天不太冷。學習提升能力,交流匯聚人脈,分享實現共贏!
I. 經濟危機時期各行各業的人們會以何種方式度過
在最近一段時間,我們經常可以在網路上看到下面的一段「忠告」:
1:不要辭職,不要換工作,不要轉行,不要創業
2:多備份幾個自己可以去的公司職位
3:不主動要求老闆漲工資,裁員往往從工資高的裁起;
4:多幫朋友留意工作機會、多介紹,輪到自己找工作時,才會有朋友幫你;
5:存錢、買國債,或者雙幣存款,別買股票
6:每月給父母寄錢,經濟不好,越窮的人越不好過
7:別買車,不要消費奢侈品;
8:危機的後期最難過,現在還沒開始,別覺得自己很強;
9:別離婚,別生孩子;
10:就算還沒感覺危機,也應該日子緊著過,用以前70%的錢過現在的日子
11:不要幻想搶銀行,成功率很低,活捉率很高。
看著這十幾行文字,聽起來有些調侃的味道,但還是真的有那麼一些道理,像「存錢、買國債、別買車、別離婚、多備份幾個潛在的工作」都還是挺有指導意義的。畢竟我們現在處在一個「通貨膨脹,貨幣緊縮」的時代,說明白點就是「錢的購買力下降了,收入也降低了」,是一個「雙面惡劣」的時代,所以任何「節流」的辦法對我們來說都是有參考意義的,這關繫到我們能不能「安全,平穩」的度過難關。
一般認為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不適合去「開源」,也就是不適合做投資,不適合把現金變成實物。但是我們要看清經濟危機的過程是「生產力過剩,供過於求,競爭導致物品價格下降,利潤降低,從而大批企業倒閉破產,最後社會動盪」。 這個基本規律告訴了我們:在經濟危機的後半段,一定會經歷一個「最蕭條,最廉價」的階段(在這個時期之後便是新一輪的經濟繁榮期),在這個時間之前,誰持有更多的「購買力」,誰就能在這個「最低點」從容的進行自己的資產布局,以最好的狀態去「充分的迎接和享受新一輪的經濟增長」。而做到這一點的前提就是在之前的「困難時期」要「先生存下來」,先做好「節流」進而再「開源」。
由於我們社會主義制度下,很多基礎性的經濟實體(比如水電,鋼鐵,能源,通信,銀行)是在國家的調控之下的,所以我們所遭受的經濟危機不會有西方國家那麼嚴重,「感覺舊社會的苦日子就要來了」顯然是有點「擔心過度」了,大批失業則更是快速增長的中國經濟所不容許的。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肯定是要受到一定的影響,所以我們還是要提前有個「心理准備」,在不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的前提下,「用以前70%的成本過好現在的生活」是一個人的「生活能力」的體現。
所以對於我個人來說,要正視經濟危機帶來的影響和環境變化,同時又不要過度擔憂,這是一個考驗,也是一個機會,如果能以比較好的狀態度過這個時期,就一定能搭上新一輪的經濟增長的快車。
謹慎,安全,平穩。
記住這6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