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創新對社會的作用經濟生活
①擴大就業,增加居民收入。
②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讓一切創造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③激發勞動者創造活力,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④有利於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推動經濟轉型,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有利於促進資源優化配置、實現共同富裕、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等均可 )
⑵ 從《經濟生活》角度說明為什麼要推動經濟發展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
統籌城鄉發展,讓城市帶動農村!從髙耗能源轉型走向低碳能源發展有利於生態環境的保護.科技創新與招才引智相結合,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的新體系!自主創新步履鏗鏘
「我們正和天津、四川等地緊密合作,力爭使物聯網技術得到更廣泛的應用.」說起最近的「喜事」,無錫物聯網產業研究院院長兼感知物聯集團總裁劉海濤興奮之情溢於言表,「我們當前站在了物聯網國際標準的制高點上, 十二五 期間,一定要抓住這次歷史性機遇.」
這位物聯網領域領軍人物的信心,源自過去5年發生的變化 從研究、標准到應用,短短幾年間,從上海到北京,從東部到西部,各地掀起了一股發展物聯網的熱潮.
物聯網,僅僅是中國過去5年間加快科技進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一個縮影
過去5年,從《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發布、為未來十多年規劃科技發展藍圖,到黨的十七大號召建設創新型國家,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成為國家發展戰略,被提上了行動日程.
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 5年來,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碩果累累.
高檔數控機床、極大規模集成電路、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 5年來,來自國家16個重大科技專項的喜報頻傳.
高性能計算機、電動汽車、載人潛水器、重大傳染病疫苗 在一系列高技術和產業化領域,中國科研人員突破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
「過去的5年,可以說是我國科技發展最活躍的5年.」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元說.
各地各部門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提升核心技術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經濟發展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
「短短3年,我們這里就集聚起高科技研發企業169家,聚集擁有國際視野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人才2000多名.」蘇州工業園區生物納米園負責人劉毓文告訴記者.
蘇州工業園區的創新嘗試,折射出過去5年來在許多地方所發生的變化
科技支撐發展,創新引領未來.從長江三角洲,到珠江三角洲,「十一五」期間,各地紛紛將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重要支撐,不斷增加科技投入,地方創新活動日益活躍.中華大地上,科技創新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活力和效益不斷顯現.
回望5年來尤其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的不平凡歷程,一系列事實充分表明,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重要途徑,更是增強經濟發展後勁和國際競爭力、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根本舉措.
⑶ 創新對於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哪些重要意義
創新的意義:
1、有助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企業勞動生產率,使經濟發展由粗放型轉向集約型。
2、有利於實現可持續發展,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經濟的良性循環。
3、有利於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
4、提高國際競爭實力,提高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佔有率。
5、轉變國外對中國的看法,由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
6、更好地實施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的政策,提高對外開放的水平。
(3)經濟生活為什麼需要創新擴展閱讀:
增強國家的自主創新能力12大措施:
1、政府加大科學投入,特別是基礎科學以及航天、生物、新能源等高科技領域的投入。
2、政府應大力扶持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創新能力、全球知名品牌的重點企業。
3、政府采購時,要首先考慮采購擁有民族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
4、加強知識產權保護。
5、大力改善科技人員的待遇,用高薪吸引優秀人才。
6、對自主創新企業給予稅收優惠政策。
7、進一步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創新體系。
8、企業設立專項科研開發資金,按一定的產值比例,投入資金進行科技創新。
9、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實現資金變為技術、技術變為資金、資金變為更高層次技術的良性循環。
10、建立高科技創業資金,為高新技術企業提供寬裕的發展環境。
11、引進國外高科技人才。
12、改變當前應試教育體系,大力培養青少年的創造力。
⑷ 運用經濟生活的知識,分析我國製造業的為什麼要把發展的基點放在創新上
①是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內在要求。中國裝備製造業走出去有利於發展生產力,推動我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②推動裝備製造業結構優化升級,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
③完善統一開放市場體系,優化外貿結構,提高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④堅持「走出去」戰略,充分利用國際市場和資源,優勢互補,形成參與國際經濟競爭和合作的新優勢。
⑸ 運用所學經濟生活的知識,談談我國為什麼要堅持改革和科技創新
改革:
①生產關系一定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是客觀規律。
②為了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必須通過改革,調整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不相適應和部分,調整上層建築中與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部分。
③改革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要通過改革,完善社會主義的各項基本制度,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充滿生機與活力。
科技創新:
①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②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
③科技創新有利於提高企業的科學技術水平,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創造知識品牌,增加利潤,在競爭中占據優勢。
④科技創新有利於建設創新型國家,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有利於維護我國經濟獨立和經濟安全,提高國際競爭力;有利於資源優化配置,降低能源消耗,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⑹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對經濟生活的意義是什麼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有利於進一步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勞動創業致富熱情與積極性,有利於創造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創造活力進一步迸發。有利於我國生產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有利於提升我國綜合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