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轉折之後經濟上的變化有哪些

轉折之後經濟上的變化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8-19 12:31:38

① 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經濟發生了哪些重大變化造成這種變化的原因有哪些

①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使中國的社會經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傳統的經濟結構小農經濟開始解體。中國的絲、茶等的生產和出口日益商品化,開始走上了依附外國資本主義的道路。這樣,中國逐漸依附於世界資本主義體系,淪為列強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②西方列強通過戰爭強迫中國簽訂不平等條約,並攫取了經濟特權,如開辟通商口岸,協定關稅權,內河航運權,內地傳教和經商、游歷,片面最惠國待遇權等,逐步擴大對中國的侵略,大量洋貨湧入中國,並從中國掠奪原料。中國遭受外國沖擊的五口通商地區,中國傳統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受到沖擊,並開始解體。 此題主要是從經濟變化方面考慮鴉片戰爭的影響,要注意重大的變化是中國淪為列強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但也有客觀的積極作用。變化原因主要從戰爭手段、攫取經濟政治特權、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幾方面考慮。

② 新民主主義經濟向社會主義經濟過渡時期發生的變化有什麼

新民主主義經濟向社會主義經濟過渡時期發生的變化有以下幾點:


1、新中國成立後在農村進行了土地改革,徹底消滅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中國農村的社會經濟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2、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沒收了4官僚資本。轉變為社會主義性質的國有企業,形成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領導下的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和國家資本主義經濟等五種經濟成分並存的新民主主義社會經濟結構。


3、根據過渡時期總路線,1953—1956年全面展開。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結束,標志著我國對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標志著我國封建剝削制度已經消滅,我國社會經濟結構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以國營經濟和集體經濟為主體的社會主義經濟結構形成。


新民主主義的經濟綱領。

新民主主義是沒收封建地主階級的土地歸農民所有,沒收官僚資產階級的壟斷資本歸新民主主義的國家所有,保護民族工商業。新民主主義經濟綱領中極具特色的一項內容為「保護民族工商業」。

新民主主義社會的經濟成分主要有三種:社會主義經濟、個體經濟和資本主義經濟。通過沒收官僚資本而形成的社會主義國營經濟,掌握了主要經濟命脈,居於領導地位,個體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占絕對優勢。

③ 二戰後,世界經濟格局的演變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戰後世界經濟格局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1.第一階段,戰後初期到20世紀60年代末的美國稱霸世界經濟領域的階段
2.第二階段,20世紀70年代後世界經濟向多極化方向發展
進入20世紀70年代,世界經濟發生了巨大的轉折.造成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有:第一,1971年12月、1973年3月美元兩次宣布貶值,標志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第二,發展中國家石油鬥爭引發的能源危機,打亂了國際貿易舊有的價格體系.第三,美國逐漸陷入了經濟增長緩慢和通貨膨脹、失業嚴重的困境,日本、西歐的經濟發展比美國快,美、日、歐各國的經濟實力消長明顯.
3.第三階段,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三大區域經濟集團化加快發展
當前,世界經濟正朝著北美自由貿易區、歐洲統一市場、亞太經濟貿易區這三大地區集團化方向發展.

④ 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後經濟生活的變化,從衣食住行方面回答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徹底的改變著中國廣大百姓的生活。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農村實行人民公社體制;城市實行單一的公有制、計劃經濟體制;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農村實行以家庭承包為主的責任制,並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和非農產業。城市實行以公有制為主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經濟體制。一.
經濟上:經濟體制從計劃經濟向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方向轉變;從單一的公有制經濟轉變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多種經濟成分並存.
1.核心內容:工業方面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體制,調整產業結構,改變企業管理模式,實行政企分開;農業方面實行多種形式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增強了企業活力,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工農業生產取得巨大成就.
二.政治上:根本指導思想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進行撥亂反正,糾正"文革"中"左"的錯誤.
三. 衣食住行:衣服變得更加的多樣化,豐富化,更加的體現個人品味、個性。不在是單一的樣子、顏色。食物變得更加的豐富,中國挨餓人口逐步減少,雜交水稻的產生更加的讓中國農業產量上升。從營養不良到營養過剩,對食物的搭配要求更高,大力的發展著綠色蔬菜。住房從過去的茅草房到磚房到現在的高樓大廈,住的更加的舒心、方便、干凈。行的方面發生的變化最大,從原來的馬、毛驢車到之後的自行車、汽車、火車、飛機……速度上在飛速的提高,更加的便捷,方便也更加的人性化,普遍化。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的重大成就
1983年銀河1型巨型計算機研製成功
1984年同步實驗通信衛星發射成功
1985年向太平洋預定海域發射遠程火箭成功
1988年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首次對撞成功
1993年大亞灣核電站1號機組啟動運轉
1999年我國第一艘"神州"號宇宙飛船安全返回
2001年袁農平雜交水稻實驗成功
2003年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州"五號安全返回
總結:十一屆三中全會是黨歷史上一次偉大的轉折點.它完成了黨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是改革開放的開端,也形成了新時期黨的基本路線的思想.對以後我國各項事業的發展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⑤ 鴉片戰爭前後,中國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上發生了哪些變化

1、社會性質的變化

在政治上,鴉片戰爭前,中國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權;鴉片戰爭後,通過不平等條約,中國的領土、領海、司法、關稅、貿易等主權,開始遭到嚴重的破壞。

在經濟上,鴉片戰爭前,中國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占統治地位的國家;鴉片戰爭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侵略特權,瘋狂地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捲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中國從封建社會逐步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社會矛盾的變化

隨著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開始轉變為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而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成為各種社會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3、革命任務的變化

鴉片戰爭前,中國人民的革命任務是反對本國的封建統治。鴉片戰爭後,中國人民肩負起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反對本國封建統治的雙重革命任務。中國從此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4、思想觀念的變化

西方列強的入侵,使封建傳統觀念受到沖擊,部分知識分子開始認識到清政府的腐敗,也認識到國家的危難;一些愛國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從「天朝上國」的夢幻中驚醒。

開始關注世界,學習西方,萌發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顯示了「向西方學習」思想觀念的變化和「西學東漸」的趨勢,要求改變現狀和學習外國,代表人物有林則徐、魏源等。


(5)轉折之後經濟上的變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國政府以林則徐虎門銷煙等為借口,決定派出遠征軍侵華。

1840年6月,英軍艦船47艘、陸軍4000人在海軍少將懿律(Anthony Blaxland Stransham)、駐華商務監督義律(Charles Elliott)率領下,陸續抵達廣東珠江口外,封鎖海口,鴉片戰爭開始。

鴉片戰爭以中國失敗並賠款割地告終。中英雙方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中國開始向外國割地、賠款、商定關稅,嚴重危害中國主權,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喪失獨立自主的地位,並促進了自然經濟的解體。同時,鴉片戰爭也揭開了近代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歷史新篇章。

⑥ 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經濟發生了哪些變化

隨著列強向中國傾銷產品和對中國絲、茶等農副產品的收購,逐漸把中國捲入世界市場;原本佔主導地位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受到強烈沖擊,中國日益成為世界資本主義市場的一部分。

這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有利於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起。但是外國資本主義進一步激化了階級矛盾,一定程度上致使了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

清廷對於《南京條約》的不平等性反應並不激烈,反而對中英兩國文件採用平等體制感到不安。 但是經濟上,對外貿易迅速增長,同時也對外國開放了中國市場。

(6)轉折之後經濟上的變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形式上獨立自主,實際上為帝國主義間接統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含義包括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深刻內涵。半殖民地是指政治上國家主權遭到破壞,是一個已經喪失國家主權又沒有完全喪失主權的國家,或者說是部分喪失國家獨立自主主權。

在經濟上被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淪為資本主義國家的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在文化中表現為「西學東漸」。半封建是指社會經濟中自然經濟逐漸解體,近代資本主義因素產生並日益發展,既保存了封建主義經濟制度又發展了資本主義經濟制度。

⑦ 改革開放前後,中國經歷了怎樣的變化

經歷了以下方面的變化:

衣:改革開放前,由於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商品供應嚴重匱乏,人們買衣服要憑布票,且數量有限,色彩和樣式單調。改革開放後,隨著物質的豐富和思想的解放,人們的衣著變得豐富多彩,不少人穿上名牌服裝或時裝,服飾已不僅僅是禦寒的工具,更是人們顯示風度、展示個性的方式。

食:改革開放前,食物匱乏、單調,人們的營養嚴重不足,有些農村甚至沒有解決最基本的溫飽問題。改革開放後,十幾億人民的吃飯問題基本得到了解決。人們不但能「吃飽」,還要「吃好」,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綠色食品等科學衛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

住:改革開放前,人們的居住條件較差。改革開放後,不僅人均居住面積大,而且室內裝修和居住環境也有明顯的改善。

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交通條件有了明顯的改善,鐵路、公路和航線的增長都很快。


用:改革開放前,代表著當時生活水平的「四大件」是縫紉機、自行車、手錶和收音機。改革開放後,彩電、冰箱、洗衣機、空調、電話、電腦、手機已相當普及。

(7)轉折之後經濟上的變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為盡快加快經濟發展,以鄧小平為首的第二代領導集體開始逐一解決這些問題,並試圖改變人民心目中對共產黨和社會主義根深蒂固的形象,這場改革運動的目的是以維持社會主義制度為前提,改變生產中不適應生產發展的管理體制和政策,並建立社會主義下的市場經濟體制。

這場改革的經濟方面在農村取得了率先突破,並隨之迅速在全國各經濟領域內推行改革。

改革開放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一項根本方針。改革,包括經濟體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改革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改革,包括發展民主,加強法制,實現政企分開、精簡機構,完善民主監督制度,維護安定團結。

開放,主要指對外開放,在廣泛意義上還包括對內開放。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基本點之一,是中國走向富強的必經之路。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有著巨大影響。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現代化,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振興偉大的中華民族。

就是要推動中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活力,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要在引領當代中國發展進步中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確保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使黨和國家得到了快速的發展。

改革開放的實質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提高綜合國力,進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⑧ 中國改革開放前與現在相比發生了哪些巨大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改革進程中取得了偉大成就,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變化有:經濟發展躍上新台階,國民收入大幅度增長;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環境保護醫生提高,生態環境質量好轉;經濟繼續保持高速發展;有更多的就業創業機會等。

1、經濟發展躍上新台階:1978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只有3679億元,2017年站上80萬億元的歷史新台階,達到827122億元;中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實現歷史性跨越。

2、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居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小康和富裕水平。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各類消費品都非常短缺,飲食結構單一,各經過40年的發展,各種生活用品都應有盡有,從飲食、穿衣到各種生活用品都極大豐富。

改革開放之初,全國有7.7億農村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高達97.5%。2017年末,全國農村貧困人口減少為3046萬人,累計減少7.4億人,貧困發生率下降至3.1%。

3、居民收入顯著提高: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城鄉居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收入持續快速增長。2017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78年實際增長22.8倍,年均增長8.5%,形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體。

4、環境保護醫生提高,生態環境質量好轉:改革開放的環境質量經歷了從良好、惡化到總體好轉的演進過程,現已進入環境保護理念逐步清晰、政策法規不斷完善、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的階段,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生態保護理念,中國的空氣質量不斷改善,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8)轉折之後經濟上的變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經之路。改革,包括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開放,主要指對外開放,在廣泛意義上還包括對內開放。

中國改革開放成就斐然,通過這個大改革、大開放,實現了三個偉大的轉折:

第一個偉大轉折就是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

第二個偉大轉折是從封閉半封閉的社會向全面開放的社會轉變;

第三個偉大轉折是人民的生活從溫飽轉向基本小康的社會轉變。如果沒有改革開放就不可能實現三個偉大轉變。

⑨ 二戰後世界經濟格局的演變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戰後世界經濟格局的演變
戰後世界經濟格局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1.第一階段,戰後初期到20世紀60年代末的美國稱霸世界經濟領域的階段
2.第二階段,20世紀70年代後世界經濟向多極化方向發展
進入20世紀70年代,世界經濟發生了巨大的轉折。造成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有:第一,1971年12月、1973年3月美元兩次宣布貶值,標志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第二,發展中國家石油鬥爭引發的能源危機,打亂了國際貿易舊有的價格體系。第三,美國逐漸陷入了經濟增長緩慢和通貨膨脹、失業嚴重的困境,日本、西歐的經濟發展比美國快,美、日、歐各國的經濟實力消長明顯。
3.第三階段,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三大區域經濟集團化加快發展
當前,世界經濟正朝著北美自由貿易區、歐洲統一市場、亞太經濟貿易區這三大地區集團化方向發展。
三、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與特點
1. 經濟全球化趨勢加速發展,這是當今世界經濟的一個重要趨勢。
2.以科技為先導、以經濟為中心的綜合國力競爭不斷加劇
3.新科技革命的影響加深,經濟信息化加速發展
4.各國經濟朝著市場化的方向發展
5.人口、糧食、能源、水資源、生態環境等一些全球性經濟問題仍然十分突出
6. 國家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
7.世界各國不斷調整經濟結構
8.跨國公司的作用日益突出

閱讀全文

與轉折之後經濟上的變化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怎麼樣去介紹一個美女 瀏覽:723
幸福出行共享電動車如何收費 瀏覽:511
423愛情暗語什麼意思 瀏覽:119
事業單位退休工資指數怎麼算 瀏覽:547
樹和風箏的故事主要講的是什麼 瀏覽:290
68在愛情中代表什麼 瀏覽:275
蘇州健康證在哪個區辦理 瀏覽:493
健康管理生活的方式有哪些 瀏覽:270
美年大健康怎麼預約不知道卡號 瀏覽:970
慶余年有什麼美女 瀏覽:811
萬科美女在哪裡 瀏覽:256
房產視頻為什麼要掛幸福里app 瀏覽:672
二十四節氣寫了哪些故事 瀏覽:785
美女寫字時頭發怎麼畫 瀏覽:896
吉大數量經濟招多少 瀏覽:66
交警大隊的事業編是什麼編制 瀏覽:582
塔羅看事業用什麼牌陣 瀏覽:411
旅行經濟能帶動什麼 瀏覽:894
國內哪個省盛產美女 瀏覽:720
男女對現在婚姻怎麼看 瀏覽: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