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後疫情時代如何促進經濟的復甦與發展政治知識點
1.黨是領導一切的,在疫情中我們看到了黨的作為,充分體現了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在後疫情時代我們要緊跟黨的腳步,聽從黨的指揮。
2.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經濟的復甦與發展離不開科技的發展,大力發展科學技術,提高勞動生產力。轉變生產方式,從無疫狀態轉為常態疫情狀態欄。
3.人民群眾是核心,充分發揮群眾的力量。保障就業,完善社會保障,激發市場活力,穩定物價。
4.意識的作用,調整經濟結果,堅持改革開放,認識疫情,樹立信念。
Ⅱ 綜合運用哲學知識,分析中國經濟如何實現化危為機、逆風前行
隨著春節來臨,人口廣泛流動,新冠肺炎疫情開始在全國蔓延。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全國普遍實施的辦法就是嚴格「隔離」,這也是我們取得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初步成效及最終勝利的關鍵舉措。但是,採取隔離和其他抗擊疫情的一些措施,以及疫情爆發所引起的我國發展所面臨的外部環境變化,對我們的生產、消費、市場流通、國際經貿和勞動就業等諸多方面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疫情蔓延造成的損失已經在所難免,然而這種影響是暫時的,中國經濟發展有足夠的韌勁,潛在的增長能力也不會被削弱,疫情被基本遏制或結束後,將迎來生產能力的恢復和補償性消費,市場復甦值得期待,結合疫情的發生對我國的治理與發展模式進行分析研判,必將進一步開啟改革的新篇章,制度紅利有可能得以進一步釋放,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我們堅信「嚴冬過後是陽春」。
一、疫情蔓延對中國經濟的沖擊
此次疫情對我國經濟的直接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春節假期期間居民消費的線下部分受到嚴重抑制。防控疫情需要大家深居簡出,直接抑制了本該火爆的春節假期傳統消費市場,其中,旅遊服務、餐飲服務、交通運輸、線下零售、休閑娛樂和體育健身等服務業所受的影響最為直接。但疫情對消費的影響只是暫時的,強勁的需求基礎已經形成慣性,會在疫情結束後出現快速反彈。
二是節後的復工生產受到很大影響。假期延長、復工審批、「退改停」訂單、現金流、原材料供應、物流效率、員工到位情況等問題都有可能成為企業復工生產上的障礙,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的壓力會在短期內陡增。
三是就業可能受到沖擊。春節時段經常會成為企業大量招工的節點,但基於疫情防控需要而導致的開工不足與到崗延期問題會普遍存在,可能會出現勞動力市場在數量上和區域上的供需對接失衡問題。
二、在全力抗擊疫情的同時有序復工,減輕經濟運行損失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力防控是第一要務。在沒有攻克特效葯物與疫苗難關的情況下,疫情防控與人員流動存在矛盾,但疫情防控與穩定經濟並不存在絕對的矛盾,經濟的穩定運行除了能為疫情防控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之外,還能盡可能地將疫情的影響降到最低。當前的疫情防控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效,如何平衡好抗擊疫情與穩定經濟的關系,首要的問題就是做好復工與防疫兩平衡。具體來看,有三個方面的問題需要重點關註:
一是亟需做好復工前的科學防疫標准研究。當前的復工需求旺盛,復工審批標准不同,在防疫標准與防疫措施上也存在很大的地方差異,這使得各地的防疫工作在返程潮和復工潮中面臨著一些風險。因此,復工亟需科學的防疫標准作為指導,具體執行要因地制宜,落實責任,強化監督,精準施策,做到防疫工作常態化,以保證復工後的防疫工作安全可控。
二是做好企業復工後的服務工作。受疫情影響,企業在復工後會面臨許多問題。一般認為,企業的正常經營活動需要應對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等問題。地方政府需要及時為轄區內企業的復工復產提供必要的基礎支持。一方面,將就業工作與保障企業用工相結合,因地制宜的做好就業市場的引導與服務;另一方面,還需在國家政策的指導下靈活制定幫扶實施細則,將助力企業降成本、減損失的工作落到實處。盡管企業作為市場主體要創新思路積極開展經營自救,但在非常時期,政府採取有力的政策十分重要。中小微企業生存與大企業的發展存在密切聯系,而中小微企業在抗沖擊方面的基礎薄弱,亟需包括稅費減免、利率優惠、用工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工具箱」,更需要地方政府的用心幫扶。
三是分行業、分地區做好引導工作。一方面,各行業相關的政府主管部門要根據具體行業受疫情影響的程度及企業訴求有針對性地做好引導與服務。關注農副產品加工、倉儲及物流的暢通情況,幫助製造業企業解決用工、原材料供應與物流、稅費壓力等方面的難題,協助受影響嚴重的服務業企業盡可能的降低損失開展自救。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考慮地區間受疫情影響的差異性,在科學的防疫標准與原則下,可根據具體情況分別做好就業和復工引導服務工作。對疫情嚴重的地區,工作重心仍然是疫情防控,可強化區域間的配合與聯動來保證地方經濟社會的穩定運行。
三、新形勢下的中國經濟如何「化危為機」
盡管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社會活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但也存在危中之機,具體來看,疫情催生和倒逼出來的發展機遇至少有三個方面需要引起重視:
一是疫情促進了新技術、新模式的加速應用。在人流物流受到限制的情況下,以新技術應用為支撐的線上活動得到廣泛推廣,線上購物、線上辦公、線上游戲、直播娛樂、付費影視、線上咨詢、遠程醫療、在線教育等數字經濟消費在短期內受到廣泛關注。如果能將這種短期的線上應用效應放大,可在一定程度上加速傳統產業的數字化改造進程,有助於提升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也有利於我國現代產業體系的培養和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具體來看,需要順應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發展趨勢,促進線上服務與線下實體的融合,強化以新技術應用為代表的新型服務業態在長期層面的增長潛力,進而推進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深度融合發展。研發設計服務、智能製造、柔性定製、共享生產平台、智慧供應鏈管理、服務衍生製造等領域都將是未來的重點發展方向,可為經濟社會進步帶來強勁的創新活力。
二是通過疫情防控補齊公共衛生服務領域的短板。如果說2003年的非典疫情拉開了我國公共衛生服務領域改革序幕,那麼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則向新時代我國公共衛生服務領域的改革提出了具體的要求與方向。這次疫情的爆發,暴露出了我國在防護產能彈性、應急管理機制等方面的短板,面對疫情所帶來的嚴重沖擊,我們要總結經驗,吸取教訓,舉一反三,補齊短板,尋找潛能。
三是加快政府政務現代化改革的進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新技術在生產生活領域的普及和應用,必將催生政府的治理方式與時俱進。此次抗擊疫情,互聯網在搜集信息、發現問題、信息公開、科學防範指導、輿情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凸顯,將進一步加快我國政務現代化改革進程。
作者:夏傑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學術顧問,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博士後豐曉旭對本文亦有貢獻
來源:《國家治理》周刊
●閱讀推薦 ●
需《經濟藍皮書:2020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 》電子書請前往先曉書院進行購買閱讀
Ⅲ 疫情期間中國經濟的成績單反映了中國經濟韌性,談談中國經濟長期向好 化危為機
疫情是全球性的,不為我們意識而變,中國只能做好自己的事,控制好疫情,組織好生產生活,穩定物價,保持經濟平穩,就是大功一件。未來中國經濟更多挑戰的是中美貿易戰,這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消耗戰,也是考驗更多的是我們的自主產業、獨立自給、獨立研發的能力。從2018年開始到2021年1月,已經兩年過去了,坦率的說制裁的效果已經顯現,接下來就是更關鍵的時候,必須保持清醒頭腦,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守住公有制為主的所有制底線,錢財可以丟,日子可以緊,但魂不動。所謂的化危為機,就是中國要藉此次機會走向真正的獨立自給的經濟道路,成為真正的強國。
Ⅳ 疫情後的經濟恢復措施
疫情後通過從加大財政補貼力度、出台針對中小微企業的應急措施、做好基建項目復工和儲備這幾方面恢復經濟。
主要有如下幾點:
1、主要補貼受打擊較大的交通運輸、餐飲、文旅等行業,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發行專項債,成立產業發展基金支持引導這些領域的投資,為實現產業長線投資、規模化投資、高質量發展提供資本支持;
2、由於中小微企業應對突發和短期風險能力較差,涉及就業面廣,要實施精準的中小微企業扶持政策。出台有針對性的措施幫助中小微企業度過因疫情帶來的突發風險,降低經營成本,補償突發風險成本;
3、對於人口流入地區的都市圈城市群進行適當超前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交通運輸、教育、醫療等行業的投資,以刺激需求。
隨著疫情防控的成效日漸顯現,一系列已經出台的階段性應急政策措施逐步落地,特別是後續還將適時推動出台一系列對沖政策,企業活力和市場潛力將進一步激發,國家經濟運行必將回歸常態,實現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任務。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
第六十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按照本級政府職責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傳染病預防、控制、監督工作的日常經費。
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根據傳染病流行趨勢,確定全國傳染病預防、控制、救治、監測、預測、預警、監督檢查等項目。中央財政對困難地區實施重大傳染病防治項目給予補助。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根據本行政區域內傳染病流行趨勢,在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確定的項目范圍內,確定傳染病預防、控制、監督等項目,並保障項目的實施經費。
Ⅳ 1.中國經濟長期向好,化危為機的動力是什麼
一、是要建立與疫情防控相適應的經濟運行秩序。分區分級,精準防控,在確保做好防控工作的前提下,有序推動各類企業復工復產。
二、是要推動相關新興產業發展。充分利用信息網路技術改造升級旅遊業、餐飲業等傳統產業,適應時代發展的新要求;出台相關措施推動培育壯大在線消費、醫療健康等新興產業,引領產業發展的新趨勢。
三、是要保障相關重點群體就業。有序組織農民工返崗復工,優先做好貧困地區農民工返崗就業工作,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和個體工商戶營業,注重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
(5)疫情後的經濟如何轉危為機擴展閱讀
有的放矢,為保持經濟長期向好趨勢創造條件。
一、是要激發市場活力,釋放內需潛能。在保證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盡快復工復產,既有利於提供豐富多樣的消費場景和商品供給,又有利於提高人民群眾的經濟收入和消費需求。
二、是要加強國際合作,擴大對外開放。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保障外貿產業鏈、供應鏈暢通運轉,穩定和擴大國際市場份額。
三、是要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力度,發揮好有效投資的關鍵作用。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支持受疫情影響較大的行業、企業的發展;加大新投資項目的開工力度,加快在建項目的建設進度,發揮投資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
Ⅵ 中國經濟迎來「開門紅」,疫情下的經濟是如何「穩中求剩」的
疫情下的經濟通過互聯網以及外賣行業的高速發展來穩住,現在國家還要通過發放消費券來刺激經濟。
Ⅶ 疫情給世界經濟帶來了什麼影響疫情後的經濟復甦和發展從何處發力
這次新冠疫情對全球造成的傷害是非常大的,首當其沖的是生命健康安全,許多人在這場新冠疫情的戰爭中去世了,而世界的經濟也遭受了重大的損失。
新冠肺炎帶來大量的停工極大的影響經濟首先,大部分的人都不會出門購物,或者說國家對出行進行了管控,那麼旅遊業基本上是很難發展的,然後餐飲業也只能想辦法轉型外賣或者轉型方便食品,以求盡量減少新冠疫情帶來的經濟影響,而進口出口也會受到大量的打擊,新冠肺炎嚴重的國家許多食品方面的出口都會被消費國所禁止。不僅僅如此,受到更多嚴重沖擊的其實是小商販,一旦沒有人買他們的東西其實他們就沒有任何收入,也不存在任何保障,所以說大部分的小商販甚至一些小型公司都會倒閉,不少人都是失去自己的工作。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新冠肺炎帶來的大量的失業人口會使得消費力大量的確實,一時的經濟波動可以通過政策調整恢復,但是購買力的缺失使得不少地方都要通過消費券的形式來重新振興經濟。
值得一提的是,新冠肺炎也對某些產業起到了促進作用,比如游戲行業,直播行業等和室內娛樂有關的行業,還有一些快遞以及社區電商,這種不需要出行或者少出行的行業都因為疫情獲得了一定的機遇。
Ⅷ 2019年突發疫情 我國如何在政策上做出調整,以化危為機
危和機總是同生並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機。今年來,面對新冠疫情的危機,黨和國家領導人帶領中國人民克難攻堅,深刻認識和把握疫情影響下新發展階段的新特徵、新要求,化危為機,主動迎接挑戰,引領中國經濟乘風破浪、行穩致遠。全國人民同心戮力的「抗疫」,堅定了戰勝疫情的信心和決心,看到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發展的基本面沒有改變,深知疫情的沖擊只是短期的,沒有被問題和困難嚇倒,大家團結一心,努力完成今年經濟社會發展各項目標任務,讓我國的經濟在疫情的影響下依然不斷前進。正如我國的糧食產量在疫情的影響下不但沒有下降,反而呈現增長趨勢。我國的進出口已連續6個月實現正增長。這次疫情也給廣大的中國人民上了深刻的一課,在疫情防控中暴露出了不少的短板和弱項,但我們的人民是智慧的人民,大家齊心補短板,強弱項,把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業態、新模式加快壯大起來,加大公共衛生服務、應急物資保障等領域投入,加快數字經濟、生物醫葯、醫療器械、生命健康等產業發展,促進經濟行穩致遠。實體經濟是我國經濟的關鍵所在。在疫情防控中,國有企業發揮了主力軍的作用,在推動復工復產的過程中,國有企業也發揮了重大的積極作用。把國有企業做大做強做優,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得以充分發揮的重要保障。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國的經濟必定會實現更快更好的發展,在疫情的影響下,我國的經濟也會化危為機,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