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東北地區曾出現哪些經濟形態

東北地區曾出現哪些經濟形態

發布時間:2022-08-18 21:00:25

Ⅰ 誰知道1931年東北的工業經濟等是怎麼樣的,急需資料

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王朝統治了中國260年,但200多年裡他們對於自己的故鄉東北卻沒有做太多有效的開發。反而將寧古塔等東北邊境之地作為犯人的流放地,《尼布楚條約》更是把滿人祖先曾經奮戰過的西伯利亞拱手讓給了俄羅斯。因此整個清代,東北地區是不受待見的。

這樣也造成了一個惡果,那邊是在清末政局混亂之際,東北儼然就變成了土匪的世界。這里地廣人稀、山高林密,政府卻沒有有力的統治,於是佔山為王變成了常事。然而在這種情勢下,卻給東北帶來了契機。

處在日俄兩大帝國主義勢力的夾縫之下,東北成為近代中國最早被帝國主義勢力所控制的地區,日俄兩國對東北豐富資源的掠奪,客觀上卻促進了東北的近代化,於是當一個強硬而又不失為一名愛國者的大軍閥張作霖成為東北王後,東北的工業,尤其是中國人自己所掌握的的工業資源開始經歷了一次爆發式的增長。

張作霖雖然沒正經讀過幾年書,但他卻對政治和經濟有著天生的直覺。他懂得陽奉陰違的對待日本人,表面許以利益,實際上只是借日本之力發展壯大自己,他並不像一些軍閥一樣只知道盤剝百姓以換取帝國主義的槍炮,而是知道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他創建大學、軍校,發展教育;創建工廠,發展經濟,使東北煥然一新。

東北大學理工學院舊址

1921年張作霖創辦東北三省兵工廠,自行生產槍炮彈葯,是當時中國境內實力最雄厚的兵工企業,生產的槍炮種類多、質量好,是當時唯一生產過加農炮的企業,機關槍、榴彈炮也實現了量產。1929年東北的遼寧迫擊炮廠開始試制汽車,1931年試製成功載重1.5噸的「民生牌」卡車,並打算批量生產。

東北航空工廠到1929年已經可以自行生產機身、尾翼、螺旋槳、發動機支架、部分航空儀表、照相器材等航空產品三四十種。而東北航空工廠就是現在大名鼎鼎的「沈陽飛機工業集團」的前身。

1924年,奉天實現與德國、法國單向無線電通訊,1927年,奉天大型短波電台竣工,實現與歐洲雙向通訊,承接當時歐美與上海,天津,北京,漢口等地的國際無線電報業務,成為當時中國最大的無線電台。1931年上半年,東北已建成無線電台9座,正在安裝5座,有線電報2.3萬里,占非外資電報里程的98%。

除了在軍事民用工業上有著長足的發展,張作霖也深知交通運輸的重要性。當時的東北在鐵路覆蓋率方面已經是全國首屈一指,但是主要的兩條干線中東路和南滿鐵路依然是由日俄兩國佔領。為此張作霖主持修建了奉海鐵路

Ⅱ 中國東北地區的經濟

東北地區在三十年代建成完整的工業體系,成為東北亞最先進的工業基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由於原有的工業基礎和緊鄰蘇聯的關系,許多重工業建設項目也都被安排在東北。
東北地區一度佔有中國98%的重工業基地。
東北地區主要有沈大工業帶、長吉工業帶、哈大齊工業帶三個工業帶。 形成了遼中南城市群、哈長城市群兩大城市群 。主要工業城市有沈陽市、大連市、鞍山市、本溪市、撫順市、吉林市、長春市、哈爾濱市、齊齊哈爾市、大慶市。
沈陽經濟區:國務院批准設立的第八個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五點一線:「五點」即:遼寧沿海岸線上的大連長興島臨港工業區、大連花園口工業園區等五個重點區域、丹東臨港產業園區、遼西錦州灣沿海經濟區、遼寧(營口)沿海產業基地。「一線」即:遼寧將建設1443公里的濱海路。通過打造沿海公路網,連接沿黃海和渤海的「五點」。 東北肥沃的黑土地使得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皆為農業大省,其中黑龍江省糧食總產多年全國第一,吉林省糧食單產多年全國第一。
東北的盛產大米、玉米、大豆、馬鈴薯、甜菜、高粱以及溫帶瓜果蔬菜等。「寒暖農分異,干濕林牧全,麥菽遍北地,花果布南山」 即說明了當地的農作物分布現象。沿海地區還盛產海參、鮑魚、牡蠣、對蝦及各種魚類。 中國東北地區旅遊資源豐富,森林、草原、濕地、冰雪、工業、農業旅遊資源在全國獨具特色,生態環境優越,是中國重要的冰雪旅遊和避暑度假旅遊目的地。據統 計,2008年東北地區旅遊總收入達到3400多億人民幣,旅遊總人數達到3.5億人次,國際旅遊人數660萬人次,國際旅遊收入30億美元。
旅遊業正在成為中國東北地區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成為進一步開放開發的先導產業;中國東北地區也已經成為中國旅遊經濟格局中的重要區域,正在成為國際冰雪旅遊勝地和東北亞區域旅遊集散中心。 省份景點遼寧省沈陽故宮、本溪水洞、五女山、筆架山、興城海濱、鴨綠江、醫巫閭山、清永陵、沈陽方特歡樂世界、大連發現王國、撫順樂高樂園、
青岩寺 、千山、老虎灘、遼沈戰役紀念館、北普陀山、紅海灘、金沙灣、白沙灘、遼河老街 吉林省長春萬壽寺、長春凈月潭、吉林松花湖、延邊防川、長白山天池、吉林高句麗王城、長春長影世紀城、吉林官馬溶洞、長春世界雕塑公園、偽滿皇宮、向海自然保護區、吉林霧凇島、五女峰 黑龍江省太陽島、鏡泊湖、冰雪大世界、興凱湖、五大連池、大興安嶺、小興安嶺、扎龍自然保護區、明月島、蓮花湖、二龍山、寧安火山口國家森林公園、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哈爾濱中央大街、索菲亞教堂、伏爾加庄園、大慶黑魚湖生態園、大慶龍鳳濕地自然保護區、林甸縣鶴鳴湖景區、杜爾伯特連環湖景區、牡丹江雪鄉、加格達奇北山森林公園、漠河北極村蒙東5盟市錫林郭勒貝子廟、錫林九曲、平頂山、東烏珠穆沁草原、赤峰克什克騰旗黃崗梁、烏蘭布統草原、貢格爾草原、達里諾爾湖、熱水鎮溫泉,通遼大青溝風景區,烏蘭浩特阿爾山天池,呼倫貝爾草原、圖木吉濕地、昆都侖水庫、梅力更自然生態風景區、昆都侖召、滿洲里國門、呼倫湖、貝爾湖、大興安嶺、中國冷極、額爾古納河承德承德避暑山莊、普樂寺、普寧寺、普陀宗乘之廟、磬錘峰、豐寧京北第一草原、木蘭圍場、雙塔山、金山嶺長城秦皇島北戴河海濱浴場、山海關、九門口水上長城、老龍頭、孟姜女廟、鴿子窩、昌黎黃金海岸、青龍祖山、野生動物園、秦皇求仙入海處、燕塞湖、角山長城、長壽山風景區、南戴河度假區

Ⅲ 東北主要是什麼經濟

東北三省重要的糧食產物有:玉米、水稻、小麥、高梁等。

東北三省,簡稱東三省,是對位於中國東北部的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的總稱。

東北三省地區土壤肥沃、地勢平坦,土地資源豐富,氣候溫和濕潤,雨熱同期,農業生產條件較好,尤其是肥沃的黑土地,為東北地區的農業生產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人少地多,糧食商品率高,土地連片,適宜大規模機械化耕作,也是東北地區成為我國商品糧基地的重要條件;東北三省主要生產的糧食作物有:小麥、玉米、水稻、高梁;經濟作物有:大豆、甜菜。東北平原是我國機械化程度最高、提供的商品糧最多的糧食生產基地。作為中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東北三省為全國糧食供給做出了傑出貢獻。

Ⅳ 民國時期東北經濟實力

民國時期,可以說是東北經濟發展的黃金時代,工業、農業、礦產、商業、金融各方面都獲得了極大的發展,無論是經營規模,生產效益以及發展速度都走在了全國的前列。
尤其是9.18事變以前,全國各地內戰不斷,唯獨東北隨著闖關東人口的大量湧入,經濟的各個領域呈現出了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經濟空前繁榮。
當時的東北地區可以說是世界上重要的產糧基地,尤其是在20世紀20年代整個世界八成以上的大豆來自中國東北。
在軍事工業方面,張作霖、張學良父子在奉天軍械局的基礎上建立起了東三省兵工廠,後來又設立了東北航空工廠和海軍工廠。東北的軍事工業遠遠地將全國其他地區甩在了身後,以至於9.18當日本人接手張學良留下的這些軍火庫的時候都嘆為觀止。
在以軍事工業為支撐的基礎上,東北還大力發展了重工業和礦業。興建了機械製造廠,翻砂廠,發電廠、制鐵廠等一大批近代工業部門。
在交通運輸方面,東北建立起了自己的鐵路網,並組建了專門負責航運的東北航運局。

Ⅳ 東北的經濟主體

東北三省重要的糧食產物有:玉米、水稻、小麥、高梁等。

東北三省,簡稱東三省,是對位於中國東北部的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的總稱。

東北三省地區土壤肥沃、地勢平坦,土地資源豐富,氣候溫和濕潤,雨熱同期,農業生產條件較好,尤其是肥沃的黑土地,為東北地區的農業生產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人少地多,糧食商品率高,土地連片,適宜大規模機械化耕作,也是東北地區成為我國商品糧基地的重要條件;東北三省主要生產的糧食作物有:小麥、玉米、水稻、高梁;經濟作物有:大豆、甜菜。東北平原是我國機械化程度最高、提供的商品糧最多的糧食生產基地。作為中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東北三省為全國糧食供給做出了傑出貢獻。

Ⅵ 礦產資源東北地區發展了什麼等支柱產業什麼工業基地到資源枯竭經濟衰落到什麼

東北地區發展了重工業為支柱產業。
東北地區資源豐富,重工業發達,有我國第一個工業基地也是我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遼中南工業基地。
東北老工業基地危機 1. 資源型城市危機:資源枯竭與經濟轉型 東北是中國重要的資源基地和重工業基地中國共有資源型城市118座,總人口1.54億人,其中市區非農業人口3400萬人,職工1250萬人。 東北地區有30座。東北部分重點地區的礦產資源(如煤礦、森林),已經完全枯竭或瀕臨枯竭,面臨著必須全面轉產的局面。部分地區礦產資源的開采成本也大幅度上升,失去了原有的經濟優勢。
以黑龍江省為例,黑龍江省有四大煤城、兩大林城、一大油城,而省內幾大自然資源優勢正在迅速弱化乃至消失。 大慶油田的可采儲量只剩下30%,到2020年產量只能維持到2000萬噸左右,開采成本將在目前已經很高的基礎上大大提高; 省內四大煤炭生產基地:鶴崗、雞西、雙鴨山、七台河已經面臨煤炭資源枯竭或大量「關井」的局面; 我國最大的森林工業基地伊春,16個林業局中已經有12個無木可采,可采木材不足500萬立方米 歷史包袱過重導致眾多的社會問題(東北現象) 在計劃經濟的指導下, 產業能源原材料工業基地, 國有企業比重大。 產業結構呈現剛性化 對東北城市經濟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抑製作用。

Ⅶ 東北曾經有多富有和強大

東北的曾經的強大和富有都被無形之中被「忽視」了。東北人即不知道曾經的富有也不知道在歷史之中的強大和強勢。所以東北人在歷史文化和經濟生活之中總是產生某些自卑,這是無知。
來看看東北地區的經濟發展歷史 。
早在1881年6月,清政府就在在吉林設立軍火製造廠,歷時1年半,吉林機器局建成。吉林機器局是東北地區資本主義機器工業的開端,其規模、設備及經營管理手段,當時不僅在東北,而且在全國也處於先進行列。

而在張氏父子時代,父子2人就實行「整軍精武,勵精圖治」的政策,開礦山、修鐵路、建電站、設銀行、辦學校,在北滿(黑龍江)積極屯軍墾,只用了10多年時間,東北的經濟在中國已經舉足輕重。東北地區建立最早建立了一批工業,其中軍事工業以及重工業佔了相當比例。張氏父子在東北建立的工業,側重於重工業與採掘工業。當時東北地區的鐵路、礦山、鋼鐵工業,也是全國最發達的。從張作霖宣布東北自治到"九*一八事變"期間,張氏父子為了加強東北邊防安全,根據自建自營方針,制定了龐大的鐵路修建計劃,並不顧日本多方阻撓,努力將其付諸實施.經過近十年努力,打破了東北鐵路長期由外國控制的局面。張作霖不顧日本之反對,於1924年成立了自營自建鐵路的領導機構和執行機構——東三省交通委員會,開始築建東北鐵路網。據說當時東北大學教授的工資是北大的六倍,約3000現大洋,超過總理段其瑞。1927年可以生產馬達,1930年亞洲第一部帶空調的火車在大連誕生。而直到而在五、六十年代,當時的中國,近百分之九十的人口生活在農村領域,而在東北,城市人口佔到了百分之30~40,這和工業化國家的人口比例幾乎一樣。並且推動了東北地區的農業產業化。中國第一座廣播電台,是建在哈爾濱。全中國第一個半導體收音機1957年誕生於哈爾濱無線電四廠 日俄戰爭那個年代,哈爾濱就有民用的廣播電台了。

而在金融方面。奉天省於1905年設立奉天官銀號,1906年,該號贏利達202299兩,1907年改為東三省官銀號。吉林將軍延茂在1898年設永衡官帖局,發行吉林官帖。1909年合並為永衡官銀錢號。到1911年,總號已擁有資本1342128兩,在長春、哈爾濱、天津、上海等地的分號亦擁有資本1660871兩。1908年又成立黑龍江官銀號,屬官辦企業。東三省官銀號、吉林永衡官銀錢號、黑龍江廣信公司等三大地方金融機構的設煤馱俗?形成了東北地區的區域金融體系。光緒年間,吉林城錢庄已是「比戶相望」,其中功成玉錢庄勢力尤大。金融業的發展,促進了區域金融市場的形成。 而東三省官銀號則是當時亞洲最大的銀行之一。而東北軍每年的軍費高達9000萬元。都是依靠東三省官銀號來支撐,沒有極其雄厚的財力的支撐怎麼可以?而1906年以後,東北除了營口和大連外,又新開辟了大量商埠,到1910年,東北新辟商埠已達24處可以想見東北當時東北多麼富有。東北也是當時中國唯一陸海空軍備齊全的軍隊。

在滿洲國時代,滿後期,東北已經成為一個重工業基地。1943年,東北煤產量佔全國的49.4%,生鐵產量佔87.7%,鋼材產量佔93%,發電量佔93.3%,硫酸產量佔69%,蘇打灰產量佔60%,水泥產量佔66%,機械工業產量佔95%。重化工業的畸形膨脹,加速了東北地區的工業化進程。據統計,1931—1943年,東北工業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由26.9%增長為59.3%;農業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則由73.1%下降到40.7%。在輕重工業關繫上,重工業急劇膨脹,輕工業所佔比重日益縮小。據統計,重工業的煤1941年比1930年增長22.9倍,電力增長7倍,生鐵增長3.5倍。而據統計,日本在中國企業投資,1930年為8.9億美元;1936年為16.29億美元,其中東北為13.24億美元,關內為3.05億美元;1944年日本在華投資到達最高峰時總額達到61.63億美元,其中東北為52.79億美元,關內為8.84億美元。滿洲國工業產值在1936年為8.07億元,1940年達到26.47億元;要知道這只是工業產值, 沒有包括農業和第三產業! 當時全中國約人口4億5千萬, 滿洲國人口3千8百萬. 1945年, 全中國人均GDP為40美元, 當時, 滿洲建立了門類齊全的工業和發達的農業, 其GDP約佔全國GDP的2/3. 通過簡單的計算, 不難發覺, 當時滿洲的人均GDP居然是315美元! 30年後的1975年, 中國大陸還沒有達到這個水平! 此外 滿洲政府除了基礎建設,還很重視藏富於民,所謂民營經濟很發達. 1934年,由滿鐵自行設計開發了緊跟歐美潮流的「paci7」型蒸汽機車特急「亞細亞號」,這款機車有完備的冷暖房空調系統。運營與大連-新京(長春) 間的701公里的鐵路上。當時「亞細亞號」的速度達到了120公里/時,遠遠領先於最高時速95公里的日本鐵道省的機車。 到1930年代中期,滿鐵已經開始使用IBM計算機(機械式)售票.亞細亞號共有兩組列車,每日上午由新京和大連對開,完成大連至新京間701.4公里的運營里程,所需時間為8小時30分(中途不停車),平均運營速度為85公里/小時。機車的最高測試時速為130公里/小時。

1937年(康德四年),「滿洲國家軍隊飛行隊」成立。太平洋戰爭後期,參與太平洋戰爭。裝備機種有「九七式戰機」、「一式戰機」、「二式單戰機」等。空軍兵力最多時有含運輸機在內約110架飛機。滿洲國建立了當時亞洲較完備、先進的工業體系。包括鐵道運輸、航空、航海、鋼鐵、煤炭、機車、汽車製造、飛機製造和軍工等工業部門。滿洲國工業產值在1936年為8.07億元,1940年達到26.47億元;生產力指數上升幅度超過60%。形成了包括冶金、礦業、飛機、機車和汽車製造、造船、紡織、交通運輸和能源等工業部門的較完整的工業體系。滿洲國建成的豐滿發電站是當時亞洲最大的水力發電站,1943年的發電能力為22億度。滿洲國境內鐵路線稠密,鐵道運輸發達。鐵路線由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經營,最主要的干線為南滿鐵路(長春至大連)。1936年,滿洲國以1.6億日元的價格向蘇聯收購了長春至哈爾濱以及滿洲里至綏芬河的北滿鐵路。其他重要鐵路還有丹東至奉天的安奉線、吉林至長春的吉長線、四平至齊齊哈爾的平齊線等。到了1939年,路線全長已超過一萬公里,成為當時世界鐵道運輸最發達的國家之一。「超特急」列車「亞細亞號」即為當時滿鐵的象徵。航運部分,主要港口有大連港(屬關東州)和營口港;內河水運主要集中在松花江地區。空運部門則以滿洲航空會社為主要經營者。航空線總里程為1.5萬公里。1943年滿洲國的公路全長為六萬公里。而當時的滿洲國的教育則比現代人更具有現代性,1937年仿照日本的教育體制採取了全面建立和鞏固教育體系的措施。除人文、科學的教育外,重視學生的品格與體魄的培養訓練,鄉村學校注重學生對農業知識與科學耕種的訓練,女學生還有家政訓練課程。藉此意圖培養出具有現代科學技術知識和效忠滿洲的國民。滿洲國的各級教師的培養較嚴格,對教師的考核和晉升有嚴格的制度。滿洲國建立了一萬兩千所小學、兩百所中學、一百四十所師道學院,以及五十所技術及專業學院和一些軍官學校。在滿洲國教育系統中,共有六十萬學生和兩萬五千名教師。另外,還有一千六百所私立所學校,一百五十所宗教學校以及哈爾濱地區的二十五所俄國學校。滿洲國建立的大學,參與其事絕大部分是日本人。當時的滿洲建國大學,教師90%以上為日本人,用日語授課。1938年,滿洲國赤十字社建立,提供先進的醫護訓練。滿洲國也是當時亞洲乃至世界經濟成長最快的國家之一。滿洲國建立了完備的法律執行和教育體系,形成法治國家。其政府的現代公務員制度也得到完善。如後來的韓國總統朴正熙更是畢業於滿洲建國大學。而東北於1945年在工業規模上超過日本,成為亞洲最大的工業體。

Ⅷ 中國東北地區的歷史沿革

東北民族體系由四大古族構成,東胡鮮卑、夫余高句麗、肅慎女真、商族燕人,奠定了東北的朝代更迭和歷史變遷,還有東北四大民族行政區的布局,春秋時期東北西部東胡、北部穢貊、東北部肅慎、南部古燕族,逐步演變為漢晉時期東北西部鮮卑柔然、中部夫余高句麗沃沮、東北部挹婁勿吉、南部幽州遼西遼東郡,隋唐時期東北西部室韋契丹、東北部靺鞨渤海、東南部高句麗百濟、南部安東都護府,以後遼金元清民國北洋奉系東北四省,東北四大民族輪流坐莊統一東北,7次入主中原
自有文字時起,東北作為一個地區就已載入典籍。最早把東北載入典籍,當推《尚書·禹貢》,把遠古中國劃分「九州」,其中「冀州」,已涵蓋今遼寧省西部地區;「青州」則把今遼寧南部主要是遼東半島置於州的轄境之內。相傳「九州」為禹治水後所設,而舜又析「九州」為「十二州」,其中分冀州「東北」為幽州,即遼寧北鎮以西地區簡稱遼西;分青州「東北」為營州,即今北鎮以東地區稱遼東。
遼西東之分,大抵以今遼河為限隔。除《禹貢》,還有《爾雅·釋地》、《周禮·職方》及《呂氏春秋·有始覽》等書,都做了相類似的記載。其實,所謂「九州」、「十二州」之設,不過是春秋戰國之際或稍晚時文化人把遠古時代的理想化,反映了當時人們的地理概念。
因 為堯舜禹三代還不具備形成國家的條件,自然也就不會有「州」的行政區劃與設置。盡管如此,至少在春秋戰國之際,在人們的地理概念中,已把今遼寧省境分別概 括在冀州、青州、幽州、營州的轄境之內。此四州之設,並不包括今吉林與黑龍江兩省之地,僅以方位「東北」指稱今遼寧省地。
考之史,春秋以前,尚未在東北地區設制,僅以邊疆民族朝貢來確認其土地與居民同中原王朝的政治隸屬關系。據《史記·五帝本記》載:早在舜時,北方朝貢的民族有「山戎、北發、息慎」。息慎即肅慎,在堯舜時代就居住在白山黑水之間。
所 以,周繼承了堯舜時的遺產,稱:「隸慎、燕、毫,吾北土也。」周時,肅慎繼續朝貢,孔子曾親眼見過其貢品――楛矢石砮,並為陳國惠公做了鑒定。《山海經· 大荒北經》也有關於肅慎的記載「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肅慎氏之國。」不咸即今長白山,肅慎族居於長白山地區又得到了確證。
以上所證,已超出冀州等四州的地理概念,把它擴展至白山黑水即相當今之吉林、黑龍江兩省之境。此時,因無明確的行政區劃,仍以方位「東北」代稱本地區,同時,又把民族作為地區的代名稱。
東北是華夏民族的傳統聚居地,在中國的周代(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21年) ,周天子分封諸侯以屏藩王畿,賜周召公姬奭以東北之地,是為燕國的始祖。周召公姬奭(前十一世紀 又作「邵公」、「召康公」、「太保召公」。姓姬名奭(音「是」shì),周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
燕國是西周至戰國時期的一個重要封國。關於它的始封,《史記》卷34《燕召公世家》有明確的記載,稱:「周武王之滅紂,封召公於北燕」。《史記》卷4《周本紀》也說武王伐紂之後,「封召公奭於燕」。召公名奭,姬姓,是與周室同姓的貴族,因食邑於召,稱為召公。他和周公旦、太公望,都是西周開國奠業的重臣,也是周文王、武王最為信任、倚重的人。燕昭襄王(?—前279年)在位的時候,向東襲破東胡修築長城,向南討伐齊國,燕國達到極盛。
燕王喜三十三年(公元前222年), 秦滅韓、魏、楚後,再遣王賁攻燕遼東,燕軍戰敗,燕王喜被俘,燕國滅亡。秦軍回師攻代,代王嘉被俘。燕遼東故地和代地被秦分別設為遼東郡和代郡。漢四郡(公元前108年~公元313年),漢武帝在公元前109年至公元前108年間剿滅衛滿朝鮮後在朝鮮半島北部和中部設立的樂浪郡、玄菟郡、真番郡、臨屯郡四個郡的總稱,對朝鮮半島南部也有很大的影響力。 公元前37年,高句麗在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縣建立政權,創建者是夫余王子朱蒙,都城是紇升骨城(今遼寧省本溪市桓仁縣五女山城),後琉璃王遷都國內城和丸都城(均在今吉林省集安市)。高句麗是中國歷史上存在時間最長的地方政權(共歷705年),統治最盛時一度將朝鮮半島大半納入版圖,創造了高度發達的農耕文明,對東北地區東部的經濟文化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西晉時,慕容鮮卑遷到遼西地區,公元337年稱燕王,建乎府於龍城(今朝陽市),史稱前燕,前燕亦重視發展生產,興修水利,規定租稅,非工商人口歸農等等。使遼西地區的農業生產得到發展。
公元668年(唐高宗總章元年),高句麗在唐軍和新羅(今天朝鮮、韓國祖先)的夾擊之下滅亡,第27代國王寶藏王高藏被唐軍俘虜,高句麗人口余眾絕大部被唐朝政府內遷中原融於中土,融入渤海國的人民里。
668年高句麗滅亡後,勿吉王國七部之一的粟末靺鞨部首領大祚榮於698年在今吉林省敦化市建立震國(後改稱渤海國),初為唐朝的一個羈縻州,後改為唐朝的藩屬國。渤海國鼎盛時,疆土方圓5000里,人口十萬戶,勝兵數萬人,史稱「海東盛國」。 遼金元時期,先後有居住在遼河上游的契丹族建立遼朝(907年~1125年);居住在黑龍江、松花江流域的女真族入主中原建立金朝(1115年~1234年)。這對於各民族的融合和發展,對於東北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都產生了深刻影響。
唐朝末年,契丹在首領耶律阿保機把兩大部落統一起來,自立為王。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機稱帝,國號契丹。阿保機逝世後,其子耶律德光繼位,公元947年改國號為遼,改皇都為上京。遼朝鼎盛時的疆域,東至當今的色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帶;東北到外興安嶺和鄂霍次克海;南抵今天的天津市、河北省霸縣、山西省雁門關一帶,與北宋對峙。
五代十國,此為營州、平州之地。梁和唐時,在盧龍城設平州、盧龍縣治。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契丹占據了營、平等州,晉、漢、周時,一直為契丹所據,後契丹改國號遼。
公元1113年,肅慎族系女真完顏部首領阿骨打舉兵奪取松花江流域,南下佔領遼東半島。1115年稱帝,國號金,建都會寧(今黑龍江阿城以南)。建國後繼續征戰,1125年滅遼,1127年滅北宋。大金最盛時超過極盛時期的遼國,囊有當時的北方。大金騎兵向亞洲東北部海岸線縱橫馳騁幾乎擁有肅慎族系全部故地,西以河套、陝西橫山、甘肅東部和西夏交界,向南一直到秦嶺淮河與南宋對峙。
1287年,元朝設立遼陽行省,統轄東北全境。 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今南京市)稱帝,建立明朝,同年滅元。在遼東都司,農業、手工業都得到很大發展。遼陽地區,明朝時是「歲有羨余,數千里阡陌相連,屯堡相望的富饒地方。當時,遼東都司的冶鐵、制鹽等手工業也很發達。遼東的三萬衛與四川的龍州、順天的遵化,是當時全國聞名的三大冶鐵中心。吉林市是明朝設在東北的造船基地。
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軍攻佔大都(即北京),元朝滅亡。明太祖朱元璋為了消滅盤踞東北,負隅頑抗的故元殘余勢力,一方面派黃儔等人前往遼東,「詔諭遼陽諸處官民率眾歸附」;另一方面派兵從山東渡海,向遼東進軍,迫使故元遼陽行省平章劉益投降。於是洪武四年(1371年)明在遼東設置定遼衛都衛,洪武八年(1375年)明改定遼衛都衛為遼東都指揮使司,管轄遼東二十五衛,一百三十八所,二州,一盟。
朱元璋為了向北推進,在「慎固邊防,翼衛王室」的思想指導下,把自己的兒子分封在北方和東北,如封燕王於北平、封韓王於開原、封寧王於大寧(今赤峰寧城)、封遼王於廣寧, 其目的是「據名藩,控要害,以分制海內」。當時故元太尉納哈出占據金山(即吉林省農安縣)一帶,與遼東高家奴、哈喇張、也速之等故元殘余勢力,「彼此相 依,互為聲援」,企圖繼續頑抗。明朝要統一東北,就必須消滅東北境內的「故元遺兵」。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派馮勝、傅友德率領明軍進攻金山,納哈出兵敗投降,其他「故元遺兵」也紛紛歸降,蒙元在東北地區的殘余勢力被肅清。
「衛 所」是按照明朝政治制度設置的地方軍事行政機構,它和內地有所不同的是除了軍事職能外,還要管理地方行政事務,所謂「撫綏屬部」,「看守地方」。「衛所」 官員都是明朝中央政府直接委任的,採取「因其部族,官其酋長為都督、都指揮、指揮、千百戶,鎮撫等職,給與印信,俾仍舊俗,各統其屬」的政策。他們的官職 是世襲的,父死子繼、父老子替都必須得到明政府的批准。如果要求晉陞官爵、更換敕書(委任狀)、增加賞賜等,則要呈報明朝政府,不得擅自行動,否則要受到處罰。明朝授給奴兒干都司屬下衛所的官印,不斷有所發現,如有《毛憐衛指揮使司之印》、《木答里山衛指揮使司印》、《禾屯吉衛指揮使司印》、《囊哈兒衛指揮使司印》、《塔山左衛之印》以上的「印信」,清楚表明了明朝在東北地區設置地方行政機構,進行管理最好的歷史物證。
由於女真和明朝在政治、經濟等方面的關系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密切,因此東北地區的水陸交通也隨之發展起來了。明朝在蒙元設置驛站的基礎上,大力擴建和新建驛站,延長或新辟驛站的線路,據《遼東志》記載,當時從遼東通往東北各地區共有六條交通干線,開原城是六條干線的起點。東到朝鮮,西達蒙古,東北抵達特林地區的滿涇;西北通往滿洲里以北,形成四通八達的驛站交通網。
特別是對黑龍江、松花江一 帶,明廷為了保證遼東同奴兒乾地區的交通運輸,永樂十年(1412年)自松花江到黑龍江下游,就設了滿涇等四十五站。永樂十八年(1420年)又在今吉林 市的松花江畔建立了造船廠,擔負「造船運糧」和運送軍隊的任務。正因為明朝積極發展東北地區的交通運輸,增設驛站,建立船廠,更加強了女真和遼東及中原地 區的聯系。
然而明朝中期以後國力衰退,無力再維持對北方邊疆的統治,1435年(明宣德十年),奴兒干都司被撤銷,但下屬的衛所則繼續存在。隨著韃靼和女真的興起,明朝在東北地區的有效控制區退縮到遼東地區。 16世紀末,女真再次崛起強大。1616年建州女真領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大汗,重建大金國,史稱「後金」。
天聰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改女真族號為「滿洲」。1644年李自成軍隊攻入北京,明朝滅亡。清軍趁機入關,經過血腥屠殺攻伐統一全國。為了鞏固滿洲貴族的統治,清朝實施「首崇滿洲」政策嚴防漢人,使得八旗迅速腐化。為了從外表上防止漢人知識分子產生華夷之辨和反清復明思想,清政府廣泛實行剃發易服和文字獄,對漢民族的民族自尊心造成空前摧殘,中國社會思想文化更加封閉保守,客觀上造成中國社會思想文化倒退,形成近代積貧積弱的局面
清取得政權以後,以東北為「龍興之地」,定盛京為「陪都」,對東北實行「特別之制」的治理辦法。從17世紀中葉起,沙俄侵略軍越過外興安嶺,侵入中國黑龍江流域,燒毀村莊,殺掠人口,搶奪糧食和貂皮。之後清軍與俄羅斯多次爆發沖突或戰爭,直到1685年雅克薩之戰後,在康熙帝的授意下清軍乘勝求和簽約。於 1689年簽定《中俄尼布楚條約》(尼布楚議界條約),在條約簽訂之前,清朝在東北地區疆域西括內外蒙古,盡有中、東西伯利亞,東臨太平洋,包括庫頁島、千島群島,北濱北冰洋,東北方向直到堪察加半島和白令海峽。1689年《尼布楚條約》後東北地區疆域逐漸退至外興安嶺、烏第河、貝加爾湖南岸一線以南地域。清末民初中國衰弱,庫頁島、千島群島喪失,外蒙古獨立,東北版圖最後縮至今日模樣。
隨著人口增加,土地開墾,中原先進生產技術的推廣,東北農業生產的基本輪廓大致形成。在農業發展的同時,商業、手工業隨之興起,出現了沈陽、吉林、齊齊哈爾、遼陽、錦州、長春、寧安、遼源、哈爾濱等經濟中心。
清軍入關後,於清朝初年,在東北設置了盛京將軍、寧古塔(吉林)將軍和黑龍江將軍,三將軍的轄區在管理方式、行政制度及土地佔有形式方面有別於中原地區。多爾袞就 在1644年下令嚴令禁止漢人進入所謂的「龍興之地」墾殖。這就是「禁關令」。雖然清朝於1692年開始向東北地區派遣八旗及漢軍移民,但清初滿族人傾族 入關後東北人口更加稀少,清朝統治者視東北為「祖宗肇跡興王之所」,借口保護「參山珠河之利」,長期對東北實行封禁政策。
與「禁關令」相關的詞彙除了「禁關令」外,還有兩個:「柳條邊」和「闖關東」。為了嚴格執行「禁關令」,從順治年間開始,清朝政府不惜代價於東北境內分段修築了一千多公里名為「柳條邊」的籬笆牆,也稱柳條邊牆、柳牆、柳城、條子邊,至康熙中期完成。
從山海關經開原、新賓至鳳城南的柳條邊為「老邊」;自開原東北至至今吉林北的為「新邊」。邊牆以東的東北嚴禁越界墾殖,邊牆以西則作為清朝的同盟者蒙古貴族的駐牧地。清朝對東北的封禁造成了東北人口稀薄,最終為俄國對中國東北的蠶食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晚清邊疆危機日甚,清朝被迫開放邊禁,採取「移民實邊」的政策。1861年至1880年代陸續開放了吉林圍場、阿勒楚喀圍場、大凌河牧場等官地和旗地。1882年(光緒八年)首先在吉林招墾,設立琿春招墾總局,此後又開放了黑龍江地區的土地開墾。並且在1907年,清廷裁撤盛京、吉林、黑龍江三將軍,改置奉天、吉林、黑龍江三省,設巡撫,並設東三省總督。
前引《周禮》中的幽州為遼寧北鎮,管轄河北省東部及今遼寧,統稱為「東北」。
遼東,關外,是在明初修成山海關及相連的長城,人們便有了內外之分的新的概念:把山海關以東的地方所稱遼東,即今遼寧省境,統稱〃關外〃,而把山海關以西亦即長城內側,統稱〃關內〃,後又漸稱〃關里〃,有山東人、河北人、山西人,乃至江南地區的人流寓關外,往往不直說省名,而泛稱為〃關里人〃。在明代官方文件及官書如《明實錄》中,又把關外稱為〃畿東〃、〃京東〃,與〃關外〃具有同等的含義。明朝遼寧的行政區也是遼東都司,所以明朝多用遼東代指東北;秦皇島歷史上行政區和地理一直屬於東北,山海關只是分割的行政區,把秦皇島從大寧路劃歸京師北直隸永平府,而秦皇島的地理文化人員民族構成仍然屬於東北;
關東,關東這一稱為來至清朝民國時期的闖關東,清朝廢長城,卻不廢山海關。這座雄關,對於清朝來說,仍有重大的意義。它保留山海關,一是稽察往來商旅,抽取稅收,對國家有利,二是為保護它的〃龍興之地〃,嚴禁內地人通過山海關進入東北,免致破壞了它的風水〃龍脈〃。自康熙時就實行封禁,為後世的遵循,厲行封禁長達200年左右。山海關就成了清朝封禁東北的一個不可逾越的關口。在19世紀,中國黃河下游連年遭災,老黃河故道下游的山西、河南、皖北、山東、蘇北的中原百姓開始闖入東北,大部分需要經過山海關放行,所以叫闖關東,關東這個稱為才流行起來,闖關東到關外,只是闖關東的關東指代東北,而山海關以東的地理關東,並不能代表東北全境,因為蒙東和秦皇島並不在山海關外;
1945年至1954年的東北人民政府,管轄包括原察哈爾省的內蒙古自治區、熱河省、遼西省、遼東省、吉林省、松江省、黑龍江省7省區

閱讀全文

與東北地區曾出現哪些經濟形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77的蛇跟79的羊婚姻如何 瀏覽:552
最悲苦的愛情是什麼 瀏覽:64
兩邊婚姻孩子如何上學 瀏覽:156
特別行政區和經濟特區哪個級別高 瀏覽:421
猴男婚姻配什麼好 瀏覽:179
浙江省哪裡的美女多 瀏覽:589
為中國藝術事業發展做了什麼 瀏覽:302
有哪些古代四大美女 瀏覽:44
章子怡的詩講的什麼故事 瀏覽:50
145代表什麼愛情暗示 瀏覽:203
再婚幸福概率是什麼 瀏覽:750
中年人最靠譜的愛情是什麼 瀏覽:572
徐州目前哪裡可以辦理健康證 瀏覽:812
哪些省屬事業單位招聘 瀏覽:541
砍伐樹木對身體健康有什麼危害 瀏覽:389
傑克的故事主要是說什麼 瀏覽:862
婚姻登記信息沒有聯網如何處理 瀏覽:719
怎麼樣去介紹一個美女 瀏覽:728
幸福出行共享電動車如何收費 瀏覽:516
423愛情暗語什麼意思 瀏覽: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