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既然西安地理位置,國家政策都不錯,為什麼經濟不行
整個西北地區長期經濟落後,自然環境欠債較多,雖然西安的工業基礎不錯,高校和科研機構也不少,有一定的優勢。但是畢竟偏處西北,周邊整體落後,無法發揮區域中心城市的龍頭作用。上世紀90年代第一次提出西部大開發時,就是因為西北地區比西南地區發展潛力差太多,最後,國家還是把重慶升級為直轄市,作為西部地區的中心城市來發展,西安被重慶PK掉後,又一次錯失了機會。
2. 西安為什麼經濟發展不起來
1、西安區位,內地城市普遍沒有沿海城市公鐵海空四位一體交通優勢,同樣沿海輔助型城市群互相資源關聯也很重要。
西安只是一個城市,但是得帶起西安周圍職能城市各有優勢的互補發展。
2、教育回報率,一個城市的發展離不開人才投入和職業培訓。有針對的對城市需要學科進行重點培植這是未來領導型社會的投入比。
西安的教育對應沿海城市所缺學科進行補位,這就是為他人做嫁衣。
3、市場定位與政策理念,復制人家優秀的工作經驗同時也會把人家水土不服的細節復制過來。
西安屬於軍工城市,在民生上,不太注重市場主導型發展,且政策下達時,得處處顧及到國防建設的需要。
4、城市中產階級粘附度,中產階級的數量往往決定一個城市的態度,大多數的中產階級在人生奮斗階段取得一定的台階,具有高學歷、高職位、高眼界的思維導向,一定數量中產階級的聚集在一起,是城市理性思維的柱石。
西安在培養企業、為人才量身定做留置條件,可是為這些企業留住多少企業家,在宣傳企業文化時,勞資雙方和諧共處么?
5、文化的積淀,從農業時代到工業時代,城市需要大刀闊斧以百廢待興,家庭需要捨生取義為家裡培養人才,這是一個時間積累的過程,人對社會變革的理解能力和對新思想的理解是需要一步步來體會的,畢竟這個社會還是保守穩態習以為常。
新西安就要學會全盤學習沿海模式,同時對西安周邊將來會合作的關中城市群進行文化攻勢,這是一個合作共贏,獨戰則死的年代,傳統的西安是過去的歷史,未來的西安得兼容並蓄,從來西安生活的人開始,學習沿海人不畏難、不畏煩、不畏苦的過程。
手機打字好累,西安是所有內地城市通病的代表,內陸城市都在傳統陣痛中嬗變,君子豹變,其文蔚也!
2018年3月3號,蘇曉墨。
3. 西安作為歷史悠久的古都,為何經濟發展還不如鄭州
這個其實很好解釋,畢竟一個古都不可能永遠都那麼強盛,西安繁華也僅僅是在古代繁華,比方說洛陽在古代也是相當的鼎盛,但是現在不也已經成為了三線城市,所以說城市的強弱隨著歷史會變化的,到了近代以後,我國貿易經濟主要集中在南方沿海地區發展,而內陸城市相對沒有足夠的優勢,所以大城市往往就被上海廣州所取代了,鄭州是因為地處中原地區也是鐵路物流的樞紐,所以經濟發展也是很迅速的,不過西安依然是一座著名的旅遊城市和歷史古都,並且西安的科教實力數一數二。
所以說現在西安的經濟總量已經遠遠不如江浙地區的大城市了,同樣也不如成都和武漢,因為成都和武漢可以說是一城獨大發展,吸幹了整個省份的資源,而鄭州作為國家的鐵路樞紐城市,人口也是相當的密集,所以經濟發展也不會差,不過現在西安雖然不如以前那個顯赫,但依然是一座著名的旅遊城市,同樣也有著數以百計的歷史遺跡,吸引著很多遊客來當地遊玩參觀,並且西安的高等學府在全國也是排行前列。
4. 西安是十三朝古都,為什麼發展的這么慢我沒有人什麼貶低之意,我想問一下這在政治和經濟上的原因。
西安,就是古代長安城,是中國一個古老的歷史古都
但是西安沒能發展起來,和北京,南京等古都不同,這還是有歷史原因的
1,地理位置:西安處於中國中部地區,交通不便,地理位置遠不如北京,南京這樣靠近海邊的城市。加上現在經濟全球化,而空中運輸尚沒有發展到可以取代海路運輸,所以,海上貿易依然是現在的主流。地理位置註定了西安會落後於其他古都。
2,歷史原因
自古中原地區是經濟發達地區,尤其是以長安,洛陽為中心。但是,由正因此,這些地區常年戰亂,百姓民不聊生,被迫遷徙,人口逐步從中原地區南下到江南地區,人才是發展經濟的核心,因此,人的遷徙,導致中原地區人口迅速減少,進而影響到西安的發展。
3,政治因素
因為從明清開始,政治重心已經從中原轉移到東部沿海,宋元明清先後定都在:宋-開封,杭州,元-北京,明-南京,北京,清-北京。民國-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幾百年下來,政治經濟重心已然轉移到這些地區,尤其是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對外開放的口岸多數在東部沿海,雖然是殖民貿易,但是間接地也刺激這些地方經濟發展。加之政治中心也在這里,所以西安比其其他一些古都,發展確實慢了很多
5. 西安落後很多省會城市,西安落後的原因是什麼,西安該如何快速追趕上其他的省會城市
最近幾年是個轉折點。西安有些臟,有些亂,人民淳樸(保守),互聯網金融第三產業落後沿海。重工業,國防軍工發達,國企眾多,沒有沿海那樣全國性私企,導致經濟沒有活力,大學生就業難。大學城和高新區簡直是一股清流,真不敢想像要是沒有這么多大學和高新區吸引外來年輕人,西安還得保守到什麼時候,活在十三朝古都的夢里。古都稱號為西安帶來了巨大的名氣(旅遊業比較好),也成為西安發展前進的枷鎖。就像人們想起深圳就聯繫到年輕,時尚,快節奏等詞語;想到西安就想到古都,傳統文化。但是隨著互聯網,交通等發展,全國性人口流動已經很頻繁,相信政府宣傳做好,城建搞好,以後會越來越多人來西安工作定居(不過西安確實得擴大,城市擁擠,停車位嚴重不夠,人口密度太大)希望西安利用好古都這張牌,同時打造現代化宜居西安,改變人們對西安的既定看法。現在社會處處充斥馬太效應,強者越強,弱者越弱,越大的城市越能吸引人然後變得越來越大,所以要知道人言可畏(現在炒股炒房還要炒城市)搞好城建提供企業落戶優惠政策,做好宣傳。西安自古風水寶地,廣闊的渭河沖積平原,水資源沒有沿海豐富但是絕對夠用(加上引漢濟渭以後會更好),氣候好,夏日晚上清爽的涼風,不會像沿海夏季悶熱。冬季白天的暖陽(室內暖氣),一年中日照天數也是比較多,不像南方冬季很多天灰濛蒙。美食更是很多(八大菜系沒有陝菜但是西安美食確實好吃,個人估計是陝菜沒有夠特色菜品或者說口味,但是品類眾多)隨著絲綢之路重啟,以及大力引進韓資,俄資企業,西安會更加開放,更加美好。怎麼追趕一切在與思想應該解放思想(唐長安城時候這里人們思想的開放程度估計如今大上海都趕不上),接納沿海和國外潮流年輕思想沖擊。打造服務型政府,引進研發型企業,鼓勵私企發展建立,多元化飲食。提高人民素質,城市道路衛生搞好。陝北或者全省乃至全國植樹造林動起來,涵養水源,改善水土,防風防沙(西安霧霾比北京少多了,說到霧霾已經成全國性問題了,長三角也時常籠罩在霧霾之下)。還有就是提升文化感染力,就像美國大片,日漫,韓流感染我們一樣,大西安文化得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然後發揚光大,畢竟文化是不死的。
6. 西安作為千年古都,為什麼經濟發展還不如鄭州
西安和鄭州,兩個鄰近省份的省會。一個是陝西第一大城市,另一個是河南的大城市。這兩個相鄰的省會城市目前在綜合實力方面各有千秋。西安的拼寫經濟不如鄭州,但有兩點跟不上鄭州,差距很大西安,論歷史上的西安,它可以說是天皇貴歸,在西安眼裡,鄭州就是一個小土鱉城市。西安的歷史是十三條制度。國內這么歷史悠久的地方,似乎也只有洛陽才能和她相比。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西安是一個遠遠超過鄭州的大城市,在那個時代,鄭州的名字被稱為正弦。
綜合來看,鄭州很容易動搖西安的經濟地位,但要想超越西安的文旅資源和高等教育力量,可能需要更多的努力。
7. 西安發展的瓶頸到底在哪裡
西安目前有兩大瓶頸。
1、地理位置劣勢:
西安底蘊深厚、綜合實力強勁、定位高,因此從城市本身來說並不缺乏和東部競爭的底氣。但是西安為什麼多年以來沒能真正的崛起呢?其實就是地理位置太弱了,西安位於大西北,四下無強鄰,周邊人口密度低,區域經濟實力弱。
因此在這種沒有人口優勢和經濟優勢的大區當中,地理位置是唯一能夠提升城市競爭力的機會,而這方面西安也不具備。雖然西安的客流量很大,也是西北最大的樞紐城市,可是與鄭州、武漢、長沙這些中部大城市不同,這些城市周邊由多個三四千億級別城市為支撐,可形成共振式發展,而西安卻是孤掌難鳴,西咸一體化發展多年,咸陽沒被帶起來,房價到是帶起來了。所以這樣區為核心地位都難以轉化為地理優勢的情況下,大區競爭力又排在華東、華中、華北、西南、東北之後,想要在經濟發展方面對標成渝漢這些大咖是難上加難。
2、區域人口劣勢:
西安自身人口不少,但是區域人口密度太低,整個陝西三千多萬人,一個西安就佔了近三分之一。雖然成都周邊也沒有什麼強市,但成都背靠四川這個人口大省,而這個人口大省偏偏又是喜歡外出務工,所以成都的外來人口規模比例很高,甚至能夠去虹吸貴州和雲南的外出人口。但是西安就不同了,不僅自己省內人口少,周邊的甘肅、山西、寧夏、內蒙人口更少,挨著河南、四川倆人口大省,結果人家的省會虹吸效應更強。所以西安只能靠這點存量人口與其他大城市博弈,然後還沒有區位和經濟優勢,當然會成為瓶頸。如果西安能像成都一樣有1600多萬人口,競爭力早就甩開鄭州了。但事實上你看看鄭州這種有樞紐優勢、區位優勢、人口優勢的城市,從縣城為起點都在經濟層面反超了西安,可見區域人口規模對經濟的影響是非常之大。
一是發展定位不準,太虛,自我迷戀多,管用的少。二是產業定位不準,啥都想干,啥都不專。三是開發區大多,純屬小利益集團。四是區縣發展條件差,動力弱。
一直想引領西北,但在區域大合作上協同不足,向西對甘青寧新輻射帶動不夠,沒有成為西北引摯,向東難與東南諸省競爭,向西南無法在成渝形成竟爭尤勢!
從人文方面看,關中平原的人太樂於安於現狀,思想保守。從產業布局來看,產品線單一而且過於高端化,比如軍工,航天工業,電子工業,能源產業等,關乎民生的製造業寥寥無幾,過去火柴,電池,肥皂,毛巾,玩具,燈泡,牙膏,螺釘螺絲,自行車,鞋廠,表廠等等都被產業升級淘汰了,一句話,地方工業幾乎全軍覆滅,靠央字型大小的產業和壟斷行業的企業支撐著陝西省西安市。這些行業都是國家核心產業,但是可容納的人太少了,所以承接東部產業是突破瓶頸的關鍵。
火車全靠車頭帶。
投資發展天津是個死例子 走 旅遊 發展是個虛胖子 走製造實業發展 雖然是個利西安發展的長久大計 但不會給當下的官員添彩 遠水解不了近渴 當下誰願意給後任作嫁衣裳呢? 所以目前不會有啥好辦法
瓶頸一詞是指限制區域(或產業)整體發展中制約因素(一般包含單個或多個),突破瓶頸則發展進入快速道,瓶頸長期得不到改善則會制約發展和生產活動等。
一座城市的發展離不開硬性條件和軟性條件,一般硬性條件包括地理條件(包括自然條件、 歷史 與現狀)、國家定位(國家政策的支持)以及區域影響力;而軟性條件則包括營商環境、開放包容程度、城市創新等等。
如果僅從一座城市的內部視角,同比往年數據,我們都能發現城市的進步和改變,因此這樣的視角是無法清晰准確發現西安城市發展瓶頸的。
因此下面我將分別在區位、人口、經濟、產業、行業等多個方面將西安與周圍臨近省會城市進行對比,通過外部視角來客觀看待西安目前城市發展中的短板與不足,所有數據均來自於各城市統計局,對比結果以及分析僅供大家參考。
西北重鎮按照我國地理劃分全中國共分為東北、華北、西北、華中、西南、華南和華東七大地區,西安所在的陝西省與寧夏自治區、甘肅省、青海省以及新疆自治區統歸為西北地區。
雖然我國大地原點以及北京時間授時中心均在陝西省境內,西安在內陸地理版圖中更接近於我國中部地區,然而從實際影響力和輻射能力來看,西安對我國華中地區的湖北、河南等省份在交通、教育、醫療等方面的影響力幾乎可以忽律不計,而對甘肅、寧夏、青海以及新疆在交通、教育、醫療方面的影響可以說非常直接,正基於此西安在2018年獲批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批復文件中明確提出:「 培育發展關中平原城市群,發揮其承東啟西、聯接南北的區位優勢,推動全國經濟增長和市場空間由東向西、由南向北拓展, 有利於引領和支撐西北地區開發開放 ,有利於推進西部大開發, 有利於縱深推進「一帶一路」建設。 」
西安因其對西北地區的影響力和輻射能力,加上自身的經濟、教育、醫療優勢,最終獲得了獲批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政策扶持,但同時地處西北地區也成為西安經濟發展的短板與劣勢。
截止到2019年底,西北五省在全國31省市自治區的經濟排名分別為陝西省(全國第15名,25793.17億元)、新疆自治區(第25名,13597.11億元)、甘肅省(第27名,8718.31億元)、寧夏自治區(第29名,3748.48億元)、青海省(第30名,2965.95億元),其中青海、寧夏、甘肅和新疆分別位列全國倒數第2、3、5、7位。
西北五省2019年共計完成地區生產總值54823.02億元,與整個河南省2019年GDP(54259.20億元)相差無幾。
整個西北五省約310萬平方公里,約占我國的三分之一;然而西北五省的經濟卻只佔全國的5.53%。
西北五省雖面積幅員,然而因為其自然條件和地理地貌以及 歷史 發展,其常住人口卻排名全國倒數。
人口與經濟截止到2019年底,西北五省中陝西省人口3876.21萬人、甘肅省2647.43萬人、新疆2523.22萬人、寧夏694.66萬人、青海607.82萬人,五省共計常住人口約1.03億人,約等於山東一個省的常住人口量(1.01億人)。
因此在人口密度方面,陝西、寧夏、甘肅、新疆、青海均位列全國倒數,常住人口少、人口密度低直接影響的就是產業投資,從而影響到地區經濟發展。
2019年西安市共實現GDP9321.19億元,全國排名第24位,且因為四普終核的影響,這一排名相較於2018年下降了3位,表現並不突出;在所有省會城市排名中也僅位列第15位,中規中矩;在國家中心城市以及獲批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9個城市中排名末位,且是唯一一座GDP沒有過萬億的城市。
截止到2019年底,西安市常住人口已達到1020.35億元,在全國城市常住人口排名中大約能排在15名左右,且明顯高於經濟排名中排在西安之前的長沙、佛山、泉州、東莞、濟南、合肥、福州和南通,那麼為何常住人口連年高增長的西安GDP卻不如以上常住人口增量較低於西安的其他城市呢?
因為收入低!
截止到2019年底,西安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4064元,位列全國第61位。。。而上述城市中的佛山市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高達54043元,位列全國第11位,其他城市中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的福州也達到了38719元,位列全國第45位。
然而整體收入低的背後隱藏的是西安市產業結構以及高收入行業不足的現狀。
產業與行業截止到2019年底,西安市三次產業構成為3.0:34.0:63.0,其中第三產業佔比最高,達到了63。西安下轄11區2縣,從其他下轄區的經濟表現來看,不難發現西安市經濟呈現城區經濟發展強勁,但縣域經濟嚴重失衡的經濟發展現象。
其中雁塔區因轄區內包含了高新區和曲江新區等功能區2019年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271.01億元,這個GDP在我國整個中西部地區也名列前茅,然而西安市下轄的周至縣、藍田縣以及剛剛撤縣設區不久的鄠邑區因為地處我國秦嶺,出於生態保護受限工業發展嚴重滯後,經濟呈現負增長。
縣域經濟的短板也直接造成了西安市民營企業發展的不盡人意。
在最新2020年全國民營企業百強民單中,西安僅有一家企業入圍排名第46位,且經營業務也與金屬期貨交易相關。
民營企業發展不足,具體細分到互聯網等 科技 新興行業的表現就更加暗淡,在最新發布的2020年中國互聯網百強企業分布中,西安並未有互聯網企業入圍。
綜述通過以上的數據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從內部視角來看,雖然西安市西北唯一的特大城市、副省級城市以及獲批建設國家中心城市;但從外部視角來看,西安所處的西北地區無論是常住人口數量還是人口密度均遠低於全國其他地區,西安帶動和輻射能力受限。
人口數量和密度則決定了交通、產業等方面的投資欠發達和不足,產業類型發展不足則影響了就業人口的平均收入,同時西安因為其地理地貌環境造成了縣域發展嚴重不足,外加過往營商環境和開放包容程度等利於產業發展的因素滯後,造就了民營企業和新興產業的發展遠低於其他同級別城市的發展現狀。
2017年開始,西安意識到人口對於城市發展、產業布局的重要性,率先在全國降低落戶條件向全國爭奪人才,這一政策的實施起到了積極作用,西安連續三年常住人口增量位列全國城市前四位,常住人口總量也順利破千萬;同時西安依靠「一帶一路」布局中歐班列打造內陸港,通過過去三年的加速趕超,截止到2020年上半年中歐班列開通數量已經躍居全國第一位;與此同時西安繼續加大基礎設施投入,2019年在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02.56億元的基礎上,一般公共預算支出高達1247.99億元;在此基礎上西安市也不斷打開城市會客性,先後在 旅遊 、互聯網、電子競技、東西部合作交流、電影等多個領域舉辦會展和交流活動,全力打造會展經濟,2020年建成交付的西安絲路國際會展中心總建築面積48.7萬平方米,填補了無10萬平方米以上的室內展館空缺,提升西安乃至西部會展產業發展水平,成為國家級絲路國際會展中心。
2020年三季度西安市共實現GDP7075.31億元,其4.5%的經濟增速位列全國副省級第一、全國經濟25強城市第一,不僅如此在固定資產投資方面增長12.9%,其中工業投資達到24%。
可以說,當下西安市經濟發展的表現是值得肯定的,然而西安市自身民營企業和高 科技 企業發展體量、創新力、扶持力度、執行力度與其他城市仍有明顯差距,2018-2019年西安市失業率上升至3.27%,而民營企業提供了整個 社會 80%的城鎮就業崗位,吸納了70%以上的農村轉移勞動力,新增就業中90%均在民營企業。
因此我們總監目前西安發展的主要問題(瓶頸)是:從外部視角來看,西安市地處西北地區輻射帶動能力有限,周邊強省會城市發展強勁;從內部視角來看,西安縣域經濟和民營經濟發展落後。
以上回答僅供大家參考。
一,人的觀念,陝老大,缺之服務意識等!二環境主要是霧霾的影響,對高端人才,海歸人才,頂尖院士級人才有影響,三工資低,對大學生畄西安有影響。等。當然這幾年有進步。
西安人「老婆孩子熱炕頭」思想意識占據上風,工作以進國企事業單位為榮,擠破頭都想進。創新動力和能力嚴重不足。
西安發展最核心的障礙還是政府的服務意識不強、治理能力不高。
就客觀條件而言,有著優越的教科文衛以及軍工、硬 科技 的存在,西安的發展基礎本是很好的,不要說在北方城市中,就算是跟東南沿海甚至北京上海比也並不遜色,遠非毫無高端基礎的鄭州之類的新興城市可比。但是,一直以來西安的政府在觀念、意識上都處在落後的狀態,硬生生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近幾年來,政府高層的情況有所改善,西安立刻便有了爆發式的成長,這就是很好的例子。但是,這還遠遠不夠,西安要想大發展,必須從上到下徹底改變政府機構和工作人言的觀念、牢固樹立服務意識才行。
就西安的發展方向,肯定是不宜走低端加工業的路子,不要去試圖承接東南部淘汰的落後產能,也不要沉迷與、於 旅遊 產業,而是要走出自己硬 科技 的高端路子來。具體來說,就是通過從根本上改善政府作風、投資環境和生活環境,吸引大批的高端產業、互聯網企業、文化產業落戶西安,把西安打造成中國首屈一指的硬 科技 之都、互聯網總部、文化產業的大本營。
8. 高校眾多,為何西安的經濟卻發展平平
人才培養的多,流失的也多。西安並不是一線城市,人才肯定都往大城市去,我朋友在西安上的大學,還是重點大學,最後還是去了上海發展,因為西安並不能給他想要的工作機會,工作環境,只能離開,我想其他大學生多數也有這種想法,這也是西安經濟上不去的一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