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用所學經濟學原理來解釋,為什麼有的企業虧損但還是繼續營業
這裡面關鍵的是對於虧損的概念理解,在西方微觀經濟學里,一個企業的成本是以機會成本計算的,你題中的虧損的意思是平均收益小於平均成本,而成本中有一部分是沉沒成本(會計賬戶里的固定資產或者長期股權投資什麼的),是企業建立伊始就投入的,這部分成本被一直計算在平均成本裡面。有的企業平均收益雖小於平均成本但是大於平均可變成本(就是扣除了沉沒成本的、後期投入的成本),所以企業現在雖然虧,但是有機會在幾年以後實現盈利。
舉個例子,小明買台機器壓面條花一萬元,第一個月買原料1000元,每包面條賣10元,賣了500包,收益5000元,。所以,小明第一個月虧了6000元(平均一包面條虧12元,平均收益小於平均成本),但是如果第二,三個月小明還是能達到同樣的收益,那麼在第三個月小明就可以實現當月盈餘。
② 西方經濟學完全競爭
為什麼企業在短期內虧本還會繼續經營?
因為企業的最終目的就是獲取利潤,除非是在無利可圖的情況下才會退出競爭市場的,即使時短期虧本的情況下還要維持經營來確保收回成本至少不賠錢。
企業短期內在什麼情況下應當關門?
企業的產品在不被市場消費者認可或者產品大量積存無法取得突破的情況下可選擇短暫關門再視情況發展變化做出選擇
企業能否長期虧本經營?
這要看一個企業領導與經營者的經營策略以及員工的奉獻程度,有很多綜合因素涉及其中,不是一下能說清的,關鍵是企業的經營策略實施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企業是否虧本經營。
③ 結合西方經濟學原理談談豬肉價格不能降到很低的原因
豬肉價格會隨著市場的供應供銷進行漲跌,屬於正常的市場調控,但是基於成本價的原因,嗯,西方資本主義的理論來講,其實他退出去到了也不會低的成本價去。
④ 西方經濟學理論為什麼無效
西方世界從經濟學創建至今的兩百多年來就一直經濟危機不斷,通脹不斷。看西方經濟學自創建以來解決什麼實際的問題?失業、通貨膨脹、持續不斷的經濟危機、財富蒸發等等問題,西方的經濟學理論都無法解決實際問題,不但沒有解決這些實際問題還加劇了這些問題發展和演變,種種的事實都說明西方經濟理論的無效。從1929年世界經濟大危機之後,西方經濟理論無效是很多經濟學家必須思考的問題。到了2008年的金融海嘯之後,西方經濟理論無效已經成為經濟學界的共識。經濟理論無效的一個明顯例證就是沒有經濟學名家的中國經濟高速發展,而有著眾多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的美國,現在反而經濟發展停滯。這恰好證明西方經濟理論根本敵不過中國中國文化中所蘊含的經濟理念。西方經濟學理論為什麼無效,要分幾個面來論述。
一. 方法論問題
西方經濟學理論創建路徑依賴的是牛頓科學理論的機械靜態分析方法和模式。在工業革命之後,歐美生產技術發展得益於物理和化學的細致化研究,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自然科學研究。物理與化學研究的方法無疑是科學的。但是,一開始,西方經濟學理論創建者們就將經濟學理論視同為自然科學研究,他們假設人是同質化的理性人來創建經濟學理論。其結果,可想而知。
因為人有理性,在處理同樣的事件,相同的人在不同的階段會有不同的反應,更別說不同的人之間存在不同的選擇和判斷。社會科學不是同質化物理和化學研究可以類比的。可是西方理論研究者卻熱衷於將經濟學研究科學化,將不可重復和可逆的人類行為類比於同質可逆的物理研究。
我國現在的高等院校全都受到西方研究模式的影響,導師們要求學生完成論文必須按照,開題設定題目,羅列研究現狀,提出假設理論,從顯示中找尋理論與事實吻合的證據,一旦有證據則理論成立,不符合則修改假設再行驗證。(這是哲學問題從傳統方法到波普理論,論述復雜,這里簡略)。波普理論只適用於成熟的科學理論研究,例如對於牛頓引力理論,大家多次驗證其正確,但只要有一次觀察到的現象與該理論不符合,那麼,牛頓的引力公式和理論就不適用了,就需要其他的理論來替代。例如愛因斯坦理論。波普的方法和模式只適用於成熟理論,但是在實際生活中,由於波普理論的正確性,其研究方法和模式成為了社會科學的研究模式。變異為理論不怕出錯,理論就是試錯。試想一下理論從來就沒有正確過,哪來知道社會實踐的效用?在這樣研究模式指導下,經濟理論哪能有效?
初始的西方經濟學理論研究著眼於發現經濟發展中的一些規律,如價值規律、勞動價值、剩餘價值、交換理論、消費與生產等,還是有其可取之處。到後來隨意編造,不斷試錯,西方經濟理論研究已乏善可陳。看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三個獲得者中,有兩個作者的理論就是相互矛盾的,就知道西方研究者的無奈,反正都說得有道理,也許真理救災矛盾之中,這就是西方人的奇葩想法。
舉例說明西方假設驗證理論方法和模式的不可行。例如青蛙博士研究跳蚤,它將跳蚤放置於玻璃瓶中。假設跳蚤的聽力器官是跳蚤的腳,那麼跳蚤在收到外來聲音刺激之後就會有所行動,毀掉跳蚤的聽力器官,那麼跳蚤對於外界聲音刺激則阿彌反應。實驗進行正常的聲音刺激可以激發跳蚤活動,而一旦跳蚤聽力器官受損,那麼就對於外界聲音刺激無反應。從實驗中就可得知跳蚤的聽力器官是跳蚤的腳。結論的荒唐說明,此類研究模式荒謬。因為人對於事物的認識不可能很全面,無法像觀察跳蚤一樣,因此假設的理論設定會有很多錯漏。類似跳蚤研究的實驗只可能出來錯誤理論,可怕的是大家還以為是正確的。
將不同的人視同為同質化進行科學研究是西方經濟學理論研究的重大弊病,而且將社會科學研究機械的套用自然科學研究模式來進行研究則是西方經濟理論無效的一大原因。
二.經濟理論數理化的謬誤
經濟學理論為了通俗易懂和科學化,經常的用模型和公式來說明經濟理論。表面上看模型和公式好像可以替代文字性描述,但社會科學的定性分析與自然科學的定量分析有天壤之別,其中存在著很多的荒謬之處,下面仔細分析。
先看數理應用怎麼泛濫化。哲學家羅素在分析語言悖論時,發現語言悖論的出現是因為主謂語判斷上出現邏輯混淆,例如:某個島上的理發師說:「我為島上的所有居民理發」這個就是典型的悖論,所有人包括他自己,而他自己是無法為他自己理發的,這就是因為主謂稱謂出現的悖論。為了解決邏輯悖論,羅素在後來引進了德國數學家弗雷德的數理邏輯模式來解決語言悖論,典型的表述是2+2=4,因為這樣的成功使得人們對數理化模型的科學化出現傾向性的迷戀。再加上,數學知識在解決實際問題上的妙用,如物料分配、倉儲管理,最短路徑等的求解。
經濟學理論研究上為了科學化,更是大量的引入數學模型和高級科學但是這樣的的數學運用只是運用於單一簡單的問題解決上。到了復雜模型和復雜事物上就會出現謬誤。
首先數理學的成立是邏輯與概念的統一和同一,在經濟理論使用數學模型替代時只注重模型是否成立,而忽視了數學概念上的統一和同一。例如一美元在價值上現在是一盎司1200美元的一美元這與二戰後的一美元的價值是大不相同的,那時的一美元價值是一盎司35美元。如現在的一百元人民幣只能買25斤大米,而70年代一百元人民幣則可以買800斤大米。時間的不同則在價值上會出現很大的不同,這就違反了數學同一概念下運算的邏輯,因此模型和公式的運算只能是錯誤的,這是經濟學理論數理化在邏輯上必定出現的錯誤。
再有,數學推理過程是可逆的,而經濟學過程在實際上卻是不可逆,使用數理化模型和公式就很容易誤導或誤推。例如:某地旅遊客人的增加與垃圾和蒼蠅的增加是正相關的,但我們不能夠得出培殖蒼蠅或增加垃圾來以此增加遊客的結論,因為經濟上的結果和結論都是不可逆的。這與數理化模型的可逆式推導是有很大不同的。
還有數理公式和模型的推論之中由於定義的不同會出現明顯悖論,如3等於3的平方再開方等於正負三,這樣就會出現3=-3的結論,如果不明白開方的定義就會出現錯誤的結論。而經濟理論的演繹上所謂的假設大都難以正確,例如,理性人的設定,實際上已經有很多專家證明理性人最大化的利己選擇是錯誤的假定。因為由於信息的不對稱,人們無法做出最大化利己的選擇,而且人們很多都是在不理性的情況下做決策。
有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就是菲利普曲線,以前大家都以為此曲線表明通脹與就業之間存在正相關的關系,因此政府可以通過推高通脹來增加就業。可是盧卡斯證明了這個結論是錯誤的,並且說明政府無法用通脹擴張來持續增加就業。而通脹增加就業的錯誤結論卻一直影響著各國政府。這就是經濟理論過分數理化的危害。
還有經濟理論的數理化基礎就是統計數據和會計數據,而明白統計和會計的人們就知道,統計和會計由於定義的不同就會有不同的結論,統計數據和會計報表也是不可靠的。統計上的平均數有中位平均數和眾數平均數還有總體平均數,一個平均數就會有不同的數值。而且統計數據會存在誤差,和可以的忽略,因此難以精確。而會計貓膩則更多,因為會計報表上的科目定義和理解的不同就會出現不同的報表,高明的會計師可以將虧損的報表調整成為虧損少或者沒虧損。例如大家知道2007年我國實行的會計的公允值方法。所謂的公允值就是大家都認可的價值。例如:某上市公司向銀行貸款十億人民幣,虧空了。企業無法償還銀行賬務,這對於銀行來講是壞賬,對於企業來講是債務。可是實行了公寓之計算之後,銀行通過免除企業的債務獲得企業的股權,也就是將債務轉為投資,這樣企業就一時見獲得了投資又免除的債務,在資產負債表上就馬上出現了大的盈利,這就是2007年的所有上市公司業績飆紅的奧秘。也造就了2007年雷曼事件西方世界股市大跌而中國股市大漲的局面。
所以會計和統計由於定義和管理的不同,會出現很大的不同含義。那麼依據統計與會計的經濟學理論的數理化又有什麼可靠呢?
經濟理論數理化的荒謬性還有很多,如效用序列化不精確與精確數據的不對等,模型設定、假設條件的不科學等等謬誤這里就不再一一說明了。
西方經濟學理論的大毛病就是過分依賴數學。看近期獲得諾貝爾多數的經濟學家,大都是通過數學模型或曲線來分析經濟的。數學是一門科學沒錯,但數學的推導有其限制性,如要同質的項才能累加和類比。而經濟學研究的人雖然在生物學上講是同質的。但在經濟行為上確是不同質,因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消費習慣和購買慾望。2=2可以等於4,但兩個梨加兩個蘋果就不能夠等於四個蘋果。將不同的消費習慣和行為同質化是西方經濟學的研究通病。數學在經濟學研究中沒有普適性。因此經濟學研究中定性要比定量重要。
下面舉例說明。如美元的匯率,如果大家以近期的波動變化為依據,也就是通過曲線來分析就難以把握美元的趨勢。因為上下波動的曲線是看不出來美元購買力的變化趨勢的。而定性分析就很容易看出美元的購買力變化。二戰後35美元可購買一盎司黃金,而現在需要一千一百美元才能購買一盎司的黃金,因此美元的長期發展趨勢就很明白的展現在我們面前:美元的長期趨勢是貶值的!這並不需要什麼模型和曲線來說明,也不需要什麼就業數據、非農就業數據、什麼CPI\PPI、什麼季度生產增長率來說明。用定性分析就很容易明白。所有的數據和模型是美國佬用來糊弄人的。
經濟原理不明白,而濫用數學分析就很容易受到欺騙,很容易得出錯誤結論。如美國的房地產抵押債券,分為優質抵押債券和次級抵押債券。次級和優質的區分是以違約率來確定的。具體的是以工資收入的高低和還款能力的高低來確定違約率的高低。違約率是一種數學概率的運用,那就是在一千個案例中有多少個類似的違約,通過統計得出來的。而統計的數據是全社會或全行業的發生案例,其發生的案例也是在不同的經濟周期中統計得出。其中具有很大的不可比性。如過去的優質抵押違約率5%,而經過金融危機後優質抵押就有大量的違約,違約率已大大上升。而衍生品的設計也是根據違約率來設定保險金額的。保險的原理是根據違約率來確定保險金收取費用,是用大概率事件低費用來覆蓋小概率事件的高費用,保險公司賺取其中的「水錢」。但是統計得出的違約率或者損耗率是根據整個社會或行業來進行的,而保險公司則是鬆散的,並不能涵蓋整個社會發生的案例。也就是說社會上存在多家的保險公司,所有的保單不會再同一的保險公司里購買,因此就會出現個別保險公司的物理賠付,也就可能發生保險公司的破產。保險公司的破產就會出現金融企業的保單無法承兌的現象,就就會引發贖回導致金融企業的資金斷鏈。究其原因,就是經濟分析上過分依賴數學,將不同質和不同時期的案例進行疊加,並加以分析。所犯的毛病就是將不同的類項相加的簡單數學錯誤。數學是苛刻的,只有在相同條件和相同時間里同質的項才可以進行疊加推演。而在「理性經濟人」假設基礎上的西方經濟學世界中,又有多少同質同期同量的經濟人案例可以進行數學推導?,因此出現謬誤就在所難免。
⑤ 經濟學上,因為投入成本低而覺得無所謂叫什麼成本
可回收成本,經濟學上有一個沉沒成本的概念,它可以在某種程度上用來理解並回答本文的問題。所謂沉沒成本,簡單地說就是不可以收回的成本,或者說無法通過收益來補償的成本。例如,我現在蓋一個廠房想生產某種產品,但廠房蓋好後我又改變了主意,不想幹了,因此我把廠房賣掉,收回蓋廠房的成本,(假設不存在虧本的問題。)這里蓋廠房的成本就不屬於沉沒成本,因為它是可以收回的。但如果我現在坐火車從青島去北京辦事,車行至濟南時我改變了主意,不再想去北京了,因此我立刻下車,換乘了一輛返回青島的火車。這里所發生的青島至北京以及由濟南返回青島的費用就屬於沉沒成本,因為它無法收回,你不可能拿著一張用過的火車票找到一個人並對他說:「現在假設你從青島到濟南跑了一趟,因此我把這張用過的火車票賣給你怎麼樣?」你永遠也找不到一個這樣的買主,除非他是個傻瓜。(西方經濟學家在研究人的行為時假設人都是有理性的。)男女雙方在交往的過程中所發生的金錢開支、耗費的時間等也是一種沉沒成本。因為一旦一方或雙方決定分手,那麼這個成本是收不回來的。
⑥ 如何用西方經濟學看待蕉農大豐收卻出現虧本現象
這個嘛,很簡單,不用什麼西方經濟學,小朋友都知道谷賤傷農是因為供給充足壓低了價格,是吧。 當然,如果要用點西方經濟學,那你得知道什麼叫做【需求價格彈性】,然後你得知道農產品一般而言屬於彈性較差的商品,通過一點簡單的微積分計算,你會發現對於這類商品而言,降價意味著虧本。
⑦ 西方經濟學作業:雖然很高的固定成本是廠商虧本的原因,但永遠不是廠商關門的原因,你同意這一說法嗎
經濟學里的成本是分為會計成本和經濟成本的
經濟成本是決策時考慮,而會計成本是財務核算時考慮
廠商關門(lockout)不是以固定成本來衡量的,當每一個產品帶來的收益無法彌補可變成本時,廠商才會選擇停業
只要邊際收益大於邊際成本,或者說只要生產一件產品仍然可以減少虧損,就值得去繼續生產.
⑧ 作業西方經濟學中為什麼完全競爭企業短期虧損時還要生產
全競爭條件下,短期生產可以看作是市場上有固定數量的企業,這些企業在既定價格下如何尋求他們的利潤最大化。在既定的生產規模下,不同市場的價格水平對產業的影響:
1.市場價格很高,並且平均收益大於平均總成本時,企業獲得超額利潤。如:當市場上雞蛋價格高於一斤5元,而養雞專業戶這時生產一斤雞蛋的平均成本為2元,他的平均收益也為一斤5元,根據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的利潤最大化原則,假設他選擇的最優產量為500斤,因為在這個產量上,他的邊際成本正好5元。所以,他的企業地短期均衡價格就為5元,短期均衡產量為500斤,他所獲得的超額利潤=(5-2)*500=1500元。這時若他的產量大於或小於500斤,他所獲得的利潤就都小於1500元,所以,1500是他在價格為5原始的最大利潤。
2.市場價格較高,並且平均收益等於平均總成本時,企業的經濟利潤為玲,只能獲得正常利潤。
3.市場價格下降,平均收益小於平均總成本,但仍大於平均總成本時,企業虧損,但還可以繼續生產。
4.當市場價格繼續下降,平均收益等於平均可變成本時,企業虧損處於生產與不生產的臨界點,即停止營業點。(若繼續生產。企業的全部收益你不全部的可變成本,而不能你不 任何固定成本。若不生產,他雖不必支付可變經濟成本,但固定成本仍然是存在的。所以,平均收益等於平均可變成本是企業生產與不生產的臨界點。
5當市場上價格下降為更低時,企業的虧損更大,作為理性的生產者,他將停止生產。
由上可知:完全競爭行業的短期均衡條件是:邊際收益=平均收益=價格=短期邊際成本。供參考。
⑨ 西方經濟學疑難問題
首先,要知道這是短期里廠商的選著。如果是長期,不存在固定成本和可變成本之分,P<AC,廠商都會停止生產
再來,既然是短期,那麼固定成本已經投入且無法收回了,所以廠商生產不生產,參考的時候只看收益和可變投入。對於第一個圖,P<AC,註定虧本了,而P>AVC說明收益大於可變投入,也就說如果生產的話,不僅能賺回可變投入,還能再多賺一點點,來彌補無法收回的可變投入。
以此邏輯類推,第二章圖和第三張圖也就好理解了。
經濟利潤=TR-TC=Q*P-AC*P。上面三張圖,企業都註定得不到經濟利潤的。而固定成本所帶來的利潤,叫正常利潤。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裡面,看做是資本的剝削所得。
⑩ 虧本為什麼要生產
假如你不生產 機器放那不幹活 工人放那拿著工資不幹活 會賠的更多
還有的虧本生產是為了 樹立品牌形象 比如一些非常高端的電腦 賣的錢還不夠生產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