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如何成立淮海經濟區

如何成立淮海經濟區

發布時間:2022-08-18 04:18:21

1. 中國到底有多少經濟區和經濟特區

淮海經濟區於1986年3月成立,由蘇魯豫皖四省十四個地、市組成,十五年後的今天已發展到四省的二 十個地級市。包括江蘇省的連雲港、徐州、淮安、鹽城、宿遷;山東省的濟寧、臨沂、棗庄、日照、泰安、萊蕪、菏澤;安徽省的淮北、宿州、阜陽、蚌埠、毫州;河南省的開封、商丘、周口。共有97個縣(市)、51個區。經濟區總面積17.8萬公里,2000年總人口1.19億人,約佔全國面 積的1.8%和總人口的9.3%。

淮海經濟區位於亞歐大陸橋東部橋頭堡區域,地理位置優越,區域條件突出。該區東接齊魯、南連江淮、東瀕黃海、西臨中原,在全國經濟總格局中佔有重要位置,擁有亞歐大陸橋東部橋頭堡的突出區位,承擔著中國經濟東靠西移接力站的重任。淮海經濟區歷史文化底蘊豐厚,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該區有泰山、曲阜等歷史名勝和孔子、劉邦、項羽以及近代周恩來等眾多名人遺跡,是中國旅遊內涵極為豐富的地區之一。淮海經濟區交通便利,區內京滬、京九、隴海、新石二縱二橫鐵路干線形成「井」形框架,京福、京滬、連霍、日東高速公路及國道干線構成密集運輸網路。連雲港、日照港天然深水良港,京杭運河穿境而過,魯寧輸油管道縱貫南北,航空線路基本覆蓋經濟區,便捷的交通使本區具有貨暢其流、人便其游的優勢條件。

淮海經濟區成立十五年來,共同發展事業取得了明顯成就。2000年,區域GDP總量達5977億元,為聯合 前的11.2倍,財政收入409億元,為聯合前的8.2倍, 社會商品零售額為1988億元,為聯合前的7.6倍。「九 五」期間,經濟區GDP總量年均增長ll%,財政收入年增長15%以上。淮海經濟區的產業結構有了明顯的調整,區域經濟實力有了快速增強,總體邁入了工業的初始階段。

淮海經濟區聯合協作結出了豐碩果實,給區域經濟共同發展注入了活力,成為全國較有影響、富有成效的區域合作組織,受到了國家、四省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重視。十五年來,經濟區成員共同致力於投資環境的改善,利用區域的廣闊舞台,借力、借勢、借天時、借地利,實施「大開放、大交通、大市場」的戰略,基礎設施建設大為加強,區域共同市場嶄露頭角,各地投資軟、硬條件不斷改善,使淮海經濟區社會影響大幅度提高,已形成各成員市共同擁有的無形資產和社會財富。

21世紀的淮海經濟區,它將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區域大市場,17.8萬公里的廣袤領域,1.2億廣大人民的消費需求,富含巨大的市場潛力,將成為商家馳聘運籌的絕好疆域。

21世紀的淮海經濟區,將是一個適應國內外交流的交通大樞紐,暢南北、通東西,為加速中西部開發、為亞歐大陸橋的興旺提供最便捷的條件。

21世紀的淮海經濟區,將是一個國內外實業投資的大舞台,其農業發達、工業興旺、服務業發展方興未艾,在中國東部是一片極具活力的投資熱土。

淮海經濟區熱忱希望國內外企業家、實業界到淮海經濟區各地考察、投資、興業,淮海經濟區各地將為您提供最佳合作和服務。

1980年,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設立經濟特區。
1980年10月,國務院批准在湖裡2.5平方公里范圍內設立廈門經濟特區,湖裡成為廈門經濟特區的發祥地。1981年10月15日,隨著破土動工的一聲炮響,廈門經濟特區在湖裡拉開了建設的序幕。1985年,國務院批准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南三角洲為沿海經濟開放區。中央1985年85號文件說,「廈門特區擴大到全島,實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是為了發展東南經濟,加強對台工作,和平統一祖國大業作出的重要部署。」
1988年,海南省被批准為經濟特區。
1990年,中央決定開放開發浦東。1992年,又進一步擴大到沿江岳陽等五個城市。

2. 淮海省的什麼時候建立,他主要包括哪些地區

1988年4月13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關於設立海南省的決定》,1988年4月26日,中共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掛牌。從此,海南成為我國最年輕的省份和最大的經濟特區,海南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1997年3月14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了《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關於批准重慶直轄市的決定》,決定批准設立重慶直轄市,撤銷原重慶市。重慶直轄市設立後,由國務院依據憲法和有關法律的規定,對其管轄的行政區域的建置和劃分作相應的調整。重慶市成為中國繼北京、上海、天津之後第四個1997年6月18日重慶直轄市正式掛牌重慶升格為直轄市,其最初的背景是三峽的建設,是必須直接在中央政府的領導下才能解決的問題。在中央提出西部大開發之後,重慶靠新的政策,又成長為西部的一個增長極。2009年我們像支持海南建省,重慶建直轄市那樣支持建淮海省 (10年建一個也該輪到淮海省了)。地處東部沿海緣何沒有成為人們想像中的經濟隆起帶?」當步履沉重的淮海經濟區側身回望時,一串長長的問號疊加成淮海20年的背影。3月15日,一度聲名顯赫的「中國最早的區域性經濟合作組織」———淮海經濟區將以一種怎樣復雜的心態迎來20周年華誕?
疑問的背後是淮海經濟區難以釋懷的隱痛。20年前,最初的15個成員地市懷揣著板塊隆起的夢想聚集到淮海經濟區的大旗下,20年後,當開啟香檳之時,淮海經濟區這個大家庭的20個「兄弟」都別有一番尷尬滋味:在長三角和環渤海南北兩個經濟隆起帶之間,淮海經濟區已被擠壓成一個明顯的經濟「斷裂帶」。
在當今的中國區域經濟版圖上,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無疑已成為三顆耀眼的明珠,那麼,同樣地處東部沿海的淮海經濟區為何陷入了無人喝彩的尷尬境地? 區位高地與經濟峽谷
沒有誰會懷疑淮海經濟區存在的價值。
1984年深秋,著名經濟學家於光遠正在南昌參加一個經濟研討會,殊不知,遠在千里之外的徐州,時任市委書記孫家正和市長何賦碩,正在謀劃聯名寫信邀請於光遠會後親臨彭城,就徐州經濟如何從低谷中隆起把脈問診。盡管於光遠最後未能成行,但答應適當時候在北京組織一次由淮海區域內地市參加的會議。1986年1月20日,「關於淮海經濟區發展戰略研討會」在北京如期召開。會上,在於光遠的倡導下,決定成立「淮海經濟區」,並設立一個組織聯絡的常設機構,每年的市長(專員)聯席會議由經濟區成員地市輪流坐莊。當年的3月15日,蘇魯豫皖接壤地區的15個地市的市長(專員)聚首徐州,自此,一個跨省橫向聯合的經濟區宣告成立。
其實,淮海經濟區的破蛹而出並非一時心血來潮。在徐州師范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院長朱傳耿看來,淮海經濟區的橫向聯合至少有三個一致性:自然資源的一致性,四省接壤地區都有煤炭資源,地理上都是黃淮平原的一部分;人文積淀的一致性,風俗習慣、文化認同感都是相近的;產業結構的一致性,都是建立在自然資源基礎上的資源加工型產業,有合作的平台。用淮海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沈正平教授的話說,一個大的經濟區要具備兩個基本條件,即中心城市和出海口,而淮海經濟區恰好有區域中心城市徐州和連雲港、日照兩個天然深水良港。
同樣,誰也不會小視淮海經濟區獨特的區位優勢。
淮海經濟區位於亞歐大陸橋東部橋頭堡區域,北接齊魯、南連江淮、東瀕黃海、西臨中原,在全國經濟總格局中佔有重要位置。在中國區域經濟板塊中,淮海經濟區處於東部沿海的「臍部」地帶,南接長三角,北連環渤海,並面向大海背靠中原,承擔著中國經濟東靠西移的「接力站」和「二傳手」的重任。
按照中國科學院院士陸大道的研究,中國的經濟版圖是一個「π」型的格局,上面的「一橫」是沿海地區,右邊的「一勾」是沿長江流域,而左邊的「一撇」則恰恰在以淮海經濟區為東端的隴海—蘭新沿線,其中兩個結合點分別是上海和連雲港。歐亞大陸橋號稱「中國的金腰帶」,淮海經濟區正好是沿海和沿橋的結合部,具備經濟隆起的良好區位。
然而,區位的高地卻淪為當今經濟的峽谷。放眼望去,在東部沿海3個最發達的經濟區中間,有一個明顯的經濟「斷裂帶」,那就是幾乎被外界遺忘了的淮海經濟區。
「20年後,站在淮海經濟區向南北兩邊看,我們望塵莫及啊!」淮海經濟區的「元老」級人物何賦碩感慨道。
淮海塌陷了。
淮海經濟區土地面積17.8萬平方公里,人口1.22億,分別佔全國土地面積的1.86%和總人口的9.4%,然而生產總值卻只佔全國的7.4%,人均生產總值只佔東部發達地區的30%左右。也就是說,雖地處東部沿海,卻尚不具備東部地區外向型經濟的主要特徵。
按說,淮海經濟區位於長三角和環渤海兩個經濟發達區域的結點要津位置,本應受兩大區域經濟板塊的輻射帶動,但實際上卻成為兩大發達地區的「斷裂帶」。淮海的塌陷,令長三角和環渤海灣兩大區域中間出現巨大落差。
2004年,淮海經濟區的地區生產總值為10075億元,人均生產總值為1000美元,而長三角的地區生產總值達到了28775億元,佔全國20.2%,人均生產總值達到了3677美元;環渤海的地區生產總值達到了3.8萬億元,佔全國的28.2%,人均生產總值也超過3000美元。
1992年,新歐亞大陸橋正式開通,淮海經濟區的成員地市一度歡呼雀躍,紛紛打出「橋牌」。然而,十幾年過去了,這個關鍵的「一撇」恰恰成了這個「π」最短、輻射能力最弱的一線,用朱傳耿的話說,「金腰帶」變成了「鐵腰帶」。
淮海真的「區老珠黃」了嗎?

政策的「女兒區」
淮海的塌陷似乎並不使人感到意外。
「這么多年來,淮海經濟區沒有出現想像中的低谷隆起,是有其政策背景的,國家在區域政策上沒有傾斜,也不是國家發展戰略上的重點,淮海成為了區域政策的『盲區』。」沈正平點到了淮海經濟區的痛處。
沈正平認為,改革開放以來,區域經濟的發展跟國家的區域政策是密切相關的。在改革開放初期,主要是開放政策,從上個世紀80年代的珠三角到90年代的浦東開發開放,2005年又提出天津濱海新區,基本上是10年左右從南向北推進的過程。從東部沿海來看,國家的區域政策沒有傾斜到淮海經濟區。也就是說,國家區域經濟的梯度政策是沿海、沿江的產業政策推動,以徐州為中心的淮海經濟區享受不到國家的政策支持,依靠自身的力量向前推進,步履維艱。
盡管在國家的「九五」和「十五」計劃中都提到了隴海—蘭新經濟帶,但往往是側重於西部地區,地處隴海線東部的淮海經濟區在具體實施的時候就沒有了政策支持,完全虛化了。不像珠三角有特區,長三角有浦東,環渤海有天津濱海新區,而淮海經濟區沒有抓手。
「淮海經濟區是新歐亞大陸橋的龍頭,而如今這個龍頭都沒有昂起來,龍身和龍尾會舞起來嗎?」朱傳耿發出這樣的質問。
淮海經濟區之所以未能進入國家區域政策的視野,在朱傳耿看來,是因為國家層面還沒有認識到淮海發展的重大意義。他分析,以上海為龍頭的長江經濟帶只到四川就結束了。但是從淮海經濟區一直可以直達中亞、俄羅斯和東歐、西歐,比長江的經濟腹地要深遠得多。如果國家還不重視這一地區的話,東部沿海經濟區就不能夠一體化。換言之,淮海經濟區的發展既影響到東部沿海深層次開放,又影響到中國東中西的區域經濟聯動。
隱痛遠不止國家的區域政策「盲區」,淮海經濟區20個成員市在所屬省份,也備受冷落。
淮海經濟區正好處於蘇魯豫皖四省的欠發達地區,蘇北、魯南、皖北、豫東四大板塊都是欠發達板塊,而在淮海經濟區內部,整體上經濟發展又分為兩種水平類型:東部高於西部,蘇北高於皖北,魯南高於豫東,東部兩個板塊屬於沿海經濟帶,西部兩個板塊是中部經濟帶。受區域發展非均衡理論的影響,從淮海經濟區內部來看,四省都沒有把這塊邊緣地區作為發展的重點,是一個政策的「女兒地區」。從四個省的發展重點來看:江蘇的重點是沿江和蘇南,蘇北成了江蘇省的一個薄弱地區;山東的重點是膠濟鐵路沿線,從濟南到青島形成了「濟南都市圈」和膠東半島城市群,魯西南被邊緣化;安徽的重點是合肥和皖江沿線;河南的重點是以鄭州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開封雖然是其中之一,但始終處在鄭州的陰影之下。
沈正平認為,這樣一來,淮海經濟區既是國家的政策邊緣地區,在各個省內又是政策的邊緣地區,雙重邊緣化的「疊加」,累積成淮海經濟區的「政策塌陷」。
還應該看到,淮海經濟區地處東部沿海地帶欠發達地區,既得南北過渡之利,又負南北夾擊的重壓。受區域極化效應的影響,大量的經濟要素及發展機遇流向了發達的長三角和環渤海。安徽省政府研究室主任吳克明認為,長三角和環渤海經濟區已經形成強大的實力和對周邊的吸引力,它們之間的競爭不斷加劇,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不斷擠占其他地區的發展資源和空間。以江蘇為例,從2003年開始,江蘇省提出「加快沿江開發,建立製造業基地」戰略,制定了一系列傾斜政策,形成蘇南、沿江地區對淮海地區資源強大的吸引力,不僅自然資源向蘇南、沿江集聚,而且資金和人力資源也向蘇南、沿江集聚,使蘇北地區經濟發展受到一定的制約。
在雙重邊緣化的「疊加」和兩大經濟區域板塊的擠壓下,淮海經濟區陷入了一個「經濟峽谷」的尷尬境地。

區域「發動機」的缺失
淮海的沉寂,徐州和連雲港難推其咎。
在淮海經濟區,徐州一直以「老大」自居。盡管近幾年濟寧磨刀霍霍,覬覦淮海第一把交椅已久,但是徐州「淮海王」的地位仍無人能夠撼動。可問題是,徐州能擔起這個重任嗎?從空間位置來看,徐州處於空間上的幾何中心,徐州到皖豫蘇魯四省省會城市合肥、鄭州、南京、濟南都是350公里左右,此外,連南接北、貫穿東西的交通樞紐區位,也強化了徐州作為幾何中心的地位;再從徐州2500年的歷史文化以及與周邊城市的長期關系來看,徐州也具備中心城市的條件。
然而,徐州還稱不上淮海的「發動機」。
從綜合經濟實力和輻射能力來看,徐州還不能夠擔當起輻射淮海經濟區范圍的重任。徐州的輻射半徑只能達到100公里范圍內。
在任何一個經濟區內,中心城市的「發動機」不可或缺,就像上海之於長三角,北京之於環渤海,廣州之於珠三角。就淮海經濟區而言,徐州遠不如北京、上海、廣州等特大型城市的體量和輻射能極大。用徐州市發改委副主任趙軍的話說,中心城市和區域經濟的發展是一種互動的關系,中心城市強大,可以輻射帶動周邊發展,反過來,經濟腹地也可以支撐中心城市發展。而目前的淮海,恰恰是兩個問題同時存在:一個是中心城市不強,另一個是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由於區域內沒有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中心城市,除了徐州、濟寧兩市2004年地區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實現「雙超」(生產總值超1000億元,財政收入超100億元)以外,多數城市經濟仍欠發達。
顯然,徐州以一個地級市的身份出任20個城市的「老大」,也勉為其難。
撇開其他較為發達的經濟區域不論,就在新歐亞大陸橋的經濟區內,徐州的身份也極其尷尬。以新歐亞大陸橋為軸線,在沿橋地區串起了若干個經濟區,如以徐州為中心的淮海經濟區,以鄭州為中心的中原經濟區,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經濟區,以蘭州為中心的西北經濟區,以烏魯木齊為中心的西部經濟區。然而,在這個5個「中心」中,只有徐州是個地市級城市,其餘4個都是省會城市。徐州在目前的行政區劃下,僅僅靠一個地級市的身份來調動資源,其財力和能力相當有限,它的跨越式發展異常艱難,更多的還是按照一種正常的邏輯發展。這樣一來,徐州在淮海經濟區內註定了難以領袖群倫。
港口是一個經濟區最大的特色和優勢所在,但港口並不一定相應帶來經濟區的繁榮。連雲港就是一個鮮活的例證。
連雲港作為中國首批14個沿海開放城市和新歐亞大陸橋的東橋頭堡,本應成為一個活力四射的城市,然而,根據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國歐城市競爭力研究院公布的「2004年中國沿海開放14+4城市競爭力評估報告」顯示,連雲港城市綜合競爭力排在14+4沿海開放城市第15位,競爭力屬次弱級。與同為14個沿海開放城市的青島比,2005年,青島地區生產總值突破2500億元,連雲港為454億元,青島是連雲港的5.5倍多。就是在江蘇13個地級城市經濟實力排名中,連雲港也是靠後的位置,僅高於鹽城、宿遷和淮安,列全省第10位。
連雲港的長期低迷,使得江蘇叫了多年的「徐連東隴海產業帶」一直徒有虛名,連雲港的經濟發展速度低於蘇北的平均水平,也使得淮海經濟區內的城市難以沐浴來自海洋的恩澤。
在此背景下,缺少區域「發動機」的淮海,只有把區域隆起的希望寄予奇跡的出現(張道剛)---河南、山東、江蘇與安徽位於中國中東部,均為中國人口密集區,為我國四個人口大省。其中河南省(2006年底人口為9800萬左右)與山東省(2007年底總人口9367萬)為中國第一、第二人口大省,2006年底江蘇人口已達7438萬(全國第5),安徽人口為6594萬。而另一方面,這四個省區的社會經濟發展並不平衡,江蘇與山東為沿海發達省區,而河南與安徽為中部經濟欠發達地區。但即使在江蘇與山東,內部區域經濟差距也很大,江蘇北部的宿遷、徐州等地仍為欠發達地區,與蘇南的差距巨大,而山東南部的棗庄等地與膠東等地的經濟差距也很大。這些欠發達地區主要集中於四省交界地區,長期以來這些地區遠離濟南、青島、南京、蘇州、鄭州、合肥等中心城市,政府投資少,基礎設施落後,產業結構集中於煤炭工業等資源型工業,輕工業落後,經濟基礎薄弱。同時,這些地區煤碳資源、港口資源豐富,徐州、宿州、淮北、棗庄等地均為煤碳工業基地,連雲港、日照為港口城市,但其能源與港口資源卻因受行政區劃與經濟水平限制,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建議在這一地區新設立淮海省,將安徽的宿州、亳州、淮北、阜陽四個地級市,江蘇北部的宿遷、徐州與連雲港三個地級市,山東省南部的棗庄、日照、臨沂三個地級市與河南省東南部的商丘市分別從四省中劃出,歸入淮海省。這樣淮海省下轄宿州、亳州、淮北、阜陽、宿遷、徐州、連雲港、棗庄、日照、臨沂與商丘11個地級市,人口總量達6665萬人(超過安徽、浙江等省),面積近10萬平方公里(與浙江相當),經濟總量為7209億元(2006年數)。省會設在該省中部的徐州市(見下表)。
表 淮海省的人口、面積
城市 人口 GDP 管轄區劃 面積KM 徐州
935
1429
5區6縣市
11258
連雲港
479
527
4區4縣
7444
宿遷
530
454
2區3縣
8555
棗庄
372
758
5區1市
4563
日照
283
506
2區2縣
5310
臨沂
1023
1405
3區9縣
17184
亳州
534
345
1區3縣
8523
淮北
201
258
3區1縣
2725
宿州
588
430
1區4縣
9787
阜陽
900
450
3區5縣市
9775
商丘
820
647
2區7縣市
10704
總計
6665
7209
11市45縣市
95828
註:人口、GDP等為2006年底數字
設立淮海省的意義:
1、縮小行政區劃有利於減少行政管理層級,提高管理效率,讓經濟主體更貼近市場。適當劃小行政區劃,增加省級區域,將成為我國未來行政區域改革的趨勢。
2、給人口大省與經濟大省「減肥」。設立淮海省後,山東人口將減少1600多萬,江蘇與安徽人口將減少2000萬人左右、河南減少800多萬人,逼近1億的人口大省將暫時消失。同時,四省的經濟總量也適當減少。這有利於省區間的經濟、人口平衡,減少諸侯現象。有利於我國區域平衡發展。
3、極大地促進淮海省社會經濟發展。淮海地區的人均GDP長期在全國平均數以下,目前仍未達到2000美元/人。淮海省的設立,將使這些原來的偏遠地區成為中心區域,使這些原來屬各省偏遠交界的地區,相互之間的交通、經濟聯系能迅速發展;藉助中央政府的財政轉移與一定年限(如5年)內的原所屬發達地區(江蘇與山東省)的財政延續支助,在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與公共服務投入迅速增加的帶動下,將直接帶動經濟的起飛;通過資源重組與機制變革,提高資源使用效率,促進產業升級。從而,可以使這一落後地區迅速起飛,躋身東部沿海發達地區行列,並能帶動周邊地區經濟發展,對縮小地區經濟差距、促進我國社會經濟均衡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4、有利於國家安全。這一地區的脫貧並跨入發達地區行列,縮小地區間差距,從而減少區間人口的大量流動,減少我國區間的交通,尤其是鐵路交通的壓力。淮海地區一直是我國勞動力向其他地區輸出的主要源地之一,這一地區如能設省,通過公共需求、基礎設施需求帶動經濟發展與就業,不但能大量解決本地勞動就業問題,還能吸收外來大學生與周邊民工就業,從而減少這一地區人口的大量集中流出與返流(春節期間),減少類似08年春運事件的突發事件,有利於社會安定與國家安全

3. 請問淮海經濟區包括哪些地區

淮海經濟區 區域簡圖
於1986年3月成立,由江蘇、山東、河南和安徽四省十四個地、市組成,十五年後的今天已發展到四省的二十個地級市。包括江蘇省的徐州、連雲港、淮安、鹽城、宿遷;山東省的滕州、菏澤、濟寧、臨沂、棗庄、日照、泰安、萊蕪;安徽省的淮北、宿州、阜陽、蚌埠、亳州;河南省的開封、商丘、周口,共有97個縣(市)、51個區。中心城市為徐州。經濟區總面積17.8萬公里,2000年總人口1.19億人,約佔全國面積的1.8%和總人口的9.3%。
[編輯本段]地理位置
淮海經濟區處於極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位於亞歐大陸橋東部橋頭堡區域,承南啟北,該區東接齊魯、南連江淮、東瀕黃海、西臨中原,在全國經濟總格局中佔有重要位置,擁有亞歐大陸橋東部橋頭堡的突出區位,承擔著中國經濟東靠西移接力站的重任,並面向大海背靠華中經濟區,在整個中國的公雞地圖板塊中,淮海經濟區處沿海中心位置。同時,淮海經濟區本身也是頗具規模的市場,全國近一成的人口集中在此。雖然淮海經濟區成立了近二十年,比浦東開發區早,但由於主要依靠四省二十個地市行政推動合作,缺乏市場的依存度,活力不夠,整體經濟比其他沿海區域經濟落後,成為中國沿海區域經濟發展的軟肋。淮海經濟區發展相對落後,令長三角和環渤海灣兩大區域中間出現落差

4. 淮海經濟區的介紹

淮海經濟區,位於亞歐大陸橋東部橋頭堡區域,承南啟北,北接齊魯、南連江淮、東瀕黃海、西臨中原,背靠華中經濟區。淮海經濟區成立於1986年, 擁有亞歐大陸橋東部橋頭堡的突出區位,承擔著中國經濟東靠西移接力站的重任。淮海經濟區總面積17.8萬平方公里,2010年總人口1.19億人,約佔全國面積的1.8%和總人口的9.3%。根據國務院2010年批準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中提出加快淮海經濟區區域規劃編制,將淮海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

5. 淮海經濟區包括哪些城市

淮海經濟區由安徽、江蘇、山東、和河南四省的二十個地級市組成。包括江蘇省的徐州、連雲港、淮安、鹽城、宿遷;山東省的菏澤、濟寧、臨沂、棗庄、日照、泰安、萊蕪;安徽省的宿州、淮北、阜陽、蚌埠、亳州;河南省的開封、商丘、周口,共有97個縣(市)、51個區。中心城市為徐州。
淮海經濟區核心區是指徐州市、宿州市、淮北市、商丘市、濟寧市、連雲港市、棗庄市、宿遷市等跨四省的8個城市。

6. 什麼是淮海省是什麼時候開始流傳的什麼時候成立誰說要成立的

中國淮海省橫空出世 濟寧pk徐州
據國家高端領導,最權威人士發布:2010年,中國淮海省即將花落黃淮平原;這是大勢所趨,眾望所歸.首要原因就是該地人口密度太大,其中人口即將愈一億的兩個大省河南省,山東省都在此.為了分散人口過於集中,合理安排人口密度,國務院不得已而為之,忍疼割愛把如下城市和地區分割開來,單獨成立一個淮海省.即徐州,濟寧,商丘,菏澤,棗庄,連雲港,臨沂,日照,宿州,宿遷,淮北,濮陽,碭山等,據說,該地區民間流傳很久,並有很多著名人士正積極籌備,為平穩過度作準備.
至於淮海省的省會花落誰家?最具有競爭實力的兩個城市濟寧vs徐州漸漸浮出水面,到底鹿死誰手?請看如下理由 :
1,濟寧--是儒家文化發源地 徐州--是汗文化發源地
2,濟寧與徐州都是中國經濟百強市.
3,濟寧有礦產資源如煤礦,鋁礦等,被稱為中國第二大煤海,有煤都之稱,
徐州也有煤都之稱.
4,濟寧與徐州都是著名古都,且都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5,二者都有古老的京杭大運河穿過.
6,濟寧有江北最大的淡水湖--微山湖;徐州則沒有,但他是交通樞紐,
可以彌補.
7,徐州電話號碼已升八位,濟寧則沒有,據說濟寧2008年底電話號碼有望生八位.8,濟寧與徐州都是中國六大工程機械生產基地.9,濟寧是中國五大浪漫之都,徐州則不是.

7. 淮海的淮海經濟區

1984年深秋,著名經濟學家於光遠正在南昌參加一個經濟研討會,殊不知,遠在千里之外的徐州,時任市委書記孫家正和市長何賦碩,正在謀劃聯名寫信邀請於光遠會後親臨彭城,就徐州經濟如何從低谷中隆起把脈問診。盡管於光遠最後未能成行,但答應適當時候在北京組織一次由淮海區域內地市參加的會議。1986年1月20日,「關於淮海經濟區發展戰略研討會」在北京如期召開。會上,在於光遠的倡導下,決定成立「淮海經濟區」,並設立一個組織聯絡的常設機構,每年的市長(專員)聯席會議由經濟區成員地市輪流坐莊。當年的3月15日,蘇魯豫皖接壤地區的15個地市的市長(專員)聚首徐州,自此,一個跨省橫向聯合的經濟區宣告成立。
其實,淮海經濟區的破蛹而出並非一時心血來潮。在江蘇師范大學(原徐州師范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院長朱傳耿看來,淮海經濟區的橫向聯合至少有三個一致性:自然資源的一致性,四省接壤地區都有煤炭資源,地理上都是黃淮平原的一部分;人文積淀的一致性,風俗習慣、文化認同感都是相近的;產業結構的一致性,都是建立在自然資源基礎上的資源加工型產業,有合作的平台。用淮海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沈正平教授的話說,一個大的經濟區要具備兩個基本條件,即中心城市和出海口,而淮海經濟區恰好有區域中心城市徐州和連雲港、日照兩個天然深水良港。 淮海經濟區位於蘇魯豫皖四省接壤地區,包括蘇北的徐州、連雲港、宿遷,魯南的棗庄、濟寧、泰安、日照、萊蕪、臨沂、菏澤,皖北的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陽、淮南、滁州、六安和豫東的開封、周口、信陽、商丘。
淮海經濟區是全國經濟東西結合和南北交流的樞紐地帶,在全國具有重要的地位。淮海經濟區是歷史自然形成的經濟區域,城市之間地域相鄰、經濟相融、人緣相親、文化相通,在東部發達地區都是難兄難弟。近幾年來,淮海經濟區的經濟發展速度雖然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但經濟實力還不強,仍是東部發達地區的窪地,全國的經濟欠發達地區。因此,分析比較淮海經濟區城市的經濟發展情況,對於認清鹽城所處的位置,尋找差距,謀求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 淮海經濟區的中心城市為江蘇省徐州市。
徐州市,簡稱徐,古稱「彭城」,別名「硅都」、「天府之州」。是江蘇省第二大城市,東隴海線第一大城市,淮海經濟區第一大城市,蘇北第一大城市,也是中國第二大鐵路樞紐,江蘇省的「北大門」。徐州是國家重要的交通要道、軍事戰略要地,享有較高的歷史地位和政治地位。作為華東地區的門戶城市,現為蘇北重要的政治、經濟、教育、科技、文化、交通、旅遊、工業、金融和對外貿易中心。徐州是江蘇文藝第一城,江蘇科教第二城,江蘇旅遊第三城。
徐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特大城市,是國務院確定的擁有地方立法權的城市,是江蘇省重點規劃建設的三大都市圈(徐州都市圈)核心城市,也是新亞歐大陸橋中國段五大中心城市之一。
徐州市的行政級別雖為地級市,但其經濟實力已經超越了部分省會城市。2011年全年實現GDP經濟總量為3551.65億元,繼續超過南昌、昆明等省會城市。
國務院發布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中明確了徐州的定位是建設以工程機械為主的裝備製造業基地、能源工業基地、現代農業基地和商貿物流中心、旅遊中心,成為淮海經濟區的中心城市。 淮海經濟區位於亞歐大陸橋東部橋頭堡區域,北接齊魯、南連江淮、東瀕黃海、西臨中原,在全國經濟總格局中佔有重要位置。在中國區域經濟板塊中,淮海經濟區處於東部沿海的「臍部」地帶,南接長三角,北連環渤海,並面向大海背靠中原,承擔著中國經濟東靠西移的「接力站」和「二傳手」的重任。
按照中國科學院院士陸大道的研究,中國的經濟版圖是一個「π」型的格局,上面的「一橫」是沿海地區,右邊的「一勾」是沿長江流域,而左邊的「一撇」則恰恰在以淮海經濟區為東端的隴海—蘭新沿線,其中兩個結合點分別是上海和連雲港。歐亞大陸橋號稱「中國的金腰帶」,淮海經濟區正好是沿海和沿橋的結合部,具備經濟隆起的良好區位。 淮海經濟區核心區城市包括徐州市、淮北市、宿州市、商丘市、濟寧市、棗庄市、宿遷市和連雲港市。 2010年5月7日,第一屆淮海經濟區核心區城市市長會議召開,標志著淮海經濟區核心區一體化建設正式啟動。率先進入核心區的8個城市,面積和人口約占淮海經濟區的37.3%和38.5%。按照核心區一體化的構想,這8個城市將在交通、產業、市場准入和物流、科技創新、金融服務、旅遊業、文化產業、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環境保護等方面實現一體化,全面提升區域競爭力。力求通過區域間深層次、寬領域的合作,推動淮海經濟區發展規劃早日上升為國家戰略。

8. 淮海是指哪些地方

淮海主要是指以徐州為中心的淮河以北及海州(今連雲港市)一帶的地區。986年,著名經濟學家於光遠倡導成立淮海經濟區,一個以徐州為區位中心、橫跨蘇魯豫皖4省20市、覆蓋人口過億的區域性合作組織淮海經濟區正式誕生。

淮海區域位於新亞歐大陸橋經濟帶與東部地區的交匯處,北接齊魯、南連江淮、東瀕黃海、西臨中原,新亞歐大陸橋的建成和開發,中西部的發展,客觀上要求淮海經濟振興繁榮、起到帶動輻射的作用。

淮海的區位優勢

淮海經濟區位於亞歐大陸橋東部橋頭堡區域,北接齊魯、南連江淮、東瀕黃海、西臨中原,在全國經濟總格局中佔有重要位置。在中國區域經濟板塊中,淮海經濟區處於東部沿海的「臍部」地帶,南接長三角,北連環渤海,並面向大海背靠中原,承擔著中國經濟東靠西移的「接力站」和「二傳手」的重任。

9. 淮海省是什麼時候建立的,主要包括哪些地區

1944年,汪偽亦曾設立偽淮海省,省會徐州,以郝鵬舉為省長。

淮海位於山東省南部江蘇省北部,蘇、魯、豫、皖四省交界處,地處南北方過渡地帶。下轄個20地級市:開封、周口、阜陽、菏澤、商丘、毫州、淮北、宿州、蚌埠、宿遷、淮安、鹽城、徐州、連雲港、棗庄、臨沂、日照、萊蕪、泰安、濟寧。

(9)如何成立淮海經濟區擴展閱讀:

設立基礎:

淮海位於山東省南部江蘇省北部,蘇、魯、豫、皖四省交界處,地處南北方過渡地帶。為北國鎖鑰,南國門戶,京滬鐵路、隴海鐵路在此交匯,京杭大運河傍城而過貫穿徐州南北,戰略地位非常重要,素為兵家必爭之戰略要地。

歷史上徐州能數得上的戰爭有兩百多場,從楚漢爭霸,三國爭雄,南北朝對峙,到近代抗日的台兒庄戰役和國共一戰定乾坤的淮海戰役主戰場都在此地,光十萬級以上的大戰不下數十場。

地理上,淮海自成一體。文化上,屬於典型的北方文化區,飲食習慣以麵食為主,語言和心理習慣都是北方的,大大不同於吳儂軟語,魚米之鄉的蘇南、皖南地區,而與河南,山東等地相似。

10. 淮海省什麼時候成立

光緒三十年(1904年),張謇擬就《徐州應建行省議》,系統地提出徐州建省計劃。此後,1931年,時任國民黨內政部常務次長的安徽鳳陽人張我華等提交給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的縮小省區案中,主張在徐州設立「歸德省」。

1940年民國省制問題設計委員會胡煥庸提出的分省案中,也主張設立「徐淮省」。1944年,汪偽亦曾設立偽淮海省,省會徐州,以郝鵬舉為省長。

網頁鏈接

閱讀全文

與如何成立淮海經濟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最悲苦的愛情是什麼 瀏覽:64
兩邊婚姻孩子如何上學 瀏覽:155
特別行政區和經濟特區哪個級別高 瀏覽:420
猴男婚姻配什麼好 瀏覽:178
浙江省哪裡的美女多 瀏覽:588
為中國藝術事業發展做了什麼 瀏覽:302
有哪些古代四大美女 瀏覽:43
章子怡的詩講的什麼故事 瀏覽:50
145代表什麼愛情暗示 瀏覽:203
再婚幸福概率是什麼 瀏覽:750
中年人最靠譜的愛情是什麼 瀏覽:572
徐州目前哪裡可以辦理健康證 瀏覽:812
哪些省屬事業單位招聘 瀏覽:541
砍伐樹木對身體健康有什麼危害 瀏覽:388
傑克的故事主要是說什麼 瀏覽:862
婚姻登記信息沒有聯網如何處理 瀏覽:719
怎麼樣去介紹一個美女 瀏覽:728
幸福出行共享電動車如何收費 瀏覽:516
423愛情暗語什麼意思 瀏覽:123
事業單位退休工資指數怎麼算 瀏覽: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