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新經濟增長理論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羅默(Paul Romer)和盧卡斯(Robert Lucas)為代表的「新增長理論」的出現,經濟增長理論在經過20餘年的沉寂之後再次煥發生機。
新經濟增長理論(New Economic Growth Theory)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把新古典增長模型中的 「勞動力」的定義擴大為人力資本投資,即人力不僅包括絕對的勞動力數量和該國所處的平均技術水平,而且還包括勞動力的教育水平、生產技能訓練和相互協作能力的培養等等,這些統稱為「人力資本」。美國經濟學家保羅�6�1羅默1990年提出了技術進步內生增長模型,他在理論上第一次提出了技術進步內生的增長模型,把經濟增長建立在內生技術進步上。
技術進步內生增長模型的基礎是:
(1)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核心;
(2)大部分技術進步是出於市場激勵而導致的有意識行為的結果;
(3)知識商品可反復使用,無需追加成本,成本只是生產開發本身的成本。
新增長理論模型中的生產函數是一個產出量和資本、勞動、人力資本以及技術進步相關的函數形式,即Y=F(K,L,H,t)其中,Y是總產出,K、L和H分別是物質資本存量、勞動力投入量和人力資本(無形資本)存量,t表示時間。
對此有影響的模型有阿羅提出的邊干邊學模型以及羅默提出的收益遞增增長模型。在阿羅的模型中,只是將技術進步的一部分內生化了。在這一模型中,產出不僅僅是有形要素的投入,而且也是學習和經驗積累的結果。體現為:資本的貢獻要大於傳統的貢獻,因為增加的資本不僅通過其對生產的直接貢獻來提高產量,而且通過其間接推動新思想的發展來提高產量。但在這一模型中技術仍然是外生的,它隨著內生的資本存量的變化而變化。在羅默等人提出的新經濟增長理論中,充分的重視了知識的作用,將技術進步完全的內生化。他們認為,增長的原動力是知識積累,資本的積累不是增長的關鍵。有代表性的是所謂的研究與開發模型。另外還有人將資本這一概念的外延擴大,認為資本不僅包含物質資本,而且也包含人力資本,因而資本仍然是增長問題的關鍵。但這兩者在本質上都是一樣的,都強調知識的積累,技術的進步對於經濟的增長具有決定性的作用,都認為知識或者知識的載體——人力資本具有規模報酬遞增的性質,而且存在著投資(即資本的積累)刺激知識的積累,反過來知識的積累又促進投資的良性循環。這種以知識為基礎的新的經濟增長理論鼓勵新知識的積累以及知識在經濟中的廣泛運用,促進了高新技術革命的發展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在這一過程中資本對於經濟增長的關鍵性作用已讓位於知識和技術進步
② 什麼叫經濟增長理論
經濟增長理論(economic growth)就是社會物質財富不斷增加的過程,是一般社會再生產動態過程的共性實質。它代表的是一國潛在的GDP或國民產出的增加。對於一個國家而言,經濟增長是宏觀經濟中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狀況的重要指標。無庸置疑,沒有誰不希望經濟增長,但是,用什麼方法實現經濟增長,人們卻有不同的看法。一些經濟學家強調投資的重要性,還有一些人則提倡提高勞工素質。
長期以來,經濟學家們一直致力於研究經濟增長中各種決定因素的相對重要性,從而提出了種種經濟增長理論。誕生於20世紀早期的新古典增長理論對世界經濟產生了重大影響,隨著近年來新的經濟現象的不斷出現,新古典增長理論在某些方面的局限性日益明顯,於是,新經濟增長理論產生了。
在接下來的討論中,我們將對這兩種經濟增長理論進行簡要的比較。
◎新古典主義增長理論
新古典增長理論(neoclassical growth theory)是人均實際GDP的增長是由於技術變革引起人均資本增加的儲蓄和投資水平的觀點。如果技術進步停止,增長就結束。
一、代表人物
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的創立者是美國的經濟學家、MIT的羅伯特·索洛(Robert M. Solow)以及英國的經濟學家斯旺(Swan)。早在1956年,他們就分別提出了他們的經濟增長模型。但是劍橋大學的弗蘭克·拉姆(Frank Ramsey)在上世紀20年代就第一次提出了這種理論後來,英國經濟學家米德又進一步發展了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並對其作了系統的研究。美國的經濟學家薩繆爾森(Paul A. Samuelson)等在他們的經濟增長理論中也提出了與索洛基本相同的觀點。
二、假定條件
索落在其著作中提出了以下假設:
(1) 薩伊定理:供給可以創造自身的需求。
(2) I=S,即儲蓄永遠等於投資。
(3) 工資取決於勞動的邊際生產力,利息取決於資本的邊際生產力。
由以上假定條件,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社會上不會出現失業和通貨膨脹。
經過許多經濟學家對該模型的不斷研究和完善,新古典主義增長模型的基本假定條件如下:
(1) 經濟制度和個人偏好既定,總量生產函數有穩定的形式,生產率以一外生的不變比率增長。
(2) 技術進步產生於機遇,是外生變數。
(3) 總量生產函數規模收益不變。
(4) 政府不幹預經濟活動,完全由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對經濟進行調節。
(5) 經濟的邊際收益遞減。
三、基本模型:
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是以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為基本模型建立起來的。在沒有技術進步的條件下,如果用Gy表示收入增長率,用GL表示勞動力增長率,用GK表示資本增長率,則有
Gy = aGL + (1-a)GK
這就是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的基本公式。在這個基本公式中,收入增長是由勞動力增長和資本增長兩種因素所引起的。a表示,在收入增量中,有多大份額是由勞動力增長帶來的,(1-a)表示,在收入增量中,有多大份額是由資本增長帶來的。
另外,將上述公式兩端同時減去GL,則有
Gy -GL = (1-a)(GK- GL)
上式左端是收入增長率減去勞動增長率,可以認為是平均每人的收入增長率。右端中的「GK- GL」是資本增長率與勞動增長率之差,可以認為是平均每個工人所使用的資本的增長率。上述公式意味著:
1、 人均資本裝備率即平均每人所使用的資本數量不變,則人均收入水平不變;
2、在資本的邊際產品大於0的條件下,提高人均資本裝備率,可以提高人均收入水平。相反,如果勞動力增長率大於資本增長率,即人均資本裝備率降低,那麼人均收入水平將會下降。
四、主要觀點:
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認為:
1、 除了實際GDP及其增長率之外的一素決定人口增長。
2、 技術變革率影響經濟增長率,但經濟增長率不影響技術變革速度。
3、經濟繁榮將持續下去是因為不存在引起工資下降的古典人口增長。但如果技術由於兩個相關原因而停止進步,增長將停止。第一,技術變革引起的高利率一起投資增加和資本積累。第二,資本積累最終引起降低資本收益的收益遞減,而且,最終減少儲蓄並放慢資本積累率。
4、 如果實際利率高於目標利率,資本供給將增加。
綜上所述,持續不斷的技術進步一直在增加資本需求,提高實際利率,並引起增加資本存量的儲蓄。只要有技術進步,這個過程就會重復,並創造持續的長期經濟增長。增長率波動是因為技術進步以可變的比率發生。
五、對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的評述:
按照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所有經濟都可以得到相同的技術,而且,資本在全球自由流動以尋求最高可以得到的實際利率。因此,新古典增長理論意味著,全球的增長率和人均收入水平將趨同。在富國之間存在某種趨同的跡象,但趨同是緩慢的,而且對所有國家而言,趨同看來並不明顯。
索洛等人認為:在沒有外力推動時,經濟體系無法實現持續的增長。只有當經濟中存在技術進步或人口增長等外生因素時,經濟才能實現持續增長。這一理論的缺陷是明顯的:一方面,它將技術進步看作經濟增長的決定因素;另一方面,它又假定技術進步是外生變數而將它排除在考慮之外,這就使該理論排除了影響經濟增長的最重要因素。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新經濟增長理論產生了。
◎新經濟增長理論
新經濟增長理論(new growth theory),或稱「內生技術變革理論」,認為人均實際GDP增長是因為人們在追求利潤中所作出的選擇。而且,增長可以無限持續下去。內生增長理論的主要任務之一是揭示經濟增長率差異的原因和解釋持續經濟增長的可能。盡管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為說明經濟的持續增長導入了外生的技術進步和人口增長率,但外生的技術進步率和人口增長率並沒有能夠從理論上說明持續經濟增長的問題。內生增長理論是基於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發展起來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內生經濟增長理論的突破在於放鬆了新古典增長理論的假設並把相關的變數內生化。
③ 簡述新劍橋經濟增長模型的主要內容
新劍橋經濟增長模型(又稱新劍橋增長模型,neo Cambridge growth model),它是現代凱恩斯主義新劍橋學派的經濟增長模型。新劍橋經濟增長模型是由英國的瓊·羅賓遜,卡爾多和義大利的帕森奈蒂提出來的。
該模型的基本假設有:①資本―產量比率保持不變,即常數;②均衡條件為I=S;③社會成員分為工資收入者(工人)和利潤收入者(資本家),兩者的儲蓄率都是固定的,而且利潤收入者的儲蓄率大於工資收入者的儲蓄率。
以P代表資本利潤,W代表工資,Y代表國民收入,則:
Y=P+W 或
W=Y-P
以sp代表利潤收入者的儲蓄率,sw代表工資收入者的儲蓄率,s代表總儲蓄率,則有:
s=P/Y・sp+W/Y・sw =P/Y・sp+(1-P/Y)・sw =P/Y・sp+sw-P/Y・sw =P/Y(sp-sw)+sw (1)
k=K/Y (2)
將式(1),(2)代表哈羅德―多馬模型中,得到:
G=[P/Y(sp-sw)+sw]・1/k =P/K(sp-sw)+sw/k (3)
P/K即是利潤率,以π為代表,則:
G=π(sp-sw)+sw/k (4)
上式即是新劍橋經濟增長模型。該模型的含義是:在既定的技術水平下,經濟增長率 決定於利潤率的高低以及資本家和工人兩個階級的儲蓄傾向。
新劍橋經濟增長模型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模型是哈羅德―多馬模型的延伸,和後者一樣,其基本觀點是增長率決定於儲蓄率或投資率,而資本―產出比例是固定不變的。
第二,模型把經濟增長與收入分配結合起來,說明經濟增長過程中收入分配的變化趨勢以及收入分配關系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第三,模型認為:在社會分化為兩個階級「資本家和工人」的條件下,經濟增長加劇了收入分配比例失調,收入分配比例失調反過來又影響經濟增長。要解決這一問題,重要的不是簡單地謀求經濟快速增長而是消除收入分配比例失調的狀況。
第四,模型否定了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的思路,即持續穩定增長取決於投入要素比例的變化和技術進步,而認為要實現持續穩定增長必須靠國家政策對分配比例失調進行干預。
新劍橋增長模型旨在說明資本主義社會結構的症結在於國民收入分配的失衡,因而解決資本主義社會問題的途徑不在於加速經濟增長,而是實現收入分配的均等化,這種改良主義的觀點和主張,使其博得「凱恩斯左派」的稱號。新劍橋學派的基本特徵是以歷史的、收入分配的結構分析為凱恩斯宏觀經濟分析的理論基礎。其分配理論是經濟增長理論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動態分析方式,力圖以勞動價值論的為理論基礎,拋棄了新古典學派的在分配理論上的辯護性,不迴避分配問題上所蘊藏的階級結構。它無非是用數學語言說出馬克思早已道出的一個歷史現象,即利潤收入者所得恰好是工資收入者所失。
④ 新古典增長理論與新增長理論之間的區別和聯系
經濟增長(economic growth)就是社會物質財富不斷增加的過程,是一般社會再生產動態過程的共性實質。它代表的是一國潛在的GDP或國民產出的增加。對於一個國家而言,經濟增長是宏觀經濟中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狀況的重要指標。無庸置疑,沒有誰不希望經濟增長,但是,用什麼方法實現經濟增長,人們卻有不同的看法。一些經濟學家強調投資的重要性,還有一些人則提倡提高勞工素質。
長期以來,經濟學家們一直致力於研究經濟增長中各種決定因素的相對重要性,從而提出了種種經濟增長理論。誕生於20世紀早期的新古典增長理論對世界經濟產生了重大影響,隨著近年來新的經濟現象的不斷出現,新古典增長理論在某些方面的局限性日益明顯,於是,新經濟增長理論產生了。
在接下來的討論中,我們將對這兩種經濟增長理論進行簡要的比較。
◎新古典主義增長理論
新古典增長理論(neoclassical growth theory)是人均實際GDP的增長是由於技術變革引起人均資本增加的儲蓄和投資水平的觀點。如果技術進步停止,增長就結束。
一、代表人物
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的創立者是美國的經濟學家、MIT的羅伯特·索洛(Robert M. Solow)以及英國的經濟學家斯旺(Swan)。早在1956年,他們就分別提出了他們的經濟增長模型。但是劍橋大學的弗蘭克·拉姆(Frank Ramsey)在上世紀20年代就第一次提出了這種理論後來,英國經濟學家米德又進一步發展了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並對其作了系統的研究。美國的經濟學家薩繆爾森(Paul A. Samuelson)等在他們的經濟增長理論中也提出了與索洛基本相同的觀點。
二、假定條件
索落在其著作中提出了以下假設:
(1) 薩伊定理:供給可以創造自身的需求。
(2) I=S,即儲蓄永遠等於投資。
(3) 工資取決於勞動的邊際生產力,利息取決於資本的邊際生產力。
由以上假定條件,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社會上不會出現失業和通貨膨脹。
經過許多經濟學家對該模型的不斷研究和完善,新古典主義增長模型的基本假定條件如下:
(1) 經濟制度和個人偏好既定,總量生產函數有穩定的形式,生產率以一外生的不變比率增長。
(2) 技術進步產生於機遇,是外生變數。
(3) 總量生產函數規模收益不變。
(4) 政府不幹預經濟活動,完全由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對經濟進行調節。
(5) 經濟的邊際收益遞減。
三、基本模型:
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是以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為基本模型建立起來的。在沒有技術進步的條件下,如果用Gy表示收入增長率,用GL表示勞動力增長率,用GK表示資本增長率,則有
Gy = aGL + (1-a)GK
這就是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的基本公式。在這個基本公式中,收入增長是由勞動力增長和資本增長兩種因素所引起的。a表示,在收入增量中,有多大份額是由勞動力增長帶來的,(1-a)表示,在收入增量中,有多大份額是由資本增長帶來的。
另外,將上述公式兩端同時減去GL,則有
Gy -GL = (1-a)(GK- GL)
上式左端是收入增長率減去勞動增長率,可以認為是平均每人的收入增長率。右端中的「GK- GL」是資本增長率與勞動增長率之差,可以認為是平均每個工人所使用的資本的增長率。上述公式意味著:
1、 人均資本裝備率即平均每人所使用的資本數量不變,則人均收入水平不變;
2、在資本的邊際產品大於0的條件下,提高人均資本裝備率,可以提高人均收入水平。相反,如果勞動力增長率大於資本增長率,即人均資本裝備率降低,那麼人均收入水平將會下降。
四、主要觀點:
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認為:
1、 除了實際GDP及其增長率之外的一素決定人口增長。
2、 技術變革率影響經濟增長率,但經濟增長率不影響技術變革速度。
3、經濟繁榮將持續下去是因為不存在引起工資下降的古典人口增長。但如果技術由於兩個相關原因而停止進步,增長將停止。第一,技術變革引起的高利率一起投資增加和資本積累。第二,資本積累最終引起降低資本收益的收益遞減,而且,最終減少儲蓄並放慢資本積累率。
4、 如果實際利率高於目標利率,資本供給將增加。
綜上所述,持續不斷的技術進步一直在增加資本需求,提高實際利率,並引起增加資本存量的儲蓄。只要有技術進步,這個過程就會重復,並創造持續的長期經濟增長。增長率波動是因為技術進步以可變的比率發生。
五、對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的評述:
按照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所有經濟都可以得到相同的技術,而且,資本在全球自由流動以尋求最高可以得到的實際利率。因此,新古典增長理論意味著,全球的增長率和人均收入水平將趨同。在富國之間存在某種趨同的跡象,但趨同是緩慢的,而且對所有國家而言,趨同看來並不明顯。
索洛等人認為:在沒有外力推動時,經濟體系無法實現持續的增長。只有當經濟中存在技術進步或人口增長等外生因素時,經濟才能實現持續增長。這一理論的缺陷是明顯的:一方面,它將技術進步看作經濟增長的決定因素;另一方面,它又假定技術進步是外生變數而將它排除在考慮之外,這就使該理論排除了影響經濟增長的最重要因素。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新經濟增長理論產生了。
◎新經濟增長理論
新經濟增長理論(new growth theory),或稱「內生技術變革理論」,認為人均實際GDP增長是因為人們在追求利潤中所作出的選擇。而且,增長可以無限持續下去。內生增長理論的主要任務之一是揭示經濟增長率差異的原因和解釋持續經濟增長的可能。盡管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為說明經濟的持續增長導入了外生的技術進步和人口增長率,但外生的技術進步率和人口增長率並沒有能夠從理論上說明持續經濟增長的問題。內生增長理論是基於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發展起來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內生經濟增長理論的突破在於放鬆了新古典增長理論的假設並把相關的變數內生化。
一、代表人物:
斯坦福大學的保羅·羅默(Paul Romer)在上世紀80年代期間提出了這種理論,但這種思想要追溯到30年代到40年代期間約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所進行的研究工作。
二、假定條件
1、 經濟制度和個人偏好屬於外生變數。
2、 技術進步是內生變數,發現產生於選擇。發現新技術時,人們認為自己是幸運的,但作出新發現的速度不由機遇決定。它取決於有多少人尋求新技術以及他們如何迫切地尋找新技術。
3、 總量生產函數規模收益遞增。
4、 政府應當對經濟進行適當干預。「看得見的手」與「看不見的手」共同作用,使經濟均衡增長率表現為社會最優增長率。
5、 經濟沒有收益遞減。
三、基本模型:
1、 阿羅(Kenneth J. Arrow)模型(1962)
假定全經濟范圍內存在技術溢出,因此不存在政府幹預時的競爭性均衡是一種社會次優,均衡增長率低於社會最優增長率,政府可以採取適當政策提高經濟增長率,使經濟實現帕累托改善,將技術進步解釋為由經濟系統決定的內生變數。
2、 宇澤弘文(Hirofumi Uzawa):兩部門模型(1965)
假定經濟中存在一個生產人力資源的教育部門,將索落模型中的外生技術進步內生化。由於人力資本部門的生產函數具有線性的規模收益不變的形式,並且經濟中不存在任何固定的生產要素,經濟將實現平衡增長。
3、 羅默(Paul M. Romer):知識溢出模型(1986)
內生的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唯一源泉。
4、 盧卡斯(Robert E. Lucas, Jr.):人力資本溢出模型(1988)
假定存在全經濟范圍內的人力資本外部性。全經濟范圍內的外部性是由人力資本溢出造成的。人力資本既具有內部效應又具有外部效應。
5、 巴羅(Robert J. Barro)模型(1990)
這一模型又包括兩個分支:公共產品模型和壅塞模型。
假定政府提供公共產品,政府產品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政府是推動經濟增長的決定力量。政府服務使生產呈現規模收益遞增,使經濟得以實現內生增長。
綜合新經濟增長理論中有代表的幾個模型,它們所具有的共性如下:
1、 經濟可持續增長,並且是內生因素的作用。
2、 內生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決定因素,技術進步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廠商進行意願投資的結果。
3、 技術、人力資本有溢出效應,這是存在經濟持續增長必不可少的條件。
4、 國際知識和貿易的流動,對一國經濟增長存在重要影響。
5、 不存在政府幹預時,經濟均衡增長通常表現為社會次優,增長率低於社會最優增長率。
6、 經濟政策影響經濟的長期增長率。一般地,政府向研究開發活動提供補貼有助於促進經濟增長。
7、 普遍採用動態一般均衡分析法構建模型。
四、主要觀點:
新經濟增長理論認為:
1、 利潤刺激了技術變革。
2、 一旦作出了一種有利的新發現,每個人都可以利用。這個事實意味著,隨著一種新發現利益的擴散,就可以得到免費的資源了。這些資源之所以免費是因為當它們被利用時人們並沒有放棄什麼。它們是零機會成本。
3、 生產活動可以重復。如果一個企業增加自己的資本和產量,企業就有收益遞減。但經濟可以通過增加另一個相同的企業來增加其資本和產量,而且,經濟沒有收益遞減。
4、 在新古典理論中,在資本收益遞減時,隨著資本積累,實際利率下降,直至它等於目標實際利率為止。在這一點時,增長停止了。但新增長理論並沒有這種增長停止機制。隨著資本積累,實際利率並不受影響。實際利率自然可以無限高於目標實際利率。只要人們可以進行使實際利率高於目標利率的研究與開發,人均實際GDP就可以無限增長,增長率取決於人們創新的能力和實際利率。
五、對新經濟增長理論的評述:
「新經濟」將成為經濟理論界和研究機構的新課題和學術前沿。原因有二。
第一,生產率的內生化問題一直是內生經濟增長理論和內生經濟波動理論的核心問題。無論從理論上的熊彼特創新理論、內生增長理論、真實經濟周期理論和供給學派等宏觀經濟理論的演變來看,還是從實踐中的信息經濟、數字經濟、知識經濟、網路經濟和目前的「新經濟」,貫穿其中的主線之一,至少對經濟學家而言,就是生產率的內生化及其度量問題。生產率及相應的生產可能性邊界,是決定經濟增長速度極限和經濟周期微波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第二,「新經濟」的可持續性問題,不僅具有理論意義,而且具有政策含義。例如,即便存在增長的頂部、失業的底部或擴張的極限,事實上沒有一個人知道它們在哪裡。因此,宏觀調控的相機抉擇有賴於把握生產率及相應的生產可能性邊界;否則,與其自尋煩惱,還不如放棄陳舊的擔憂,把自我犧牲性的先驗性調整信條放在一邊,順其自然。對中國而言,實施宏觀調控、推進產業結構調整,都涉及到生產率及相應的生產可能性邊界問題。所以,「新經濟」的發展對經濟理論研究具有重要的啟示,必將促進我們進一步加強生產率問題研究,加強對內生增長理論和內生經濟波動理論的研究。
新經濟增長理論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政策借鑒價值:
1、 新經濟增長理論有助於我們認識知識、技術在現代經濟中所具有的至關重要的作用。
2、 新經濟增長理論有助於我們更深刻地認識到我國現實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新經濟增長理論說明,要素投入的增加只有在起能夠帶來技術進步的條件下才能推動經濟的持續發展,這從理論上說明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不可持續。為了保證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必須將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到主要依賴技術進步的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上來。
3、 新經濟增長理論能較好地解釋一些方面的經濟增長事實。
4、 新經濟增長理論具有比較豐富的政策內涵,對各國政府制定增長政策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當然,沒有絕對的真理。新經濟增長理論也存在缺陷:
1、 過於嚴峻的假設條件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新經濟增長模型的普適性和對現實的解釋力。羅默的知識溢出模型中完全競爭市場的假設與現實相去甚遠;巴羅模型中政府服務對產出的貢獻份額與勞動對產出的貢獻份額一樣大時,才能保證經濟存在一條平衡增長路徑。
2、 忽略了經濟制度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因為新經濟增長理論建立在「經濟制度和個人偏好屬於外生變數」這一假定上,無法說明經濟制度和個人偏好對技術進步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胡乃武、金碚主編:《國外經濟增長理論比較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年
2 朱勇著:《新增長理論》,商務印書館,1999年
3 保羅·薩繆爾森、威廉·諾德豪斯著,蕭琛主譯:《經濟學(第17版)》,人民郵電出版社,2004年1月
4 曼昆著,梁小民譯:《經濟學原理》,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年8月
5 邁克爾·帕金著,梁小民譯:《經濟學》,人民郵電出版社,2003年4月
6 索洛等著:《經濟增長因素分析》,商務印書館,1991年
7 阿瑟·劉易斯著,周師銘、沈丙傑、沈伯根譯:《經濟增長理論》,商務印書館,1998年3月
8 樊明大:《新經濟理論和政策》,《中國經濟時報》,2001年1月3日
⑤ 新經濟增長理論的主要應用
對此有影響的模型有阿羅提出的邊干邊學模型以及羅默提出的收益遞增增長模型。在阿羅的模型中,只是將技術進步的一部分內生化了。在這一模型中,產出不僅僅是有形要素的投入,而且也是學習和經驗積累的結果。體現為:資本的貢獻要大於傳統的貢獻,因為增加的資本不僅通過其對生產的直接貢獻來提高產量,而且通過其間接推動新思想的發展來提高產量。但在這一模型中技術仍然是外生的,它隨著內生的資本存量的變化而變化。在羅默等人提出的新經濟增長理論中,充分的重視了知識的作用,將技術進步完全的內生化。他們認為,增長的原動力是知識積累,資本的積累不是增長的關鍵。有代表性的是所謂的研究與開發模型。另外還有人將資本這一概念的外延擴大,認為資本不僅包含物質資本,而且也包含人力資本,因而資本仍然是增長問題的關鍵。但這兩者在本質上都是一樣的,都強調知識的積累,技術的進步對於經濟的增長具有決定性的作用,都認為知識或者知識的載體——人力資本具有規模報酬遞增的性質,而且存在著投資(即資本的積累)刺激知識的積累,反過來知識的積累又促進投資的良性循環。這種以知識為基礎的新的經濟增長理論鼓勵新知識的積累以及知識在經濟中的廣泛運用,促進了高新技術革命的發展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在這一過程中資本對於經濟增長的關鍵性作用已讓位於知識和技術進步。
⑥ 新經濟增長理論強調的內生增長機制主要有哪些
經濟增長更多的還是需要依靠科技的發展。
科技的發展才是經濟增長的內生增長機制。
⑦ 區域經濟增長的區域經濟增長理論
(1)均衡增長和非均衡增長理論
1.均衡增長的基本命題是:由於不發達地區存在著生產與消費的低水平的均衡狀態,這些地區的經濟要增長,就必須打破這種均衡狀態,使整個區域的經濟同時得到增長。哈維·萊賓斯坦於1957年在《經濟落後和經濟增長》中提出臨界最小努力命題,該命題認為不發達經濟既存在人均收入增長的趨勢,又存在人均收入降低的因素和力量,要使區域經濟獲得增長,從落後向發達狀態轉變,該地區必須在一定時期受到大於某一最小臨界規模的增長刺激。發展經濟學家內爾森認為,不發達經濟的痼疾表現為人均實際收入處於糊口或接近維持生命的低水平均衡狀態,即使在一個短期內經濟有所增長,但經濟增長又會導致人口的增長,從而使人均收入又回到原來的低水平狀態,即所謂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論」。
2.不平衡增長的核心觀點是:不發達地區不具備全面增長的資本和其他資源,向所有部門進行大規模投資和平衡增長是不可能的。投資只能有選擇地在若幹部門或區域進行,其他部門或地區通過利用這種部門或區域的投資帶來的外部經濟而逐步得到發展。非均衡增長理論主要包括:赫爾希曼(A.O.Hirschan)和辛格(H.Singer)的非均衡增長理論,繆爾達爾(Karl Gunnar Myrdal)的循環積累因果理論(Cumulative Causation Theory),詹姆斯·杜森貝里(J.S.Duesenberry)和諾斯(D.C.North)的輸出基礎理論(Export Base Theory)。
(2)新增長與區域創新理論
新經濟增長理論(也叫「內生增長理論」)是針對新古典增長理論中技術外生這一不足而提出的。它通過規模收益遞增和不完全競爭這兩個角度對經濟增長的源泉進行研究,其基本思想是經濟增長率由區域經濟系統內的諸因素的相互作用,而不是由外生的技術進步和人口增長所決定的。新增長理論主要包括三種理論模式:
(1)羅默模式——知識積累的增長模式,該模式刻畫了知識積累是決定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強調增加研究與開發(R&D)部門的投入以提高知識積累率,進而促進經濟增長;
(2)盧卡斯模式——專業化人力資本的增長模式,該模式認為專業化的人力資本的積累是經濟增長的真正源泉;
(3)科斯特模式——資本投資的增長模式,該模式認為技術進步的源泉是資本投資。
創新(Innovation)的形成和擴散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同時也是區域間經濟增長和發展不平衡的一個重要原因。熊彼特(J.Schumpeter)最早提出了創新的概念,他認為創新是「間斷出現的現實生產手段的新組合」,包括新產品的引入(生產創新)、製造現有產品的技術變革(生產方法創新)、開辟新的市場或新的原材料來源以及引入新的生產組織形式。在有關創新研究的文獻中,傳信過程可以分為線性創新模式和非線性創新模式。線性創新模式表現為一項科學研究走向市場的發展過程。
非線性創新模式認為,傳信不是官方的或個人的科學和研究機構發起的,而是由客戶、技術應用者、供貨商或合作方發起的,它表現為一個數次的反饋過程:重要的信息流從創新的後期階段又反饋到早期階段,這個過程存在緊密的內在聯系。對於區域之間存在的創新差別,創新擴散理論認為,信息傳播在創新擴散和吸收過程中起著核心作用。擴散過程或者遵循相鄰效應(波浪式擴散),或者是遵循城市等級自上而下進行。奧地利學者梅耶(G.Maier)和托特林(F.Todtling)提出了關於區域創新差別的一個構想框架。在該框架內,企業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它的內部結構和行為方式與它所處的經濟環境要求和條件相聯系。影響企業創新體系的因素包括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兩大類。外部因素包括:
(1)與企業創新行為相關的區域環境條件,涉及到研究與教育結構的狀況,勞動力的技能以及同其他企業保持聯系和協作的可能性,與大學和科研機構的聯系等;
(2)企業所處行業的市場結構特徵;
(3)政府的區域公共政策,包括技術引進政策,鼓勵創新政策等。內部因素主要是企業的組織和戰略目標的特徵,他們對企業創新行為有重要的影響。企業規模影響與創新相關的資源裝備,也影響創新的持續性和創新項目的規摸。
區域內企業在相關功能方面的配備(研究與開發,企業計劃和市場營銷)和他們在生產上的共同作用,對生產創新和方法創新都是至關重要的。對中小企業來說,同大企業的緊密聯系一方面可以較容易獲得與創新相關的資源;另一方面也可以證明,他們在大企業中具有一定的作用。有關區域創新的研究表明,企業的戰略目標以及管理者和雇員的觀念和行為方式,對區域創新差異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如果企業只是基於技術競爭優勢以外的東西來保持市場地位,那麼它的創新意識必然下降。企業管理者懼怕風險,或者雇員在變化面前持拒絕態度,都會阻礙區域內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