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2021經濟形勢為什麼這么慘
2021經濟形勢慘淡的原因:
1、國內消費疲軟。流動資金大多都沉澱在房地產市場。且據央行統計,僅2020年上半年我國居民債務規模就達82.46萬億元,負債率為82.5%。居民無錢消費。
2、CPI和PPI剪刀差過大。一般經濟擴張下,上游原材料上漲必然會導致下游消費品上漲,PPI和CPI同步漲跌。但現實情況是原材料大宗商品飛速上漲,消費價格始終上不去。企業在各項成本上升的情況,無法提升價格。導致利潤越來越低,企業經營困難。
3、社會對產品和服務的品質要求提高。隨著市場的正規化,及監管越來越嚴格。現在市場對企業提供的產品及服務要求越來越高。
4、行業競爭加劇。以前國民社會經濟發展較快時,大家都在做增量市場。現行經濟回落,大家都在存量市場上競爭。沒有新的蛋糕,新的需求被製造出來,導致行業全方位競爭愈演愈烈。
5、互聯網的發展導致信息越來越透明,且行業壟斷效應凸顯。導致中小型企業在與大企業的競爭中越來越困難。
『貳』 現在經濟形勢嚴俊,為什麼股票連創新高
經濟形勢嚴峻,國家為提振經濟而增加了貨幣供應,但是由於實體企業生產、經營利潤低而風險大,所以較大部分資金流入股市,這樣就人為的拉抬了股票價格而創造了條件,使股票上漲產生了賺錢效應,進而引誘更多各類大小資金殺入股市賺錢,這就使股市越來越火爆。同時也使股票市場的大多數股票產生了泡沫。(最近半年左右的股價大部分已經脫離了實際價值,比如不少的中小板、創業板股價上百元,而凈資產和收益遠遠不能支撐其股價)股票價格越高泡沫越大,最後泡沫破裂,受害的還是大部分的普通跟風的投資者。
還有就是中國股市屬於政策市,國家提出的什麼「一帶一路、互聯網+、各類經濟提振、自由貿易區」等等都是炒作題材。不管能否產生效益先把股價炒上去在說。從以前的炒作海狸鼠、蘭花、紅木,到最近幾年的大蒜、生薑等生活資料,只要有利潤大資金炒家是無所不用其及。特別是房地產行業,房價奇高卻有很多的普通百姓買不起房。就說股市吧這波行情一過,不知道又有多少的普通投資者虧損嚴重,被投機者掠奪一空。
『叄』 新中國成立時,人民政府面臨的經濟形勢十分嚴峻,這主要原因是
國家政權改變了,體制的改變需要一個過程,要讓更多的人充分的把國家這個整體融入結合起來,並且適應當時的環境以及思想觀點。世界的經濟並沒有因為我們國家的情況而停止,他們一次一次的提醒著我國的經濟發展方向,某些觀點以他們的種種教訓來縮短我們花更多的歷程去摸索,並促使了少部分有經濟頭腦的人,影響並帶動多數人從舊的思想轉變成新時代的經濟體想法後,才漸漸形成適合我國特色的經濟形勢.,他們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為此要從一個經濟體制不全、工業科技落後的情況下把一個世界文明大國從舊的政府改變到新的政府,這樣的條件下與國際接軌,人民政府面臨的經濟形勢當然也就十分嚴峻了。
『肆』 建國初期,經濟方面面臨嚴峻形勢的原因
1、帝國主義的長期掠奪。
2、國民政府的肆意搜刮。
3、多年戰爭的破壞。
由於八年的日本侵華戰爭和三年半的全國內戰,中國經濟損失極大。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經過三年的努力,國民經濟得到全面恢復和初步發展。1952年,工農業總產值達810億元,比1949年增長77.5%,比歷史上最高水平的1936年增長20%。
(4)經濟形勢嚴峻為什麼擴展閱讀
建國初期,黨面臨著很多困難和嚴峻考驗,軍事上,國民黨還有上百萬軍隊在負隅頑抗,經濟上,所繼承的是一個十分落後的千瘡百孔的爛攤子,國際上眾多國家拒絕承認新中國。
阻撓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對新中國實行政治孤立、經濟封鎖和軍事包圍的政策,此外,黨也面臨著因革命勝利而可能滋長的驕傲自滿、享樂腐化等腐朽思想的侵蝕。
中國誕生伊始,先後經歷了飢荒,大躍進,文革,改革開放,這些在任何一個國家的歷史上,都是一個難得的經歷,經歷了那麼多的苦難,新中國快速成長,各種行業,各種人才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伍』 為何感覺現在經濟形勢越來越差
因為艱難的產業轉型和升級過程,雖然艱難,但這道坎非邁不可,不淘汰嚴重產能過剩的三高產業,中國經濟未來形勢會更悲觀。
拓展資料:
我國的經濟形勢是什麼?
1.經濟增長進入新一輪上升期。2002年1—3季度,盡管受到非典的沖擊,GDP增長率仍然達到了8.5%。預計4季度經濟增長率會繼續提高,運用月度宏觀經濟計量分析模型預測,全年GDP增長率可以達到8.6%。這表明從2002年開始,我國GDP增長率已經穩定在8%以上,經濟運行正處於新一輪周期的上升期。
2.支柱行業增勢強勁,重化工業化特徵日益明顯。前三季度,電子通信設備製造、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交通運輸設備製造、冶金工業和化學工業等支柱工業實現快速增長,對整個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0.7%。重工業增速明顯快於輕工業,重工業增加值增長18.4%,輕工業增加值增長13.9%,重工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64.37%,比2002年全年水平(60.95%)提高3.42個百分點。1998年以來重工業增長相對於輕工業增長有加速趨勢,重工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不斷提高,今年這一比重的提高幅度更大,說明我國經濟發展已進入新一輪重化工業化時期。這一輪重化工業化主要是由工業支柱產業和房地產業快速增長拉動的,與消費結構升級密切相關,具有較強的市場內生機制,將成為未來10年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主要支撐力量。
3.投資高速增長,消費結構保持升級勢頭。1—3季度,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30.5%,增幅提高8.7個百分點。投資高增長,主要受重化工業化趨勢和民間投資日趨活躍等因素的拉動。消費增幅受非典影響一度降低,但前三季度累計增長率達到8.6%,同比僅下降0.1個百分點,已經恢復到正常的增長水平,可以認為消費繼續保持了較高水平的穩定增長。盡管有非典沖擊,但消費結構升級態勢比較明顯,1—3季度,建築及裝潢材料類零售額同比增長46.6%,汽車類零售額同比增長77.5%,通信器材類零售額同比增長74%,住、行等方面新的消費熱點持續升溫。
4.對外貿易增勢強勁,貿易摩擦存在隱憂。1—3季度,出口同比增長32.2%,增幅提高12.9個百分點,持續保持高增長態勢。進口同比增長40.5%,加快23.3個百分點,因此貿易順差比上年同期減少(凈出口91億美元,同比減少109億美元)。分國別和地區看,對美國和部分歐洲國家的出口順差持續增加;而對日本、韓國和我國台灣省的出口逆差則持續擴大。由於美歐是我國主要出口市場,順差擴大勢必加劇貿易摩擦,我國面臨的反傾銷壓力不斷加大。近年來日本、韓國和我國台灣省對美歐出口的一些產品陸續轉移到中國大陸設廠,是我國對美歐順差擴大的重要原因。
5.總量矛盾緩解,某些能源、原材料供應出現缺口。隨著國內市場活躍和出口增長加快,我國總需求不足的矛盾逐步緩解。物價指數由負轉正,1—3季度,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比上年同期提高0.7%;生產資料價格上升4.5%,但逐季度回穩(分別為4.6%、4.7%、4%)。電力、煤炭、鋼鐵、石化、有色金屬等產品供給出現缺口,不少省市被迫限制用電,一些原材料價格上漲較多。目前這些產品的供給正在迅速增加,原材料價格上漲的態勢已經趨緩。總體看,物價仍然保持在低水平,需求約束普遍存在,大多數產品的市場競爭仍比較激烈。
6.糧食產量持續下降,供求關系並未逆轉。據有關統計,今年糧食產量可能低於9000億斤,也低於全年的糧食需求量。在連續幾年的減產以後,當前市場糧價出現恢復性提高,但是預計糧價以及食品價格不會長時間、大幅度上漲。
7.貨幣供應和信貸投放持續高增長,外匯儲備大量增加。9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同比增長20.7%;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較年初增加了2.47萬億元,同比多增1.12萬億元。外匯儲備達到3839億美元,較年初增加975億美元,同比多增562億美元。
『陸』 我們面臨空前嚴峻復雜的經濟形勢根本原因是由經理的疫情導致對嗎
空前復雜嚴峻的經濟形勢,根本原因,是供給側結構不合理,供需錯配。經濟發展格局不合理。國際方面,經濟全球化面臨挑戰。
『柒』 為何中國很多大城市經濟非常蕭條
經濟情況復雜,是否真的下滑大家都不是很清楚,經濟學界都有爭議,很大程度是因為和過去接受信息很辛苦的狀況不同,如今的問題卻是信息量太大,導致接受者處理能力弱最終變成噪音,你根本無從分辨哪些是表象的哪些是內因。所以大家聽到了,但判斷、分析就變成了的困擾,比如看高鐵、手機和某些互聯網公司,好像大家都混得不錯啊,北上廣的房價是蹭蹭蹭向上走啊,但怎麼周圍的工廠都看起來不太景氣呢?
經濟活動好比人的心電圖,一起一落的,那就是好,因為正常。從來就沒有過一直向上來的經濟,以前沒有,未來也沒有,所以落也不是絕對壞。
中國經濟第一要素是看成本,成本對中國尤其重要,而現在成本優勢不明顯了。所謂「比較優勢」,化解開來就是成本優勢和獨到性優勢。中國經濟發展至今,只有成本優勢,因此成本曲線一變動,對於中國經濟來說就是大事情。但發達經濟卻包括了獨到性優勢,以獨有性來創造價值。中國經濟缺乏這種「別人沒有又需要,恰好唯有我們有」的東西。我們只是組合性創新,原創性的創新是沒有的。因此,中國經濟能夠有今天,完全只靠成本優勢打上去,如日中天的互聯網經濟,有哪個是獨創的,BAT還不是全從外國抄來了?高鐵就不說了,德、法、日都有,但「師夷長技以制夷「,我們便宜啊。
2002年中國貿易順差很大的時候,美國來調查過中國的成本優勢,低廉的製造業成本成為這波高速增長的主要基礎,因此吸引來了投資、訂單以及出口增量。但是,從2002年到2015年,成本上升非常快。換句話,成本優勢丟得太快,所以別說房價漲得快我不在北京跟我沒有關系。
去年8月份波士頓咨詢公司發布了《全球製造業成本變遷報告》,如果美國製造業的成本為100,那中國是96,只比美國低4個點。過去十年全球製造業成本發生驚人變遷,這是商務部網站引用的文章。
現在情況變得不同,其他一些國家許多東西反而比中國便宜。而在中國呢,首先現在網上有種言論,說工人工資升得快推高了成本,其實不然。成本高的真正問題並不在於工人工資高,而是制度成本升太高,我們的綜合成本也在高速增長,很大一塊不是市場供求形成的成本增長。我們的綜合成本跟發達經濟體靠的太近,迅速靠近。其次,在福利制度日益完善且種種客觀歷史原因的作用,帶來的「副作用」卻是企業負擔比較重,這是另一種導致成本高的構成原因。此外,成本推動還有一個因素是匯率,之前是靠相關機構計算之後出價,並不是市場化行為形成的。為什麼中國在從前可以靠成本優勢高速增長?因為那時剛剛改革開放,剛剛開始進入國際比賽。工資水準當然與國際水平線比低很多,所以那時外資、訂單都來了,出口驅動的成績也出來了。如果說有什麼可惜的地方,就是這條成本線上升太快了,才10多年時間,因此當年受成本優勢吸引進來的訂單,現在就跑走了,很正常,別把什麼都當成是美帝的陰謀。
中國經濟未來要靠獨到性優勢,說白了就是制度創新,經濟轉型,這個大家都懂的。
成本一上去,made in China就貴了,東西貴了一點,在一個全球化的市場里就會發生很大的變動。因為中國還沒有形成另外一個比較優勢。比較優勢一個是成本優勢,另一個是獨到性優勢。你老有別人造不出來的東西,這就是獨到性優勢,有了這種優勢,你的東西貴一點甚至貴很多也沒關系。比如蘋果手機,這么貴,賣得還這么好,8年時間賣掉7億部!
這就是獨到性優勢,期望中國將來也會有這個優勢。但現在中國經濟整體而言不是靠獨到性優勢吃飯,中國經 濟高增長靠得是made in China,製造業是我們所有行業繁榮的基礎,made in China靠的是China price,你會造我也會造,但是我比你便宜。
現在的新挑戰就是這個便宜優勢在迅速的消失。成本優勢已經不明顯了,下一步怎麼走?美國的製造業成本只比中國高四個點,他手裡還有獨到性優勢,中國今後怎麼跟美國競爭?
創新、轉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所以你看現在主調就是轉型、創新。問題是創新、轉型沒有那麼快。你說創新,這個話好講,做起來可不那麼容易。
中國經濟增長率一下來,困難就開始浮出來了。成本、債務、過剩產能等等問題,並不是原來不存在,其實早有。當前的經濟困難,以及何時能夠走出困境,就是看怎麼對付困難。可是現在對困難的看法不一致,有些觀點希望心存僥幸,以為再放發錢就能夠把困難再蓋住。
比方說債務處理,給你放一筆貨幣蓋過去,那叫債務重組。國際投行有一句話:處理金融危機、處理債務,就是剃頭和理發。問題是能夠理多少?債權人得同意消債。企業破產不是件可怕的事,像1999年的廣國投破產事件,200多億的總資產規模,相當於主權級別的金融機構,如果不是當年破產,那麼之後重組也就不會出現了。而重組就是同意消債,這才能夠解決借來錢卻投錯項目的本質問題,結果粵海重組成功。
現在都說經濟形勢嚴峻,可哪家重組了?是因為危機就是承認錯誤的過程,早認錯早渡過。那什麼是經濟危機?就是給過去的錯誤重新標個價,標對了就能夠過去。從前是脫離實際需求的貴,現在把價格降下來就有。危機怎麼對付,就是降價。過不去的只有心理標准。
總結起來,第一,危機就是調整心態,不要老想當初老子怎麼么樣,不要不願意給過去的錯誤重新標價。假設你開100萬的車,能夠掙200萬,那麼是可以的;但是只能掙50萬的時候,還想我當初怎麼樣,這樣就不對了。
第二,資源總是稀缺的,主要是看你願不願意在價格上就範,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美國就是調成本,敢於調價敢於給錯誤標正確的價格。
第三,要等政策起效,中國人在時間這個變數的上,總讓人感覺很著急,是否因為調整經濟經驗太少,一見到7%以下就嚇得不得了,總覺得不夠成熟,其實有許多事情是時間最後決勝負。如果政策對了、量夠了,剩下的就是時間因素。價格下調了,需求起來了,得等一等,讓時間起作用,而2008年的溫的政策,就明顯是被某些經濟學家嚇壞了,是要印鈔,但是不是要放這么多?其實當初就有不少人反對,後果現在顯現了,你只不過把危機向後推罷了,就跟99年納斯達克崩盤,引發小幅經濟波動,但美國發鈔(降息)應付過去,結果導致了後一輪的更大的經濟危機,現在有種意見就是說當時就應該讓它破,後面的危機才不會這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