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東營的經濟實力在山東排第幾啊
如果講人均,當然是第一啦,山東第一,全國第八,人均GDP8000多美元,歐洲中等國家的水平。
如果講總量,不行啦,東營畢竟是小城市,才180萬人,總量跟濟南、青島不能比。在全省17地市中,只排第九,還不如臨沂,臨沂雖窮,卻是山東省第一人口大市,近千萬人口,每人創點產值總起來就是一大筆。
其它還有一些排法,比如綜合實力、競爭力等等,東營都不是第一。因此歸結起來就是「錢多(人均GDP),人傻(小城市,人土,競爭力不如大城市)」
目前,中國共有城市668個,山東省共有10個城市進入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城市,分別為濟南(第13位)、青島(第21位)、煙台(第30位)、東營(第37位)、威海(第39位)、淄博(第48位)、濰坊(第65位)、德州(第79位)、濟寧(第88位)、泰安(第93位)。
B. 山東東營市的人口和經濟狀況
東營市建市於1983年,現今人口約180萬。在全省來看,城鎮化水平比較高,人口流動性大。自1999年起,東營市人均收入,人均產值以及人均商品消費值一直居全省首位。經濟起步晚,但發展神速。目前,東營市地區生產總值據山東省前列,經濟潛力巨大。
C. 保定跟東營、這兩個城市哪個經濟實力強!
當然是東營。。。。我就東營的 2004年,東營市上下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總攬全局,解放思想,幹事創業,在宏觀調控中搶抓機遇,在克服困難中加快發展,保持了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經濟總量邁上新台階。 據初步預計,全市實現生產總值856億元,其中地方423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7.5%、25%。農業和農村經濟全面發展。預計全市農業增加值增長9%。優勢產業進一步壯大,農業產業化水平有了新的提高。林木覆蓋率達到19.6%,比去年提高4個百分點。工業速度、效益、後勁同步增長。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和銷售收入突破千億元,預計分別達到1040億元、1015億元,增長34.4%、34%;工業增加值542億元,其中地方162億元,分別增長28.6%、46.8%。地方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稅56億元,增長44%。地方工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15億元,增長41%。一批骨幹企業快速膨脹,技術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創省級以上名牌產品21個,市場競爭力明顯提高。勝利油田存續企業已改制13家,為工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招商引資不斷擴大。全市引進投產(營業)和注冊在建外來投資項目847個,預計到位外來固定資產投資57.8億元。吸收外商直接投資2.5億美元,增長47%。市開發區等各類園區有了較大發展。投資、消費、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繼續增強。預計全市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20億元,其中地方320億元,分別增長24%、46.6%,投資結構進一步優化;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6億元,增長15.8%;進出口總額10.2億美元,其中出口6億美元,分別增長22%、35.1%。民營經濟快速發展。預計個體工商戶發展到4.7萬戶,私營企業9242家;上繳稅金5.5億元,增長27.9%。財政金融平穩運行。預計完成全口徑財政總收入180億元,地方財政收入28億元,按可比口徑分別增長25.5%、26.2%;各項存款余額580億元,貸款余額350億元,分別比年初增加84.2億元、53.3億元。 城市和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中心城建設投入力度進一步加大,建設改造城市道路90.2公里,外環路全線貫通;新增綠地面積122.5萬平方米;東西城對接區建設和城中村改造取得較大進展。縣城和小城鎮發展進一步加快。東營機場增加了至北京的航班,開通了至上海的航線;東營港擴建、東營黃河大橋、防潮堤、干線公路和農村公路建設改造等重點項目進展順利。「雙十」工程任務順利完成。今年「雙十」工程共有49個子項目,目前32項已全面完成,其餘項目也完成了年度任務。 城鄉居民收入明顯增加。預計全市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12850元,增加2651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033元,增加523元;全市人均儲蓄18290元,增加2030元。全市新增就業3.3萬人,其中再就業1.3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1.9%。 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實施市級以上科技項目136項。教育教學質量有了新的提高,普通高考錄取率比全省平均高8.8個百分點;完成了實驗教學普及縣建設任務。初步構建起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醫療救治體系,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進一步增強。成功舉辦了市第七屆運動會。農村有線電視通村率和入戶率分別達到97.4%、62.6%。圓滿完成了省下達的人口和計劃生育控制指標,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25‰。創建文明城市、小康文明村和「信用東營」、「平安東營」工作扎實開展,社會文明程度進一步提高。 一年來,東營市在建設和諧社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第一,針對城鄉差距較大的實際,進一步加大對「三農」的傾斜力度,加大對貧困鄉、貧困村的扶持力度,大力加強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實施了水利「三百」、沼氣建設、鄉村公路建設改造、首集市場改造、農村綠化等工程,進一步改善了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大力扶持農業龍頭企業,加強農業科技信息服務體系建設,促進了農民增收;大力加強農民培訓,提高了農民素質;認真落實黨在農村的各項政策,全部取消農業特產稅,降低農業稅稅率3個百分點,對種糧農民發放直接補貼,減輕了農民負擔。今年市財政支持「三農」的資金達4.3億元。第二,針對貧富差距較大的實際,加大對弱勢群體和困難群眾的扶持力度,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實現了農村「五保」老人集中供養,對新考入大學的貧困學生實施救助,提高最低工資和城鎮低保標准,初步建立起了以城鄉養老保險、城鄉低保、城鄉醫療保險、農村「五保」老人集中供養和教育救助、殘疾人救助、災害救助、住房救助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保障體系。第三,針對宏觀經濟運行中能源、資源、環境支撐能力減弱的實際,我們未雨綢繆,積極調整優化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提高土地等資源利用效率,建設節約型社會,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增強了可持續發展能力。第四,針對群眾民主意識、法制意識、維權意識不斷增強的實際,全面推進依法行政,推行政務公開,提高幹部隊伍素質,轉變工作作風,改進工作方法,扎扎實實地解決征地、拆遷、改制中損害群眾利益和拖欠剋扣工資等問題,較好地維護了廣大群眾的合法權益。 2004年在矛盾較多、困難較大的情況下,東營創出了建市以來的8個歷史之最:全市經濟總量增加最多,地方經濟總量增速最快,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潤、利稅最多,地方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最快,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最大,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最快,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最多,蛋類、奶類及棉花產量最高。取得這樣的成績,的確來之不易。 2004年是實施「十五」計劃的第四年。到今年,東營市「十五」計劃確定的主要預期目標已提前完成。與「九五」末的2000年相比,地方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翻了一番多,實際利用外資、外貿出口、地方固定資產投資翻了兩番多,地方財政收入、城鄉居民儲蓄接近翻番。這4年是我市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綜合實力實現大跨越的4年,是城鄉面貌日新月異、發生巨大變化的4年,是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社會全面進步的4年,是人民群眾得實惠最多、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的4年。4年累計實現的生產總值相當於建市以來前18年的總和,4年再造了一個東營,我市經濟發展水平已進入全省「第一方陣」,列全國百強城市第37位。4年取得了輝煌的成績,全市廣大幹部群眾為此付出了極大努力。實踐充分證明,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是完全正確的,各級各部門的工作是扎實有效的,我們的幹部隊伍是有戰鬥力的,處理復雜矛盾、解決實際問題、駕馭全局的能力是很強的。只要我們堅定信心,鼓足干勁,堅持不懈地幹下去,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就一定會不斷邁上新台階、實現新跨越。 --------------- 東營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山東省首位 日前從東營市有關部門獲悉,2004年東營人均可支配收入已達到12934.68元,剔除物價上漲因素後,實際增長速度22.9%,已躍居全省第一位。據介紹,東營市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為居民收入增加奠定了基礎;社會保障制度進一步完善,讓失業人員和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有了一定保證;加之國家再次為機關、事業單位職工調整工資。在諸多有利因素的影響下,使得東營居民收入快速增長。
D. 山東的東營,威海,煙台,哪個富,那個面積大
東營市, 面積7923平方公里,人口172萬。轄2區3縣。
廣饒縣 面積1138平方公里,人口47萬。
威海市, 總面積 5436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731平方公里。海岸線長985.9公里。威海市現轄三市三區,即榮成、 文登、 乳山三個縣級市和環翠區、國家級火炬威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國家級威海經濟技術開發區、 國家級進出口加工保稅區,總人口248萬人,其中市區人口55萬人。
,煙台市, 全市土地面積13745.95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2643.60平方公里,全市海岸線曲長702.5公里,海島曲長206.62公里。 人口為651.69萬人,人口增長0.03%,其中市區人口179.39萬人。
【經濟發展】
東營; 在中國的城市之林中,東營市是一個非常年輕的城市。20年間,東營人在一張白紙上,畫出了最新最美的畫圖,經濟社會發展之快令世人刮目相看。2002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按當年價格計算,增長幅度按可比價格計算,下同)540.3億元,是1983年的8.35倍,年平均增長11.82%;其中地方國內生產總值248.94億元,是1983年的12.3倍,年平均增長14.1%。全市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明顯成效。第一產業得到穩定發展,第二產業逐步調整提高,第三產業迅速發展。2002年,全市完成第一產業增加值32.96億元,是1983年的2.61倍,年平均增長5.2%;第二產業增加值417.37億元,是1983年的9.74倍,年平均增長12.73%;第三產業增加值89.97億元,是1983年的18.16倍,年平均增長16.48%,是三次產業中增幅最高的;三次產業的比例由1983年的9.08:72.74:8.18變化為2002年的6.1:77.2:16.7。開發黃河三角洲,是山東省委、省政府確定的兩大跨世紀工程之一。「發展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已在九屆全國人大第四次會議上正式列入國家「十五」計劃綱要。2003年,山東省政府批准,在黃河三角洲(東營)建設山東省加工製造業基地。「信用東營」和「數字化東營」建設進展順利。
東營市已與4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友好往來關系。先後與美國得克薩斯州米德蘭市和韓國江原道三陟市結為友好城市。被聯合國工發組織確認為「國際綠色產業示範區」。加入了世界能源城市夥伴組織。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日益擴大,重點建設碩果累累。1983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僅為8.5億元,1990年為46.11億元。近三年來,全市招商引資取得豐碩成果,共引進招商項目10399個,科英電子等一批大的工業項目相繼落戶東營。2002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猛增至240.8億元,是1983年的28.3倍,年平均增長19.24 %,也是全市歷史上重點建設項目和投資額度最多的一年。20年累計完成投資1784.5億元。
2008年全市生產總值突破2000億元,達到2052.62億元,比上年增長13.7%。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102741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為14783美元,增長12.9%。第一產業增加值70.08億元,增長5.0%,對GDP的貢獻率為1.2%;第二產業增加值1570.93億元,增長13.2%,對GDP的貢獻率為74.3%;第三產業增加值411.61億元,增長17.2%,對GDP的貢獻率為24.5%。經濟結構繼續保持「二三一」的格局。三次產業結構為3.4:76.5:20.1。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1676.48億元,增長14.5%,回落2.4個百分點,其中地方工業增加值776.48億元,增長20.1%,回落16個百分點。
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73.81億,增長25.1%,其中地方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92.15億元,增長23.2%。
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54.61億元,增長23.3%。
全年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411932萬美元,增長55.3%,其中進口214698萬美元,增長71.6%;出口197233萬美元,增長40.7%。
全年共接待海內外遊客429.22萬人次,增長30.1%,其中入境遊客1.67萬人,增長46.5%。旅遊總收入28.66億元,增長39.8%,其中旅遊外匯收入1530萬美元,增長128.9%。
實現全口徑財政收入413.86億元,增長20.9%,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70.95億元,增長18.0%。地方財政支出89.72億元,增長17.6%。
2008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00.48萬人,增加1.39萬人。城鎮化率為57.77%,比上年提高0.67個百分點。年末公安部門統計的戶籍數為58.44萬戶,人口為183.97萬人,增長0.5%,其中:男性人口93.05萬人,女性人口90.92萬人。全市人口出生率8.59‰、死亡率4.86‰、自然增長率3.73‰;合法生育率為98.9%;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07。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87元,增長15.0%。農民人均純收入6660元,增長13.5%。
威海; 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初步核算,2008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780.3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12.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32.28億元,增長4.1%;第二產業增加值1088.56億元,增長11%;第三產業增加值559.51億元,增長16.5%。產業結構繼續優化,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8.07∶61.78∶30.15優化為7.43∶61.14∶31.43。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63519元,增長11.8%。
價格總水平逐步回落。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CPI)上漲4.6%,漲幅比上年提高0.3個百分點,比前三季度、上半年和一季度分別回落1.3、2.6和3.5個百分點。
農業生產穩定增長。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259.7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4.1%,其中,農業產值64.6億元,增長6.1%;林業產值1.9億元,下降5.1%;牧業產值49.46億元,增長2.1%;漁業產值139.53億元,增長3.3%;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4.23億元,增長31.1%。
工業經濟保持增長。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2017家,實現增加值1003.26億元,增長10.8%。
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擴大。全年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完成926.14億元,增長23.7%。
威海區域經濟消費品市場持續繁榮。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83.62億元,增長23.2%,增幅創10年來新高。
全年實現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118.05億美元,增長10%,比上年回落2.8個百分點。其中,進口總額43.5億美元,增長10.8%;出口總額74.55億美元,增長9.6%。
利用外資快速發展。全年實際外匯到賬外資5.26億美元,增長31.3%。
財政稅收持續增長。全年實現財政總收入180.63億元,增長15.6%,其中一般預算內財政收入93.67億元,增長14.2%,佔GDP比重為5.3%,提高0.1個百分點。
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為1156.25億元,比年初增加158.15億元,增長15.8%。其中,人民幣存款余額1126.37億元,比年初增加153.15億元,增長15.7%。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余額700.51億元,比年初增加116.88億元,比年初增長20%。
城市建設步伐繼續加快。年末城市建成區面積120平方公里,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6.37%,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23.92平方米。
煙台; 目前,已形成以輕紡、機械、建材、電子、冶金、醫葯等行業為主的工業體系。全市鄉以上工業企業2700多家,主要產品2000多種。張裕葡萄酒、三環鎖是煙台的傳統產品。近年來,錦綸、白卡紙、電子網目板等技術水平較高的項目相繼投產。
城市重點工程建設投融資33.7億元,形成了濱海中路、迎賓路等一批新的城市景觀,煙棲高速、煙台港三期、零點立交、黃務立交、青年南路、500熱力網三期等一批重點基礎設施相繼投入使用,藍煙鐵路復線、大萊龍鐵路和206高速公路建設進展順利,煙大鐵路輪渡、煙德鐵路、萊山污水處理廠等項目正式啟動。
初步核算,2008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434.1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13.6%(比上年,下同)。人均GDP達到49012元(按現價匯率折算為7171美元),增長13.1%。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275.55億元,增長2%;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2090.97億元,增長13.6%;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067.67億元,增長16.5%。三次產業結構為8.02:60.89:31.09 。
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2005.73億元,增長17.5%。
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953.79億元,增長24.1%。
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023.44億元,增長23.4%。
全年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350.31億美元,增長46.3%。
全年利用外資新簽合同251個,下降37.4%;注冊外資16.71億美元,增長7.2%;實際到帳外資10.58億美元,增長12%。
全年共接待海內外遊客2381.16萬人次,增長17.3%,其中國際遊客35.21萬人,增長14.6%。旅遊總收入228.46億元,增長22.6%,其中旅遊外匯收入2.67億美元,增長16.4%。
全年完成地方一般預算收入166.17億元,增長18%。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50元,增長15.4%。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7935元,增長13.7%。
個我人覺得是威海富裕點兒。呵呵
E. 山東東營市的經濟發展水平如何人均收入如何
經濟發展水平在山東省位居前列...
反正看GDP就是這么個情況。
一般是省內五六名左右,前幾年還更高一點。
人均GDP位居全國前列...
不信您可以網路一下。
09年情況:本報訊 據市城調隊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至11月份,全市城市居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態勢,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9385元,位列全省第三位。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至11月份,全市城市居民收入同比增長9.6%。從收入構成看,經營凈收入、轉移性收入、工資性收入是目前居民增收的突出亮點,分別為1487.87元、4122.92元和15949.88元,同比分別增長53.75%、29.3%和4.2%。其中,經營凈收入上漲較快,拉動可支配收入上升2.9個百分點。
08年情況:東營市統計局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東營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87.42元,在全省排第三位。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3182元,按可比口徑計算,增長15%。
個人認為人均收入這個東西不能太過於相信。畢竟有貧富差距。但東營的發展前景的確很好...(ps:也許有點故鄉情結...)
F. 臨沂、濟寧、東營這三座城市的經濟實力相差大嗎
東營,東營市的人均GDP水平一直高居山東省的榜首,甚至超過了經濟總量超過萬億的青島市。是什麼產生這個結果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東營省的有著產值巨大的一片油田-勝利油田。這為東營市帶去了巨大的經濟利益。但是,隨著石油產量的日漸減少,改變自己的產業結構,是現在東營市最需要完成的任務,否則,雖然現在的東營市風光無限,但終究不是長遠之際。
G. 你知道山東省2018各市的人均GDP大概是多少嗎
人均GDP約76110元,這個結果不算很好,還需繼續努力。
H. 2021年山東省生產總值突破8萬億元,哪些行業的貢獻最大
2021年山東省生產總值突破8萬億元,哪些行業的貢獻最大?下面就我們來針對這個問題進行一番探討,希望這些內容能夠幫到有需要的朋友們。
總的看,2021年全省是社會經濟發展的構造、品質、驅動力、魅力等都發生了長期趨勢、至關重要轉變,是社會經濟發展穩中向好、進中提速增效趨勢更為牢固,高質量發展之途越走重量輕、越走越來越快、越走越實。2022年,山東省將保持穩中有進工作中總主旋律,詳細、精確、全方位落實綠色發展理念,主動服務和融進新發展布局,全方位深化改革開放,創新發展理念發展趨勢,促進高質量發展,堅持不懈以產業結構升級性改革創新為主導線,綜合疫情防控和社會經濟發展,綜合發展趨勢和安全性不斷民生改善,平穩宏觀經濟政策,維持經濟形勢在有效區段,維持社會發展大局意識平穩。
I. 東營廣饒經濟條件怎麼樣啊是富還是窮啊
全國百強縣啊當然富了
經濟總量快速膨脹,綜合實力大幅提升。2010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456億元,比上年增長17%,是2005年的3.2倍,按可比價格年均增長20.6%,綜合實力躍居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第68位。工業集群效應凸顯,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由2005年的94家發展到256家,主營業務收入過億元的企業由29家發展到155家,4家企業入闈中國企業500強、9家企業進入中國製造業500強,去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717億元,比上年增長28%,是2005年的5.4倍,年均增長40.2%,建成了全球單廠規模最大的新聞紙生產基地、全國重要的橡膠輪胎生產和出口基地、全國汽車零部件出口和摩擦材料研發製造基地、國家鹽化工特色產業基地、中國棉紡織基地。經濟效益顯著提高,去年完成地方財政收入24.3億元,比上年增長30.7%,是2005年的4.3倍,年均增長34%,其中一般預算收入16.7億元,比上年增長32%,是2005年的3.2倍,年均增長26.3%;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稅208億元,比上年增長30%,是2005年的6.4倍,年均增長45%。投資、消費拉動能力明顯增強,去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62億元,比上年增長28%,「十一五」累計投資857億元,是「十五」時期的3.3倍;去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7.3億元,比上年增長18%,是2005年的2.4倍,年均增長19.3%。金融運行良好,去年末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達到384.4億元,比上年末增加67.8億元,比2005年末增加237億元;存款余額274.1億元,比上年末增加56.2億元,比2005年末增加180億元。
產業結構日益優化,發展質量明顯提高。三次產業結構由2005年的11.7:68.7:19.6調整為6.8:73:20.2。新型工業化加速推進,去年完成工業固定資產投資180億元,五年累計完成622億元,工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經濟效益明顯提高。新能源、生物化工等新興產業從無到有、快速起步;高新技術產業迅速發展,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達到30.4%,五年提高20.8個百分點;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4個骨幹產業技術研究院建成投用,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2家,省級以上研發機構達到27家,省級以上知名品牌達到65個;主導產業實現優化提升,高檔銅版紙、高性能子午胎等一批產業改造提升項目竣工投產,造紙、橡膠輪胎、化工、紡織、汽車配件等產業技術裝備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市場競爭力大幅提升。現代服務業快速突破,孫子文化旅遊區建設加快推進,中心商務區、億豐國際時代廣場等項目順利實施,每年一屆孫子國際文化旅遊節和首屆國際橡膠輪胎暨汽車配件展覽會成功舉辦,文化、旅遊、會展、賽事「四位一體」的服務業發展新格局初步形成。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市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達到43家,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到217家,帶動建設優質標准化生產基地70萬畝、漁業養殖面積20萬畝、規模化畜牧養殖場區295處,農業綜合效益進一步提高。
改革開放深入推進,發展活力不斷增強。企業改革繼續深化,現代企業制度基本建立。財稅金融創新成效明顯,稅收和非稅收入征管機制進一步健全,農村商業銀行改制全面完成,中小企業擔保、貸款機構快速發展,金融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城鄉教育資源得到整合優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順利實施,市政公用事業改革穩步推進,縣鄉機構改革和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圓滿完成,農村綜合改革、投融資體制等重點領域改革扎實推進。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去年進出口總值達到32億美元,躍居全省縣市區第3位,比上年增長81.3%,是2005年的5.6倍,年均增長41.4%;其中出口1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5.6%,是2005年的7.4倍,年均增長49.2%。招商引資成效顯著,9家國內外500強企業項目落戶廣饒,去年引進縣外固定資產投資29.1億元,其中實際利用外資3000萬美元;五年累計引進縣外固定資產投資79億元,其中實際利用外資1.6億美元。
來源:《廣饒縣2011年政府工作報告》
J. 2011gdp城市排名
1、上海市 16872.42億元 增長 9.9% (滬)
2、北京市 13777.90億元 增長10.2% (京)
3、廣州市 10604.48億元 增長11.0% (廣東1)
4、深圳市 9510.91億元 增長12.0% (廣東2)
5、蘇州市 9168.00億元 增長13.0% (江蘇1)
6、天津市 9108.83億元 增長17.4% (津)
7、重慶市 7894.24億元 增長17.1% (渝)
8、杭州市 5945.82億元 增長12.0% (浙江1)
9、無錫市 5758.00億元 增長13.1% (江蘇2)
10、青島市 5666.19億元 增長16.0% (山東1)
11、佛山市 5638.47億元 增長14.0% (廣東3)
12、武漢市 5515.76億元 增長14.7% (湖北1)
13、成都市 5500.00億元 增長16.0% (四川1)
14、大連市 5150.00億元 增長15.2% (遼寧1)
15、寧波市 5125.80億元 增長12.4% (浙江2)
16、南京市 5086.00億元 增長13.0% (江蘇3)
17、沈陽市 5015.00億元 增長14.0% (遼寧2)
18、長沙市 4500.00億元 增長15.5% (湖南1)
19、煙台市 4358.46億元 增長14.9% (山東2)
20、唐山市 4300.00億元 增長13.0% (河北1)
21、東莞市 4246.00億元 增長10.3% (廣東4)
22、鄭州市 4100.00億元 增長13.0% (河南1)
23、濟南市 3910.80億元 增長12.5% (山東3)
24、哈爾濱市3665.90億元 增長12.5% (黑龍江1)
25、泉州市 3571.10億元 增長14.7% (福建1)
26、南通市 3400.00億元 增長13.0% (江蘇4)
27、長春市 3369.70億元 增長15.6% (吉林1)
28、西安市 3241.49億元 增長14.5% (陝西1)
29、石家莊市3110.00億元 增長11.1% (河北2)
30、濰坊市 3090.92億元 增長00.0% (山東4)
31、福州市 3065.00億元 增長14.0% (福建2)
32、常州市 2930.00億元 增長--.-% (江蘇5)
33、溫州市 2925.57億元 增長11.1% (浙江3)
34、大慶市 2900.00億元 增長12.0% (黑龍江2)
35、淄博市 2866.75億元 增長13.7% (山東5)
36、徐州市 2800.00億元 增長14.0% (江蘇6)
37、紹興市 2782.74億元 增長11.0% (浙江4)
38、合肥市 2702.50億元 增長17.5% (安徽1)
39、鄂爾多斯2580.00億元 增長--.-% (內蒙古1)
40、濟寧市 2550.00億元 增長13.0% (山東6)
41、臨沂市 2440.00億元 增長12.9% (山東7)
42、台州市 2415.12億元 增長13.1% (浙江5)
43、包頭市 2400.00億元 增長16.0% (內蒙古2)
44、東營市 2359.94億元 增長14.4% (山東8)
45、邯鄲市 2320.00億元 增長--.-% (河北3)
46、嘉興市 2296.00億元 增長13.7% (浙江6)
47、鹽城市 2250.00億元 增長13.0% (江蘇7)
48、南昌市 2207.00億元 增長14.0% (江西1)
49、洛陽市 2205.00億元 增長--.-% (河南2)
50、鞍山市 2200.00億元 增長20.8% (遼寧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