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區域經濟學存在哪些問題
近年來,區域經濟學與其他學科一樣得到了迅速發展,一方面學生數量大幅度增加,但教師資源緊張,導致教學質量存在下降的趨勢,使得必要的研究性教學大量缺失。另一方面,還存在教材建設和課程大綱建設滯後等問題。下面就為大家詳細介紹下區域經濟學在職研究生學科發展所存在的問題。
區域經濟學在職研究生學科發展問題
一、學科的多重血統使得課程設置參差不齊
區域經濟學課程設置差異很大,不同的學科有著不同的出發點和學習角度。人人都想自己建立區域經濟學的大廈,結果反而影響了全國區域經濟學在職研究生教學水平的提升。
二、課程體系未和國際接軌
大多數高校的區域經濟學在職研究生課程體系遠未和國際接軌,主要表現在國際上著名的區域經濟學著作很少被採納和使用,這種課程體系的自我封閉性質很大來源於對區域經濟學的認識偏差。依照國際慣例往往將區域經濟學與城市經濟學並列,因為它們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JEL分類將此稱為城市、農村與區域經濟學,而我國學位評定時則將城市經濟學去掉並變成了區域經濟學下屬於二級學科。這種舍棄城市經濟學的做法無疑對區域經濟學的教學造成影響,因為作為城市與區域經濟學最為核心的部分,城市經濟學的作用沒有被正確的認識。
㈡ 區域經濟學理論問題
1、我國資源性產品確實存在價格扭曲現象,但資源性產品處於價值鏈低端,經濟效益低下是世界性現象,即便糾正了價格扭曲現象,資源性產品也難以使西部地區走上繁榮之路。「資源詛咒」理論對此作了系統回答。
2、西部地區強化資源性產品加工轉化當然是一個發展方向,但一個企業或一個產業在什麼地方發展有其內在決定因素,非人力所能強為。區位理論回答了企業和產業在什麼地方發展的問題。簡單地說,西部地區資源性產品要在本地加工首先面臨一個市場問題,其次是政策環境問題,三是人才、資金等要素供給等經濟問題,四是產業配套問。只有把這些問題解決好,資源加工製造業才能得到較好的發展。
㈢ 區域經濟學研究的內容
區域就是一定的地理空間。區域內的自然資源狀況、人口分布狀況、交通狀況、教育水平、技術水平、工農業發展水平、消費水平、政治制度等等,對於該區域的社會經濟活動和生產過程的影響極大。如何使一個區域的經濟發展達到整體最優效果呢?區域經濟學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應運而生的。
區域經濟學與經濟地理學密切聯系的一門學科。它一方面對區域的自然資源和自然條件進行經濟評價,對區域的經濟、社會因素進行分析,更主要的是制定區域發展綱要提出科學的依據,並為區域經濟建立起計量經濟模型。
區域經濟學是20世紀50年代在宏觀區位論的基礎上逐漸演變發展起來的。最初興起於西方國家,東歐和原蘇聯在60年也掀起了區域經濟學研究的熱潮。我國則直到80年代後才開始這方面的工作
㈣ 區域經濟學的研究觀點
關於區域經濟的研究對象尚未形成統一的觀點,具有代表性的觀點主要有:
(1)區域經濟學是研究特定地理范圍的經濟學,它與一般經濟學並無什麼差別,只是其研究范圍是區域而不是國家,持此種觀點的多為初學者。
(2)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地理分布和空間組織規律,所以又將其稱為空間經濟學,持這種觀點的代表人物有諾斯、里查森、胡佛等。
(3)研究區域的主要問題,持這種觀點的代表人物有諾斯、里查森、胡佛等艾薩德(被譽為西方區域經濟學的創始人)、周起業和劉再興等。
(4)研究區際差異和聯系,持此種觀點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杜貝。
(5)研究區域與經濟相互作用規律和相互關系,持此種觀點的代表人物是張敦富。
(6)從宏觀角度研究國內不同區域經濟發展及其相關關系的決策性科學,持此種觀點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陳棟生、李京文、郝壽義和安虎森等。
㈤ 沃爾特·艾薩德的區域經濟學的主要研究內容
區域經濟學的主要內容包括:
(1)區域經濟的形成與發展規律;
(2)區際分工與聯系;
(3)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規劃和區域開發;
(4)區域經濟政策;
(5)區域經濟管理。
㈥ 區域經濟學是學什麼的
LZ也是要考研究生啊 我也是今年考研 就打算考區域經濟學這個專業。區域經濟學:是研究經濟活動在一定自然區域或行政區域中變化或運動規律及其作用、機制的科學。是經濟學與經濟地理學相結合的產物。
研究的主要范疇包括:區域經濟理論、生產力布局理論、生產力布局的經濟調節機制、新地域的經濟開發戰略和經濟規劃等。區域經濟學是20世紀50年代在宏觀區位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經濟學科。
關於區域經濟學的學科性質還未形成統一的觀點,目前,主有三種觀點:
(1)區域經濟學為應用經濟學的分支學科,與產業經濟學一起構成中觀經濟學;
(2)區域經濟學為地理學的分支學科;
(3)區域經濟學為交叉學科,為經濟學與地理學的交叉學科。
㈦ 區域經濟學的主要應用
當前中國國內經濟發展,很需要搞區域平衡。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這三個經濟極有望發展成為世界級的經濟帶城市群。可中國太大人太多,而這三個又集中在東部沿海,造成中國經濟發展區域很不平衡。中西部落後太多。全中國有13億人口,東部沿海4個億(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和港澳台)東北1個億,中部4個億(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西部4個億(西北部分:內蒙古、陝西、甘肅、寧夏、新疆、西藏、青海,西南部分:重慶、四川、雲南、貴州、廣西)。東部比較發達,轉入重工化階段,需要做的是產業升級和城鄉統籌);東北是老工業基地,需要的是提升技術,重煥活力。對比之下中西部(除西藏、青海限制開發外)需要要做不僅是提高工業化程度,還有城鄉統籌解決二元問題,重工化也得齊頭並進。按照工業發展規律,那就得按照規模經濟來抓,產業集群,抓優勢產業,突出特色,區域內配套,區域外比較優勢分工,不過話又說回來,中西部各區域之間也沒什麼太大的區別,只是地理位置而已。因為中西部沒有面向海外的地理優勢(除廣西外),不能以外貿為動力,但是可以承接東部沿海中間產品的產業分工,也就是給沿海出口做配套,不過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產業估計不太合適。中西部雖然基礎還是有,但是不可能只靠本區域的力量,必須引進外部資金技術才能跨越發展,那就有對待國內資本和外資的問題了,得由國家層面干預,不然地方政府會比較短視。除要服從全國的布局外,一些產業還是以滿足本區域為主。因為產業布局地域分散,但可以資本集中也不會造成太盲目的競爭。特別是一些需要高度集中的產業,但是生產是可以分散的,用於滿足本地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