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二戰中哪個國家最強大
綜合而言主要體現在海空軍和後勤能力上美國最強。
陸軍最強的還是德國軍隊。
⑵ 二戰哪個國家貢獻最大
你好,
蘇聯或者美國。個人偏向蘇聯一些
二戰有三巨頭的說法,即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即蘇聯,英國,美國是反法西斯陣營的領導國家。在法西斯陣營中,德國、日本、義大利中 核心是納粹德國。納粹德國的實力遠遠超過日本和義大利。歐洲戰場是二戰的最重要的部分,蘇德戰爭是歐洲的核心戰場。
一般來說,絕大部分人會認為 美國或者蘇聯 對二戰貢獻最大。原因在於,蘇聯擊敗和俘虜了絕大部分納粹德國士兵。二戰的兩次轉折點,莫斯科戰役的勝利標志二戰進入僵持階段,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標志二戰進入反攻階段。
之所以很多人支持美國,是因為 美國通過租借法案,寄予了 蘇聯英國中國大力的物質援助。這種援助對於歐洲戰場和亞太戰場起著關鍵性作用。
手打
謝謝 望採納
⑶ 二戰時期哪個國家最強盛
德國太強、他們有東西兩線戰場、北非戰場、大西洋戰場、能以一國之力和那麼多國家周旋到四五年已經另很不錯了、試想那個國家還能做到?
記得採納啊
⑷ 二戰時世界各國經濟排名是怎樣的
經濟力:(1939年的統計,二戰爆發前)
美國佔世界工業生產的38.7%,
蘇聯佔世界工業生產的17.6%,
德國佔世界工業生產的13.2%,
英國佔世界工業生產的9.2%,
法國佔世界工業生產的4.5%,
日本佔世界工業生產的3.8%,
義大利佔世界工業生產的2.9%,
中國佔世界工業生產的0.3%,
⑸ 二戰哪個國家實力最大
工業實力,美國,蘇聯,德國,
科技實力,德國,英國,美國
資源規模,美國,蘇聯,英國
軍隊平均戰鬥力,德國,英國,蘇聯
人力資源,美國,蘇聯,日本
綜合評定,三強是美國,德國,蘇聯,德國擁有水平和素質最高的軍隊,最強的科技力量,和良好的工業能力,但是資源嚴重匱乏,在戰爭後期工業嚴重困難,同時人力資源短缺。蘇聯人人口多,作戰勇敢,但是指揮水平太差,工業和資源多,但是科技太差。美國的工業,資源,科技都非常強大,人口也龐大,但是軍隊比較散漫怕死,指揮也很差,但是總的來說,我還是認為美國最強。
⑹ 介紹一下二戰前世界的經濟和軍事國家排名
按照以下排名依據:戰鬥力包括裝備、人員素質、戰略指揮、軍事指導思想等等,除此之外在不同或相同條件下,交鋒的戰績也是主要因素。此排名是綜合考慮了以上因素而得的個人觀點。1、德軍。無論從裝備、人員素質、指揮水平、軍事思想、戰績各個方面,德軍都是翹楚。即使德國與列強相比處於弱勢的海軍也把英美搞得夠嗆。至於空軍陸軍更是打遍歐洲無敵手。在對稱條件下,德軍幾乎在所有的戰斗中保持不敗(在非對稱條件下,後期面對東西線兩面夾攻,能打成那樣也頗為不易。在北非戰場更是名揚天下,雖敗猶榮——在北非,德軍從來沒有真正佔有過優勢),只輸了斯大林格勒一仗。其閃電戰的戰術思想更是大大領先於其他各國,其前線部隊間的低空配合堪稱完美,即使後來的美軍蘇軍也沒有達到如此默契的程度2、美軍。綜合國力最強的美國,其軍隊排名第二完全是因為其強大的技術、保障能力。其三軍的標准化程度、保障力度在參戰各國中是最好的。這點大大彌補了美軍人員素質等其他方面的不足,使美軍成為戰後實力最強大的軍隊。3、蘇軍。把蘇軍排在美軍後的原因很簡單,就是蘇軍在海軍上存在明顯的劣勢,其海軍戰術思想也不是很靈光。其他方面,蘇軍在士兵素質上也比美軍要差,尤其在對歐洲平民的尊重和軍隊紀律上差些。4、日軍。日軍陸海空三軍實力較為均衡,但和美、蘇有明顯的差距,除了裝備因素外,戰術思想的陳舊時期致命傷(這也是當時亞洲軍隊的通病),使得日本軍隊在與歐美軍隊對抗時明顯感覺落後。1939年諾門汗,最精銳跋扈的關東軍被朱可夫的蘇聯坦克打得稀里嘩啦,45年時,蘇軍鐵流更是橫掃東北;在太平洋諸島爭奪戰中,沖著美軍機槍列隊拚刺刀也只有日本人幹得出來。即使表現較好的海軍,也是抱著大艦巨炮的陳腐信念,雖然有山本五十六這樣的重視海軍航空兵的將領,但總的來說日海軍在對於航母、潛艇的使用上乏善可陳。日軍之所以排名如此,是因為其武士道精神激發出的戰鬥力,以及還算合格的三軍裝備水平。5、英軍。英軍在歐洲的戰績只能用湊合來形容。其裝備水平雖然好於日軍、蘇軍,但略次於美、德軍,其海軍戰機雖然較突出,但鑒於其對德、意有優勢,這種戰績含金量要比日本與美國海軍硬碰硬要低些。而且其海軍在太平洋與日軍交鋒處於下風。綜合其裝備水平和氣戰斗意志及戰績,只有空軍的不列顛之戰拿得出手。排名第5已經不錯了。6、中國共產黨軍隊。排第6完全是拜牌第7的國軍所賜。主要是由於共產黨軍隊在裝備如此差的條件下,能取得這樣的戰績,令人刮目相看。有人統計研究得出結論,共產黨軍隊戰鬥力幾乎等於國軍的3倍。假設八路軍的裝備達到中央軍二線部隊的水平,共產黨軍隊完全可以取得比現在更大的戰果。假設共產黨軍隊的裝備達到日軍的水平,他完全可以在正面戰場把日本趕出中國。假設共產黨軍隊裝備達到德軍水平……但不能假設,共產黨軍隊軍隊受裝備水平和環境所累,只能排在這個檔次。7、中國國民黨軍。應當說,日軍、共產黨軍隊、國軍三支軍隊在輕兵器和戰術層面上述入同一水平。主要區別就是在重武器上,日軍在炮火、空軍支援上有極大優勢。對於國軍和共產黨軍隊來說,國軍在裝備標准化、補給供應、維修以及獲得國際支援上要強很多。而國軍對日軍的作戰、以及與共產黨軍隊的摩擦上都是勝少負多。而且國軍時期和團隊凝聚力也不濟二者,所以,排在二者之後。[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8、英聯邦軍(包括殖民地部隊、澳新加拿大等地區的志願兵)。把他們排在國軍後完全是因為他們在緬甸的拙劣表現,他們裝備補給程度都比中國遠征軍要好,可戰績比遠征軍差得很多。他們在士氣、凝聚戰斗意志與遠征軍相去甚遠。在同等條件下,面對同樣的對手,戰鬥力的別就顯而易見了。9、其他自由盟國軍隊(包括自由法國、自由挪威、自由波蘭等眾多歐洲淪陷國的志願兵)。這些部隊嚴格地說算在英軍序列。他們由於沒有自己的根據地,完全屬於依附性質的軍隊。這很嚴重地影響了他們的戰鬥力,無法與以上這些還存在的獨立國家或地區軍隊那樣有很大的戰略空間,他們甚至沒有充足的兵員,因為大多數國民和國家一起淪陷了。畢竟中國軍隊還有4萬萬人作後盾。所以把他們排在英聯邦軍隊後。10、二戰中戰鬥力最差的軍隊——義大利。實在不想鄙視義大利人的戰鬥力,但確實很丟人。義大利人看來很不習慣在自己國土以外的地方作戰。戰前,打一個衣索比亞都需要動員數十萬人,還用上了飛機和毒氣彈。40年,法軍在北線被德軍蹂躪,而在南線面對趁火打劫的義大利,卻威風八面,一點便宜沒讓義大利占,而且還揩了不少油水。41年,義大利侵略巴爾干他認為最弱小的希臘,結果吃了大虧,最後請德國來幫忙。當時在意法邊境,法國人立了塊牌子「停步,希臘人,這里是法國」,來嘲笑義大利拙劣的戰績。在東非,幾十萬飛機大炮坦克全齊的意軍,面對韋維爾指揮的幾萬騎駱駝的英國殖民地和英聯邦軍的混合部隊,居然忙得不可開交,不但不勝還拱手讓出東非。而那個英國人韋維爾,後來指揮著北非幾十萬裝備精良,補給充足(大多是義大利留下的)的英第8集團軍,與隆美爾的非洲軍作戰,被打得找不到北。相比之下,義大利不是最差,誰是最差呢
⑺ 二戰時期各國經濟
美國2000多億,德國561億,蘇聯433億,日本283億,其他國家可以忽略不計,頂多100多。
美國
1940年只有10萬陸軍,遍為4個步兵師和1個坦克師和1個後備預師,坦克的數量只有300多輛。到1945年,美軍總兵力達到1050萬人其軍事工業的規模已經發展到可以年產飛機4萬架,坦克2萬輛的水平,二戰時美國共生產8萬輛坦克,有將近4萬輛是位於底特律的克萊斯特工廠生產的M4謝爾曼坦克。
德國
根據《凡爾賽條約》,德國在1934年之前只有10W人的部隊,希特勒在兩年之內迅速擴軍至100W,到1941年對蘇作戰,加上盟軍一共有1020W陸軍。
⑻ 二戰中哪個國家貢獻最大,中國貢獻排第幾
應該說蘇聯的貢獻最大,他幾乎憑借一己之力就把德國拖垮。並且其遠東軍嚴重威脅著日本關東軍,使這支日本當時最精銳的陸戰部隊始終不能全力以赴的在中國進行侵略戰爭。
其次應該是美國,太平洋戰場屢次擊敗日本艦隊,最終使其全軍覆沒。這一點,強大的蘇聯是做不到的。最重要的,就是盡人皆知的事情,當時德國義大利均已戰敗投降,唯有日本還在堅持作戰,美國人對日本投下了迄今為止人類史上僅有的兩次原子彈,雖然不人道,但是畢竟促使日本投降,提前終止了二戰,把更多的人從戰爭苦難中解脫出來。
中國大概應該排在第三位,中國始終在自己的土地上和日本侵略者進行艱苦卓絕的斗爭,讓他們無法分身,把更多的兵力投向其他戰場,極其有力的支援了國際反法西斯戰線的盟友們。假如沒有中國,日本就必定會有更多的兵力投入其他戰場,那麼太平洋上就是勝負難料。蘇聯也是前途未卜了。
排第四的,應該是英國。
這也是當時世界上公認的四強,或四大國。但由於當時的中國國力較弱,蔣介石又過於附庸美國,所以很多我們應有的國際地位,被強行剝奪。世人成以上另外三國為三巨頭。
⑼ 二戰時期,世界第一經濟和工業強國是哪個國家
一戰:日期:1914年6月—1918年11月
第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戰,1914年8月—1918年11月)是一場主要發生在歐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戰。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捲入了這場戰爭。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Triple Alliance)和協約國(Triple Entente)之間的戰斗。 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是同盟國,英國、法國、義大利、俄羅斯帝國和塞爾維亞是協約國。在1914年至1918年期間,很多在亞洲、歐洲和美洲的國家都加入了協約國。戰場主要在歐洲。值得注意的是義大利雖是同盟國,但是後來英國、法國及俄國與義大利簽訂密約,承諾給予義大利某些土地,結果義大利加入了協約國對抗同盟國。
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0,000人參戰,10,000,000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人受傷。
戰爭的導火索是1914年6月的薩拉熱窩事件,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比對德作戰)和南線(又稱巴爾干戰線,塞爾維亞對奧匈帝國作戰)。其中西線最慘烈,著名的戰役有馬恩河戰役、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
[編輯本段]戰爭的背景
普法戰爭
普魯士為了統一德國並與法國爭奪歐洲大陸霸權,於是在1870年 - 1871年與法國爆發普法戰爭。這場戰爭以法國大敗,普魯士大獲全勝,建立德意志帝國告終。而普法停戰的和約極其苛刻,和約規定法國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予德國,並賠款50億法郎。結果使德法兩國結怨,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
互立陣營
普法戰爭後,普魯士首相俾斯麥擔心法國報復,因此他採取結盟政策,圍堵法國。他本來使德國與奧匈帝國及俄國結成「三國同盟」,可是後來俄國在1878年的柏林會議上,因巴爾干半島問題,與奧匈帝國發生利益沖突。德國最終在1879年選擇了奧匈帝國作為盟友,與奧匈帝國締結秘密的德奧聯盟。此外,俾斯麥轉而與因為與法國在殖民地事務上發生沖突,在1881年爭奪北非突尼西亞失敗,而面臨孤立的義大利結盟。因此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與義大利王國三國締結「三國同盟」。
俄國得知德奧兩國簽訂了「德奧同盟」後,俄國十分憤怒。但俾斯麥是一個老練的政治家。為了保持與俄國的良好關系,於1887年與俄國簽訂了「再保條約」。可是當俾斯麥在1890年下台後,德皇威廉二世任由條約終止。而法國方面,則在法國財務支持俄國工業化後,在1892年與俄國結盟。是為「法俄同盟」。
而英國則在1904年與法國簽訂「摯誠協議」。這協議並不是軍事同盟。這是一項解決兩國有關殖民地糾紛的協議。在法國的慫恿下,英、俄雙方終於在1907年結束他們的殖民地糾紛,簽訂「英俄諒解」。同年,法國、英國和俄國因受到德國在奧斯曼帝國的力量威脅,組成「三國協約」。
歐洲從此分為兩大陣營,因此只要有任何風吹草動,都有演變為世界大戰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因為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被暗殺而引起的。
爭奪殖民地
20世紀初帝國主義興起。在俾斯麥時代,鑒於統一德意志帝國初立,故對殖民地的爭奪較少參與。後來,見於國內商人勢力興起,商人要求德國政府爭取海外資源和市場。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麥就那樣被罷後,可是後來德皇認為德國殖民地太少,原料產地及商品市場不足,就又實行了「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劃分全球的勢力范圍。於是觸犯了老牌殖民大國——英國和法國雙方的各自利益。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機,沙皇俄國得到利益,這亦使得兩大陣營的沖突加劇,戰爭爆發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軍備的競賽
兩大軍事集團在戰前進行了激烈的軍備競賽:德國於1900年制訂海軍法,將海軍規模大加擴充,英國為保持海上力量優勢以維持安全,在1905年開始建造無畏艦,並在1907年德國開始建造無畏艦時以二對一海軍政策,即保持自身無畏艦數為德方之兩倍以相應付,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機後,又聯同法俄兩國實施三國海軍聯防,即英國在北海、法國在地中海、俄國在波羅的海分別對付德奧兩國海軍;而在陸軍方面,由1880年到1913年,德國常備軍由42萬擴充至87萬,法國則由50萬擴充至80萬,俄羅斯也准備由80萬增加到230萬,可是最後雖未達標,唯其陸軍已有140萬,是全歐之冠,不過其質素卻甚為低下,無法和德法兩國的陸軍相比;奧匈的軍隊由27萬擴漲至80萬,義大利由20萬擴大至35萬,而奧意兩國的陸軍質素皆不及德法,最後美國也相應歐洲局勢緊張將軍隊數由3萬4千人擴張至16萬。
爭奪摩洛哥
德法兩國為了爭奪在摩洛哥的利益,引發了兩次摩洛哥危機。
第一次摩洛哥危機
1905年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出訪摩洛哥南部重要港口丹吉爾時宣稱將會保護摩洛哥的獨立及其領土的完整,使其與在摩洛哥擴張的法國關系變得緊張,這就是第一次的摩洛哥危機 。1906年1月16日,歐洲在阿爾赫西拉斯舉行會議,達成了《阿爾赫西拉斯決議》,決議承認摩洛哥能夠獨立,但是由法國和西班牙兩國負責摩洛哥的警務。其中由法國來控制摩洛哥的海關及警察。
第二次摩洛哥危機
1911年5月21日,摩洛哥發生反蘇丹的部落起義,法國就借機派兵攻佔其首都非斯。德國則要求法國割讓部分給非洲作為補償,並於該年的7月1日,以保護本國商人為借口,出動炮艦「豹」號駛至摩洛哥的港口阿加迪爾,戰爭一觸即發,這次行動被史家稱為「豹的跳躍」。英國因懼怕德國挑戰其海上的霸權,因此支持法國,態度強硬。德國只好被迫退讓,與法國在該年11月4日達成協議,以一部分給剛果為代價,德國承認摩洛哥為法國保護國。1912年3月,法、摩兩國簽訂《非斯條約》,摩洛哥正式成為法國的保護國。
因此也使德國與英、法兩國在這兩次摩洛哥危機里結怨更深,而德皇還揚言不會再退讓,這使戰爭危機更加的大。
歐洲火葯庫——巴爾干
巴爾干半島向來都被稱為歐洲火葯庫,當時巴爾干半島各國為了各自的利益而發生了兩次巴爾干戰爭,並使得奧匈帝國和俄國的沖突又加深,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埋下深厚的導火線。
波斯尼亞事件
1908年10月6日,奧匈帝國以保護僑民為理由派兵吞並了原由其託管的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這激起了想獲得這兩地(因有較多塞爾維亞人)的塞爾維亞的強烈反奧情緒。因為塞爾維亞作為斯拉夫國家的「二哥」(「一哥」之名由俄羅斯擁有),極度渴望統治全巴爾干半島的斯拉夫人。但奧匈帝國的出兵令其希望毀滅,因而反對此行動。
第一次的巴爾干戰爭
1912年3月13日,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與黑山組成巴爾干同盟,聯合攻打奧斯曼土耳其。10月18日,巴爾干同盟與奧斯曼土耳其爆發第一次巴爾干戰爭。結果奧斯曼土耳其大敗,1913年5月30日與巴爾干同盟簽訂《倫敦條約》,宣布放棄除君士坦丁堡外所有在巴爾干半島的領地;保加利亞則取得馬其頓;塞爾維亞因為得不到亞得里亞海的出海口而感到不滿,因此巴爾干同盟出現分裂。
第二次的巴爾干戰爭
1913年6月1日,塞爾維亞與希臘結盟,預備進攻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於其後亦加入塞希同盟。6月29日,第二次巴爾干戰爭爆發,奧斯曼土耳其亦對保加利亞宣戰。結果保加利亞大敗,8月10日與各參戰國簽訂《布加勒斯特條約》,多布羅查北部由羅馬尼亞取得;馬其頓則被分成三部分,其中瓦爾達爾•馬其頓劃歸塞爾維亞,皮林•馬其頓劃歸保加利亞;愛琴•馬其頓劃歸希臘。這引來了奧匈帝國的不滿,因為塞爾維亞在這兩次巴爾干戰爭里獲得的利益太大,威脅其在巴爾干半島的地位,而俄國則藉由塞爾維亞插手巴爾干半島事務,結果與奧匈帝國的沖突加深,使得大戰一觸即發。
薩拉熱窩事件
這次事件為在歐洲爆發全面戰爭的直接原因。
1914年6月28日上午9時正,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當時僅19歲)在薩拉熱窩刺殺主張吞並塞爾維亞的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這一事件被稱為薩拉熱窩事件,被認為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不可熄滅的導火線。普林西普的行動是熱愛民族的一種偉大表現,但是刺殺斐迪南的這一薩拉熱窩事件被奧匈帝國當做了對塞爾維亞發動戰爭的口實。1914年7月23奧國在獲得德國無條件支持下向塞爾維亞發最後通牒,包括拘捕兇手、鎮壓反奧活動和罷免反奧官員等,塞國除涉及內政項目外悉數同意。不過,奧國依然將行動升級。與此同時,德國知悉俄國的軍事動員,德皇要求俄國停止並迅速備戰。鑒於各國的強硬外交和對國家軍事力量的自驕,戰爭已無可避免。
戰事爆發
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7月30日俄國動員,出兵援助塞爾維亞。8月1日,德國向俄國宣戰,接著在3日,向法國宣戰。8月4日,德國入侵保持中立的比利時,比利時對德國宣戰;同日,英國考慮到比利時對自己國土安全的重要性,和早前為了確保比利時的中立,而在1839年簽署的倫敦條約,於是向德國宣戰。8月6日,奧匈帝國向俄國宣戰,塞爾維亞對德國宣戰,義大利宣布中立。8月12日,英國向奧匈帝國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根本原因: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編輯本段]戰爭的過程
【西面戰線】
施里芬計劃
在戰爭爆發之前幾年,德國總參謀長阿爾弗雷德•馮•施里芬已制定了以速戰速決為主要特徵的施里芬計劃:先利用德國發達的鐵路網,集中優勢兵力在六星期內打敗法國,然後將部隊調往東線進攻沙俄。與此相對應,法國也制訂了以兩個集團軍齊頭並進,一舉收復普法戰爭後被割讓給德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兩省的17號計劃。但戰事的發展卻出乎這些軍事家意料,使得這兩個計劃皆不可行。
⑽ 二戰時哪個國家最牛逼
當然是美國 當時美國本土並沒有戰爭 美國在二戰中還大發戰爭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