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明朝前期的經濟發展情況怎樣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人王朝。它一度有著繁榮的經濟。16、17世紀間,明代曾是世界上手工業與經濟最繁榮的國家之一。明代初期推行的海禁政策,使得商業受到一定的壓制,但明穆宗隆慶元年(1567年)廢除海禁後,海外貿易重新活躍起來,全盛時遠洋船舶噸位高達18000噸,占當時世界總量的18%。而最後因為農業衰敗引起的農民起義滅亡。
從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開國,到明宣宗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明宣宗執政的這段六七十年時間里,隨著政局的穩定,被戰亂破壞的地方,又重新建立起社會秩序,農業逐漸恢復,戶口與墾田逐漸增多,糧食產量增加,政府稅收增多,官營民營手工業陸續發展,商業城市增多,東西南北商業流通暢快,海外貿易往來活躍。
從公元1522年,明世宗嘉靖元年,到公元1573年,明神宗執政以後的一百多年時間里,是我國經濟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的時期,這個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工商業的繁榮,超過了以往的任何一個朝代。
㈡ 明朝有多少年歷史
自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到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滅亡明朝,明朝一共統治了276年。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共傳十六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
明朝時期君主專制空前加強,多民族國家也進一步統一和鞏固。明初廢丞相、設立廠衛特務機構,加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但同時也為中後期宦官專政埋下伏筆。明朝時期農民反封建斗爭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2)明朝經濟增長了多少年擴展閱讀
明代社會經濟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商業經濟在整個社會經濟中地位的提高。明中葉以後,國家對商稅的徵收,已成為財政收入的一個不可或缺的來源。
僅以鈔關為例, 1502年全國鈔關收入摺合白銀約八萬兩,在當年太倉收入中約佔百分之三左右;1597年達四十萬七千五百兩,約占太倉庫收入的十分之一左右,可見明朝商稅在國家財政中的比重與日俱增。
人數眾多的富商巨賈們憑著資本的雄厚,往往開有幾個或幾十個店鋪。當時全國各重要城市幾乎到處都有徽商的店鋪,如運河沿岸的城市臨清,徽商占從事工商業人數的90%。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明朝
㈢ 明朝總共統治多少年
明朝總共統治276年。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由漢族建立的王朝。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時期遷都北京。傳十六帝,共計276年。
元末爆發紅巾起義,朱元璋加入郭子興隊伍。1364年稱吳王,史稱西吳。1368年初稱帝,國號大明,定都於南京。1421年朱棣遷都至順天府,以南京為陪都。 明初歷經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國力強盛。
1449年經土木堡之變由盛轉衰,後經弘治中興、萬曆中興國勢復振。晚明因政治腐敗、東林黨爭和天災外患導致國力衰退,爆發農民起義。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明朝滅亡。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了多個政權,史稱南明。清兵入關後,陸續擊敗弘光、隆武、紹武等諸政權。1662年永曆帝被殺,南明覆滅。1683年,清軍攻佔台灣,奉明正朔的明鄭覆滅。
明朝的政治制度:
1380年,朱元璋廢丞相,罷中書省,親理政務,但是力不從心,故設立四輔官來輔佐政事。但這項制度效能不彰,1382年七月被廢。
十一月,仿宋制,置華蓋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諸大學士,又設文華殿大學士,以輔導太子,品秩皆為正五品。朱棣登基後,特派解縉、胡廣、楊榮等入午門值文淵閣,參預機務,由此成立內閣。
內閣只為皇帝的顧問,奏章的批答為皇帝的專責。內閣大學士一職多以碩德宿儒或朝中大臣擔任,只照皇帝意旨寫出,稱「傳旨當筆」。
明仁宗增置謹身殿大學士。宣宗時期,由於楊溥、楊士奇、楊榮等三楊入閣,宣宗批准內閣在奏章上以條旨陳述己見,稱為「票擬」制度。明初,內閣無實權。
之後內閣地位逐漸升高,許可權逐漸增大,到明世宗時,內閣終躍至六部之上。嘉靖以後,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自此,內閣成了中央最高的的決策機構。
㈣ 明朝存在多少年啊
明朝存在了二百七十六年。明朝(1368-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
㈤ 明朝和清朝各存在了多少年
明朝存在了276年,清朝存在了276年。
明朝
明朝由1368年建立,到1644年滅亡,總共享國276年。
明朝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唯一一個由漢人建立並且統治的王朝,在公元1368年的時候,參加農民起義的領袖朱元璋率領自己的部隊推翻了元朝末期腐敗的王權統治。
並且在南京稱帝改國號為大明。在明朝剛剛建立的時候,國民的經濟水平達到了空前的提升,但是到了明朝中期以後,明朝的國力就開始衰退。
加上當時朝中有閹黨禍亂宮廷,使得明朝到了崇禎皇帝登基的時候國力大減,最終在1644年李自成率兵打進北京城,崇禎皇帝在景山上吊自殺,明朝滅亡,享國276年。
(5)明朝經濟增長了多少年擴展閱讀:
經過查閱歷史資料可以發現,明朝在最繁榮的時候,國土的面積大約在一千萬平方千米左右,當然這里說的強盛,只是明朝時期在國土面積方面的,並不是明朝最全盛的一個時期。
在明朝中期的時候,因為一次軍事方面的改革,導致明朝的領土面積縮減到七百萬平方千米左右。明朝後期的時候,由於對於東北和青藏高原地區的控制權削弱。僅僅剩下了三百五十萬平方千米的領土。
雖然明朝時期的領土,並不是非常大的,但明朝是一個非常厲害的國家,它的領土面積僅有三百五十萬平方千米。
我在明朝的周圍那些國家,是不如明朝強大的,那些小的國家每年要向明朝進貢很多的東西,所以明朝要比周圍的那些國家強大的多。
而清朝在最繁榮的時候,領土的面積大約在一千三百萬平方千米,不過清朝的時候基本上沒有出現過很繁榮的事情。
雖然他們在領土方面來說,最大的時候是一千三百萬平方千米,領土的出現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作用。
㈥ 明朝經濟狀況
明朝的農業發展無論是產量還是生產工具,都高於宋元時期,為明朝中葉開始的人口穩步增長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自明朝初年起,以江南地區為代表的手工業高度發展,促進了市場經濟化和城市化。然而明朝推行「重農抑商」的原則,使得商業受到了一定的壓制。另外明朝推行的嚴厲的海禁政策,使得產生了大規模的走私貿易和海盜行為。隨著明朝紙幣「大明寶鈔」的流通失敗,整個貨幣體系轉向為以白銀為主。日本和拉丁美洲的白銀大量流入也進一步促進了明朝經濟的發展。明嘉靖、萬曆時候,各地出賣絲綢、酒肉、蔬果、煙草、農作物、瓷器等商品不計其數,外國的不少東西,如歐洲的西洋鍾,美洲的煙草,中國城市都有賣。當時商業大都會有北京、南京、揚州、蘇州、廣州、西安、成都等,著名的商業集團有徽商、川陝商、蘇商、京畿商、粵商等,在世界上,明朝是16世紀、17世紀時期手工業、經濟最繁華的國家之一。
經過幾十年的休養生息,全國耕地面積大量增加.到洪武二十四年,國家稅糧收入是元代的2倍.手工業有了進一步發展,松江是全國棉紡織業中心,蘇州,杭州的絲織業發達,景德鎮的青花瓷器暢銷國內,遵化是全國最大的冶鐵中心,福建,廣東,南京等地的造船業發展迅速.南京,北京商業興盛,是當時最繁榮的大都市
㈦ 明朝有多少年清朝呢
明朝276年,清朝276年。
1、明朝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共傳十六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
元末民不聊生,爆發紅巾起義,朱元璋加入郭子興隊伍。1364年朱元璋稱吳王,建立西吳。1368年朱元璋稱帝,國號為大明,因皇室姓朱,又稱朱明,定都於應天府。
1420年朱棣遷都至順天府 ,以應天府為陪都。明初歷經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國力強盛。
中期經土木之變由盛轉衰,後經弘治中興、嘉靖中興、萬曆中興國勢復振,晚明因東林黨爭和天災外患導致國力衰退,爆發農民起義。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殉國,明朝覆滅。
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隨後清朝擊敗大順、大西、南明弘光、隆武、紹武等諸政權。1662年永曆帝被殺,南明覆滅。1683年清軍攻佔台灣,奉明正朔的明鄭覆滅。
2、清朝
清朝(1616年—1912年)是中國歷史最後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共傳十一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
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1644年明朝滅亡,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攝政王多爾袞率領清軍入關,同年順治帝遷都北京,從此清朝取代明朝成為全國統治者。
在隨後的二十餘年間平定大順、大西、南明等政權。後又平定三藩之亂、統一鄭氏台灣,逐步掌控全國。
鴉片戰爭後多遭列強入侵,主權和領土嚴重喪失。也開始了近代化的探索,進行了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等近代化改革。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使得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
清朝後期,中國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統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北洋軍閥袁世凱逼迫末帝溥儀遜位,頒布了退位詔書,清朝從此結束。
(7)明朝經濟增長了多少年擴展閱讀:
一、明朝歷史大事介紹
1、靖難之役
靖難之役,又稱靖難之變,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統治階級內部爭奪帝位的戰爭。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時把兒孫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勢力日益膨脹。因太子朱標早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
建文帝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採取一系列削藩措施。與此同時,也在北平周圍及城內部署兵力,又以防邊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護衛精兵調出塞外戍守,准備削除燕王。
朱棣於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隨後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建文帝起用老將耿炳文統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繼續討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謀略,致使主力不斷被殲。
朱棣適時出擊,靈活運用策略,經幾次大戰消滅南軍主力,最後乘勝進軍,於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應天(今江蘇南京)。
戰爭歷時四年(1399—1402年)。戰亂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說於宮中自焚死,或說由地道逃去,隱藏於雲、貴一帶為僧。 同年,朱棣即位,是為明成祖。
2、土木堡之變
土木之變亦稱土木堡之變、土木之禍,指發生於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北征瓦剌的兵敗事變。
土木堡是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境內的一個城堡,土木堡坐落於居庸關至大同長城一線的內側,是長城防禦系統組成部分。
正統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太師也先侵犯他人領地,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不顧群臣勸阻,把年僅兩歲的皇子朱見深立為皇太子,令異母皇弟朱祁鈺留守,親率大軍出征。
軍政事務皆由王振專斷,行軍路線屢變,士兵疲憊不堪。兵部尚書鄺埜一再要求入居庸關,以保安全,但王振不準。
後勤不續退至土木堡時王振下令移營,飢渴難忍的軍士一哄而起,人馬失序,瓦剌軍趁機進攻。明軍倉促應戰,所以兵敗,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等66名大臣戰死。當時京師精銳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老弱士卒不到十萬。
於謙力排眾議請郕王調兩京、河南備操軍,山東和南京沿海的備倭軍,江北和北京各府的運糧軍馳援,人心漸定,也先送英宗回去,要求守城者開門,於謙等大臣私立郕王為帝,並親自守城拒絕也先送英宗回京。
二、清朝歷史大事介紹
1、第一次鴉片戰爭
第一次鴉片戰爭是1840年至1842年英國對中國發動的一場戰爭,也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國政府以林則徐虎門銷煙等為借口,決定派出遠征軍侵華。1840年6月,英軍艦船47艘、陸軍4000人在海軍少將懿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率領下,陸續抵達廣東珠江口外,封鎖海口,鴉片戰爭開始。
鴉片戰爭以中國失敗並賠款割地告終。中英雙方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中國開始向外國割地、賠款、商定關稅,嚴重危害中國主權,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喪失獨立自主的地位,並促進了自然經濟的解體。
同時,鴉片戰爭也揭開了近代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歷史新篇章。
2、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維新變法、維新運動,是晚清時期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人士通過光緒帝進行倡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
戊戌變法從1898年6月11日開始實施。其主要內容有: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開辦新式學堂吸引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
創辦報刊,開放言論;訓練新式陸軍海軍同時規定,科舉考試廢除八股文,取消多餘的衙門和無用的官職。但因變法損害到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守舊派的利益而遭到強烈抵制與反對。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後等發動戊戌政變,光緒帝被囚,康有為、梁啟超分別逃往法國、日本,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殺,歷時103天的變法失敗。
戊戌變法是一次具有愛國救亡意義的變法維新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促進了思想解放,對社會進步和思想文化的發展,促進中國近代社會的進步起了重要推動作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清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明朝
㈧ 明朝一共持續了多少年
明朝(1368年 -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共傳十六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以應天府(南京)為京師,國號大明,年號洪武,朱元璋稱帝;1644年李自成建國大順,三月,李自成率軍北伐攻陷大同、居庸關,最後攻克北京。崇禎在煤山自縊,明朝作為統一國家的歷史結束。
(8)明朝經濟增長了多少年擴展閱讀:
元末民不聊生,爆發紅巾起義,朱元璋加入郭子興隊伍。1364年朱元璋稱吳王,建立西吳。1368年朱元璋稱帝,國號為大明 ,因皇室姓朱,又稱朱明,定都於應天府。
1420年朱棣遷都至順天府,以應天府為陪都。明初歷經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 ,政治清明、國力強盛。
中期經土木之變由盛轉衰,後經弘治中興、嘉靖中興、萬曆中興國勢復振,晚明因東林黨爭和天災外患導致國力衰退,爆發農民起義。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殉國,明朝覆滅。
明朝是繼漢唐之後的黃金時期。明代,無漢之外戚、唐之藩鎮、宋之歲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清朝康熙皇帝對明太祖評價為「治隆唐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