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推動中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1、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深化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2、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3、進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要根據我國經濟發展的狀況,考慮世
B. 如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800字
一要重視實體經濟發展,切實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強本固基。報告指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世界各國的發展經驗表明,一個國家要強大,就必須注重實體經濟。實體經濟是國家經濟的命脈,是增強綜合國力、增加社會財富、提高國民生活質量的重要基礎。當前,我國正處於經濟增長從數量擴張到質量提升轉型的重要階段上,針對經濟發展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必須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經濟發展和改革的主攻方向,著力做強做大做優實體經濟,打牢我國經濟發展的根基。要抓住新工業革命機遇,支持新興戰略產業發展,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高層次、深度結合,培育實體經濟的新增長點、新動能。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逐步提高我國產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置。要發揚企業家精神、工匠精神,培育一批勇於創新、踏實做事的人才隊伍,引領經濟轉型升級,振興實體經濟繁榮。
二要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為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提供動力支撐。報告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當前,世界正處於新科技革命前夜,各國紛紛把科技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而中國經濟發展也已經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長動力由低成本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換。面對國內外新環境與新挑戰,創新是提升我國綜合競爭力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特別是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同時,要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深化高校、科研機構同企業的產學研合作,促進科技創新成果產業化,多舉措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持,培養創新人才後備軍,推進「技術創新」與「金融創新」雙輪驅動,不斷強化戰略科技力量。
三要加快形成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為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夯實「三農」基礎。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三農」問題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體現。因此,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重點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健全社會公共服務體系,提高農村居民生活水平,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水平,形成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努力打造「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農村新面貌。要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形成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全力推進城鄉在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等方面實現均等化,構建新型城鄉關系,實現城鄉聯動發展、共同繁榮。
四要完善區域發展機制,促進區域協調、協同、共同發展,為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空間布局結構提供路徑指引,保障均衡發展。報告指出要「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協調發展要根據各地的資源稟賦與比較優勢,因地制宜地制定差異化的經濟政策。要堅持走均衡城鎮化道路,既要發展合理分工、協調發展的現代化城市群,又要依託縣城和縣域中心鎮發展中小城市,鼓勵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發展,加快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推動中部崛起、推進西部大開發,促進產業轉移與升級,發揮城市群的整體效應,縮小區域貧富差距,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
五要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揮市場「無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的「雙手」協同作用,為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提供製度保障。報告指出要「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建立更加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實現產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爭公平有序、企業優勝劣汰」。總體來看,完善產權制度和優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效率是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點改革任務。具體而言,要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不斷提升企業國際競爭力。要規范和完善市場准入、競爭機制和負面清單制度,鼓勵民營企業大力發展,激發多樣化市場主體活力。要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健全金融服務體系,打通通往實體經濟的間接融資和直接融資雙重通道。此外,還要實施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完善促進消費的體制機制等措施。
六要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對外開放戰略,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為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建立自我強化機制。報告指出「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同時強調「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過去,近四十年的開放使中國實現了經濟的快速增長,成為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之一。當前,新型全球化浪潮正在興起,中國既要對內強化自身發展實力,也要堅持打開國門搞建設,要抓住全球化機遇,不斷推進全球發展成果共享。「一帶一路」是我國對外開放的升級版,是國際合作的新平台,也是引領新型全球化發展的新引擎。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創新對外投資方式,統籌雙邊、多邊、區域次區域開放合作,著力開展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國際產能合作與自由貿易區建設,打造面向全球的貿易、投融資、生產、服務網路,推動同周邊國家互聯互通,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要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改革,為各國經濟發展與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與「中國經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C. 如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方式如下:
1、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
2、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
3、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多種分配方式,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勞動和幫助其他地區和其他人,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4、堅持和完善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包括從中國實際出發,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性質、基本方向、基本宗旨以及由此決定所必須採取的基本經濟制度、經濟體制、分配方式、發展方略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的確定。
D. 如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1、要著眼於堅持問題導向。
要敢於觸及矛盾、長於解決問題。當前我國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問題尚未解決,發展質量和效益還不高,創新能力不夠強,實體經濟水平有待提高,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板。
2、要著眼於推動創新發展。
發展動力決定發展速度、效能、可持續性。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首先要解決好動力問題。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3、要著眼於防範化解重大經濟風險。
要切實增強憂患意識和底線思維,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經濟風險特別是金融風險這場攻堅戰。
4、要著眼於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根本目的。如果發展不能滿足人民的期待,不能讓群眾得到實際利益,這樣的發展就失去意義,也不可能持續。
(4)怎麼建設我國經濟擴展閱讀:
現代化經濟體系構成:
1、政府宏觀調控為主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為基礎,大健康產業為核心,通過產業融合實現產業升級經濟可持續高速發展的智慧經濟理論體系與智慧經濟形態。
2、以大健康產業這一新興產業形態作為核心的現代化經濟體系。不單是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經濟發展模式轉軌,而且是經濟學範式轉換。
3、更高質量的經濟增長方式。以科技驅動代替要素驅動,形成以創新為引領發展第一動力的創新型國家,發展循環經濟,實現經濟增長與排放污染「脫鉤」,建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經濟模式。王輝耀表示,
E. 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是如何建立起來的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們黨帶領人民實行改革開放。為了快速發展生產力和商品經濟,需要調整所有制結構,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和各種生產資源。我們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在思想不斷解放、理論不斷創新、實踐不斷推進的改革發展過程中確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歷史性成就表明,既不搞單一公有制也不搞私有化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巨大成功。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解決這一主要矛盾,仍然要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
(5)怎麼建設我國經濟擴展閱讀: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沒有改變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黨的十九大報告再次強調,必須堅持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製度,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應當認識到,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都是不可替代的,要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和合法利益,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依法監管各種所有制經濟。
F. 該如何加強社會主義經濟建設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我們當前最大的政治。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解決我國現階段社會的主要矛盾,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途徑。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關鍵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
G. 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經濟
根據我國國情,黨和國家採取一系列富有創造性的形式和步驟,在我國建立了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其具體途徑是:通過沒收官僚資本主義經濟和改造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建立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通過改造個體農業、個體手工業,建立社會主義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
第一,沒收官僚資本主義經濟。
在我國,資本主義私有制經濟分為官僚資本主義經濟和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兩個部分。根據官僚資本主義經濟、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性質,及其對待無產階級革命的態度,分別採取了不同的辦法。
根據官僚資本主義經濟的反動本質,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取得勝利後,對它採取無償沒收的政策,把它變成了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經濟。在我國,沒收官僚資本主義經濟具有兩重的革命意義:一方面,沒收官僚資本主義經濟,消滅了它的買辦性和封建性,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質;另一方面,沒收官僚資本主義經濟,消滅壟斷資本主義,建立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經濟,具有社會主義革命的性質。
第二,改造民族資本主義經濟。
我國對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贖買,採取了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即利用其對國計民生有利的作用,限制其不利於國計民生的作用,通過國家資本主義形式,把民族資本主義經濟改造成為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經濟。這是在理論上和實踐上對馬列主義的豐富和發展。
第三,改造個體私有制。
1、對個體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個體農民既是私有者,又是勞動者,是無產階級的同盟軍,對他們不能採取剝奪的辦法。只能按照自願的原則,採取示範、說服教育和國家援助的辦法,引導農民走合作化的道路,把小農經濟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
我國的農業合作化是根據生產發展的要求和農民覺悟提高情況,採取了逐步前進的三種過渡形式,引導農民組織起來。第一步是建立農業生產互動組,第二步是建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第三步建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2、對個體手工業的改造。
我國對個體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同樣採取合作化的道路,經過耐心的說服教育、示範和國家幫助的辦法,引導他們在自願的基礎上聯合起來。
總之,在我國,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後,通過沒收官僚資本主義經濟和和平贖買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建立了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通過對個體農業、個體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社會主義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這標志著我國完成了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建立起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
H. 中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1978年中國開始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偉大創舉,是億萬人民建設社會主義和改革開放經驗的總結,也是思想不斷解放取得的理論成果。它突破了把市場經濟視為資本主義特有的東西,計劃經濟才是社會主義經濟基本特徵的傳統觀念和社會主義的傳統模式。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鮮明地指出應當堅決按照經濟規律辦事,重視價值規律的作用。由此,中國人民開始了以市場為取向的經濟體制改革的偉大征程。
1982年9月,黨的十二大提出「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作出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我國實行的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
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指出新的經濟運行機制,總體上來說應當是「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機制。
從1984年到1988年,我國經濟經歷了一個加速發展的飛躍時期,展現了農業和工業、農村和城市、改革和發展相互促進的局面。
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明確宣布: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是一個帶有全局性的重大突破。這標志著黨對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規律的認識有了一個新的突破和飛躍,標志著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1993年11月,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作出了《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勾畫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制訂了繼續深化改革的總體藍圖。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從此進入了全局性整體推進的新階段。
至此,歷經15年,我國市場取向改革的目標及其框架在理論上、認識上已基本完成。這以後的10年間,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取得了重大進展,經濟增長保持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我國的綜合國力、社會生產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又連續邁上新台階。
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過渡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一場深刻的變革在古老的東方大國激盪。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
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和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戰略部署。十六屆三中全會承前啟後,明確提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任務、指導思想和原則,把新世紀新階段的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又進一步向前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