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經濟的含義
【詞目】 經濟
【普通話拼音】 jīng jì
【基本解釋】
(1) 指社會物質生產、流通、交換等活動。
我們農業經濟中的急速變化。
(2)生活用度;家境。
經濟寬裕。
經濟拮據。
詳細解釋
(1).經世濟民
《晉書·殷浩傳》:「足下沉識淹長,思綜通練,起而明之,足以經濟。」 唐 袁郊《甘澤謠·陶峴》:「 峴 之文學,可以經濟;自謂疏脫,不謀宦遊。」 宋 梅堯臣《汴渠》詩:「我實山野人,不識經濟宜。」《紅樓夢》第三二回:「 寶玉 聽了,大覺逆耳,便道:『姑娘請別的屋裡坐坐罷,我這里仔細腌臢了你這樣知經濟的人!』」
(2).指治國的才幹
清《睢陽袁氏(袁可立)家譜序》:「與參由明經高第為沁源令,吏治明敏,清節著聞,秩滿擢新寧守,才品經濟尤為世重。」清 孔尚任《桃花扇·修札》:「寫的激切婉轉,有情有理,叫他不好不依,又不敢不依,足見世兄經濟。」 清沈濤《交翠軒筆記》卷一:「﹝ 施彥士﹞所著有《海運芻言》,論海運始末利害甚悉,儒生之有真實經濟者。」《老殘游記》第三回:「聽說 補殘先生 學問經濟都出眾的很。」
(3).謂耗費少而收益多
魯迅《書信集·致李霽野》:「倘暫時在 北京設一分發處(一個人,一間屋)…就可以經濟得多了。」 朱自清《歷史在戰斗中》:「著者是個詩人,能夠經濟他的語言,所以差不多每句話都有分量。」 郭沫若《洪波曲》第四章六:「在那時我們認為電影的宣傳效果是很大的,打算在 香港設一個第二製片廠,以便在海外容易取材而且經濟。」
(4).指財力、物力
魯迅 《書信集·致何白濤》:「《中國木刻選》要開始付印了,共二十四幅,因經濟關系,只能印百二十本。」 丁玲《母親》二:「 小菡 是一個沒有父親的窮小孩,她只能在經濟的可能范圍里讀一點兒書。」
(5).指一定歷史時期的社會生產關系的總和。是政治、思想意識等上層建築賴以建立起來的基礎。
(6).指一個國家的國民經濟。也指國民經濟的某一部門。如工業經濟、農業經濟、商業經濟等。
2. 經濟的內涵是什麼
經濟的內涵,就是人與人之間。對貿易往來的所有內容。就是經濟內涵。
3. 經濟學的經濟含義是什麼
經濟是價值的創造、轉化與實現;人類經濟活動就是創造、轉化、實現價值,滿足人類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動。
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規律即研究價值的創造、轉化、實現的規律——經濟發展規律的理論。
4. 經濟學的科學內涵是什麼啊
所謂經濟主要是指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它主要包括生產分配,交換消費4個環節,這就是經濟學的科學內涵。
5. 淺談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基本內涵
根據十九大報告精神,新時代我國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由以下基本就是構成:
一是經濟總量和發展速度。中國現在已成為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只要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保持在6%-7%,到2050年左右,中國人均GDP、人均GNP或國民收入達到世界現代化國家的平均水平,我國的經濟總量就絕對處於世界第一的位置。
二是發展水平和發展質量。中國的經濟總量超過美國只是時間問題,但是人均水平要超過美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然而,中國可以在衡量發展水平和發展質量的其他指標方面奮起直追,如人均受教育年限、人均預期壽命等方面,中國的進步都十分迅速。
三是現代化產業體系和結構。現代化產業體系,在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經濟的語境下,是指要全面地構建比較穩固的現代農業基礎,比較發達的製造業尤其是高級化的裝備製造業,以及門類齊全、迅速發展的現代服務業。總體要求是技術進步在發展中的貢獻份額不斷得到提高,產業國際競爭力不斷得到增強。建立這樣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物質基礎。
四是現代化空間布局結構和協調程度。指國土資源利用效率較高、要素密集程度較大、生態容量適度、城市群落連綿、區域發展差距較小的生產力布局結構。
五是現代市場經濟的體制機制。並不是西方當代的市場經濟體制才一定是現代市場經濟。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其主要特徵是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同時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市場和政府的「兩只手」都要起作用,這是中國發展的優勢所在。
六是高水平的開放經濟體系。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一定是全方位立體開放的經濟體系,是深度加入全球分工體系、與世界經濟之間有著良性循環關系的經濟,不僅可以輸出商品和要素,而且也可以吸收商品和要素,但絕不是依賴型的輸入型經濟(如技術依賴度比較小);不僅可以引進來,而且可以走出去;不僅可以對東開放,而且可以沿「一帶一路」向西向南開放。
6. 經濟的含義
現有的各種定義如下。只要社會存在,就會有經濟活動,所以就一定存在經濟。
(一)辭典中對「經濟」一詞的解釋。
1.經濟就是生產或生活上的節約、節儉,前者包括節約資金、物質資料和勞動等,歸根結底是勞動時間的節約,即用盡可能少的勞動消耗生產出盡可能多的社會所需要的成果。後者指個人或家庭在生活消費上精打細算,用消耗較少的消費品來滿足最大的需要。總之,經濟就是用較少的人力、物力、財力、時間、空間獲取較大的成果或收益;
2.經濟就是國家或企業、個人的收支狀況,如國民生產總值、社會總產值、企業的產量與效益、個人的收入與支出等;
3.經濟就是經邦濟世、經國濟世或經世濟民等詞的綜合和簡化。(如「識局經濟」(《晉書紀瞻》)、「皆有經濟之道而位不逢」(隋王通《文中子中說》卷六)。它的含義包括國家如何理財,如何管理各種經濟活動,如何處理政治、法律、軍事、教育等方面的問題,即治理國家、拯救庶民的意思;
4. 經濟就是家庭管理(見[古希臘]色諾芬著:《經濟論》);
5.經濟就是一種謀生術,是取得生活所必要的並且對家庭和國家有用的具有使用價值的物品(見[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著:《政治學》)。
第1、2個解釋反映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習慣用法;第3個解釋是我國古代對經濟一詞的用法;第4、5個解釋是古希臘對經濟一詞的用法。
(二)傳統的政治經濟學著作中對「經濟」一詞的解釋。
6.經濟是指社會生產關系的總和。指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結成的,與一定的社會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或社會經濟制度,是政治、法律、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上層建築賴依建立起來的基礎;
7.經濟是指社會物質資料的生產和再生產過程。包括物質資料的直接生產過程以及由它決定的交換、分配和消費過程。其內容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方面,但主要是指生產力;
8.經濟是指一個國家國民經濟的總稱。包括一國全部物質資料生產部門及其活動和部分非物質資料生產部門及其活動。我們通常講不同國家的經濟狀況,就是從國民經濟的角度上講的(這一定義犯了邏輯錯誤,即循環定義)。
(三)俄羅斯經濟學家對經濟的定義。
9.經濟就是遵循一定經濟原則,在任何情況下力求以最小的耗費取得最大的效益的一切活動;
10.經濟就是人類以外部自然界為對象,為了創造滿足我們需要所必須的物質環境而不是追求享受所採取的行為的總和(以上見參考文獻[俄]M.N.杜岡—巴拉諾夫斯基著:《政治經濟學原理》)。
(四)西方經濟學對經濟的解釋。
在西方經濟學中,經濟學家給經濟學下了各種各樣的定義,但對經濟的定義卻比較模糊。他們認為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自然是經濟,經濟這個最基本的概念是一個清晰自明的實體,對經濟無須下定義,故至今為止在西方經濟學中經濟一詞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由此導致他們對經濟學的定義也處於混亂狀態。我們只能從其對經濟學的定義中推測出經濟的「定義」。
11.經濟是指財富;
12.經濟是人類和社會選擇使用自然界和前輩所提供的稀缺資源;
13.經濟是指利用稀缺的資源以生產有價值的商品並將它們分配給不同的個人;
14.經濟是指人類生活事務;
15.經濟是指把稀缺資源配置到各種不同的和相互競爭的需要上,並使它們得到最大滿足;
16.經濟是指將稀缺的資源有效的配置給相互競爭的用途;
17.經濟是指個人、企業、政府以及其他組織在社會內進行選擇,以及這些選擇決定社會性稀缺性資源的使用;
18.經濟指社會管理自己的稀缺資源;
19.經濟是指我們社會中的個人、廠商、政府和其他組織進行選擇,這些選擇決定社會資源被利用;
20.經濟是指在經濟活動中確定勞動、資本和土地的價格,以及運用這些價格配置資源;
21.經濟是指金融市場行為,金融市場將資本配置到其他經濟部門;
22.經濟是指收入分配,以及不損害經濟運行的前提下對人給予幫助;
23.經濟是指政府支出、稅收、預算、赤字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24.經濟是指經濟周期中失業與生產的波動,並改善經濟增長的政策;
25.經濟是指各國貿易模式貿易壁壘的影響;
26.經濟是指發展中國家的發展,資源有效利用的方式;
27.經濟是指一定社會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等經濟活動,經濟關系和經濟規律;
28.經濟是指有限資源在不同用途上的運用;
29.經濟是指資源配置的全過程及決定影響資源配置的全部因素。
參考資料:http://www.gjmy.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5485
7. 現代化經濟體系6個內涵是什麼
1、更高效益的經濟水平和經濟增速。中國已成為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作為國際上舉足輕重的大國,中國的經濟增速保持世界前列,人均收入持續增長,進入高收入階段,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全要素生產率大大提高。
2、更高質量的經濟增長方式。要以科技驅動代替要素驅動,形成以創新為引領發展第一動力的創新型國家,發展循環經濟,實現經濟增長與排放污染「脫鉤」,建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經濟模式。
3、更平衡的區域和城鄉發展格局。國家戰略規劃、跨地區戰略規劃、區域性戰略規劃銜接有序、配合有效。這就意味著區域協調發展機制更加成熟,生產要素的配置和流動更為有效,跨地區的轉移和互助機制逐步成型,形成以城市群為主體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
4、更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並非西方當代的市場經濟體制才是現代市場經濟。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其主要特徵是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同時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市場和政府的「兩只手」都要起作用,這是中國發展的優勢所在。
5、更全面的對外開放。我國經過近40年的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需要進一步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濟體制改革必須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實現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爭公平有序、企業優勝劣汰,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
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成為貿易強國、對外投資強國,具備一批全球貿易中心、研發中心,以及面向全球的創新合作、產能合作、服務合作、投融資合作網路。
6、更完善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空間布局結構和協調程度。現代化產業體系,在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的語境下,要全面構建比較穩固的現代農業基礎、比較發達的製造業以及門類齊全、迅速發展的現代服務業,總體要是技術進步在發展中的貢獻份額不斷得到提高,產業國際競爭力不斷得到增強。
現代化經濟體系釋義
現代化經濟體系是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背景下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緊扣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落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布局的內在要求,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基本途徑。
也是適應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轉換經濟增長動力和全面均衡發展的迫切需要,意義深遠而重大。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現代化經濟體系
8. 經濟概念是什麼
一、工具書解釋
1.經濟就是生產或生活上的節約、節儉,前者包括節約資金、物質資料和勞動等,歸根結底是勞動時間的節約,即用盡可能少的勞動消耗生產出盡可能多的社會所需要的成果。後者指個人或家庭在生活消費上精打細算,用消耗較少的消費品來滿足最大的需要。總之,經濟就是用較少的人力、物力、財力、時間、空間獲取較大的成果或收益;
2.經濟就是國家或企業、個人的收支狀況,如國民生產總值、社會總產值、企業的產量與效益、個人的收入與支出等;
3.經濟就是經邦濟世、經國濟世或經世濟民等詞的綜合和簡化。(如「識局經濟」(《晉書紀瞻》)、「皆有經濟之道而位不逢」(隋王通《文中子中說》卷六)。它的含義包括國家如何理財,如何管理各種經濟活動,如何處理政治、法律、軍事、教育等方面的問題,即治理國家、拯救庶民的意思;
4. 經濟就是家庭管理(見[古希臘]色諾芬著:《經濟論》);
5.經濟就是一種謀生術,是取得生活所必要的並且對家庭和國家有用的具有使用價值的物品(見[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著:《政治學》)。
第1、2個解釋反映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習慣用法;第3個解釋是我國古代對經濟一詞的用法;第4、5個解釋是古希臘對經濟一詞的用法。
二、傳統政治經濟學著作解釋
6.經濟是指社會生產關系的總和。指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結成的,與一定的社會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或社會經濟制度,是政治、法律、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上層建築賴依建立起來的基礎;
7.經濟是指社會物質資料的生產和再生產過程。包括物質資料的直接生產過程以及由它決定的交換、分配和消費過程。其內容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方面,但主要是指生產力;
8.經濟是指一個國家國民經濟的總稱。包括一國全部物質資料生產部門及其活動和部分非物質資料生產部門及其活動。我們通常講不同國家的經濟狀況,就是從國民經濟的角度上講的(這一定義犯了邏輯錯誤,即循環定義)。
三、俄羅斯經濟學家解釋
9.經濟就是遵循一定經濟原則,在任何情況下力求以最小的耗費取得最大的效益的一切活動;
10.經濟就是人類以外部自然界為對象,為了創造滿足我們需要所必須的物質環境而不是追求享受所採取的行為的總和(以上見參考文獻[俄]M.N.杜岡—巴拉諾夫斯基著:《政治經濟學原理》)。
西方經濟學
在西方經濟學中,經濟學家給經濟學下了各種各樣的定義,但對經濟的定義卻比較模糊。他們認為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自然是經濟,經濟這個最基本的概念是一個清晰自明的實體,對經濟無須下定義,故至今為止在西方經濟學中經濟一詞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由此導致他們對經濟學的定義也處於混亂狀態。我們只能從其對經濟學的定義中推測出經濟的「定義」。
11.經濟是指財富;
12.經濟是人類和社會選擇使用自然界和前輩所提供的稀缺資源;
13.經濟是指利用稀缺的資源以生產有價值的商品並將它們分配給不同的個人;
14.經濟是指人類生活事務;
15.經濟是指把稀缺資源配置到各種不同的和相互競爭的需要上,並使它們得到最大滿足;
16.經濟是指將稀缺的資源有效的配置給相互競爭的用途;
17.經濟是指個人、企業、政府以及其他組織在社會內進行選擇,以及這些選擇決定社會性稀缺性資源的使用;
18.經濟指社會管理自己的稀缺資源;
19.經濟是指我們社會中的個人、廠商、政府和其他組織進行選擇,這些選擇決定社會資源被利用;
20.經濟是指在經濟活動中確定勞動、資本和土地的價格,以及運用這些價格配置資源;
21.經濟是指金融市場行為,金融市場將資本配置到其他經濟部門;
22.經濟是指收入分配,以及不損害經濟運行的前提下對人給予幫助;
23.經濟是指政府支出、稅收、預算、赤字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24.經濟是指經濟周期中失業與生產的波動,並改善經濟增長的政策;
25.經濟是指各國貿易模式貿易壁壘的影響;
26.經濟是指發展中國家的發展,資源有效利用的方式;
27.經濟是指一定社會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等經濟活動,經濟關系和經濟規律;
28.經濟是指有限資源在不同用途上的運用;
29.經濟是指資源配置的全過程及決定影響資源配置的全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