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國壟斷多年的茶葉市場,為何被」大吉嶺紅茶「打敗
第一,全球貿易的開展使得中國茶葉市場開始面臨競爭。在地理大發現還沒開始之前,中國的茶葉市場一直是占據著全球的份額。但是當地理大發現開始以後,人們認識到世界可能是一個圓的,因此人們開始對各個地方開展全球性的貿易。這個時候中國的茶葉地位開始受到沖擊。因為在大西洋彼岸的歐洲,他們上層貴族一般都是飲用咖啡,只有很少一部分貴族字,是因為當時的一個外國人到武夷山,發明了一種可以解決遠距離運輸茶葉的裝置,將武夷山的大紅袍成功盜取到其他地方種植,然後經過很多代的改良,逐漸誕生了我們所熟知的大吉嶺紅茶。由於茶價低廉,產量大因素迅速侵佔了中國茶葉市場份額。
㈡ 為什麼大部分茶葉都生長在南方,而北方幾乎很少產茶
為什麼茶樹多生南方,而北方比較少?
茶聖陸羽在《茶經》中記載:「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奇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這說明,我國古代的西南山區應該是古茶樹的故鄉。
早在東漢,便有《桐君錄》記載道:「西陽、武昌、廬江、晉陵好茗……」這里的「茗」就是茶,而當時的這幾個地區,現均屬於秦嶺終南山以南的鄂西山區。
這更加說明了如今的雲南、貴州、四川和重慶一帶是茶樹的原產地。
比如我國北方的陝西南部、河南南部及山東東部等地區,土壤和氣候條件基本適宜茶樹的生長,也有一定的收獲量。這些北方茶區,由於晝夜溫差較大,茶樹成長緩慢,養分積累的比較充足,茶葉中的有益物質比較多,因而茶葉的天然品質也較好。這便是茶樹為什麼多生「南」而不生「北」的原因了,
㈢ 中國茶葉曾暢銷海外,為何如今市場慘淡呢
眾所周知,我國是茶葉的發源地。浙江餘姚田螺山的上古遺址,揭示了我國古人早在6000多年前就開始了茶葉種植。一直到公元805年的唐朝時期,日本最澄和尚和空海大師前往唐朝學習取經,我國的茶葉也從此開始了海外傳播之旅。
由於這兩個歷史教訓,促就了我國茶葉在如今世界市場上的尷尬局面,而當今主導世界茶葉市場話語權的,正是當年英國人一手扶植起來的印度。
㈣ 中國茶葉為什麼在世界市場銷量不好
我國是茶葉的發源地,也是茶文化和茶道及茶藝的發源地,作為世界上的產茶大國,沒有世界級知名品牌的茶葉,這是中國經濟界的悲哀。
縱觀外國茶葉,「立頓」、「立亨」、「阿薩姆」、「PC Tips」、「TeiIy」和「Typhoo」國際品牌茶的熱銷,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經濟水平和品牌化優勢,台灣的高山茶(烏龍茶)成功的打入世界市場,同樣是台灣經濟水平和品牌化的體現。當今世界的三大飲料中,茶葉品牌首推英國立頓。中國作為茶葉的發源地,卻沒有在國際上叫得響的茶品牌。
由於缺乏品牌效應,七萬家中國茶廠在總體實力上竟難敵一家英國立頓,立頓茶業年產值相當於中國茶業年產值的七成。中國茶何時才能叫得出響當當的品牌? "中國茶長期品牌缺失丟失了大市場,中國七成多茶產值僅相當於英國一家立頓茶業,中國茶亟待國際化品牌建設。"這是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常務副會長王慶在最近於廣州舉行的2008年中國國際茶業博覽會上指出的。
中國茶缺乏的是國際知名品牌,品牌缺失已成為中國茶產業的薄弱環節,業內人士將這一現狀稱之為"有種類、有名茶、無名牌的'有名無姓'時代"。這也正是目前中國茶葉的悲哀。總之中國茶葉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㈤ 產茶量世界第一!茶葉巨頭卻不在中國,這是為何
茶葉巨頭之所以不在中國,是因為我們的茶葉企業起步時間比較短。同時對於世界貿易的局勢掌握的並不清楚,存在著很多的弊端。茶葉作為中國最為代表性的土特產,中國是世界上茶葉出產量最大的國家。但是中國卻並沒有通過茶葉獲得巨額的利潤和財富,這主要是因為在現代貿易社會當中,中國只是一個原產地,絕大多數的利潤都被聯合利華這個公司掙走了。
從這里其實就可以看出我國對於品牌運營還跟外國的企業有一些差距。第三,我們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雖然我們的工廠就建立在茶葉產地的旁邊,但是不管是採茶的效率還是加工效率都是有待提高的。因為我們的工業化程度比較低,所以茶葉的利用效率也是非常低的。也正是因為這樣,導致我們的茶葉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不如外國加工產品。
㈥ 中國作為茶葉發源地,為何每年還要花費2億多,從印度進口茶葉
總之,要想中國消費者重新愛上中國茶,還需要相關商家少些套路多些真誠。茶行業也需要從業者團結一心,這樣才能讓中國茶在世界上走得更遠、更好、更久。
㈦ 茶葉市場分析
大量生產造成良莠不分、供求失衡
消息經過了一輪普洱茶價格的暴跌,茶市也像股市一樣在清除泡沫。往日眾多的貼牌普洱茶雖然價格不高,但依然遇到「熊市」。
在馬連道茶葉市場,一位攤主向記者推薦大益品牌的b貨。銷售人員表示,大益生茶價格在250元一餅,看到記者嫌貴,銷售人員從櫃台里拿出另一種大益生茶,向記者推薦,售價只要80元。從外包裝上來看,二者的顏色、字體完全一樣,仔細辨別,價格高的外包裝有編號、生產日期、凈含量,而價格低的包裝則較為粗糙。
「你放心,這是b貨,質量沒有任何問題,只不過b貨是貼牌生產的產品,口感稍微差一點。」銷售人員表示。記者走訪多家攤位發現,馬連道近半賣普洱的商戶都有b貨銷售。
「我們現在都是真貨,貼牌的b貨不好賣了。」一家銷售商向記者表示,隨著高檔普洱價格的暴跌,原來以價格取勝的b貨優勢不再明顯,許多進了貨的商家正極力想把它們推銷出去。
記者了解到,中茶、大益、下關沱茶是普洱茶價格下跌的主要品種,真貨的價格普遍下降了20%左右,有些甚至達到一半。但是b貨的價格因為一直不高,所以下降的幅度不是很大。a貨和b貨之間的價差明顯縮小了。
很講究原產地和工藝的茶葉也能貼牌生產嗎?雲南中茶公司總經理賈鵬對此表示,「原料絕對是雲南的,而且是生產方、委託方、經銷商共同選擇的。我們所委託的生產茶廠均是有資質企業,可以保證品質。」而賈鵬此前接受采訪時表示,委託加工的企業有18家,但昨天,賈鵬表示目前只有8家。「當然,累計委託生產的廠家很多,小的廠家合同到期不再生產了。」
昨天(7.4),大益生產廠家雲南勐海茶廠市場部一位男士卻表示:2004年以後,我們就不做貼牌產品了。你看到的可能是假貨。
「分不清哪些是貼牌的,哪些是正牌的。牌子被做砸了,我們都不敢進名牌廠家的產品了。」一家馬連道商戶表示自己目前已不銷售大益、中茶等名牌普洱了。甚至有經銷商質疑,普洱茶的大幅度降價和名牌的大量貼牌生產有關。貼牌生產讓名牌普洱產量突然大增,造成品質下降,再加上「炒家」過度提價,才造成價格暴跌。
中茶總經理賈鵬告訴記者,公司去年生產銷售了2000多噸普洱茶,訂單數量最高的時候達到了3萬6千噸,他們最終接受的訂單在1萬噸左右。因為有這樣的市場需求,中茶授權一些茶廠使用「中茶」牌商標,據稱收取商標使用費是每公斤10-60元。
在談到現在為什麼不用貼牌模式生產的時候,大益的工作人員承認:「這樣生產3年以後,可能自己就砸了自己的牌子。」
昨天,一家不願透露姓名的市級行業協會的負責人表示:這種貼牌操作方式難以保證茶葉的質量,是一種不誠信的經營行為。茶葉的原料是最為關鍵的,特別是茶葉不是工業化產品,還包括一些手工的操作,外包模式在管理上難度非常大。而雲南普洱茶協會的相關人員則表示:這些貼牌生產的大廠不是協會的會員,因此協會制約不了。「貼牌生產的產品品質和口感肯定要差一些,這樣經營下去,市場最終會給這些廠家教訓的。」
而中國茶葉流通協會秘書長吳錫端向記者表示,目前,貼牌生產的普洱茶廠商不只是中茶一家,「貼牌生產是廠家擴大規模的最快方式,但關鍵還是要看能否嚴格管理,控制質量。」
不容置疑的是,普洱茶在面臨重大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特別是質量及市場准入標准體系還沒有形成規范,以致市場呈現出一定的無序。要保證普洱茶熱能平穩、長久地「熱」下去,當務之急是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通過對普洱茶文化與科技的深入挖掘,特別是對普洱茶種質資源、群落下分布、歷史沿革、加工工藝、市場營銷、古茶樹保護、茶馬古道以及茶文化發展定位等方面進行系統研究,正確引導普洱茶的生產、消費和流通。抓好普洱茶市場准入標准、茶園茶廠技術改造和優勢品牌打造3個環節,加快市場營銷體系、科技支援體系、質量標准體系、管理服務體系4項建設,使「中茶」、「大益」等一批知名品牌進一步發展壯大,從而推進普洱茶產業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