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宏觀經濟學里的投資和個人購買股票或債券有什麼區別
美股研究社指出:宏觀經濟學中的投資是指資本支出,購買資產用於生產,例如土地、廠房、設備等這些都是屬於資產,還有商標、專利這些無形資產。而普通人說的投資,可能只是購買股票、債券等以取得財產性收入。
一般認為,宏觀經濟學上的投資能形成實際支出,創造需求和財富;而我們普通人的投資,在經濟學家眼中只是各種資產之間的轉換(例如現金、存款換成股票),不創造財富,即不計入GDP,只有在這個過程中,中介或經紀收取的服務費才計入GDP。
❷ 生活中的經濟學現象有哪些
生活經濟學現象一: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這句話出自《資治通鑒》,大意是說:我們的生活習慣從節儉變成奢侈很容易,但是從奢侈變成節儉卻很難。
這句話流傳至今,也成為了教育大家遵守勤儉持家優良傳統的箴言,同時這句話也反映了人們的一個消費特點,就是當人們養成一種消費習慣之後就很難改變和逆轉,當人們收入提高能夠增加消費投入的時候便會很容易變得奢侈,但是當人們收入減少需要降低消費標準的時候卻很難適應。從經濟學角度考慮,這種消費習慣,被稱之為「棘輪效應」。
「棘輪效應」是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杜森貝利提出的,他的主要觀點是「人的消費習慣養成之後具有不可逆轉性,易於向上調整,而難以向下調整,在短時期內表現最為明顯,消費的習慣效應較大,養成奢侈的消費習慣後,很難隨著收入水平的降低而立即做出適合的消費習慣調整」。例如,當有的人住慣了豪華奢侈的大房子後,再讓其搬到小房子里蝸居,他就會很難適應;有人過慣了大魚大肉的生活,若是再讓他回到那種粗茶淡飯的日子,他就很難接受。
「棘輪效應」也是一種人性的表現,人生而有欲,適當的慾望有利於促進人奮發向上,但是凡事要有度,過度奢侈就會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是不可取的
生活經濟學現象二:
很多女孩覺得不能委屈自己,把自己的「機會成本」定的過高,總覺得能找一個要比自己各方面都優秀的。自己3分要找5分的,5分要找7分的,可是,優秀的人往往是少數的。自己不想努力但又想找個高質量男孩,找不到,又不想將就自己與差不多或條件更差的人在一起,降低自己的生活質量,那隻有單著呢!很多男孩單身更多是由於自身條件不太好,也不願委屈自己,認為自己不斷努力會提高自己的「機會成本」,找到一個更讓自己滿意的。這樣,單身男女就慢慢多了。
而經濟學中也有一個「機會成本」原理。是指在面臨多方案擇一決策時,被舍棄的選項中的最高價值者是本次決策的機會成本。簡單來說,在我們為了得到某種東西而放棄另一種東西時,「機會成本」就指在作出選擇後其中那個最大的損失。
❸ 身邊的哪些事情屬於經濟學現象分條列出來
經濟學現象的幾個例子:
1、打折商品、超市店慶等總是有很多消費者來消費;一個是跟風現象,一個是愛佔小便宜心理;
2、房價越往上漲購買人數越多;這是人們對房價的心理預期導致的;
3、國債總是很快就銷售一空;因為國債風險小;
4、學校周圍的商鋪、小販很多;學校附近對物品的需求大;
5、兩三千的手機用戶多,五六千的手機用戶少;價格越低,需求越大。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不作任何建議。
應答時間:2021-03-18,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❹ 宏觀經濟學,請問新產消費品為什麼不計入GDP,而是消費品銷售額計入GDP
GDP是一段時間的實際產出量的變動,所以是消費品的消費額能計入C而不是新產消費品,同理,計入I的也是這段時間產出量的變動
❺ 哪些社會現象或人的行為不能用經濟學解釋
經濟學的結論都是有假設前提的,而這些前提在現實中並不能完全滿足。
所以嚴格來說,沒有什麼現象是符合經濟學原理的。
舉個例子,經濟學我們說的比較多的行為經濟學、心理經濟學等其實都是關於人的,那麼自然會有很多不一樣的情況出現,可能在我身上符合,但是在你身上不符合,而且我們留意一下很多的理論依據都是有前提因素設置,前提是在什麼情況下才符合條件,例如理查德塞勒提出的行為經濟,提出非理性以及有限理性,不可能在所有情景下都是理智的,但是有時候某些事是理智的,比如說買麵包,你會選擇在平時時間沒有優惠的情況下或者晚上10點後買二送一的情況下購買?也值得我們思考
❻ 請教經濟學的幾個問題
一.
4.基尼系數:
基尼系數是定量測定收入分配差異程度的指標。它的經濟含義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於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
5.投資乘數
投資乘數是指投資量變化數與國民收入變化數的比率,它表明投資的變動將會引起國民收入若干倍的變動.
6.擠出效應
擠出效應指一個相對平面的市場上,由於供應、需求有新的增加,導致部分資金從原來的預支中擠出,而流入到新的商品中。
二.
購買普通股票不計入GDP,因為經濟學上所講的投資是增加或替換資本資產的支出,即購買新廠房,設備和存貨的行為,而人們購買股票和債券只是一種證券交易活動,並不是實際的生產經營活動。
購買一塊地產也不計入GDP,因為購買地產只是一種所有權的轉移活動,不屬於經濟意義的投資活動,故不計入GDP。
三.
如果社會已是充分就業,為了保持充分就業水平的國民收入不變,增加私人部門的投資,可採用擴大貨幣供給和增加稅收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組合。前者可使 LM向右移動,導致利率r下降,以增加私人部門對利率具有敏感性的投資支出和國民收入,為了抵消國民收入增加超過潛力在國民收入的狀況,政府應配合以增加稅收的緊縮性的財政政策,因為當增加稅收時,人們可支配收入會減少,從而消費支出相應減少,這使IS曲線左移,使總需求下降,從而使國民收入水平下降。政府稅收增加的幅度以國民收入正好回到潛在的國民收入為限。圖中Y1為充分就業的國民收入,政府增加貨幣供給使LM1移至LM2,利率由r1降至r2,與此同時,政府採用緊縮性財政政策使IS1左移至IS2,國民收入維持在Y1水平。在上述行為中,私人投資增加了,而私人消費部門相應下降了。
四.
(1)根據MC=MR=P
MC=dSTC/dQ=0.3Q2-4Q+15=55=P
解得Q=20
利潤=TR-STC=55*20-(0. 1*203-2*202+15*20+10)=790
(2)停業點為AVC的最低點
AVC=TVC/Q=0. 1Q2-2Q+15
當Q=10時AVC最小且AVC=5
所以價格下降至5時廠商必須停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