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固化小農經濟是什麼意思

固化小農經濟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2-08-16 08:17:34

Ⅰ 小農經濟對當時社會經濟產生的影響

小農經濟 它最主要的特點是自給自足。由於我國古代長期一精耕細作為主要耕作方式。所以只有小農經濟才能夠適用。
小農經濟具有分散性和獨立性的特點,使得中央集權更加穩固和強大。小農經濟具有脆弱性,保守性。導致更多分散,沒有集體經濟強大。在一定程度上遏制的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
小農經濟導致 人們在思想上比較固化,保守自私,缺乏集體意識,團隊意識,創新意識。

Ⅱ 中國古代鐵制農具與小農經濟的形成有何關系

有非常大的必然聯系,我國古代的小農經濟最大的特點就是自給自足,如何自給自足,一個是吃,一個是穿,而鐵制農具就決定了吃飯問題,在石器文明對應的是氏族,青銅器文明對應的是奴隸制,之所以這樣是因為石器文明時生產力非常低下,大家只能同心協力共同生產才有機會,就是大家一塊才能解決生存問題;等到青銅器文明時,生產力有了很大提升,就發現有些人不用參與生產,靠從其他人那裡剝奪東西就可以生存,這就產生了奴隸制;等到鐵器產生後,特別是鐵制農具產生後,發現一個五口之家就可以獨立生存,並且還能上繳不少生活物品,而對統治階級來說,奴隸制雖然讓統治階級完全佔有生產資料,但能剝削到的並不多(生產的本來就少),而小農經濟下不完全佔有生產資料,但能剝削到的更多,故而形成了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並且這種小農經濟異常堅固。故而總結來說,小農經濟的形成是因為生產力的提高,而鐵制農具的出現又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所以中國古代鐵制農具對小農經濟的形成起促進並固化的作用。

Ⅲ 自耕農經濟和小農經濟有什麼區別,各是什麼時候出現什麼時候結束

性質不同:小農經濟,就是指以個體家庭為生產、生活主要單位的經營方式。實行精耕細作,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實行「男耕女織」 。農業經營規模也不大,它是中國農村的主要經營方式。自耕農經濟,是指擁有部分土地,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業經營方式。

側重點不同:小農經濟側重於生產者的經營規模的話,自耕農經濟則側重於對生產資料佔有形式。

特點不同:自耕農經濟的特點是自給自足,因此生活穩定,農民是小生產者和小私有者,也有較高的生產積極性。小農經濟特點以家庭為生產、生活的基本單位,精耕細作;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生產出來的產品用來自己消費或繳納賦稅,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出現:中國小農經濟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自耕農是隨著生產工具耕作技術的進步以及私有土地的產生而出現的。

結束:三大改造和人民公社結束後,小農經濟和自耕農經濟結束,即1956年之後。

拓展資料:

小農經濟亦稱「個體農民經濟」。以家庭為單位、生產資料個體所有制為基礎,完全或主要依靠自己勞動,滿足自身消費為主的小規模農業經濟。其中,有的以自有土地經營,有的以租入土地經營,亦有兩者兼之。

主要特點是: (1) 在小塊土地上使用落後的手工工具進行分散經營;(2) 生產力水平低,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弱;(3) 經濟地位不穩定,在私有制占統治地位的社會易於走向貧富兩極分化。

小農經濟下,農民掌握生產資料和生產工具,生產積極性提高。農民經營規模很小。農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術,為我國農業的精耕細作做出了重要貢獻。但在封建地主階級的沉重壓迫與剝削下,農民承擔了沉重的徭役,小農經濟十分脆弱,每遇災荒瘟疫,多數農民家庭就會陷於貧困,失去土地或破產流亡。

特點:

一.以家庭為生產、生活的基本單位,精耕細作。

二.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

三.生產出來的產品用來自己消費或繳納賦稅,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基本結構:

一.主要耕作方式:鐵犁牛耕

二.主要組織方式:男耕女織 (以家庭為單位從事生產勞動)

三.主要生產特點:精耕細作

自耕農經濟是指生產出來的產品都用來自己消費或絕大部分用來自己消費,而不是進行商品交換,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特點一是分散,二是生產出來的產品都用來自己消費或絕大部分用來自己消費,而不是進行商品交換,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比如封建社會時期的社會經濟情況就是小農經濟佔主導,現在偏遠農村的農村,也都大量存在這種經濟現象 。而現在的這種經濟會引導成為城市主流經濟.也就是城市農業,實現城市自耕農。

Ⅳ 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的封閉性是什麼意思

一樓的逗你玩吧~~
男性耕種(泛指進行農業),妻子在家織布(泛指進行手工業),這樣家庭在傳統的小農經濟中即確立了最基本的生產單位。由於這樣使每家每戶盡最大能力減少了去市場上交換(商品貿易)的機會,也是重農抑商政策的重要思想。每家每戶都能滿足自己的吃穿,只需要把多餘的繳納賦稅和租佃,再剩下的才會放到市場上交換一些農民所不能生產的基本生產資料,如鐵器,鹽等,多半是由於官府壟斷所致。
以上即是為什麼小農經濟會有封閉性的原因,純手打,如有錯誤請指正~~

Ⅳ 小農經濟什麼意思

小農經濟也可以說是自然經濟,也可以說是自耕農經濟,特點:分散性(家庭為單位)、封閉性(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結合)、自足性(生產的主要目的是滿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納稅)。 小農經濟
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比如封建社會時期的社會經濟情況就是小農經濟佔主導,現在偏遠的農村,也都大量存在這種經濟現象。 但小農經濟並不完全等同於自然經濟,小農經濟強調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而自然經濟主要與商品經濟相對。小農經濟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的背景下,而自然經濟早在原始社會就產生了。
發展歷程
農業中與手工工具相聯系,從事小塊土地經營的個體經濟。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的自耕農,是典型的小農經濟,封建社會的佃農,也屬於小農經濟。 為只供個人使用的手工工具所決定,小農經濟是以個體家庭為生產和生活單位的經濟。他們的生產具有以 小農經濟
下特徵:農民個人在其家屬的輔助下,獨立完成主要產品的全部的生產過程,一般沒有外部協作,屬於個體勞動的性質。由於生產限於家庭勞動力的范圍,農民所耕種的土地,以全家力量所能耕種的面積為限度,經營規模狹小。由於以家庭為生活單位,農民的生產通常是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即所謂「男耕女織」,以滿足自己衣食的基本生活需要,具有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性質。隨著社會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農民的生產品日益捲入交換之中,他們通常也生產一部分商品,用以交換其他生產和生活必需品。他們的生產也就逐步發展為自給性生產和商品性生產相結合。 小農經濟是以生產資料的個體所有制為基礎的經濟。個體農民根據所有權或租佃權擁有小塊土地,不同程度地擁有農具、耕畜和其他生產資料。他們在這個基礎上建立起自己的經濟,相對獨立地解決自己的生產和生活問題,因而具有一定的生產積極性。自耕農具有比較完整的個體所有制和經營自主性,其生產積極性也較高,是典型的小農經濟。在地主制經濟下的佃農比之在領主制經濟下的佃農,也具有較高的經營自主性和生產積極性。 小農經濟經營規模狹小,生產條件簡單,在比較貧瘠的自然條件下也可以存在和再生產;又由於它以家庭為生產和生活單位,容易通過勤勞節儉實現生產和消費的平衡,所以小農經濟具有穩固性的一面。但由於經營規模狹小,缺乏積累和儲備的能力,經不起風吹浪打。在遭受嚴重自然災害,封建地主階級的沉重的租賦和徭役、商人和高利貸者的盤剝,以及封建地主的兼並等條件下,又經常出現兩極分化。除了少數人因生產條件比較優越、家庭生活負擔較輕,或適逢市場有利的情況,可以發財致富外,多數人往往陷於貧困和破產。因之,小農經濟又是很不穩定的。 自耕農和佃農的小農經濟是封建社會普遍的經濟形式。自耕農的興衰對封建經濟有重要意義。一般是通過農民戰爭,或其他形式的生產關系的調整,自耕農大量增加,生產力即可獲得發展。在相反的情況下,也會有相反的結果。 到了資本主義社會,仍然有小農經濟存在。但是,隨著產業革命的發展,在一些工業發達的國家中,農業中的一部分個體經濟,雖然仍以家庭勞動為基礎,但是已發展為與先進技術裝備相聯系的社會化大生產,不屬於小農經濟的范疇了。
演變過程
中國封建社會是由在沒有外族入侵的情況下,由奴隸社會逐步發展變化而來的。中國奴隸社會實行的是土地國有制度,國家的全部土地都屬於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有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 小農經濟
莫非王臣」之稱(《詩經·小雅·北山》)。春秋以後,隨著 生產力的發展,原有的土地制度受到破壞,新興的封建勢力在奪取政權後,相繼實行變法改革,確立了土地私有制度,允許「民得買賣土地」。 從這時起,土地私有制度,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 土地私有制度的產生.一方面存在小土地私有制。同時也必然導致土地兼並的現象,出現「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的情況。形成了大土地私有制的形式。這些大土地所有者就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地主階級,他們先是以隱戶奴役制的形式,自唐以後又以租佃制的形式剝削在兼並中失去土地的個體農民。因此,中國封建社會的農民一直是由佔有少量土地和生產資料的自耕農和依附於地主階級的佃農(其前身是隱戶農民)兩種人物構成的。但不論是哪種農民,都是一家一戶.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 中國封建社會的土地私有制度,不管是小土地私有制形式還是大土地私有制形式,都不是純粹的私有制形式,而是在國家最高所有權支配下的土地私有制度。這既是因為中國奴隸社會土地國有制的傳統影響,也是因為戰國時期各國在變法中都是以國家名義確認土地私有制度。因此,奴隸社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神聖原則在封建社會得以繼承,並以新的形式與土地私有制度結合起來。在中國封建社會,國家對土地的最高所有權,不僅表現在人們的思想觀念中,如秦始皇在琅琊石刻上所作的宣告:「六合之內,皇帝之土,人跡所至,無不臣者」(《史記·秦始皇本紀》),和自魏.晉、唐以國家名義推行的均田制;而且更主要地表現為歷代國家最高統治者所擁有的對國家地籍冊上的每一畝土地的最後處分權和戶籍冊上的每一個人口的直接課稅權。 這種建立在國家最高所有權支配下的土地私有制度基礎上的小農經濟,一方面使個體農戶具有較多的自由,即使是佃農也是如此。他們除了受地主階級的剝削外,人身並不受其支配;另一方面,他們又不得不受國家權力的支配,這與西歐封建社會領主制的庄園經濟和農奴制有很大的不同。 這種在國家最高所有權支配下的小農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經濟結構的根本特徵,也是全部封建的政治、文化等上層建築賴以建立和長期存在的深厚而堅實的基礎. 法國的雅各賓派改革,俄國的農奴制改革都是小農經濟的典型: 法國大革命中,革命的浪潮把雅各賓派推上歷史舞台。隨後頒布了法令:把土地分割成一小塊供農民耕種。
發展現狀
目前關於小農經濟的理論受美國農業發展理論影響很大,脫離中國實踐。黃宗智教授在文章中指出, 小農經濟
「 思考中國的農業問題,必須認識到小規模農業將長期延續的現實,而小規模農業的現實則突出了國家扮演關鍵角色的必要。今天需要的不是硬搬不符合中國實際的高度意識形態化的美國農業發展理論,不是模仿美國模式,而是創建中國自己的發展模式。其根本問題在於怎樣激發、扶持小規模家庭農場的積極性。這里應該包括一系列的制度選擇:提供以小家庭農產為主要目標的融資渠道(如免息或低息貸款),觸發以小家庭農業為主體的農業協作,為他們的生產、運輸、銷售提供必要條件,並為他們提供必要的廉價後工業時代生物技術。這樣,才有可能創建舒爾茨所強調的使用新技術的低成本、高收益經濟環境,憑此充分發揮小農業的創新性和積極性。此外,由國家為農民提供基本醫葯保險,解除農民今天在城鄉對比下強烈感受的不安全。事實是,唯有在國家的積極領導和扶持下,才可能觸發舒爾茨理論中的那種農民的積極性,通過市場機制來解決小農經濟也可以說是自然經濟,也可以說是自耕農經濟,特點:分散性(家庭為單位)、封閉性(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結合)、自足性(生產的主要目的是滿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納稅)。 小農經濟
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比如封建社會時期的社會經濟情況就是小農經濟佔主導,現在偏遠的農村,也都大量存在這種經濟現象。 但小農經濟並不完全等同於自然經濟,小農經濟強調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而自然經濟主要與商品經濟相對。小農經濟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的背景下,而自然經濟早在原始社會就產生了。
發展歷程
農業中與手工工具相聯系,從事小塊土地經營的個體經濟。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的自耕農,是典型的小農經濟,封建社會的佃農,也屬於小農經濟。 為只供個人使用的手工工具所決定,小農經濟是以個體家庭為生產和生活單位的經濟。他們的生產具有以 小農經濟
下特徵:農民個人在其家屬的輔助下,獨立完成主要產品的全部的生產過程,一般沒有外部協作,屬於個體勞動的性質。由於生產限於家庭勞動力的范圍,農民所耕種的土地,以全家力量所能耕種的面積為限度,經營規模狹小。由於以家庭為生活單位,農民的生產通常是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即所謂「男耕女織」,以滿足自己衣食的基本生活需要,具有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性質。隨著社會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農民的生產品日益捲入交換之中,他們通常也生產一部分商品,用以交換其他生產和生活必需品。他們的生產也就逐步發展為自給性生產和商品性生產相結合。 小農經濟是以生產資料的個體所有制為基礎的經濟。個體農民根據所有權或租佃權擁有小塊土地,不同程度地擁有農具、耕畜和其他生產資料。他們在這個基礎上建立起自己的經濟,相對獨立地解決自己的生產和生活問題,因而具有一定的生產積極性。自耕農具有比較完整的個體所有制和經營自主性,其生產積極性也較高,是典型的小農經濟。在地主制經濟下的佃農比之在領主制經濟下的佃農,也具有較高的經營自主性和生產積極性。 小農經濟經營規模狹小,生產條件簡單,在比較貧瘠的自然條件下也可以存在和再生產;又由於它以家庭為生產和生活單位,容易通過勤勞節儉實現生產和消費的平衡,所以小農經濟具有穩固性的一面。但由於經營規模狹小,缺乏積累和儲備的能力,經不起風吹浪打。在遭受嚴重自然災害,封建地主階級的沉重的租賦和徭役、商人和高利貸者的盤剝,以及封建地主的兼並等條件下,又經常出現兩極分化。除了少數人因生產條件比較優越、家庭生活負擔較輕,或適逢市場有利的情況,可以發財致富外,多數人往往陷於貧困和破產。因之,小農經濟又是很不穩定的。 自耕農和佃農的小農經濟是封建社會普遍的經濟形式。自耕農的興衰對封建經濟有重要意義。一般是通過農民戰爭,或其他形式的生產關系的調整,自耕農大量增加,生產力即可獲得發展。在相反的情況下,也會有相反的結果。 到了資本主義社會,仍然有小農經濟存在。但是,隨著產業革命的發展,在一些工業發達的國家中,農業中的一部分個體經濟,雖然仍以家庭勞動為基礎,但是已發展為與先進技術裝備相聯系的社會化大生產,不屬於小農經濟的范疇了。
演變過程
中國封建社會是由在沒有外族入侵的情況下,由奴隸社會逐步發展變化而來的。中國奴隸社會實行的是土地國有制度,國家的全部土地都屬於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有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 小農經濟
莫非王臣」之稱(《詩經·小雅·北山》)。春秋以後,隨著 生產力的發展,原有的土地制度受到破壞,新興的封建勢力在奪取政權後,相繼實行變法改革,確立了土地私有制度,允許「民得買賣土地」。 從這時起,土地私有制度,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 土地私有制度的產生.一方面存在小土地私有制。同時也必然導致土地兼並的現象,出現「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的情況。形成了大土地私有制的形式。這些大土地所有者就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地主階級,他們先是以隱戶奴役制的形式,自唐以後又以租佃制的形式剝削在兼並中失去土地的個體農民。因此,中國封建社會的農民一直是由佔有少量土地和生產資料的自耕農和依附於地主階級的佃農(其前身是隱戶農民)兩種人物構成的。但不論是哪種農民,都是一家一戶.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 中國封建社會的土地私有制度,不管是小土地私有制形式還是大土地私有制形式,都不是純粹的私有制形式,而是在國家最高所有權支配下的土地私有制度。這既是因為中國奴隸社會土地國有制的傳統影響,也是因為戰國時期各國在變法中都是以國家名義確認土地私有制度。因此,奴隸社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神聖原則在封建社會得以繼承,並以新的形式與土地私有制度結合起來。在中國封建社會,國家對土地的最高所有權,不僅表現在人們的思想觀念中,如秦始皇在琅琊石刻上所作的宣告:「六合之內,皇帝之土,人跡所至,無不臣者」(《史記·秦始皇本紀》),和自魏.晉、唐以國家名義推行的均田制;而且更主要地表現為歷代國家最高統治者所擁有的對國家地籍冊上的每一畝土地的最後處分權和戶籍冊上的每一個人口的直接課稅權。 這種建立在國家最高所有權支配下的土地私有制度基礎上的小農經濟,一方面使個體農戶具有較多的自由,即使是佃農也是如此。他們除了受地主階級的剝削外,人身並不受其支配;另一方面,他們又不得不受國家權力的支配,這與西歐封建社會領主制的庄園經濟和農奴制有很大的不同。 這種在國家最高所有權支配下的小農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經濟結構的根本特徵,也是全部封建的政治、文化等上層建築賴以建立和長期存在的深厚而堅實的基礎. 法國的雅各賓派改革,俄國的農奴制改革都是小農經濟的典型: 法國大革命中,革命的浪潮把雅各賓派推上歷史舞台。隨後頒布了法令:把土地分割成一小塊供農民耕種。
發展現狀
目前關於小農經濟的理論受美國農業發展理論影響很大,脫離中國實踐。黃宗智教授在文章中指出, 小農經濟
「 思考中國的農業問題,必須認識到小規模農業將長期延續的現實,而小規模農業的現實則突出了國家扮演關鍵角色的必要。今天需要的不是硬搬不符合中國實際的高度意識形態化的美國農業發展理論,不是模仿美國模式,而是創建中國自己的發展模式。其根本問題在於怎樣激發、扶持小規模家庭農場的積極性。這里應該包括一系列的制度選擇:提供以小家庭農產為主要目標的融資渠道(如免息或低息貸款),觸發以小家庭農業為主體的農業協作,為他們的生產、運輸、銷售提供必要條件,並為他們提供必要的廉價後工業時代生物技術。這樣,才有可能創建舒爾茨所強調的使用新技術的低成本、高收益經濟環境,憑此充分發揮小農業的創新性和積極性。此外,由國家為農民提供基本醫葯保險,解除農民今天在城鄉對比下強烈感受的不安全。事實是,唯有在國家的積極領導和扶持下,才可能觸發舒爾茨理論中的那種農民的積極性,通過市場機制來解決今天的三農問題的經濟根源。」(見《中國小農經濟的過去和現在——舒爾茨理論的對錯》)
小農經濟的發展條件
一、具有較多自由 二、小農經濟下的農民,擁有一定的土地、農具或耕畜
小農經濟的有利因素及不利因素
小農經濟下,農民掌握生產資料和生產工具,生產積極性提高。農民經營規模很小。農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術,為我國農業的精耕細作做出了重要貢獻。但在封建地主階級的沉重壓迫與剝削下,農民承擔了沉重的徭役,小農經濟十分脆弱,每遇災荒瘟疫,多數農民家庭就會陷於貧困,失去土地或破產流亡。
編輯本段小農經濟的特點及弊端
特點: 一.以家庭為生產、生活的基本單位,精耕細作。 二.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 三.生產出來的產品用來自己消費或繳納賦稅,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弊端: 一.農民經營規模小,生產條件簡陋,缺乏必要的積累和儲備能力。 二.自給自足,生產經營模式老套,老舊,技術難以革新 三.抵禦天災人禍的能力薄弱
編輯本段發展的必然
一、耕作方式不斷進步
1.原始農業採用「刀耕火種」方式。 2.在距今七八千年前,耒耜的出現和普遍使用,標志著中國農業進入「耜耕」或「石器鋤耕」階段。 3.商周時期,出現了少量青銅農具和中耕農具,掌握了開溝排灌、除草培土、漚制綠肥、治蟲滅害技術。農業生產得到發展。 4.春秋時期,鐵器農具、牛耕出現,戰國時期推廣,此後鐵犁牛耕成為中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5.隋唐時期,江東地區出現曲轅犁(江東犁),標志著中國傳統步犁基本定型。
二、土地制度的演變
1.原始社會:土地屬於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員集體耕種,平均消費。 2.奴隸社會(夏商周):土地歸國家所有,實行井田制。 (1)發展過程:開始實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廢除(戰國)。 (2)瓦解及原因:春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生產力的發展,井田制這種生產方式不能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許多私田出現;戰爭頻繁,勞動力減少;魯國等進行稅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國有向私有轉變,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剝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 3.封建社會的土地所有制: (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先後進行了變法運動。封建制度最終在各國確立起來。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為徹底,廢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2)封建土地所有制特點。 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國存在兩千多年;封建地主依靠政治經濟特權,大量兼並農民土地;廣大農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沒有土地,受封建地主和國家的剝削和壓迫,生活貧困。 (3)屯田制(三國) 原因:東漢末年,曹操為籌措軍糧,推行屯田。 做法:招募流農耕種田地;在軍事頻繁地區,讓士兵屯田。 作用:屯田制是封建制的土地國有制,屯田制的推行,安置了大批流亡農民,使流民有田耕種,有利於穩定了社會秩序,緩和社會矛盾;保證了軍糧供應;促進了北方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 (4)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 目的:保證國家的賦稅收入和徭役征發。 主要內容:北魏時,國家將掌握的土地實行分配,給農民一定數量的田地;百姓繳納一定數量的租稅,服徭役和兵役。隋代和唐代前期推遲了服役的年齡,甚至可輸絹代役。 意義:中國古代一項比較完備重要的封建土地制度;保證國家的賦稅收入和徭役征發;北方農民的生產和生活相對穩定,開墾的荒地增多,有利於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保證農民的生產時間,促進農業的發展。 瓦解原因:土地兼並嚴重和土地買賣的頻繁。 (5)明代後期,土地高度集中,激化社會矛盾,明末農民起義提出「均田免糧」口號,表達了廣大農民獲得土地的願望,說明封建土地制度成為農業生產發展的桎梏。
三、小農經濟的艱難成長
1.小農經濟的形成條件:鐵犁牛耕的出現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確立。 2.小農經濟的特點:以家庭為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 3.小農經濟得以發展的原因:①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和發展,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逐漸普及;②農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農具、耕畜等生產資料,具有生產積極性;③為了求得生存,農民努力提高耕作技術,盡可能提高單位面積產量;④歷代統治者採取重農抑商政策,注意減輕農民負擔,扶植小農經濟。 4.阻礙小農經濟發展的原因:①農民經營規模小,生產條件簡陋,缺乏必要的積累和儲備能力;②封建王朝統治集團腐朽,封建剝削嚴重;③抵禦天災人禍的能力薄弱。 5.小農經濟的地位(影響):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始終是在中國封建經濟中佔主導地位;在較長時期內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和經濟的進步;自然經濟的牢固存在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
歷史意義
農村耕地產權屬集體所有,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長期不變,這種耕地制度最大限度避免了國家在現代化轉型中小農經濟的急速破產。特別是全社會基本保障制度尚未建立和健全時,小農經濟不僅為廣大農民提供了生存保障,也讓農村的剩餘勞動力低成本進入城市成為可能。在這種前提下,中國出現了世所罕見的「春運潮」,但卻沒有發生幾乎所有發展中國家都無法迴避的貧民窟現象。每年都有許多因各種原因從打工大軍中退出的農民,農村是他們退守的根據地,為他們提供精神慰藉和物質保障。假如這些被切斷了生活來源的人,他們的家在城市貧民窟,必將對社會帶來巨大的沖擊。 早期西方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用炮艦轟開貿易道路,將國內復雜尖銳的矛盾轉化成地區和國際沖突。當今的國際秩序不可能再重復歷史,因此,拉美和南亞發展中國家在社會轉型中存在嚴重的兩極分化和城市貧民窟現象,成為社會進步中難以化解的難題。與之相比,中國走上了一條和平的高速發展之路,用價格低廉的產品贏得國際市場,並在社會基本安定下,以短短30年時間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推本溯源,小農經濟功不可沒。 但是,小農經濟必須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終結。這是因為:第一,農業作為國民經濟體系中的重要環節,不可能在工商業不斷轉型升級下,長期脫離經濟運行的主軌道而固步自封在落後狀態;第二,小農經濟低下的勞動生產率已無法承受上游農資產品的漲價壓力,農民增收將越來越難;第三,城鄉一體化和工商業向傳統農業區域轉移,土地作為生產力要素在市場規律下流動和配置,將會動搖小農經濟的根基;最後,日益增強的國家財力取代小農經濟社會穩定器的作用,已具備了條件。 30年前在農村啟動的變革,本質上雖然是小農經濟的理性回歸而不是產業革命,但卻引發了中國經濟持續30年的全面井噴,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讓我們進一步加深了對以下問題的認識:即中國問題的核心就是三農問題。 展望未來,從減少農村人口的大局出發,將農民進城問題認真解決好,讓他們能夠在城市安居樂業,為農業產業革命創造條件。這樣,中國將迎來更加輝煌燦爛的下一個30年。

Ⅵ 為什麼小農經濟不可能消除

小農經濟是封建地主制度的經濟基礎,其主要特點便是自給自足。這是生產力不發達,生產關系水平低下的必然產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小農經濟的生活規律,反映在思想上便會形成渙散、懶慢、自由的特點,人生觀、世界觀也必然烙上此印。小農經濟及思想是中國封建制度的直接產物,從社會形態發展上看,小農經濟及思想是資本主義制度下小資產階級的低級、不成熟、不自覺形態,是沒有發展到並經歷資本主義培育的更原始本性的狀態,不具有小資產階級思想的主動性、自覺性,也正因為這一點,對其的更換也是最困難的,需要相當長時期的思想文化斗爭。
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沒有經過完整的資本主義社會形態階段的。所以,小農經濟及思想的深刻影響作為一種發展的傳承性,一種思想發展慣性,必然也會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形態中,反映在民眾的生活思想等意識形態上。這樣,在現階段我國社會中的自由主義的直接根本來源就主要是小農經濟產生支配的思想,特別是在我國社會的廣大農村、小城鎮。沿海地區及大、中城市,經過改革開放二十年來,在引進西方科技取得巨大經濟建設成績的同時,資本主義社會的自由主義也隨之而進入我國,並且在二十年來培育並占據了中國社會自由主義的空間。對中國小農思想的沖擊促使小農思想支配下的自由主義呈加重、加深、畸形化發展,當然也讓其向小資產階級的自由主義形態的主動性、自覺性發展了一些。這主要集中於民眾思想的意識層,最深層的潛意識仍然是固化了的小農思想。因此,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及我國社會目前是中國小農思想與純正的具有自覺性、主動性的資本主義資產階級等的自由主義相混和的產物。民眾的意識形態是具有這種兩重性質的自由主義,既有成形的自覺性成份,又有更低形態的不自覺不自知的成份在內。解決中國這種具有雙重性質的自由主義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現代化建設中首要的問題之一。

Ⅶ 什麼是小農經濟意識

小農經濟亦稱「個體農民經濟」。以家庭為單位、生產資料個體所有制為基礎,完全或主要依靠自己勞動,滿足自身消費為主的小規模農業經濟。小農經濟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比如封建社會時期的社會經濟情況就是小農經濟佔主導,現在偏遠的農村,也都大量存在這種經濟現象。

小農經濟是自然經濟的一種類型,也可以說是自耕農經濟,(春秋戰國時期到明中葉以前自耕農經濟等同於小農經濟,明中葉以後小農經濟主要以佃農為主,所以自耕農經濟不再等同於小農經濟)特點:分散性(家庭為單位)、封閉性(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結合)、自足性(生產的主要目的是滿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納稅)。

(7)固化小農經濟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主要特點是:

1、 在小塊土地上使用落後的手工工具進行分散經營;

2、 生產力水平低,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弱;

3、 經濟地位不穩定,在私有制占統治地位的社會易於走向貧富兩極分化。

小農經濟經營規模狹小,生產條件簡單,在比較貧瘠的自然條件下也可以存在和再生產;又由於它以家庭為生產和生活單位,容易通過勤勞節儉實現生產和消費的平衡,所以小農經濟具有穩固性的一面。但由於經營規模狹小,缺乏積累和儲備的能力,經不起風吹浪打。

在遭受嚴重自然災害,封建地主階級的沉重的租賦和徭役、商人和高利貸者的盤剝,以及封建地主的兼並等條件下,又經常出現兩極分化。除了少數人因生產條件比較優越、家庭生活負擔較輕,或適逢市場有利的情況,可以發財致富外,多數人往往陷於貧困和破產。因之,小農經濟又是很不穩定的。

Ⅷ 小農經濟什麼意思自給自足嗎小農經濟會導致地方割據為嘛。

小農經濟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會導致地方割據,因為自給自足就是代表在一個較為封閉的環境內可以生存,不依靠別人。但是中央權力集中時,就不會出現割據。

Ⅸ 小農經濟對當時社會經濟產生的影響

1.小農經濟長期存在的原因:
小農經濟是秦朝以後在出現的(秦朝以前是奴隸社會,秦朝以後是封建社會),當時井田制瓦解,商鞅提出土地私有制,小農經濟出現.
長期存在是因為中國封建社會生產力的低下,生產活動有剩餘價值或說剩餘價值積累不夠,而且小農經濟是當時適應了生產力的需要的一種生產方式,這就是生產力決定生產方式.
2.到了封建社會後期,如明朝,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出現僱傭關系,資本主義萌芽,但由於小農經濟是維護封建統治的根基,所以當時實行"重農抑商"(其實一直都有的)
如果你想知道為什麼要重農抑商,我可以告訴你是因為封建統治者知道商人一有錢之後就會有形成一種勢力,(如資產階級),不利於統治,所以要加以打擊.
2.封建文化影響,封建統治的思想根基是以孔子為主的儒家學說,早在西漢就儒家學說出現了"君權神授"人們思想得不到解放,就缺少了發展資本主義的必要條件
其實總的來說是維護封建統治.
影響是封建社會前期中國農耕經濟高度發達(樓下不要亂說,這個時候是優勢,什麼落後?),農耕經濟高度發達,農作物商品化,促進了在明朝時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但,我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是小農經濟,同時小農(也就是自耕農)是國家賦稅徭役的主要承擔者,所以導致了近代封建勢力強大,以至於資本主義發展難以起步,准確點說是阻礙了近代中國邁向資本主義的腳步。

閱讀全文

與固化小農經濟是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當事人確有經濟困如何認定 瀏覽:267
冷漠婚姻什麼意思 瀏覽:309
幸福之城地下之王怎麼存檔 瀏覽:275
漫畫如何用鏡頭講故事 瀏覽:456
上海幸福里彩北哪個小區最好 瀏覽:203
395什麼意思愛情 瀏覽:61
美女主播用的是什麼拍攝軟體 瀏覽:567
如何查詢外地他人健康碼 瀏覽:163
廊坊經濟開發區怎麼樣 瀏覽:35
杞子別名有哪些好看的電影愛情 瀏覽:699
愛情公寓一個女人最後怎麼樣了 瀏覽:913
pes在經濟裡面是什麼 瀏覽:139
有情人的幸福是什麼 瀏覽:625
花市買回來的幸福樹怎麼養 瀏覽:661
內部情節重復的故事有哪些 瀏覽:217
全球經濟衰退應該如何避免大蕭條 瀏覽:247
概括宋代經濟發展有哪些表現 瀏覽:147
事業單位社保交費比例是多少 瀏覽:939
健康碼上的時間倒計時是什麼意思 瀏覽:781
猴人牛年干什麼事業最合適 瀏覽: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