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為什麼說市場經濟適合中國

為什麼說市場經濟適合中國

發布時間:2022-08-16 06:05:01

1. 中國為什麼要推行市場化的經濟改革

因為是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的必然選擇。
1、因為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人們深入認識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的關系提供了新的理論思考。
2、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突破了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相互對立的傳統觀念。它不僅對社會主義的理論和現實產生了巨大沖擊,而且也為人們深入認識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的關系提供了新的理論思考。
3、當震盪的塵埃尚未落定,面對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與顯而易見並存的種種問題,由此引發出國內外的眾說紛紜。
4、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我國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欲想把這一改革引向深入,我們有必要對其發展歷程進行較為深入細致的分析,以便今後更好地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一種必然選擇,因為:
1、 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適應現代化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社會主義經濟仍然是商品經濟,商品經濟的發展要求市場在配置社會資源方面發揮作用。
2、 實行市場經濟體制是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要實現經濟的社會化、市場化和現代,而市場經濟是經濟的社會化、市場化和現代化的必然形式.
3、 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發展開放型經濟的客觀需要.
4、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是已經被實踐證明了的具有生機和活力的經濟體制.因此,社會主義不僅可以搞市場經濟,而且應該搞市場經濟.
拓展資料:
1、市場化是指用市場作為解決社會、政治和經濟問題等基礎手段的一種狀態,意味著政府對經濟的放鬆管制,工業產權的私有化的影響。市場化的工具有好多種,比較低程度的市場化就是外包,比較高程度就是完全出售。最簡通俗一句話:利用價格機能達到供需平衡的一種市場狀態叫市場化。其實就是市場擴大,內容開放。
2、在所有的經濟領域和環節大步推進各類市場的發展,形成完整的市場機制,讓各類市場參數正常運轉,通過市場運行中的各種經濟組織和所有制改革,完善市場基礎,通過法律重新確認財產所有權,形成真正的商品交易者。

2. 我國為什麼要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因為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人們深入認識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的關系提供了新的理論思考。

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突破了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相互對立的傳統觀念。它不僅對社會主義的理論和現實產生了巨大沖擊,而且也為人們深入認識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的關系提供了新的理論思考。

當震盪的塵埃尚未落定,面對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與顯而易見並存的種種問題,由此引發出國內外的眾說紛紜。

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我國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欲想把這一改革引向深入,我們有必要對其發展歷程進行較為深入細致的分析,以便今後更好地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2)為什麼說市場經濟適合中國擴展閱讀:

我國是一個擁有13億多人口的大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

從世界范圍看,西方市場經濟國家都是以私有制為基礎,一些原社會主義國家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也大多同步轉向了私有化。

而中國堅持走自己的路,在公有制為主體的基礎上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是我們黨帶領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理論成果和實踐成果。

3. 我國為什麼要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人數眾多,造成中英集權的散落,如同秦朝時期所實行的郡縣制,此經濟體制相對於資本主義的來說,更適合我國的經濟上升

4. 我國為什麼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其實20世紀90年代就發生過一場關於市場經濟姓私還是姓社的問題。鄧小平曾經說過,社會主義國家也可以有市場,資本主義國家也可以有計劃。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並不是區別社會主義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的根本特徵。我們的社會主義不是貧窮主義,我們的經濟要想得到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要想提高,就必須通過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來盤活中國的經濟。

經濟發展好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我們才能更好的完成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通過三十年來的實踐,已經證明了市場經濟對經濟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雖然這其中也帶來了諸如貧富差距加大,物價上漲等問題,但總體來說,市場經濟確實比當年的計劃經濟更有利於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於社會的進步。社會主義的基礎是物質豐富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 而要做到這一點, 一定要依靠市場經濟。

選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改革開放、與時俱進、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必然結果,是從社會實踐出發而不是從本本、教條出發。我國現階段的國情表現為仍然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比較低,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更加有利於資源的合理配置,有利於發展生產力、有利於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

5. 市場經濟在我國的作用

法律分析: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國家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 國家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 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保障一切市場主體的平等法律地位和發展權利。總在,市場經濟制度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具有巨大意義。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二百零六條 國家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 國家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 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保障一切市場主體的平等法律地位和發展權利。

6. 為什麼說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適合我國國情字數不少於200字

改革開放40年,我們黨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管長遠、管根本的。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內容,就是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建立一套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即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我國40年的發展實踐充分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有效的、管用的,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明顯制度優勢、強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進制度。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能夠最大程度促進我國社會生產力發展,使廣大人民群眾充分享受到發展成果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運動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其中生產力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上層建築要適應經濟基礎發展要求;同時生產關系對生產力、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又具有反作用,適應時會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不適應時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在現實生活中,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集中體現為制度體系。這也意味著,社會制度優劣的評價標准根本上在於是否能夠最大程度地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以及是否能夠妥善處理各種社會矛盾,從而使最廣大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之所以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明顯制度優勢,就是因為這套制度體系能夠最大程度地促進我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廣大人民群眾充分享受到改革發展成果。

從生產力角度來看,一系列指標都充分表明,在過去的40年裡我國社會生產力實現了大幅度提升,在許多方面優於同期世界發展水平。

首先是經濟發展速度較快。1979—2017年,我國經濟年均增速9.5%,遠高於同期世界經濟2.9%左右的年均增速,也高於世界各主要經濟體同期平均水平。1978年我國經濟總量居世界第11位,自2010年後穩居世界第2位。2018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更是達到900309億元人民幣,首次通過90萬億元門檻,佔世界經濟總量的15%左右,比1978年提高13個百分點左右。特別是近年來,世界經濟長期低迷,我國仍保持中高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成為全球經濟復甦和可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發動機和穩定器。2017年末,我國外匯儲備余額達到31399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一。

其次,我國的供給能力實現了大幅度提升。2017年,我國糧食總產量繼續穩定在1.2萬億斤以上,比1978年翻一番;鋼材產量10.5億噸,增長46.5倍;能源生產總量35.9億噸標准煤,增長4.7倍,年均增長4.6%。穀物、肉類、花生、茶葉、粗鋼、煤、水泥等產量穩居世界第一位。

再次,基礎設施不斷完善。2017年末,我國鐵路營業里程達到12.7萬公里,比1978年末增長1.5倍,其中高速鐵路達到2.5萬公里,佔世界高鐵總量60%以上;公路里程477萬公里,比1978年末增長4.4倍,其中高速公路達到13.6萬公里。

與此同時,我國的科研實力大幅增強,重大科技成果不斷涌現。根據美國康奈爾大學、歐洲工商管理學院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最新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顯示,我國的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從2012年的第34位躍升至2018年的第17位,躋身世界上最具創新性的前20個經濟體之列,我國的科技發展水平也從以跟蹤為主逐步提升到跟蹤和並跑、領跑並存的新階段。從能夠較好地衡量科技實力的專利申請數來看,同樣可以證明我國的科技實力正處於大幅度上升階段。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所公布的2017年各國申請注冊國際專利的數據,從2003年開始,中國的國際專利申請數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長,2017年更是達到48882件,同比增長13%,首次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我國在載人航天、探月工程、量子科技、深海探測、超級計算、衛星導航、高溫超導、納米材料、古生物考古、生命科學、超級雜交水稻、高性能計算機等戰略高技術領域,都取得了大量原創性成果。

從共享發展成果方面來看,無論是人均收入還是社會事業的發展也都非常迅猛。

2017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1978年實際增長22.8倍,年均實際增長8.5%。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GNI)由1978年的200美元提高到2017年的8690美元,超過中等偏上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實際增長18.0倍,年均增長7.8%;全國恩格爾系數為29.3%,比1978年下降34.6個百分點;城鎮居民、農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分別為36.9平方米和46.7平方米,比1978年分別增加30.2平方米和38.6平方米。我國15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982年的5.3年提高到2017年的9.6年,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0.5年。居民預期壽命由1981年的67.8歲提高到2017年的76.7歲。我國建成了包括養老、醫療、低保、住房在內的世界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超過9億人,醫療保險覆蓋超過13億人。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我國在反貧困問題上譜寫了輝煌篇章。按照農民年人均純收入2300元扶貧標准,農村貧困人口從1978年的7.7億減少到2017年的3000多萬,減少了7億多。按照2011年購買力平均每天1.9美元的貧困標准,1981—2012年全球貧困人口減少了11億,同期中國貧困人口減少了7.9億,佔全球減少貧困人口的71.82%。

改革開放至今的40年時間里,我國實現了經濟快速發展、政治穩定、社會和諧的良好局面,這與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出現的各種亂局形成了鮮明對比,根本原因就在於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建立了能夠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長期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因與西方國家的制度模式存在差異,而屢屢遭到一些戴著有色眼鏡的人的非議、攻擊。在他們來看,中國的發展是不可持續的,因為中國的制度並非所謂的西式自由民主制度,這也是「中國崩潰論」不絕如縷的原因。早在1990年,《經濟學人》就在《中國的經濟將陷入停滯》的報道中唱衰我國經濟;1993年,一位哈佛大學著名經濟學家曾經撰文認為當時中國的改革正在陷入困境,因為沒有實行徹底的自由化路線,而後的「中國崩潰論」都深受這種觀點影響;近年來,美國一位著名經濟學者用所謂的「攫取型政治制度」來形容我國的制度,在他看來,只有像西方民主制度的那種「包容型政治制度」才能實現國家的持續發展,因而中國的發展是不可持續的。當然,事實無情地證明了這些觀點是多麼的離譜。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現了經濟快速發展、政治穩定、社會和諧的良好局面,這與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出現的各種亂局形成了鮮明對比。我國經濟不僅沒有崩潰,相反卻一舉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民生活水平勃勃上升、國際影響力日益增強,2018年11月18日,《紐約時報》刊發名為《一個沒能失敗的國家》的文章,稱「西方曾斷定中國道路註定會失敗,並且一直在等待它的發生,直到現在還在等」。此文可謂道盡了那些一次次判定中國經濟即將崩潰、但又一次次以失望而告終的懷有偏見的人心中的苦楚。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有效的、管用的,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明顯制度優勢、強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進制度

無數歷史經驗教訓表明:世界上並沒有定於一尊的制度。社會制度是用來調整社會中存在的各種利益關系和矛盾沖突的,而不同國家和地區由於歷史傳承、文化傳統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情況不同,其中存在的利益關系和矛盾沖突顯然是不相同的。當然,這並不意味不可以借鑒其他國家有效的制度,但是不顧本國實際,認為照搬照抄其他環境下演化而成的制度就能妥善協調本國存在的各類矛盾,必然是要失敗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之所以具有明顯的制度優勢,就在於這一制度是立足中國社會實際,在中國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長期發展、逐漸完善、內生性演化而形成;是在吸取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在應對國內外紛繁復雜挑戰的艱辛探索中得來的,而不是按照教科書上的金科玉律來的。

一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現代政治是政黨政治,政府是屬於特定政黨領導下的政府,執政黨的價值理念、執政方式及領導人的能力從根本上決定了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質量。近年來,一些國家和地區出現的各種經濟問題、政治問題和社會問題,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這些國家的執政黨往往囿於本政黨所代表的特定利益集團的利益,既難以提出和實施有利於社會大眾利益以及國家發展長遠利益的政策措施,也無法處理好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結果出現社會共識喪失、治理失效。

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共產黨並不是如資產階級政黨那樣代表特定利益集團的政黨,而是要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並帶領中國人民走向共同富裕、實現全面發展。中國共產黨實行民主集中制這樣的根本組織制度和領導制度,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相結合,是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正確制定和執行的科學的合理的有效率的制度。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能夠有效保證我國所實施的各項大政方針方向的正確性。在具體的制度安排中,中國共產黨起著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黨把握方向、謀劃全局、提出戰略、制定政策。這能夠確保我國政治環境和社會的穩定,有利於各項制度在總體上實現相互協調、有效運轉、發揮效能。

近代以來我國的歷史以及一些國家和地區的教訓告訴我們,如果沒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我國必將失去安定團結的政治環境,將成為一盤散沙,什麼事也幹不成。「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不是一句抽象的口號,而是在深刻總結歷史經驗教訓中得來的。就拿經濟發展來說,實行市場經濟體制、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固然是重要的一方面,但是市場機制積極功能的有效發揮是有條件的,包括穩定的政治環境、完善的法律制度、有效的外部規范和監管力量、基礎設施,等等,這就需要一個有為的政府。很多國家無法做到這一點,就是因為其執政黨囿於各種條件而無法做到「有為」。

二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大前提下發展市場經濟,建立了有利於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實現了長期的高速增長,即使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階段,增速也依然位於世界前列,其中的關鍵就在於建立了有利於我國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在人們的傳統思想認識中,曾經長期把社會制度與資源配置方式劃等號,即把計劃經濟等同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同於資本主義。這種認識的誤區在於,沒有認識到資源配置方式是從屬於社會制度的,社會基本制度的特徵規定了社會配置資源的范圍、方式和目的,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種社會制度本質區別。經濟發展史的實踐還表明,市場經濟相對於計劃經濟是一種更有效率的資源配置方式,但也存在不少缺陷,如自發性、盲目性、滯後性。就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而言,以追求剩餘價值為目的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不僅不能克服這些缺陷,而且進一步激化了這些問題,導致周期性的經濟危機、日益突出的生態環境危機、不斷加劇的貧富差距等問題的出現。在社會主義制度的大前提下發展市場經濟,一方面是通過市場機制而不是計劃機制來最大程度地實現資源配置效率和經濟活力;另一方面則是要防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弊端,實現社會主義要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生產目的。

在我國的具體實踐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處理好了兩個核心問題:一是在所有制層面,建立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既強調要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遏制非公有資本發展所造成的負面效應;又強調要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激發非公有制經濟的市場活力,使得我國形成了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所有制格局,既發揮了國有資本在經濟社會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開拓國際市場、維護國家安全、增強我國綜合實力方面的重要作用,也發揮了非公有制經濟在激發市場活力、增加財政收入、促進社會就業、滿足多樣化的社會需求等方面的積極作用。二是在政府與市場關繫上,既強調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也強調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從而實現「有效的市場」與「有為的政府」有機統一。我國能夠成功實現經濟體制轉軌以及有效應對國內外各種經濟金融危機和風險,與正確處理好了政府與市場關系有很大關系。

三是建立了適合我國國情和實際的民主政治制度,切實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但上層建築也反作用於經濟基礎,某些時候上層建築對於經濟社會發展甚至起到決定性作用。對一個國家的發展來說,能否選擇正確的政治發展道路是一個關系全局、關系根本的重大問題。環顧古今中外歷史,因政治發展出現錯誤而導致社會動盪、國家分裂、人亡政息的例子比比皆是。民主政治是當今世界各國政治發展的共同追求。但是判斷政治制度是否民主,關鍵在於是否能夠解決人們政治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真正保證人民當家作主,而不是出現人民形式上有權、實際上無權的情況。這就需要從國情和實際出發、從歷史文化傳統和長期積累的政治發展經驗出發來謀劃和發展一國的政治制度,而不是囫圇吞棗、照搬照抄某些金科玉律。

我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國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實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實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這是一套紮根中國土壤、結合了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我國歷史文化傳統而形成的、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政治制度。這樣一套制度安排,有效地調節了國家政治關系、政黨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階層關系、海內外同胞關系,保證了人民廣泛參與政治生活、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的權利與自由,也保證了我們國家在一些重大問題上能夠較好地達成共識,從而形成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這樣一套制度安排,有效防止了一些國家和地區時常出現的選舉時漫天許諾、選舉後無人問津那種人民形式上有權、實際無權的局面,也克服了因各種黨派和利益集團為了維護自身利益相互競爭而導致重大問題議而不決、黨爭紛沓、相互傾軋、排除異己的現象,還防止了不少國家出現的民族隔閡加深、民族沖突不斷甚至國家分裂的局面。

7. 為什麼說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最適合中國生產力發展

1、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2、我國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因為:
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適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不平衡、多層次的狀況,符合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實踐證明,它有利於促進生產力、有利於增強綜合國力、有利於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所以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同時,由於我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不平衡、多層次,所以必須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不作任何建議。
應答時間:2020-12-14,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8. 市場經濟對中國的重要性

無論歐美採取哪種方式,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市場經濟地位」並不是中國企業免受貿易保護壁壘,減少反傾銷調查的「救命稻草」。歐美將「發明」其他新方式繼續保護其工業企業和勞動就業。中國應該淡化其賦予「市場經濟地位」的政治含義,不要過分政治化美國和歐盟是否給予「市場經濟地位」的決定,而把它僅僅看做WTO下的一個政策工具。不能因為歐美在「市場經濟地位」問題上的「耍賴」,耽誤了推動國企改革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業。
19年5月,歐洲議會議員以壓倒性票數通過了一項非立法性決議,反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中國入世十五年後,圍繞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新一輪博弈正式拉開帷幕。據最新消息透露,歐盟委員會正在起草一個關於反傾銷法規的整體法案,以應對中國議定書的某些條款將在12月到期。
歐美集體耍賴
根據15年前簽署的入世協定,中國到2016年年底可自動獲得市場經濟地位。但5月12日,歐洲議會全體會議通過一項非立法性決議,反對承認中國市場地位,決議表示,歐盟一些企業和工會組織擔心歐盟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後,將有更多中國商品進入歐盟市場,從而威脅歐盟企業生存、影響歐盟就業。雖然議員的投票結果不具約束力,但這更代表了一種情緒,即歐洲人認為,歐洲失業率升高是因為來自中國國有企業廉價產品的沖擊。數據顯示,歐盟現有的73項反傾銷措施中有56項都應用於來自中國的進口;當前有52項針對中國的反傾銷手段正在執行中,占歐盟從中國進口總量的1.38%,案件涉及的主要產業包括鋼鐵、機械、化工和陶瓷。出於自身利益考慮,歐洲各國圍繞這一議題立場分化。例如,義大利、西班牙和法國傾向於對中國採取更強硬立場。英國、荷蘭、比利時則支持中國獲得市場經濟待遇。德國的態度顯得至關重要,但目前,其態度模稜兩可。如果歐盟委員會想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最終還是需要議員的認同。決議表明,歐盟如今不想履行承諾,各國也從遮遮掩掩猶豫不決到表態反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
相對於歐盟的大張旗鼓,美國在背後的小動作不斷。美國公開反對按時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並且不斷在這個問題上和歐洲加強「協調」,變向對歐洲施壓。5月18日,美國將進口自中國的冷軋扁鋼最終進口稅率提高至522%,關稅將使中國製造的冷軋扁鋼產品價格提高逾五倍,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美國的態度。5月底,美國反對張勝和繼續擔任WTO的仲裁官員,據了解張勝和之前在涉及中美之間問題的裁決時,結果利於中國的相對較多。美國已經開始布局為年底耍賴做准備。據《產經新聞》6月19日報道,美國和歐盟的官員表示,市場經濟國地位不會按照WTO的協議規定自動給中國,因為中國的鋼鐵等基建材料的傾銷、以及中國行政干預市場上根深蒂固的弊病。
什麼是市場經濟地位
市場經濟地位是一個名號,其實質性的影響體現在反傾銷、反補貼訴訟過程中的法律成本上。反傾銷案發起國如果認定被調查商品的出口國為市場經濟國家,那麼在進行反傾銷調查時,就必須根據該產品在生產國的實際成本和價格來計算其正常價格;如果認定被調查商品的出口國為非市場經濟國家,將引用與出口國經濟發展水平大致相當的市場經濟國家的成本數據來計算所謂的正常價值,並進而確定傾銷幅度,而不使用出口國的原始數據。如20世紀90年代,歐盟對中國的彩電反傾銷,就是將新加坡作為替代國來計算我國彩電的生產成本。當時,新加坡勞動力成本高出中國20多倍,中國的產品自然被計算成傾銷。由於WTO將「市場經濟地位」問題的自由裁量權留給了WTO成員,導致WTO成員對「市場經濟國家」法律定義不一致。因此,認定一個國家是不是市場經濟國家更多是一個政治問題,是利益權衡和討價還價的結果。
按照中國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時簽署的協定書的第15條規定,到2016年年底中國就可以自動獲得市場經濟地位。自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獲得市場經濟地位一直是中國經濟外交主要目標之一。截至2016年6月1日,目前全球80多個國家已承認中國為市場經濟國家,其中包括紐西蘭、澳大利亞、瑞士等發達國家,但美國、歐盟等中國主要貿易夥伴卻一直未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中國政府2003年起正式向歐盟提出,希望歐盟立即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並提交了一系列文件,以證明中國的市場經濟情況。此後,中國多次提出這一要求,不過,歐盟評估一直認為中國尚未滿足所有相關標准。
歐盟的標准
由於 WTO 將「市場經濟地位」問題的自由裁量權留給了 WTO 成員,必然導致各WTO成員對「市場經濟國家」法律定義的不一致。美國遵循「一案一議」原則,在具體的反傾銷案件中判定涉案國是否為「市場經濟國家」。歐盟則採用單獨列舉的方式,在其國內法中直接列舉「非市場經濟國家」和「轉型經濟國家」。
從公開報道釋放的信息來看,歐洲議會拒絕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大概有三個層面的考慮:一是中國並未達到歐盟承認市場經濟地位的五項標准;二是歐洲產業競爭力相對較落後的國家反對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三是美國在幕後使絆子。
19年5月的歐盟決議認為,在中國滿足歐盟關於市場經濟地位的五大標准前,中國對歐出口仍應按照「非標准」方式對待。歐盟所稱的五大標准,指企業不能有國家干預,比如國家給予的補貼、稅收優惠等;企業運行應符合國際會計准則;成本與財務狀況未受非市場體系的嚴重影響;政府不能幹預企業的成立或倒閉;貨幣匯率變化由市場決定。有評論稱,中國所有的國企都不符合五大標準的要求,並且包括民企在內的大多數中國企業,都沒有建立起符合國際會計准則的會計制度。
歐盟提出的五大標准,是以「去政府化」為核心,要求改變中國國有企業的性質,試圖影響中國政治改革的方向。實際上,中國也正在積極實施國有企業改革,改革的思路是堅持公有制為主體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以提高國有資本的集中度和配置效率為核心,在不同行業和領域對國企的性質和功能要准確定位。具體對策為「兩進」、「兩退」、「一去」、「兩剝離」,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攻堅克難。
市場經濟地位有多重要?
「市場經濟地位」很重要。自加入WTO以來,中國一直在為「非市場經濟體條款」買單。首先,非常容易被其他國家進行反傾銷起訴。截至2016年7月,中國已經連續21年成為全球遭遇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連續10年成為全球遭遇反補貼調查最多的國家。今年以來,針對中國產品的反傾銷、反補貼等貿易救濟調查更如疾風驟雨,平均每月超過10起,差不多三天一起。反傾銷對中國開拓國際市場造成極為嚴重的困擾和傷害。以歐盟為例,自1995年至2014年,歐盟對中國進口商品發起119次調查,共執行85次,分別占同時期歐盟發起調查和執行總數的25%和29%。相比較歐盟第二大進口來源國美國,同時期只接受16起反傾銷調查和8起採取執行措施。
其次,容易被抬高反傾銷的幅度。由於其他世貿成員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使得中國企業在應訴反傾銷調查時處境極為不利,不但敗訴率高,而且在同一國際反傾銷起訴中,中國企業被裁定的傾銷稅率也偏高。
歐洲商業團體委託華盛頓經濟政策研究所調查結果顯示,歐盟若在2016年底決定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中國企業出口產品價格將下降30%,對歐盟出口量較2011年將擴大25%至50%。在之後的頭3到5年,中國出口到歐盟的製造業產品總額可能上升高達1425億歐元(1歐元摺合約1.111美元)。歐盟會因此出現貿易赤字增長,而GDP也會下降1141至2,280億歐元(經濟共同體GDP的1%至2%)。此外,這還將導致與中國企業競爭的歐盟企業、以及為這些企業提供原料與零部件的公司170萬至350萬人失業。
以上研究結果不排除相關利益集團為了游說歐盟,把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條款對歐洲市場的影響效果誇大其詞,但也不難看出歐洲商業團體對大量中國產品低價進入歐洲的擔心。
但另一方面,「市場經濟地位」只是反傾銷訴訟中一個概念。但中國一直把「市場經濟地位」當成一個政治符號和外交目標來完成,覺得被承認「市場經濟地位」,似乎就意味著取得了西方工業化國家平等地位,這無端也給自己背上了不必要的政治包袱。
但是也不要誤以為, 被「市場經濟國家」對待就能避免反傾銷起訴,或者在反傾銷訴訟中獲勝。事實上,即便是被歐美視為市場經濟國家的日本、印尼、韓國、俄羅斯等國家,其企業也常常遭反傾銷控訴,在應對反傾銷控訴時勝訴率也難以超過40%。「市場經濟地位」是一個WTO的工具,更是對一國經濟運行方式的認可。僅僅從是否有利於貿易的角度去理解是否該「市場經濟地位」是捨本逐末。
「市場經濟地位」何去何從?
歐美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關注的焦點是,在2016年12月11日以後,如何執行他們的反傾銷調查,而不違反WTO的規則。
歐盟已經開始著手一系列的立法准備。歐盟委員會副主席指出,歐盟正在討論如何調整其貿易防衛政策,應對產能過剩和一個變遷中的國際法律框架。這也就意味著,無論有關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如何解決,中國以及貿易企業將面臨歐盟新一輪的政策和法律變動。目前的提案仍處於起草階段,預計將在今年晚些時候提交,接下來提案需要通過歐盟的立法程序,即獲得歐盟理事會和歐盟議會的批准。從目前透露的消息來看,歐盟新的方案將包括3個主要內容。
第一,改變歐盟反傾銷調查的做法,不再對「市場經濟」或「非市場經濟」區別對待,而是採取一種「國別中立」(country-neutral),從而廢除這種國別分類名單的制度。調查將解決一個國家或者一個行業存在部分扭曲問題。
同時,新的方案將有一個「過渡期」,這個過渡期內既存在現有的反傾銷措施,也存在根據舊的規則而正在進行的反傾銷調查。
第二,歐盟委員會將繼續要求歐盟理事會的成員國批准關於修訂歐盟貿易防衛工具(TDIs)的提案,該提案是在2013年4月提交的 。
關於貿易防衛工具的提案包括:在採取反傾銷和反補貼措施之前兩周通知這些企業;在例如有可能發生貿易報復的情形下,即使沒有行業提出訴求時,歐盟委員會也可以啟動調查;在特定情形下不使用「較低關稅」的規則,因為「較低關稅」的規則通常要求反傾銷稅稅率水平僅僅需要抵消對生產者的實質性損害。
第三,宣布歐盟中國鋼鐵聯合平台將是一個重要的機制來解決這個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
在美國,商務部對「市場經濟地位」認定具有終決性,不受到司法審查以及美國國會或法院的約束。由於美國對「市場經濟地位」評判標准具有很大的模糊性,管理當局有相當大的自由裁量權,因此是否認定一個國家為「市場經濟國家」,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美國政府的政治意願而非客觀標准,牽涉更多政治和經濟利益的考量。
從美國以往的政策立場來看,其在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問題上採取了較為強硬的態度。因此,美國在2016年後是否如期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存在很大變數。美國最近的反傾銷實踐也說明了這一點。自2014年下半年開始,美國商務部明顯轉變對中國反傾銷調查中的「單獨稅率」政策,拒絕給予國有獨資和政府部分持股企業單獨稅率。此舉將降低政府直接或間接投資企業適用「單獨稅率」的可能性,進而導致這些企業承擔更高的反傾銷懲罰性稅率。美國的做法充分表明在反傾銷問題上,美國對中國企業的調查標准不降反升,並未呈現緩和的局勢。2016年6月,美國對中國的冷軋扁鋼徵收265.8%的反傾銷稅以及256.4%的反補貼稅,對中國的耐腐蝕鋼板徵收210.0%的反傾銷稅和39.1%的反補貼稅。同時,作為超級大國的美國,其一舉一動都具有示範效應和引領作用。美國的態度將深刻影響歐盟、日本等中國重要貿易夥伴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態度。對於美國而言,即使美國接受中國自動獲得「市場經濟地位」,它也可以不做政治宣誓或者政策和法律層面的調整;即使美國不能使用替代國來進行價格比較,美國仍有可能以其他理由繼續採用替代國價格比較方法。甚至已經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發達國家在這一問題上也有猶豫反復。目前澳大利亞雖然在原則上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但又以中國涉案產業可能存在「特殊市場情形」或者「國家壟斷」為由來推翻「市場經濟地位」,從而繼續採用替代國價格比較方法。
無論歐美採取哪種方式,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市場經濟地位」並不是中國企業免受貿易保護壁壘,減少反傾銷調查的「救命稻草」。歐美將「發明」其他新方式繼續保護其工業企業和勞動就業。這對飽受經濟低迷困擾的歐盟和煽動貿易保護主義的特朗普顯得尤為有吸引力。套用最新流行的一句話「鐵打的福原愛,流水的大魔王」,這同樣是「鐵打的貿易保護,流水的保護措施」。中國也應該淡化其賦予「市場經濟地位」的政治含義,不要過分政治化美國和歐盟是否給予「市場經濟地位」的決定,而把它僅僅看做WTO下的一個政策工具。不能因為歐美在「市場經濟地位」問題上的「耍賴」,耽誤了推動國企改革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業。

9. 在我國如今的經濟制度中,市場主要起著什麼作用政府又起了什麼作用

在我國如今的經濟制度中,市場起著主導作用,政府起著調節作用,兩者互相結合,才能夠推動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

在我國的經濟制度中,為什麼會讓市場起主導作用?原因是市場經濟的話,可以讓資源的配置效率更高,效率高的話帶動的肯定是經濟的高速發展,畢竟市場經濟是經過國家不斷實踐和總結的,是一條適合中國經濟發展的道路,如果經濟的發展總是讓政府來主導的話,那麼市場很容易受到壓制,也容易被體制內的條條框框所限制,所以政府只能對經濟起著調控的作用, 而不是主導經濟的發展。

當然,市場雖然在資源的配置中起著決定作用,但並不意味著政府不受重視,因為一個國家經濟的發展,單靠市場的調節或者是一個政府的把控是不夠的,只有兩者互相的結合起來,充分發揮著彼此的優勢,才能夠讓一個國家的經濟穩步的發展上升,同時不斷的深化市場改革和政府的調控,努力的做到經濟持續健康的發展。

總的來說,在我國如今的經濟制度中,政府和市場都對我國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經濟要發展離不開市場,但是健康的經濟發展也離不開政府的把控,兩者結合才能夠把利益最大化。


10. 為什麼說市場經濟更適應今天的中國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中國必須打開國門,讓世界上的企業進來,人家都是市場經濟,你不是,那怎麼玩,所以必須搞市場經濟才能同步。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說市場經濟適合中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上海幸福里彩北哪個小區最好 瀏覽:202
395什麼意思愛情 瀏覽:61
美女主播用的是什麼拍攝軟體 瀏覽:566
如何查詢外地他人健康碼 瀏覽:163
廊坊經濟開發區怎麼樣 瀏覽:35
杞子別名有哪些好看的電影愛情 瀏覽:699
愛情公寓一個女人最後怎麼樣了 瀏覽:913
pes在經濟裡面是什麼 瀏覽:138
有情人的幸福是什麼 瀏覽:624
花市買回來的幸福樹怎麼養 瀏覽:660
內部情節重復的故事有哪些 瀏覽:215
全球經濟衰退應該如何避免大蕭條 瀏覽:246
概括宋代經濟發展有哪些表現 瀏覽:146
事業單位社保交費比例是多少 瀏覽:938
健康碼上的時間倒計時是什麼意思 瀏覽:780
猴人牛年干什麼事業最合適 瀏覽:428
婚姻沒味怎麼挽回 瀏覽:940
fate的起源故事在哪裡看 瀏覽:538
龍貓動畫故事梗概怎麼寫 瀏覽:343
自相矛盾小故事怎麼講 瀏覽: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