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日本泡沫經濟發展始末是什麼
1985年9月22日,世界五大經濟強國(美國、日本、德國、英國和法國)在紐約廣場飯店達成「廣場協議」。當時美元匯率過高而造成大量貿易赤字,為此陷入困境的美國與其他四國發表共同聲明,宣布介入匯率市場。
此後,日元迅速升值。當時的匯率從1美元兌240日元左右上升到一年後的1美元兌120日元。由於匯率的劇烈變動,由美國國債組成的資產發生賬面虧損,因此大量資金為了躲避匯率風險而進入日本國內市場。當時日本政府為了補貼因為日元升值而受到打擊的出口產業,開始實行金融緩和政策,於是產生了過剩的流通資金。
(1)日本的泡沫經濟是如何破碎的擴展閱讀:
日元升值
日本泡沫經濟形成和破滅的主要原因並非日元升值,而是日本宏觀經濟政策在日元升值過程中的失誤,尤其是1986-1989年貨幣政策的三次重大失誤
日本泡沫經濟發生於1985-1990年,當時日本正處在改變增長模式、轉變發展戰略、開放國內市場、融入國際社會的初期。這個故事可以給我們很多啟示。
毫無疑問,日本泡沫經濟生成和破滅的原因是復雜的,包括制度、結構和政策等,但回到其定義,泡沫經濟是指大量過剩資金追逐相對稀缺的投資機會而造成的資產價格膨脹,因此這個故事將主要在宏觀經濟層面展開。
Ⅱ 日本當年怎麼刺破房價泡沫的
首先日本政府是主動通過連續加息刺破房地產泡沫的,後果是房地產崩潰,穩定了匯率。股市一年就已經到頂。個人覺得主動總比被動好。
我們不能因為其結果讓日本陷入所謂的失落的多少年,就說日本上了廣場協議的當,自廢武功。如果站在當時的歷史時點上,這是不是就是最優選擇,或說最不壞的選擇?如果選則其他方式,結果會不會更差?
Ⅲ 日本經濟泡沫破滅的始末
日本在70年代-80年代時 經濟急劇騰飛和目前的中國很相似 日本也是利用國家財富來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這帶來工作也帶來了財富 但是到了80年代日本的基本設施建設已經處於飽和狀態但是日本政府依然大舉國債 來瘋狂的建設基礎設施 另一方面房地產也開始興起 日本人對土地的瘋狂甚至超過了中國大量炒作使日本的房地產泡沫經濟出現 假繁榮經濟也開始產生 但是給日本帶來致命性的還是美國強迫日本簽訂的「廣島協議」迫使日本對外出口出現銳減 失業率居高不下 日本政府為了解決就業又大舉國債繼續建設基礎設施 但是這使得日本政府財政及其惡化 也使得日本經濟開始下滑進而崩潰 到90年代時已經基本崩潰 加上90年代的東南亞金融危機更是讓日本經濟復甦吃力 這次的金融危機機會要了日本的命了 呵呵 (一個一個字的打好累啊)
Ⅳ 日本泡沫經濟發展始末是什麼
日本泡沫經濟發展始末:
1986年12月到1991年2月之間的4年零3個月的時期。這是日本戰後僅次於60年代後期的經濟高速發展之後的第二次大發展時期。
這次經濟浪潮受到了大量投機活動的支撐,因此隨著90年代初泡沫破裂,日本經濟出現大倒退,此後進入了平成大蕭條時期。
泡沫經濟破滅後的情況
1989年,日本政府感受到了壓力,日本銀行決定改變貨幣政策方向。1989年5月至1990年8月,日本銀行五次上調中央銀行貼現率從2.5%至 6%.同時,日本大藏省要求所有金融機構控制不動產貸款,日本銀行要求所有商業銀行大幅削減貸款,到1991年,日本商業銀行實際上已經停止了對不動產業的貸款。
貨幣政策的突然轉向首先挑破了日本股票市場的泡沫,1990年,日本股票價格開始大幅下跌,跌幅達40%以上,股價暴跌幾乎使所有銀行、企業和證券公司出現巨額虧損。
緊跟其後,日本地價也開始劇烈下跌,跌幅超過46%,房地產市場泡沫隨之破滅。貨幣政策突然收縮,中央銀行刻意挑破泡沫,這是日本貨幣政策的第三次失誤。泡沫經濟破滅後,日本經濟出現了長達10年之久的經濟衰退。
Ⅳ 經濟泡沫是怎樣破裂的
經濟泡沫是一系列資產 (尤其是虛擬資本) 價格膨脹,即在一個連續過程中大幅度上漲,使其市場價格遠遠超過了它實際代表的價值,形成虛假繁榮和含有過多「泡沫」 的經濟總量。就一國的國民總資產來說,一般可區分為有形資產 (包括土地)和金融資產兩個部分。在當今的資產市場上,最大量買賣的上市資產集中在股票和房地產上,因此,資產價格膨脹特別表現在股票和房地產上。產生經濟泡沫的兩個主要原因是: ①投機成為一種潮流,在它的推動下,資產價格持續上升; ②資產具有過度的、異常的評價收益。這種過高的評價收益使資產的市場價格遠遠脫離了它實際代表的價值即經濟的真實基礎。不論是就某一個具體的資產而言,還是就一國的資產總和而言,這一市場價格超過其真實經濟基礎的缺口部分具有魔術般的虛假性質,但終究會破裂,就是泡沫所在。1993年日本經濟企劃廳編制的經濟白皮書中用理論價格來表示 「真實經濟基礎」。理論價格通過 「收益還原模型」 計算得出,這一模型所含的變數有期待收益、利息率和風險補償。如果資產的市場價格大幅度超出理論價格而上漲,就形成了經濟泡沫。
溫馨提示:以上內容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11-19,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Ⅵ 日本地產泡沫是如何消除的
日本至今都還沒有走出20餘年前那場房地產泡沫的陰影。今天我們在此做一個總結以期真實地還原當年的那段瘋狂。雖然中國目前不可能發生那樣的情況,但人類的貪婪所導致的「市場的均衡是短暫的」這一點是一致的。 日本房地產泡沫的特徵:2007年底,六大城市土地價格僅相當於1991年高點的27.7%。絕對價格也只相當於25年前,也即1982年的水平; 三、房地產泡沫期間的調控政策 在泡沫期間,日本政府主要從土地政策和貨幣政策兩個方向進行調控。土地政策調控不僅沒有效果,反而助長了房價的上漲。貨幣政策中的利率政策和不動產貸款總量控制政策效果顯著。1、土地政策 日本政府1987年開始意識到房地產泡沫的問題,開始有意識的通過土地政策來抑制土地價格上漲。如下圖所示:到1991年為止,主要出台了六個方面的政策。這些政策總體是非常失敗的。 2、貨幣政策 貨幣政策包括調整利息和控制貸款兩個方面:提高利息:在日本房地產泡沫期間的大部分時間里,銀行基準利率都維持在2.5%的超低水平,直到1989年5月,日本銀行開始加息。此後的15個月內,日本銀行連續5次加息,將基準利率提高到6%; 控制貸款:在加息的同時,1990年3月大藏省推出了不動產貸款總量控制政策,即規定銀行對不動產貸款時,增長率不能超過其貸款總量增長率。 四、房地產泡沫的破滅 從表面上來看,在直接融資縮減的情況下,貨幣政策突然剛性收縮,企業破產猛然增加,導致內外融資環境惡化,導致土地的有效需求減少;而企業破產增加,企業前期購買土地量的72%左右被迫出售而重回市場,導致有效需求與有效供給發生扭轉,不斷減少的貨幣去追逐猛然增加的土地,土地價格因而下降。金融加速器的逆作用加劇了土地價格下降。這是房地產泡沫破滅的直接原因。更深層次來看,與前兩次價格暴漲不同,1986-1991年的這輪價格暴漲缺乏住宅基本需求的支撐:土地價格的上漲離不開居民的基本住宅需求,這取決於人口數量、人口年齡結構和人口的區域結構。但是到1992年,這些因素已無法支撐高漲的土地價格。1、直接原因:有效需求與有效供給關系發生逆轉 (1)初始原因:內外融資環境極度惡化,企業在1991年的土地購買量縮減64% 股市下滑,1990年後,直接融資額按50%的速度縮減; 不動產貸款總量限制政策導致銀行貸款同比縮減85%,由9.5萬億日元降至1.4萬億日元; 1991年,破產企業增加,破產企業負債總額增長5.7倍,由1.2萬億日元升至8萬億日元; 外部融資(新增不動產貸款+直接融資)與倒閉企業負債總額的差額由1989年的35.2萬億日元,下降到1991年的0.8萬億日元,到1992年變成了-1.6萬億日元。企業所面臨的惡劣的內外融資環境不言而喻。控制貸款政策效果非常顯著,房地產貸款增長率由1989年的30.3%,突然下降到1990年底的3.5%,成為了房地產泡沫破滅的誘導因素之一。 由於內外融資環境極度惡化,企業購買土地的能力和積極性顯著下降:1990年日本非金融法人企業購買了12.43萬億日元的土地,但1991年的土地購買額僅4.46萬億日元,同比縮減64%。企業購買量占居民土地出售量的比重由70%下降到45%。(2)決定性因素:被作為資產保有而囤積的土地在短期內進入市場 企業由土地的凈買入方轉變為土地的凈賣出方,成為了捅破房地產泡沫的決定性因素。股票和土地的擔保價值隨著兩者的價格下降而下降。這導致企業凈值下降,企業被迫提前償還貸款; 企業被迫出讓股票,土地等資產以避免破產,與此同時大量的破產企業之前所抵押的土地,被銀行強制性變現。而金融加速器機制加速了這一進程; 前期被企業大量囤積的土地被迫投放市場。如下圖所示:從1993年企業由土地的凈買入方變成了凈賣出方,到1998年,日本企業將佔1985-1992年購入土地額的55%,購入土地面積的72%。 五、房地產泡沫破滅後日本政府採取的政策 1、泡沫的代價 房地產泡沫和股市泡沫破滅,日本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根據瑞穗證券的數據統計,1992-2004年:日本企業和銀行處理泡沫經濟的成本約208萬億日元,年均處理成本佔GDP的比重高達3.5%。日本的實質年均GDP增長率不足0.3%; 日本法人企業經常利潤累計374.4萬億日元,特別損益-特別利潤累計111.3萬億日元,扣除有關稅收後凈利潤70萬億日元,年均5.4萬億日元,年均銷售凈利潤僅率0.4%; 日本銀行累計利潤86.4萬億日元,壞賬處理損失累計額96.4萬億日元,凈損失10萬億日元。 2、泡沫破滅後日本政府採取的外匯政策 如下圖所示,泡沫破滅之後,日元繼續升值,1995年4月底達到最高點84.3日元兌1美元。與之相對應的是,日元計價的出口額同比下降。日本經濟增長幾乎停滯。1995年,日美之間簽訂了反廣場協議,允許日本政府幹預日元匯率。此後日元加速貶值,日本出口(日元計價)逐漸恢復,對於扭轉日本經濟衰退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六、日本房地產泡沫的啟示 1、中國房地產不會發生日本式的泡沫 中國房地產不會發生日本式的泡沫,二者最主要的區別就是「城市化進程」。85年,日本房地產價格開始上漲的時候,其城市化率已經達到了76.7%,城市化進程已經接近尾聲;而目前中國的城市化率僅為45%,城市化進程正在處於加速階段。(詳請請參閱2008年7月18日的《中國當代房地產研究專題之一—城市化、人口流動與房價》)在城市化進程中,城市房價,尤其是核心城市房價總體會快速上漲。這正是日本當年「土地神話」的原因。因此,當年日本在城市化進程尾聲的房價大幅上漲是極其不正常的,其泡沫的破滅只是時間的問題。截止到2006年,上海、北京、廣州、深圳的房價漲幅總體並沒有顯著超越35個重點城市的平均漲幅。從城市化規律來看,這主要是因為中國城市化率還未突破50%,城市化總人口的流動還主要是以從農村進入大城市為主,人口流動從小城市進入大城市為主的階段(城市化率突破50%)還沒到來,因而城市間房價漲幅差異不是十分顯著。 我們認為,中國城市化總體每年還將繼續快速提高;農村進入城市為主導階段即將結束,未來人口流動將依次進入以小城市進入大城市為主導階段、以大城市郊區化為主導階段和以都市圈為主導階段;按照城市化的國際規律,我們認為未來三大經濟圈的核心城市,尤其是這些核心城市郊區的房價相對會有更大的潛力。因此中國城市的房價總體是處於上漲過程中的,緊縮性政策導致的房價回調只能是短期的。2、本幣升值並不一定導致房地產價格上漲 在很多人的理解里,日本當年的房地產價格的上漲和日元升值有著緊密的關聯。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從國際比較來看,85年「廣場協議」後,主要發達國家的貨幣均對美元升值,1988年與1985年相比,主要貨幣的升值幅度分別為:德國馬克70.5%,法國法郎50.8%,義大利里拉46.7%,英國英鎊37.2%,加拿大元近11%。比較來看,日元的升值幅度最大,達86.1%。而這些國家並沒有發生像日本那樣嚴重的泡沫經濟。這說明,「廣場協議」與日本的泡沫經濟並無必然聯系。可以說,日本泡沫經濟形成的根源在其內部。就中國來看,現在人民幣依然在而且還會繼續升值,而股票和房地產卻早已下跌。因此,本幣升值並不一定導致房地產價格上漲。本幣升值也只是為房地產價格的上漲提供了充裕資金的可能,房地產價格的最終上漲還需要市場一致預期上漲這一重要條件。所謂的「升值不止,行情不斷」更是表面的片面之言。3、市場的均衡是短暫的頂 點 財 經 人是理性的,更是貪婪的。當市場的均衡一旦被打破,若沒有有效的調控措施,市場會加速上漲或下跌:日本當年,人們形成了土地上漲的預期,市場的參與者都在瘋狂地追逐著土地:銀行的行為扭曲了;企業的行為扭曲了;值得一提的是,普通民眾的行為也發生了極大的扭曲:當年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上漲,日本民眾為了逐利,不惜壓縮消費甚至節衣縮食以將資金投入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壓縮消費的一個結果就是:86年日本的CPI居然還出現了負數; 日本當年泡沫捅破之後,市場的參與者也都在瘋狂了拋售土地,引致了市場巨幅的慘重下跌。「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中國目前的房地產市場雖然不會發生日本當年那樣的情況,但就市場的均衡而言,確有幾分神似:前年和去年上半年,市場的參與者忽然都一致看好房地產市場的長期前景,居民在囤房,地產公司在囤地。市場的均衡被打破,房價猛烈上漲; 而今,在緊縮性的貨幣政策下,市場的參與者都預期房價要調整,開發商在降價,居民在觀望。市場的均衡同樣被打破。房價已經在開始下降。但市場預期房價還將不斷下降。而政府認為還需要繼續宏觀調控,還沒出手。
Ⅶ 當年,日本的泡沫經濟是怎樣被摧毀的
經濟倒退的本質是資產被掠奪,而不是房價下跌。且聽我解釋如何被掠奪,我簡單說個模型,關於資產,房產、匯率與外匯問題。
一個國家經濟GDP就是資產,比如有一萬億,就是資產了。
GDP的資產要增加,兩種途徑,一個是自身國內工業經濟的發展,生產的東西和消費的東西多了,比如多了養豬場、養牛場,但是又賣完了,生產和消費消化得快,人民吃得肉自然也多了,經濟也就富裕和幸福了。
但是國家自身發展,生產和消費循環太慢,便開始做國際貿易,加大循環速度,自己賣的多了,買的也多,家國自然更富裕,人命自然更幸福,一切看起來都很美好。
但是這時候問題來了,有些人把生產和消費的目光不再放在吃得,而是放在了房子,結果問題來了,房子又不是拿來吃得消費一次怎麼繼續消費啊?簡單,拆了又建,給一點補貼讓他們重新買就好了,GDP好像也高了,但是此時水分就太多了。
不過此時也就是泡沫而已,經濟有怎麼會被摧毀呢?我先前說了是被掠奪,記住了。
別忘了我們做了國際貿易,如果此時有外國資產大量湧入投資此地房產呢?那麼是不是GDP也高了,房價也高了?是的
那麼國家的肥水被誰賺了?別人,沒錯,不過此時錢還在自己國家,似乎不影響。
這時候問題來了,外匯問題出來了,外匯其實是一種負債,這點要記住,會計准則是如此沒錯,加入美聯儲來一次大降息,外國人決定抽走本國所有貨幣怎麼辦呢?要明白如果外國人當初外匯兌換率是1:1進來,也就是向外面借了1塊錢,自己也賣出1塊錢,但是外國人賺了不知一塊錢,他有10塊,你有10塊的沒有兌換嗎?這就是大洗劫開始了,沒有10塊錢美元兌換外國人的錢,就要向美國人借錢,但是美聯儲能降息,也能讓匯率提高到100:1甚至10000:1,那麼自己國內的資產就是這樣拿去換了美元,外貿賺的甚至國內賺的都給了美國。
國內企業因為匯率問題無法繼續經營,倒閉,至此,國家倒退
Ⅷ 日本泡沫經濟破滅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日本是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制度的矛盾直接影響這日本經濟的發展,每個國家都有個經濟崩潰的輪回,每隔幾年就會面臨一次經濟倒退的危機。
2.日本國家資源少,而且由於環境因素,災難頻繁,最近的地震你也見到了。
3.日本國際形象由於1.2戰影響嚴重,許多國家的公民逐漸杜絕日本。
4.日本經濟制度國有成分太少,難以穩定,只要發生重要大事,就要面臨這不穩定的經濟危機。
望採納
Ⅸ 1989年日本房地產泡沫始末
1985年9月,美國、聯邦德國、日本、法國、英國五國財長簽訂了「廣場協議」,決定同意美元貶值。為刺激日本經濟的發展,日本中央銀行採取了非常寬松的金融政策,鼓勵資金流入房地產以及股票市場,致使房地產價格暴漲。
美元貶值(大量增發美元)後,大量國際資本進入日本的房地產業,更加刺激了房價的上漲。受房價驟漲的誘惑,許多日本人開始失去耐心。他們發現炒股票和炒房地產來錢更快,於是紛紛拿出銀行的積蓄進行投機。
到1989年,日本的房地產價格已飆升到十分荒唐的程度。當時,國土面積相當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日本,其地價市值總額竟相當於整個美國地價總額的4倍。到1990年,僅東京都的地價就相當於美國全國的總地價。
一般工薪階層即使花費畢生儲蓄也無力在大城市買下一套住宅,能買得起住宅的只有億萬富翁和極少數大公司的高管。
1991年後,隨著國際資本獲利後撤離,由外來資本推動的日本房地產泡沫迅速破滅,房地產價格隨即暴跌。到1993年,日本房地產業全面崩潰,個人紛紛破產,企業紛紛倒閉,遺留下來的壞賬高達6000億美元。
從後果上看,20世紀90年代破滅的日本房地產泡沫是歷史上影響時間最長的一次。這次泡沫不但沉重打擊了房地產業,還直接引發了嚴重的財政危機。受此影響,日本迎來歷史上最為漫長的經濟衰退,陷入了長達15年的蕭條和低迷。即使到現在,日本經濟也未能徹底走出陰影。
人們常稱這次房地產泡沫是「二戰後日本的又一次戰敗」,把20世紀90年代視為日本「失去的十年」。
(9)日本的泡沫經濟是如何破碎的擴展閱讀
原因
1、日本經濟、金融自由化和國際化步伐加快
在日本歷史上,1985年是一個極具特殊意義的年份,這一年日本發生了許多足以影響日本歷史、改變日本命運的大事。
戰後,日本的經濟和金融都有著濃厚的「封閉」和「管制」色彩。20世紀70年代,日本開始了經濟、金融自由化和國際化進程。20世紀80年代,這一進程迅速加快。1985年,日本政府發表了《關於金融自由化、日元國際化的現狀與展望》公告,揭開了日本經濟、金融全面自由化、國際化的序幕。
2、日本政治國際化進程加速
20世紀80年代初,日本政府提出,日本要從一個「經濟大國」走向「政治大國」,而日美關系將成為「政治大國」的基石。在1985年的「廣場會議」和1986年的「盧浮宮會議」中,日本均成為美國最堅定的盟友。
3、日本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
從1980年起,國際社會要求日本開放國內市場、改變出口導向型經濟增長模式的呼聲越來越高。1985年的日本《經濟白皮書》指出:出口導向型的經濟增長模式已經不可持續,日本必須擴大內需,以緩和與國際社會的關系。
1985年的日本,同時面臨著三個重大的戰略轉變:由「管制經濟」向「開放經濟」轉變;由「經濟大國」向「政治大國」轉變;由「外需主導型經濟」向「內需主導型經濟」轉變。如此重大而深刻的變革集中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有可能使宏觀政策失去迴旋的空間。
內部均衡與外部均衡、國內政策協調與國際政策協調等問題交織在一起時,宏觀政策的權衡、選擇和調整會變得非常困難,可能會因失去平衡而出現嚴重失誤。
Ⅹ 日本泡沫經濟破裂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是什麼
原因:
日本經濟、金融自由化和國際化步伐加快
為什麼日本政府長期實行擴張性貨幣政策?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再一次回到日本泡沫經濟的起點--1985年。在日本歷史上,1985年是一個極具特殊意義的年份,這一年日本發生了許多足以影響日本歷史、改變日本命運的大事。
戰後,日本的經濟和金融都有著濃厚的「封閉」和「管制」色彩。20世紀70年代,日本開始了經濟、金融自由化和國際化進程。20世紀80年代,這一進程迅速加快。1985年,日本政府發表了《關於金融自由化、日元國際化的現狀與展望》公告,揭開了日本經濟、金融全面自由化、國際化的序幕。
日本政治國際化進程加速
20世紀80年代初,日本政府提出,日本要從一個「經濟大國」走向「政治大國」,而日美關系將成為「政治大國」的基石。在1985年的「廣場會議」和1986年的「盧浮宮會議」中,日本均成為美國最堅定的盟友。
日本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
從1980年起,國際社會要求日本開放國內市場、改變出口導向型經濟增長模式的呼聲越來越高。1985年的日本《經濟白皮書》指出:出口導向型的經濟增長模式已經不可持續,日本必須擴大內需,以緩和與國際社會的關系。
直接原因:
是日本宏觀政策的失誤。根本原因是日本投資循環經過一圈虛擬經濟後,沒有衍生更多的微利微本新行業,反專於一個不斷吹大的泡沫行業。廣場協議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
(10)日本的泡沫經濟是如何破碎的擴展閱讀:
判斷方法
如何辨別何為泡沫,何為正常的經濟快速發展?同時,在判斷出現差錯,出台了錯誤政策的情況下,哪個對一個國家的社會經濟長期持續健康發展造成的危害大?對於這個問題速水優認為:「實際上,在泡沫擴大的過程中,是否是泡沫的判斷真的是非常的困難。其中的一個理由是,我們無法否定這是經濟結構變化所帶來的可能性。
比方說,在當時東京地價暴漲時,人們所舉的一個在當時很難分辨的,似乎理所當然的理由是:東京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作用的提升。
必然的,中央銀行總是面對著兩個不同的風險,……一個是,在經濟正要獲得飛躍性的發展時,如果錯誤地採取緊縮政策,就可能剝奪一個大好的成長機會;另一個是,把只不過是虛幻的生產效率的提高誤以為是真實的,放任泡沫的擴大。
中央銀行在進行政策判斷時,不能光注意哪個風險的概率高,還要關注在政策判斷出現失誤的情況下,哪個造成的社會經濟成本高這一問題的評價。泡沫經濟時期的經驗顯示了.
對於把只不過是虛幻的生產效率的提高當成是真實的這一錯誤,從長遠來看對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造成了沉重打擊這一點,當時的日本銀行的認識是不足的。」
在速水優看來,放任泡沫的擴大所造成的損失,遠比錯誤地採取緊縮政策而給經濟發展所帶來的負面效應要大。事實也確實如此。進入80年代後,支撐日本戰後30多年高速發展的政治經濟體制都漸漸地不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了,而這時出現的日元升值在客觀上加劇了這一點。
日本當時應利用這一危機進行政治經濟體制的改革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可是當時的政策制定者卻只顧眼前的經濟繁榮,從而放任泡沫經濟的形成與擴大。結果該改革的沒改革,該調整的沒調整,不僅白白浪費了4、5年的大好時光,而且給以後的經濟體制及產業結構的調整帶來了巨大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