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如何理解建設現代化經濟體

如何理解建設現代化經濟體

發布時間:2022-08-16 05:05:30

『壹』 如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1、要著眼於堅持問題導向。

要敢於觸及矛盾、長於解決問題。當前我國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問題尚未解決,發展質量和效益還不高,創新能力不夠強,實體經濟水平有待提高,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板。

2、要著眼於推動創新發展。

發展動力決定發展速度、效能、可持續性。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首先要解決好動力問題。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3、要著眼於防範化解重大經濟風險。

要切實增強憂患意識和底線思維,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經濟風險特別是金融風險這場攻堅戰。

4、要著眼於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根本目的。如果發展不能滿足人民的期待,不能讓群眾得到實際利益,這樣的發展就失去意義,也不可能持續。

(1)如何理解建設現代化經濟體擴展閱讀:

現代化經濟體系構成:

1、政府宏觀調控為主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為基礎,大健康產業為核心,通過產業融合實現產業升級經濟可持續高速發展的智慧經濟理論體系與智慧經濟形態。

2、以大健康產業這一新興產業形態作為核心的現代化經濟體系。不單是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經濟發展模式轉軌,而且是經濟學範式轉換。

3、更高質量的經濟增長方式。以科技驅動代替要素驅動,形成以創新為引領發展第一動力的創新型國家,發展循環經濟,實現經濟增長與排放污染「脫鉤」,建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經濟模式。王輝耀表示,

『貳』 說說你對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理解

發展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就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解決好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問題,以奠定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經濟基礎。為此,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首先需要將其放到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考慮,首要內涵是面向社會主義現代化、以社會主義現代化為目標導向的經濟體系。

這樣一種導向的經濟體系,意味著我們應該避免機械地國際對標,將現代化經濟體系簡單理解為業已實現現代化國家的經濟體系。評估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成效如何,是否已經是現代化經濟體系,主要標准應該是看其是否有利於持續推動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叄』 什麼是現代化經濟體系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9-30

『肆』 為什麼要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01
首先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這是我們黨根據新時代的歷史發展、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而制定的新的發展目標和任務。

02
建設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是中國走向小康社會的關鍵所在,實現我國高質量的發展生產,帶動貧困地區經濟的發展,帶領全中國走向全面的小康社會。

03
解決我國日益增長的經濟與精神層次落後的社會矛盾,雖然我國經濟發展迅速但是無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構建是解決這一矛盾的有力方法。

04
可持續發展的需求,雖然我國經濟發展迅速但是給自然環境帶來了巨大的破壞,經濟體系的變革刻不容緩,走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建設現代化經濟才是重中之重。

『伍』 如何看待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面臨的新形勢和主要任務

現代化經濟體系主要包括的內容:

1.要建設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實現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使科技創新在實體經濟發展中的貢獻份額不斷提高,現代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不斷增強,人力資源支撐實體經濟發展的作用不斷優化。

2.要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實現市場准入暢通、市場開放有序、市場競爭充分、市場秩序規范,加快形成企業自主經營公平競爭、消費者自由選擇自主消費、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現代市場體系。

3.要建設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實現收入分配合理、社會公平正義、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逐步縮小收入分配差距。

內涵

從經濟的角度看,「現代化」這個概念至少應該包括以下幾層意思:一國的經濟結構從傳統農業經濟為主向現代工業和服務業經濟為主的轉變過程;一國的產業從技術含量、附加值和國際競爭力低的產業或產業鏈環節向技術含量、附加值和國際競爭力高的產業或產業鏈環節攀升的過程。

一國的經濟增長主要驅動引擎由土地、勞動力、資本等傳統生產要素轉向人力資本和科技創新,經濟增長的效率和效益不斷提高的過程;一國的經濟管理方式和經濟治理模式由傳統手段向智能化、數字化、信息化手段,從傳統經濟治理模式向現代經濟治理和管控方式轉變的過程。

一國的區域經濟發展由不平衡梯度發展向協調均衡發展,由發達與落後並存向共同富裕的轉變過程。

『陸』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什麼

現代化經濟體系是加快建設實體經濟: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大力發展實體經濟是首要任務。國家強,經濟體系必須強,也意味著實體經濟必須強。現代化經濟體系,實體經濟是根基,其他方面工作,都可視為從不同側面服務於大力發展實體經濟。我們必須繼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補短板,強弱項,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變。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著力發揮創新的引領作用。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除了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其他方面工作也必須注重發揮創新的引領作用,以創新驅動引領各方面工作再上新台階。值得一提的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更需要創新體制機制,藉此調動微觀主體積極性,並為現代化經濟體系中各個體系的健康發展提供有利的制度環境。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與高質量發展緊密對接。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經濟工作的根本要求。高質量發展對經濟發展提出的基本要求與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基本途徑密切關聯,可以說,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途徑。故而,必須把推動高質量發展貫穿於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整個過程中,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打造質量強國,推動中國經濟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柒』 如何理解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內涵及其重要意義新時代如何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

內涵:一是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這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基礎和核心。二是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這是現代化經濟體系配置資源的主要機制。三是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這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激勵和平衡機制。四是彰顯優勢、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這是現代化經濟體系在空間布局方面的體現。五是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體系。這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生態環境基礎。六是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開放體系。這是現代化經濟體系與外部世界的聯系機制。七是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經濟體制。這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制度基礎。
意義: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事關能否抓住新一輪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贏得國際競爭主動,事關能否順利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對於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我國仍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和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偉大征程,都決定了我們仍然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過去主要追求高速增長轉向追求高質量發展,既要跨越非常規的我國經濟發展現階段特有的關口,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又要跨越常規性的長期性的關口,大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只有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才能成功跨越兩大關口,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捌』 如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並聯系實際談談自己的看法

十九大報告對怎樣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進行了系統論述,重點是推動三大變革。提出三大變革是有針對性的,是問題導向的。

第一,質量變革。中國近40年的發展,速度很快,規模已經相當大,但是經濟發展質量還不是很高。和發達國家相比,我們在很多細節上質量上不去,特別是一些製造業環節。

第二,效率變革。當前我國還有不少低效率的地方,行政性壟斷、經濟泡沫、金融風險等問題,歸根結底是一個效率不高的問題。

第三,動力變革。從2012年開始,中國15-59歲的勞動力人口每年減少200萬人左右,勞動力總數已經在減少,工資水平在上升。下一步要把過去勞動力規模優勢轉化為人力資本優勢。

因此,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質量變革是主體,效率變革是主線,動力變革是基礎。

(8)如何理解建設現代化經濟體擴展閱讀: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現代化經濟體系是先進生產力與先進生產關系的有機整體,現代化產業體系、經濟體制和開放格局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現實載體和空間展開。

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經濟體制和開放格局互動發展,是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選擇。

『玖』 如何理解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現代經濟體系,必須以實體經濟為核心,以提高供給體系質量為重點,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

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瞄準科技前沿,加強基礎研究,在前瞻性基礎研究和開拓性原創性成果上取得重大突破。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三農」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我們要始終把解決這些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高度重視農業農村發展,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保持土地承包關系長期穩定不變。

第二輪土地承包合同到期後,我們將延長30年。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讓人民的飯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培養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勞動者隊伍。

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貧困地區加快發展,強化措施,促進西部地區的發展形成一種新的模式,深化改革加快東北老工業基地在東北、優勢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創新引導優化發展率先實現東部地區,構建更加有效的區域和諧發展新格局。

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濟結構調整必須以完善產權制度和生產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實現產權激勵有效、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爭公平有序、企業優勝者生存。

推動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不會關上。它只會越開越大。我們應該關注「一帶一路」倡議,平等重視引進和走向全球,遵循廣泛協商的原則,共同貢獻和共享利益,加強創新能力開放與合作,促進一個開放的環境中,陸地和海洋之間相互關聯,東部和西部彼此受益。

(9)如何理解建設現代化經濟體擴展閱讀:

加大力度發展區域經濟,其意義在於:

貫徹新發展理念,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同時,也是促進共同富裕,實現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本質要求和根本目標。

有利於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供給側結構改革,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繼續對外開放,其意義在於:

開放發展也是新發展理念要求,解決內外聯動問題。

開放發展是經濟全球化的必然要求,有利於我國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與兩種資源。

有利於拓展我國經濟發展空間,實現生產大發展、貿易大繁榮,資源大流動,技術與人才合理配置,走出去與引進來,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適應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必然要求。

從國內看,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呈現增速轉軌、結構轉型、動能轉換的特點。同時,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我國改革已進入深水區、攻堅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期,國民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

只有實現高質量發展,才能推動經濟建設再上新台階。從國際看,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還在持續,世界經濟復甦進程仍然曲折,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民粹主義以及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只有實現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更是我們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必須堅定不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供需動態平衡,大力推動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爬坡過坎,攻堅克難,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閱讀全文

與如何理解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pes在經濟裡面是什麼 瀏覽:135
有情人的幸福是什麼 瀏覽:621
花市買回來的幸福樹怎麼養 瀏覽:659
內部情節重復的故事有哪些 瀏覽:215
全球經濟衰退應該如何避免大蕭條 瀏覽:246
概括宋代經濟發展有哪些表現 瀏覽:146
事業單位社保交費比例是多少 瀏覽:938
健康碼上的時間倒計時是什麼意思 瀏覽:780
猴人牛年干什麼事業最合適 瀏覽:427
婚姻沒味怎麼挽回 瀏覽:939
fate的起源故事在哪裡看 瀏覽:536
龍貓動畫故事梗概怎麼寫 瀏覽:343
自相矛盾小故事怎麼講 瀏覽:568
校園健康碼未啟用怎麼回事 瀏覽:599
我國哪個縣都是美女 瀏覽:475
深度好文怎麼才能成就一番事業 瀏覽:660
健康險買哪個公司的靠譜 瀏覽:914
兵團團場事業單位有哪些部門 瀏覽:577
讀不懂的愛情是什麼意思 瀏覽:519
十二美女唱什麼歌 瀏覽: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