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德國,除了柏林還有哪些重要城市
德國第一大城市柏林,也是首都。柏林位於德國東北部,四面被勃蘭登堡州環繞。施普雷河和哈維爾河流經該市。柏林市也是德國十六個聯州州之一,因此也稱為柏林州,和漢堡、不來梅三個城市同為德國的城市州。
第二大城市慕尼黑。位於德國南部阿爾卑斯山北麓的伊薩爾河畔,是德國主要的經濟、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之一,也是歐洲最繁榮的城市之一。慕尼黑同時又保留著原巴伐利亞王國都城的古樸風情,因此被人們稱作「百萬人的村莊」。
第三大是漢堡。漢堡是德國三大州級市之一,也是德國最重要的海港和最大的外貿中心、德國第二金融中心,是德國北部的經濟和文化大都市。另外漢堡是德國著名的一支球隊,也是一種食品的名字。
然後就是科隆。位於德國人口最稠密的聯邦州—北萊因-維斯特法倫州(北威州,德文:Nordrhein-Westfalen)。該州1800萬人口創造了全德國22%的產值,出口額排名全球第17位。德國最大的100家企業中有39家落戶在北威州,它也是德國進口額最大、以及在海外直接投資最多的聯邦州。該州目前已經與中國江蘇省、陝西省和四川省建立了友好的合作關系
萊茵河畔法蘭克福,法蘭克福是德國重要工商業、金融和交通中心,黑森州最大城市,位於萊茵河中部的支流美因河的下游。它也是德國最大航空站、鐵路樞紐。有時在狹義上也指原民主德國東部的專區,德國統一後成為勃蘭登堡州的一部分。另外與其同名的是美國肯塔基州中北部城市和首府。
杜塞爾多夫(Dusseldorf),位於萊茵河畔,是德國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首府。市區人口有約57萬人,是德國廣告,服裝和通訊業的重要城市,十二世紀見於記載,市內有十三至十八世紀古跡、藝術學院、著名陶器博物館等。這里也是歐洲最大的日本人聚居地,日僑多達26834人(2006年),市內有許多日資公司。杜塞爾多夫是十九世紀德國詩人海因里希海涅的出生地。
萊比錫,位於德國東部的萊比錫盆地中央,在魏塞埃爾斯特河與普萊塞河的交匯處,面積141平方公里,人口約60萬,是原東德的第二大城市。大部為平原,南部屬厄爾士山山前地帶。氣候溫和,年降水量超過600毫米。易北河流經東北端,穆爾德河流經中部。工業發達。褐煤開采和加工、化學、重型機械製造、紡織、食品加工、印刷、煙草為重要工業部門。西南部以種植小麥、甜菜、飼料、蔬菜為主,東北部種植黑麥、燕麥、馬鈴薯。乳用畜牧業和養豬業發達。有稠密的鐵路和公路網。德國統一後成為薩克森州的一部分。
德累斯頓,是德國薩克森州的首府,德國東部重要的文化、政治和經濟中心。它位於德國的東南方,易北河谷地,南面離捷克邊界僅30千米,距捷克首都布拉格150千米,北面距離德國首都柏林200千米,離西北方薩克森州另一個大城市萊比錫100千米。
Ⅱ 德國各州的貧富排行是什麼樣的 或者城市也行~
如果你讀完語言班要接著讀大學,這3個學校我建議選杜塞。一個他在魯爾區,經濟發達,很多城市魯爾的學生票可以在整個魯爾區用,生活空間大,不管是你學習打工還是以後就業都很方便,更別提生活的方便了。
Ⅲ 德國哪些州沿海
1、漢堡港(德語:Hamburger Hafen)位於德國北部易北(ELBE)河下游的右岸,距入海口約76n mile,瀕臨黑爾戈蘭(HELGOLANDER)灣內,漢堡港位於德國北部易北河下游的右岸,距入海口約76nmile,瀕臨黑爾戈蘭灣內,是德國最大的港口,也是歐洲第二大集裝箱港。
2、不來梅港(Port of Bremen)和不來梅哈芬港(Port of Bremerhaven)同屬於德國不來梅州,在德語中合稱為「不來梅組合港」。兩個港口之間相距約60公里,由設在不來梅哈芬市的不來梅港務局(bremenports)進行統一規劃和管理。
3、威廉港(英語/德語:Wilhelmshaven)人口大約8萬人,是德國北海亞德灣沿岸的一個中型城市,隸屬於德國第二大聯邦州下薩克森,由州政府直管。威廉港市是下薩克森州的中心城市之一,2006年加入了德國西北部的城市合作聯盟「不來梅-奧爾登堡大都市圈」。
4、庫克斯港市(Cuxhaven)德國北海沿岸港市和全國第二大漁港。是德國下薩克森州的城市,庫克斯港縣的首府,位於易北河匯入北海的入海口。其海拔高度僅2米,轄區面積161.91平方千米,根據2006年人口普查的結果,轄區人口51899人,平均321人/平方千米。
5、埃姆登(Emden)德國主要港口之一。在北海多拉爾特灣右岸、埃姆斯河口附近。與比利時澤布呂赫和德國不來梅哈芬同為歐洲三大汽車進出口港口。海拔高度僅1米,面積112.33平方千米,人口5.1萬(2006),平均461人/平方千米。建於公元800年。
Ⅳ 法國、德國、俄國的經濟怎樣
德國就法蘭克福,法蘭克福是德國首都和德國最大城市,是德國最大金融中心和德國最大經濟中心。
Ⅳ 求德國各個州的介紹
德國各州簡介
巴登-符騰堡州
Baden-Württemberg
面積:35751平方公里 首府:斯圖加特(Stuttgart) 人口:1030萬
巴登-符騰堡州位於德國西南部,其西部和南部與法國、瑞士和奧地利為鄰。阿爾卑斯山北麓橫貫全州,萊茵河由北向南順流而下。該州分為4個行政區,下設9市35縣。
巴符州經濟發達,財力雄厚,失業率低,素有「模範州」之稱。工業以機械、汽車、電器、化學、光學、精密儀器為主,黑森林山區的鍾表、首飾工業也很有名。斯圖加特、曼海姆和卡爾斯魯厄是三大工業中心。巴符州也是賓士(左圖為斯圖加特的賓士汽車博物館)、 保時捷、博世、國際商業機器公司、洛倫茨標准電子股份公司、波爾歇公司等世界性企業的所在地。同時,中小企業發達也是該州工業的一大特點。在巴符州的企業中,中小企業佔到了98%。這些企業遍布城鄉,因此各地之間經濟發展比較協調,失業率一直是德國最低水平。巴符州的出口總額幾乎是西班牙、瑞典或新加坡的總和,這充分體現了其經濟實力。
在該州的國民生產總值中,農業只佔不到2%。此地多樣性的土質和宜人的氣候,使萊茵平原和博登湖畔尤其適合種植水果、葡萄、煙草、蘆筍、釀造啤酒的啤酒花和蔬菜等特色經濟作物。這里是德國第二大釀酒區,紅白葡萄酒早已成為人們的日常飲品。南部山區水草豐美,畜牧業興盛,主要放牧乳牛和肉用牛。
巴符州具有悠久的文化傳統。該州的德國高等院校最多。建於1386年的海德堡大學(插圖)是德國最古老的大學。斯圖加特、卡爾斯魯厄兩所大學以理工見長,而曼海姆大學以經濟著稱。此外,這里還是德國著名詩人席勒、哲學家黑格爾的故鄉。斯圖加特的芭蕾舞、國際巴赫學會享有世界聲譽。這里也是重要的媒體中心和大出版社的所在地,德國33%的雜志和22%的圖書是在此出版的。
巴符州旅遊業興旺,在各州中僅次於拜恩。中等山脈茂密的森林覆蓋了全州2/3的面積。著名的黑森林(右圖)是深受人們喜愛的療養地,它南北延伸160公里,東西寬度20到60公里不等,起伏連綿的山巒森林密布,綠得發黑,遠遠望區黑壓壓一片,因而得名。此外還有位於德國、瑞士和奧地利三國之間的博登湖。萊茵河、內卡河、粗曠的施瓦本山等也都是遊人眾多的休假地。每年到巴符州來的旅遊者甚至多於本州居民。
巴伐利亞州 Bayern
面積:70552平方公里 首府:慕尼黑(München) 人口:1200萬
巴伐利亞州位於德國東南部,其南部和東部與奧地利、捷克相鄰。阿爾卑斯山橫貫全州,多山峰、多森林、多湖泊是該州地形地貌的突出特徵。該州是德國面積最大的州,分為7個專區,下設25市71縣。
巴伐利亞州是德國具有千年歷史和最古老傳統的州,也是唯一一個在1945年納粹德國崩潰後疆域按原樣保留下來的州。由於歷史的原因,巴伐利亞對中央政府擁有較大的獨立性。該州天主教勢力強大,一向被認為保守色彩濃厚。
該州是德國最大的農業區。但從事農林業人口的比例已從五十年代的30%下降到目前的7%左右。目前該州作為現代化高科技中心,是歐洲最有活力的經濟區之一,被稱為是德國的「加利福尼亞」。州首府慕尼黑(左圖為慕尼黑遠眺)被人們稱為「德國第二首都」,是該州的文化、經濟中心。紐倫堡、菲爾特、埃爾蘭根地區是機械製造、電氣和玩具工業的集中地,有著名的西門子、克維萊、根德等大公司。奧格斯堡是機械製造和紡織工業的所在地。累根斯堡擁有電氣工業和著名的巴伐利亞BMW發動機廠。英戈爾施塔特的汽車製造業也很有名,其生產的奧迪牌小汽車為中國百姓所熟知。拜恩出產的啤酒世界聞名,釀造廠不下數百家。同樣出名的還有弗蘭肯的葡萄酒。
巴伐利亞州旅遊業之盛居德國之冠,是旅遊者最喜愛的德國第一號渡假勝地。旅遊業是該州重要的經濟來源。除了慕尼黑、紐倫堡這些歷史名城外,這里還有保存完好的中世紀城市累根斯堡、巴羅克和洛可可式的班茨、埃塔爾的修道院和教堂、十四聖者大教堂和維斯教堂等,這些教堂建築及當年的主教城市維爾茨堡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財富之列。
德國最高峰2962米的楚格峰(右圖)、阿爾卑斯山中的湖光山色為古老的巴伐利亞增添了無窮的魅力。該州主要湖泊有施塔恩貝格湖、特格恩湖、阿穆爾湖、夢茵湖和博登湖,蘊藏著豐富的水利資源。巴伐利亞森林、第一個德國國家公園以及多瑙河、美因河及支流的河谷地帶被譽為德國的「浪漫之路」(Romantische Strasse)。一年一度的慕尼黑啤酒節是傳統的盛大民間節日。
柏林 Berlin
面積:889平方公里 首府:柏林(Berlin) 人口:346萬
柏林州位於德國東部,下轄23個區。它從一座漁村和商業中心發展成為普魯士的京都,至今已有750多年的歷史。1871年德意志帝國建立後柏林成為德國的政治、工業、科學和文化中心。1918年11月9日,魏瑪共和國宣告成立,柏林成為共和國的首都。1939年時柏林人口已達400多萬。第二次世界大戰給柏林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使市區和工業區遭到大規模破壞。1945年,美、英、法、蘇按照波茨坦協定四分柏林。其後的幾十年裡,柏林牆成為了德國分裂和東西方「冷戰」的象徵。1990年10月3日德國統一後,柏林又成為國家首都。1991年國會表決通過將政府所在地從波恩遷回柏林。
統一後的柏林現在是德國最大的城市。今日的柏林人並非真正土生土長的柏林人。柏林人歷史上主要為移民,他們來自法國、波希米亞和波蘭,現在更多的來自東歐,是一個國際民族混合體。
柏林是歐洲最大的工業中心之一,原材料消耗少、以技術見長的電氣、機械製造、精密儀器一向是柏林傳統的優勢行業。食品、卷煙、服裝和化學工業在柏林也佔有一定地位。這里有兩個世界性的大企業:西門子公司和通用電氣公司(AEG)。
柏林的優勢還在於研究與開發、生產與銷售的密切結合。3所大學、4所藝術大學、歐洲經濟大學、9所專科大學、約250個大學外的研究機構以及一大批中小型技術企業構成了推動經濟增長和提供新的就業崗位的強大動力。在城市的東南方建立著歐洲最大的綜合性一體化技術園區—阿德勒霍夫經濟與科學基地(WISTA)。通訊和信息技術領域里的企業越來越多,使柏林正在成為一個具有高效和創新精神的機構所在地。
柏林是一座重要的博覽會和會議城市。像國際無線電展覽會、柏林綠色周(農業、園藝)、旅遊博覽會等活動都具有廣泛的國際影響。
柏林豐富多採的文化具有悠久的傳統。它擁名目繁多、包羅萬象的博物館和收藏館,以及三座大歌劇院(德意志歌劇院、菩提樹下德國國家歌劇院、滑稽歌劇院)、包括愛樂樂團在內的幾個大的交響樂團和數十家劇院、音樂廳和圖書館。柏林的演出周、電影節以及戲劇匯演享有盛名。這里一年四季演出不斷,觀看文藝演出己成為現代柏林人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柏林出版的報紙有:代表輿論的「柏林早晨郵報」、「柏林日報」以及「每日鏡報」。 著名的「世界報」編輯部也設在柏林。
柏林有「森林與湖泊之都「的稱譽,湖泊、林地面積占柏林全市的1/3。整個城市隱沒在森林和草地的環抱中,從高空俯視全城,它就像是一座綠色的大島。只有游覽過這些森林、湖泊,置身於大自然的天然美景之中,遊人們才能深切地體驗到柏林人傳統的浪漫和瀟灑的生活。
柏林作為歐洲的文化古都,名勝古跡眾多,帝國議會大廈、埃及博物館、夏洛膝堡皇宮、奧林匹克公園、柏林動物園、勃蘭登堡門及萬湖等都是著名的游覽勝地。其中帶有雙輪四駕馬車的勃蘭登堡門是柏林牆倒的標志和德國統一的象徵。此外位於亞歷山大廣場邊的洪堡大學、新崗哨、軍械庫、大教堂和電視塔也是遊客的駐足之地。著名的尼古拉教堂建於1320年,是柏林最古老的教堂。作為一個旅遊城市,柏林每年都要接待數百萬的外國和本國的遊客。(上圖為修繕後的德國議會大廈)
1994年4月,柏林與北京結為友好城市。
勃蘭登堡州
Brandenburg
面積:29479平方公里 首府:波茨坦(Potsdam) 人口:260萬
勃蘭登堡州位於德國的東部,環繞著柏林州,東部與波蘭相鄰。全州共分為6市38縣。州首府波茨坦(Potsdam)位於柏林的西南,1945年著名的波茨坦會議就是在這里舉行的。
該州是德國面積最大的新聯邦州,工業和服務性企業是這里最重要的經濟部門。今天該州的經濟結構已經逐漸從種植黑麥和油料作物的農業轉型為擁有汽車和機器製造、電子、光學、能源經濟、食品工業和化工等部門的工業。這里的工業在實行了40年計劃經濟之後,目前正處在轉軌階段,許多設備陳舊、虧損並污染環境的企業正處在改造之中。
勃蘭登堡地處北德低地,自然條件惡劣,素有「沙罐子」之稱,有大片的沙地、粘土丘陵、潮濕的沼澤谷地和眾多的湖泊。全州森林覆蓋面積達35%,農作物以黑麥、馬鈴薯、小麥為主,在柏林周圍及本州東部城市法蘭克福附近的奧得河窪地是水果和蔬菜的產地。
該州曾是普魯士王國的中心,波茨坦以前是普魯士的官邸城市,也是一個富有田園風光的鄉村城市,有著名的無憂宮(Sanssouci,見左圖)及其華麗的園林和席切林宮等名勝古跡。此外,萊茵斯貝格和布拉尼茨也是遊人眾多的地方。南部的施普雷林地和湖泊給人一種極具魅力的冰冷的感覺。這里水網縱橫,森林茂密,被比做巴西的熱帶森林,稱之為「德國的亞馬遜」。
由於德國和波蘭之間實行互免簽證,因此該州的一個重要城市—奧得河畔法蘭克福的東歐國家轉運中心的地位日益重要。
自由漢薩市不來梅
Bremen
不來梅州位於德國北部威悉河入海口處,該州由兩個城市—不來梅市和不來梅港組成,是德國最小的聯邦州。在世界現存的最古老的城市中,不來梅僅次於聖馬利諾,居第二位。作為昔日的主教城和商人城,不來梅的歷史可追溯至公元八世紀。
建於1827年的不來梅港(左圖)位於北海入海口。在十九世紀德國遠洋貿易的發展史上,不來梅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與不來梅市相距65公里,兩市之間是下薩克森州的領土。不來梅港從原來的不來梅停船地發展成為歐洲大陸最大的漁港之一,其工業與港口密切相連。
港口工業、航海、國際貿易和現代化工業的尖端產品是不來梅的經濟基礎。作為德國的主要外貿中轉站之一,不來梅港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集裝箱水陸轉運設備,每年大約有10000艘船往來於不來梅港和世界各地大約1000個港口之間。德國的茶葉、咖啡、煙草和棉花都由此進入,並在當地加工上市。因此,不來梅港不僅是一個快速的貨物轉運地,也是當地經濟的發動機。該州的州徽就是一把「打開世界的鑰匙」。
除了航運和造船業外,不來梅市還擁有汽車、機械製造、電子及新興的航空航天工業(不來梅航空航天中心是設計和製造火箭、衛星以及空中客車的重要部件所在地)。不來梅也是德國食品和嗜好品的生產中心之一,最有名的產品包括咖啡、巧克力、麵粉、奶製品、調料、水產品和啤酒。已有300多年歷史的不來梅證券交易所和商品交易所承擔著德國整個西北部的貿易。
自由漢薩市漢堡
Hamburg
面積:755平方公里 首府:漢堡(Hamburg) 人口:170萬
漢堡始建於公元9世紀,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最早它只是為邊境安全而建於易北河畔的一個城堡,此後逐漸發展為一個貿易城市。它是漢薩同盟的創締者之一,是該同盟在北海和波羅地海之間最重要的轉運中心。1806年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瓦解後,漢堡成為自由的漢薩市。1949年漢堡以「自由漢薩市漢堡」之名成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一個州。
漢堡港(插圖)位於距易北河入海口120公里處,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被喻為是德國「通往世界的大門」,至今仍是德國最重要的海港和最大的外貿過境地。港口的集裝箱轉運量在歐洲排第二位,僅次於鹿特丹。每年有200多次班輪從這里出發,300多條航線連接著世界主要港口。港口工業區包括造船廠、提煉廠和外來原料精加工企業。通過不斷的產業結構調整,這座漢薩城市今天已發展成為一個歐洲北部高度工業化的國際大城市,航空工業、電子工業、精密機械與光學儀器製造、機器製造和化學工業被稱為漢堡的五大主導工業部門。著名的」空中客車「飛機就是在漢飛機製造廠生產的。
雖然是德國的第二大工業所在地,但漢堡仍是」德國最綠的城市「之一。農田、園林、森林、沼澤地和草原占漢堡總面積的41%,風景和自然保護區佔28%。120座公園設施之外還有20多萬棵街道樹木。
漢堡是德國的傳媒經濟中心,其年營業額約400多億馬克。德國發行量達到百萬的21種雜志中有17種是在漢堡出版的;它還是德國德意志新聞社(dpa)、為數眾多的電視台、電台和製片廠的所在地。近年通訊行業的發展最為迅速,電子媒體所佔的行業比例越來越大。
黑森州
Hessen
面積:21114平方公里 首府:威斯巴登(Wiesbaden) 人口:600萬
黑森州位於德國中部萊茵-美因河平原上,被稱為德國「中部之州」,該州下設3個專區、5個市、21個縣。黑森州今天的疆域始於二戰之後,它是以風俗、歷史、文化和社會情況為背景形成的州。該州不僅地理位置居中,在經濟和社會結構上也基本上處於德國的中等水平。
作為德國第五大聯邦州,黑森州是僅次於魯爾區、與柏林相當的德國最大經濟中心之一,也屬歐洲最具活力的地區。該州最強的經濟部門是化工、汽車製造,皮革製品、光學產品、電子技術和機械製造。位於美因河畔的法蘭克福是歌德的出生地,也是德國最重要的金融中心和國際金融場所,德國聯邦銀行和歐洲中央銀行都設在這里,此外這里還有400多家商業銀行和德國最大的證券交易所。法蘭克福還是重要的工業和技術所在地以及國際上重要的博覽會場所。該州地處航空、鐵路和水陸交通會合點,佔地17平方公里的法蘭克福機場是歐洲最重要的交通樞紐之一,在歐洲各機場中貨運量排名首位,客運收益居第二位。(左圖為法蘭克福遠眺)
法蘭克福的德意志圖書館被喻為是「德國最大的書櫃」。每年在法蘭克福舉行的頒發德國書業和平獎的國際圖書博覽會是世界上最大的書展;卡塞爾舉辦的是全球首屈一指的介紹當代藝術的「國際當代藝術展覽」。
美因河以北是肥沃的黃土地,號稱金土地,種植穀物、馬鈴薯、甜菜。丘陵山區以林木業為主,草地面積廣闊,飼養家禽、牛、豬、盛產黃油、乳酪。達姆施塔特以南的山區和萊茵河畔是德國最佳的水果和葡萄酒產地之一。
黑森州有著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色。該州2/5為森林覆蓋,是德國森林最多的州。而陶努斯山麓又是歐洲礦泉溫泉最豐富的地區,溫泉礦泉比比皆是。州首府威斯巴登不僅是行政管理中心,而且還是一處漂亮的礦泉浴場,那裡的賭場(右圖)遊客絡繹不絕。這一帶已成為德國著名的療養度假區。
梅克倫堡-前波莫瑞州
Mecklenburg-Vorpommern
面積:23170平方公里 首府:什未林(Schwerin) 人口:180萬
梅克倫堡-前波莫瑞州位於德國東北部,北鄰波羅的海,隔海與斯堪的納維亞國家相望,東邊與波蘭相鄰。該州下轄6市31縣,是德國人煙最為稀少的州。變化萬千的波羅的海海岸風光、保護完好未遭破壞的大片森林、草原和丘陵的自然環境以及星羅棋布的內陸湖是這里最大的財富。
農業是該州傳統的經濟部門,具有比在其它州更為重要的地位。主要的農產品是穀物、油料作物(油菜籽)和馬鈴薯。沿海一帶,漁業興盛。呂根島是著名的漁場,生產鱈魚和青魚。
除農業之外,梅前州還是德國造船工業的中心。兩德統一後,其經濟結構處於徹底的轉變中。由於它具有豐富的、未受污染的自然環境,旅遊業已成為該州重要的經濟支柱。除此之外,食品和嗜好品工業、建築業、機械製造、建材和木材工業都是該州重要的行業。海港始終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羅斯托克是該州最大的港口,位於呂根島上的穆克蘭港正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更多的公路和鐵路網已經或正在建成,使該州與鄰州緊密地連接起來。
該州位於四周被農田、草原和森林環繞、地勢略為起伏的丘陵地帶。最大的湖是米爾列茨湖,方圓117平方公里,湖的東岸延伸著一片遼闊的自然保護區。該州最大的島嶼呂根島,同時也是德國最大的島嶼,島上的白堊岩是大自然創造的奇跡,這里是著名的旅遊勝地。海濱浴場從呂貝克灣一直綿延至東部的阿爾貝克。漫長的波羅的海海岸加之650個湖泊,使該州成為德國最大的休養地之一。每年來此旅遊者達千萬人以上。
除自然風景外,該州還有許多古老的別具一格的建築,如什未林宮及其大小300個尖塔。梅前州最大的城市是羅斯托克,北歐第一所大學(1419年)就建於此,該城也是波羅的海沿岸的重要港口,它同斯堪的納維亞國家保持有密切的貿易關系,也是德國通往東歐和北歐的大門。
下薩克森州
Niedersachsen
--------------------------------------------------------------------------------
面積:47338平方公里 首府:漢諾威(Hannover) 人口:780萬
下薩克森州位於德國西北部,西部與荷蘭接壤,是德國面積第二大州。該州分為4個區,下設9市39縣。南北和東西的公路和鐵路線在此交叉而過,埃姆斯河與易北河之間的內河運河在此與萊茵河、易北河和奧得河相連,形成了西歐和東歐的內河航道。
該州地形由哈爾茨山區、威悉山地和以呂內堡草原為中心的北德低地組成。迥異的風光、浪漫的山谷、奇異的礁石、廣闊的森林和眾多的湖泊,使其成為德國著名的旅遊勝地。其中埃姆斯蘭的沼澤地、北海海堤岸後的馬爾施草地(左圖)和北海淺灘中的東弗里西亞諸島景色獨具一格,一年四季遊人不斷。吸引人們的還有位於漢堡郊外的歐洲最大的水果種植園-「老田野」。
全州三分之二的面積用於農業,主要提供糧食、甜菜、飼料玉米和馬鈴薯,北海沿岸是重要的產魚區,被譽為是德國的魚米之鄉。該州擁有門類繁多的食品工業,奧爾登堡鄉村的火腿和呂內堡草原的蜂蜜聞名遐遜,並且在馬鈴薯培種和糧食生產上居領先地位。本州冬季溫和多雨,極適合牧草的生長,養馬也是這里重要的經濟行業。但這些並不代表該州是一個農業州,除了傳統的造船、鋼鐵和化學工業外,電子和電腦工業是今天的新興產業。
下薩克森的工業與其豐富的地下資源相連,其開采地下資源有著悠久的歷史。哈爾茨山麓的礦鹽、鉀鹽礦以及薩爾茨基特和不倫瑞克地區德國最大的鐵礦都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埃姆斯蘭地區和德國北海海域出產石油天然氣。另一個工業重點就是沃爾夫斯堡的大眾汽車廠,它是該州最大的企業。大眾汽車基金會是德國最大的非國家性的資助科學的基金會。
州首府漢諾威是世界著名的博覽會城,被稱為是德國工業的「廣告牌」。它主辦的最著名的展覽包括一年一度世界最大的工業博覽會和大型通訊技術展覽會—CeBIT。
漢諾威的萊布尼茨首創了二進位制;並製造了世界上第一台能運做的計算機;伯林納發明了唱機;高斯發明了電報機;西門子發明了發電機進行發電。大學城哥廷根在政治史和自然科學史上曾發揮過重大作用。
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Nordrhein-Westfalen
--------------------------------------------------------------------------------
面積:34078平方公里 首府:杜塞爾多夫(Düsseldorf) 人口:1800萬
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位於德國西部,西與比利時、荷蘭接壤。其面積相當於比利時和盧森堡的總和,是德國人口最多的州,也是歐洲人口最稠密的地區。該州是二戰後新組成的州,下設5個行政專區、23個市、31個縣。
一提到北威州,人們很自然地就會想到魯爾工業區,它也是歐洲最大的工業區。魯爾區傳統上以礦冶工業為主,這里有豐富的無煙煤資源。近30年來,該州成功地進行了產業結構調整,打破了以礦冶為主的單一經濟結構,許多新的工作崗位是由增長迅速的媒體和文化行業提供的。今天全州約66%的就業者是在服務性部門工作。與生態更新相結合而進行的產業調整已經使該州成為歐洲領先的環保技術中心。該州的進、出口總額均佔德國的1/4。(插圖為杜塞爾多夫的「城市之門」建築)
該州擁有31個大發電廠,由此使之成為德國的能源中心。密如網眼的高速公路、鐵路和水路網把該州的工業城市緊密地聯結起來,同時也與歐州重要的交通干線相連。德國100家最大的公司中有44家設在該州。除了拜耳公司、費巴股份公司、克勒克納-洪堡-多伊茨股份公司和貝爾特斯曼印刷出版企業這些工業巨頭外,還有大約60萬家從事生產的中小企業。州首府杜塞爾多夫是德國最大的銀行所在地之一,科隆擁有德國領先的保險業地位。首府杜塞爾多夫以及科隆和埃森都是著名的博覽會城市。
北威州的北部是農業和畜牧業的中心。明斯特蘭是重要的農牧區,以養馬和馬術運動而聞名,也種植小麥、玉米、甜菜等作物萊茵谷地南部有許多菜園和果園。
北威州另一個重要城市波恩位於科隆之南,它是貝多芬的誕生地。1949年以前波恩只是一個中等規模的大學城(右圖為著名的波恩大學),以後40年來它一直是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首都。在德國統一、政府所在地西遷至柏林後,波恩仍作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行政管理和科學中心而繼續發揮其作用。
該州擁有歐洲最稠密的交通網之一。在僅3.4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竟有6000公里鐵路和2000多公里高速公路。天然河流與人工運河交織成網,共有31個河港,其中杜伊斯堡是世界上最大的內河港。杜塞爾多夫、科隆和波恩的機場也是重要的交通樞紐。
藻厄蘭、齊克爾蘭、貝爾吉斯蘭山地和艾弗爾山森林密布,是夏季療養的好地方。該州最大的城市是科隆,其以哥特式的雙塔大教堂和每年一度的狂歡節而聞名。
未完,受限。
共16個州及地區。
http://www.gerfans.cn/bbs/read-htm-tid-15730.html
Ⅵ 德國最大的十大城市排名是
口數超過10萬的城市可以被認為是大城市,德國已有80多個城市符合標准。德國有4個城市的人口甚至超過了100萬,躋身歐洲大都市之列,其中包括柏林和漢堡。但像多特蒙德等魯爾地區的城市也在穩步發展,目前也已成為德國最大的城市之一。
多特蒙德U建築(圖源:dpa)
第十名:埃森
埃森人口約為582,760人,位列第十。關稅同盟煤礦工業建築群位於德國埃森北部,為歷史性工業紀念物,並在2001年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世界遺產。
工業、能源行業和化工行業在該市經濟實力強勁。埃森擁有STEAG、蒂森克虜伯Thyssen Krupp萊茵集團RWE和贏創工業Evonik等公司。
Ⅶ 薩克森州的經濟
兩德統一之後,薩克森州經歷了深刻的結構變革,但卻得以與傳統的優勢聯系了起來,尤其是重建了汽車製造和機械製造業。今天,寶馬、保時捷和大眾在萊比錫和德累斯頓都擁有高度現代化的生產廠。就連哥拉斯胡特(Glashütte)的鍾表也重享世界聲譽。而且憑借著美國晶元巨頭AMD公司的成功落戶,該聯邦州變成了薩克森矽谷。
Ⅷ 二戰歐洲經濟
德國經濟概況:德國經濟-------歐洲經濟的火車頭; 中國與德國的經貿關系
德國是高度發達的工業國家。經濟實力位居歐洲首位,在國際上為僅次於美國和日本的第三經濟強國和美國之後的第二大貿易國。德國經濟1993年經歷了戰後最嚴重的衰退,1994年回升強勁,國內生產總值增幅達2.9%,1995年增幅明顯減緩,為1.9%。 1996年德國經濟低速增長,增幅1.4%,主要得益於出口的增長,全年出口增幅達4.6 %。國內設備投資趨於活躍,增長2.6%;建築業投資則出現2.7%的負增長。公共消費增加2.8%,但私人消費僅增長1.4%。德國經濟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失業急劇上升,1996 年失業人數397萬,失業率10.4%。企業破產嚴重,達25530家,比上年增加14.3%。東部經濟重陷困境,1996年經濟增幅僅為2%,遠低於上年5.3%的增長速度。另外投資環境惡化,產業結構調整相對滯後也是困擾德經濟的重要問題。
自然資源
德國屬於自然資源相對貧乏的國家, 在工業原料和能源方面主要依靠進口。礦物原料(鋼、鋁土礦、錳、磷酸、鎢和錫)對外國的依賴特別大。德國擁有少量鐵礦和石油, 天然氣需求量的三分之一可以由國內滿足, 硬煤、褐煤、鉀鹽的貯量較豐富。德國森林覆蓋面積約佔全國土地面積的三分之一, 以針葉林為主。在西部, 私人林佔43%, 國營林佔32%, 其餘屬於社團或地方。全國生產的木林只能滿足國內木材需求的45%。褐煤是采礦工業中最大的一個工業部門。褐煤礦主要分布在萊茵蘭勃蘭登堡州南部和薩克森州, 有開採的儲量為560億噸。由於鈾的儲量有限, 自1981年起, 不再開采鈾礦。核電站所需濃縮鈾由國外進口。
行業概況
(1) 農業概況
德國農業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 農業從業人員約占總勞動力的4%, 擁有高度發達的農業,80%以上的農產品能夠自給,部分進口也是出於調劑品種或價格因素。勞動生產率40多年來有了極大提高,1950年一個勞動力只能養活10人,到1994年則能養活 95個。國家對農業實行補貼,農產品價格上漲低於工資的增長。據統計,1950年一個中等收入四口之家的伙食費占家庭全部支出的45%,到1993年已下降到15%。
德國北部農戶經營種植業較多,南部則飼養業較發達。目前全國農用土地1700萬公頃, 農戶不足60萬戶。德國農戶年投資約300億馬克,年營業額700億馬克,其中400億為飼養業,300億為種植業,所生產的產品的85%作為食品工業用的原料,為90萬人提供了就業機會。在農業中,90%農戶經營飼養業及普通種植業(穀物、甜菜等),10%農戶是葡萄、啤酒花、水果、蔬菜、煙草等專業戶。專業戶盈利高,但風險也大。普通農戶為減少風險,一般是飼養和種植並舉,但有側重,以應付萬一的災害。每戶農民年平均收入4.5萬馬克,在歐洲屬中等水平。以產值論,德國種植業中最大項目是穀物,其次是水果、甜菜、鮮花和觀賞植物、蔬菜等。在飼養業中,最大項目為奶牛,其次為豬、牛、雞等。
(2)工業概況
德國經濟的主要支柱是工業, 工業對於經濟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工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5%, 從業人員約占總勞動力的40%。重要的工業領域有鋼鐵、采礦、精密儀器和光學儀器、航空航天、紡織和服裝、食品工業和造船工業等。雖然國民經濟逐年增長,但由於德國的工業技術水平不斷地提高,其能耗反而持續下降。雖然西德工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下降,但它仍然反映聯邦德國的經濟實力和對外經濟交往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西德各工業部門之間發展不平衡, 一些傳統工業--鋼鐵, 造船,採煤,紡織工業現都成為夕陽工業, 產量和產值都減少很多, 造船和採煤工業靠著國家補貼度日。汽車工業、 機械製造、化工工業、電工電子業、食品工業成為德國的五大工業支柱,其銷售額占整個工業的58%, 就業人數佔40%。 但近兩年來受世界經濟不景氣的影響,發展速度減緩。 目前在西德屬於高速增長的部門是塑料加工、有色金屬、航天航空工業及電訊和數據加工工業。
(3)服務業概況
經過四十餘年的發展,德國的工業和 農林 牧漁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佔比重均逐年減小, 而第三產業(包括商業、交通、服務等行業)則持續壯大。國民生產總值中, 第三產業占將近60%。從就業人數看,在全部就業人員中, 第三產業佔50%。主要包括商業、交通運輸業、電信、銀行、保險、出租房屋、旅館、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等部門。旅遊業發達, 每年有大量遊客在德國旅遊。
主要經濟指標
國內生產總值:35387億馬克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約43300馬克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1.4%
國民收入:26650億馬克
匯率:1美元=1.7793馬克
通貨膨脹率:1.5%
失業率:10.4%
德國經濟-------歐洲經濟的火車頭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德國經濟決定整個歐洲經濟。作為西方七個經濟強國之一,德國經濟在歐洲穩坐第一把交椅(等於英、法總和),被稱為"歐洲經濟的火車頭"。其GDP占歐盟的三分之一。在全球貿易中歐洲佔36.9%,而德國本身就佔了歐盟的一半。
由於歷史原因,德國人不能在國際上扮演重要角色,但是他們得以把全部精力放在經濟建設上來並在很短時間里在經濟上打敗了當年的戰勝國,隨著歐洲統一進程的不斷發展,德國在歐洲經濟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其趨勢是成為歐洲的經濟中心。1999年開始使用的"歐元",德國馬克占其分額的45%,未來歐洲中央銀行總部將設在德國法蘭克福。
德國從二戰後的一片廢墟中重新擠身於世界經濟強國是有其原因的,德國自然資源匱乏,主要靠優質的工業產品出口,進口工業原料、農產品和其他資源型產品,以促進國內經濟的快速增長。這主要歸功於社會市場經濟制度在德國的成功實踐和德國重視發展教育事業,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為了促進技術創新,國家鼓勵科研部門與經濟部門的合作,使得德國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越來越高。每年向國際市場提供了大量的汽車,醫葯,化工產品,光學儀器,機床,成套發電設備和環保技術設備等一流產品,比如德國著名的跨國公司西門子公司,賓士汽車公司,寶馬汽車公司,大眾汽車公司等。
在德國,技術的發展與創新由企業根據市場的需要進行。國家為他們提供技術創新的政策和其他必要的條件和幫助。為了加速將科研成果轉為實際應用,企業在技術轉讓等方面得到了國家的經濟援助和享受優惠的稅收政策。
勿忘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