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一個穩定繁榮的房地產市場對國家經濟這么重要
在中國房地產多年的發展歷程中,房地產的作用就相當於夜壺,宏觀經濟不行就重拳刺激房地產托底經濟。但是,為何夜壺是房地產,而不是其他行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房地產在中國經濟當中佔比很高,對中國經濟具有短期內難以替代的重要性。房地產能否平穩運行,關繫到中國經濟、財政、就業和金融能否穩定。
一、房地產行業體量大,佔GDP比重高,對GDP增長貢獻大。
2019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額達到16萬億,是2003年銷售額的20倍,創歷史新高。同時,根據恆大研究院最新測算,2019年房地產業和拉動上下遊行業的增加值分別佔GDP的7%、17.2%,合計佔比24.4%;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高達7%、18,合計佔比25%,超過所有單一行業。而在20年前的1999年,房地產對GDP的比重為17.1%,對GDP增長的貢獻為14%。20年過去了,房地產經歷了幾個周期的宏觀調控,但是佔GDP的比重以及對GDP增長的貢獻不降反升,分別提高了7.3個百分點和11個百分點。
2020年的經濟形勢本身已經較為困難,由於新型肺炎疫情的「黑天鵝」擾動,本來已經較為困難的經濟變得更加復雜。即使按照恆大研究院任澤平較為樂觀的預計,全年的GDP預計也只能達到5.4%左右。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階段性目標,我們預計中央保持GDP增速達到5.6%左右的目標不會改變甚至是底線。在嚴峻的形勢下,房地產行業的穩定運行將是重要保證。
二、房地產投資不斷攀升,占固定資產投資比例大。
2019年中國房地產開發投資額13.22萬億,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24.0%,創20年來新高。而在20年前的1999年,房地產的投資額只有幾千億,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例僅在15%左右。20年來,房地產投資額增長超過20倍,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也增加了近十個百分點。
三、房地產對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貢獻大,土地財政依賴度高。
上世紀九十年代分稅制改革和住房制度改革以來,與土地有關的收入逐漸上升至地方政府「第二財政」的重要地位。應該說,土地出讓金收入是唯一地方政府切分比例超過一半且能自主控制的稅種。盡管土地財政有許多弊端,但土地財政切實地緩解了了地方財政的困難,有效地促進地方的招商引資和經濟建設。
根據恆大研究院數據,2018年,地方政府房地產相關收入總計9萬億,佔地方本級財政收入的比重高達52.7%;其中5項房地產專項稅1.8萬億、房地產行業其他6項主要稅收估計0.7萬億、土地出讓金收入6.5萬億。我們可以看出僅土地出讓金收入一項在2018年就佔到地方政府財政支出的35%,這一比例較2007年增加了約10個百分點。
四、房地產解決大量就業,且在居民財富中佔比大。
根據恆大研究院數據,2018年房地產和建築業就業人數3176.9萬人,合計占城鎮就業人數7.3%。2.88億農民工中,建築業從業佔比18.6%,且建築業農民工月均收入比平均水平高13.1%。
根據海通證券估算,截至2018年末,我國居民財富中的房地產規模約為325.6萬億元人民幣,占居民總資產的70%。而金融資產規模約139.5萬億元人民幣,僅佔30%。兩者差距呈收窄趨勢,但在2015年後有所反復。
根據恆大研究院數據,房地產是大類資產配置的核心。2018年中國住房市值約321萬億元,是GDP的3.6倍、占股債房市值的71%。
五、房地產貸款在金融機構中佔比最大,影響金融穩定。
根據恆大研究院的研究,我國金融體系以間接融資為主,房地產是最重要的抵押物。2018年末,抵押貸款超10萬億的上市銀行的抵債資產中,房地產佔比高達76.4%。
恆大研究院認為,無論房企項目投資還是居民住房消費,均需要信貸支持,天然具有杠桿屬性。2019年上半年,A股和港股上市房企的剔除預收賬款資產負債率為59.5%;2018年居民住房杠桿率(居民住房貸款余額/GDP)為34.2%。
2. 房子是人民最基本的生存條件,為什麼把它拿來搞經濟發展,這不是把人民最基本的
房子確實是人民生存的基本條件,我們之所以是因為把手搞成發展的話,只是他也是投資的方向之一。
3. 為什麼說樓房是經濟實力的象徵
樓市是政府拯救經濟的重要手段,首先樓市關聯但到的行業繁多,比如建造房子,會有鋼筋水泥等等,裝修會設計到室內裝修,室外綠化,一個小區從建設到銷售,牽涉各行各業。
另外一方面,房產銷售基數大,一套房子幾十萬,上百萬,稅金是一筆很大的財政收入。
當然,最重要的是土地轉讓收入,這是政府收入里一個重要部分
4. 房地產經濟能帶動實體經濟發展嗎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7-08
5. 實體經濟為什麼能拉動經濟
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房地產,更離不開實體經濟,但十幾年來,每每遇提振經濟的契機,實體經濟總是干不贏房地產。大量的「救濟金」流入房地產。雖然房地產的產業鏈非常長,發展房地產刺激經濟的效果非常好,但房地產總歸只是房地產,它不能代表經濟的全部。
但在兩次經濟轉型的機會中,實體經濟總是敗給了房地產。
為什麼房地產總能勝實體經濟一籌呢?
1、房地產能快速實現城鎮化。
中國尚在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房地產快速發展有利於城鎮化的快速推進。但缺點也十分明顯,房地產快速發展佔用大量土地,大量城郊結合部和農村集體土地被蓋成了房子,糧食安全受到威脅。
2、房地產比實體經濟來錢快。
通過發展房地產,政府手裡的土地能快速變現。但土地的快速開發,使得土地成本逐漸增加,製造業已經無法和房地產爭地,再者,大量資金進入房地產,實體經濟獲得融資的成本也在不斷推高。高企的土地成本、融資成本使得中國產品成本高於國外成本,唯一的優勢只剩下勞動力成本,實際上這點紅利也在逐漸消亡。
3、房地產利潤秒殺實體經濟
這點毋庸諱言,從土地市場、到新房市場、到存量房市場,各方都賺得盆滿缽滿。而實體經濟呢,這幾年的官方數據已經證明一切了。
4、炒房比創業方便多了
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創業的前提是在房地產市場上賺取第一桶金。就在此刻,零首付仍然沒有絕跡,「國家的錢不借太可惜了」。現在實體經濟狀況這么差,不賺房地產的錢不就是傻子嗎?即使去創業,也得先在房地產上狠賺一筆。
5、實體企業也開始炒樓
前幾年,有多少耳熟能詳的企業在干實業的同時也在投資房地產呢?五糧液、蘇寧、格力、長虹電器、七匹狼……
6、房地產能讓老百姓自覺把錢逃出來
相比實體經濟,房地產讓老百姓掏錢太容易了,不但是現有資金,未來幾十年的錢也得扔給房地產。這樣一來,老百姓更沒錢購買普通商品了,實體經濟流通性越來越差。
6. 為什麼房地產是中國經濟支柱產業
房地產來的快,需求大。
矛盾一
控房價與保「支柱」
在高房價就像「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的時候,房地產作為我國經濟重要支柱產業的位置卻從未動搖過。
近期,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表示,雖然房價高漲帶來了社會對於房地產泡沫的擔憂,但房地產作為我國經濟重要的支柱產業,一點也不能動搖,不但不能動搖,還要進一步發展。
此觀點即出,房地產的 「泡沫論」與「支柱論」的紛爭,再起硝煙。
「房價高企可以刺激投資,但同時增加了老百姓的負擔,造成收入分配嚴重失衡,更為嚴重的是,這也給宏觀經濟的正常運行帶來破壞。但是如果房價降低了,老百姓是買得起了,相應的就會削弱或減少房地產業發展的能力,這對國家來說是個兩難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所研究員袁鋼明告訴記者。
針對姚提出的房地產是我國的支柱產業,袁認為, 「在熱點產業不多的情況下,房地產成為一個龐大的市場需求,不但填充不了,還供不應求,所以,房地產成為了中國經濟強有力的經濟增長點。」
中國人民大學土地管理系副教授曲衛東也認為,中國目前處於城市化進程的高峰期,房價上漲一定程度上是由供需來決定的。房地產成為我國支柱產業已是不爭的事實。
曲衛東認為房地產作為國家支柱產業對國家的好處多多,因為只有高房價才能有高地價。現在地方財政50%以上的稅收都交給了中央,如地方財政沒錢,就可以通過土地出讓獲取出讓金,這成為地方政府獲取財政收入的一個重要來源。所以,高房價雖然對老百姓很不利,但卻是解決政府財政困難的一個非常有效的手段。
但是上述表述還是得到專家的反駁。
袁鋼明認為,要解決「高房價和房地產支柱產業」這個兩難問題,關鍵在政府,政府要毫不猶豫地壓低和控制房價過高,開征物業稅無疑是一個好辦法,「開征物業稅就能抑制投資人的投資需求,那些人就不會去買房了,買房的需求一旦下降,房價很快就下來了。」
矛盾二
保增長與控通脹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4月份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增長2.8%,距離今年的通脹管理目標3% 僅一步之遙。這個數字讓當局者躊躇:貨幣政策如何在管理通脹預期的情況下兼顧經濟增長。這個「兩難」問題首當其沖的表現是:全年設定3%的通脹管理目標存在爭議。
3月20日,姚景源在2010年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 CPI上漲控制在3%左右是一個難度比較大的指標。但他也表示,在宏觀調控作用下,最終能夠完成和實現這個指標。
袁鋼明的表達則更為直接,他告訴記者,「3%這個指標定得太嚴格,同時給政府調控也增加了難題。因為CPI一旦超過3%,按政府的目標就會緊縮貨幣,而一旦緊縮貨幣,企業就會倒閉,隨之失業率就會增高,農民收入也會下降。」
7. 國家為什麼要出台一系列政策刺激樓市,讓老百姓買房
主觀上講國家需要刺激內需,提高產能效應。
房地產業牽涉到農民工就業問題、鋼鐵行業、水泥、砂石、機器製造業、建築設計行業、家居行業、等多行業,樓市的萎靡對地方財政也會有影響。
所以說國家要出台一系列政策刺激樓市,讓老百姓買房。
8. 房地產如何促進經濟的發展的
房地產可以帶動很多行業的經濟發展,比如裝修材料,家用電器,傢具行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