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混合經濟體制的經濟主體
在市場經濟中,家庭是最小的社會細胞,也是最基本的經濟單位,其功能是通過它的收入與支出行為體現的。家庭作為生產要素的所有者,在把勞動、資本等要素提供給企業的同時,企業依據各要素對經濟的貢獻大小即邊際生產力水平高低,並結合要素的稀缺程度,給予要素所有者以相應的報酬,構成家庭的收入(工資、利息等) 來源。與此同時,家庭用這些貨幣收入再去購買企業生產的商品和勞務,進行消費,並構成社會總需求的一部分,從而完成家庭再生產。而企業的收入支出行為與家庭正好相反,企業把生產的商品與勞務出售給家庭,獲得銷售收入,並用這些收入購買由家庭提供的多種生產要素,構成企業的生產成本,即企業的支出行為。企業支出正是家庭提供多種生產要素的收入,家庭與企業之間的功能配合是藉助於市場機制來實現的,家庭和企業都是私人經濟部門,它們的經濟活動構成了最簡單的兩部門經濟循環。
在傳統的自由市場經濟中,國家是一個非經濟生產單位,它存在於經濟運行之外,僅作為一種外部環境因素間接地影響市場經濟進程。它的主要活動在於制定有關法律、法規,起著維護市場秩序的功能。但自由市場經濟是在自發調節機制下運作的,客觀上必然存在著一定的盲目性、滯後性、無序性和非穩定性,如果任其發展,可能會產生外部不經濟、收入分配兩極分化、公共物品提供障礙、競爭機制遭到破壞、宏觀經濟較大波動等弊端。因此,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已經從經濟活動的外生變數進入經濟體制內部,成為一個影響經濟發展的內生變數,即公共經濟部門。自由市場經濟的二元主體結構逐步演化為混合經濟的三元主體結構。
國家作為一個經濟主體,不僅運用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等手段來間接干預社會經濟生活,同時還通過自己掌握的經濟資源影響社會生產與消費過程。國家主要通過向企業和家庭徵收各種稅收構成自己的收入,再運用轉移支付和直接購買等形式構成自己的支出,它的收入與支出不僅起著平衡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關系的作用,同時也是整個社會經濟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形成了現實經濟生活中的三部門經濟循環。
⑵ 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定義及其包括那些種類
是指不同所有制經濟按照一定原則實行聯合生產或經營的經濟形式,其中的國有成分、集體成分都是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他成分則可能是個體成分、私營和外資部分。
⑶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主體是什麼
答:一、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主體是公有制。
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不但要在宏觀領域堅持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促進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而且要在企業層面堅持公有資本的控股地位或支配地位,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夯實基本經濟制度的微觀基礎。
因此,深刻認識我國經濟制度的科學內涵,穩步推進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實踐發展,是當前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著力點。
二、混合所有制構成
混合所有制是由幾種所有製成分結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所有制形式。
三、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目的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目的是引入民資促進生產力發展。
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意義
1、混合所有制改革不是公司組織形式變革
混合所有制是指界於公有制和私有制之間的所有制結構形式,是公有制和私有制的混合體。
2、混合所有制是經濟後續改革的頂層設計
當前將混合所有製作為國企改革思路的提法,實際上是對我國所有制結構的重新界定,是對私有制和民營經濟在我國國民經濟結構中作用和地位的重新認識。
3、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確立了發展方向
黨的十八大對非公有制發展首次採用了「鼓勵」的提法,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了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的同等地位,並專門提出要「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認為「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允許更多國有經濟和其他所有制經濟發展成為混合所有制經濟」。
⑷ 混合所有制經濟指的是什麼
混合所有制經濟:指由不同性質的資本聯合、融合或參股而形成的經濟成分。一般採取股份制的資本組織方式。它以社會中存在多種所有制經濟成分為前提,通過各類性質的產權在市場中以多種方式自主流動和重組形式,並適應競爭的需要不斷變化資本結構。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有利於形成規范的現代企業制度,從而有利於實現企業運營的高效益;有利於推動生產資源的優化配置,從而有利於實現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
混合所有制經濟,是由不同所有制經濟按照一定的原則,實行聯合生產或經營的所有制形式。這種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都屬於公有制經濟。
⑸ 混合所有制經濟包括什麼和非公有什麼區別
混合所有制經濟指的是財產權分屬於不同性質所有者的經濟形式。從宏觀的層次來講,混合所有制經濟指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制結構的非單一性,也就是在所有制結構中,既包括有國有、集體等公有制的經濟,也包括有個體、私營、外資等非公有制的經濟,還包括擁有國有和集體成分的合資、合作經濟;而從微觀的層次來看混合所有制經濟,指的是不同所有制性質的投資主體共同出資而組建的企業。和非公的區別就是混合所有制的經濟制度不是單一的並且還包括非公。非公有制經濟是一個相對於公有制經濟而產生的名詞。它是我國在現階段除了公有制經濟形式以外的所有經濟結構的形式。同時它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的組成部分。非公有制經濟主要包括個體經濟、私營經濟以及外資經濟等。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這是我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多種經濟形式主要包括了國有經濟、集體經濟、個體經濟、私營經濟以及中外合資經濟,這里指的是整個國家或者一個地區的所有制度結構。
公有制與非公有制的區別
1、概念的不同,公有制與私有制是相對的,是生產資料所有制消失,從而生產資料不進行排他性佔有的經濟制度。而非公有制經濟是相對於公有制經濟而言的,是我國在現階段除了公有制經濟形式以外的所有經濟結構的形式。
2、組成部分的不同,公有制的表現形式分是「國家所有」以及「集體所有」兩種,我國公有制經濟主要是由國有經濟、集體經濟、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以及集體成分組成的。而非公有經制濟則主要包括個體經濟、私營經濟以及外資經濟等。
3、地位不同,公有制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我占據主體地位的,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的根本經濟特徵,也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由國家引導,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本力量,同時也是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重要的保證。而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強勁穩定的動力。
⑹ 什麼是混合經濟體制,並舉例說明
混合經濟(Mixed economic system)下各項指標走勢混合經濟屬於經濟體制范疇,它是在基本經濟制度既定的條件下,為促進稀缺資源的合理配置,而由一系列有機聯系並相互制約的機制、制度、組織、決策等方式而形成的復合體。混合經濟是多種所有制結構、多種經濟主體、多種資源配置方式、多種市場結構、多種分配方式的混合。實踐證明,無論哪一種純粹單一的經濟形式,都不利於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經濟效率的提高。
⑺ 混合所有制經濟包括哪些經濟成分
混合所有制經濟是指財產權分屬於不同性質所有者的經濟形式。從宏觀層次來講,混合所有制經濟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制結構的非單一性,即在所有制結構中,既有國有、集體等公有制經濟,也有個體、私營、外資等非公有制經濟,還包括擁有國有和集體成分的合資、合作經濟;而作為微觀層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是指不同所有制性質的投資主體共同出資組建的企業。
我國目前存在的混合所有制主要有三大類型:
(一)共有制和私有制聯合組成的混合所有制企業
可以進一步細分為兩種形式,一是國有經濟或集體經濟與外資聯合而成的企業,如中外合作經營、合資經營等;二是國有經濟或集體經濟同國內私營經濟聯合組成的企業。
(二)公有制與個人所有制聯合組成的混合所有制企業
這包括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造中吸收本企業職工持有部分股權的企業,以及集體經濟實行股份合作制的企業中集體所有與個人所有相結合的混合所有制企業。
(三)公有制內部國有企業與集體企業聯合組成的混合所有制企業
如城市國有企業與農村鄉鎮企業或城市集體企業組成的聯合體。這是公有制企業之間的聯合。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形式隨著經濟的發展會進一步呈現多樣化的趨勢。
⑻ 混合所有制經濟中哪些屬於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
公有制經濟屬於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
混合所有制經濟混合所有制經濟:指由不同性質的資本聯合、融合或參股而形成的經濟成分。一般採取股份制的資本組織方式。它以社會中存在多種所有制經濟成分為前提,通過各類性質的產權在市場中以多種方式自主流動和重組形式,並適應競爭的需要不斷變化資本結構。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有利於形成規范的現代企業制度,從而有利於實現企業運營的高效益;有利於推動生產資源的優化配置,從而有利於實現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比如一個股份制公司.同時有國家政府參股,也有個體私營參股.那國家參股的那一部分就是國有成分.
公有制經濟,是指國有經濟、集體經濟以及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主要體現在: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公有制的實現形式是指公有制經濟在微觀領域中的具體表現,實際上是指資產的經營方式或組織形式。
國有成分屬於全民的部分,改革開放後全民部分認為產權不明晰,所以改為國有,主要控制在中組部那裡。集體成分則限於建國初三大改造後的集體出資搞生產建設部分,改革開放後集體的東西大部分解體,比如農村的合作社,即便保留有集體經濟的,也多是幾個人掌握主要股份,也喪失了原來意義上的集體經濟的意義。
⑼ 什麼是「混合經濟」
混合經濟指的是各種不同的因素及一定的社會制度下完全自由經濟和計劃經濟混合的經濟運行體制,在混合經濟體制下,政府和市場同時對經濟發生各自獨特的作用,市場經濟通過價格機制來調節社會的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政府通過財政和貨幣政策來干預經濟,保證市場經濟的平衡發展。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質上是一種混合經濟。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強調:非公有制經濟與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提出要「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實現不同所有制經濟的無差別化,消除經濟所有制之間的藩籬,使所有人都公平地參與市場競爭。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民營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經歷了爆發式的發展,不同性質的投資主體,共同出資、相互參股、聯合生產組建公司構成了多種經濟成分,促進了中國特色混合經濟的產生和發展。多種形式的民營企業已經成為就業主體、經濟主體和稅收主體,非公有制經濟成為我國經濟的重要基礎。2014年,中國非公有制經濟佔GDP比重超過60%,稅收貢獻超過50%,新增就業貢獻達到90%。
(9)混合經濟的主體有哪些擴展閱讀:
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政策的現實意義
1、有助於市場真正發揮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
市場機制的基本規定性就是機會均等、規則公正、資源盡可能自由流動、企業自由組合。積極發展相互合作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將使得各個所有制經濟充分藉助市場機制的平台和渠道,在相互競爭的基礎上獲得更多的合作機會和發展。
民間資本可以更為自由地進入傳統的國有經濟控制的領域,體現了市場經濟條件下機會均等、規則公正的原則。而按照《決定》的精神,要以資本化為重點推進下一步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和運營機制的改革。國有資本將更多地具有戰略投資者的職能。
形成和發揮這一職能,將有助於推動公有制經濟更好地與市場機制相結合,更好地推動公有制經濟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的做大做強。而隨著國有經濟資本化的加強,其發展同樣需要機會均等和規則公正,同樣需要更為廣闊的進入領域。
因此,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不僅僅是為民營資本打開了通道,同樣也是為國有資本打開了通道,使得雙方各自掌握的資本和資源可以更為充分地做到自由流動、自由組合。
2、有助於抑制社會資金的投機傾向,推動實體經濟調整和發展
通過敞開國有經濟傳統的控制領域,可以使得充足的社會資金更多地投向實體經濟,而不是形成各種炒作式的投機浪潮,形成泡沫經濟。根據以往的國際經驗,在經濟結構面臨重大的戰略性調整的時候,最需要警惕的就是產業「空心化」或「空洞化」的危險。
美國和日本都有過這方面的教訓。一方面,前一階段的快速經濟增長使得社會積累了比較充足的資金,另一方面,傳統的產業尤其是製造業,往往成本大幅上升,盈利空間大幅萎縮,而新興的實體產業則前景不明。
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往往熱衷於短線的金融投機操作,從而形成各種炒作式的投機浪潮。日本泡沫經濟的破滅,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都是前車之鑒。因此,我國經濟結構無論怎麼調整、經濟無論怎樣轉型,都應強調以發展實體經濟為主。
推進這一新的政策框架,也有助於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有助於在經濟轉型的過程中抑制泡沫經濟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