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什麼是城市經濟發展的硬杠杠

什麼是城市經濟發展的硬杠杠

發布時間:2022-08-12 14:28:31

㈠ 北京的人均GDP約2.4萬美元,GDP究竟代表了一個城市的什麼

根據第一財經的報道,人均GDP是衡量區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在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和省會城市之外,還有哪些普通地級市的人均GDP比較高呢?第一財經記者統計梳理了各個地級市的人均GDP後發現,目前共有70個普通地級市2019年人均GDP高於70892元的全國平均水平,其中28個城市超過10萬元大關。

第三,我們看到資源稟賦同樣也是非常重要,有一些城市完全是因為自身資源稟賦比較高,屬於資源型城市,但是這類城市雖然從目前來看GDP的很高而且發展很快,但是依然有可能有資源陷阱的現象,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荷蘭病的現象出現。一旦出現資源枯竭或者資源價格的劇烈波動GDP依然會有不確定性的特徵。

第四,我們分析這一些城市的特點,實際上大家要明白的是,對於任何一個城市來說,想要實現高度的發展,一定要在產業市場上取得自己的一席之地,需要通過政策吸引的形式,形成產業的集聚效應,無論是互聯網產業還是製造業產業必須要有自身的優勢,並且在產業上下游上形成關聯度並且形成產業的生態系統,只有一個完善並且具有自行造血的生態系統,才能夠支撐整個產業的高速發展。

㈡ 建設先行示範區,深圳需要更多軟實力

提 要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正式發布,為深圳的發展帶來了重大的機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軟實力支撐作為硬實力的靈魂和延伸,為城市的發展提供強大的後勁。「先行示範區」的重新定位要求深圳重視發展經濟建設等硬實力的同時,也要重點培育發展軟保障、軟支撐,成為競爭力、創新力、影響力卓著的全球標桿城市。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深圳要朝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方向前行,努力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範例。要達到這樣的目標要求,除了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社會民生持續改善等硬條件外,深圳需要更多在良法善治、人文精神、公共文明等方面的軟實力支撐。
1.
實力「硬核」是形,魅力「軟體」是神
一個城市,一千個人看,它就有一千種樣子。若要科學地去衡量一個城市的發展,需要用從多方面多維度的指標,它既包括硬實力,也包括軟實力。所謂硬實力,是指經濟總量、人均GDP、財政收入、科技創新、硬體設施等等;所謂軟實力,是指營商環境、文化氛圍、人文素養、法治水平等等。硬實力是城市的形,它鑄成了城市的筋骨肉,「硬核」指標充分展示著城市自身實力過不過硬。而軟實力更像是城市的靈魂,它看不見摸不著又無處不在,數據指標未必能一眼看得出來,卻一樣體現著一座城市的魅力和實力。當一個城市或一個地區發展到一定階段後,看得見的硬實力差距可能會縮小,但軟實力對於促進城市升級、提升城市魅力的影響與作用卻會越來越突出。到那個時候,一提起某個城市,人們首先想到的不再是什麼高樓大廈,而是這里的人物、氣質和精神。
當前在我國的城市建設過程中,囿於發展階段和發展水平的局限,城市主政者和市民往往更看重硬體建設,而輕視軟體營造。一座有內涵的城市,一座有血有肉有氣的城市,離不開其內在「軟體」的驅動作用,建造一座城市並不難,難的是打造成一座充滿活力和魅力的城市,「軟硬結合、形神俱在」才能彰顯一個城市的真正實力。
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個城市要體現出魅力,成為全國乃至全球人才發自內心嚮往的居住地,真正成為「示範區」,則不但有「數字服人」,還要有「故事動人」。「數字」就是各項反映了經濟發展、產業優化、民生建設等方面的指標,「數字」上去了就可以在各類城市排名、評獎活動中名列前茅,通過「硬杠杠」、可對比的指標體現出深圳與其他城市相比的先進性。「故事」就是在市民身邊、在城市到處可見的一個個暖心故事,包括地鐵上陌生人之間的體諒,高鐵站里舉手之勞的幫助,對清潔工人的問候招呼,街坊鄰里之間的關懷,職場同事之間各退一步,諸如此類。這些「故事」在統計上「難以計量」,不能轉化為城市「報表」上的光鮮數字;在市民情感上則是「不可計量」,對於市民的幸福感、歸屬感、滿足感有著硬指標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外浸潤在市民的生活的點點滴滴,在內洋溢在市民內心深處,要發揮城市魅力、在心底激發人民對一座城市的嚮往,「故事」作為城市的軟名片有著「硬名片」不可替代的作用。「數字」可以依靠硬體的建設、項目的實施迅速提升,而「故事」則需要長期、全方位「軟建設」來孕育。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的正式發布,為深圳的發展帶來了重大的機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軟實力支撐作為硬實力的靈魂和延伸,為城市的發展提供強大的後勁。「先行示範區」的重新定位要求深圳重視發展經濟建設等硬實力的同時,也要重點培育發展軟保障、軟支撐,成為競爭力、創新力、影響力卓著的全球標桿城市。
2.
良法善治是基礎性「軟體」,需要政府和社會合力營造
《意見》提出要讓深圳率先營造彰顯公平正義的民主法治環境,成為法治城市示範。全面提升法治建設水平,用法治規范政府和市場邊界,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國際一流法治化營商環境。
良法善治是城市建設發展的客觀基礎和城市管理趨向文明的制度化特徵。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一直是我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深圳作為「先行示範區」,當然要做好表率。法治是一個社會和一個地區平穩高效運轉的基礎性軟體,相當於一台智能設備的操作系統,其他功能性軟體需要嵌入和安裝在這個系統中才能運作起來,其重要意義不言而喻。例如,高端產業的發展對於法律環境的依賴程度特別深,戰略性新興產業要求法律妥善保護知識產權,金融產業的發展更需要法律充分保護投資者利益。
良好的法治環境,首先需要建設依法行政的法治政府。良好的法治環境,不但要求司法機關的依法審判、廉潔透明、高度專業,更要求作為行政機關的政府在日常工作中嚴格依法辦事。一是以法律為准繩制定細化的工作守則,最大程度上減少人為操縱的空間;二是明細的工作守則向社會公開,實現管理工作的透明和可預期性,三是通過嚴格的監察機制保證工作守則得到嚴格執行。法治政府建設也是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提高行政能力和管理水平的途徑。社會公眾的權利意識越來越強,對政府工作的要求比過去要高很多,這要求政府工作人員要轉換成「權力在民」的服務觀念,切實加強政府自身法治化建設,推進管理和服務創新。
公民的法制意識和法制素質,也是打造良好法治環境的重要因素。城市的法治建設,是每個市民合力的結果。如果公民的法治觀念和法律意識淡薄,再好的法律也會因為得不到遵守和執行而不起作用,良好的法治環境更是空中樓閣,可望不可及。法治社會的形成需要全面普法教育的有序開展和進行,在全社會形成學法、懂法、守法的新氛圍,實現人人懂法、人人守法。
作為移民城市,深圳有著推動包括公務員在內的全體市民強化法律意識、遇事尊法守法的良好條件。綜合來看,深圳社會的現代化水平高、市民平均教育水平高,能普遍接受法治觀念,這為深圳避免陷入鄉土社會千百年來形成的種種陳規陋習和「潛規則」提供了很好的基礎;深圳市民的來源廣泛、文化多元、流動性強,這為突破熟人社會當中錯綜復雜的人情網路,為防止「人情干擾法治」「人情替代法律」提供了很好的現實環境。
3.
人文精神滋養心靈,彰顯城市文化厚度,要有針對性地培育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群眾的精神家園,《意見》中要求深圳成為城市文明典範,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成為新時代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引領者。
文化作為一種軟實力,是衡量一個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標志。近年來深圳文化產業較為發達,文化事業在建設發展下也漸漸亮點紛呈。建設先行示範區,深圳應進一步加大力度發展文化事業,同時積極推進文化產業發展,推動兩者協調發展,為深圳打造展現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城市文明。
提升城市文化素養,一個重要的呈現就是市民的閱讀習慣。倡導全民閱讀,建設書香社會,是一個「有文化」的城市的外在體現。
深圳作為中國現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要充分發揮「先行示範」的作用,為其他城市發展提供經驗。深圳的產業結構較為合理、市場化水平高,市民面對的競爭壓力大、物質誘惑大、知識更新需求緊迫,這容易讓人淪為經濟動物。在深圳市民平均教育水平較高的情況下,文化建設的重點不在於市民知識水平的提升,而在於人文精神的弘揚,使得市民對於人文生活的追求與對物質生活的追求形成平衡,既有利於市民個人的心理健康和人生的豐富,也有利於社會和諧穩定。有必要通過深入社區的講座、沙龍、音樂會、人文技藝培養等途徑,培育城市人文精神,尤其是注重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需要正視現代社會中精神類疾病高發的普遍現實,大力推進心理咨詢、精神治療機構的建設,通過專家講座、社區宣傳活動、病友互助交流、心理健康體驗活動,幫助有需要的市民保持或恢復心理健康,把心理健康建設作為城市文化建設十分重要的一環。
文化建設還能與經濟發展相配合,深圳作為中國的高科技產業龍頭城市,很有必要培育相應的「工程師文化」,使得產業優勢與文化優勢互相促進,大力促進商業性或公益性的、以工程技術人員為主要對象的交流場所,打破公司之間的壁壘,為行內工程技術人員的交流提供條件,包括前瞻性的想法、工程技術知識、職業生涯規劃、生活安排等方面的交流。通過培育「工程師文化」,促進技術外溢,改善深圳高新技術產業的「生態環境」;引致工程技術人員在交流過程中互相激發、碰撞出心靈感,提升產業創新水平;促進工程技術人員之間分享行業發展機會信息以及職業生涯規劃心得,優化人力資源配置,強化深圳的「人才儲水池效應」。
4.
公共文明體現城市的「素養」,需多方綜合提升
社會公共文明和市民公共素質是城市的基本「素養」。公共文明素質是一張活的城市名片,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離不開以道德素養為基礎的公共文明素質。深圳市民的整體教育水平較高,這為提升公共文明素質提供了很好的基礎,但城市內部產業層次參差,市民在教育水平和意識觀念方面的差異也較大。要通過公共服務均等化、針對性的幫扶、社會人文關懷等方法,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真正成為深圳市民,自覺接受市民的行為規范。
專業精神的培育也是公共文明建設的重要方面。深圳在過去四十餘年創造了「深圳奇跡」,經濟發展、產業升級速度之快讓世界矚目,但發展極快也導致很多人急功近利,缺乏精益求精、嚴謹負責的專業精神,這並不是深圳自己的問題,而是各個地區在經濟起飛時期普遍存在的階段性現象。深圳要發揮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作用,突顯出社會主義的綜合優勢,不但需要在經濟發展上取得巨大成就,還應該在專業精神方面昂揚於世界,培養各行各業敬崗愛業、不以崗位論尊卑、刻苦鑽研、精益求精、自律負責的精神。
義工文化和志願精神是城市公共文明的重要內容。深圳作為一座移民城市,移民身份決定了人們精神上面臨著兩重的境地。一方面,他們是城市經濟的創造者,另一方面卻由於背井離鄉缺乏情感傾述,對於精神追求需求迫切。義工精神為他們提供認同感和歸屬感,沒有了口音、地域的差異,義工服務者在工作中做著自己的貢獻,為深圳建設付出自己的努力,獲得精神滿足感。此外,義工文化有助於引導全社會市民培育正確的社會價值理念,通過義工楷模效應,打造奉獻無私的和諧社會。如今,每逢深圳舉行重大活動期間,志願者的身影已隨處可見,志願者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傳播文明,傳承義工文化。未來深圳政府應進一步加大力度扶持義工文化建設,並且加強宣傳號召,鼓勵越來越多的人加入義工服務,為全國義工文化的發展和推廣起到加速器和楷模的作用。
(許德友:廣東省委黨校經濟學部教授;趙子樂:暨南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博士;王夢菲:廣東省委黨校政治經濟學碩士)

㈢ 城市GDP是什麼具體有什麼作用

城市的GDP有什麼作用?這象徵著一個城市經濟發展的水平,相當於一個城市有沒有錢,而城市有沒有錢就直接關乎到這里生活的普通百姓,他們的可支配收入有多少他們的生活水平有什麼樣的?

城市經濟發展好了,那城市的基礎設施也會逐漸完善,然後在道路交通公共設施這方面越來越完善就會吸引更多的資金流入這個城市。因為投資者發現這城市的基礎設施更好,自己投資的成本更低,成功的可能性更高,然後以此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這個城市的發展才能越來越好。但如果城市最開始的經濟就不行,那隻會造成惡性的循環,對於社會中的各個經濟體都沒有好處。

㈣ 城市的發展要素是什麼

1、人才(Talent)和創意階級(creativeclass)

當代社會,知識和創意或者人力資本或人才(Talent)正在替代傳統的自然資源和有形勞動成為財富創造和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在創意經濟時代,一個城市的競爭優勢來自於能夠迅速地動員這些人才資源把創意轉化成新商業商品。

因此,一個城市的優勢在於能夠吸引人才。美國的社會階層構造發生了主要變化。除了勞動階級(workingclass),服務階級(serviceclass)以外,一個新的階級在悄然興起,那就是創意階級或創造階級(creativeclass)。

屬於創造階級的人們從事各種不同的行業,但其中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經常會有創新的想法,發明新的技術,從事「創造性」的工作。創造階級的出現對城市和社區的未來有深遠的影響。一般來說,在勞動階級和服務階級中,按工作計劃不加思考地進行工作的人居多。

而創造階級更加自主靈活,在工作中充分發揮個人的創造性,進行各種新的嘗試。理查德·佛羅里達把創造階級分成「具有特別創造力的核心人員」和「創造性的專門職業人員」兩個組成部分。

前者包括引導當代社會潮流的科學家,大學教授,詩人,小說家,藝術家,演員,設計師,建築師,編輯,文化人士,咨詢公司研究人員以及其他對社會輿論具有影響力的各行各業人士。後者包括高科技,金融,法律及其他各種知識密集型行業的專門職業人員。

2、技術(Technology)與創意產業

這里,技術可以定義為一個城市的創新和高科技的集中表現。創意產業在不同的國家或者不同的組織有不同的定義。

例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義創意產業為結合創意生產和商品化等方式,運用本質為無形的文化內涵,這些內容基本上受著作權保護,形式是物質的商品或非物質的服務。這些定義中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屬於智力型的產業。

創意產業的內容包括科學、工程、設計、藝術、管理、會計、醫療、法律等。評價創意產業的指標有R&D指標和專利指標。高科技、研究、藝術、文化、娛樂、計算機、軟體、小型新企業、科學、醫療、體育等創意產業對聰明的年輕人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關注於城市興衰機制的城市理論認為,一個地方具有吸引力,常常表現為新工業起步,就業機會增加,這帶來了新住戶和遊客進入以及新企業和投資的增加,人口增加和企業的進入推動了房地產的需求和基礎設施水平上升,而同時其價格也會相應提高,從而促進當地就業和經濟發展。

創意時代反映了創意產業發展的潮流,城市的發展應該適應這種潮流,抓住機遇,為創意階層提供創意產業發展空間來吸引創意階層,從而來推進一個地區和城市的經濟繁榮和增長。

3、包容(Tolerance)與公共社區

包容可以定義為開放、寬容和多樣性。包容在吸引創意人才以及支持高科技產業發展和城市經濟增長方面具有關鍵作用。城市經濟學家很早以前就認為多樣性對城市經濟的發展是很重要的。換而言之,多樣性可以提高一個城市吸引創意人才的能力。

一個具有開放的和低門檻的城市在吸引創意人才和人力資本中具有截然不同的優勢,從而可以產生和吸引高科技產業,實現城市經濟繁榮。包容和多樣性可以有利於高科技的集中和成長。有才乾的人喜歡到開放和具有容忍以及能提供生活質量的地方去。

一個地方越是多樣性和多文化,對他們越具有吸引力。能吸引這些具有創意人的地方可以吸引公司和產生更多的創新,從而實現當地的經濟良性循環。

(4)什麼是城市經濟發展的硬杠杠擴展閱讀:

城市的發展的措施:

1、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實現造福百姓和富裕農民的目的,必須加快農民變市民的進程,加快改革與發展。

2、要消除對農民進城就業的歧視,引導農業轉移人口不斷提高就業競爭力,真正靠產業發展和勞動致富逐步融入各類城市和小城市。

3、要放寬對農民承包土地使用權的有償流轉,徵用農村土地按市場規律給予失地農民合理的補償,滿足城鄉居民創業的合理融資需求。

4、要逐步將農村轉移人口納入社會保障體系,實現社會保險關系在不同統籌區的轉移接續和不同制度間的銜接轉換,提高統籌層次,逐步實現社會保障全覆蓋。

5、農業轉移人口進城落戶後,要逐步實現其在子女教育、醫療衛生、就業服務、勞動報酬、住房租購等方面的城市居民待遇,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福利均等化。

6、要加大對城市道路、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的投入,加快教育、衛生、文化等公共事業的投入。

7、要制定科學的城市體系和發展規劃,實現農村城鎮化,農村人口和非農產業才能不斷由農村向城市地區集中,實現人口、非農產業、資本、市場由分散的農村向城市集中,農村工業化、農民職工化、市民化相互交織、同步運行。

促進城市數量不斷增加和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從而促進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的轉型。

㈤ 什麼是城市功能區

城市功能區是能實現相關社會資源空間聚集、有效發揮某種特定城市功能的地域空間,是實現城市經濟社會職能的重要空間載體,集中地反映了城市的特性,是現代城市發展的一種形式。
城市功能區主要有以下四個特點:
1、各類要素高度聚集。同一類經濟社會活動的土地利用方式相同,決定了其對空間區位、基礎設施等發展環境的要求往往也是相同的,這會導致同一類活動在城市空間上的聚集,從而形成城市功能區,而與這類活動相關的各種要素,如人才、資本、信息、研究成果等,也會在相應的功能區內聚集。
2、輻射帶動效應明顯。城市功能區具有較強的輻射擴散能力,能將功能區的優勢如技術、管理、觀念、資金等向周邊地區滲透,帶動周邊地區的發展。各類功能區的輻射帶動能力是有差別的,與行政區和居住區等非經濟功能區相比,工業區、商務區等經濟功能區具有更強的輻射帶動能力。
3、經濟社會效益顯著。城市功能區的集聚效應帶來明顯的經濟社會效益。經濟功能區通常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是城市經濟發展的動力源泉,是區域收入的主要來源,對就業具有很強的拉動作用。非經濟功能區的高效益則反應在社會效益上,比如行政功能區內行政機關密集,方便處理社會事務,提高了城市運行的效率。
4、具有明顯的「城市名片」效應。城市功能區尤其是經濟功能區往往是一個城市最具代表性的地區,是一個城市的品牌和現代化程度的象徵與標志。城市功能區的成功建設對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擴大城市的影響,提升城市的文化品味具有重要意義。如紐約依靠曼哈頓CBD的影響,確立了其國際大都會形象。
城市功能區可以分為非經濟功能區和經濟功能區。非經濟功能區是指行政區、居住區等與產業活動無直接關系的聚集區域。
經濟功能區一般都有自己的主導產業,有較強的發展能力、經濟控制能力和聚集擴散能力。在現代城市發展的進程中,經濟功能區不僅要滿足本城市的發展需求,而且在更大區域的產業分工體系中占據重要位置。按照主導產業的不同,經濟功能區可細分為工業區、科技園區、商務區、商業區和旅遊區等。

㈥ 什麼是城市經濟

市經濟(urban economy)

什麼是城市經濟
城市經濟是指由工業、商業等各種非農業經濟部門聚集而成的地區經濟。

城市經濟的特點

城市經濟特點是:
①人口、財富和經濟活動在空間上的集中;
②非農業經濟在整個經濟活動中占支配地位;
③經濟活動具有對外開放性。

城市經濟的發展

城市經濟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隨著第二次社會大分工——農業與手工業的分離和商品交換的發展,引起城鄉分離而產生的。城市經濟的發展不僅受整個社會生產力水平和生產關系性質的制約,而且總是同城鄉關系的變化聯系在一起的。
前資本主義社會,不論歐洲還是亞洲的城市,多數是當時社會的政治、軍事和文化、宗教中心,是商業和手工業薈萃之地,城市經濟在很大程度上帶有消費性經濟的特色。資本主義的發展加速了城市化的進程。機器大工業的出現,使工業日益集中,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加強了城市與外界的經濟聯系,促成了國內市場和世界市場的形成,引起了城市性質、結構和功能的變化。城市成為工業生產、商業、金融、交通的中心。資本主義使城市經濟達到空前的繁榮和強大。這種城市經濟是依靠剝削和掠奪農村經濟而發展起來的。因此,它的發展過程,也是城鄉對立和矛盾加劇的過程。
社會主義使城市經濟的性質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社會主義城市經濟是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實行有計劃發展的經濟,它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起著主導作用。中國在1949年以前,近代工業發展緩慢,經濟極其落後,內外貿易凋敝,城市數量少,分布不合理,居民生活貧困動盪。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為了適應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需要,在大力發展原有城市經濟建設的同時,又新建了一批工商業城市。到1985年,全國設市建制的城市達到324個,其城市總人口(不包括市轄縣)達到 21228萬。城市基礎設施和市政建設也有了很大發展。城市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並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據不完全統計,到1985 年,設市建制的城市工業總產值佔全國69.7%,全民所有制獨立核算的工業企業的利潤和稅金佔全國相應企業的79.5%,城市工業企業職工人數佔全國的68.3%。
在中國,城市經濟和農村經濟的關系發生了根本變化。城市以先進的技術裝備武裝農村,推動廣大農村的現代化進程,農村則以自己的農副產品供應城市,支持城市的社會主義建設。城鄉之間建立了平等互利的經濟聯系,走上了共同繁榮的道路,從而,為最終消滅城鄉差別逐步創造條件。

㈦ 樓房「限高」建築更安全

國家發展改革委日前發布《關於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管理 確保工程安全質量的通知》,明確提出嚴格限制新建250米以上建築,確需建設的,要結合消防等專題論證進行建築方案審查,並報住房城鄉建設部備案;不得新建500米以上超高層建築。
隨著我國城市化快速推進,高層建築、超高層建築不斷增加,這里既有開發商多加樓層多賣錢的因素,也有個別地方畸形追求城市地標建築的原因。盡管高層建築增多讓城市顯得更加現代化了,但是其弊端也在逐漸顯現。
其一,安全隱患多。高樓住著「爽」,煩惱事也多。高樓居住人員多、逃生疏散時間長,一旦遭遇火災、地震等災害,安全風險變大、隱患增多,如果安全通道擁擠或被堵,後果更是不堪設想。目前,大多數消防救援雲梯作業高度只有50米左右,對於動輒幾十層、上百層的高樓,很難實現有效救援。
其二,維護難度大。建築樓層越高,所需配置的電梯、樓梯等設施設備就更多,技術要求也更高,這就給後期維護帶來很大壓力。目前高樓維護技術尚不成熟,高空維護作業人員安全意識有待提升,維修過程常常讓人「捏把汗」,很容易釀成事故。
其三,拆遷成本高。高層樓房難拆遷,正是因為整體容積率太高,拆遷成本高、難度大,拆30層樓房,可能需要建五六十層才能收回成本。隨著使用年限的延長,高層樓房作為二手房「轉手」的概率越來越小,「高買低售」也未必會受待見。
樓房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比高的。日趨嚴厲的新建樓房「限高」政策陸續落地,叫停了「高樓風」,此次「不得新建500米以上超高層建築」就是一條不能逾越的「硬杠杠」。政策的出台為城市發展更安全、更經濟提供了有力支持。

㈧ 城市化的動力機制是什麼

推動城市化發展的動力不外乎推力和拉力。推力是指那些使得人群離開鄉村的因素,拉力是指那些吸引人群來到城市的因素。
推力有:人口增長快對土地壓力大;自然災害;收入低;社會服務短缺等。
拉力有:就業機會多;社會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設施齊全;交通便利等。

㈨ 衡量一個地區、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的指標,除了gdp之外,還有什麼是比較重要的

你好,人均GDP是一個廣泛使用的指標。另外,對於一個城市,我們可以看它的城市化水平、工業化水平以及城市間三大產業的比例,看它的結構是否合理。更重要的是,城市內部的收入分配。政府稅收也可以作為衡量指標
1、GDP是一個國家(國界內)所有永久居民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所有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市場價格。 GDP不僅是國民經濟核算的核心指標,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整體經濟狀況的重要指標。國民生產總值(GNP)是最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是指一個國家(地區)所有常設機構和單位在一定時期(年或季度)內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終結果。它是一個國家擁有的生產要素所產生的最終產品價值。這是一個國家概念。
2、 GNP,國家;產值,翻譯成中文,就是「國民生產總值」。 CPI是CPI的縮寫。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是反映居民普遍購買的消費品和服務價格水平變化的宏觀經濟指標。它是衡量一組具有代表性的消費品和服務的價格水平隨時間變化的相對數字。用來反映家庭購買的消費品和服務的價格水平的變化。
拓展資料:
1、國民生產總值是指一定時期內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居民初次收入分配的最終結果,它等於所有常住居民初次收入分配的總和。由於是衡量收入狀況的總量指標,其名稱不配「國內生產總值」,聯合國等5個主要國際組織在國民賬戶體系(SNA)中將其更名為國民總收入1993年修訂
2、GDP和GNI的區別在於衡量經濟總量的視角不同。 GDP是一個反映生產成果的概念。它從生產的角度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總量。只要是境內居民單位生產活動創造的增加值,無論是境內企業還是外商投資企業創造的,都應計入國內生產總值。
3、GNI是一個反映總收入的概念。它從初始收入分配的角度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總產出,即在國內生產總值的基礎上,減去該國的外國投資和勞動收入,加上國內投資和從國外獲得的勞動收入。

閱讀全文

與什麼是城市經濟發展的硬杠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面子與愛情你會選擇哪個 瀏覽:489
廣東美女做電商怎麼樣 瀏覽:562
經濟數學試卷分析報告怎麼寫 瀏覽:564
石井到萬科幸福譽怎麼坐車 瀏覽:902
用別人的手機怎麼查自己的健康碼 瀏覽:879
南京愛情故事有哪些 瀏覽:613
桃花眼的人婚姻如何 瀏覽:984
泰國人婚姻怎麼樣 瀏覽:885
經濟缺失如何彌補 瀏覽:201
池塘邊都有什麼故事 瀏覽:894
微信上在哪裡查健康碼啊 瀏覽:13
什麼叫愛情最美的人 瀏覽:888
未來的婚姻關系如何 瀏覽:612
良言的故事有哪些 瀏覽:513
幸福有多少種遇到你是第一種 瀏覽:762
愛情三觀一致有什麼例子 瀏覽:827
楊家評哪裡有美女 瀏覽:346
你要的幸福就有結果什麼歌 瀏覽:754
在愛情裡面如何欲情故縱 瀏覽:416
什麼人才是真正愛情 瀏覽: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