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國近代以來使用的「經濟」一詞是引進自哪個國家
引進日本翻譯的。
經濟就是人們生產、流通、分配、消費一切物質精神資料的總稱。這一概念微觀指一個家庭的財產管理,宏觀指一個國家的國民經濟。在這一動態整體中,生產是基礎,消費是終點。能做到「經濟」二字的人必須文能安邦興業,武能禦侮卻敵。古代知識分子,特別是儒家學派的眾人,會按照《大學》中「三綱八目」的要求去做學問、做人,而三綱八目最高的要求就是做到「治國平天下」,這個就是古代「經濟」一詞的最外向的表示。
經濟,人有著自身的消耗需求,物質資源因而得以認知與定義,而同時,貨物有著其自身的界限與范圍,因人的需要而產生作用。這樣的一種基於人體需求而存在的時效性用途,在人的思維認知之下,而給予了它一種表面性的客觀價值,從而在人的一定的思維下被普遍接受,從而形成一種基本的思維常識。如此,貨物得以確定規格,在人的相互認定之下繼而得以流通,人與人之間也就有了置換與交易...而同時,人有著自我意願上的偏向與取捨,這也就決定到了所需物質的每個方面...或許,這樣的一種以貨物的客觀價值為共知,以人的自我意願為前提,由此而產生的合理有序的人類活動,是為經濟。
2. 請問「經濟"一詞的來源是什麼
經濟是日本人從英文Economy翻譯成日文時,想出來的。
「經國濟世」是經濟一詞的來源。
3. 經濟一詞怎麼來的有沒有什麼典故,請詳解
關於經濟economy一詞的由來 經濟這一詞來源於希臘語,其意思為"管理一個家庭的人" 唯物主義代表色諾芬在他的《經濟法》中將「家庭」及「管理」兩詞的結合理解為經濟.嚴復曾將經濟一詞翻為生計.日本人將其正式翻為經濟,後由孫中山先生從日將這一說法引入中國.經濟的詞源 (一)古代漢語中的「經濟」 公元4世紀初東晉時代已正式使用「經濟」一詞.「經濟」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本來意思都是「經世濟民」、「經國濟物」,也就是治國平天下之意.(二)中文「經濟」的語源是日譯西文 西方經濟學19世紀晚期傳入中國,最初,「economics」被直接譯為「富國策」、「生計」、「理財學」等詞.首先用漢字「經濟學」翻譯「economics」的是日本人,後來中國人把這個西文日譯的詞「譯」回了中國,成為了現代漢語中的「經濟」一詞的另一來源.
4. 「經濟」兩個字發源於哪個國家的語言
在英文中economy(經濟)源自古希臘語οικονομα(家政術)。οικο為家庭的意思,νομο是方法或者習慣的意思。因此,其本來含義是指治理家庭財物的方法,到了近代擴大為治理國家的范圍。
而在中國,公元4世紀初東晉時代就已正式使用「經濟」一詞。「經濟」一詞是「經邦」、「經國」和「濟世」、「濟民」,以及「經世濟民」等詞的綜合和簡化,含有「治國平天下」的意思。其在中國古代文化和古代文學中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概念,充滿了豐富的人文思想和社會內涵,古代名聯中一句「文章西漢雙司馬,經濟南陽一卧龍」,這裡面的經濟就是經綸濟世的意義。
5. 經濟一詞最早出自哪裡
關於經濟economy一詞的由來
經濟這一詞來源於希臘語,其意思為"管理一個家庭的人"
唯物主義代表色諾芬在他的《經濟法》中將「家庭」及「管理」兩詞的結合理解為經濟。嚴復曾將經濟一詞翻為生計。日本人將其正式翻為經濟,後由孫中山先生從日將這一說法引入中國。
6. 經濟一詞源於何時
公元4世紀初東晉時代已正式使用「經濟」一詞。「經濟」一詞是「經邦」、「經國」和「濟世」、「濟民」,以及「經世濟民」等詞的綜合和簡化,含有「治國平天下」的意思。
7. 經濟這個詞最早是誰提出來的
公元4世紀初東晉時代已正式使用「經濟」一詞。「經濟」一詞是「經邦」、「經國」和「濟世」、「濟民」,以及「經世濟民」等詞的綜合和簡化,含有「治國平天下」的意思。其在中國古代文化和古代文學中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概念,充滿了豐富的人文思想和社會內涵,古代名聯中一句「文章西漢雙司馬,經濟南陽一卧龍」,這裡面的經濟就是經綸濟世的意義。
而我們可以看到「經濟」這個詞語在古代所代表的是知識分子的責任之一,而且是非常有深度、廣度、高度的一個詞語。
能做到「經濟」二字的人必須文能安邦興業,武能禦侮卻敵。古代知識分子,特別是儒家學派的眾人,會按照《大學》中「三綱八目」的要求去做學問、做人,而三綱八目最高的要求就是做到「治國平天下」,這個就是古代「經濟」一詞的最外向的表示。
至於現代「經濟」一詞實為我國引進日本人翻譯的結果。在清朝末期,日本人掀起工業革命浪潮,接受、吸收、宣傳西方文化,大量翻譯西方書籍,將「economics」一詞譯為「經濟」。在新文化運動中,日本所學習過的西方文化向中國傳播,故而經濟一詞新亦被中國引用。
如同「哲學」一詞,中國古代是沒有哲學這個詞語的,也是通過日本對西方學說的翻譯,成就了哲學一詞。如今的哲學一學科範圍內的知識,在中國古代是被稱為「慧學」的。
8. 簡述經濟一詞的由來與發展
經濟一詞,在西方源於希臘文,原意是家計管理。古希臘哲學家色諾芬的著作《經濟論》中論述了以家庭為單位的奴隸制經濟的管理,這和當時的經濟發展狀況是適應的。 在中國古漢語中,「經濟」一詞是「經邦」和「濟民」、「經國」和「濟世」,以及「經世濟民」等
9. "經濟"一詞的來源是什麼有幾層含義分別是什麼意思
在西方經濟一詞來源古希臘意思是管理家庭的人;在東方古漢語經濟一詞則來源於經邦濟民經國濟民之意。
「經濟」一詞,最早出現於古希臘,不過當時「經濟」的含義是對家庭事物的管理,特別是指家庭收入的來源和管理。後來,出現了「政治經濟學」這一概念,表示「政府的藝術」或「政府經濟活動中的財政金融部分」;而這一概念最終演變為經濟學的同義語。在《美國傳統詞典》中,「經濟」一詞有兩個詮釋:①對國家、社會、企業資源的管理。②資源管理、開發的體系。這兩個詮釋,都把「經濟」說成是「資源管理」,顯然是片面的。在《美國韋氏詞典》中,也有兩個詮釋:①事物運行的安排或方式。②一國、一地區、一個時期的經濟生活結構。這兩個詮釋,前者過於泛化,後者則過窄。在《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大詞典》中對於經濟一詞的詮釋則是:用盡可能少的支出,以取得所希望達到的目的的原理或方法。此種詮釋把「經濟」當成經濟效果的同義語,而且更像是針對「經濟學」的。在P薩繆爾森的《經濟學》中找不到對「經濟」的詮釋。薩氏對「經濟生活」的詮釋則是:「經濟活動是由一系列活動所組成的復雜的集合,包括購買、銷售、討價還價、投資、勸說和威脅等等。
10. 「經濟」一詞的來源
摘要 1、公元4世紀初東晉時代已正式使用經濟一詞。經濟一詞是"經邦"、"經國"和"濟世"、"濟民",以及"經世濟民"等詞的綜合和簡化,含有"治國平天下"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