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對外貿易對經濟發展的作用
第二章
對外貿易對中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一、對外貿易對國民經濟的作用A、出口貿易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B、進口貿易對經濟發展的主要作用
二、對外貿易在中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1)
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對外貿易在中國國民經濟中是處於輔助地位(2)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對外貿易在中國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戰略地位1、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決定對外貿處於重要戰略地位2、
市場經濟發展決定對外貿易處於重要戰略地位
三、發展中國家貿易理論的兩難選擇
四、對外貿易在世界政治經濟中的外延演變和重要性1、
貿易開放度標志一國對外開放的程度:2、
國際貿易和國內貿易的協調發展是擴大對外貿易的基礎:3、
貿易外交成為當代國際關系發展中的一個突出特徵:4、
貿易政策趨向於與其他經濟政策甚至外交政策有更大程度的融合:5、
傳統的貿易政策逐漸被戰略性貿易政策所取代
五、中國對外開放的戰略與外貿的發展(1)、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戰略:
1、建立經濟特區:
2、開放沿海港口城市:
3、開辟沿海經濟開放區:
4、逐步向內地開放:(2)、1992年以後逐步形成全方位的對外開放局面:1、開放陸地邊境市、鎮:
2、開放沿江和內陸省會城市:
六、「大經貿」戰略
1、實施「大經貿」的戰略含義2、實施「大經貿」戰略的目標3、實施「大經貿」戰略的主要政策措施
⑵ 對外貿易對一國國民經濟的發展有何作用
一、對外貿易在一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
國際貿易已成為一國國民經濟的有機組成部分,成為一國國民經濟整體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
二、對外貿易在一國國民經濟中的作用
(1)對外貿易,是一國的對外商品交換。
(2)對外貿易對一國經濟的發展有重要的作用,它也是各國發展對外關系的紐帶和手段。
具體講,對外貿易的作用表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互通有無,調劑餘缺。
第二,節約社會勞動,增加生產總量。
第三,可以阻止利潤率下降趨勢。
第四,是發展對外關系的紐帶和手段。
對外貿易是各國對外經濟關系的核心,在一定情況下,對外貿易也可以成為各國進行政治斗爭的重要手段。
三、西方關於對外貿易和經濟增長的關系的理論
(一)「對外貿易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學說
(二)對外貿易重要性漸減規律
(三)對外貿易乘數原理
——對外貿易乘數=國民收入增量/1-C+邊際進口傾向
——邊際進口傾向=進口增量/國民收入增量。
邊際進口傾向越小(意即在既定條件下,進口少,出口多,),乘數越大,即出口同增加投資一樣,可使一國國民收入倍增。
⑶ 進出口對我國國民經濟的影響
1.我國國內產能嚴重過剩,出口能使我國的產品進入國際市場,使過剩的產能得到充分利用。同時能創造外匯收入。
2.出口是我國GDP的重要組成部分,大概佔到三分之一還多。直接拉動GDP的增長。
3.進口商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滿足我國國內某些緊張的資源節約利用。利用他國的豐富產品滿足本國需求,發展本國經濟。
4.進口關稅收入
5.出口可以使本國品牌打入國際市場,增加我國品牌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為發展本國經濟起到重大作用。
⑷ 中國對外貿易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
一、對外貿易在一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國際貿易已成為一國國民經濟的有機組成部分,成為一國國民經濟整體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 二、對外貿易在一國國民經濟中的作用(1)對外貿易,是一國的對外商品交換。(2)對外貿易對一國經濟的發展有重要的作用,它也是各國發展對外關系的紐帶和手段。具體講,對外貿易的作用表現在以下方面:第一,互通有無,調劑餘缺。第二,節約社會勞動,增加生產總量。第三,可以阻止利潤率下降趨勢。第四,是發展對外關系的紐帶和手段。對外貿易是各國對外經濟關系的核心,在一定情況下,對外貿易也可以成為各國進行政治斗爭的重要手段。
⑸ 國際貿易對現代各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的發展都有哪些作用
1、調節各國市場的供求關系。
2、延續社會再生產。
3、促進生產要素的充分利用。
4、發揮比較優勢,提高生產效率。
5、提高生產技術水平,優化國內產業結構。
6、增加財政收入。
7、加強各國經濟聯系,促進經濟發展 。
⑹ 發展對外貿易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有什麼重要作用
對外貿易較高速的增長、特別是出口的高速增長會帶來以下幾個重要的動態利益:(1)出口擴大意味進口能力的提高。進口中的資本貨物對經濟落後國家的經濟發展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一方面,資本貨物的進口使這個國家取得國際分工的利益,大大地節約了社會勞力。另一方面,資本貨物的進口,尤其是先進技術設備的進口可以提高國內的技術水平,經消化後,會大大地縮短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2)對外貿易的發展使國內的投資流向發生變化,資本會越來越集中在有比較優勢的領域。在這些領域中進行專業化生產能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3)規模經濟利益。一國國內市場相對來說總是狹小的,出口的擴大克服了國內市場的狹小性,生產規模可以不斷擴大,以達到最佳程度,使生產效率不斷提高,單位成本不斷下降。這一方面可以提高利潤率,另一方面會增強國際競爭能力。(4)出口擴大還會加強部門之間的相互聯系,促進國內統一市場的形成。這一點對經濟運行機制不健全的國家尤其重要。出口的擴大,特別是加工程度較深的製成品出口的擴大,會增加對向出口部門提供投入物部門的需求。這些部門轉而向其他供給部門增加需求。如此反復下去,不但能帶動所有部門的發展,而且會大大地促進國內經濟的一體化。(5)出口的不斷擴大會鼓勵外國資本的流入。這對普遍缺乏資本的落後國家日益重要。外資的流入不但能解決國內投資不足的難題,而且會促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知識的傳播。(6)在世界市場上進行激烈的斗爭會使國內出口產業以及與之相關的產業改進質量、降低成本,從而促進國內產業的發展。
⑺ 對外貿易對我國經濟發展的作用是什麼
對外貿易對我國經濟發展的作用:
1、有利於促進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2、有利於調節國民經濟中出現的不平衡,促進社會主義再生產的順利進行。
3、有利於調劑國內市場的供應,更好地滿足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
4、有利於把企業推向市場,特別是國際市場,增強企業的競爭觀念和外部壓力,加快企業經營機制的轉換,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5、大力組織商品和勞務出口,可以獲得一部分外匯收入,增加現代化建設資金的來源。
(7)貿易對經濟有什麼貢獻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的方式:
①按貨物的運輸方式,可分為陸路貿易、海路貿易、空運貿易和郵購貿易。國際貿易中多數貨物是通過海路運輸的。
②按貿易過程中是否有第三者介入,可分為直接貿易與間接貿易兩大類。前者即商品生產國與消費國直接貿易;後者則是在商品生產國與消費國之間有第三國中間商介入,具體形式又有多種。一種是商品雖由生產國直接運往消費國,但兩方不直接發生買賣關系,而是通過第三國中間商成交的;另一種是生產國先把產品運往第三國,由中間商再把產品銷往消費國。此外,一國由外貿廠商經營的外貿也屬間接貿易。
③按參加交易過程的國家數量,可分為雙邊貿易與多邊貿易。雙邊貿易即生產國與消費國直接進行的交易。但一國的產品往往不全能適應對方的需要,這樣就會產生貿易差額,造成貿易不平衡和支付困難,這就需要其他國家的介入。多邊貿易即在多國之間、在較大范圍內進行的交易,它容易使各交易國各得所需並達到貿易平衡。
④按清償方式,可分為現匯貿易和易貨貿易。現匯貿易即以貨幣直接支付進口貨款,現代國際貿易中主要的支付手段為美元、德國馬克、日元等可自由兌換的貨幣。易貨貿易即雙方均以貨物計價進行清償,這樣做可以彌補外匯不足的困難,並能推動本國產品的出口。因直接換貨有一定難度,故往往採用一種形式更加靈活的廣義的易貨貿易,即規定在一定時期內用幾種貨物進行交換,分別結算、綜合平衡。
⑤按交易中進口與出口的關系,可分為單邊進口、單邊出口和對等貿易。前兩種指一國對他國出口與該國進口無關,是獨立進行的,後一種指要求兩國間的進出口交易要對等。現代國際貿易多採用前兩種形式。
⑻ 對外貿易對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主要有哪些
外部經濟景氣對我國新一輪經濟周期的啟動和延續發揮了重要推動作用,特別是對扭轉前一輪周期中低迷的消費和投資預期起了重要作用。同時,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開啟了中國全面融入世界經濟的新里程,創造了與世界經濟全面對接的新機遇,開放型經濟大發展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新貢獻。加之,這一時期,我國消費增長速度雖有所加快,但由於投資高增長,高投資、低消費的矛盾不僅沒有減輕反而趨於加劇,最終消費率不斷趨於下降,製造業產能迅速擴張,導致製造業和宏觀經濟對外部需求的依賴程度趨於進一步上升。
高投資、低消費的結構性失衡進一步加劇。從2002年以來,我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進入高速增長期,2002年至2007年平均增速高達25.8%,各年增幅依次為16.9%、27.7%、26.6%、26.0%、23.9%、24.8%。與此同時,由於居民可支配收入特別是實際工資收入增速相對低於GDP增長,加上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居民支出預期惡化,導致國內消費需求增長仍相對較慢,消費慢於投資的幅度相對拉大,結果我國最終消費率不升反降。最終消費率從2000年的61%降至2003年的56.8%和2004年的54.3%,2005~2007年進一步降至51.8%、50%和49%,創造了歷史最低點。
固定資產投資迅猛擴張,導致製造業每年新增大量產能,加劇了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矛盾。由於國內消費需求有限,不得不進一步加大了對國際市場需求的依賴。如2005年,紡織服裝、鞋、帽製造業和傢具製造業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分別增長47%和80%,通用設備製造業和專用設備製造業投資分別增長82%和69%。目前,不少行業出現了產能過剩,企業不得不到國際市場尋找出路。
新一輪增長期以來出口依存度繼續大幅上升。從1978年我國實行對外開放政策以來對外貿易一直保持較快發展,我國開放度在短短十幾年內就趕上了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外貿依存度從1978年的14%上升到1990年的29.6%。90年代以來,我國外貿依存度繼續穩步提升,到2000年升至39.6%。自2002年我國經濟進入新一輪增長周期以來,我國外貿依存度急劇上升。出口增長速度從2001年的6.8%上升到2002年的22.4%,之後四年出口連續保持了高於20%以上的超常規增長,對新一輪經濟景氣的啟動和延續發揮了重要推動作用。由於外貿增速顯著高於此期間GDP的增速,外貿依存度迅速從2001年的38.5%攀升至2005年63.6%,2007年進一步升至66.2%,短短六年間提高了27.7個百分點,相當於此前1978~2000年22年間提高幅度29.6個百分點的93%。
凈出口對GDP貢獻進一步上升。2002年以來,由於外貿持續高速增長,順差明顯增加,即使是按支出法計算凈出口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也不斷提高。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02~2007年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7.6%、1.0%、6.0%、24.1%、19.5%和16.1%,特別是2005年以來凈出口對GDP增長分別貢獻了2.5個、2.2個和1.84個百分點。如果按照需求導向法分析,這一輪經濟增長對外需的依賴程度將會更大,估計年平均貢獻將超過20%。
⑼ 我國對外貿易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
一、對外貿易在一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國際貿易已成為一國國民經濟的有機組成部分,成為一國國民經濟整體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 二、對外貿易在一國國民經濟中的作用(1)對外貿易,是一國的對外商品交換。(2)對外貿易對一國經濟的發展有重要的作用,它也是各國發展對外關系的紐帶和手段。具體講,對外貿易的作用表現在以下方面:第一,互通有無,調劑餘缺。第二,節約社會勞動,增加生產總量。第三,可以阻止利潤率下降趨勢。第四,是發展對外關系的紐帶和手段。對外貿易是各國對外經濟關系的核心,在一定情況下,對外貿易也可以成為各國進行政治斗爭的重要手段。管理貿易的含義在經濟學的教科書中,很少有關於管理貿易(managed trade)這一概念的定義,經濟學家們亦有意避免這一概念,因為在他們看來,管理貿易是等同於保護主義的。因而在經濟學界長期存在著這樣一種現象,不同背景、不同政治傳統的經濟學家們在支持自由貿易和反對貿易保護(及管理貿易)這一點上卻出奇地一致然而,現實中的國際貿易遠不是純粹的自由貿易,政府控制或管理貿易以各種形式存在,即使是倡導自由貿易的GATT/WTO,其規則及活動也是就政府的貿易政策進行談判和協調,GATT/WTO成員各種貿易決策以及判斷貿易活動的公平與否都無一例外地嚴重受到政府或多邊規則的影響。另一方面,現實中的國際貿易也並非完全的貿易保護,貿易活動的基本決定力量仍然是市場機制,政府的各種貿易政策的選擇和實施會影響甚至阻礙市場機制的作用,但終究不能取代市場力量。現實中的國際貿易是自由貿易和貿易保護的混合,那麼,該用什麼概念來表述現實的國際貿易形態呢?如果沒有先入為主的偏見的話,管理貿易其實就是現實中國際貿易形態的真實反映。管理貿易的一種定義是指「政府對私人的國際貿易[活動]實行高度的管制」,或者是「由政府政策控制、引導或管理的貿易」。這種狹義的定義強調政府政策對貿易的影響。泰森(L.Tyson)以美國高科技產業為例指出了管理貿易背後的政策原因,包括促進高科技產業的競爭實力、改進高科技貿易的管理、支持貿易收支調整、以及緩解保護主義帶來的壓力。根據另一種更廣義的定義,「管理貿易是指不在競爭條件下、不按邊際成本定價的貿易」。[17]這一定義把管理貿易的原因擴展到政府政策之外所有導致貿易偏離市場機制的因素,包括行業、企業控制和管理貿易的行為。克勞斯(L. Krause)指出,新自由主義關於貿易商品及服務在競爭性市場按照邊際成本定價、比較優勢決定於比較成本、以及自由和無限制地貿易使各國及世界福利最大化的論點是理想化了的理論,現實中大部分國際貿易並不屬於這種類型。大多數的商品和服務生產的平均成本是遞減的[即存在規模經濟],以這時的邊際成本定價是不可能的。定價其實是企業的一種戰略決策,為佔領市場份額的進取性定價和為保護利潤水平的保守性定價是不相同的,因此一個國家在某種產品上成為出口者還是進口者與企業的選擇有很大關系,當然企業的選擇本身也要受到政府政策的影響。所以,比較優勢可以由企業經營和政府鼓勵來創造,而不是由要素的可獲得性來支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