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華南理工大學經濟學原理簡答題 什麼是財富
經濟學上,財富是指物品按價值計算的富裕程度,或對這些物品的控制和處理的狀況。財富的概念包括貨幣、不動產、所有權。在許多國家,財富還包括對基礎服務的享受,如醫療衛生,以及對農作物和家畜的擁有權。
在經濟學上最早給財富下定義的是古希臘著名的史學家、思想家色諾芬(Xenophon,約430~354BC.)。他在其著作《經濟論》一書中寫道:財富就是具有使用價值的東西。他認為諸如馬、羊、土地等有實際用處的東西才是財富。
⑵ 全球總財富包括什麼,怎麼計算出全球總財富。
個人意見:你這個問題問的不是很嚴謹。如果論全球總財富,這可能只是一個虛擬的概念,或者說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財富」這個詞沒有一個真正的定義(詞典的解釋是「有價值的東西就是財富」),如果把世界各國的GDP相加,然後得出一個數字,這或許只是全球總財富的一部分,所以,全球總財富是沒法准確統計的。
當然,在經濟學上有「社會總財富」這個概念, 經濟學上認為:用勞動實體來計量財富值,社會財富值總量就是社會財富所包含的勞動實體總量,也就是生產社會財富所耗費的人類腦力和體力的支出量,其計量單位為勞動時間。社會總財富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當年繼承的前一年度生產的財富,即年初繼承財富;另一部分是當年末社會各財富生產部門的勞動者在一年內所生產的新財富。因此,社會財富值的量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前一年度財富值的量;第二部分是當年生產的新財富值的量。你也可以思考一下這種觀點。
我不是經濟學家,只是一個比較愛思考的人。個人認為,社會總財富是一個不可統計的量,因為沒有一個固定的標准,就如同黃金一樣,放在原始社會只相當於一塊石頭,但放在當今社會卻價值連城。統計社會總財富需要的是一個標准,但這個標准卻千變萬化,各有不同,所以,你提到的全球總財富也就無法准確的統計出來了。
(純屬個人意見,望採納!謝謝!)
⑶ 在經濟學中盈虧如何計算計算方法是什麼
其實許多學經濟學的人,他們自己都會有一種去計算虧盈的公式。而且對於這樣的一種公式來說,基本上也是能夠幫助我們自己去了解到更多的有用知識的,尤其是對於一些經常會炒股的人,他們自己學習這樣的一種是就能夠幫助他們自己在炒股的時候多一個經驗。所以在遇到這樣一些問題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有二叉樹模型,這樣的一種模型在股票以及股票的期權定價當中是起到主要的作用的。
關鍵還有一些人不起在進行股票投資的時候就會考慮到這樣的一些問題,能夠幫助自己在投資的時候更加的穩當,也會讓自己收獲到更多的錢。所以說對於投資者來說,無論是哪一個方面都是需要去注意的。並且對於這樣的一些經濟學當中的計算模式,自己也是應該熟記於心的。即使自己不能夠充分的了解,那麼自己也是需要去知道一些的。
⑷ 經濟學中的社會財富是如何定義的
社會財富
社會財富是指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創造的、具有對人有使用價值的勞動產品;是指進入社會生產、生活領域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物質。社會財富包括自然資源、勞動產品和知識技術產品等形式。具有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是社會財富的兩個基本屬性。
⑸ 福布斯財富排行榜上的財富是怎麼算的
財富統計的內容包括有現金、不動產、股權等等。在統計股權時,按照市場價格計算。因此,股市中股價的漲跌,都與身價的高低產生影響。所以,富豪們的財富中,有很大一塊是股權資產,並且該資產的價值是未實現的價值,並不是可以直接動用的現金。而且,如果富豪們想以股權資產全部換取貨幣資金的話,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上市財產的個人,《福布斯》大多依據近期股價計算其個人財富。未上市的私人持有財富則按照賬面價值估算,或通過結合對類似上市公司的收入、利潤或賬面價值的主要比率進行估算。
拓展資料
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由1917年創立的福布斯雜志推出,該雜志在編制各種排行榜方面有98年歷史,每年都會編制一百多個有關人物、公司和生活時尚排行榜。1982年福布斯雜志首次推出全球富豪榜,在全球產生空前影響。
中國在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得到了《福布斯》的關注,2003年4月,《福布斯》來到中國,開始關注中國的創業群體以及企業領導。現在的《福布斯》已成為與《財富》、《經濟學人》以及《商業周刊》齊名的四大雜志之一,影響范圍遍及全世界,而福布斯富豪榜也成為經濟潮流很高的指標。
《福布斯》雜志的前瞻性報道為企業高層決策者引導投資方向,提供商業機會,被譽為「美國經濟的晴雨表」。《福布斯》為雙周刊雜志,每期刊登60多篇對公司和公司經營者的評論性文章,語言簡練,內容均為原創。著重於描寫企業精英的思維方式,秉承「以人為本」的理念,倡導「企業家精神」;不停留在新聞事實的報道上,著力於洞悉新聞背景、把握動態信息和行業趨勢,深入探討和研究企業運作的經濟環境。福布斯雜志的口號為「永不停息」。
福布斯富豪榜:1917年創立的福布斯雜志,於1982年首次推出福布斯富豪榜在全球產生空前影響,現在,一年一度的福布斯全球億萬富翁榜在全世界受到密切關注。福布斯每年編制一百多個有關人物、公司和生活時尚排行榜,在全球范圍內,福布斯富豪榜的地位毋庸置疑。
⑹ 經濟學中 拿什麼來衡量人們創造出來的財富
答:用人們創造出來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的 市 場 價 值 來衡量,也就是用 錢 來衡量。
比如,一件牛仔褲賣180元---這就是市場價值----這也就是人們創造出來的財富。
經濟學中,通常用GDP來衡量,即,經濟社會(一國或一地區)在一定時期內(通常一年)所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這就是人們創造出來的總財富。
⑺ 財富指什麼
財富是什麼呢?你的財富都包含了哪些東西?對於不同的人,也許就會有不同的答案。很多人會不假思索地就能說出一大堆財富:電腦、汽車、冰箱、洗衣機、房子……也就是說,對於一個人來說,對他有價值的東西他才認為這些是財富。同樣的,在經濟學中,財富就是指人們認為有價值的所有東西。
所謂價值,就是消費者或者擁有者眼中的價值。比如說佛陀一無所求,在一般人看來一文不值的「四大皆空」,卻正是佛陀們想要的,這是他們最重要的東西,對他們來說,這就是最大的財富。
當然,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價值觀。而持有不同的價值觀的人,對財富的判定也是不同的。就像額外的水對一個澆地的農民來說是額外的財富,但是對一個遭受長江水災的農民來說就不是財富,而對於非洲乾旱地區的居民來說,那是比金子還要珍貴的財富。積雪兩尺多深,對於一個滑雪勝地的老闆來說是額外的財富,但是對一個道路清潔工來說大概只是一個會把腰累斷的負擔。
也正因為此,經濟增長的標准並不在於生產更多的東西,而在於產生更多的財富。當然,物質的東西對財富是有所貢獻的,而且十分明顯。從某種意義上說,一些非財富或沒有太大價值的物質,對財富的生產也很重要。如手風琴是用某些物質材料做成的,看似多餘的雪也可以刺激造雪機生產。甚至像健康、愛和心靈的寧靜這些「非物質」的東西也有某種具體的物質表現。
所以說,財富的增長和物質產品的體積、重量或數量增長並沒有必然的聯系。我們必須拋棄「財富=物質的東西」這一傳統見解,否則它就會妨礙我們理解經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專業化和交換等。
毋庸置疑每個人都想擁有更多的財富,也許大家都曾想過,要是所有東西都是免費品就好了!那樣就不存在「稀缺性」這個概念了。也就沒有人願意為得到某一樣東西而付出代價,人們想要獲得某種東西也就不需要權衡或選擇了,我們想要什麼就能得到什麼。天堂就常常被描繪成這樣。可是,在我們的地球上,我們就不得不面對稀缺性。我們不可能隨心所欲,想要什麼就能得到什麼,我們必須要付出代價,必須要做出選擇。
當然,在經濟學上,還存在一些所謂的「壞東西」(也就是我們不想要的東西)。假如我們希望好東西多多益善,那麼也許你已經猜到了,對於「壞東西」,我們希望越少越好。地震、泥石流、洪水、恐怖襲擊、空難等等,這些都是壞東西。但你也不要忘記,經濟學意義上的好東西和壞東西的概念都是我們主觀認定的。例如,勃特克討厭藍草音樂,可是普雷契特科則很喜歡。當你不清楚保羅?海恩對這種音樂是愛憎分明還是持無所謂的態度時,對於藍草音樂的評定就會有三種結果。一個人認為是壞的東西,另一個人認為它是好東西,而對第三個人來說,它也可能無所謂好壞。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大概了解了什麼是財富,那麼我們該如何創造財富呢?在經濟學中,創造財富的最好方法就是貿易。
很早以前,亞里士多德就對貿易產生過懷疑,他認為,自願的交換在很多情況下是等值交換。其實,這個觀點更應該反過來說,自願的交換從來就不是等值交換。假如是等價交換的話,交換對於交換者來說就沒有實際意義了,交換當然也就不會發生了。
事實上,交易雙方通過合作,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獲得了更大價值的機會。這種獲益的機會對他們來說就是一種激勵。在合理且自 願的交換當中,雙方都有意通過放棄某種價值較小的東西來獲取某種價值較大的東西。
假如小明用自己的足球向小強換取羽毛球拍,就表明小明認為羽毛球拍比足球價值大,而小強認為足球比羽毛球拍價值大。
我們觀察到,人們為了得到他們認為價值更大的東西,往往都會以他們認為有價值的東西作為交換條件,自願換取另一種。在雙方看來,交換都不是平等的,因為他們對價值的判定不一樣;否則,他們就不會重新安排足球和羽毛球拍的產權。這正是貿易的生產性的根源。小明的財富比以前多了,小強也一樣。這是交換的結果,交換是生產性的,因為雙方的財富都增加了。
也許當我們講到足球和羽毛球拍交換時,有些同學會說:「不對,財富並沒有增加。小強和小明的感覺比原來好,他們可能更高興,但僅此而已,他們交換並沒有生產新的東西,還是一個足球和一個羽毛球拍,只是換了主人而已。」
沒錯,交換時不能產出新的東西,但是為什麼說它具有生產性呢?
究竟什麼是生產呢?提到生產,我們立刻會想到工廠、原材料和工人們。只有這些因素很好地組合,才能產出新東西。但這些僅僅是生產的技術性因素,我們只看到了「常規」,卻忽略了另外一點,就是足球和羽毛球拍的製造商試圖在技術上把這些材料重新配置,做成更有價值的組合。他們試圖在投入一定的情況下,製造出更有價值的東西,這才是經濟因素,這也是廠商製造它們的根本原因。只要突破常規思維,這個概念就很容易明白了。
用足球換球拍沒有製造出什麼新東西,這並不需要另外的高難技術,但確實製造出了一種雙方都認為更有價值的新模式,這就是他們開展貿易的原因。這種模式為雙方帶來了財富。我們不妨把交換看成是另一種生產方式,小明把足球作為「投入」,得到羽毛球拍作為「產出」;小強則把羽毛球拍作為「投入」,把足球作為「產出」,這樣轉 化為生產模式,價值增加就顯得很明顯了。
每個人都用一種有價值的東西換取另一種更有價值的東西。在經濟學上,任何選擇行動都伴隨成本與收益。按照經濟學的思維方式,獲得一種你認為有價值的東西的成本就是你舍棄自己原有的東西的價值。為了強調,我們稱之為機會成本。小明認為足球有價值,但他自願用足球作為代價換取了他認為更有價值的羽毛球拍。小強認為羽毛球拍有價值,但他用球拍作為代價換取了他認為更有價值的足球。他們都認為自己的收益大於成本,他們都獲得了凈收益,即財富增加。
假如小明在交易之後享有更多財富,看起來這額外的收益一定來自小強。但要知道,小強也享有更多的財富。這不可能是從小明那裡拿走的。其實正好相反,自由貿易是一個機會,它能同時為交易雙方創造更多的財富。
任何人在交換中合作,都能找到一個增加自己財富的方式。這一帶有生產性交換過程的結果是雙方的產出的價值都比投入的價值大。僅僅這些就可以使一項活動有生產性了。因此我們可以說是交換擴大了真正的財富,也是因為交換真正的財富才被生產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