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唐朝時期國家昌盛,出現了很多大城市,唐朝時的四大一線城市是哪些
唐朝無論是經濟還是文化上都是非常的強盛的,唐朝時期在政治上是長安和洛陽兩個城市最頂上。在經濟上就是揚州還有並州。所以唐朝的四大一線城市就是:長安,洛陽,並州還有益州。
而益州也就是現在的成都。益州從古至今都是中原特別重要,繁華的大都市。如果四川等地出現了割據勢力,或者要在四川建國的話,那益州一定就是他們的都城。可想益州的重要性。在唐朝的時候益州一樣重要,一直都是西南地區最強大的城市。
最後的並州一直都是兵家必爭之地。而當時的並州也就是現在的太原。在並州也是發生了無數的故事。在唐朝滅亡之後,也是很多的割據勢力將並州定為國都。
『貳』 中國唐朝時候哪個城市最富裕
如果在三個大城中選擇,揚州,江都,洛陽,長安,我覺得還是揚州比較富裕,因為揚州當時沒有戰事,苛捐雜稅也很少,百姓自然就安居樂業了,經濟當然就上去了。而洛陽跟長安一像都是兵家必爭之地,戰事四起,百姓也不好過,江都更不用說了,所以我認為是揚州。
『叄』 唐朝時期西安、洛陽、廣州、蘇州、泉州哪個城市經濟實力最強大家覺得這幾個城市知名度排名怎麼排
唐朝時期西安與洛陽做為東西二都經濟自然高於其他,除了東漢,歷朝以長安洛陽為都時,洛陽都只是配角,隋朝時大運河的開鑿也為蘇杭地區帶來了較大的發展,而泉州港躍居為四大港之首是在宋朝時期,所以泉州略遜於蘇州,至於廣州當時還是南蠻之地尚未開化。所以排名應該是西安,洛陽,蘇州,泉州,廣州。
『肆』 唐朝哪裡強盛了具體表現在哪裡
唐朝的強盛表現在國土邊界最北到達西伯利亞,最西到鹹海,人口達到8000萬,內政實行宰相制,完善了科舉制度,武力也很強大,打敗了突厥,打倒了朝鮮百濟,實行開放的通商政策,與歐洲、南亞、西亞都有來往,女子的地位比較高。
『伍』 唐朝時期,中國南方發達嗎
唐朝時期,中國的南方並不是很發達,很多地方都沒有真正的開墾出來,還是屬於叢林和沼澤地帶。在唐朝的時候,中國的政治中心都是在北方,因為面臨著草原民族對中原地區的入侵威脅所以中國唐朝對北方的控制相對比較嚴格。而當時南方是以蠻荒之地聞名長三角地區,在唐朝時有了一些開發,但是再往西部走,比如說現在的湖,湖南湖北,江西地區。以及廣東廣西福建地區。都屬於野獸出沒,原始森林過多的沼氣地區不適合北方人的生活習慣。
『陸』 唐朝時環太湖的蘇南浙北地區,經濟為何如此發達
古代時期以農業為本,環太湖的蘇南浙北地區特別適合種植水稻,也就對於農業的發展特別有利,從最北邊的潤州到最南邊的杭州,到處都是一望無際的稻田。
而且除了水稻,還有其他的經濟作物,比如茶葉、果蔬、桑蠶等,這些經濟作物帶動了手工業的發展,比如杭州的絲織品流通於全國。手工業的發達又推動了商品的流通,商品的流通使得太湖地區的商業經濟十分發達。如此一個連帶的效應,使得太湖周邊地區經濟越來越強盛。
綜合來看,環太湖地區占據了肥沃的土地,有著良好的水稻基礎,再加上一些經濟作物帶動的經濟發展,從而造成了良性循環,使得蘇南浙北地區的經濟越來越發達。
『柒』 大唐的政治中心、經濟中心、軍事中心在哪裡
唐朝是當時世界最發達的經濟和文明,都城是長安和東都洛陽是政治經濟軍事中心!
『捌』 唐朝的經濟中心在哪
唐朝初期的經濟中心在揚州
蘇州在唐朝中後期取代揚州成為全國經濟中心。
『玖』 唐朝哪些地方比較繁華
唐朝著名的大都會有:長安、洛陽、揚州和成都。三個都城和一個經濟重鎮.
唐代東都洛陽城市歷史
隋唐東都城遺址位於今河南省洛陽市。隋煬帝大業元年(605)營建。城南對伊闕,北據邙山,唐朝君主暫時移居洛陽前後共40餘年,稱為東都。
東都洛陽城的宮城、皇城位於都城的西北隅。這是有意區別於京城 的布局,准隋江都宮榆林宮兩例,可知這樣的規劃是下京城一等的。洛陽西北隅適占洛陽城地勢最高的位置,在這處負隅高地上建造了宮城、皇城,並形成夾城。宮城除南置皇城外,北建重城,東隔東城,西面連苑。宮城、皇城本身又都內外徹磚。皇城之南並界以洛河。宮城後面有曜儀城、圓璧城,又建東、西隔城。皇城東面有東城,其北建含嘉倉城。外郭城東北部及洛水南岸為里坊區。洛陽城的建築規模略小於京城長安城。含嘉倉城糧窖密集,存儲來自河北、河南諸道的官糧。洛陽戒備的堅固嚴密,遠在京城之上。
外郭城,共設8個城門。城內街道縱橫相交成棋盤式布局。定鼎門大街又稱天門街。洛陽城內共有 103坊,周圍有坊牆,牆正中開門,坊內正中設十字街。縮小里坊面積,劃一方三百步(一里)的里坊規格,這是洛陽故都(北魏洛陽城)舊制的恢復,對里坊居民的控制,顯然比京城大興更加強化。
洛陽小於大興(《元河南志》卷一(洛陽)羅郭城「周回五十二里」。《長安志》卷七:「唐京城外郭城 周六十七里」)但比大興卻多設了一個市——三個市,並且都傍可以行船的河渠:通遠市南沿洛河,北傍漕渠;豐都市通運渠;大同市通通濟、通津兩渠。大部分坊的面積一致,約0·5平方公里,是沿襲北魏洛陽城的坊制。這種坊制影響很大,當時許多地方州縣城內的方整坊里,都應是取法於洛陽。根據洛陽市、渠的安排,可以推知洛陽的設計,比大興更多地考慮繁榮工商業的問題。
隋唐洛陽城具有獨特的設計和規劃
唐東都城的宮室創自隋朝。隋代基本奠定了東都的形制,到唐高宗時又對東都略作整修,唐代對東都城作的較重要的改革是修建了上陽宮,上陽宮成了東都的主要宮殿。和長安的大明宮一樣,避開了洛陽的原來宮城的布局。上陽宮選地傍皇城,開門的方向又以東為上,很清楚,這是為了繼續使用洛陽皇城的設備,有意地和皇城組成一體,這是都城建設方面的一個創舉。
唐朝初年,經過隋末戰爭破壞的洛陽城市腹地經濟已是殘破不堪,但是在安史之亂以前,洛陽卻獲得了迅速發展,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於以洛陽為中心的國內國際交通望的形成,這是洛陽城市發展的一個重要歷史前提。主要有從洛陽往西域去的絲綢之路和由嶺南道過大庾嶺至揚州入運河進洛陽的商路。
當時,洛陽的居民以士農工商四類人為主。洛陽城有大量的從事商業活動的人員,並且出現了大量的酒樓和旅館。與此同時,也已經產生了許多小商小販。許多外國商人也在洛陽經商。隨著洛陽陪京地位的日益重要,洛陽城市成為一個重要的文化中心。洛陽是一個重要的科舉考場,每次考試都聚集了大批趕考的士子。
東都洛陽城市居民分布的特點如下:洛水兩岸的坊居民較少,因為洛陽每當發水災時,洛水兩岸的坊首當其沖,受害最深。東都城東南角及長夏門定鼎門等郭城南邊和郭城東邊一些坊的居民比較稀少,這是因為東都城東南角郭城東邊一些坊遠離城市中心,一般居民不喜歡,但由於是東都城風景最美之處,卻成了部分仕途失意者和文人學者的理想居所。定鼎門大街正對皇城端門,兩側之坊多為皇族貴戚高官所住。北市多為貧民聚居之地。胡人多數居住在北市和南市周圍的一些坊里。
隋唐時期中原城市形態布局對周邊地區和國家產生很大影響,唐王朝許多邊城和周邊國家的城市的規劃建設都受到了洛 陽城的影響。渤海上京龍泉府城遺址是其中一個典型的例子。渤海國是唐至五代期間,由靺鞨族在東北地區建立的地方民族政權。上京龍泉府是渤海建都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布局最為完備的都城。該城位於今黑龍江省寧安市境內的河谷盆地。西瀕忽汗河(今牡丹江),故稱忽汗城。上京城的形制和布局明顯仿照唐長安城,為橫長方形。全城分為宮城、皇城、外郭城三部分。宮城、皇城位於外郭城北部中央,宮城之內,南北分布著五座宮殿基址,前朝後寢之制。皇城在宮城前,為官衙所在。外郭城周長16296米,設10個城門,由縱橫街道分成若干居民里坊。皇城南門前的南北中軸大街最寬,俗稱「朱雀大街」。各里坊四周築牆。
唐代城市是里坊制城市發展的一個顛峰,它在我國城市發展史上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世界上眾多的專家學者對其作了非常詳細具體的研究與論證,洛陽在中國城市史上的地位已為人們所接受。
唐揚州城
位於今江蘇省揚州市市區及近郊。現在地面上僅存城牆殘址。揚州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建城已有2400餘年歷史。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始築邗城,公元前319年楚國築廣陵城,後經漢、東晉多次重築。隋開皇九年(589)改稱揚州,設揚州總管府。唐代在此設大都督府,成為淮南的政治中心。它位於大運河與長江的交點,是繁華的商業、手工業城市。
據勘察和史籍所載,唐代揚州分為子城和羅城。北為子城,又稱「衙城」,是衙署集中地區;南為羅城,也稱「大城」,是居住區和商業、手工業區。這種分區的布局是唐代有都督、節度使駐節的重要州城的通制。子城在今城西北 2公里的蜀崗上。子城北壁曾發現有篆書陰文「北門壁」戳記的晉磚和楷書陽文「西□□」的唐磚和蓮花紋瓦當,可知唐揚州子城是沿用吳、楚、漢、晉、隋故城而建的。周長約7000餘米。南牆與羅城北牆相接,成為羅城西北角上的突出部。
城為土築,城門及城牆轉角處用磚包砌,四周有城壕。羅城在子城南面,城牆僅存殘跡,最高處不足 5米。關於羅城的范圍,有三種意見,其實際位置尚待證實。唐代城市普遍為里坊制,置居民區和商業區於封閉的里坊中,實行宵禁但史載唐揚州城有繁華的長街、夜市,說明晚唐時期揚州已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里坊制的束縛。
成都。
http://www.phoer.net/?uid-3451-action-viewspace-itemid-2138 希望對你有幫助
『拾』 長安城在唐朝時,這座城市的的發達程度有多高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朝代之一。作為在當時與阿拉伯帝國並列的帝國,它不論是從軍事實力還是經濟、文化水平來說,都屬於是那個時代數一數二的。作為偉大帝國的首都,長安城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人口達到百萬的大都市。那麼,唐朝的長安城到底有多繁華呢?